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策划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吗?它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我们这儿的冬天又如何呢?利用多媒体制作北方大雪纷飞和南方如春的冬天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感知:“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情境、直观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教师要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如我在教《新闻两篇》时,利用了多媒体剪辑度江战役中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感受当时人民渡江准备、渡江过程、渡过长江后的雄伟场面。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二、设计短剧,构筑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在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中举时的场景,同时也制作现在学子在考上北大或清华名校举家欢庆的场面进行比较,用以拉近时代的距离。当然,教材不是影视文学,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之产生与影视产生的直接效果相同的感染力。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1.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让学生表演了范进和胡屠户这样两个人物,其他学生扮演群众,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 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2.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问太阳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近呢?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两位学生分角色进行辩论,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观点。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最后,归纳终极答案。

三、交流探讨,激发动力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于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良好的开头,那么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钻研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这堂课上。《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2012年秋季,我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有的学生就在兴奋地翻书本了。由于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果方法设计得好,给我们的教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光芒。

还有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我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我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2011年秋季,我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篇词: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在上《社戏》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童年时代外婆的故乡去看看吧。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吟诵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我们越过溪水的欢歌,飞过秋鸟的啼鸣,走进秋天,走进一个幽静的世界,走进秋天迎来一片丰收的岁月,走进秋天,回味一个思念的季节,现在,让我们走进四川本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聆听秋的诉说吧!开篇词令同学们神采飞扬,大家翻开书本就大声地朗诵起来,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的心情也特别舒畅!

从容说课,是一堂好课的开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膏药一张全靠各自的熬炼,只要课堂导引的方法得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文本研读

关于散文的界定,在文学、文章学、语言学学界各有说法。刘锡庆教授曾对散文这样界定:“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用来表现个性,抒发感情,描绘心态的艺术短文,即谓之散文。”由此观之,散文应该具有个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等特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向东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将“形散而神不散”奉为散文的唯一特征并反复强化,但真正的散文经典往往是主题多元、情感复杂、结构开放、形式多样、叙述角度多变的,这是封闭的“神”所无法囊括的。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散文概览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古而有之,或骈赋碑铭,或序跋笺疏,或奏议策论,或题款尺牍,皆洋洋洒洒,读来朗朗如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蔚为壮观。较之古代散文,近现代散文作为教学“例子”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比重还偏大些。

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篇目来看,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气息,如毕淑敏、余秋雨、张抗抗等具有浓厚的当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另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教材虽几经修订却仍被作为保留篇目,可见其价值并没有褪色。由于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强,选文也考虑了学生这方面的特点,选入的散文作品相对而言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可以进行审美熏陶和情感陶冶。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呢?我们应先将目光聚焦在教学设计理论上来。R.M.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和系统过程”,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自1987年钟启泉等教育学界人士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学设计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设计上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也相应丰富起来,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影响深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在学生习得性经验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那种教师侧重于将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 和“讲什么”作为中心的经验式备课( 计划) 活动,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或者说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三、文本研读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散文,是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性表达,有着思维的广度与阔度,对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自由,值得我们对其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故而我们在散文教学设计时应该兼顾散文多元化的特点进行文本探讨。

(一)亲近作者及其与众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文心雕龙》中关于情随事迁的说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文本是作者与读者的闲谈的桥梁,走进作者及其相关的创作背景是品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散文在创作之初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在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作者与读者如朋友般闲谈的结果,鲁迅、周作人等文学大家将散文比喻为与朋友的闲谈、漫步,倒也是恰如其分。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如果不了解宗璞和她的家人在中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了解她与小弟的感情,又怎么能感受作者看到紫藤萝花花开花败的心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父亲的来信那一段:“我身体尚好,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痛楚是什么?1947年,朱自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22年前写的《背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解读,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创作动机。鲁迅写《风筝》,文章中写“精神的虐杀”一事是否有资料佐证,这些都需要回归作者的时空,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些散文写真人、记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在作品当中留露出的情感具有个体性,表达的是作者或憎或爱、所思所想,或慨叹命运,或追问和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对生命意义的寻思,让读者回味无穷,这种个体情怀性可以直击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内心的共鸣。

(二)个性表达,品味多元形式

散文的创作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作者的个性化表达体现在其结构的精妙。如对“蜜蜂”的塑造,作者在第一段道出“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但奇怪的是,参观了荔枝林里的养蜂场之后,作者对蜜蜂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在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将蜜蜂赋予其人格化,让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蜜蜂精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以“背影”为题,开头点出了父亲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作者却没有直接写父亲送别儿子的背影,而是先从徐州、扬州、南京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籍、还了亏空等等悲凉之事,时间由远及近,且多次蕴酿悲凉的气氛,由此铺垫出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细腻的笔触里,作者对父亲的真情实感呼之欲出。文章四次写背影,特别是后两处将父爱子,子惜父的深情写得淋漓尽致,其写作结构可谓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三)自由抒发,咀嚼语言的不寻常味道

散文的语言是闲散悠闲、灵活自由的,细细咀嚼,会有不同寻常的味道。如《散步》中开篇即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我们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和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每个人的后面加顿号,而使用的是逗号,这是怎样的情感抒发?我们知道,每个逗号都是一个分句,其主语是要分开的,用逗号就更能突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显现了人见中年,责任重大,这也为后文“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作下伏笔。就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还有《背影》中的语言也是值得玩味的,“我把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上。”作者为什么要突出“他给我做的”?

《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大作,老舍可以把生命气息不浓的场景写得轻盈而欢快,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个“卧”字将济南雪景图写“活”了。

(四)情感倾泄,感悟境中情

散文作品里蕴含着“人、事、景、物、情、理”,使得其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境中有情,情由境生”的绵绵情感。散文教学设计应该从散文的情与境出发,让学生仔细品读其中情感。但现在有不少的散文教学设计往往乐于借助于课文中的语句作教学延伸,品读作者的感情,这种“走到作者之外”,“走到了课文之外”,“走到了语文之外”,“走到了人文之外”,于是“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当然,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记叙类散文,要把握文章叙述时间、地点的转换及其串连的线索;抒情类散文,要把握文章优美意境的书写,从文字中品读作者的喜怒哀乐,吟诵涵咏就应该出现在教学设计当中;哲思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情与理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文学理论关注接受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强调读者的个性化创造。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并不是单纯对散文本身或作者意图的传递,而是对散文个性化表达的再创造。对散文文本的探讨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特定的散文进行文本解读,期待来日再述。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J]语文建设,2008.1

[2]乌美娜. 教学设计模式简述[ J] . 外语电化教学, 1987, ( 2) .

[3]钟启泉. 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 J ] . 教育研究, 1987, ( 7) .

[4]裴新宁. 谁是教学设计者? [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 5) :69- 74.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27-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教育技术也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教育技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可以将烦琐的教学进行简化,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教学重点,但是用多用少、如何用,因课而异。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它作为人文学科之母,有着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进行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利用教育技术很难取得较大突破。因此,探讨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意义重大。

2 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的`区

重技术而轻理念 在目前的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显著的误区,就是大部分教师重视技术的运用而轻视理念的表达。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多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进行课本内容的展示,而忽视了文章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造成语文教学的浅显化和符号化。

重手段而轻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素养。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过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抛之于脑后,严重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使得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进一步弱化,情感体验也相对降低。这种重手段而轻目的的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的价值一步步缩减,长此以往,语文教育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重形式而轻内容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教学形式的改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纷纷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改变形式的同时,对于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所以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有部分教师重视的只是形式的改变,对于内容改进和完善做得却不到位。由于教学走上形式化,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更多的来自于情感的体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价值降低。另外,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语文教学,缺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词不达意的情形。

重视现代媒体而轻视传统媒体 在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传统的媒体,而开始重视现代化媒体。但是一味使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会受到影响,情感体验的深度也会削弱。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述,学生对于形象的把握便会固定;但是如果是传统媒体,学生会利用自身的想象去感受形象,这种感受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重视现代媒体,忽视传统媒体,虽然实现了具象化教学,却丧失了抽象化教学的美感。

3 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善用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手段 在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时,必须要强调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因为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带动课堂的生动化,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环节便会出现欠缺。在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适合使用多媒体的内容,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内容为主,技术应用为辅。

2)适度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教学中适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课程的技术化和空洞化。如果多媒体技术利用过多,会造成语文课程形式化的加重,会影响内容的深化。

同时,不仅要掌握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还可以利用技术强化教学手段。这种技术强化主要包括两方面。

1)技术利用要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技术才能为内容服务,课堂通过技术的应用而更加丰富精彩。

2)利用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情怀的培养贡献力量。比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春天的声音的模拟,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朝气与蓬勃;也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对济南的冬天进行详细展示,学生对于书本中的知识会有更加真切的体悟,文章中的情感色彩会更加真实,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

巧用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案 巧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也是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策略。传统的语文教学依靠的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虽然情感体验到位,但是感官不够具体。为了强化课堂的感官接触,可以巧妙利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如在教学自然景观类文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章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学生都会受到感官的刺激,对于自然的感悟会更加深刻。又如在教学对话式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文内容的当堂演示,通过有情感的语言诵读,学生对于内容的情感体验将会更加真切。简言之,巧妙利用媒体技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情感体验更加全面,那么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便实现了。

应用媒体,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灵活进行教学设计也是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体验的情感不同,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套用。灵活套用教学设计,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其他设计实现当堂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灵活利用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的衔接更加自然、更加流畅,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得到升华。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语文《春》和《秋天》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对文章进行分别讲述,但是因为《春》和《秋天》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而且又都有季节性的描写,所以二者在讲解中会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又因为这两篇课文描写的是两个不同的季节,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方面会存在差异,所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可以活用彼此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会更加丰富与具体,教学的美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4 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要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中,应坚持技术始终为情感教育服务的理念,使语文教学更有特色、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素冰.高职语文教学中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6(5):79-81.

[2]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3):43-49.

[3]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0-114.

[4]徐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