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产的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
灯里无油灯不亮,田里缺肥苗不长。肥是农家宝,种地离不了。
肥料不下,稻子不大。
肥满田,粮满仓,田里无肥仓里无粮。鱼靠水活,苗靠肥长。
油是精神盐是劲,粮食增产要靠粪。要得庄稼好,须在粪上找。
种田不用问,除了工夫就是粪。-猪肥膘壮,粪足苗旺。
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一担塘泥一担粮,既积肥来又修塘。
五黄六月不要困,三挑塘泥当挑粪。
今年积下来年粪,来年粮食装满囤。
六畜兴旺肥源广,五谷丰登粮满仓。
只要勤动手,肥料处处有。
冬季积堆草,来年就是宝。
冬闲多积肥,来年粮成堆。
奶多孩儿胖,人多力量强;春积千担肥,秋收万斤粮。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庄稼旺。
早垫圈,晚起粪,地里粮食打满囤。
多养六畜多积肥,畜旺地壮粮成堆。
暴雨不防,一冲三光。
靠山吃山需养山,保肥保土先保水。
一分肥力,一分产量。
人靠地养,苗靠肥长。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人缺食,面皮黄;地缺肥,少打粮。土地无肥不长,牲口无料不壮。千担肥下地,万担粮归仓。
论文关键词: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总值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援、政府的扶持以及农民自身的努力。而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和分析国家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对于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丰富农业经济发展理论、优化和调整财政农业支持结构、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国内外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视角:一是研究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张元红的研究表明,中国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波动与农业生产波动具有明显的同步性;魏朗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西部各省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其产出弹性系数为0.06。二是研究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Antle在估计一个单方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学研究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李焕彰、钱忠好的研究则表明,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增长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加大科研投入和基本建设支出有利于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率。另外,也有学者同时研究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如陈灿煌在著名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研究得出的C-D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80-2005年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GDP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财政农业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刘笑萍则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与结构作了定性分析,认为中国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规模与国外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投资结构与方向仍不合理、投资效应与投资方向错位。以上相关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间跨度不同,尽管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为本文深入研究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将运用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定量地回答1990-2008年期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采用EViews6(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Granger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检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并实际测量出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数据采集方面,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的1990-2008年年度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表1),所有数据均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其中,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是指国家主要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方面的财政农业支出,而农业生产总值则是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表11990-2008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年份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
农业生产总值
年份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
农业生产总值
年份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
农业生产总值
1990
307.9
7662.1
1997
766.4
23788.4
2004
2337.6
36239.0
1991
347.6
8157.0
1998
1154.8
24541.9
2005
2450.3
39450.9
1992
376.0
9084.7
1999
1085.8
24519.1
2006
3173.0
40810.8
1993
440.5
10995.5
2000
1231.5
24915.8
2007
4318.3
48893.0
1994
533.0
15750.5
2001
1456.7
26179.6
2008
5955.5
58002.2
1995
575.0
20340.9
2002
1580.8
27390.8
1996
700.4
22353.7
2003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大家发言积极,提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特别是春林同志的报告,讲得很全面,很有深度,我完全同意。
对农村、农业、农民,我是有感情的;对农村专业协会,我是有兴趣的。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与生俱在永远割不断的缘份。担任市长后,我最担心的还是农村,最关心的还是农业,最叫我放心不下的还是广大农民兄弟。最近,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各级都在强调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如何帮助?俗话说,助人先助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毫无疑问,也要先帮助农民解决好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政府帮助显然是不行的,实事求是地说,政府也没有这样的本事与能力。那靠谁呢?我认为主要靠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专业协会。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一、必须站在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专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回答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问题
农村专业协会的出现与发展是有必然性的。
首先,从发达国家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过程看,专业协会是随着市场经济而产生、发展的,市场经济水平越高,农村专业协会就越普遍。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地区早在世纪初期,刚出现市场经济萌芽时,就有了农业协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相当普遍了,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各种不同的协会。在法国,全国万个农场中的绝大多数农场主,都参加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协会。在德国,几乎所有农户都是协会会员。绝大多数荷兰农民至少是—个协会的成员。与我们近邻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民也普遍加入了各种协会。去过美国和西欧的同志曾向我介绍,他们在美国访问了几个牧场主,问这些牧场主为什么参加协会?他们说入会后牛奶卖美分一磅,否则只能卖美分。原因是组织起来能提高谈判地位,抵制超市老板和奶酪厂各个击破式的价格盘剥。这些农场主还说,虽然他们的经营规模已达几百、上千公顷,但毕竟一家农场的产量上不了期货市场,更达不到出口贸易的批量。同业协会先按一个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年终再将获利按各户交易量返还,大家受益。在法国问几位养猪的农户为什么参加协会?他们回答夫妻二人养猪,只能养头,如果还要自己搞配合饲料、进行防疫、联系销售、运送市场,根本忙不了,雇人又划不来;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做这些服务工作,所以受欢迎。至于日本,不仅全体农民都参加农协,有些不是农民的也申请加入农协,担任“准会员”,享受农协提供的服务。我们的宝岛台湾也是,带协会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有产销班、合作社、农会三种形式。如其中的一家柑桔产销班,个农户,每家生产的柑桔,由班里派的三个人,分别押运到台北、台中、高雄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去拍卖,各计其价,收点服务费。这就比家家都派人外出拍卖,省心省力又省钱。他们的羊奶合作社,饲养、挤奶分户进行,合作社进行消毒、保鲜、加工、统一销售,送到超市或直接送给订户,利润按实际产量返还给各饲养户。台湾的农会与日本的农协一样,除上面讲的统一服务外,还提供金融和医疗服务。用存贷差的利润,给农民以公益性帮助,农民入会非但不交钱,还享受医疗保健优惠。因此,可以说农村专业协会是各国各地农民长期实践形成的共同体制,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成果。
其次,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农业迫切呼唤着农村专业协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搞市场农业,就得要有专业协会。这是一条规律。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但是专业协会很不发达,暂时代替专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统分结合为特点的双层经营组织。这种组织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既有统与分的内在矛盾,又与其他经济组织存在着外在矛盾,行使不了专业协会的职责。再加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农业通过组织正在逐步与国际农业接轨,农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经济实践证明,参加现代农业竞争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农民要有一个与自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完全属于自己的组织,一个是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这两个条件现在都不成熟,如我们的双层经营组织根本没有能力把已经进入市场的农民组织起来;我们的农业生产规模的确太小,像法国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的土地就在亩以上,谷物经营户的面积在亩以上,美国、澳大利亚的农户拥有的耕地近万亩,而我国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亩。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通过农村专业协会这种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紧紧地组织起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有机地联结成一个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促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提高农民、农业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
再从我们的初步实践看,凡是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地方,农村工作就比较主动,凡是农村专业协会发展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就活跃,农业效益相对就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协会家,拥有会员万户,带动农户万多户。这些组织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像石门县的柑桔产业就得益于柑桔协会。石门县现有柑桔多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早熟柑桔生产基地。全县柑桔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仅皂石柑桔协会,就有多个大户参与,每年柑桔销售量占了全县柑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销售价格比其他地方高五分之一左右。这样的例子,春林同志已举了不少,再不重复了。
上面说了许多为什么要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理由,究竟农村专业协会是什么样的组织,有什么样的作用?我的看法,农村专业协会的定义应该是,农民为达到共同目标按行业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民团体。其作用,最重要的有五条: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是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可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五是可以推动农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分析了。现在完全可以结论,农村专业协会将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组织,他的作用将随着市场农业的深度发展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有经济上的敏感性,切实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版权所有
二、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农村专业协会的运作与发展——也是回答农村专业协会应该怎么发展的问题
什么叫与时俱进?我的理解就是要积极发现与顺应时展的内在要求,时代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要学会怎么做,努力去做好,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新的农村专业协会是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产物,过去发展农民组织的许多观念与搞法都已经过时了,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爆发出来的创造力,积极探索,用新的理念构筑新的发展思路,用新的办法构筑新的发展主体,用新的原则构筑新的发展机制,用新的坐标构筑新的发展后劲。
⒈要用新的理念构筑新的发展思路。理念是创新的先导。在当今时代,发展农村专业协会,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理念:
一是农民自愿加入的理念。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民自发的组织,农民参不参加这个协会,完全由农民自主决定,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强迫农民加入。
二是专业协会自主决策的理念。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这个组织由谁负责,必须由全体会员选举产生,各级党政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不能委派,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派人兼任。协会事务必须完全由会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运作。非协会组织和人员顶多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只有服务权,没有干预权。
三是自强的理念。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各协会要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做大做强,特别是碰到困难、受到暂时的挫折以后,更要迎难而上,克难奋进。
四是效益优先的理念。一切经济组织都应该是有效益的组织。农村专业协会直接关系到协会会员的利益,更要讲求效益。因此,我们说效益既是农村专业协会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有没有吸引力的关键,更是检验协会组织运作得好与不好的重要尺度。
⒉要用新的办法构筑新的发展主体。现在,农村经济社会阶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谁为主组建各种专业协会,需要继续探索。从前期的实践来看,由龙头企业、各种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部分基层干部离岗参与经济组织为核心力量,组建农村专业协会的办法值得肯定,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发展。
第一,继续鼓励以大户为核心组成的农村专业协会。这种专业协会组织有以下特点:一是大户直接来之于农民,相互知根知底,协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高;二是大户都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经验比较多,市场应变能力比较强;三是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紧密。象珍珠养殖大户李政军发起组织的鼎城区珍珠养殖协会,带动联合养殖户户,安排劳动就业多人,珍珠养殖面积达万亩,每年珍珠产值在万元以上。去年又由他牵头成立了全市珍珠养殖协会,对于保持珍珠市场有序、价格稳定、销售成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后,这类大户协会组织除了要继续发挥优势外,还要注意增强社会责任感,依法纳税,合理经营,共同致富,决不能为富不仁。
第二,继续鼓励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成的农村专业协会。这种专业协会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和加工实力,有较大的市场订单作后盾,有产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象汉寿县依托国珍木业、洞庭木业等杨木加工企业建立的杨木加工协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这种类型的专业协会,今后要注意诚信经营,互相守合同;要不断开拓市场,壮大发展规模;要加强成本核算,注重效益,增强带动能力。版权所有
第三,继续鼓励发展以各类中介组织为核心组成的农村专业协会。这类组织有市场信息广,与市场联系紧密,反映灵敏的特点。象安乡县由水产购销经纪人邹清华、周平安等发起成立的水产品营销协会,去年经手销售出去的鲜活水产品达到万多吨,占了全县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现在,这类组织的确是太少了,必须加快发展,不然我们就会受制于人。比如珍珠,虽然全市有一定的基地规模,也有协会和大户,但就是缺乏经纪人,导致市场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外地客商手中。听说安乡县有一个珍珠大户养了几百亩珍珠,最近准备出售,他提出的卖价是块多,而浙江老板出的买价只有块多,二人僵持不下,最后浙江老板说,看你不卖给我,你又能卖给谁。由此可见,全市的珍珠价格至今仍然控制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出什么价就只能是什么价。对此,我们要警醒。今后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扶持各种经纪人,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他们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水平,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营销知识的经纪人队伍。
第四,继续鼓励发展以各类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协会。这实际上是一种农民协会内部小团体的联合生产经营。这类协会组织具有经营机制优化,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独立、经营灵活的特点。比如安乡下渔口的水产养殖联合体和澧县君安农庄就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了较好发展。这类协会组织今后要注意相互渗透,相互联合,不断做大做强。
第五,继续鼓励以基层干部离岗参与经济活动为核心的农村专业协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目前还是新鲜事物,处于摸索状态,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由于这些人经济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各种经济社会关系比较多,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效果很明显。比如桃源县去今两年就有多名干部离岗直接参与了农业开发。但是基层干部离岗参与经济活动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打算,坚定信心,扎实发展,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⒊要用新的原则构筑新的发展机制。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原则是:“自发组织、民主决策、自我管理、盈亏自负、入会自愿、退会自由”。根据这一原则,当前要突出建立健全五种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机制。正确处理好协会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利益联结,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壮大。
二是要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多方位开辟投资渠道,增加投入。要注意投入效益分析,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三是要建立健全风险机制。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有条件的,应建立协会风险积累资金,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国内市场的竞争,又要看到国外市场的竞争,千方百计抢占市场的主动权。
五是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协会内部事务必须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提高透明度,防止“协会腐败”。
⒋要用新的坐标构筑新的发展后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立足长远,瞄准新的坐标,不断增强专业协会的发展后劲。
要在联合中增后劲。要加强专业协会行业内部的联合,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入手,对协会成员的生产经营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协调产品销售价格,以获取协会成员的最大利润。要加强协会之间的联合,做到互通有无,相互渗透,有序竞争,追求行业效益的最大化。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行业效益的提高,他们的联合不管是跨县、跨市,还是跨协会,跨行业,都应当鼓励。要加强产业联合,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整体联动和优化组合,打造我市农业新的“航母”。力争用—年时间,通过协会的运作,在全市再催生十几家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为农业,同时也为全市协会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要在提高协会成员素质中增后劲。要加强对协会成员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向协会成员传授最新的经营理念,传达最新的市场信息,传播最实用的农业科技,同时要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增强信用意识,尽快培育出一大批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协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必须始终坚持用强有力的领导来推进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回答各级党委、政府在协会发展中干什么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来势很好,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创造,既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多样化发展,又要坚持规范化建设的原则,防止一哄而上,确保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⒈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指导,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不断加快发展。兴办农村专业协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均可发起成立农村专业协会;凡从事同一专业的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自愿加入,但其成员一般不得少于个。二是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农村专业协会要围绕农产品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发展起来,从购销、加工、储运、信息,技术等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开展互助合作,确定适宜的项目作为合作载体,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成员的共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三是要有比较规范的协会章程。要注意培养提高广大会员遵守章程的自觉性,严格按章程办事。各级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协会的业务指导,选派最得力的业务骨干去帮助、指导、规范协会的业务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部分业务骨干直接担任协会会员。要加强对协会会员的培训,并把此项工作纳入考核部门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⒉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监管,坚持在监管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加强监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监管力量,完善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责任。市县两级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为农村专业协会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为农村专业协会的主管部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为农村专业协会的协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摸清情况,不断总结对农村专业协会的监管经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使各种协会在监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⒊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扶持,坚持在扶持中壮大,在壮大中争取更多的扶持。农村专业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千万不能等同于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看待,他们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关心协会就是关心农业,支持协会就是支持农民。要充分利用框架内的“绿箱政策”,支持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对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村专业协会,可以考虑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农业政策性贷款,帮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被选派到协会工作的部门业务骨干,可以视同在职干部职工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生产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089-07
[作者简介]潘 丹(1986—),女,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第5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过量施肥行为及污染治理政策研究”(2012M52128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生产率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11YJA7901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及空间选择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41261110)和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农业生产服务体系”(11&ZD155)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und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lso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LEEZ
Author: Pan Dan
Abstrac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gno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is a biased evaluation and is unable to reflect the real growth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theoretical analytic framework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iled: the 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corporat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os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hadow pric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strategic needs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PLEEZ), we point out the key research issu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PLEEZ to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 PLEEZ.
Key word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一、引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中国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①从理论上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两点:一是农业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二是农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然而,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能依赖于农业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应以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为主要源泉。因此,客观地评价和分析中国农业生产率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得出了许多有政策意义的结论。②然而长期以来,文献中对农业生产率的度量只是基于传统的资本、劳动和土地等投入要素,而很少考虑到与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反映出中国农业经济的真实增长绩效。
在投入端,土地、劳动力、化肥、役畜以及农业机械等是现有农业生产率研究中的普遍投入变量,而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最受制约的水资源要素在农业生产率的测算研究中并不多见。众所周知,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处于战略地位,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其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③国内学者王学渊在美国经济学家Paul M.Romer提出的“Growth Drag”理论基础上,④考察了由于水资源限制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下降的幅度,结果表明:水资源对中国单位面积农业产值的“增长阻力”为0.1121%,到2050年,中国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增长率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而比目前降低4.82%。⑤潘丹、应瑞瑶的研究也指出,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水资源均是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短缺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还将逐步加强。⑥
在产出端,现有的农业生产率研究大多仅仅考虑了农业发展中期望产出(Desirable or Good Output)的增加(如农林牧渔业总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而很少将非期望产出(Undesirable or Bad Output)(如农业污染物COD、TN、TP等)纳入分析框架。⑦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324.09、270.46和28.47万吨,占各自污染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4%,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日益恶化的农业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并加剧土地资源供需的矛盾和危及人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水平,从而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①如:张士功的研究指出,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超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已经致使中国至少有1300到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②Rozelle et al和吕开宇的研究发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土地面积中土壤侵蚀面积每增加1%,中国单位耕地的农业增加值将下降0.13%;土地面积中盐碱地面积每增加1%,中国单位耕地的农业增加值将下降0.11%。③
随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农业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研究资源和环境如何影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研究中对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探讨还较为薄弱。如何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已有的生产率分析框架,如何从理论上理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资源稀缺、环境恶化难题的重要基础。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廓清资源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然后指出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率研究的创新方向,最后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阐述资源环境约束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率研究的关键问题,从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决策支撑。
二、忽视资源环境约束对区域农业生产率核算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忽视自然资源约束对区域农业生产率核算结果的影响
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极大的约束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率的估计结果。具体来讲,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然资源总量约束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如图1所示,图中直线aa、bb、cc分别为各个时期的社会总成本约束线,OP为产出扩展线,Q1、Q2、Q3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社会总产量水平,水平线RR表示一个经济发展时期固定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总量。在不考虑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A、B、C点分别代表各个时期的短期最优生产点,Q3是社会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而当考虑自然资源约束后(假设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RR),很明显可以发现,在RR的自然资源水平上,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为B点,社会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是Q2。在存在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达到没有资源约束时的社会最大产出水平Q3,则需要dd的经济成本来实现。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然资源总量的限制将会导致社会以更高的经济成本来实现没有自然资源约束时的产出水平(dd>cc),或者只能实现更低的社会总产出水平(Q2
其二,自然资源和其他投入要素的结构性不平衡形成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约束。在不存在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自然资源和其他投入要素(如化肥、役畜、机械等)一起作用于经济增长;而当存在自然资源约束时,随着其他投入要素的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不再增加,其他投入要素单独作用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制约。
(二)忽视环境污染约束对区域农业生产率核算结果的影响
在环境污染方面,Charnes等人提出,传统生产率测算模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投入必须尽可能地缩减,而产出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按此要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传统的生产率测算模型中也只能与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例不断增加,这显然违背了生产率评价的初衷。①图2中生产点A表示既定投入x生产两种产出(y,b),其中y为农林牧渔业产值,b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传统的生产率测算模型要求生产单位从A点,y和b按照相同比例增长到前沿产出C点;而在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的生产率测算模型中,A点则是沿着既定的方向g增长到前沿产出B点。在这一过程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由y增加到■,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由b减少到■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是否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对农业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将有显著影响。
事实上,农业环境质量的下降除了会带来社会的整体负外部性之外,也会对农业发展的自身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农业生产率的核算结果产生影响。一方面,农业环境质量的下降会影响自然资源和投入要素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降低自然资源和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往往也需要成本,从而将本来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活动中,进一步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农业生产率研究创新方向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是否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将对农业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资源和环境因素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已经对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率的测算中如果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无疑会使生产率的测算出现偏差。农业经济学者樊胜根指出,农业生产率的测算偏差不仅会扭曲对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的评价,也会使基于生产率的政府决策发生偏误,导致对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增长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①
由于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无法获取,传统的农业生产率核算手段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处理。如何合理地将资源和环境因素整合到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一直以来都被学术界广为关注。现有文献对资源的处理方法较为一致,通常将资源看做一种新的投入要素,和土地、资本、劳动等常规投入要素一并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关于环境污染在生产率分析中的处理有些复杂,目前主要有四种方法:②一是曲线测度评价法。该方法将环境污染值变换为倒数形式,然后直接将环境污染作为“好”产出处理,在经典的农业生产率测算模型中即可求解出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水平。但由于该方法是一种非线性规划的生产率评价方法,求解较为困难,尽管Fare等人给出了近似线性规划的替代求解方法,但仍然无法保证求解的精确性,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③二是数据转换函数处理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坏产出”转化为低的“好产出”,然后将转化后的“坏产出”作为普通的“好产出”,运用传统的DEA模型计算决策单元的生产率。具体可分为负产出转换、线性数据转换以及非线性数据转换。负产出转换法将污染物作为负数处理,不符合生产率评价的基本要求,线性数据转换法在CCR模型中无法保持分类的一致性,而非线性数据转换转化法则破坏了模型的凸性。三是环境污染作投入处理法。该方法将环境污染物作为投入指标来处理,采用径向测度衡量污染物与资源投入的可减少比例,以此分析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但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资源投入并不总能保持一定的同比例关系,因而该方法不能反映实际的生产过程。四是方向性距离函数法(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DDF)。这种方法通过设定“好”产出增加、“坏”产出减少的方向,将生产率分析与环境污染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同时由于其并不需要环境污染的价格数据,因而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的提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图3可以看出,结合方向距离函数这一工具,如果在农业生产率框架下考虑环境污染物和自然资源消耗,那么对农业生产率的研究至少可扩展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可以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水平,即将环境污染作为“坏产出”,将自然资源消耗作为投入变量,借助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考察不同地区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后的农业生产率水平。该农业生产率值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统筹发展程度,可以测算出不同地区相对最优生产前沿边界所可能实现的最大农业产出扩张、最大资源投入节约以及最大农业污染物减排潜力。进一步,可以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素质、环境管理政策制度、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方式和可能结果。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尝试在中国整体经济以及工业经济的生产率研究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例如胡鞍钢等、王兵等、Zhang等、朱承亮等人在考虑能源投入、CO2、COD、SO2、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物的基础上,对中国整体经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进行了测算;①涂正革、陈诗一、庞瑞芝和以及Wu等人以中国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下,计算了各地区工业经济的生产率水平。②然而将该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和实证研究是未来重要的创新内容。
其二,可以考察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即考察地区农业的节能减排成本。如:给定资源消耗约束指标,通过比较考虑资源约束前后的农业产出扩张差异,间接估计出由于实施资源政策而导致的节能成本大小;给定环境污染物排放约束指标,通过比较“有环境污染约束”和“无环境污染约束”情况下的农业产出差异,间接估算出由于实施环境政策而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潜在损失,即减排成本大小的情况。如何协调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实现低碳减排国际承诺的主要问题,而对节能减排成本的测算,则有利于确定最优的节能减排方案,从而降低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文献对节能减排成本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成果,定量研究成果还甚少。因此,认真分析农业节能减排对经济的影响,寻找能够引致节能减排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是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也是未来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三,可以测度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水平,即在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的基础上,测度在某一农业产出水平下单位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导致生产前沿产出的变化量。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影子价格的测算是资源环境政策制定的基石,不仅可以为资源定价、环境税率的设定和污染排放交易定价提供参考价格,而且可以用来进行绿色GDP的核算。因此,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已经成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影子价格的准确测度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代表性成果有涂正革、陈诗一、袁鹏和程施、黄文若和魏楚等人的研究文章,①然而这些文献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中国的工业行业,对农业领域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测度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水平是未来农业生产率研究中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四、资源环境约束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率研究的关键问题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60-03
一、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意义
(一)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一系列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园,绿地,公共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公众要求等问题。公众需要一个更为自然的环境,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恰好可以满足市民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娱乐相结合,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了新的劳动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的老龄化与妇女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可以促使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支出,增加?r村经济的效益。因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发展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自然条件基本情况。随着哈尔滨市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2015年哈尔滨市共有12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9万公顷,数量为4个。哈尔滨市拥有为数众多的陆海空交通路线,是东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新鲜的农产品在便捷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向市区内及其他地方运送,将国内外经济联系起来。为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产业基础基本情况。2015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360亿斤,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哈尔滨市,共有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县8个。同时哈尔滨市也具备较强的乳制品和畜产品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综合生产基地。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消费市场基本情况。在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不断上升、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公众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公众在对农产品数量的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对高质量的肉类、牛奶、鸡蛋、水果和蔬菜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公众也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享受与都市文明相结合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休闲方式。
(二)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松江湿地自然地貌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占地410平方公里,东西走向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至双城,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为界,松花江河漫地滩地貌以平缓的地势为主,主要类型为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及平缓坡地,有少数为岗丘及丘间挂池。
2.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分类构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以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为主,其余为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具体包括:一是道里区长岭湖湿地、新农湿地、太平湖及运粮河湿地、群力滩及周边湿地;二是道外区白鱼泡湿地、哈东沿江湿地、阿什河河口湿地、克图河口湿地;松北区太阳岛湿地、苟岛及周边湿地、北国水城湿地;呼兰区呼兰河口湿地;三是宾县松花江南岸湿地;四是肇东市松花江北岸湿地。
3.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资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亚区。松江湿地植物资源经调查共有112科各类高等植物,具体为481种;31科各类苔藓植物,具体为82种;11科各类蕨类植物,具体为32种,1科裸子植物,具体为5种,69科各类被子植物,具体为5362种。
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在动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以马鹿、野猪、花尾榛鸡、太平鸟、中国林蛙等为地区代表动物。松江湿地动物资源经调查共有58科各类脊椎动物,具体为190种;7科各类鱼类动物,具体为37种;4科各类两栖动物,具体为6种;3科各类爬行动物,具体为5种;35科各类鸟类动物,具体为122种;9科各类哺乳动物,具体为20种。
三、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模式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
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的成果,把泛洪平原湿地、人工湿地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根据粮食经济作物生产、林、牧、副、渔业的不同情况,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设施和空间为载体,以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实际情况,结合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具备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农业产业。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模式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以循环利用为核心,挖掘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湿地的生态潜力,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代生态农业增长方式。
(四)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苗业产业链模式
发挥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人才、资金等优势条件,以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为依托,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等。
(五)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与松江湿地相结合,发挥园区的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位一体的功能,通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高新设施的示范和推广,促进湿地经济潜力的实现。
四、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原则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统筹湿地经济与湿地生态的开发与保护,结合湿地生态科学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完善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以及优化生态产业系统。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远景目标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在保护松江湿地,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保证松江湿地的高水平管理下,开发松江湿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松江湿地的多重功能,将松江湿地建成集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开发、科学研究、休闲度假、自然旅游、生态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发展原则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应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坚持湿地保护与湿地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布局相结合原则;坚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与节能节水、安全卫生相结合原则;坚持保护环境与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相结合原则。
五、建设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做法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规划方向
1.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结构与布局,发展生态种植业及生态养殖业。随着公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对非养殖和生态养殖的优质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持续提升,作为松江湿地的优势产业――水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建立松江湿地品牌,围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松江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柱生态产业。
2.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合作与分工,利用松江湿地优质的松江湿地水资源,在现有行业优势的基础上,扶持生态农业加工业,将现有生态农产品加工、运输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加快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方式,发展生态种与养加相结合、产与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3.优化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围绕都市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工业,推动生态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开发松江湿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人文景观,挖掘生态休闲农业的潜力,促进松江湿地经济的发展。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应注重项目规划,注重项目引资,开放合作,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形式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低平地、平缓坡地及岗丘等地貌类型进行多用途开发,因地制宜调整生态农业结构,发展生态种殖业,推动高效模式,形成“种植业――加工业――销售”的生态产业链,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水产加工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河漫滩、沼泽地、丘间挂池等地貌类型进行分?哟慰?发,推进生态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发展,引导水产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实行“企业渔户”的经营方式,实现订单渔业。由企业统一购回苗种、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资金或饲料,按市场价将成鱼收回加工。保证生产加工的生态化,形成了企业和渔户共同的“养殖――加工――销售”的生态产业链。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饲料工程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种植业产品进行加工,通过多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工业的联动,实现具有规模化高效率的生产生产方式,促进“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销售”产业链的形成。
4.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旅游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的整合,推进生态旅游链的发展。生态旅游链主要是指通过大量种植具有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的湿地经济植物,如莲、芡实、菱、芦苇等,营造独特的湿地风光,作为绿色生态资源的核心开展生态旅游,同时为游客提供认知、休闲、观光的场所,形成“种植业――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链。
5.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资源综合利用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水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等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新的生态产业结构的模式,加强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政策保障
1.建立松江湿地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根据松江湿地的具体分类,结合都市农业开发,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此为参照健全各级管理机制,确保松江湿地的可持续性开发和科学研究,建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最佳的资源利用模式,在统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
2.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结合市场创建和行政税收的优势,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一是明确产权,确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所有权及经营关系,实行湿地有偿使用,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开发付费和破坏补偿;二是行政收费,充分利用松江湿地使用者的税收积累资金,建立湿地保护基金;三是财政支持,提升湿地保护在公共投入的投入比重。
3.制定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当务之急是尽快开展松江湿地资源调查,核实湿地而积、水文、气候等自然生态状况,根据松江湿地系统的特性及受威胁程度,制定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示范区,限制湿地周边企业数量和城镇规模,实施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