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奶牛合作社

奶牛合作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奶牛合作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奶牛合作社

奶牛合作社范文第1篇

一、各项生产指标及技术推广指标完成情况

(一)各项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2、2009年第四季度各项生产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奶牛存栏7980头,能繁母牛5700头,年产鲜奶达24339吨。

(二)主要技术推广指标完成情况

1、推广牧草种植

推广牧草种植,发展种草养畜是农牧结合的桥梁,牧草种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2009年我县计划推广牧草种植饲养奶牛2000亩。2009年我县牧草种植2170亩;主要以一年生黑麦草为主。

2、推广青贮饲料

2009年计划推广青贮饲料4000吨,到2009年10月我县玉米秸杆青贮8560吨。主要各个奶牛合作社制作为主。

3、推广奶牛冻改

2009年计划改良奶牛4500头,计划引进优质冻精5000颗,其中省外冻精2000颗,2009年第三季度完成奶牛冻精改良3624头,受胎率达78.4。

4、奶牛检测工作 5、完成2009年秋季奶牛防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保持100。

(三)主要项目完成情况

今年继2008年奶牛良种项目补贴的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度对××县奶牛良种补贴工作重点开展如下: 2、2009年8月4日,我站对全县14个冻改员下发了5000支奶牛良种补贴冻精。

3、我站定期或不定期下乡到各个奶牛冻改点进行检查(如奶牛冻精保存、配种情况)。

4、农业部《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冻精》对全县每户奶牛养殖户(不管是奶牛合作社或是奶牛散养户)都是平等的对待,每头配带耳标的成年奶牛免费送2支优质冻精,每头成年母牛产下一头母犊牛,在此项目中经费补贴每头母犊牛500元。

5、我县在农业部《奶牛良种补贴冻精》支农惠农政策下,使我县奶牛养殖户得到真正的实惠,2009年10月我县产出了第一代奶牛良种犊牛9头,其中母犊牛4头。

6、下一步的工作是对全县奶牛采用《良种补贴冻精》产下母犊牛进行鉴定核实。

7、奶牛良种项目工作量大,时间周期性长,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其他工作完成情况 2、统计报表上报工作

主动与县统计局和业务部门联系,完成了各种报表,按时、按质、按量上报。

3、科技推广与信息上报工作

参加县科技局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工作2次,宣传奶牛良种、良法、良料是奶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宣传奶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奶牛的常规病预防及防治,疫病防疫的重要性;发放科普资料200份;全县上报县农业局信息科信息4条。

4、参加并协助省、市的各项奶业调研工作。

5、抓好我县生鲜奶牛质量和安全

6、兼顾××县奶业协会工作。起到政府、企业、养殖户、合作社和消费者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并成为奶业合作组织和养殖户的行业之家。

7、建立健全奶牛服务体系

(1)不断完善奶牛合作社“五统一”的管理原则,即:统一品种改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草料供给;统一饲养管理;统一机器挤奶。

(2)监督管理鲜奶收购工作,协调各鲜奶收购点,杜绝鲜奶中掺杂掺假现象,维护饲养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保证奶业生产健康发展。

二、2009年度××县奶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11月,王文明,××县新街大西村人,在晋城赖山建设《××兴隆奶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达1500头,目前《××兴隆奶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该合作社现已饲养奶牛350头。 3、至2009年11月止从跑马山、呈贡等搬迁来我县的奶牛,晋城镇畜牧兽医站已组织乡村兽医技术员积极采取奶牛防预措施。

三、存在问题

1、奶牛疫病防治力度不够,特别是针对

整个合作社还要进一步加大疫病防治的力度。

2、但由于今年对滇池范围内限制畜禽养殖以来,对我县奶牛合作社及部分奶牛散养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县的(月表、十里、金沙)三个奶牛合作社在“禁养”区内,严重地打击了我县(月表、十里)奶牛养殖户的积极性,出现了奶牛养殖户思想不稳定现象。

3、2009年我县月表、十里奶牛合作社在滇池流域“禁养”区内,十里奶牛合作社新址建设基本完工,2009年11月9-11日进行搬迁工作。十里奶牛合作社搬迁工作已完成。月表奶牛合作社新建设的奶牛合作社,至今还没有协商好,月表(一社)奶牛合作社搬迁延期。

4、合作社饲草供给严重不足,需大力推广牧草种植来提供优质饲草,三年前我县饲养奶牛集中的乡镇采用农田种草饲养奶牛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近两年随着我县花卉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过去租用的稻田每亩才500元;现在每亩1600元,饲养奶牛的养牛户租不到田地种植牧草,对我县奶牛养殖户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牧草种植推广工作比过去难开展。

四、今后的打算

(一)今后的打算

1、认真总结回顾以往的工作,努力争取完成今年末完成的各个项目。

2、加强我县生鲜牛奶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3、加大对合作化饲养奶牛的扶持力度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突出的矛盾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难以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合作化农村经济组织的项目扶持,建设现代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

4、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牧草种植

推广牧草种植,是我县实施“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的物质基地,首先保证生产出无公害的牧草,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牛奶。种植牧草也是高速农村产业结构,改“二元”种植结构为“三元”种植结构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大推广牧草种植的力度,争取省市项目扶持的同时,举办牧草种植培训班,奶牛饲养培训班,营养知识培训班,让饲养户理解种草养畜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生大意义及科学种植牧草的知识。加一方面,配套制订相应的按质论质论价政策,通过价格杠杆让每一位饲养户把种植牧草饲养奶牛形成牛奶生产中的自觉行为。

5、建设奶牛质量监测体系,奶牛疫病防制体系

条件成熟时,建设生鲜牛奶质量监测实验室,配套相应的鲜奶收购按质论价政策,形成牛奶质量监测体系,对所有牛奶的质量进行监控,实施按质论价到每一户饲养户,促使农户改善饲养管理,种植牧草饲养奶牛,生产优质、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牛奶。

完善现有的奶牛疾病医疗体系,建设奶牛疾病检测实验室,奶牛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地点,建成奶牛疫病防制体系。有效防止重大疫情在奶牛饲养上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在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乳房炎等常规疾病的防治,充分保证奶牛健康,为奶牛饲养业保驾护航。

奶牛合作社范文第2篇

2009―2011年,黑龙江省产业化经营项目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178个,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92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9473万元,地方配套4435万元,群众自筹15365万元)。三年累计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畜舍156500平方米,新建青贮窖63000立方米,新建化粪池35500立方米;新建温室195栋,新建大棚2175栋,新打机电井798眼,安装滴灌设备820套;新修道路253.7公里,新进各种设备383台套;新建厂房8607平方米,新建交易大厅1000平方米,新建保鲜库807平方米。三年累计新增蔬菜产量1126.6万公斤,新增出栏生猪9.05万头,肉牛0.81万头,家禽80万只;提供林木种苗358万株,种猪3.91万头,种禽17万只;新增鱼产量0.007万吨,奶4.39万吨,肉0.66万吨,蛋0.068万吨。新增蔬菜生产能力71万公斤,粮食加工能力1845万公斤,其他农产品加工能力89.98万公斤。带动农户40575户。

一、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扶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优先扶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一县一业,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把扶持合作社与扶持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优势产业作为立项条件,按照地域特点和优势科学布局,重点扶持奶牛、生猪、肉牛、蔬菜产业。为大力推进“千万吨奶工程”建设,在乳业发达地区大力扶持奶牛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地区扶持奶牛合作社21个,连续三年做大做强合作社规模,不仅引进了一批优质奶牛,而且解决了奶源基地薄弱问题,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带动下,齐齐哈尔市克东县近三年新增优质奶牛8120头,供应飞鹤乳业优质鲜奶4.8万吨,企业增收860万元,新增税收740万元。为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围绕城市周边、口岸县(市),扶持果蔬种植、加工、储藏保鲜、批发市场等项目的建设,重点扶持棚室蔬菜规模发展。重点扶持大庆市蔬菜产业,新增温室108栋,新增大棚1640栋,使大庆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新增蔬菜650万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菜篮子”,实现了北菜南运。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合作社。坚持扶持项目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加大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扶持政策主要体现为“三高”:第一是建设标准高。本着建设一个、完善一个、见效一个,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检查验收都按照高标准,努力使扶持的合作社真正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样板。如在扶持奶牛合作社项目上,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建设,钢骨架结构,分区设计、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从奶牛的休息、运动、生产都做到科学化,使奶牛养殖合作社成为标准化协会、花园化小区、规模化基地、科技化窗口、观赏化景区,发挥了较好示范引带作用,不仅受到农户的欢迎,也得到了各界的好评。第二是配套程度高。坚持从整体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高。如在扶持奶牛合作社上,要求榨奶间、饲料库、兽医室、机械库、沼气站、办公室、青贮窖、水电路等基础设备齐全,现代先进的机械化榨奶设备、科学实用的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功能齐全的牧业生产机械配备到位。第三是科技含量高。引进和采取先进的技术、品种或模式,促进合作社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开放式投资方式引导各方面资本投入合作社建设,做到“三个不限”:不限投资比例,在保证项目自筹资金不少于财政资金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多投入,壮大投资规模;不限投资资本的形式,可以以现金、土地、奶牛、技术等入股,科学量化股本;不限投资主体,在合作社为投资和建设主体的基础上,实行更广泛的联合合作,吸引大户或龙头企业参股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 通过“三个不限”,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本大量投入。在推进奶牛合作社建设中,财政投入专项资金5624万元,吸引社会资本17046万元。

四是与产业结构调整、财源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紧密结合。2009―2011年,扶持产业结构调整项目8个,扶持财源建设项目16个,扶持新农村建设项目12个,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和牵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壮大了发展规模,增强了发展后劲。通过项目扶持,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新增设施发挥了较好作用,生产规模以及社员规模明显扩大,生产水平、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如桦南县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扶持,注入财政资金240万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2栋,购置农业机械14台,合作社不仅“强筋壮骨”,而且做大了“盘子”。入社农户由158户发展到273户,规模经营土地由850亩发展到1500亩。2010年合作社亩收益达1514元,较成立前亩收益增加596元,增长64.9%;社员人均收入达到23343元,比同乡村非社员高出9637元。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进程。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围绕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行订单生产,有效连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改变了小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如富锦市利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扶持,社员由原来32人发展到现在54人,经营蔬菜大棚180栋,露地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实行规模化生产,统一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统一接受技术服务及信息咨询,辐射带动周边的村屯350户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三是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科技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开拓,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商品率和附加值。同时,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规模生产,减少生产与市场对接中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比如,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扶持尚志市长营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财政资金300万元,建标准化牛舍4220平方米,新增奶牛存栏400头,年产鲜奶2000多吨,年销售收入750万元,利润207.5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的章程不够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二是系列服务不到位。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合作社支持较少。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发展潜力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三是辐射带动不明显。多数合作社带动辐射的范围仅局限于本乡镇,局限于周边的几十户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多数合作社服务层次低,真正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社较少。四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多数合作社只作不合,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利益风险不紧密,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五是融资难。由于合作社规模小,一些合作社没有土地证、产权证可供抵押,金融部门出于自身的资金安全考虑,无法给合作社发放贷款。

在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合作社方面,目前黑龙江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投入少。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新增资金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致使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基层需要,不利于做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蛋糕”。二是范围小。由于资金有限,全省扶持合作社的数量较少,2009年仅安排14个,占全省合作社的0.5%,发挥不了示范作用。三是投入标准低。目前项目规模都比较小,补助项目资金在30―200万元之间,多数合作社因资金有限只能享受100万元以内的资金补助。这对于扶持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项目来说,补助严重不足。四是立项门槛高。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初步发展阶段,规模比较小,管理不够规范,而项目申报要求都有硬性规定,使得大量的合作社得不到扶持,尤其是一些成长性的合作社,由于门槛问题被拒之门外。五是自筹难度大。合作社全部或者绝大多数都是农民,自筹资金相对难度大。虽然国家对合作社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给予了免税,但由于税务部门对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这块还没有具体的免税政策,依然参照基本建设征缴相应5%―6%的税收,使合作社不堪重负。

四、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农业综合开发要成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渠道。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积累刚刚处于启动阶段,建议增加单个项目扶持额度,并降低合作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

二是简化申报手续。目前合作社在项目申报上缺少人员、资金,为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减少比如可研报告、审计报告、环评报告等硬性规定,参照有关部门要求,只提供相应的申请表、项目建议书以及项目建设内容清单、有关项目建设合同(协议),经农发办和财政局实地考察核实后即可上报。同时,由于补助资金较少,涉及群体为弱小农户,应简化申报材料和程序。

三是适当放宽扶持条件。要面向所有合作社,既要扶持现有合作社,也可扶持新组建合作社,尤其是针对新成立的合作社的项目建设,主要看合作社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性。对合作社人数以及组成人员成分不做硬性要求。

奶牛合作社范文第3篇

一、包头市奶业发展现状

包头市有草原3122万亩,前山土默川平原土地肥沃,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草料基地,为包头市发展奶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为包头做强乳业提供了自然资源。包头市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规范、健康稳步发展为原奶收购提供了保障,包头市主要乳制品加工企业伊利、蒙牛等,现均生产经营正常。

“三聚氰胺”事件后,包头市取缔、关停了1吨以下小奶站,目前奶站数量优化到177个。包头市奶牛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九原区有奶牛养殖场31个,土右旗现有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牧场)50个,2个万头示范牧场,5个千头示范牧场,奶牛规模化饲养率达到80%以上。

二、包头市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一)“公司+奶站+奶农”模式

规模较小或不具备贮奶条件的散户奶农把原料奶交售到具备贮奶条件的奶站,再由奶站销往乳品企业,这就是“公司+奶站+奶农”模式。奶站的主要收入是由企业按奶站交付的原奶等级支付给奶站的“管理费”。原奶是否合格由企业检验,如果原奶不符合要求,企业就会拒绝收购,损失由奶站承担。奶站为了转嫁原奶收购风险和赚取更多的管理费,就会压低原奶收购价格和原奶等级,使得奶农在奶业产业链中合理权益长期受挤压,奶牛养殖收益低。受利益驱使,一些奶农就开始往原奶中加被称为“蛋白精”的三聚氰胺,以提高原奶等级,而奶农对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危害性毫无认识,最后造成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全面爆发。三鹿奶粉事件反映出了“公司+奶站+奶农”模式的严重弊病。

(二)奶牛养殖小区(家庭牧场)模式

小区筹建者建设小区的目的是聚拢一定数量奶牛的养殖场户而赚取乳品企业给的收奶补贴。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中,业主考虑的多是如何增加奶量,奶的卫生安全则未引起重视,在小区规划、布局、设计、管理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简单人为地把形形、素质参差不齐的养殖户奶牛集中在一个养殖小区内饲养,除牛场牛舍统一建造和鲜奶统一收购外,奶牛是各养殖户的,牧草种植或收购、饲料采购或加工、粪便处理、精粗饲料堆放等都是各管各的,奶牛随意进出,不注意各方面的管理,“五个统一”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各饲养员相互串门走动或聚集玩乐,饲养工具相互借用,这就造成人畜间容易相互传播疫病。疫病长发、日粮结构不合理、饲养条件不理想、奶价受制于企业等导致养殖小区养牛效益不佳或亏损。

(三)“企业+奶业合作组织+奶农”模式

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积极作用:1.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谈判地位、竞争能力。2.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使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产品储藏保鲜和运输,实现了规模经济。3. 合作社指导农民学习,农民的素质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4.合作社将农户聚集起来进入市场,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谈判地位等都得到了增强。奶业合作组织在包头市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土默特右旗成立36家,达茂旗1家,九原区12家,固阳县2家。

(四)奶联社模式

“奶联社”的运作模式是由企业搭建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平台,农民以奶牛入社,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获得回报。农牧民以奶牛入社,获得回报的方式主要有入股分红、固定分红、保本分红、合作生产四种。“企业+奶联社+奶农”模式适用于没有充分的时间饲养奶牛且奶牛品质较好的奶农,这一模式不适用于奶牛品质差的奶农。

三、奶农利益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奶农面临市场风险

我国的原料奶收购价格一直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及利润的关系来确定的。“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建立了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由政府、加工企业、奶业协会、养殖户四方代表确定本区域内原料奶交易参考价格。但是,由于奶价协调委员会对企业没有监督制约职能,经常是公布了原料奶交易的参考价格,但部分企业拒不执行。奶牛养殖户在定价方面话语权依然很低。

2009年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为2.65元/公斤,2010年平均价格为3元/公斤,上涨幅度为13.2%。虽然生鲜乳收购价格上涨,但蒙牛、伊利等均采取以质论价,提高了生鲜乳的理化指标,奶户实际养殖效益并没有大的提高。因此,2010原奶收购价只有从3元/公斤上调到3.15元/公斤,奶农才能与2009年同期奶牛养殖效益持平。

资料来源:包头市土右旗明沙淖乡杨家圪堵村、美岱召镇、萨拉齐镇大袄兑村等奶农调查资料整理。

2009年奶价较2008年上涨12%,但由于饲料的上涨,奶农单位奶牛生产成本全部上涨,5户奶农单位利润低于2000元,占1/3,其中1户亏损,2000-3000元5户,占1/3;3000-4000元3户,占1/5;大于4000元的2户,占2/15。通过图1比较,2009年有9户单位奶牛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其他6户与2008年基本持平,奶农盈利水平仍然较低。

(二)奶农组织化程度低,在与乳品企业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仅占23%。分散的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的谈判地位,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奶企明显占有买方优势,奶农的谈判地位极其弱小,奶企是合同的设计着,奶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销售环节被压价、克扣,挤压了奶农的利润空间,挫伤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

(三)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目前完全是买卖关系

目前,部分企业和奶农之间并未签订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合同也不规范,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有的属于单方合同,由企业说了算。

(四)散户奶农缺乏科学养殖,原奶收购价低

调查奶户平均每头牛年产奶量4.5-5.5吨,见图2。

奶牛散养单产水平低、原奶质量不稳定,奶农在产量方面劣势明显。原奶收购对营养标准有较高要求,按质论价,奶牛散养达不到优质生鲜奶标准,所以散户收奶价上不来,奶农利益较难提高。

四、提高奶农收益措施

(一)大力发展奶农合作社,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成立奶农合作社,可扩大奶农的经营规模,提高奶农接受信息的程度,改善奶农在与企业议价博弈中的谈判地位,可降低奶农缺乏信息带来的损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奶农、奶企利益共享。同时,奶业合作组织可在奶业生产中发挥桥梁作用,可为政府建言献策,制定有利于奶农利益的政策。

但成立奶农合作社宗旨要明确。奶农合作社要和乳业企业讨价还价,提高生鲜乳价格;要引进推荐厂家的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降低成本;要在合作社内部开展饲养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水平。决策机制要灵活,普遍遵循“一人一票”的原则。奶农合作社的投资活动一般由成员大会决定,内部利益分配标准、方式等由理事会出方案,再上股东大会讨论。

(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沽的利益共同体

如何才能使奶户和奶企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将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的奶农的资产变现,作价入股。奶牛是奶农的私人财产,奶农将奶牛作价入股后,奶牛就是企业间接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企业会帮助奶农解决精饲料饲喂不科学、奶牛配种技术滞后发病率高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奶牛入股后牛奶作为奶农的重要现期收入来源依然归奶农所有,奶农的生活有保障,而奶农为企业提供了有质量保证和数量增长的奶源。我国奶农拥有土地或草场的使用权,只要土地、草场的使用权、生产设备能作价入股,奶农就可以得到生产收入并获得后期投资回报,奶农既是生产者也是投资者,可以获得后期投资分成。至此,奶农与企业真正形成了地位上的对等,生产关系上不可分离,经营过程中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三)政府应优先保护奶农利益,让奶农公平享有管理、服务体系

奶牛合作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鲜乳;垄断;供应链安全;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65-07

引言

生鲜乳供应链安全与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钟真、孔祥智认为在生鲜乳供应链中奶站和奶企处于垄断地位,提出了政府应规范中间商奶站的垄断经营行为,保障奶农利益,维护生鲜乳供应链安全[1]。黄祖辉、邵科提出了通过奶农合作社化,打破垄断固有格局的可能性[2]。于海龙、李秉龙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探讨了我国奶业不合理利益分配格局的成因及其对我国奶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钟真、孔祥智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组织模式密切相关,生鲜乳环节是乳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所在,为此应通过调整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模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综上所述,既有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市场主体、产业组织模式或政府规制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打破生鲜乳供应链买方垄断,以维护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研究较多。但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及相关政策制度视角,探究生鲜乳市场买方垄断产生的根源,并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两个方面探索垄断治理的对策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就生鲜乳供应链采购垄断现状、垄断对利益分配及对生鲜乳供应链安全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进而从理论和制度机制的不同视角探讨垄断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完善政府规制和市场环境的制衡垄断的对策建议。

一、生鲜乳采购垄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奶加工企业及奶站垄断的形成

在我国生鲜乳供应链中,“奶农+奶站+乳品企业”是最主要的生产和交易组织模式[5]。从生产模式上看,奶农涵盖以家庭式小规模散养和小区式、牧场式和基地式集中养殖。从交易模式上看,奶农把生鲜乳卖给中间商性质的奶站,奶站再转售给乳品加工企业。在生鲜乳供应链中,奶农、奶站和奶企三大主体地位是正金字塔型排列,但收益为倒金字塔排列(见图1)。在主体地位上,奶企作为生鲜奶的终端收购者,一直处于塔尖的垄断地位,奶站作为中间商处于塔中的次垄断地位,而奶农作为生鲜乳的生产者处于塔底的“被垄断地位”。在收益分配上,处于倒金字塔上端的奶企获利最大,奶站次之,奶农则位于倒金字塔的下端,地位极其不稳定,且收益最小(见图1)。

图1奶企、奶站、奶农三大主体地位及收益

1.奶加工企业主体地位强大,一直处于垄断地位[6]。。长期以来,在生鲜乳供应链中,生鲜乳的质检权、定价权均掌握在奶加工企业手中。也就是说,奶加工企业不仅垄断了生鲜乳的质量检验过程和结果,更垄断了生鲜乳的价格。因此,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奶企往往任意或随时变更生鲜乳质检标准,通过“扣奶”等手段降价收购生鲜乳,其所依据的正是“按质论价”这一霸王标准。而“拒收”生鲜乳现象频繁出现,更彰显了其生鲜乳市场的“霸主地位”。显而易见,奶农、甚至奶牛养殖公司在生鲜乳质检及价格上“被垄断”了。例如,钟真,孔祥智在2010年初至2011年3月间调研生鲜乳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拒收的调研结果:在生鲜乳因质量“不合格”而被拒收的养殖户中,抗生素超标的占95.5%,体细胞和微生物超标的占32.9%,蛋白过低的占到10.8%。而这并不符合“全面的质量安全观”[4]。

2.奶站主体地位次强,也存在垄断。由于绝大部分的生鲜乳都经过奶站这一中间商转售给乳品企业,丰厚的利润使得各类奶站发展迅速,变化巨大。根据2008年10月31日农业部治理整顿奶站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各类奶站总量为20 393个,除奶企自建养殖场奶站之外,具有直接与奶农交易的中间商性质的奶站在70%左右。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开始实行奶站的注册制度,全国生鲜乳收购站总数较整顿前下降了34%,减少了6 890个[7]。从规范化管理上说,奶站的这种集中收购、再转售给企业的运作模式,不仅降低了奶企的运营成本,对保证鲜奶质量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注册制度的实施则进一步强化了对奶站的管理,但奶站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恶化奶站的垄断行为。

总之,只要是经营性质的奶站,都存在垄断行为。表现一:垄断奶价。作为提供奶牛饲养场所的交换条件,奶农必须把生鲜乳全部卖给奶站,奶站与奶农通过合同约定在一定质量条件下鲜奶的收购价格。奶站和奶加工企业之间的奶价单独约定,与奶农没关系。表现二:垄断饲料。奶农统一使用奶站采购的饲料。在上述事权的基础上,奶站的财权体现为:向奶农提取交售鲜奶和为奶企收购鲜奶的管理费或称作手续费、上台费、进站费等。,奶企把奶款和管理费直接付给奶站,奶站再把奶款转给奶农。奶站的收入应为其收取的管理费,事实上,钟真、孔祥智调研发现63.6%的奶站,其全部收入大于管理费收入,表明奶站没有按照企业收购奶价向奶农打款[1]。

(二)采购垄断形成的原因

1.养殖户主体地位薄弱,缺乏抗衡奶企和奶站 “垄断”地位的实力。首先,我国奶农百头以上养殖规模近年虽有提高,但仍然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2010年养殖规模在10头及以下的占62.9%。资料来源: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2(1).2010年全国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存栏量占全国的28.48%,比2008年提高8.7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百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存栏比例达32%左右,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资料来源:宋飞.中国百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比重将达32%[EB/OL].[20120301]..。其次,观念相对落后。养殖户以农民为主,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容易把其他养殖户看成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再次,缺乏专业的行业带头人。这些养殖户无论是奶牛养殖还是生鲜乳销售均是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最后,受资金与技术约束,奶牛养殖难以扩大养殖规模,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总之,相对那些强大的奶加工企业及奶站而言,奶牛养殖户根本不具备抗衡垄断的实力。

2.现存的各类奶牛养殖合作社名存实亡,无法与奶企和奶站的“垄断”地位相抗衡。一是现有农村合作社法不适用于奶业合作社。由于生鲜乳用途单一且不耐贮存的特点,现有合作社法律不适用于奶农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因而缺乏相关法律支持的合作社一直处于被“垄断”的地位。二是政府优惠政策不给力。如奶牛补贴等均不通过合作社执行,从而淡化了其主体功能。四是制度不健全。如合作社章程,准入制度、财会制度缺失或不完备等。三是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其组织职能距离奶农期盼得到的差距太大。如代表全体社员参与生鲜乳定价,开拓市场,申请贷款,技术培训,种牛引进,抵御市场和非市场风险能力等各方面,未能体现其优势。五是缺乏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如合作社往往因一人独大而出现新的“垄断”。由于上述法律和制度安排等多方面的缺陷,最终导致专业合作社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养殖户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强化。

3.奶站和奶企的社会责任缺失。处于垄断地位的奶加工企业和奶站,无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造成生鲜乳供应链安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企业的一项、也是惟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8]。所谓的比赛规则,就是按照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有关规则行事。但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奶加工企业和奶站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只顾眼前利益,对产业链上游的奶农压等压价、转嫁风险,完全丧失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垄断对供应链利益格局及安全的影响

(一)采购垄断对供应链利益格局的影响

1.奶企处于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在2005年,蒙牛、伊利、光明、三鹿等液态奶十大企业合计占全国市场的67.29%,其中伊利、蒙牛两个企业就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46.76%。2005年蒙牛企业财务报告总收入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纯利润达到4.568亿元。比国际乳业巨头“雀巢”公布的利润还高出两倍,而伊利年纯利润更达到了7.2亿元。在2006年,伊利、蒙牛两个企业液态奶产量达到615万吨,占全国市场的份额达56%[9],其利润更是不菲。除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伊利、蒙牛收入下降以外,此前及以后,其各年度净利润都是增加的,见表1。

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0年伊利和蒙牛的利润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上涨了1倍左右,特别是伊利利润2011年度比2010年度上涨了1倍以上,利润在一年以内实现翻番;而在2012年,蒙牛净利润也较2011年度增加了1倍以上。由此可见,即使是受到了三聚氰胺等因素的影响和2012年以来生鲜乳收购价格上涨的影响,乳制品巨头的利润还是持续增长,其垄断地位不言而喻。

2.奶站处于垄断地位,同样获得垄断利润。无论是通过生鲜乳收购获取管理费,还是自定鲜奶价格,也无论奶价高低,奶站不仅获得垄断利润,而且旱涝保收。钟真在2007年1月~2008年8月的一项实地调查数据证明,不论奶价如何变化,22家奶站鲜奶收取管理费的平均收益在0.15元/公斤,而占到63.6%的奶站的平均总收益为0.35元/公斤。而且,这部分高出的收入与奶价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有定价权的奶站克扣了奶农的部分收入[1]。同时,在钟真对三家奶站的定量分析中进一步证明,有定价权的奶站分别侵占了奶农2.0%、8.4%和25.6%的利润。同时证明奶农养殖规模越小,被“盘剥”的程度就越大[1]。

例如,在钟真调查的12家奶站中,仅按收奶量提取的管理费一项,在2007年达到0.2 元/公斤以上,平均毛利润更高达72.5万元。其中,占总量78.1%的与奶农直接交易的基层奶站,平均为33.4万元,占21.9%不与奶农直接交易的中转奶站,平均为137.1万元。扣除运营成本后,基层奶站年净利润为20万元以上,一年半左右就能够收回成本;中转奶站年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上,两年半左右即可收回先期投资[10]。

此外,飞鹤乳业下属的一奶站于2009年投资40万元,新建一处300平方米的标准化机械榨乳站。奶站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9月份投入使用,所购鲜乳全部售给飞鹤乳业。2010年,飞鹤乳业每天向奶站支付管理费、鲜奶运输费等1 254元,奶站在经营中扣除水电费、运输费、耗材费、人工费等项支出后,每天纯盈利800余元。2010年一年奶站纯盈利29万元[11]。

3.奶农处于被“垄断”地位,几乎承担了全部市场风险,收益受损严重。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在2005年和2006年蒙牛和伊利获得巨额垄断利润的同时,该市生鲜乳生产成本为每公斤2.08~2.28元,收购价则每公斤1.72元。在2006年至2007年4月料奶成本价为每公斤2.12~2.32元,而收购价是每公斤1.76~1.82元,仅上涨了0.04~0.10元。2006年每头奶牛的纯收入为179.92元,比2004年减少2 002.55元,比2005年减少952.34元[12]。

生鲜乳价格上涨创新高。自2012年9月开始,我国生鲜乳价格已经连续12个月全面上涨,尤其是自2013年4月份以来连续呈现“逆势”上涨态势。据农业部监测,在2013年1~8月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10个奶业主产省(市、区)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平均为每公斤3.47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04%。其中,8月份平均为每公斤3.6元,与7月份相比上升了1.4%,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0.1%。2013年9月,北京、天津等地区的部分规模养殖场,生鲜乳收购价格已经突破4.5元/公斤;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的散养户,生鲜乳收购价格突破3.5/元公斤[13],均已达到历史最高记录。

但同期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了奶农收入的下降。自2012年7月份以来,奶牛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到2013年6月份,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新疆等奶源主产省(市、区)的饲料价格再一次全面上涨。全价料价格每吨上升到2 700~3 300元之间,与2012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12%;与2012年同期相比,玉米、豆粕价格也分别上涨了9.1%和13.6%。由于饲养成本涨幅高于奶价涨幅,奶农的收益不增反降。目前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奶源主产省(市、区)养殖户的利润同比下降了近35%,成母牛的年利润仅1 000多元[13],其结果是奶牛存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2013年7~8月份对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天津、北京、山东等省的调研,奶牛存栏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同比降幅在10%~20%[13]。过高的饲养成本大大减少了奶牛的存栏数,加聚了原料奶的竞争,更危及生鲜乳供应链的安全。

另外,奶农承担了全部非市场风险,收益损失巨大。据对全国各地以及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奶源基地进行调研统计显示: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一周后,由于奶企拒收鲜奶,全国每天损失生鲜乳1.0~1.5万吨,按3 000元/吨计算,奶农每天损失3 000~4 500万元[14]。事实上,“三鹿奶粉”等事件只是个别奶站造成的,与个别奶加工企业本身的责任问题有关,而与多数奶农提供的生鲜乳质量没有关系,但却独立承担了这一非市场风险所致的恶果。由此可见,垄断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还使生鲜乳资源浪费或不能有效配置,使生鲜乳供应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采购垄断对供应链安全的影响

1.部分奶农和奶站破产,生鲜乳供给减少。如果奶加工企业或奶站压等压价或拒收生鲜乳的程度加剧,或者是养殖成本提高或出现其他市场或非市场风险而奶价不涨甚至拒收生鲜乳,那么大部分养殖户、甚至是养殖企业只能在倒奶、杀牛或卖牛后退出。结果,相关奶站因无牛奶可收、可售而被迫关门。

2.众多奶加工企业因奶源竞争加剧而最终倒闭。随着奶农纷纷退出奶牛养殖和生鲜乳供给的进一步减少,一大批奶加工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就会因奶源供给不足而进一步减产,以至停产。我国生鲜乳产量仅为乳品加工企业处理生鲜乳能力的2/3,大型乳品企业开工率在60%~70%,小乳品企业开工率则在30%以下[15]。可见,在生鲜乳正常供给情况下,尚远远不能满足乳品企业加工能力的需要。而随着部分养殖户的退出,奶源不足问题进一步加剧,奶企间奶源竞争会更加激烈。其中,大型奶企可能暂时提高生鲜乳收购价格,在“大鱼吃小鱼”之后,再压低收购价格,从而最终加剧寡头垄断的局面。

3.垄断,特别是寡头垄断导致国内乳制品供给减少,进口乳制品数量增加。自200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特别是奶粉进口大幅度增加,对国内奶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2008~2012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4.4%[16]。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量仅有14万吨,到2011年则增长为98万吨[13]。2013年,我国进口奶粉85.4万吨,同比增长49.2%;进口额35.9亿美元,同比增长86.0%;平均进口价格为4 195.5美元/吨(25 886.24元/吨,以6.17汇率折算),远远低于国内奶粉价格(每吨32 000元以上),同比增长24.7%。2013年,我国进口液态奶19.48万吨,同比增长91.55%。其中纯牛奶18.45万吨,同比增长96.76%,酸奶1.02万吨,同比增长29.68%[17]。总之,价格低廉的奶粉和液态奶的大量进口,抑制了我国生鲜乳价格的上涨,是使我国奶农收益难以增长的另一诱因。

三、生鲜乳市场采购垄断的制度分析

(一)采购垄断的经济学

1.契约经济学视角。奥利弗.哈特和莫尔[18]的不完全合约理论在签约时,交易双方不可能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每一件事都预先写明,交易者愿意使用不完全契约,直到未来某种结果出现以后再变更契约内容。正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了事后机会主义的产生,影响了契约双方事先对剩余的分割。,认为合约内容是不可能在事前完全约定的,而在事后分割中,专用性投资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作出某项资产投资后,它只能用于某个特定用途,若合同双方关系能够持续,则此项资产能够创造价值,若双方交易关系不能够持续,此项资产就无法创造价值。过高降低了投资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另一方则会利用契约的漏洞,索取比事先协商好的更多的事后剩余,也就是说具有高度资产专用性的一方就会被另一方敲竹杠。奶牛养殖环节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成本约占整个产业链的75%,加工环节约占15%,流通环节约占10%;而这三个环节的利润比是1∶3.5∶5.5[19]。显然,奶农的专用性投资过高是致使其被敲竹杠或遭遇“垄断”的主要原因。

2.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新制度经济学者罗纳德・哈里・科斯[20]认为,在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引起成本增加,企业为保利润而把成本转嫁给他人。牛奶是一种鲜活、高度易腐的农产品,不能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只能通过乳品加工企业的加工方能成为大众食品。因此,奶农只能把生鲜乳卖给奶站或企业,而奶加工企业或奶站就会借机压等压价,转嫁自己应该承担的成本,以索取更多的利润。正是生鲜乳的易腐性和奶加工企业的独享性,使得奶农在产后阶段也存在着“被垄断”的现象。例如,在2006~2008年间,在河北省有52.6%的养殖场遇到被乳品企业拒收生鲜乳的情况,78.9%的奶农认为卖奶难;在黑龙江省有50%的奶户的生鲜乳达不到企业标准,承受扣奶、扣钱甚至拒收所带来的损失[15]。奶企压等压价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例如,陕西省78家奶企在2013年3月底整顿后,剩下的41家奶企联手压价,收购价由2012年的每公斤3.6元降到了2013年的3.3元,其中0.5元给奶站提成,奶农实际收入2.8元[21]。

(二)采购垄断的法律、制度分析

1.我国合作社法律不健全――至今没有制定《奶业合作社法》或《奶业组织法》。我国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我国惟一的一部有关农业合作社的法律。但是,这部法律不适合奶农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不同于其他农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生鲜乳用途单一且不耐贮存,其所面对的都是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只能把生鲜乳卖给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或奶站。因此,奶农依据此法建立的合作社从法律上说就先天不足,而弱化的合作社主体地位,根本不能或难以发挥其正常作用,没有能力抗衡处于垄断地位的奶站和奶企或与之形成公平竞争。

2.最低保护价机制缺失――政府没有制定生鲜乳最低收购价据调查,目前只有上海出台并实施了原料奶最低收购价政策。 。由于奶牛养殖专用性资产投资程度较高,再加上生鲜乳易腐性和奶加工企业的独享性,在遇到风险或淡季时,为维护自身利益,奶企和奶站往往采取“压等压价”等措施,把危机转嫁给奶农。而政府没有制定生鲜乳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得处于产业链底层的奶农失去了政府应给予的一道重要的利益保障防线,只能独立承担各种经营风险,从而加剧了奶产业链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3.第三方制衡机制缺失――政府没有建立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或有效的监督机制[22]。一方面,在生鲜乳收购过程中,我国没有建立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检测都是由奶收购企业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对奶制品企业生鲜乳质量检测过程、结果及定价缺乏有效的监管。方便了奶企和奶站的寻租,但确伤害了奶农的利益,从而严重危及了奶产业链的安全。

4.市场保险机制缺失――保险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其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极大。例如,在面临市场风险的同时,奶养殖户随时都面临着疫病(如五号病)等自然风险。但我国却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保护体系。在政府没有建立政策性保险体系,商业保险也没有建立起来,奶农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途径及能力。例如,奶站和奶企对检测不合格的鲜奶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奶农只能自己承担这一风险[22]。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奶牛养殖成本,是导致生鲜乳供应链不能安全运行的另一诱因。

四、我国生鲜乳供应链安全对策

综上所述,生鲜乳市场买方垄断之所以存在并难以根治,原因有四。一是生鲜乳易腐性和独享性及专用性投资过大的客观市场事实使然,二是政府在生鲜乳产业链中经济与法律环境及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扼制奶站及奶企垄断的外部环境,三是奶农及其所属合作社在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薄弱,四是奶站和奶企的社会责任缺失所致。为此,制衡垄断应“疏”“堵”结合[23]。对垄断者采取“堵”的策略,抑制其垄断行为;对奶农采取“疏”和“鼎”相结合的策略,培育遏制垄断的外部力量,以促进公平竞争。

第一,完善支持奶农合作社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目前最迫切的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奶业合作社法或奶业组织法。据此法律建立的奶业合作社组织的有效运行,完全可以构成遏制市场买方垄断的一个外部力量,在保障奶农收益稳步增长的同时,也保证了生鲜乳产业链的安全运行。

第二,完善生鲜乳收购的保护价制度和政策落实,加大奶牛养殖直接补贴范围。推广和完善并形成我国特色的全国普遍实施的生鲜乳收购保护价制度――普遍实行补贴到其专业合作社或奶牛养殖户手中。加大对奶牛养殖合作社或养殖户的直补力度并完善相关政策,减少中间环节,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奶农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削弱买方垄断、增强生鲜乳供应链安全的目的。

第三,加快奶业保险体系建设,增强奶农抗风险能力。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符合国情的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制度。同时,推动商业保险公司加大承保力度和范围,并鼓励奶农组织建立风险基金。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完善我国的奶牛养殖保险体系,提高奶农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四,尽快建立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并完善监管。政府应在各地逐渐设立手段先进、功能完善、辐射与服务面积大的第三方质检中心或质检机构,保证其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加强政府监管体系建设,规范生鲜乳收购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垄断。

第五,针对垄断,奶农亦应主动为之,走规模化、合作社化养殖之路[24]。奶农以奶牛入股分红规模化养殖公司的形式实现规模化养殖。这一新型的规模化奶牛养殖模式,既是行业发展的选择,也是实现新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组织,如以奶牛入股,按股分红、或按奶量分利的形式,增强奶农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真,孔祥智.中间商对生鲜乳供应链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6879.

[2]黄祖辉,邵科.买方垄断农产品市场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理论探讨,2010(10):2022.

[3]于海龙,李秉龙.基于产业链的我国奶业利益分配关系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6)5662.

[4]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管理世界,2012(1):7992.

[5]孔祥智,钟 真.奶站质量控制的经济学解释[J].农业经济问题,2009(9):2429.

[6]道日娜.奶站治理与奶源供应链系统改进――基于双重委托理论的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4):8796.

[7]刘书永,李慧.农业部乳品专项治理 生鲜乳全部纳入依法监管[EB/OL].[20130615]..

[14]李胜利,曹志军,张永根.如何整顿我国乳制品行业――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J].中国奶牛,2008(10):1114.

[15]钱贵霞,解晶.中国原料乳供求矛盾及其影响解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5865.

[16]紫龙.全国生鲜乳价格连续12个月上涨[EB/OL].[20130915].http:///2013091230353.shtml

[17]黄鑫.2013年我国奶粉进口额大幅增长86.0%[EB/OL].[20130912].http:///html/news/35/1249591.htm.

[18]Hart O D, J Moore.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Renegotiation[J].Econometrical,1988,56:755785.

[19]钱贵霞,郭建军.内蒙古奶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展望,2007(9):3942.

[20]Ronald 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a,1937:4.

[21]刘雪涛.奶牛养殖业陷入危机 陕西奶农含泪杀牛[EB/OL].[20130915].http://.cn/yzsbs/html/2011-07/19/content_290695.htm.

[22]孔祥智,钟真,谭智心.当前奶站管理与奶源发展的问题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10(4):1012.

[23]钟真.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1722.

奶牛合作社范文第5篇

双青村有552户,2041人,耕地面积1026.7公顷。2005年秋,该村组建了农机合作社,2008年又投资购置农业机械,使大型农机具发展到8台套。组建农机合作社后,双青村每年都统一连片进行土地伏秋翻整。起到了深松、保墒、抗旱等作用,村民对使用大型农机具统一整地非常认可。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当地地势平坦开阔、离农场较近、农机装备比较先进的优势,认真谋划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切实搞好算账对比,让农民明白从种到收,哪些环节减少了成本支出、哪些环节实现了增收,增收了多少。打消农民心中的顾虑,全村形成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共识。2008年11月中旬,该村农机合作杜与401户农民签订了740.7公顷土地的流转协议。协议约定,以该村2006年至2008年大豆平均667平方米产量为依据,合作社每年每667平方米付给村民79.5千克大豆。每年秋后,按当年大豆市场销售价格折合现金或直接以实物大豆进行结算,农户零风险,剩余归集体。流转后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办保险、统一种、营、收,合作社应用农场的先进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去年,双青村规模经营的740.7公顷大豆没有一块出现倒伏现象。

双青村将离土农民分成三种类型,村干部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务工,一是把有一技之长的人作用发挥出来,支部书记李利牵头将懂驾驶、有资质的27人组织到一起。贷款360万元,大家自筹200万元。购置了27台大型翻斗车。组建了运输队,到绥北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搞土方沙石运输。截至去年10月底,每台车收入10万余元;他们还把有瓦工、木工手艺的43人输送到北安利民建筑公司,每人一年都挣1万多元;由党员大户胡品友牵头,吸收24户农民参加,组建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奶牛327头,每头奶牛年收入2000多元。二是把有体能无技能的人组织起来。经村支部和村委会联系,将一部分人分别引荐到北安昌枣水泥厂、北安车站货物处当装卸工,到绥北高速公路工地去打工,去年这些人每人仅打工一项就收入7000元左右。村里还把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就近安置在村预制板厂和东北虫草养殖场打工,平均每人年收入3500-5000元。三是把年龄大,会种地的“老把武”请回来。吸收这些人参加合作社。给合作社打工。负责田问管理,每人一年能挣两三千元。

通过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双青村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实现了土地收益最大化。由农机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大豆,去年每667平方米产量达130千克,比分散经营的地块增长一倍多。二是实现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今年国家大豆保护收购价1.85元为标准,农户在每667平方米地一分钱不用投、干活一手不用伸、“直补钱”一分不少得的情况下,流转土地后每667平方米净得294.15元,与正常年景同比多收100元左右。再加上国家发放的粮食直补金每667平方米55.35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户每667平方米可获净收入349.5元,每公顷实际收入5242.5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110余万元。同时,这些农民通过从事运输、装卸、建筑、养殖奶牛等非农产业,或给农机合作社打工,又获得了一份不错的收入,三是实现7集体积累的有效增加。根据去年收成实际计算,该村每667平方米大豆产量130千克,去掉分给农户每667平方米79.5千克,集体每667平方米剩50.5千克,折合186.85元,扣除667平方米生产成本160元,每667平方来土地村里纯盈利26.85元,全村规模经营的740.7公顷土地,村集体纯盈利30多万元。同时村里成立了农田改造工程公司,购买了挖掘机和铲车,在改造低产田的同时,到绥北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承包活干,年收入60余万元。农机合作社还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到其他村屯跨区作业。年收入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