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妥协英文

妥协英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妥协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妥协英文

妥协英文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时代的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无疑,网络媒介延伸了人的大脑和双手。因此,在网络主导写作的时代,只有理解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并能迅速适应这个以快制胜的时代,记者才能在高手如云的时代脱颖而出。

显而易见,网络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所有的新闻记者和网络都应当也能够了解其中的差异。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其形式与文风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罗伯特・奈尔斯《网络写作教学》(teaching online newswriting)的总结,并结合笔者的观察与实践经验,网络新闻成功写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个性化写作的创新与超越。

1.发现网络新闻写作独特性的方法

既然网络上的海量新闻要与报纸新闻和期刊新闻有所差异,那么记者就要首先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在哪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媒体还没有把握网络时代的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机遇是不存在的。网络出版提供了多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模式,而且启发记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里迅速掌握这些方法,这样才可以让网络新闻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独领。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正统的教科书并不是学习的最佳素材,直接阅读网络新闻将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而少走弯路,比如网络新闻写作指南一类的读物,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网络新闻写作技巧是需要的。与传统印刷媒介新闻写作框架不同,网络新闻写作是通过博客、维客和论坛形式出现的文字样式。

2.网络新闻写作充满了神奇与魅力

博客的写作与报纸新闻最为接近,特别是专栏写作更是相似。博客写作并不要求全部用第一人称,实际上最优秀的博客就像最棒的特写专栏,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独创性报道。但是多数博客的做法是发出与众不同的另类声音,以此吸引挑剔的读者的慷慨点击,这不是成功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作者必须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隐含于报道之中,让读者迅速而直观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如果博客能随时随地更新就更好了。

维客是一种提供多人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即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的页面数据。因此,维客的作品最终是由作者集体完成的。它与报纸新闻的不同是维客新闻可以随时复制、修改和更正。当然,维客新闻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作者在加入最新的信息时与旧的文本完全吻合,因此在网络新闻的写作里,维客新闻是难度最大的。尽管如此,维客新闻依然是吸引读者不断更新信息的最好形式,也是激发网站流量飙升的直接动力。

留言板已经被报纸网站使用多年了,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些独立的新闻网站,它们依靠留言板的功能聚合了大量的人气。最优秀的版主利用最高明的采访技巧,即把网站的大量留言集中归类,然后直接链接到网站的社区板块中,巧妙的话语、个人化的叙事和充满智慧的措辞,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吸引了一批粘着度很高的网络游客。

种子写作是把报纸标题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新媒体的方法,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信息的传播,而是借助于写作的种子吸引好奇的读者的点击、挖掘和链接。报纸的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下的新闻,但种子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RSS或e-mail来填补新闻,当然最好可以激发读者把种子播撒到其他的e-mail、即时讯息和Social Bookmarks(一个比较好的增加外链的手段)。那么,网络写作利用这些模式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呢?当然,传统写作技巧还是有用的,比如主动语态、结构清晰和措辞准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巧呢?

3.直达读者眼球――为搜索引擎而写作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网络写作与报纸写作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它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因此,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因此,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读者的立场写作,这样他就可以决定读者最有可能使用什么词语搜索到此条新闻。

主体提炼至关重要。为了增加被搜索的机会,网络写作者需要尽力把新闻提炼出1-2个主题,这样作者就可以在标题中使用选定的关键词和独特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使行文跌宕起伏当然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写作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就可以另起炉灶单独成文,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共享。

超链接是网络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超链接不管对新闻的纵深语境还是对背景新闻,都是最基本的,新闻通过搜索引擎而出现的次数或日期,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新闻被置顶的机会。

妥协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百家讲坛》;精英大众化;文化“自救”;文化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36-02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以“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试图依靠一种形式上面向中上层知识分子的讲坛形式,构筑一所全民的大学、一所开放式的大学,使普通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专家学者的风采。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革新后,《百家讲坛》在2005年中国电视节日榜上跃居年度节日黑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讲坛节目。为什么原本枯燥无味的科教节目能够突然火爆呢?又是何种运作模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一种的成功运作模式: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

一、《百家讲坛》运作模式分析:精英文化大众化

时代的变迁中由于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文化生物链断裂,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可以把我们民众需要的历史和文化主动的介绍给他们、灌输给他们,而《百家讲坛》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高深学问与平民之间的通道,即精英文化大众化道路。它打破了传统的“雅”与“俗”楚河汉界不相往来的局面,成功的把精英文化用面向大众的格式进行了“包装”,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共生。具体来看,《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道路来传播精英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妥协。

从《百家讲坛》的宗旨定位变化看,《百家讲坛》其实是高雅的学术向受众和收视率的一种妥协。在讲坛开办之初确定的宗旨是“文化品味、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文化“三品”高定位,结果因为收视率等原因经过了三次改版,内容历经了由“系列专辑”到宽泛零散节目的转变;学术性、专业性向大众化偏移;主讲人也由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泰斗向易中天、刘心武、金正昆等文化生活“讲学大师”转化;受众也由“教育金字塔”顶端向底端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们扁平式发展;同时采取简化文本的方式,抽取主题中比较有趣味性的内容进行加工后传达给大众。

2 “开放式大学”讲坛保留精英内涵。

《百家讲坛》的节目内容主要涉及和仿照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演讲;强调学理性与实用性、权威性与前卫性并存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从而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虽然现在主讲的内容学术性已经大大降低,但主要还是关于历史、国内名著、礼仪等实用性精英文化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正是普通受众和社会关心的文化精英,这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大众化精英内涵的定位。

3 大众化受众定位。

《百家讲坛》几经摸索,终于确立了真正的大众化受众定位,将收视群体设定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百姓”,内容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贴近观众的口味。

4 电视剧式的大众化运作方式。

故事性题材:因为《百家讲坛》与电视剧一同竞争收视率,观众的日光成为关键。因此,必然把讲座当作一种“故事”来讲,这就决定了在题材上要选择那些具有矛盾冲突、可以挖掘故事的题材,《清帝十二疑案》的0.57%的火爆收视率就充分反映了故事性题材开发的成功之处。

海选主讲人:《百家讲坛》利用了“名人效应”,邀请的嘉宾一般都是在各学术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名家的魅力都非同一般。《百家讲坛》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改进过程中,对主讲人的选择也由学术建树核心转向学术研究和演讲艺术并重,同时在节目审核过程中,语言通俗化运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百家讲坛》在录像前都要与主讲人做到最深入的沟通,让专家尽量讲得通俗化。

影视化预告:《百家讲坛》注重多种方式节目进行推介,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节目预告”之类的短片编排得有声有色,让观众对所要收看的节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现有的栏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摘要,极大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二、精英文化大众化之路必要性: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彼此“自救”

1 精英文化传播陷入困境:狭窄受众的先天不足和过大的心理更新、认知基础。

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价值规范性、文化启蒙性和批判构建性。由于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主要形态,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因此其传播方式和社会大众有很大的距离,基本没有进人大众的视野,进而造成了一种社会大众和社会小众知识分子之间的断层。比如我们的民族精英文化京剧、越剧等传统精英文化已经濒临灭绝;国学研究被外文研究远远的压在了下面;精英的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发行量渐少;从全局看,精英文化都处于传播、传承的深度困境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狭窄受众的先天不足和过大的心理更新、认知基础。

2 大众文化内涵缺失:文化样式的“无核”复制。

大众文化是而向社会大众而创造的―种消费文化,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消遣,大众文化消费只是―种快乐的体验而非冷静的思考,因次其具有狂欢性、集体性、平面化、商业性、世俗性等特征。大众文化开创了文化多元时代,内容、形式、传播手段、接受主体、生产和消费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广泛。商业价值与大众传媒使得大众文化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平而化、反深度、复制、拼贴不断的挤压着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从文化边缘日益占据文化的中心。

总之,在这样一个精英文化陷入严重的传播困境时刻,向大众文化学习扩大受众是一种必然,同时大众文化内涵缺失的现状必须吸收精英文化的内核,才可能促进其跨越式发展。因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联合即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成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彼此“自救”的必然出路。

三、文化责任实现的必然要求:精英文化大众化

妥协英文范文第3篇

据说,在余光中的老家,院子里有棵枫树,树干上刻有三个英文字母:YLM。Y是余,L是love,M是。连起来,是“余光中爱”。“”是范我存的乳名。

余光中为写下许多诗,如:“的眼睛是一对小鸟/轻捷地拍着细长的睫毛/一会儿飞远,一会儿飞近/纤纤的翅膀扇个不停/但它们最爱飞来我脸上/默默地盘旋着下降/在我的脸上久久地栖息/不时扑一扑纤纤的柔羽。”

与诗人相恋,也许是件幸福的事;和诗人生活,却未必尽是欢乐。“他忙起来,可以连着几天关在书房里,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范我存说,“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也以他为荣,也就谅解他了。”

“她了解我,我也了解她。她对文学很敏感,有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说,“她帮我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余光中还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是他的婚姻之道。

一次在南京大学演讲时,余光中说:“杜甫一辈子只写了一两首诗给太太,真是扫兴啊!我就不一样了,我写给太太的诗有很多,我比杜甫浪漫多了!”余光中一生写诗近千首,其中情诗有一百多首。每一首都是为范我存而写吗?不尽然吧。有些诗,有些爱和浪漫,谁都看得出来,和范我存全然无关。那是为谁而写的?

妥协英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好吧 语境 成因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75-02

“好吧”一词作为应答或者承诺的口头用语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特别高,同时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展,“好吧”被赋予了多层新含义,因而得到更广泛应用。

一、“好吧”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和对话,

对话一:

A:“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好吧?”

B:“好。”

A对B表示询问商量,其实也是想得到他预期的肯定答复。

对话二:

A:“B,你跟我去趟广州可以吗?”

B:“好吧。”

A询问B的意思,B给予了较为肯定或者是比较轻松的承诺。

对话三:

A:“你昨晚去哪了?”

B:“哪也没去啊,就在家认真看书。”

A:“好吧,那你倒是说说你看了什么书,都有些什么心得体会。”

A其实是知道B昨晚的行踪或者在对话中觉察出了B在说谎,所以顺着B的话继续下去,让B的谎言不攻自破。

对话四:

A:“不许上网了,去把作业做完。”

B:“好吧。”

A对B发出一种较为强硬的指令,B必须服从,但又透露出不满,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家长叫小孩不要再上网了,要按时完成作业,可是小孩这时正在兴头上,对网络恋恋不舍,但又不得不听从父母的话,于是小孩心里嘀咕了一阵“为什么不让我玩完这一会呢,离通关就差那么一点点了”,最后只能口上无奈地回应着家长,完成作业。

对话五:

A:“我今天的打扮怎么样?”

B:“不怎么样。”

A:“好吧。”

A本来是期望得到B的肯定答复,这里表达了A的些许失望和自我安慰。在遭到拒绝或者否定性答复时,“好吧”一词往往起到化解尴尬气氛的作用。

对话六:

A:“你这句话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

B:“可是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A:“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B:“好吧。”

A和B在争论自己的观点,B可能是不愿再继续争执或者是表示妥协了。

对话七:

A:“你长得可真寒碜。”

B:“好吧。”

A可能和B是比较好的朋友,觉得开这样的玩笑B不会在意,或者A故意挑衅B,但B不在意、不屑于或者是希望平淡处理,避免纷争等。

对话八:

A:balabalabala 一直在说

B:“好吧。”

A这个时候一般就不会说话了

B对A的话题没有兴趣,但又不得不回应表示礼貌,用“好吧”一词既完成了礼节性回复,还巧妙表达了自己不想继续谈话的意愿。

综上举例,“好吧”一词的应用语境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用在疑问句中,以表期待他人肯定的答复,但在形式上是用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或者仅用来表示对谈话对方的尊重和问候。还有一类则是用在应答的陈述句中,表实质性的承诺和妥协,但随语境带有各种不同感彩,或是表礼貌性的应答,缓解谈话气氛,或是表示自己不想再继续谈话,亦或是表达自己的失望及对现实的接受等。

二、“好吧”一词的含义及结构分析

“好吧”是我们常用的口语之一,相当于“行”“可以”“好”“哦”等,比之又略带一些犹豫、不确定;有时还表示无奈的感叹,确定、或者不耐烦。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好吧”这一词汇,但在网络用语中,特别是在年轻人的交往中,“好吧”的使用极为普遍。于是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好吧”来源于日本搞笑动漫日和中圣德太子口头禅。

“好吧”翻译成英文,大致有这么几种:Ok、All right、Whatever、Up to you、Fine、That’s fine、Well、No problem等,但英文的意思远不如中文表达的多,笔者试着从“好吧”的词汇构成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原因。

“好吧”拆开来看,由“好”和“吧”组成,“好”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助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这个字在话语交际中有着某些特殊的语用功能,为此专门有学者分析了“好”作为功能词的三大类功能,包括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吧”则是一个语气词,用法之一就是经常跟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或认可,是一种应答语,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实际话语中,却也可以表示勉强同意某行为,放弃某行为,既不赞成也不放弃某种行为(一种敷衍、搪塞,或者由于精力不够暂时搁置),掩饰内心的情绪(故作矜持,假装勉为其难,但事实上却是期待其发生的某件事情)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自然就产生了更多的不同含义。

三、“好吧”一词广泛传播的成因

“好吧”之所以能得到广泛应用,首先是因为作为一个口头词汇,“好吧”发音容易,文字书写方便,人们在接受使用过程中无门槛。

其次,“好吧”一词的“能指”简单,“所指”丰富且可塑性强,能在各种不同语境中表达各种意思,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词汇,能满足现阶段人们表达快捷性的需求。同时词汇本来就是语言中比较活跃的部分,容易被广泛传播使用。

第三,“好吧”充分满足了中庸、妥协的民族传统心理。《论语・雍也》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作为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意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以和为贵,做人做事不过于露锋芒,正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追求的。文章第一部分的对话六就是典型例子。

第四,“好吧”具有语义相对模糊的特点,满足了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两人对话中,如果B对A说的话不感兴趣,但出于合作礼貌的原则,B应该要回复A说的话,那么B就可以使用“好吧”,第一部分中的对话八就是这样的例子。另一方面,礼貌原则是人们成功交际的一条重要语用原则,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模糊言语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具有礼貌、委婉的特点,模糊言语正是对礼貌原则的最好运用和遵守。

第五,网络文化的发酵作用,促使“好吧”广泛传播。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只要一个词汇具备了相应的生存土壤,就会得到病毒式传播。如现在所流行的“高富帅”“土豪”等网络流行词,人们出于一种赶时髦的心理,而频繁使用流行的网络词语。

总之,“好吧”本身所具有的简洁性、模糊性迎合了当下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再配合网络传播的发酵作用,自然在日常交际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好吧”的广泛运用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在今后的发展

“好吧”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们表达更趋多样化,并且这种表达的含义随语境、交流对象等的不同而变化;

第二,减小语言交流中的攻击性,使人们在交际中避开锋芒,得心应手;

从消极方面来说,“好吧”的频繁使用会减弱语言的精彩程度,带来人们对于语言使用思考的惰性,时间一长,也许人们就会面临词穷、语言交流障碍(想要表达的意思,却无法用相对精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楚)等问题。

任何一个词语的流行在历史上总是有时间限度的,但时间的长短则是与词语本身特性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的。就如“同志”一词曾在某段时期流行,而后在改变内涵后再度流行一样,这其中蕴含着语言与文化、人类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好吧”一词或许也将在今后不再流行,或许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新的语义变化。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语言模糊性与民族性[D].黑龙江大学,2003.

妥协英文范文第5篇

古今中外,文学界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视程度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高,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渐渐的发现,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国家对其的评价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文学批评受到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该国家的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存在差异的文化评论造成了文学评论的多样性。英美文化也是如此,存在着差异,对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简单认识。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特定的文学内容,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各具特点:(1)英国文学的特点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其文学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2)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建国的时间比较短,在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是却是美式英文,虽然说在本质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是移民国家,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在独立之后,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2)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我认为没有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五、小结: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与运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人民日报社

37°女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黑河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