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鹭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柏油路,有什么好?在当今的城市里,这是空气最不好的地方。
热爱柏油路,是因为我们当年恨透了乡村的土路。
现在的年轻人,提到乡村,可能无限神往。多么美好啊,满眼青翠,空气新鲜,蔬菜不含农药。可是我们当年的眼光,可不是这样的。
就说这路,年轻人头脑中对路的概念,一定是在地上铺了点儿什么东西――柏油、水泥、砖块之类的,这才能叫做路,再不济也得铺点儿鹅卵石。
可是,当年的黑土地,一出了乡镇,就是土路。这土路,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的路。
乡村土路,晴天还没有什么,因为人踩车压,路面还比较硬。等到雨天,一走就两脚泥,每只鞋上沾的泥,大约有5斤重,人人走路都像宇航员。只有一个办法解脱:提了鞋子,光脚走。光脚也不保险,雨中的土路,非常滑,弄不好就摔个“狗抢屎”。
下雨天马车从路上一过,车辙印要陷下去半尺,大路上压出两条深沟。太阳晒干了路,沟还在,坐着马车上了这种路,颠得屁股钻心疼。
每逢这时想起城里的路,那是何等的好啊!平平展展的,有路灯,路两旁有人行道、有林荫,还有“扫马路的”负责清洁,城里的工人同志,一下班,能走上这宽宽的林荫路,谈个情、说个爱,过天堂般的生活。
有青年农民诅咒发誓说:“只要让我进城,当‘扫马路的’我也干!”
说来说去,工人终究是老大;农民,就该着是“屯老二”。我们每天等太阳落山,才能收工回来,吃完晚饭后,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房前的土路上,鬼都不见一个。
从集体户出来,走上屯子中的大路,你就看星星、听狗叫吧。“赵家的狗又叫了”――不到农村来,怎能理解《狂人日记》的这句话?
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车,老农叫“大车”;有专门的赶车人,老农叫“车老板儿”。
那马车的样子,基本上和秦兵马俑里的铜马车差不多,不过秦始皇的那马车有伞盖,农村的大车是敞篷的。
每个生产队,都有两三辆大车,一匹马驾辕,两匹马拉套,就是歌里唱的那种“三套车”吧。轮子有充气的橡胶轮胎,跑起来挺快,拉1000斤东西没有问题。
车老板儿是技术工种,干这活儿的人,一般都很稳重,能吃苦。别看这大车简陋,还颠屁股,可是一般人还坐不上。在农村走路,要是遇到大车空载,可以搭个顺风车,要是大车满载,你就别想好事啦。
农村有钱的人家(养活的儿子多、男劳力多),铆足了劲儿,能买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相当于今日之私家汽车。一般的人赶集、到公社办事、去火车站什么的,就是走路。人要不是进化出这两条腿来,这大道,我们还真不知怎么才能“向前方”呢。那时候的人,特能走,走七八里路是小菜一碟,半天儿走30里路也很平常。
有时候走在野地里,看到遍地庄稼,远处有村庄,可是视野里一个人也没有。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向远方”,歌儿里这么唱。
把实先生洋洋洒洒50余万字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短短两三个小时的话剧搬上舞台,着实是一件艰难且冒险的事,如若未读过小说直接观剧则在剧情或是人物的理解上会感到些许吃力,但如果观剧之前已看过小说,又难免会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带入个人感彩,从而对话剧作出有失偏颇的评价。姑且抛开小说,融入剧场,用所观所闻借彼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陕西人艺版的《白鹿原》以其原汁原味的陕西方言、真诚精湛的戏剧表演和极具特色的“歌队”形式唱响了一曲热闹中掺杂悲凉,肃穆中浸染温情,沧桑中包裹无奈的时代挽歌。话剧以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为画笔,勾勒出宗族背后林林总总的人生剪影以及历史变迁中人性善恶的放大与掩藏。
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在时代变迁中的是非恩怨是全剧的重要主旨表达,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标杆和白鹿原宗族的族长,白嘉轩以仁义立家,对长工鹿三以兄弟情义相待,制乡约让族人恪守礼仪,在得知孝文与田小娥做出苟且之事时毫不犹豫按照族里规矩严惩孝文,被黑娃打折了腰仍然在其绝境之际求人解救,甚至在鹿子霖被抓时仍不计前嫌地帮助这个昔日的仇敌。话剧从白嘉轩设计与鹿子霖换地开始,又以忏悔而结束,在整体上实现了统一。在剧终的前一瞬,白嘉轩声声哀痛凄凉地唤着“姐夫”,他深知白鹿与朱先生已远去,他不愿面对,可他不得不接受历史在前进的事实。白鹿原的风雪飘落,经历了沉浮动荡的万事万物早已不见其原貌,背佝偻成一道山岭的白嘉轩却始终还是那个腰杆又直又硬的白鹿原老族长。戏中鹿子霖的险恶龌龊似乎有意被放大,乘人之危霸占田小娥,又卑鄙利用田小娥使白家丢尽脸面,甚至玷污兆鹏媳妇的身体,他的奸险无不使人唾弃,善恶有报,对于他最后疯癫的结局,笔者观来实为痛快。另外话剧还保留了小说里主要人物的线索,如黑娃、孝文、白灵、兆海、兆鹏等,在白鹿两家矛盾纷争的背景下穿插展开,助推剧情的发展,也使全剧结构连密紧凑。
的张扬和思想的解放是该戏显而易见的另一主旨。田小娥一身红装出场,“不是飞蛾的蛾,是嫦娥的娥,嫦娥奔月”,田小娥分明不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她追求爱情的大胆固执也势必让她悲剧收场,戏剧提炼了小说中这个悲剧女性的主要情节,通过黑娃带小娥回白鹿原,在观戏时主动勾引白孝文,以及鬼魂附身作怪的场面集中表现出对的需求和反封建礼教的声声呐喊。戏中对性的演出并非蜻蜓点水,言语对话中表达了对性的激烈渴望和无比享受,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感官和兴趣点。该戏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以田小娥的凄惨结局收尾,下半场以白灵与兆海兆鹏的情感纠葛开端,一个是在吃人的社会中无法独善其身,一个是在时代的变革中无法避免牺牲,封建与民主,传统与革命互相交织,时而平缓时而跌宕的戏剧节奏,或是掷地有声、悲凉入骨的音乐让观众沉浸于那个属于白鹿原的时代。偶有不足的是,在更换舞台布景过程中发出的摩擦声会把观众从戏里带出来,此外,由于此戏的时间跨度长,故事内容纷繁庞大,历史性和厚重感强,再加上追光只打在主要人物身上令舞台稍显黑暗,使话剧的整体基调略为沉闷压抑。由于戏词的戏谑,观众席中不时会有笑声传出,此外的整个观剧氛围都较为沉默。其次,在一些场面的切换时应多交代一些背景和人物,不然对第一次看《白鹿原》的观众来说在理解上可能有难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魏宏远。
魏宏远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那里的气候条件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很多当地人患有一种叫做大骨节的地方病,魏宏远不幸也被这种病魔缠身。这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变形性骨关节病,病人的关节疼痛难忍,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5岁那年,魏宏远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在此之前,为给母亲治病,家中已欠下巨额外债,之后父亲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还清。由于子女太多,父亲照顾不过来,魏宏远被寄养在了河南舞阳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亲戚家已有3个孩子,家境也不好。魏宏远经常挨饿,每天最多吃两顿饭,接下来便是拣柴、割草、放羊、喂兔子,天不亮还要到集市上拾菜叶。
那时的魏宏远蓬头垢面,身上生满虱子,冬天手脚冻得流脓,身上满是大片的疤痕。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由于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以及未能及时的治疗,魏宏远的身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身材矮小,成年时身高不足1.50米,而且膝关节外翻,两腿畸形,双腿呈X型,走路不协调……这一切的一切,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伏笔。
第一次感到世间的不公平是在中考后。那一年,魏宏远15岁。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高中,分数远远高出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线。小小年纪的魏宏远欣喜异常,可是,体检以后,他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魏宏远叩开了县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当时,他真想把满腹的委屈说给局长听,可是因为紧张,他显得语无伦次,在泛着的点点泪光中,他最终讲清了没被录取的原因以及渴望上学的想法。好心的局长为他写了一张推荐条。
魏宏远把局长的推荐条呈给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校长同意接收,但名分是“高价插班生”。尽管如此,魏宏远已满怀感激了――在失学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恐惧缠绕着他,使他艰于呼吸,近乎死亡。现在他终于在绝望中收获了希望。
那一年高考结束,魏宏远18岁。然而,命运竟是那样的捉弄人,3年前的情景再次重演:尽管他的分数远远超过了所报考院校的录取线,但再次因为体检而失去升学机会,原因当然还是他的身体残疾。
被大学拒之门外,在凄苦的泪光中,魏宏远知道了生活的残酷、命运的不幸,他不敢再对求学产生幻想,剩余的只有眼泪。可是,眼泪有什么用呢?眼泪不能填饱肚子,眼泪不能维持生活,眼泪更不能给予他人格的尊严。
生活不允许魏宏远游手好闲,18岁的他开始了街头摆地摊的生活。
清晨,在当时舞阳县城一条简陋的小街道上,一个最常见的境头是:一个文弱少年吃力地架着推车,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蔬菜,很沉很重,少年满头大汗,累得喘不过气来。夕阳下,少年收摊儿了,还是拉着车,瘦弱的身体尽管矮小,但背影拉得很长……
魏宏远不断地变换着经营方式。隔一段时间,人们会发现,在路旁卖早餐的小贩中,又多出了一个摊点和一张稚嫩的笑脸,原来,魏宏远又改行卖起了烧饼、馒头……
自强不息实现大学梦
在一年多的街头小贩生活中,魏宏远没有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尽管此时的理想和梦想已很遥远,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憧憬着,盼望有一天老天能睁开眼睛,眷恋一下这个在逆境中挣扎的跋涉者。于是,在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碌之后,魏宏远常常把目光聚焦在书本上。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求学,因为只有求学才能改变未来。
夏日的一天,魏宏远遇上了河南临颖县第一高中的谌素娥老师。谌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不仅课讲得好,更是个热心肠。看到眼前的学生如此憔悴,谌老师感到心在隐隐作痛。“跟我学一年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
在谌老师的帮助下,魏宏远重新回到课堂。他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读书像是在拼命。一年的勤奋换来高考的巨大丰收,魏宏远终于被兰州大学录取。在当年河南省所有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中,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这件事在舞阳和临颍两县引起了很大轰动。
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费最低。然而为了第一年的学费,魏宏远家中还是卖掉了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头小牛犊,又多处举债才将学费凑齐。在只身赶赴兰州的火车上,魏宏远意识到自己已经“榨干”了家里的最后一滴血,今后的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在交完第一年的全部费用后,魏宏远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十元钱。
学费贷款,生活费自赚;五天上课,两天兼职,魏宏远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安排的。做家教、发传单、发放调查问卷、做新闻通讯员……扳起手指头,魏宏远曾做过的兼职,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
魏宏远的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觉得,家庭贫寒并不意味自己一定会生活拮据,乐观的他不会为了省钱去节衣缩食,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他要学习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吃好、穿好、学好。魏宏远没有再向家里要钱,四年大学,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毕业后,魏宏远回到了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室里,他是最矮的人,可是他知识渊博,他的特殊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学生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他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学生的评价中,他的得分很高,他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魏宏远说:“只有能够照亮自己的人,才能够照亮别人。”
苦难让他成为复旦博士
3年的高中教师生活中,魏宏远有了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接下来,和大多数人一样,魏宏远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个善良本分的女人,全身心地照顾着丈夫。
此时,生活质量和状态有了根本改观,但魏宏远并未安于现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难”。魏宏远想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乳汁,在繁忙的教学背后,他毅然选择了考研。
在读完上海大学的硕士后,魏宏远想继续深造,他将目光投向复旦大学。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报考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陈广宏教授是该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副所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专家。
对于如何选拔弟子,陈广宏教授有自己的原则。
入学面试那天,包括陈广宏在内的许多专家坐在考官席上,给学生们打分、评估。其实,对于魏宏远的身体畸形,陈广宏已知道,但他并不在乎这一点,他看重的是,魏宏远的专业知识是否出类拔萃。当魏宏远走进面试现场时,除陈广宏教授一副坦然外,其他的专家们着实吃了一惊,来者竟然是一名身体有缺陷者。他能行吗?然而再看看魏宏远,他是那样的充满自信。提问时,陈广宏教授毫不留情,在文史哲知识方面的提问非常苛刻。魏宏远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看来,专业知识上无可挑剔,但陈广宏教授仍不放松,他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选择考博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功利色彩?魏宏远愣了一下,仿佛一下回到了当年的求学无门的年代,他含泪说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说道:“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使我获得尊严,知识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我这一生注定将与知识为伴!”
面试现场满是掌声。魏宏远幸运地被录取了。鉴于中晚明文学在整个明代文学乃至元明清文学中的特殊地位,魏宏远选择这个领域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明代七子派代表作家王世贞为突破口,进行全面考察与重新解读。他还对明代金陵派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系列论文,以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论析深入、条理细密,获得学界好评。
此后,学术已使魏宏远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清爽和快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魏宏远感到无比快意,他可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他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在抓紧分分秒秒汲取知识的乳汁。
真露烧酒的味道 真露(Jinro)是韩国有名的烧酒品牌。真露烧酒是由纯净水、大麦和甘薯等材料经过蒸馏等特殊工艺酿造而成。这是一款中性酒,酒精度数不高。味道甘甜,口感纯净爽口,可以热饮,也可以冰镇饮用,风味俱佳。真露最著名产品是它的烧酒,但它也有其他烈酒产品。金罗查米苏尔经典烧酒是自1924年以来生产的旗舰品牌。Jinro Chamisu是用韩国竹子制成的木炭过滤而成的,酒精度数稍低。真露24是是酒精度数为24%的烈酒,是混合鸡尾酒的不二之选。真露还推出了口味独特的烧酒系列,包括真露葡萄柚、真露绿葡萄和真露梅子酒,还有覆盆子酒、李子酒(真露Mae Hwa Soo)和米酒(真露Makguli)。另一款产品是酒精度数为3%的桃子酒Jinro TokTok Peach。
真露烧酒是白酒吗 真露竹炭酒是低度白酒,酒精含量大约在15度左右。韩国烧酒是由纯净水、大米、大麦、小麦和红薯等为原料发酵、蒸馏制成的纯粮食酒。韩国烧酒颜色透明,一般在40-90之间不等。现今已知最早酿造于1300年前后。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化学名叫乙醇。乙醇进入人体,能产生多方面的破坏作用。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就是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真露烧酒是清酒吗 不是,真露是烧酒。真露,韩国烧酒第一品牌。真露是韩国最具影响的烧酒,具有80年的历史。真露正 宗的身份应该是起源于中国元代的烧酎,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300年高丽后期传入朝鲜半岛的。烧酎即烧酒,酎的本意是指粮食经过三次蒸馏,如同接露水一样酿成的酒,因此也叫露酒。真露 酒是由纯净水、大麦、红薯等粮食发酵并蒸馏而成的纯粮食酒,酒精度数在19.5到21.5之间。最 大的特点是清爽纯净,爽甘甜,在韩国真露酒因销量最大、家喻户晓被称为国酒。韩国烧酒的代表名称。具有80年历史的真露,在韩国烧酒业的地位可以和茅台酒在中国的地位媲 美,这种酒精度数以前为22度,是19度的烧酒,占据着韩国烧酒市场54%的份额,年均营业利润 达到1000亿韩元。
如果没有原著《白鹿原》,那么电影《白鹿原》将会再次生冷硬狠地搅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如果由220分钟删减至188分钟再删减至156分钟,《白鹿原》或更能将原著展现得更完整一些。但没有那么多“如果”可以假设,影院里放映的这版《白鹿原》,就是在原著地基上起的一座高楼,它坚固与否,要靠观众暴风骤雨般的讨论来检验,但眼下一个事实是,现在我们谈的是电影《白鹿原》,而非那个在记忆中模糊的原著。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读过《白鹿原》且之后一直没有重读的读者,我对原著的印象只剩下概念性的东西,比如强烈原始的欲望,以及被这欲望冲击之下的灵魂道德、宗族秩序、乡土政治等,阅读的同时会伴随着不适感,这源于它真正潜入了民族历史的深处,用“真实”这把刀子剖析着人们的灵与肉,试图割断至今仍在桎梏、统治着我们言行的一些“绳索”。现在,随着电影影像一幕幕地呈现,当年阅读原著时的五味杂陈又在内心复习了一遍。
如果没有了白鹿原所弥漫的紧张与压力,没有了带来的撕裂感,没有了围绕“男女关系”那些“见不得人”的描写,《白鹿原》的冲击力会大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白鹿原》难拍的主要原因。电影《白鹿原》的前半部分,重点在描述麦客黑娃和地主家姨太太的故事,以及他俩跑回白鹿原后所遭遇的阻力,这部分故事稍显平淡,但有粗犷刚烈的气质作为背景,还是可以抱着欣赏的心态观看,到了后半部分,矛盾冲突集中爆发,沉重感骤然加强,前半部分所流露的风情尽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丑陋的人性。
《白鹿原》由谁来拍、谁来演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拍、能不能演、能不能上映。现在这个版本的《白鹿原》,是在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内完成并勉强公映的,它当仁不让成为王全安从影以来完成得最好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说他沾了原著的光。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演职人员,应忽略公映后舆论对这部电影或好或坏的评价,因为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成绩,让我们可以谈论电影《白鹿原》,回忆原著以及它诞生的伟大时代,或许还可借机谈谈电影审查以及其他。
具有民族史诗品质的电影我们有过,比如《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等,但这都是过去的作品了,在等待《白鹿原》公映的这些年间,再没有什么能扎根土地、流着滚烫血液的作品面世。带着缺陷公映的《白鹿原》,仍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情。它衔接起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真正民族电影的热爱和追逐,显现出少数电影人前赴后继拓宽电影表达空间的勇气与信心,《白鹿原》是不是佳作有待时间考验,但它却是九月份所有电影中,最值得关注和支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