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位参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让人钦佩。听他们讲课,那真是一份享受。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这次活动既是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和吴忠豪教授《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深刻解读,又是对如何教语出了引领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是一场及时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说:“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现在笔者尝试套用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体会。
一、巧借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夏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点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男女声合作读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抓住“终日”“烟熏火燎”,让学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将对比写作方法再一次巩固,并指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读句子。
岳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语中的,“以后写演讲稿时就可以这样写”体会演讲稿的结构。再紧紧抓住演讲稿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让学生在读与想、体会与理解之间,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讲稿这种文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段,总结出本文比喻、拟人及反复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谷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在预习中解决生字词和理清文章脉络,无疑为课堂教学减轻了负担。抓住文章讲的四件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讨论。看似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手中的那根“风筝线”却攥得紧紧的。平时总怕学生预习课文时遗漏需要预习的内容,谷老师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把预习的成果反馈在卡片上,不仅教会了学生课文,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学课文。
二、适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赏识其个性……”而这“人情味”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来展现。
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组递加的方法朗读,声音的渐强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课的结尾处点出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人生的价值铭刻学生心中。
岳老师从资料的补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非比寻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印第安人在这个季节不穿鞋子,怕伤害了大地母亲娇嫩的皮肤”,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热爱土地却又把他们转让出去,因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离开就是热爱”。让这份悲伤的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通过配乐并不同形式地读,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谷老师出示那《城南旧事》片段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在看,而是在内化一个个细细的瞬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伤感。尤其是最后“听听‘林海音’的心声”的那段配乐录音,使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简约大气,秀出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近几年的语文公开课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师们都在自觉地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优质语文资源
所谓“大众传播媒体”是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采用的名词,分为机械媒体(报纸、杂志、书记等)与电子媒体(电影、广播、电视等)。
在媒体不发达的时候,阅读课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因此,学校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条件的好转,机械媒体和电子媒体愈来愈多地进入课程资源的领域。
如《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片段:
阅读课上,我们读《遗忘是可爱的小偷》,感受伟大的母爱;读《风雨中的》,被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深深感动;我们读《天堂里没有艾滋病》,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读《永远在一起》,惊奇地发现动物之间的爱情可能比某些人更加坚贞不渝;我们读《伟大的日子》,联系课文《海伦・凯勒》进一步认识莎莉文对“我”非同寻常的影响;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无比的愤慨与羞愧中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陋习……
上面所列举的不少来自深受当代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读者》,这实际上是开发了机械媒体中的杂志作为课程资源,比如让学生品味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优劣,评价影视剧本改编得是否成功,评析歌手、演员对作品的演绎是否到位等,借助这些语文课程资源进行阅读课教学,既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又能利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
二、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
网络上有大量的信息可供随时查询和下载,这其中除了文本信息以外,更有大量的视频、音频文件。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也可以弥补阅读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
如教师教学叙事片段:
课文《奇妙的克隆》里有不少科学术语,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找了一段关于克隆的科教片放给他们看,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了解了克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我就不用花很多时间跟他们讲解科学知识,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上《吆喝》这篇课文,如果我没有播放侯宝林的相声《卖布头》,效果就不会好了。因为别说现在的学生,就连我也没有听过老北京的吆喝是怎样一种生动的语音语调,这个靠读课文是读不出那个味来的。
教学《黄河颂》,如果仅仅靠老师讲一讲背景,让学生把课文读一读,他们很难体会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但是播放一段关于壶口瀑布的影片,配上一段《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足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感受到黄河的精神气概。
从以上教学叙事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比起单纯的文字更能以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启迪他们的思维。而且因为多媒体在单位时间里向学生们提供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常规教学手段,因此也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当然,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特别是音频、视频资源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切不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而用精彩纷呈的音像资料取代学生对文字的阅读。
另外,在一些具有校园局域网的学校还可以尝试构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平台,由教师先行查找资料搭建授课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坐在狭小的教室里,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而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会被网上其他的无关信息或者有害信息侵扰。这样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三、开发和利用与实验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
自读课本选文丰富。以七年纪上册《翻过那座山》为例,自读课本共选编了87位作家的作品。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87篇文章逐一让学生阅读。但自读课本文章的选编注重与课本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它们之间的多维联系,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下面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自读课本的方法。
1.拓展式阅读。自读课本里的不少文章与教材课文出自同一作者,如《智取生辰纲》和《杨志卖刀》《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还有一些是关于同一作者或作品的不同文学材料,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玛丽・居里的《怀念比埃尔》、艾美・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节选)》、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通过课本与自读课本之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可以对作家、作品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教师三年工作总结【一】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ѧϰ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了,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认真学《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思考我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我认真学习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等文章,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这三年又值新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式,我认真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手段,探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在做到教学五认真的同时,平常能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老师们共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由于我认真努力的工作,我所教的班级在每年的全镇统考中成绩都居前三名。在20xx20xx学年、20xx20xx学年度被评为镇先进教师,在20xx年、20xx年年度考核中被市人事局评定为优秀等次。
三、业务学习方面:博采众长,教学相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感于责任的重大,我不仅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我积极参加学历培训,在2xxx年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平时工作中,虚心向其他专业老师请教,把自己的学问做宽做深。在坐班期间,我坚持每年写10000字的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同时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争做新世纪的人才。
工作三年来,觉得每天上班是一件快乐的事,我想,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在集体办公室里办公,与诸多同事相处,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向上的东西:备课时集思广益互相提醒,上课时尽心尽力力求完美,学生考试成绩出现问题时,不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是能反思自我,从自身的教学工作中查找原因,争取更大的进步。他们的这种清新纯朴扎实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能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人与人之间能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
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业务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xx年第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活动中,我撰写的教学论文《如何解决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被评为一等奖。在20xx20xx年度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湖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生电脑报社共同举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及教案评选活动中,我撰写的教案《伯牙绝弦》荣获三等奖。在20xx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优秀论文、教案评选活动中,我撰写的教案《跨越百年的美丽》荣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荣获二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这三年的高年段的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教学经验都不及老教师,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在教学中,过高的要求学生,但自己对课堂的把握,师生的互动等掌控的不够好,在班级管理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当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克服问题与不足,使自己仅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教师三年工作总结【二】
转眼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三年的时间了。三年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人的整个生命来说也只不过是几十分之一。但是,对于我这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都可以用意义非凡来概括。在三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以下是我对三年工作的总结。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积极参加学校团校活动,阅读《中国共青团》等党刊团刊。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加快形成自己的上课风格。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大专的英语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课上得深动而有趣,才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显现出独特的上课风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近来更帮部分同学交上了penfriends in America,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三、在班主任工作上,关心学生,真情投入
回顾过去半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在我跟学生取得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心中充满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快乐和对自己逐步建立的自信,是他们让我找到作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基于实践的学习与反思,是啊们给予了我很多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思考的火花;我要感谢学校和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们,是你们兢兢业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了我榜样的力量,是你们每一次班主任会议语重心长的嘱托,让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与伟大。
班主任常规性的工作是跟学校学生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作为大一学生工作来说,有别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工作,大一学生有一个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渡问题,因此班主任要紧密配合学校学生工作的部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予以引导、对生活自理独立能力予以引导、对寝室集体生活行为予以引导、对人身财产安全的防护予以引导、对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落实常规的学生学籍评选管理执行工作、落实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等等。
这些工作的落实,充盈着班主任工作全部,体现在开班会、宿舍走访、跟同学的聊天的这些日常工作行为当中。
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刚刚开始的时候作为新手教师,我对自己能否胜任班主任工作的那种心情是十分的忐忑不安,不知道作为班主任究竟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十分的担心学生出意外事故。
于是在我被通知担任班主任工作、学生还没有正式报到之前,我就开始从学习做起,从网上查资料、向周围同事询问、阅读班主任工作手册之类的书籍等等,但实际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我就开始注意观察、记录和思考与总结,提炼适合自己、适合大一学生、适合本班学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看似琐碎,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只有抓住这些核心要素的处理,才能让我们班主任工作做得更有实效、更专业、更出色。那么对我来说,我的大一班主任的工作指南可以概括为以学习型组织为管理思想,以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指南,以信息环境建设为辅助手段,以人文关怀为落脚点形成大一班主任工作系统,而其灵魂是狠抓学习风气,重塑学习化生存的学习习惯,其执行策略是防微杜渐,铸造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存在问题以及努力方向
1、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日常工作按部就班的时候多,主动创新的时候少;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平时注重了学习,但学得不深,学得不透。学习的层次不高。尤其是文化素养、科学思想、管理方法、科研能力、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有欠缺,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更多的实践。
针对自己存在的着一系列不足,我更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今后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 到课课清、段段清。
学科育德是凝视内心中利己、自我本位、自我中心的“我”,从而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最后完成变化成为有意义和有价值追求的“人”的过程。
一、在语文课程方面,整合育德因素形成“集群”育德系列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这些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语文教材选文篇目里,成为语文学科育德的重要内容。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拎出来”又要“融进去”
宏观把控语文课程对学科育德系统化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语文学科育德还要具体细化到教学内容的落实上。语文学科育德要尊重人的内在需求,要重视价值内容的传递,要重视非理性心理的培养。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藏的德育内涵,把德育内涵“拎出来”,同时潜移默化、不贴标签地“融进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在语言的发幽中探微
于漪说,对语言要善于敲打下去,并使之溅出火花。这溅出的火花,不仅是对言语形式的关注,也是对情感价值的关注。语文学科育德功能的实现,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教学中,落实到语言的表情达意中,发幽探微,“发现”并“还原”语言的价值。比如教学《老王》,平凡而普通的老王淳厚、善良,承受着生活的重负,却讲仁义重感情。第六段这样写:“”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一段中“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一句特别耐人寻味,此句运用曲笔含蓄写出丈夫钱钟书的遭遇,知识分子在“”期间被关牛棚遭受迫害由此可见一斑。此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与文本开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令学生费解,平时向来照顾老王生意的我为何不敢乘他的三轮了呢?段首句“‘’”开始”不容忽略,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身为知识分子的我如果坐老王的车就会被人认为是“骑着劳动人民”作威作福,貌似简单的一句写出了“”的现实。此段中老王貌似客套的一句话“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其实道尽了老王对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理解,从侧面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我执意给他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不考虑个人处境、关心他人的人性光辉跃然纸上。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这里,我们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读出了特殊时期的人间苦难,读出了“人力车夫”这一卑微地位中透露出的高尚品格。深入语言的“肌理”,学生体悟到的远比老师直接言明的深刻,同时能获得发现语言价值本真的惊喜感和阅读的满足感,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也更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2.在情感的辨析中澄清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解读文本往往会潜意识投射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其实就是文本解读理论中的读者再创造,解读文本是师生一次又一次的生命体验历程。所以解读文本不能忽略人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人性,需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重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比如教学《雷雨》时,周朴园和鲁侍萍分别三十年后重逢并相认,周朴园以自己一直保留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得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一习惯,来向侍萍表达自己的怀念和忏悔之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诚还是虚伪”学生多少会心生疑窦,教师又往往会简单化处理,给周朴园贴上一个“虚伪”的标签,但这一极具育德因素的问题就这样流失了,岂不可惜?如果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疑问,也许就能寻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激发点。为此,可以设置一个课堂“微”辩论:真诚(正方)与虚伪(反方)之辩――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正方给出的理由:第一,鲁侍萍被扫地出门的原因是以门第观念为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联系文本中侍萍的自诉:“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注意这里人称的变化,由“你”转换成“你们”,据此推断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真爱的,而不是浪荡公子对女性的玩弄,所以赶走鲁侍萍是一种无奈的遗弃,是迫于封建家长施予的门第观念的压力。屈从的周朴园只好把这份爱埋进心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二,周朴园的家庭生活不幸福,从文本看,他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是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个是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繁漪,她和周朴园除了周冲这一情感维系,其实未产生真正的爱情。他好以居高临下的封建家长身份自居,儿子对他敬而远之。这样不如意的家庭生活难免会使他怀念温柔又贤惠的侍萍。第三,怀念的方式在节选课文之前,借助不同人物的台词,有多处交代,和节选部分照应,这种怀念由来已久,而且是周朴园认定侍萍已死之后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敷衍作秀。反方给出的理由:这种怀念方式是周朴园为了掩盖当年的罪恶,故作姿态来表现自己的高贵多情,在他的价值观里,利益远远高于爱情,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的是自私冷酷的血。遵循“有意无痕”的原则,学生经过以上情感价值的辨析,对人性的丰富有了拨开云雾见日明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得以澄清,从而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生命成长的轨道里,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
3.在道德价值的判断中选择
道德价值就是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在当下价值观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形的价值观无孔不入,不断冲击着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的心灵,使中学生心理处于摇摆不定的动荡期。所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寻找学生问题的症结,这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比如教学《项链》,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借朋友一挂项链,舞会结束发现项链丢失,路瓦栽夫妇到处找项链,悬赏找寻,找寻不得。于是想法赔偿所借的项链,“他们就从这家珠宝店到那家珠宝店,凭着记忆去找一挂同样的项链”。好不容易找到一样的项链,三万六千法郎的高昂价码让路瓦栽到处借债,家庭由此债台高筑,好不容易凑够了这笔钱,路瓦栽夫人把买的新项链还给朋友。读到此时,师生大都会心生疑惑:路瓦栽夫妇除了赔偿项链,没有其他办法吗?据此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你怎么看待路瓦栽夫妇赔偿项链?假如你是路瓦栽夫妇,你会怎么办?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大致有如下观点:第一,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如果归还不了项链,她的面子会挂不住,死要面子活受罪,性格使然决定她只能这样做,哪怕付出十年青春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也难以向朋友启齿,咬咬牙自认倒霉,闷不作响地赔偿项链。第二,路瓦栽夫人固然有虚荣心,但虚荣也算人之常情,路瓦栽夫妇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的诚实守信,能做到这点实属难能可贵。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遵守“有借有还”为人准则,遵循“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道德信条,自己的责任自己扛,不赔偿项链说不过去,以后有何脸面见朋友,何以立身处世,所谓“君子修身,贵在慎独”。第三,路瓦栽夫妇赔偿项链愚拙可笑。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找一挂一样的假项链归还朋友,朋友也不一定会知道,更何况朋友借给自己的是赝品。第四,路瓦栽夫妇太讲原则不知变通,处事方法欠考虑。假如自己是路瓦栽夫妇,如实告诉朋友丢失项链的事情,双方好好沟通,也许就不需要赔偿项链了。综观学生的观点,深挖此中的育德因素,真正的道德其实应该是一种无人时的自觉,路瓦栽夫妇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德育内涵。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独立做出道德判断,而不是顺从于大人的意志。通过这一生活情境问题的探讨,学生一次次拷问灵魂、沉思人生,从悬空的抽象道德落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上,回归真实,而学生真实的情感状态是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基点与起点。学生就现象和行为之间生成的东西通过角色转移置身其中进行体验感悟,而现象和行为之间生成的东西恰恰是道德的选择。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巧花心思采取多样化的育德方式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育德因素,丰富的育德因素是开展德育的前提条件。德育能否在语文教学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主要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
1.两难法
价值观认知对中学生来说相当容易,但基于价值观认知的判断与选择就不容易了,基于此,创设情境设置价值冲突并提出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在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达到“无痕”育德的目的。比如教学《鸿门宴》,项羽摆下鸿门宴意欲除刘邦而后快,但在宴席上项羽犹豫了,杀掉刘邦可以除掉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但手段不光彩,有辱自己“楚霸王”的身份,经过内心的挣扎,项羽最终放下暗杀的念头。就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项羽在鸿门宴上该不该杀刘邦?学生有的从战略角度出发,认为项羽此时不杀刘邦,无异于放虎归山,善于笼络人心的刘邦必定会寻找反扑机会,胜负之数未可知。学生有的从战术角度出发,胜败兵家事不期,自古讲究“上兵伐谋”,所谓兵不厌诈,项羽设计杀刘邦,都是政治权术,无关人格,无涉德行。学生有的从人性角度出发,认为项羽虽刚愎自用,但性格直率,光明磊落,蝇营狗苟之事难以入其法眼,因为他的骨子里流淌的是高傲的血液,这也是项羽的可爱可敬之处。还原历史情境,学生把自己“融进去”,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价值选择。虽然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结合史实,我们知道“刘”胜“项”败,但我们却觉得“刘邦因成功而是小人,项羽因失败而是英雄”。司马迁的《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情感褒贬蕴含其中。看来,道德人格的魅力有时是压过历史功过的。除此,《陈情表》中李密“忠孝两难全”的处境也着实让人为他揪心,教师也不妨运用两难法在学生心中播撒“孝”的种子,引导他们主动担当当下的责任。两难法比教师单向的道德灌输更能产生持久影响,因为道德因子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就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再经由学生的情感感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行为。
2.融情通理
语文学科中富有意趣、情趣、理趣的或明或暗的育德因素俯拾即是,语文教材更是如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有二度创作的能力,还原和传递好教材文本的情感。教师传情达意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披文入情,也可以是移情入境,但一定要有意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育德因素。比如教学《秋水》,不仅停留在对河伯狂妄自大洋洋自得的心理举止感到可笑的层面,而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曾做过贻笑大方的河伯。为了不再做这样的河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谦虚谨慎、不能过分自我放大和自我满足的品德。还比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让学生认真分析曾皙的理想,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向往的生活令人向往,没有暴力、血腥、虚伪、阴谋、猜忌;少长友爱和洽,无拘无束,嬉戏游玩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共同沐浴于春风、阳光和洁净的河水中。这样,出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充满了自然的乐趣和精神境界,进而受到儒者品德的感染。还比如教学《鱼我所欲也》,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述生和死、义与利的?接着让学生再思考:联系“见义勇为者获奖金”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义与利。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义”与“利”这天平的两端在学生的心中此起彼伏。教师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不抹杀人的正当利益和欲求,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不以群体价值的倾向为导向,提升学生对“利”这一身外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舍利取义”。还比如教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身上有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恋子情结,年轻守寡,和儿子相依为命,因此她对儿子的爱是自私褊狭的,于是处处刁难虐待儿媳,最后酿成悲剧。从人性异化的角度看,焦母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从人性和文化的角度深挖这些育德因素,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就不会流于表面的认知,而能进入他们个人价值观的集合,同化顺应演变为自己认同的价值观。还比如教学《项链》,马蒂尔德的悲剧蕴含“偶然性与必然性”“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等哲理,就此可以设置辩论:马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还是必然?正如小说文本所言,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如果说丢失项链是悲剧的偶然性,那么虚荣心可以说是悲剧的必然性。在情理辨析中,学生的德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认知,而是熔铸有个人情感的道德判断,从而为个人的道德选择“无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