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75-01
一、初中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过程。目前的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写作环节中,将学生推下水去学游泳,却缺乏适时的指导;批改环节中,老师按照应试作文的评分标准,生搬硬套,严格控制高分,评语无关痛痒……
(二)主导和主体因素的位置认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文教学也应如此。教师的主导意识是比较强烈的,但主导策略与战术则相对不足,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紧箍咒中,一味要求学生多练苦练,东抓“宝典”西抓“真题”,到头来高耗低效。
二、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成因
(一)体制方面。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强调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乃至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
(二)主导因素方面。现阶段是社会转型期,也是教育转型期,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知识水平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想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就写作面而言,作文不再局限于议论、记叙、说明文等体裁,而是更广阔的领域:广告词、告示牌、解说词、求职信……都是备考内容或形式,让一个埋头苦干的教师成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能者,固然是一种理想要求,但实现起来可能偏高了。
(三)主体因素方面。由于事实上的减负很难实现,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又多,每个学生能用于作文训练的时间就很少,能得到教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则更少。
三、提高初中生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有的学生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知识、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二)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名篇名著。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课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又反过来推动课文教学,形成良性发展。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领,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同时,鼓励学生,尤其是思路狭隘的学生应该积极尝试创新写作。在写作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感悟语文学习的魅力。
(四)打破思想定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奔泻,自然抒怀。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纠正
【中图分类号】G204.2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58-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因而如何搞好作文教学也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就作文教学谈几点想法:
一、鼓励肯定,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兴趣,也就抓住了人生良好的起点”,因此,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喜欢作文了,才能有兴趣写作文;有了兴趣去写作文,才能写出好作文。
许多中学生常常提到作文就有畏惧之情,这与他们作文失败经历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时对学生多鼓励,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予以及时肯定,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当学生真正爱上了作文,那他们的作文才会行云流水,写出让人拍手称快的好文章。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课程标准在谈及学生的写作要求时,明确的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但在平时作文训练时,很多学生往往是提笔无从写起,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就事论事,干瘪乏味,令老师感到无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平时缺少对生活环境的观察、体会,没有真正地感悟到生活中的乐趣,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有感情地描绘与表达。
显然对学生而言,习作源于生活,却又游离于生活之外,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捕捉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生活,去亲近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
只有养成了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才能在作文时从大脑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各种素材。作文时,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把自己在观察中所获取的记忆表象进行认真梳理和重新组合,每次在教师的指点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体验、捕捉细节,思考细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更有深度、广度和高度。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对一件事从多角度去分析与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促使他们的作文语言具有创建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生活体验出发抒写情感,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扩大阅读 ,积累语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的课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
其次,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优秀诗文,读报纸,看新闻。可采用读读、背背、抄抄、用用等途径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课上要给予学生提供展示、交流、评价的机会,利用课前3分钟训练,内容可以是优美诗文,可以是新闻评析,可以是故事演讲等等。每月组织一次展示会,结合自己的积累谈体会,或利用自己的积累形成习作。
积累好比蜜蜂采花,写作犹如蜜蜂酿蜜,没有丰富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收获。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学生才能喜欢写作,乐于写作。
四、抛砖引玉,指导作文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而要想把学生真正引入作文之门也并非易事。
首先,教师布置作文要面向全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不同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使每位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所进步,使学生能产生成就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激发写作兴趣。
其次,在行文指导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可以采取集中点拨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形成捕捉灵感,挖掘素材的能力。有了写作方法和技巧这盏指明灯,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五、多种评价,提高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因此在评改作文中,倡导自改和互改相结合,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习惯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学生的批改其实是多了几把衡量的尺子,他们从自身的角度衡量自己的作文,衡量同学的作文,用平等的口吻去评价,更易让学生接受。
关键词:设计形式 改观 感受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把握更多的主动权,去伪存真,强调写作中的真,取出写作中的假,不做无病,不做夸张的赘述,不做无谓的做作之态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写作的练习中,更加注重实际,使作文成为美好的东西。
一、课改与批改
1.课改模式
改变原有固定的两节课型和教学模式。把课型增加为多课型和单课型,多课型可以集传授、写作、批改、讲评于一体,一气呵成。两课型可以写大作文,单课型可以做片段训练。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并互相交流、充分尊重个体、鼓励有创新的观点和见解。设计形式多样的题目,改变过去教师临时出题、随意出题的弊病,出的题目要让学生有兴趣,有东西可写。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定个范围自由命题,打破以往教师统一命题的单一格局。在传授写作技巧,特别是四大体裁的写作时,在兼顾课文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要求的同时,可以按四大体裁的写作特点进行阶段性的强化的训练,走出目前话题作文中只注重话题,不注重文体四不像作文的误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方式可灵活。如每周写周记、生活体验片段感受;大作文可三周两次;班上办期刊,让学生投稿,在单元考试中加入写大作文;开展年段、班级作文竞赛,学校的征文比赛等,通过量来促进质的变化。
2.改批改模式
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做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改得越细,批得越多,就越增加他们的受挫感。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批改方式呢?可以在这几方面做个尝试:有选择性的批改,即挑选出几组有代表性、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指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范例,给学生启发性的讲评指导;当场阅读面改。对于当堂完成的作文,教师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当场面改,如果时间不够,可利用课余的分散时间,寻找学生面改,这样教师就不会有长时间批改的劳累,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写作印象,激发思维。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具有了一定写作技能和思维较活跃的学生。
师生讨论互改。让学生当堂提出写作时的疑问、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得失、优劣,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根据修改的内容(句子、语言、中心、结构等)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修改并写出意见。也可以学生之间互改互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自我分析、纠错能力。这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使学生厌倦、畏惧写作的情绪得到改观。
二、材料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
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须加强生活的历练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充分地认识到让学生充分认识感受生活的重要性。文章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色 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学生,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又是“一代天之骄子。”应具有超时代的感受才行。而实际上他们能做到吗?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本着“课外走路,课内搭桥”的原则,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引导;鲁迅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地刻画出祥林嫂,阿Q这样说我悲剧形象?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反复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荷塘夜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注入了深切关注。
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体会,有个人情感和客观情景的和谐交融,这就是所谓:“深入生活眼入微,体验生活身 入境。”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获得生活的真谛。作家萧殷在谈写作时说:“应该的成功之作,不是由某些进步的社会学概念所决定,它是由深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它告诉我们,并不是理性上知道什么,就感受到什么,只有当某种事物触动了思想,成为作者的灵魂和意识,当作者敏锐地感受和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才会有升华。因此,初中学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而应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殷豪骅;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消解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8页)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作文时会认为作文的难度过大,没有任何写作兴趣,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并且部分教师也认为作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技巧讲解即可,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十分空洞,继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开展作文教学,使整个作文教学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富有趣味性,并且还适当地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作文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在自己的作文之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需要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加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网络技术手段,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简言之就是需要利用网络环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中学生都十分喜爱电视、电影,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作文教学中增加一些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与素材相关的视频、音乐等,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丰富课堂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