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醉亭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秋季的一个双休日上午,妈妈带我去了一趟琅琊山游玩。清晨,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好像被清水洗过一样。在驶往琅琊山的旅游大巴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加上导游阿姨风趣幽默的话语,更增添车内明热闹气氛。从南京到滁州琅琊山的路途并不远,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便到达琅琊山下。下车后,导游阿姨领着我们走过古朴的山门牌时,我看见“琅琊山”三个大字苍劲而飘逸,从导游阿姨嘴中得知,这三个字和醉翁亭三个字,都是大文豪苏轼爷爷的真迹,这字真漂亮,苏爷爷不仅写了一手好文章,也写得一手好字。
我们沿看蜿蜒的石板路走着,路两旁是挺拔的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像一位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守护着浓荫苍翠的琅琊山,这些大树像披了件绿色大衣,一片连着一片的绿,仿佛把四周的空气都给染绿似的。走了没一会儿,我终于看到了向往己久的醉翁亭。醉翁亭占地1000平方米,整个亭子像一只即将腾飞的白鹤,亭子依山傍水,亭台小巧别致,清澈的溪水声,树上乌儿的鸣叫声,给醉翁亭一种幽静的韵味。
导游阿姨告??我,当年,欧阳修被朝延贬到滁州时,他特别喜爱琅琊山的灵气。经常在办完公务后,他便到山上来游玩。一天,欧阳修和一位和尚下棋,突然天空下起大雨,他和老尚以及在旁边观看下棋的人,被这场大雨浇成落汤鸡。于是,有人提议在这里兴修一个亭子,这样即可以避雨,也前来该处游玩的人提供休息的场所。
不久,当地人在便在山上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建好后,取个什么好名字让当地人犯了难。一天,欧阳修喝醉洒后来到这里,他醉熏熏地望着亭子沉思一会后,为这座亭子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他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我站在亭子西侧的宝宋斋,望着室内两块石碑上,镌刻的《醉翁亭记》全文。此时,我心中有种想喝酒的冲动,想知道当初欧爷爷是如何在醉酒下,写出这篇传世之作的。
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关键词】背景 意境 结构 语言 特色
一、背景相衬之美
优美的游记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令人赏心悦目。《醉翁亭记》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犹如金线串珠。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并未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以第一段所勾勒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譬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是以前面的“林壑尤美”和“峰回路转”为凭借的。而第三段的滁人游,太守、宾客游,则以首段和二段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映衬之下,滁州官民游乐于琅琊山的动人情景被多角度映衬出来。再者,首段的西南诸峰以环绕滁州城的群山为背景,琅琊山以前两个层次的景物描写为背景,酿泉以前三个层次的景物描写为背景,而醉翁亭则以前四个层次的景物描写为背景,显得别具一格,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亭相衬,加上太守“颓然乎其中”的醉态,就构成梦幻一般的优美境界。
二、朝暮变化和四季变幻之美
作者写山中景色,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先写早晚阴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不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郁郁苍苍的林子本来笼罩着薄纱样的雾气。这时,经早晨初出的阳光一照,烟雾尽消,显出一片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暮霭升起,岩谷却变得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景色的不同,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笔触如丝。不仅如此,作者还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开来,描写了山间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句句落实,一字不虚,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而且还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景色来加以描绘。
三、动静对比之美
作者在《醉翁亭记》中,时刻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的,“水声潺潺”的酿泉则是动态的,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对比相映,自成一趣。这是景物与景物之间动静对比,还有景物与人物的动静对比。夕阳息于山头是静,人影散移,纷纷暮归是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影交错相映。还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又唱又憩,又动又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所有这些对比,都显得错落有致,生趣盎然。因而,这篇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别具情致。
四、匠心独运的结构美
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乐,隐含两层涵义:一是从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引发的乐,一是从太守与滁州人共享这一美景而产生的乐趣。接着在第二段,作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以绚丽的笔触描绘琅琊山早晚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程度,意在强调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赏游乐的。段末从朝暮、四时的角度来小结一日之景和四时之景,并以“乐以无穷”作主观感受的总概括,这一无穷之“乐”,呼应首段的“山水之乐”,并引出下段对“人之乐”的记叙。第三段分四个层次先后描绘了“滁人游山图”、“太守筵席图”、“宾客欢饮图”和“太守醉酒图”。最后一段将太守之乐、宾客之乐和游禽之乐结合起来写。先以禽鸟之乐来衬托众人之乐,再以众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鸟乐不如人乐,人乐不如太守乐,逐层递进,归于一点,突出太守之乐不同寻常,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一个“乐”字概括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整篇文章没有一层不含乐意,没有一段不为突出主题而写乐意。一个“乐”字将全文的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文字贯穿起来。
五、别具一格的语言美
《醉翁亭记》这篇游记散文,由二十二个说明句组成,在句式的选择上很有特色。前半句是叙述或描写,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说明,通篇采用这种句式来写,运用灵活自如。有仅用一个说明句来阐述的,如“环滁皆山也”;有在描写几句归结的,如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的描述之后,以“滁人游”作结。
1、从《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数字一和六代表了五行之水,而数字四和九代表了五行之金。在风水学中,鱼五行属水,水代表财运,而水能旺水,金能生水,所以客厅里想要养鱼,那么最好养一条、四条、六条或九条最招财。
2、在上古时期,伏羲曾在黄河之中得《河图》,衍生出八卦,其中《河图》中有关八卦和数字之间的口诀是“一六共宗,为水居北;二七同道,为火居南;三八为朋,为木居东;四九为友,为金居西;五十同途,为土居中。”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