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搞笑科普知识

搞笑科普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搞笑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搞笑科普知识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交流表达 普通话课 教学模式 “一二三四”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普通话的普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也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素质和修养。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时代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普通话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其求职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为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声母和韵母的发音、声调、音变等,同时也兼顾朗读、说话等训练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语音的标准性,说话训练也只是一种单项自我式的线性语言实践活动,缺少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合格,但实际的语言交际却依然有词不达意、层次不清、表意不明等问题,更不必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了。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不相称的。

语言表达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语音标准外,还要有内容、有思想,语音是语言的外壳,内容和思想才是语言的内核,要使内容和思想被人接受、深入人心,还要运用修辞、逻辑等手段,可以这样说,语言表达就是一座冰山,语音只是水面上的九分之一,思想、修辞、逻辑等是水面下的十分之九,缺少了这水面下的部分,水面上的部分便会失去它存在的根基。因此,我们探究了从静态的个体语音单位的训练,逐步过渡到动态的整体语音单位的训练,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纯正的普通话语音,更要培养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开拓一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以实现提高交流表达能力的目标。

遵循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的教育方针,结合普通话教学的自身特点,经过探索,我们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个目标、两个层次、三个切入点、四个层面,简称“一二三四”教学模式。

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两个层次,根据普通话水平基础,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三个切入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本点,以语音训练为切入点,以普通话课为突破点;四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主导面,以宿舍为补充面,以校园为扩展面,以各种活动为推动面。

一个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交流表达能力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包括理解能力(听、读)和表达能力(说、写)两个方面四个要点。这两面四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们侧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究“说”的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实现“三性”——准确性、艺术性、逻辑性;做到“三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准确性,即规范,是指语音标准,词句正确,表意明确;艺术性,即得体、生动,做到“准确”不难,但要达到“艺术性”不容易,其中“得体”是第一要求,即表达要根据对象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词、句式、语气……其次是“生动”,即要有生命力,有变化,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的整散结合、语音的韵律和谐等;逻辑性,即思路清楚、条理清晰,它是准确性、艺术性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语言素养的隐性成分,它体现的是表达者的思维品质。

言之有物,是指表达要重视思想内容。因为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不管你说的话有多么优美、动听,大家毕竟不是把它当成音乐来听的,并不是为了陶醉于你的音质、语调、韵律,那些精彩的演讲和讲话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内容,即通过语音形式所传达出的意义信息。

言之有理,是指话语要有逻辑性。如上文所述,它是说话者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它会决定话语是否严密、是否简洁,思路是否清晰,是表达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言之有文,是指表达要注意修辞。即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以求得到最佳表达效果。

两个层次

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即分为二级甲等以上和二级甲等以下两个层次。分层的作用有二:一是便于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二是可以将学生编成“一帮一”学习小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个切入点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本点,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全面检测学生普通话水平,督促并推动普通话教学工作;以语音训练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具备基本的语音听辨能力;以普通话课为突破点,根据学生方音和普通话标准音的对应规律,对重点、难点音进行强化训练,努力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委要求的二级甲等以上。

在规范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学生上讲台面对同学讲话,这主要是训练单向表达能力。讲话的内容分三个阶段:自选话题阶段、规定话题范围阶段、规定具体话题阶段。按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的“阶梯式”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二是设置具体话题,组织小组讨论,主要是训练学生双向和多向交流表达的能力。三是设置具体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训练学生职业语言的表达能力。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教育专业,设置一个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语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以及因势利导的能力进行了实训。以上三种方式,起步于单向自我式的线性语言实践活动,提高于双向互动式的圆形语言实践活动,成熟于行业应用式的职业性语言实践活动。整个训练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由在静态语言环境下的表达能力训练过渡到在动态语言环境下的交际能力的训练,前者的发展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形成是前者的目标。

四个层面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面,让普通话成为课堂教学语言;以宿舍为补充面,使普通话成为生活交际语言;以校园为扩展面,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以各类活动为推动面,使普通话成为艺术语言。建立“教—学—练—赛”的训练序列,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普通话的使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通过美的声音传递人类美好情感的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训练途径。每节课安排三位学生各做三分钟的口语表达练习,让同学们在语言实践中增强语言能力。要求:速度适当、吐词清楚、说普通话、语言流利。方式: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命题。按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内容:故事会、说见闻、说感受等,可复述、评论、讲述、介绍。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言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言素材,把语言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来学习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根本上有所提高。因此,我们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一是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是否定“以课本为中心”,不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用好教科书的同时适当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三是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实现语言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利用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展示语言能力的舞台,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普通话的无穷魅力,感受普通话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长治市4所普通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公共体育课的现状和不足。结果显示目前长治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手段不够灵活等方面的问题。建议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入手,切实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等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通过对长治市4所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调查的结果显示:公共体育课存在着组织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方面的问题。上好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体育素养是一切素养形成的基础,良好的体育素养也是人格健全的基础,因此公共体育课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治市4所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320名,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研究。

1.2.2间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的问卷,经检验其效度为0.92,可靠性为0.93。对长治市4所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2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94% 。

1.2.3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4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内容设置比例,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课的设置主要以篮球、排球和田径为主,经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很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设置的比例也变化很小。刚刚上大学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从高中的受约束到现在的自由生活,课程的设置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除了有身体上的需求,更多是为了兴趣才愿意去做,进而把其做好。而现有的内容设置更多是倾向于身体素质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身的兴趣,因而可能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较低,不愿意上课等现象。很多学生可能出现考试和基本的体能测试不及格,因为其没有能形成好的价值观念和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2.2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

2.2.1教学形式

经调查显示,四所普通高校中就有三所高校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形式,很少采用或根本不用其他的教学形式,如混合型即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讲授相结合的只有一所高校。体育课和理论课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体力劳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主动热情的去学习。对理论课而言,教师的讲解可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而体育实践课如果一味讲解可能效果不是太好,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2.2.2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4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多数高校教师授课采用讲授法,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而讨论式教学法没有被很好采用,在教学中也很少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大量采用讲授法可能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学中学生不只是单纯的学习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特定的能力。由于教学方法单调,忽略了以上因素可能会导致[课的效果较差,气氛紧张。

2.3教学效果

2.3.1学生对公共体育实践必修课的评价

调查问卷中,5种等级分别赋予分值,即非常好为5分、好为4分、一般为3分、差为2分、较差为1分,其总和除以学生总量所得平均分(四舍五人)为学校教学效果等级。在非常好、好、一般差、较差的5个等级教学效果中,后只者占的比例为80%。可见,普通高校体育实践必修课的教学结果并不理想,既没有能很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也没有能很好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从而不能很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论与分析

(1)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体育课,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身体机能差异以及心理特征不同等因素,因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鉴于此,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差异性,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2)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体育课,存在着教学形式陈旧的问题。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氛围比较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针对此,教师上课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讲评结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龙舞狮;高校;课程结构

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奋斗进取、勇往直前精神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从最初的民间社火发展到当代的竞技舞龙舞狮运动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近些年更是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在部分高校逐渐兴起。特别是在 2004 年,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正式启动了“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之后,舞龙舞狮运动更是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与关注,并开始在高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然而,由于舞龙舞狮运动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在师资、教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一、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

(一)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场地设备状况

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条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具有比较完善的舞龙舞狮教学设备和固定的教学场地的高校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少,多数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场地都是不固定的。在教学器材方面,绝大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高校都已经配备了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时,是利用其它物品来替代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舞龙舞狮教学的器械相对来说投入还是较少的,只需要有龙、狮以及音响设备就可以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了,所以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都购置了专门的器械,而之所以场地不固定,一方面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场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领导对于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课形式

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状况。任课教师作为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从田径、球类或者是体操等其它专业出身的。在这些任课教师中,部分任课教师在大学阶段曾经学习过舞龙舞狮运动,还有部分任课教师是经过了短时间的舞龙舞狮运动专业培训之后就开始走上了舞龙舞狮教学岗位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与舞龙舞狮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设在专业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多数任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上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现阶段专业师资的不足是影响舞龙舞狮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顺利高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却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多数高校在开展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都是自选教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学校的自编教材或者是无固定影像教材。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的情况,使得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无法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但会影响高校舞舞狮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二、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策略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组织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要价值,为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加大课程的设置力度;加大对舞龙舞狮课程的物质投入,购置必要的器材、整修必要的场地、提供一定的比赛和交流经费等,以此来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要注意加强高校舞龙舞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水平够高的舞龙舞狮师资队伍。不但要注意定期的组织现任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高校舞龙舞狮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储备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民间的舞龙舞狮老把式来学校传授经验进行指导,以此来逐渐提高本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最后,要注意规范和统一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高校舞龙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来说,是否具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迫在眉睫。

三、结语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场地和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优化的对策与措施,以尽可能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6-02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10人,有效问卷数为205份,无效问卷数为5份,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1)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理论教学比重很大,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2)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不能完整记录笔记,影响课下复习效果,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3)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备课充分,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授课语速有点快,声音不够响亮。

2.原因分析。(1)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理论内容多,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不容易学,教师不容易教,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实践型师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参观法,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上讨论、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地方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宏青.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J].会计研究,2008,(2):77-81.

[2]崔志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6-61.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6.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84-04

自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后,全国普通高校以《纲要》为依据,建立了本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并予以实施。4年的改革历程,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必须对改革所走过的道路予以客观的检视、理性的思考和自觉的反思,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为此,2006年4月~6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地域特征分湘西、湘南、湘中、湘北,对湖南省26所本科院校中的15所学校的学生、任课教师、体育教学部正副部长做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发放问卷2055份(其中学生1800份,教师225份,部长3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4份(1628、176、22),有效回收率87.79%(90.44%、78.22%、73.33%)。问卷经专家和“测量一再测量”法检验,具备进行本研究调查的高效度与信度。

1 《纲要》实施效应分析

1.1 课程教学实施效应

湖南省各高校在《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经济状况、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地方特色、对《纲要》的理解和学生选择项目的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予以实施。其中13.3%的学校每年修订一次,33.3%的学校4年内修订了3次,46.7%的学校修订了2次,6.7%的学校修订了1次。《纲要》的实施,在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体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并没能实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达到《纲要》的提出5个领域目标。

(1)课程内容。整体上各高校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紧扣《纲要》要求,将学生掌握2~3项体育活动技能作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满足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以球类体育项目开设最多,占教学内容的42.9%;其次是体能类运动项目,占21.4%;艺术类(健美操与形体训练)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占24.3%;娱乐类运动项目占7.1%。男女对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性别差异性:男生以球类与传统体育类项目为主,多是对抗性与力量性较强、运动量较大、身体接触频繁的运动项目,选择排前6位的教学内容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以篮球为第一选择的占男生总数的56.9%;女生以艺术类健身项目和球类项目为主,多为运动量、难度不大,协调、柔韧及可控性高,碰撞、危险少的运动项目,选择排前6位的教学内容为:健美操、形体训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以健美操为第一选择占女生总数的69.5%。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新《纲要》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各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集中在健康教育、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含运动项目知识)上,健康教育内容包含运动损伤与处理、营养与保健、运动处方、生理构造与运动4个方面;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包含规则与裁判、运动技术分析和体育欣赏等方面。男女生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不同,男生主要侧重规则与裁判的内容方面,而女生则侧重体育欣赏内容,这与男女生所选择的课程项目特点及性格特点的差异有关。

体育课程内容无法实现《纲要》提出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健身性、选择性、可接受性和民族性”要求,但文化性、实效性、科学性和世界性则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并不是各高校不执行《纲要》规定,而是可操作性不强,无法实施。

(2)教学组织形式。《纲要》实施后,开放式教学得到了加强,教学组织上改变了集中和整齐划一的形式,实行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共存,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原则的教学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按一定流程组织教学”是主要的组织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沿用传统的‘开始一基本一结束’三段式课堂教学流程”也较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形式,27.6%的学校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专题讲座,按内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为主,其余学校则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理论课由实践课教师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灵活掌握。

(3)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包括体育能力、身体素质、课堂表现、出勤几个方面。目前各高校仍主要是以体育教学部统一规划为主:普通体育课100%由体育教学部统一评定内容、标准与方法;选项体育课及体育选修课由体育教学部统一安排的占66.7%;有20.0%的学校由体育教学部规定评价内容,而评价标准与方法由教师(或相同项目任课教师)自主安排;13.3%的学校采取体育教学部规定内容与任课教师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整体上,对学生体育考核的内容、方法与标准,仍主要是由体育教学部负责制定。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方法,一为体育教学部的相关人员(教学副部长或年级组长召集相关骨干教师)共同制定,下发至各任课教师执行,并进行检查;二是由下至上,由相关任课教师通过商量制定再报体育教学部审定批准。

1.2 学生学习效应分析

(1)课程意识。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因而体育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课程约束力和教师的教学与对教学流程的适当控制;运动负荷与强度是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因素,一定运动负荷与强度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的发展是已得到证实的。对于体育课程教学,79.5%的学生赞成体育课程教学应有“一定运动负荷与强度”,67.8%的学生赞成“体育教学需要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说明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有着正确认识。

(2)体育表象。自《纲要》实施以来,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整体呈增强趋势,46.2%的学生因为健康意识的增强提升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33.5%的学生因为体育项目的丰富提升了兴趣,28.9%因为体育意识的增强提升了兴趣,反映了《纲要》实施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增强主要是由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增强及运动项目的丰富所致,而非淡化了竞技、加强了娱乐性、改革了评价体系、满足了学生兴趣等教学因素所致。

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和合作学习3个指标得到了师生共同的较高评价,表明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实施对吸引学生参与运动、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和团队精神有一定的成效。在心理

健康、社会适应两方面,因为涉及到体育课程外的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少争议,不能得到认同,无法判定是否是体育课程教学效应所致,这也是《纲要》值得商榷的地方。

(3)运动技能。依照《纲要》要求,各学校在大学一、二年级都开设了选项课,从学生参与学习的项目分析,达到了《纲要》中的基本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男生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小球为主;女生以健美操、形体训练、小球和篮球为主;从课程内容分析,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兴趣的课程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课程约束力,由于大多数学生中学的体育基础太差,仍然走不出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与过程的自由发挥。

理论方面通过体育教学,52.1%的学生获得了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34.70%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相关体育运动技术原理、体育运动项目裁判与规则、身体构造特点与运动的关系方面的知识;获得体育文史知识的学生较少,只有6.7%,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一无所获。

(4)体质水平。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趋向积极与肯定,普遍认为越来越好,原因是学生进行的是自我的纵向比较,相对于中学来说,其它课程压力程度、体育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均有较大改善,大学时期的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是一个相对评价。

教师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横向比较,在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肺功能等方面,与学生自我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评价为越来越差,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教育理念和体育课程改革本身。

2 《纲要》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纲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种课程权力的不同分配,使课程改革走向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实施方式。从形式上看,根据国家颁布的《纲要》,各学校制订了相应的体育教学大纲,表明出了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处于游离状态,大学体育课程成了组织体育活动的中介,课堂教学只是健身、娱乐、休闲的即时运动形式,而不是作为一种体育课程文化的知识积累过程,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逐渐走向其外延的育人因素与娱乐因素,没有在学校教育的课程背景上来解决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

2.1 课程知识结构的“失衡”

在课程的实施中,课程知识结构与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产生碰撞,呈现“学生喜欢什么,什么就是课程”的状态,出现了不平衡发展,一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商品化,课程文化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偏重于学生的兴趣与快乐、娱乐与休闲、同感与近知(时尚),把课程当作了“市场”,学生就是选择“商品”的“上帝”,而无需进行对课程文化的叩问。这种倾向在全国都存在,如,“如果把体育课作为一种商品来销售的话,那么适销对路是最重要的”;“实行俱乐部制,烹制学生喜爱的体育‘菜肴’”。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不平衡:课程项目的选择与开设非常集中,男生为三大球,女生为健美操与形体训练,由此带来了体育知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具有很强的性别特点,以及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整个大学生群体定位在一两个项目,知识窄而浅。

2.2 女生体育课程的“艺术化变异”倾向

在“美女效应”的社会现象负面影响下,美体锻炼在大学校园里已成为女大学生的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几乎成了女生“大学体育”的代名词,课程出现了“艺术化变异”倾向。之所以说是艺术化变异,是因为:第一,体育的“变异”:体育课程内容主体转向艺术类项目,主要是以配乐类的健美操与形体为主,把“体育”单一化成“体育舞蹈”;第二,知识的变异:知识结构简化成“艺术类”内容,把体育知识定格在音乐与舞蹈动作中。当前课程的选项制,造就了70%以上的女生体育的唯“艺术类”倾向,简化了体育课程的基本元素,在“艺术”的“殿堂”里,体育所特有的运动项目技能、人体运动的知识、经典的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运动中所固有的公平性、公正性、规则性、合作性等特点在慢慢消退,体育课程改变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2.3 健康、体质与体育课程文化的冲突

大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应以体育文化知识为主轴,以积累大学生科学发展身体、健康身心、适应个人和社会未来需要的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为目的,并在实践中创新与发展体育文化内涵的课程。纵观几十年的学校体育课程,每一次“学生体质下降”的背后,都在反思与批判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而恰恰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外“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实施过程的反思,这是一个误区。

“健康”只是体育的衍生功能与累积效应。正如谭华教授所说的“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体育并不是健康的首要条件,生命和健康的首要条件是吃穿用和医疗卫生;很多人终生没有参加过标准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但并没有影响其生存状态”。

体育活动只是一种特殊的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作为课程的“体育”,是一种为实现群众体育、生活体育、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传媒……等多种社会功能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的过程,体育课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传授体育学科文化、提高体育素养,而不应在“健康与体质”的功能目标下失去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

2.4 “手段抛弃目的”倾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讲求哪种课程好实施,而忘了实施的效应与目的,从而由一个极端(以技术为本)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生兴趣为本)。大学体育的发展,不能只讲求“走哪条路好”,而忘了“要到哪里去”。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带来重大创新和突破,将最终反映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

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身体活动,不能说只要有身体活动或娱乐成分的就是体育或体育课程。采取什么形式,用什么内容让学生运动起来、愉悦起来,只是教学实施的一种手段,不能成为我们的教学目的;“选项课式”、“俱乐部式”只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不能决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五个领域”只是一个目标体系结构,不能用来代替内容框架,否则“五个领域目标踢毽子就可以全部实现,就光踢毽子?”;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体育课,“授业”是主要任务,别让“手段抛弃了目的”,这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根本。

3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