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踏青的诗句

踏青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踏青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踏青的诗句

踏青的诗句范文第1篇

1、三位性格不同的女生,埋头苦干的夏芷(陈意涵饰)、独断专制的公冶小茑(林心如饰)与人脉担当林美季(简嫚书饰)。

2、各自为不同的理由,毅然决然离开平稳的生活,携手走向创业之路,在不被看好的创业过程,三人从误解、争执到互补,最终学会对鸟事一笑置之,不是认输,而是成长。

(来源:文章屋网 )

踏青的诗句范文第2篇

2、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活动以祭祖和扫墓为主,时间在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时间三天。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因为清明节在春分后15天,是踏青的好时节。

3、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对联

(1)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2)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3)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4)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5)有胸中韬略无穷;流水夕阳千古恨。

踏青的诗句范文第3篇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踏青的诗句范文第4篇

人们总是刻意的去追求华丽的语言、潇洒的文字、充满文采的诗句,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不经意间,语文已走遍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陪在我们身边。

万紫千红总是春

静静的,静静的……春的颜色在这杯世界之水中慢慢扩散,没有一丝声息。朋友邀我去踏青,我却垂头丧气的喃喃道:“哪里有什么青啊,春天还没到呢!”不过说不过朋友,我还是跟着去了。到了田野里,我为我的这个决定而喜悦,放眼望去,小草露出了尖尖的小脑袋,野花脱掉了厚重的外衣,含苞待放。虽然没有夏天的绿荫,但还是让我吟出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语文的学习,在那生机勃勃的田野里。

梦中花落知多少

每天伴着星星上路,陪着月亮回家,三点一线的我已不知疲惫是什么。回到家中,躺在床上,静静的想着,想着……“朋友,来壶酒吧!”“是谁在说话?”我猛然起身,看那月下依稀的有个人影,定眼一看,原来是那穿着长袍正在吟唱“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李太白啊。我与李白谈笑风生,饮着酒,赏着月,对着那平仄仄的诗句。语文学习,在我的梦境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过去了,看着那与我同窗苦读的兄弟姐妹,心中尝尽人生百味。幻想着分别的情景,两行热泪流进我的嘴里,只叫我吟出“苦痛离肝肠裂”的惆怅诗句。想起那李白与汪伦的友情,管仲与知己鲍叔牙,一股心酸再一次涌上心头,唯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才能诠释我的心情。语文课堂把我们汇到一起,语文学习,在我的两行热泪中。

语文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在那刚刚吐出嫩芽的枝头,我发现了它;在那荡漾着几层涟漪的湖面上,我看见了它;在那被尘土掩埋的落红中,我找到了它。

踏青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甫; 《丽人行》; 中国古代文化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诗史”,因其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较真实地反映。其新题乐府诗《丽人行》亦是如此,诗中的多处描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简论如下。

一、有助于唐代民俗学研究

本诗首句即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全诗运用工笔手法详细描述了唐代贵妇上巳节盛装踏青的习俗。“上巳,古代的性自由与祓禊的节日,汉代以后逐步固定于三月三日。”有关此日民间欢庆的盛况在历史笔记中多有记载。唐骈对唐人上巳节游曲江有过较详细的记载“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宋吴自牧也有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但是检校唐诗就会发现,上巳节时描写帝王赐宴奉和应制的诗作最为常见,诸如张说《奉和三日祓G渭滨应制》、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等。而记录有关当时民俗活动的诗篇却寥寥无几,其中又多写一己之见闻、情怀,诸如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 》、独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元稹《三泉驿》等。唯有杜甫《丽人行》以独到眼光选取并细述“丽人”于上巳节盛装戏游曲江的情景,这为研究唐代民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二、有助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诗中对“丽人”服饰妆扮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翠为盍叶垂鬓唇”“珠压腰w稳称身”。这些详尽又不失生动地描绘,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提供了佐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太真上马图》中人物头饰较清晰,注解稍显含糊“……此图仍可作为唐代贵妇女的发髻首饰来加以参考……此像为杨太真像,发髻上金凤、花钿并缀以连珠,亦有二鬓掩耳的鬓饰”。而《丽人行》一句“翠为盍叶垂鬓唇”中,“盍叶,古时妇女鬓饰盍彩上之花叶。翠为盍叶,即翡翠所作之盍彩叶。鬓唇,鬓边也”。由此本诗正可为《中国古代服饰史・太真上马图》之注解提供明确的史证。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敦煌壁画乐廷环夫人行香图》一章中论及:“唐代衣着丝绸加工大致有五六种……第三种是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线绣。”但是作者并没有对所提出的论断进行举例论证。而《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一句中,“蹙金,刺绣之一种。”“孔雀、麒麟,皆为衣上所绣物也。”由此可佐证其论断。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代丝绸》一章中,谈及唐之丝绸成就高、织造难,已成为了唐统治者奢靡生活的代表。沈从文认为,此等织物“必已经大量织造,且精美必超过一般丝织品。”而《丽人行》的相关诗句即明确了“丽人”衣物的华贵精美,这又为沈从文之论断提供了佐证。

三、较早体现了唐代音乐“悲亦美”的审美观

《丽人行》一诗中,由描述“丽人”风姿之艳丽,服饰之华贵,饮馔之精美,进而写到音乐之动听“箫鼓哀吟感鬼神”。通读全诗,其主体风貌是一种欢乐之境,何来“哀吟”“感鬼神”之由?检校杜诗注本,萧涤非先生之《杜甫全集校注》注为“哀吟,音乐婉转动人。极力形容歌舞之盛、演奏之妙”。诚然,此句确实体现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并且明确地表明了唐代音乐审美的一种新趋势,即“哀亦美”。

这种音乐审美趋势在历史笔记中多有体现。《唐朝文化史》引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玄宗时宁王府歌女莫才人,后进入宫中,其歌喉婉转,号称‘莫才人啭’”“唱《何满子》哥,凄凉悲怆,使人闻之欲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陈后山云:繁钦与魏文帝鼓吹云:潜气内转,哀声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出散。不若唐崔令钦语也。崔记教坊任智方四女竭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凄婉,收敛浑沦……”即明确认定“凄婉”即善歌之表现。

综合三种笔记,我们可以认定,唐代音乐审美的“悲亦美”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由此可见,杜甫《丽人行》“箫鼓哀吟感鬼神”这简短的诗句即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引领了新的发展方向:凄清哀婉的曲调亦是音乐审美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这对研究唐代音乐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杜甫《丽人行》一诗不仅有着高妙的艺术魅力,并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亦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1.

[2](唐)唐骈撰.萧逸校点.唐五记小说大观・剧谈录[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