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本茶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是我第二次到日本,但到北海道还是第一次。印象中的北海道还是美国电视节目《国家地理频道》留下的:寒冷冬日,鹅毛大雪飘然而下,几只红脸猴子泡着热气蒸腾的温泉,惬意地享受。北海道冬日白雪世界闻名,但我们是夏日造访,故只能从另一角度欣赏北海道的风光。
八日,我们乘公务机从北京直飞札幌下榻于主席曾住过的文艺复兴酒店,晚餐定于“蟹本家”,一家历史悠久且以螃蟹为唯一菜品的著名酒店,我们40多人人均一万日元(合人民币700元左右),竟品遍了帝王蟹的种种不同菜式,这个价格与北京上海比简直便宜得不敢想象。札幌的这家酒店似乎是第一次遇上这样人数众多的豪客,人均一万日元标准且喝300壶清酒。所以我们离开酒店时,店老板和服务人员都列队鞠躬欢送。文艺复兴酒店外表并不奢华但内在设施却相当完备舒适服务细致入微,卫生间都配备洁身器(我在美德法住过之酒店都没有),针线盒里还配备有小剪刀,针上已穿线,线上已系好疙瘩。札幌市是北海道的行政、工商和旅游中心,这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市民的卫生和环保意识。每个札幌家庭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其分类的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例如仅一只空烟盒,他们又将之处理为三类垃圾(1)外盒塑料纸(2)中间纸盒(3)内盒锡纸。每天全城的垃圾回收定点定时,垃圾达到一定重量时还需缴费。
九日,早饭后我们驱车前往会议地点洞爷湖,上午在名曰“小樽”的小城镇休息购物午餐。小樽据说是日本著名的民歌“拉网小调”的诞生地,首先发明拉网小调的渔村叫“余市”,我猜想那一定是早年小樽地区渔民买卖海产品的市场为文雅起见将鱼市改成了“余市”的缘故。趁同伴逛街购意大利玻璃制品和品尝冰激凌的时候我独自一个人串了若干家卖菜卖水果卖海产品的小商店。我发现,日本的青菜价水果价高于中国而某些海产品则比北京要便宜许多,以帝王蟹为例最大个头的3公斤左右的帝王蟹一个仅售1.8万日元合人民币也就1200块钱左右,想想北京到处出售的冒牌阳澄湖大闸蟹每只用粗草绳五花大绑浇上凉水后每斤售价都在350〜400元之间,且其品质又远逊于北海道的帝王蟹,如果再考虑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与日本人均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给人的刺激感就会更深。
简单品尝了日本的寿司店我们又驱车前行,晚饭到达了会议地点洞爷湖的温莎酒店。这是日本最豪华宽敞的酒店,坐落于山顶之上,汽车穿过半山缭绕的祥云盘旋而上,到达宫殿般的酒店大堂时,隔窗向外望去,美丽的海岸线神秘的湖泊,恍若置身人间仙境。该酒店原由北海拓殖银行投资,但该银行于1996年倒闭,酒店亦被接管,多年来生意清淡,却自2008年八国首脑会议后名声大噪。据说主席也曾参加此次会议,但没在温莎酒店住宿过夜。8月10日,我们的民生银行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暨第三次非决策性会议一天,晚上在一次畅饮畅叙之后,11日早饭后我们就匆匆回国了。两夜一日,无论温莎酒店本身多么舒适豪华都没引起我的重视,印象深刻的则是由小樽到洞爷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日本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整洁。在日本的街道上几乎连个垃圾桶都看不到,原因是无数个日本家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每天早晨就把垃圾送到集中地点运走了;日本的饮食一小碟一小碗的牛肉鱼肉生食占了很大比重,蔬菜以生食为主,但据导游说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例国外游客拉肚子的事情,所以在日本的餐厅吃东西你尽可闭着眼睛吃,这和我们中国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国的大饭店小饭馆里,不论你眼睛瞪得多圆,由污染食品造成拉肚子事件还是层出不穷。仅用30年时间中国的GDP已超过日本但在卫生习惯方面,日本人至少要领先中国人40或50年。
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但在小城镇建设农村建设上也有很多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的汽车经过农村时,不久前割光的麦田里躺着一个个巨大的相同直径的白色塑料卷,导游告诉说这是小麦的麦秸秆经压缩而成的草捆。每个麦秆捆有200公斤左右现在放在田头晒太阳,到了雪季来临时,这些被塑料严实封闭的草捆就会发酵出甜酸味成为奶牛喜爱的饲料。在冬春两季,每头奶牛要吃掉5个这样的白色塑料卷里的麦秆,所以数一数田头有多少这样的白色塑料卷就知道这个农家喂养的奶牛数。我早年下过乡,现在每年也到农村走走看看,印象中中国农村的麦秆大都浪费掉了。我们的农民为什么不向日本的农民学学呢?
关键词: 茶文化 茶具 茶建筑
中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的用途,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作用下,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就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有频繁往来与交流。茶文化也不例外,随禅学东渡日本,并不断与日本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属于自己的日本茶道文化。
1.中日茶具之异同
茶具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是包括种茶、采茶、制茶、炒茶、存茶、储茶、泡茶、品茶等时候使用的各种工具,从狭义来说则主要指在泡茶、品茶时所使用的茶碗等器具。文中的茶具一词属于后者范畴。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套茶具就无法进行茶事活动,更别说是品一杯好茶。可见茶具在饮茶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时的文人雅士在饮茶之时,不仅看重茶具的实际运用价值,更注重追求茶具的视觉美感,因此每一件茶具都是经过工匠静心设计、制造出来的艺术品。中国古代的茶具由于制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金银茶具、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等。出身平民的明太祖朱元璋体谅茶农的辛苦,下令禁止生产宋朝时一直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而改为制造芽茶。因此,饮茶的方法也随之由泡茶法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器具也以紫砂茶壶、青花茶壶代替了之前点茶时所用的茶碗、茶盏等器具。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为后世所推崇的具有中国茶文化代表性的“盖碗”盛行于天下。当时出产的茶具制作精细,造型优雅别致,釉色清丽,并多用喜庆、吉祥的符号作为图案。
然而,日本茶具同中国茶具相比有很大不同。当然,此时与其说日本茶具,不如说是日本茶道具更准确。这是因为日本古代的茶会就是唐物鉴定会的延伸,茶会中人们并不是以饮茶、品茶、论茶作为茶会的主题,而是以欣赏、鉴定唐物为中心。因此,茶会中所使用的大多数器具都与泡茶、饮茶无关。然而,随着日本茶道不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和式茶具不断受到重视,并逐渐在日本茶会中为人们所推崇。和式茶具的种类很多,按照其功用不同可分为:炭斗、火箸、灰器等添炭用的茶道具;风炉、地炉、茶釜等烧水用的茶道具;挂轴、花瓶、香盒等布置壁龛用的茶道具;茶罐、茶碗、茶刷、茶勺等点茶用的茶道具。其中,不可不说的是点茶、饮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和式茶碗。
首先,日本茶道中使用的和式茶碗较之平时使用的茶碗,碗底更大、容积更深,以便于茶刷能自如地在碗中来回搅动,从而使点茶活动更自如。其次,日本茶人热爱、尊重自然,并以此为宗旨,虚心体会每一种材料中蕴含的自然美感,并努力将其进一步发挥出来。在和式茶碗的设计上,日本茶人更追求古朴稚拙、自然脱俗、不匀称、幽暗的风格。由此可知,在日本茶道中所使用的和式茶碗常常以姿势不正、碗口歪斜、表面凸凹不平、花纹和陶釉不对称者为宜。再次,作为茶道中使用的和式茶碗除了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必须具备生命力。换而言之,每一件和式茶碗都会有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它的名字是什么,是由谁将它创造出来的,曾被哪些知名的茶人青睐,并在哪些重大的茶会中出现过,等等。
2.中日茶建筑之异同
茶建筑主要是指人们举办茶会,通过饮茶、品茶放松身心的地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品茶的场所层出不穷且称呼各不相同,比如茶铺、茶肆、茶舍、茶坊、茶亭、茶居、茶楼、茶馆等。其中,尤以茶馆的影响最为深远。历史上茶馆的种类很多,比如:有以品茶为次听评书为主的书茶馆,有为茶人提供下棋场所的棋茶馆,有设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郊外的野茶馆,以饮茶为媒介将美食、社交、娱乐集于一体的大茶馆,等等。而且,茶馆的风格也因南北地区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对于茶馆的建造和使用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表述。
日本茶道建筑以茶室和茶庭为主。首先,“草庵茶室”在日本茶室建造中最具有代表性。它以天然的泥土、沙石、竹木、麦秸为材料修葺而成,茶室大小以四个半榻榻米为标准,并在屋顶上铺上厚厚的枯草,从而更多地体现了茶室自然、简素、脱俗、静寂的美感。同时,千利休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待庵”茶室。这个象征日本茶道最高境界的茶室,不仅面积缩减成了两个榻榻米大小,而且入口处变成了只有半人高、必须躬身进出的小入口。其次,在日本茶道中将茶庭称为“露地”,意指茶人们在进入茶庭之后,就必须将世俗中的苦恼与私欲一并忘记,洗净心中的污垢,露出原本的佛心。因此,茶庭并不是人们嬉戏、游玩的庭院,而是一个供茶人们修行的地方。茶庭里为了保持树木、沙石的天然色调,一般只是种植常绿植物,对于色彩鲜艳、花朵大的花是不会栽种的。此外,茶庭还设有小茅棚、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碎石路等,无论哪一处都是由主人精心布置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一门艺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往往是以茶具、茶室及其周边的环境作为文化载体,将茶文化从物质生活范畴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
参考文献:
[1]腾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2]王玲.中国茶文化学[M].九州出版社,2009.
[3][日]冈仓天心.说茶[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陈斌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关键词:茶道;禅宗;僧侣;千利休;和敬清寂
茶道也称“茶汤”,不同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饮茶,而是指一种技能或艺术。茶道融合了点茶、品茶,茶室、庭院的空间艺术,茶具的甄别与鉴赏,茶事中的怀石料理、各种茶点等,是一种综合艺术,也是日本的传统艺术之一。
一、茶道
1、茶会
茶道的核心是茶会。茶会有薄茶茶会和正式茶会,正式茶会又称茶事。薄茶茶会一般可以同时招待很多客人,只有茶点和淡茶。正式茶会则只招待少数客人,分初座和后座,茶前会用简单但却精致的怀石料理招待客人,然后再依次品浓茶和淡茶。
2、怀石料理
茶事前的便餐,由禅宗的修行而来,当时的僧侣将温石抱入怀中以忍受饥饿。怀石料理重视品质,但不强调高价的东西,而是将季节里最新鲜的素材,制作出其最高品位。怀石料理招待客人的流程为2小时,讲究很多礼数。怀石料理由一汤和数菜组成,以茶道的简朴精神为宗旨,每道菜的菜量都极少。怀石料理所用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
3、茶室
茶室是专门为招待客人饮茶而建造的房屋和建筑物。为了举办茶事活动,除了茶室以外,还要建造茶庭、准备茶事的水屋等辅助设施。
茶室分书院式茶室和草庵式小茶室。在镰仓时代末期,茶室本来是从中国传入的两层式建筑,房间内部也相当明亮,但经过种种变迁,到室町时代中期,开始出现书院式茶室,房间较大,又由茶人珠光创造了纯日本式的草庵茶室,房间较小,以后又有更小的茶室出现。同时,又有与正房完全隔离,叫做“数奇屋”的茶室出现,标志着茶室日本化的完成。现在的茶室一般以四张半草垫大小的茶室为标准茶室,大于四张半草垫的茶室为“广间”,小于四张半草垫的茶室为“小间”。因茶室宜清雅,故而多设在点缀着奇山异石,花卉林木和水榭亭阁的小花园内。与茶室相邻,设有一间洗濯茶具的水屋,另有一间曲径相通,专供宾客休息的待合,客人便在此处等待主人的邀请。茶室的布置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壁龛和地炉,壁龛处悬挂字轴或画轴,下面摆设花瓶插花。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草垫的铺设方式,一般客人都坐在操作者的左手,称为顺手席。
4、点前
日本茶道中称沏茶为点茶,茶道的一整套礼仪作法称点前。点前根据茶道流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茶道流派众多,不同的流派以各自的家元为中心,传承着各自的茶道艺术。尽管日本的茶道派别林立,点前在不同的派别之间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表演形式、要求方式却基本一致。茶道的基本程式一般分为庆祝、迎迎接欢送、叙述事情、描述景物等内容。当客人做客时, 家的主人早已在门前恭候。当茶道正式开始时, 客人按照顺利依次行礼后入座, 主人一般先拿出家中的甜点让客人品尝用来调节茶的味道。然后主人会按照一定的传统规矩泡茶,按照客人的大小辈分从老到少,依次传递给每一位客人让其品茶。无论是点水还是冲茶、接茶、品茶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方式,并且斟茶不能倒满。因为在日本茶道必须讲究重视选择相配的茶具,一般来说都选择有年代的贵重的茶具或者瓷器来品茶,因此客人品茶时需要对主人的茶具表示出赞赏用以表示敬佩之意。这时主人需要点头以示宽慰,客人在品茶结束之后需要将茶碗端走。当客人离开时,女主人也会跪坐在茶室的门口恭敬的送客人离开。
二、 茶道与禅
1、茶道的历史
茶道与禅宗渊源甚深。12世纪末期,日本僧侣荣西来到中国宋朝学习禅宗,并在归国时将茶叶的种子和茶具带回了日本,在日本开始普及茶叶制作法和饮茶方法。另外,荣西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被后人尊为“日本的茶祖”。后来,又有日本僧侣道元、圆尔辨圆将茶禅之礼带回日本。南浦绍明将“径山茶宴”礼仪、茶道具以及七部中国茶典带回日本,为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茶道之所以与禅宗渊源甚深,不仅是因为是禅宗僧侣将茶道带入日本,还因为禅宗僧侣并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中国的饮茶和饮茶仪式,而是把推行饮茶之风作为弘扬禅宗的一种手段。后来,将饮茶及饮茶仪式精神升华的是室町时代的村田珠光,他明确主张饮茶与禅宗的精神统一,强调“茶道之美来自自身的内心功夫”,创造了追求茶室静寂的闲寂茶仪式。16世纪末期,千利休完善了这一仪式。至此,形成了精神与形式相伴的茶道艺术。千利休可谓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2、茶道的精神
千利休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和、敬”,主要指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尊敬。并希冀社会安定、国家和平。“清、寂”则主要指茶室环境的清静幽雅和陈设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
久松真一曾给出茶道的定义,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指出茶道的内核是禅。禅宗强调寂静,恢复人生活的单纯,在单纯中感受繁复;恢复世界原有的寂静,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声音。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强调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饮食起居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茶室中没有显眼的颜色,没有噪音,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切都在自然地运转,在这寂静中恢复人的灵觉,去听茶声、风声和心声。让无心的莲花缓缓开放。人们通过茶道学习礼仪,感悟清净幽雅的境界。
总之,茶道主张“茶禅一体”,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道中有“一期一会”的说法,认为“人之相逢,一生一次;以善相待,尽力尽善”。茶道的核心是茶会,茶会即人们的集会。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茶道,摆脱世俗现实社会的制约,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达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关系的融洽。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日本茶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规矩多。时间控制、流程安排、动作要求、言谈对答等处处顾虑。其繁缛、隆重而似乎缺乏实质口腹内容的茶事活动,在不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魅力的人们看来,堪称“枯‘水厄’”。然而,这些拘束的表面现象传达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正是日本茶道强烈的仪式感。如何去理解这种仪式感的存在,是理解日本茶道的重点之一,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方式,也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仪式感”则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语,“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应设立国家阅读节,用节日唤起阅读仪式感”等创意性网文标题,暗含着“仪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潜台词。那么,具体到日本茶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呢?
1977年,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自身的独立性。这个定义既可以用于对茶道文化的阐释,也可适用于各种艺术性活动。如京剧需要夸张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响乐需要明亮的舞台和观众的盛装。就连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张创意,来将自己的艺术与生活闹剧相区分。
在日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正如同中国的“开门七件事”一样,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世俗饮料。日本惯用语中,用“日常茶饭事”一词来形容生活的琐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为“用肚脐煮茶”、“茶叶袋子压咸菜缸”这样的俗语存在。可见饮茶习惯,贯穿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细节,茶在日本民众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贵族化的交际与修养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将茶与现实生活相区隔,赋予茶事活动以应有的艺术性呢?如同书法前要静心研墨,礼佛时要上香跪拜……这些用固定的仪式性步骤来调整心态,进入境界的手段。它们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学。
同样,一场茶事活动中,从客人们开始步入主人精心设置的茶庭,便已经进入了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进入了一个只有主人、客人、各种等待着被鉴赏的珍贵茶道具、茶饮食所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去感受彼此之间平等敬重、珍视诚意的氛围之中。当客人进入主人精心设计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径通幽,欣赏了处处别致的景致,再进入茶室特意设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门,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开,茶室内各种和风精妙的道具,禅意的挂轴,庄重奉客的主人,尽在眼前。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进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动的进行中,有很多看似无端的规矩。细细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参与了这种仪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从身子左侧进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离席时要左转身,其余两名次要客人转身时要向右转身。左右之别令人迷惑。其实这皆出于“代表脏污或隐私部分要尽量少停留在别人的视线中”这一原则罢了。欣赏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时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礼;有图案的茶具摆放的时候。要将美丽的正面图案面向别人,让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图案的茶碗喝茶时,应避免在茶碗有图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点心时要一口吃尽,不可把咬得破败的点心放回盘中……只要你能以一颗体贴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点也当做灵物来敬惜,将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避免将它不美的状态曝露于众,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习惯。
至于点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汤茶食的具体步骤……这些环节,是在长久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为稳妥有效的路径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们的慌乱、避免拿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动干扰了下一个步骤,将自己的所有举止都包含在一个最为配合默契、行进顺畅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类似的“规矩”,在茶道活动中数不胜数。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按部就班的加以演练,习惯成自然后,不明就里的人们会忘记了他原本真实的用意,而当做机械的规矩来学习。一方面,这增加了学习与演练的难度,但是,一丝不苟的仪式感,也增加了人们对茶事的敬畏之心,而将茶道中的茶,与浸泡在日常凡间生活中的“茶”形成了有效的区隔。
在洋话里,很少有人能将“茶”(cha)和“禅”(chan)分清楚,虽然聪明的译者将禅翻译为“zen”,但是说出口也少了翘舌那份余韵。在亚洲,茶和禅从来都密不可分,禅茶一味,浓茶清志,清茶清心,酽澹相宜。于是将精神与实物联系在一起,又或者是“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东方人爱屋及乌般对于茶的所有器物都讲究异常,这种讲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将其奉到了“神”般的精神高度,深深植入骨髓之中。
源――朴素与喜乐
砂器老壶色自沉,在中国传统禅宗教义精神中除了幽玄静思,朴素自然之外,还有“清规”和“戒律”,所以长期以来中国匠人对于器物,多少有点“无规矩,不方圆”的限制。器物一般做工精细,表面光洁可爱,追求可达到玲珑剔透;杯子器型多为圆筒,或是圆肚型,茶罐、香台也采纳自然中有的――比如莲花荷叶,老松竹节。对于中国的传统器物,更多在欣赏其端庄周正的肃穆之美,或是雅致清远的色彩。历数中国古老烧陶制器的窑址,最出名的几个当属龙泉青瓷窑、汝窑、定窑和越窑(图01,02,03)。越窑“越瓷类玉越瓷类冰”,朴素细腻;定窑(图04,05)“颜色天下白”,层次分明又毫不突兀,分外可爱;而汝窑和龙泉青瓷的表面“冰裂纹”更是符合中国传统读书人清远的心境。
衍――物哀与极致
除了中国,将茶与禅修发扬推广的必数日本。但和中国的茶禅不同,悟思之中少了“规矩”的约束,更多的是对于万物不能永恒的无常和空观――“物哀”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思想,这种悲悯之情让日本的茶器充满了矛盾:朴素枯淡却又纯真纤细,多情却又随性自然,强调精神气质的内敛含蓄。在日本,传统茶具和摆件的材质多选择粗糙自然的陶土,(图06,07,08,09)努力保持其自然成型的状态,并不强作要求,以达到期望中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与中国的传承延续相类似(图10,11),在日本也有诸多将禅思融入创作的烧窑,其中以“信乐烧”最为著名,其不对称、粗犷的器型中透出对世间万物纤细的垂怜与包容,甚至边缘的断裂、不平滑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器物的颜色近乎泥土本源,棕、青、黑为主,显得沉稳大气,颜色是随意点缀,以简朴为主。
延――浮夸与华美
离开了中国、日本,禅的精神似乎和品茶就不搭界了,西洋的审美与习惯的影响逐渐明显。作为容器,茶具仅是茶具,脱离了思想就仅剩观赏把玩的价值。大洋彼岸的英国同样也有比较悠久的喝茶传统。优美且血统纯正的英国茶具品牌有皇室哥本哈根(Royal-Copenhagen)(图12,13),保留了西洋郁金香形器型,和细纹勾花等诸多细节,却单单选择绘制中国唐草棕榈青白花纹,虽然是素雅迷人,但是仍然感觉有所欠缺,留白和青花欣赏起来多是童真可爱,却丢失了本该有的那份含蓄。
设计――意识与进步之间
脱离了器,道是否能现?现代匠人对于茶中之禅似乎有了新的理解,带来了可谓是全新的创作。不拘泥于茶具,而是将茶和禅糅合在一起,甚至是将空间与现代平面设计引入传统器物设计中,让“器”不单独为一体,而是与心与景与情融合。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中国原创家居品牌及参展设计师,就对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茶道”主题,各自进行了演绎与理解,“茶”和“禅意”再次被提出,“当设计为一种传统的生活而构思制作时,‘传统’和‘当代’就自然而然地融合了……”策展人朱小杰如是说。
严肃
禅本就是捉摸不定的,修禅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更是“奢侈”,佛法里说观眼观心,对于都市人只要有一方“世外桃源”便可满足。设计师孙云的“团契-茶契”有如亏缺之月,未满之心,落笔却不满的圆,人在桌子中心如杯在纸上,茶在杯中,自有一番情趣。而吕中的清风榻则更像是隔离出的冥想地,借了素衣的裁剪,取了“两袖清风”的寓意。两组设计都自然而然地将人周围隔离出一方空间,本真的气息得以流动,俗世纷扰得以暂时消散,这种自然的意境亦是禅师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淘气
有茶就有茶玩把件,隔桌屏风,传统的器物造型和色彩对于中青年家庭来说未免略带老气,但是添上讨巧有趣的设计便不会落入俗套。在这一点上,设计师贾伟的大耳有福套盘和上上出品的上山虎摆件就是佼佼者。两件都选择了白瓷,无多余颜色,套盘取了传统耳盘,盘边有耳,福于盘中,远观又像佛面,盘盘相叠,总让人想到弥勒的笑脸,自有一番肚量;上山虎摆件取了抽象设计,丢弃繁杂的花纹,立体几何棱角更加时尚,寓意积极又有余地。也许夜晚盛一碟素食,喝一杯清茶,看一方物件,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