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雾霾海报

雾霾海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雾霾海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雾霾海报

雾霾海报范文第1篇

50岁是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那么显然是无法继续缴纳职工养老保险的。那么随着年龄的增加,怎么通过其他的保险形式给自己的人身健康投多一份稳妥的保险呢?

1、重疾险: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弱,年过50的女性患乳腺癌、宫颈癌、阴道癌等系列女性高发疾病的可能性加大,建议考虑购买重疾险。

2、意外险:超50岁的女性已不能同30多岁相比,遭遇意外风险的可能性也增大,建议购买意外险以防万一。

各家保险公司针对女性团体给予的险种保障内容不一,具体可以咨询各保险公司了解更为详细的保险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雾霾海报范文第2篇

当全体公民共同暴露在雾霾天中,当全体公民被迫呼吸着PM2.5严重超标的空气时,“同呼吸,共命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会演变成真正的全民环保运动,因为当艺术自下而上为民所用时,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

设计为社会,用作品发声!

连续两年秋冬雾霾围城,偶尔在SNS吐槽已无济于事,于是一群设计师尝试用视觉的语言去召唤正能量,去向雾霾说不。“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征集活动”在环保与艺术的跨界合作中诞生了,活动发起于2014年年初,缘于当看到有设计师用海报调侃发泄雾霾之苦,徐长新、张子建、顾鹏等几位著名设计师在想,是否可以把“吐槽”引向专业,大家探讨可否做一次雾霾主题海报征集扩大声量,想法提出后他们一拍即可,并用CDS中国设计师沙龙的名义在微博上发起活动,引起众多设计师网友的强烈反应,于是一场视觉系雾霾环保公益活动正式发起。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面向全球发出号召的“拒绝雾霾全民行动”,以及面向设计师和创意人士征集“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

牛一力先生是一位跨界创意人士,五年来坚持用创意视觉把社会问题带入公众视野,他发起的意益传播将4A公司的方法论和工作标准带入了公益传播领域,之前他是知名4A公司的创意总监。这次创意设计行业的总动员,他接棒成为北京“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策展人。据牛一力介绍,活动征集时间从2014年1月10日开始,截止至5月10日,共征集海报作品3500余份,其中作品分为专家组和学生组,海报作品各种不拘一格,大家各种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向霾宣战,有创意,有责任担当,我们对蓝天渴望的呼声呐喊,原来可以这么任性表达!

活动方邀请了包括德国著名设计师Klaus Hesse在内的多位知名设计师对活动作品进行逐一甄选,从中评选出300多份获奖作品,构建了“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的基础。“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首发站是2014年12月15日在北京银河SOHO。牛一力作为北京创意行动周策展人,对展览空间的选择,他有着自己的定位:“定位公共空间,而非传统美术馆,需要引发社会相关方的介入、公众的互动,这才是策展目的。我们希望作品出现在商业中心,有别于围墙包起的美术馆、艺术中心。我们重视公共性,就是离公民近些。我们重视社会性,就是将它置入生活。希望在这里美术保持逼格的同时,能够展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牛一力介绍,场地寻找大费周折,从最初东直门公益艺术空间到SOHO银河,组委会成员先后接洽过不少于十个地方,当遇到交互北京团队,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落地,他们恰好有一个改善雾霾的互动装置展示项目,跟场地方已有初步意向,大家目标一致把内容合并一起就好,至此,“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大体成形,只用了十二天,就在SOHO银河如期开幕,期间打破了许多记录,其效率令大型公关活动公司都咋舌不已,这要感谢执行团队尤其是付阳、张子建、于歌、佟小左、王靖泽等人最后一周的不眠不休。它是史上第一个纯民间创意行动周,它是史上第一个以雾霾为主题的创意行动周,12月15日开幕当天,CCTVNEWS、凤凰卫视、新华社、南方周末等三十多家媒体来到现场,而在五天前重量媒体依然为零,堪称奇迹。

下一站接力棒在哪里?

其实在环保宣传领域一直不乏创意,美术作品展览,环保创意征集,纪录片跟踪,微电影拍摄,艺术演出……在传统宣教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有诚意有跨度有深度的传播内容,由此促成跨界影响力,才是更具价值的路径。如何吸引媒体、吸引机构扩大持续影响力,牛一力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内容足够优质,优质的内容创意是核心和资本;其次高效的宣传渠道,确保扩散宣传范围;此外,宣传成果延续转化,也是落地生根、进一步转化成可操作方案的继续。

对于首届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作品展,组委会想要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银河SOHO这里。在更多的城市可复制巡回展览,吸引公众关注,促成当地设计师、环保机构媒体和关注低碳环保的企业形成资源对接,与北京形成呼应。目前,活动已经在石家庄接力传递,其他地区的展览正在酝酿中。

由此“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2.0”的概念自然引出。牛一力先生认为,后继成果转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策展项目组模拟了这样的幕后延展计划:如成立公益设计基金,包括启动环保设计季赛、总决赛形成创意设计界的创客计划,有奖金有媒体有企业、有里有面;启动公益创意无墙学院(大师工作室&问题现场工作坊)规定时间内完成环保项目设计,具备商业化和政府买单基础,既出成果,又达到薪火相传的效果;另外把展览产品化,将海报形成衍生品的开发,为基金造血——创意口罩、雾霾图案明信片、创意扑克、笔记本、创意雨伞,或许都将是超赞的礼物!另外将展览变成商业地产的产品,在消费场景里建立互动的环保创意传播渠道,也是值得尝试的出口。用艺术视觉告别说教,尊重人性,创造趣味互动是创意周有别于传统环保传播项目的价值基础。

在“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最后一个单元“设计为社会ACTION NOW”沙龙中,设计师代表和SEE基金会、绿色和平的项目官员、南方周末绿版记者以及著名公益环保自媒体形成了很多共识,2015年的跨界合作值得期待。采访的最后,牛一力说创意周1.0任务是提出问题形成跨界动员,2.0更注重解决问题如何“重现蓝天”,创意周2.0需要更多猛人参与设计,他希望通过媒体释放这个声音,让奇迹继续发生。

在一个市场尚未形成,生态不够完善,链条依然断裂的中国环保背景中,非盈利项目的成长空间无限,但生存环境依然逼仄,祝愿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因为“我们”在行动。

本期图文故事中仅选取部分作品刊登,相对3500多份各种奇思妙想的雾霾主题公益海报仅仅是冰山一角。

牛一力邮箱:niuyili@cfccn.org

雾霾海报范文第3篇

二维码通过白底儿上大大小小的黑色方块的排布来承载信息,其编制标准不可胜数,如今占统治地位的是日本人1994年发明的QR码。原本用于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的二维码大量进入人类视网膜已经成为一场灾难。

二维码的第一宗罪是太丑陋。美仑美奂的海报、绚丽的LED大屏、精心制作的电视节目加上黑白色的二维码无异于在美女脸上刺字。除非是被雾霾蒙了心,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大众会容忍这满视界的牛皮癣。

二维码的第二宗罪是破坏了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VI)。好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传播企业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大法”。对内取得员工认同,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当人们想起那些著名的品牌时,脑海里出现的必然是它们的视觉形象,可口可乐、耐克、奔驰、大众、加多宝……通过视觉形象的大力推广,不断地强化受众对企业的品牌认知和认同。商家花费大量资源把品牌与二维码放在一起宣传,但二维码是给机器“看”的,它们不可被肉眼识别、不能被大脑记忆,对人类没有任何意义。难道说让受众想到某品牌的汽车联想到某个二维码?

二维码是简单实用的“机器语言”。应用十分广泛,如产品防伪、网站链接、数据下载、商品交易、电子凭证等。错就错在不该进入人类的视界。

其实二维码属于图形识别(亦称模式识别)的范畴,即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的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模式识别亦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只要眼睛睁着就时刻不停地进行着。过去由于电子设备的运算、通信能力有限,而且它们之间的信息交互与肉眼无关,于是二维码大行其道。

今天,运算、通讯能力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超越人眼。比如从几万张差别甚大的照片中“一眼”挑出目标,或者在堆积如山的玻璃瓶子中找到某个饮料品牌。

二维码必然是人类视界中的过客,终将消失不见。但其间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教育”手机。比如说可口可乐有数十款产品,它们的实物以及在电视、海报、LED屏的形象因角度、光源、反射而千差万别。需要拍摄数以万计的照片,来不断学习、优化,以提高识别的效率和精度。仅识别世界500强恐怕就不是一家能做的,腾讯、百度也不见得行。

未来很可能出现若干大的识别平台,如微信。众多模式识别开发者将自己的成果放到平台上供人使用。优秀的开发者在品牌的扶持或资助下趋向于专业化,出现专门做汽车识别、饮料识别、家电识别的工作室。

用户手机中的应用是个“空书架”,在离线状态下可识别为数不多的大品牌。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品牌,比如宝马,可以下载“离线识别包”。手机用户的地理位置将被调用衍生出千万种“玩法”,例如,在火车站候车大厅识别出可口可乐可能会被邀请参加游戏或问卷,在步行街则可能得到一瓶饮料。

雾霾海报范文第4篇

和朋友约定的时间在上午十点,不慌不忙的我小步的走着,一个身着素色衣服的女孩在马路对面向我挥手。一辆公交车从面前横穿而过,将女孩的身影挡的很严,绿灯亮了,我笑着跑了过去,和她一起笑着说着,越走越远……

朋友的生日派对是在家里过。她家很高,28楼。按了门铃,一个和蔼可亲的叔叔笑着开了门,经过介绍我才知道这个叔叔是她的爸爸。朋友的家被装饰的很漂亮,色调是她最喜欢的粉红色。客厅里有许多同龄的孩子,笑着,闹着,玩的不亦乐乎。一小部分的人是同学,诺诺笑着跑过来,抱了我一下,笑着说:“就等你了!”是啊,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今天的寿星,外号叫诺诺的女孩。

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在客厅陪诺诺过生日,餐桌不大,不过放盘子的地方还是够的,饭菜并不是什么大餐,只是一些平常可以吃到的家常小菜。大家聊着天,不认识的人也渐渐地熟了起来,这生日,可能是我参加过的生日派对中,最温馨的生日派对了吧。

吃完饭后,大家都饱饱的了。诺诺看我们不太想出去,便带我们参观她的房间。房间很大,里面有个电视,连着电脑,屋里的阳台上放着一把木质吉他,房间色调以黑白灰为主,屋里还挂了几张明星海报,很时尚,有现代风的感觉。

我们意犹未尽,闹着要一起去帮忙洗碗。诺诺笑了笑说:“带我一个!这种事怎么能少了寿星?”我们聊着笑着。沾满了泡沫的手像带了一双白色的手套,却更滑了。我们捧腹大笑,说得手舞足道,便忘记了手中如同玉盘一般,因为水的冲洗和阳光的照射显得闪闪发光的瓷盘子。手一松,只听的“乒呤”一声,我有些不知所措的扭过头,旁边的一切都安静了,大家不再吵闹,只是一直看着摔在淡蓝色地板上,碎得如同浪花的瓷盘子。有一滴泪在眼眶中打转,却迟迟没有落下。欢快的气氛像这个摔碎在地板上的瓷盘子一样粉碎了。

雾霾海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学科;兴趣;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93-1

一、主题式教学是什么?

国内专家对主题式教学的理解很多,顾小清认为:“主题教学是指在一定的专题问题情境下,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窦桂梅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笔者认为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为中轴,教学内容围绕该主题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学主题为枢纽,系统内诸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围绕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经过主题化、情景化的过程形成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通过主题材料的选择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学习和运用的渠道,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更高的层次把握教材。

二、为何要实施主题式教学?

1.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主题式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基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平台的主题学习情境,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讨和研究学习;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全面性、统合性、探究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全面提高提供了过程性的行为体验。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在达成主题活动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形成采集、加工和信息等技能,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如在学习制作网页的这一章节时,可以以“中学生健康”这一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为主题,先让学生交流讨论、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中学生存在哪些健康问题”,“危害中学生健康的因素”等等;然后可以分组合作或者独立制作网站,教师将按照:1.资料搜集整理及网站规划”,2.站点创建与首页制作,3.表格布局网页,4.网页的动态效果,5.表单的制作,6.网页超级链接,7.网站的与评价的顺序,一步步带着学生完成网站制作,在制作与完善网站的过程中掌握网页制作的知识。这种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显性连接,促进学生从广阔的视角获取整体的、全面的知识,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在知识上的统一。

2.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围绕某一主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帮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这是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要求,它倡导在课堂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此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这样使抽象、概括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如在讲授文字处理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设计班级小报、海报等,从而在主题活动中掌握文字处理技术。

主题教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科分离的局限,将人为分立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天然融合,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把多门学科内容和社会文化等进行大整合,能够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学知识,既能为学生提供具有整体性的、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扩展课程内容,还可以建立和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

三、如何实施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正方兴未艾,然而现在却受到争议,有人说泛滥了、过度了,有人建议暂时停一停,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笔者觉得应该把这种教学模式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格,我们要考虑的是何时用它,如何恰到好处地用好它,让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