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育的作文素材

美育的作文素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育的作文素材

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一、积极丰富小学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写作素材的搜集是小学语文作文课开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起始工作,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写作的基础,对于写作的认识也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观察来为美育打下素材基础,仍然无法满足小学作文美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作文课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搜集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

例如在景物描述类作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春季校园的景色来组织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美。小学校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仅在文化氛围上做了充分的布置,也在校园景色方面做了特别的安排,美丽的花朵绽放在校园中,各类植物争相萌发嫩芽,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园中采风,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校园中的美,继而为学生作文的写作搜集直接的素材,也能为学生认识到周遭的美提供前提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小学语文作文美育工作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

二、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以写作素材分析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

发现美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去认识美,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为学生审美认知水平的提高做充足的铺垫。在作文素材搜集充分后,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直接进入写作环节的教学模式,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口头表达其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并积极的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表述“美”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美”。只有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动去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的认识到美。

以发现校园的美写作工作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观赏校园回到教室后,就应当积极的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让首先让学生讲一讲他发现的校园景色,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表述,由景色的美逐步引申到教育的美,由校园一角的鲜花引申到园丁的辛劳以及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由校园美引申到学习美,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美不仅时时刻刻存在,而且美的不仅仅是景色,不仅仅是校园风光,更是正常茁壮成长的学生与辛勤的教师,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真谛。

三、强化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作文课的开展又是提高W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作文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前期美的发现与美的认知教学,指导学生抓住核心思想进行写作,则学生不仅能够感悟到美,认识到美,还能真正的表达其发现的美。因此作文写作教学美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仍然是最后的写作工作,教师在提升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同时,应当积极地推动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力,落实学生审美之后的表达,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

仍然以校园美的写作为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写作学习课上完成了素材的搜集,素材的讨论,实现了发现美,认识美的学习,教师在此条件下,就应当结合写作的基本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景色来抒发对校园的热爱,抒发对学习的热爱,帮助学生升华对美的认知与表达。而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补充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的架构其写作的思路,保障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优作赏析,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美表达美

小学语文作文美育工作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一时的审美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美育工作的效果不在于短期的写作表达,而在于学生长期的坚持和主动的探究。教师要通过作文课积极的鼓励学生坚持提升自己发现美、认识美、表达美的能力。因此在作文课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阅,发现学生中的佳作,树立学生榜样,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文小比赛是鼓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升美的表达能力最直观的方式,在写作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教师就应当定期的利用语文课单元活动的时间,来组织班级内或者班级与班级间的作文小比赛,向大家展示学生的优作佳作,鼓励获优学生进一步努力,继续培养自己的审美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以学生间的榜样效应带动小学阶段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其在作文美感写作方面的长期坚持,为小学作文美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一、在审丑中辨别美

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特别是把美好的人和事与丑恶的人和事相互对照、比较,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美,摒弃丑,使审美效应大大提高。

例如:多少大忠大义的英雄豪杰永彪史册,万古流芳;又有多少大奸大恶之徒被无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往今来秦桧、等丑类的厚颜。美丑相较,正反对照,可以使美好的更显其美好,丑恶的更显其丑恶,更重要的是,把握教育时机能使学生确立爱憎的感情倾向,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通过美与丑、香与臭、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学生在敬仰美的同时,深刻认识丑的本质,把握良机开发学生的审美意念,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情感是需要引导、培养和激发的。

审美,首先通过比较明是非,辨美丑。

二、在生活中感受美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凯洛夫说,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身影、美的心灵,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聂海胜费俊龙和神舟六号是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勇气、胆识、豪情、毅力,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全世界人都敬佩他们,敬佩他们达到了美的境界。一种不计名誉、报酬、成败,甚至不计个人生命的超功利境界,全身心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把自己崇高的追求、博大的爱、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境界,他们的壮举,是超越种族属于世界的。 他们给了我们美的熏陶,给了我们美的感受。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这种美。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去引导学生获得这种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

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感受生活”才有美。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升华人去感受美、体验美的情感,进入真美的境界。

三、在学习中鉴赏美

教育家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便是美育最好的范例,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表现出广泛的多姿多彩的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由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一种悠闲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使读者感知小屋的图画美。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把语言变成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作文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地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应尤为重视语言美的鉴赏, 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作品的语言, 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名家朗诵录音的播放,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接受美的熏陶感染;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练习,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节奏,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

四、在写作中表达美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揭示写作规律,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要结合学过的美文,像《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启迪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美的资源,获取素材,进行精心的构思,用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将身边的“美”完美地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通过笔、嘴把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画出来,写下来,说出来,表达出来。表达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只有这样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构思,去写作,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当然,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美丽。

另外,教师还应从自身的言谈举止、品质、修养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师本身要具备各种品质――能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外在的美,而且要具有内在的美,要力求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风格美,人格美等,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优美的教学环境,也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美观整洁、清新自然的教学课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也在无形中增加美育的效果。这种由课堂推及生活的美育,使学生在求知、养性、怡情诸方面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作文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审美知识,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3]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育;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91-01

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代表着外表的漂亮、帅气、酷等,但这都是表象,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渗透也越来越重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决定了语文的导向性。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味美。而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语文的特点,从字词句篇中去学习。初中语文中的美育教育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对美的兴趣,提高对艺术作品及现实社会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健康、积极、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审美的生存。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美,形式丰富多样,数不尽数,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就要靠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它并感知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感受到美的震撼,让学生的思想在美的教育中升华,让学生的灵魂在美的教育中净化。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美方面: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能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语言,简洁优美。朱自清是耳熟能详的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喜欢使用色彩的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甚至是出神入化。他的作品主要是使语言达到抑扬的顿挫和节奏上的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而他的主要做法就是利用文字的平仄以及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来实现的,如在《绿》这篇课文中的片段“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几个句子的形式就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而这样的节奏读起来起伏变化,具有美感。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时就要从注重朗读,除了注意诵读的常规指导(断句、重读、快慢、高低等)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因文制宜,先听后读、先读后听读、跟读,仿读,角色读,齐读,师生交叉读,配乐读等)外,更注意学生主体化的阅读。让学生从语言的抑扬、色彩、修辞方法、音乐美等方面去感受,去体会语言的美。

二、从形象美方面:

我们知道,美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更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达到美的目的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常常都是具有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以及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的人物形象,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并激发学生感情的目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赏析那些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形象的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三单元就是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都是“至情”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目标就是学习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如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课文通过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几件真实事件,展示了闻一多说到做到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精神。学生从文中能感受到闻一多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激励他们。老师要教会学生人物分析的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去感受他的独特魅力,从这些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

三、从意境美方面:

意境,通俗的来说就是语文课文中引人入胜的情境。想要感受其中的美的感染,就要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主要是利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把自己感受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因此,要想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启发学生审美想像方面下功夫,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在心灵与作者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我们最熟悉的《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描写冬景的散文佳作。在文中作者用清新、明快、爽朗的笔调,为读者介绍了济南冬天的景象。读者能从文章感受到温暖舒适,就是因为文中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和明澈透碧的水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读来别有一番意味,令人百读不厌,陶醉在一种美的意境中。

当然, 意境的美,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感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更谈不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

四、从创造美入手:

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2)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①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②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③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美育的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训练要求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体验生活、感悟情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作文教学如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写作时发现美,进而表达美,乃至创造美呢?就目前的学生作文情况来看,我觉得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一、多阅读。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写作需要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积累,写作时自然言之有物。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对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诗词、歌赋多加留心,注重积累,必要时还可以将其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初中阶段,学生的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们老师不妨在必读书目之外,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看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读者》《青年文摘》《少年文艺》《青年博览》上这种文章很多,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联系起来,于是产生了美感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学生在这种美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为自己的写作中发现美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多阅读美文,积累美文,并灵活借鉴,就能获得潜移默化的功效。

二、多观察。学生怕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仔细地观察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范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比如,让学生描写某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描画某物的一鳞一爪、一色一香,描绘校园的一隅一角、一树一木。为此,不少学生对观察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仔细。由于不少学生产生了观察生活的兴趣,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透过现象,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美与丑,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解决了无啥可写的问题,扭转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文中弘扬了正气,传播了正能量,彰显了真善美。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有真善美,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观察,他们就能从不起眼的、平淡无奇的人、事、物、景中发现美,写作的素材就一定丰富得很。生活是创作的源头,美是写作的活水,离开对常见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司空见惯的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离开了对身边美的探究和发现,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也就使作文失去了美育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不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也是不留痕迹地进行审美熏陶感染的必由途径。

三、多练笔。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欣赏,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再把学生在阅读时掌握的文章技法、写作思路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完成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变,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因为初中课本中精选的范文所反映的生活,像粮食和水经过酿造已成了酒一样,它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体验,使学生如饮醇酒,不知不觉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一春风图,我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讨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进而认识到:作者精心描绘春风和煦、芳香、悦耳,就是为了让x者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这生动形象的描写,也融入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使我们感到春天的五彩缤纷和生机盎然。因此,在课文教学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审美观念等,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文质兼美的特点,才喜欢阅读文章,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把学习兴趣由阅读引渡到写上来,才有创作的激情,才能自觉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日久天长,学生的美感就会不断增强,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要想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必须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作文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多进行创作,才能潜移默化的、不留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无痕地发展他们观察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