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转学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政策;制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6-0011-06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的发展是与社区学院的产生和发展同步发展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美国中等后教育中的学分转换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并逐渐扩展到包括成人教育、退役军人、远程教育等各个教育领域中,成为美国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美国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总体发展情况
根据2014年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最新数据,美国最主要的学分转换机会是从一个公立教育机构转到其他的公立教育机构,这一比例约占64%;最主要的转换模式是垂直转换,即从两年制教育机构向四年制教育机构转换,这一比例占37%;其次是两种平行的转换模式:从四年制教育机构向四年制教育机构转换占22%,从两年制教育机构向两年制教育机构转换占21%。从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说,约55.6%的学分转换来自两年制社区学院,其中26%转向四年制教育机构,17%转向其他两年制教育机构,8%转向四年制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4%转向其他教育机构[1]。从高等教育机构认证的角度来说,93%的学分转换发生在地区性认证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其余6%发生在地区性认证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家认证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具体数据见表1。
总体来看,从两年制社区学院转向四年制本科大学是美国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的主体。而从美国全国范围来看,虽然各州存在差异,美国全国范围内约有12%的社区学院学生结束两年的学习后通过学分转换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15%的学生结束社区学院学习后的两年内通过学分转换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2]。
二、美国联邦政府对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主要通过法律和经费资助的方式引导国家教育的发展。为促进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学分转换的具体实施,美国联邦政府具有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
(一)联邦政府法律对学分转换的支持
美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法为《卡尔D.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这一法案的最早颁布时间为1984年,2006年为最新修订版。2006年《珀金斯法案》规定,给学生个人的整个一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结合其他教育及培训计划来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美国保持竞争优势[3]。
《高等教育机会法案》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法,最早于1962年通过,2008年为最新修订版,法案把以“衔接协议”为基本载体的学分转换制度作为专门条款,从其概念、促进机制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08年《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第492条规定了如下内容:一是衔接协议的概念。其是指两个或多个高等教育机构间签订的,为达到特定学位或项目的要求,具体规定某些课程在转换时可以互相接受的协议。从这一概念出发,法案提出了促进院校间衔接协议发展的一些规定: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各州与其公共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到2010年,各州应在整个州的高等教育机构间发展、促进和实施综合性的衔接协议。这些衔接协议应在各州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网站上得到广泛推广。各州和公共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推进和实施的衔接协议应包括如下要素:共同课程编码(common course numbering);通识教育核心课程(general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课程等值、学分转换和衔接的管理体系;联邦政府规定的其他因素。二是提供技术帮助。为促进衔接协议的发展和实施,联邦政府将向州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技术帮助。
法案的第五部分“发展机构”中,第501条也特别指出,通过衔接协议和设计学生支持项目,促进学生从两年制向四年制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学[4]。
(二)联邦政府相关政策对学分转换的支持
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还了一些国家性的政策或战略,把学分转换作为重要的政策行动给予支持。例如,奥巴马政府颁布的《美国毕业行动:通过社区学院加强美国的技能》提出,到2020年,使美国完成社区学院相关学历和证书的人口增加500万,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比例最高的国家。为此,这一行动提出如下举措:创立社区学院挑战基金(Community College Challenge Fund),基金的重要一点用处就是扩大课程供给,同时在高中和大学提供双学分,促进院校间的学分转换,把高中、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的毕业和入学要求结合起来[5]。
(三)联邦政府经费资助对学分转换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美国建立了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学生资助项目,其特征是直接向消费者――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而不是向生产者――高等教育机构或州政府提供经济援助[6]。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学分转换获得理想的学习机会是美国联邦政府对学生经费援助的重要价值导向。2008年《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第四部分“学生资助”提出,联邦政府将在一个奖励年向一个学生提供不超过两次联邦佩尔奖学金,以促进学生为获得相关学位或证书不断取得进步。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建立了包括“教育机会资助项目”(BEOGs)和“担保学生贷款项目”(GSL)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也鼓励学生通过学分转换追求教育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升。
三、美国州政府层面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的制度框架
在联邦政府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美国具体实施和管理教育的权力在于各州。每个州在全国性的教育法律法规框架下都制定了本州内适用的学分转移政策。只要是隶属于某个州,该州的所有中等后教育机构都会参与到学分转换的框架中[7]。因此,美国的学分转换具有较强地域性。根据《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相关要求,促进学分转换的全州政策(通常是州衔接协议)、共同课程编码体系等是各州促进学生学分转换的基本制度。
(一)州衔接协议(Statewide Articulation Agreements)
州衔接协议是指州政府制定的,促进整个州范围内学生学分转换的政策规定。目前,美国95%以上的州都制定了州范围内的学分转换协议。如佛罗里达州1971年就建立了州衔接协议,包括如下内容:将文科副学士学位定义为转换学位;确立了授予学位的要求和学位定义;保证学分中的普通教育部分可以转换;创立了教育衔接协调委员会以及其目的、作用和成员资格;确保通过州范围内课程编码系统转换学分;为确定以考试换学分的对等课程设定程序;提供理科副学士学位的教育衔接;建立共用的高等院校学生成绩单[8]。
总体来看,州衔接协议是州范围内学分转换的基本制度平台,规定了学分转换的基本原则。
(二)通识教育要求(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美国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如佛罗里达州政府规定,每个高等教育机构都有36学时的通识教育项目,是大学教育的必修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为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州政府一般都会规定,学生在任何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的通识教育学分都能全部被其他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认可。
在国家《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引导下,现在普遍更加强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General education core)这一概念,如从2015年开始,佛罗里达州对公立大学和学院入学的学生都要求完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General education core)。具体要求学生完成交流、数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至少一门课程,以确保所有的公立学院和大学都能在转学时达到相同的核心要求。
(三)共同课业要求(Common Prerequisites)
共同课业要求是指在州范围内实施的,相关专业高等教育学位计划所共同要求的内容[9]。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相同或相似专业中具体教学计划的共同课业要求必须相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全州公立中等后教育机构间能够有效转学。例如,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学士学位教育项目都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完成特定的课程作业。课程作业的数量依据专业的类型有所差异,这些课程作业称为共同的条件,每年都会更新,并在州相关公共咨询平台上公布,如佛罗里达州在其虚拟校园网站上公布。
(四)州课程编码体系(Statewide Course Numbering System)
州课程编码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学分在州所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及参与转学的私立教育机构间实现有效转换。具有相似学术内容,并由具有类似资格教师教授的课程,被给予同样的代号和编码,这些课程就被认为是等值的[10]。以佛罗里达州为例,根据其法律,在州课程编码体系内,一个接受转学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授予转学学生等值课程的学分。但是,与接受机构对其本校学生的要求一样,所授予的学分必须达到接受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但是,如下这些课程并不保证进入学分转换体系:生涯和技术教育准备课程,表演艺术应用课程,与健康相关的临床诊疗课程,刑事司法中的技能课程,最后三位代码为从900~999的课程,转入机构没有开设的课程。
(五)院校间的学分衔接和课程互认协议
在州衔接协议框架内,不同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学分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院校之间的衔接协议(Articulation Agreement)或转学合作协议。衔接协议是指高等教育机构间签订的某类课程可以互相认可、具有对等性或可转换性的协议或要求。衔接协议是促进中等后教育学生学分转换的重要机制。这些衔接协议的类型和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单一协议,主要由转入机构设立的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认可的协议;双边协议,由一个转入机构与一个转出机构签订的对某一个或多个专业课程进行互认的协议;多边协议,由一个转出机构与多个转入机构,多个转出机构与一个转入机构,或多个转出机构与多个转入机构签订的课程互认协议。在具体办学过程中,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与一所或多所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签订衔接协议。表2为韦恩州立大学与斯库克拉夫特学院签订的衔接协议。
(六)对学生权利的规定
美国的学分转换体系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权利。如佛罗里达州规定,从佛罗里达州社区学院毕业,获得文学副学士学位的学生,根据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具有如下权利:除一些限制性的教育项目外,被11所州立大学中的任何一所录取;基于学生初次进入社区学院的目录,达到大学学位或项目的要求;在州课程编码体系内实现同等课程的学分转换;州立大学对在一些特殊教育项目中获得的学分进行认可;不提出额外的通识教育要求;对于某些有额外要求的限制性教育项目,根据其标准学习额外的知识;与州立大学的直接入学学生具有进入限制性教育项目的平等机会[11]。
四、美国中等后教育学分转换的保障机制
(一)严格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为确保高等教育达到最低的质量要求和学术标准,包括学院和大学在内的美国高等教育机构都是由质量评估机构评估认证的[12]。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国性的认证机构,如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和美国教育部(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DE),一些专业型机构,如远程教育机构需要通过这类机构认证;另一种就是独立的第三方地区认证机构,美国有8 个知名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包括中东学院和学校协会(Middle States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新英格兰学院和学校协会(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北中心学院和学校协会(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西北学院和学校协会(Northwest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南部学院和学校协会(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西部学院和学校协会(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美国多数大学通常会要求转入学生所在的原学校必须是通过认证的,特别是通过地区性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的认证。也就是说,学分转换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是得到质量认证的机构,学生必须在得到地区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就读得到的学分,才有可能实现学分转换。第一部分表1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学分转换协调机构
在《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指导下,美国州政府普遍建立了专门负责学分转换的组织机构。例如,佛罗里达州教育部下设衔接办公室(Office of Articulation),衔接办公室又组织成立了衔接协调委员会(Articula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委员会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成员包括8 名州立大学代表、8 名社区学院代表、2名私立学院或者大学(ICUF)代表以及1名学生代表。其主要职责包括:认可共同课业要求、认可课程和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的对等课程、监督州范围内教育衔接协议的实施以及向上级教育协调委员会、州教育委员会和理事会建议衔接政策的变化。华盛顿州成立了一个永久性的院校间衔接和转学委员会――院校间关系委员会(Intercollege Relations Commission,ICRC)。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社区学院和本科高校校长任命的代表,以及高等教育协作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on Board, HECB)和州社区和技术学院委员会(State Board for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s,SBCTC)的代表。委员会的职责包括:促进社区学院、本科院校之间学生学分的转换;不断评估和审查转学的学位、项目课程、政策、程序、院校间的合作关系等;为委员会成员机构在转学学位、课程等值性和其他有关转学问题等方面存在的争议提供解决路径;推动成员机构在转学项目和课程方面的衔接 [13]。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咨询和服务体系
为促进学分转换的有效实现,美国从整个国家到州再到具体的学校,都特别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分转换支持服务。如联邦政府设立的专门的学院转学网站:http:///Home/tabid/976/Default.aspx,为社区学院学生、成年学生、退伍军人等不同类型对象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州政府一般也会设立专业的学分转换咨询部门,每个学校也都设有专门的学分转换指南,以及专业的咨询中心和咨询人员,为学生提供相关咨询。如佛罗里达州为全州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建立了虚拟校园(Florida Virtual Campus),提供免费的在线咨询。学生可以运用该体系完成如下工作:完成兴趣清单及其他生涯评估;搜集学院和项目;申请在线入学;找到并申请经费资助;获得咨询手册,包括共同课业要求手册、州范围内衔接手册和非公立机构衔接手册;提供咨询及学分审计,审计学生学习的课程及其GPA成绩是否达到学士学位的入学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社区学院向四年制大学的转学[14]。
为促进学生的顺畅发展,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也都设有学生转学咨询服务体系。如在转入机构普遍设有专职咨询中心或咨询人员,对学生转学意向等提供专业咨询;转入机构普遍设有学分转换服务体系,一般设在招生部门,由专门网页刊载学分转换政策、课程等值指南、学分转换流程等信息,并设有专业咨询指导人员,对其学习发展进行咨询。
在各种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学生学分转换的流程是:与咨询者预约;告诉咨询者学分转换的愿望,并提供一系列需要转换的学分课程名称,进行评估;申请对先前学习的课程学分进行正式评估;学生提供学分档案,进行学分评估等。
结合以上各部分分析,可以将美国学分转换的制度体系以图1的形式呈现出来。
五、借鉴与启示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构建便捷、灵活的学分转换体系,是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流动,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这必然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各级政府应构建学分转换的制度平台
一是从高中阶段教育开始,全面推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学分制,并试行以学分为基础的学生学分档案或成绩记录单制度,这是全面建立学分转换制度的基础。二是制定全国范围的学分转换政策,明确学分转换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各省政府根据省域教育发展情况,制定出引导其不同类型学校学分转换的实施意见,促进不同类型高校间建立学分转换的合作协议。三是各级各类学校间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从更加广阔的办学视角出发,积极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建立学分转换互认协议,将学分转换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二)把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间的学分转换作为重点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学生在两年制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之间的学分转换规模是最大的,这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大诉求。而从我国教育体系实际来看,高职高专学生缺乏上升的桥梁和通道,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就学分转换的重点来说,我国目前应把高职高专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与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体系,以最终实现为学习者构建无障碍流动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三)建立完善的学生学分转换保障体系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是一个涉及到质量保障、学生资助、学生咨询与指导、管理和组织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为促进以学习者终身学习和自由发展为导向的学分转换的推行,我国应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在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代表广泛参与的学分转换管理和协调机构;其次,各级学校招生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学分转换的咨询和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有效选择学分转换的对象机构和专业,促进其实现学分的高效转换;第三,国家助学金和学生资助体系应作出相应调整,对于进行学分转换的学生给予相应激励性的经费资助;第四,各级政府都应建立学生学分转换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宣传推广,及时向学习者公布学分转换的相关政策信息,最终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便捷的学生学分转换体系。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ransferability of Postsecondary Credit Following Student Transfer or Coenroll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R].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ugust 2014.
[2]Pat Callan. Issue Brief: Transfer Policy[R].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4.
[3]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1998 to Improve the Act[Z]. One Hundred Ninth Congress of the United City of Washington on Tuesday, the Third Day of January, 2006.
[4]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ct . PUBLIC LAW 110-315-AUG. 14, 2008 110th Congress.
[5]童蕊,李新亮.从1965HEA 到1972HEA: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项目的政策变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6):82-88.
[6][11][14]Planning on Pursuing a Bachelor’s Degree: Pathways to Success[Z]. Office of Articulation, 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4.
[7][12]张秀梅.美国中等后教育领域学分转移实践机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3):72-76.
[8][9]Statewide Articulation Manual[Z]. Office of Articulation,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Revised October, 2011.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相关知识的训练要靠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保证。财政学类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对于以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而言,如何适应各自大学的层次定位,如何将课程内容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对财政金融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对财税知识的应用研究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开设财政学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情况的调查,深入探讨了当前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一、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向国内开设财政学(含税收)专业的高等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占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117所的比重约为41%。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学校及所在财政学科的基本情况;二是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校内实验课程设置情况、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情况、假期社会实践情况、毕业实习情况、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情况);三是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管理情况;四是财政学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了设置校内实验课程、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部分院校还设有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
校内实验课是各院校开展财政学实践教学采取的最为普遍的形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分门别类地设置了包含政府预算、税收征管等在内的财政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以技能型实验和仿真模拟型实验为主。多数院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需要,平均拥有4-5套教学软件,主要包括用友政务软件、兰贝斯财政管理系统、福斯特纳税申报模拟实习软件、CTAIS税务软件和新中大财政管理软件。
此外,大多数院校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企业等校外组织机构协同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一般都要求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毕业实习作为检验学生大学本科理论学习程度的重要实践内容。
同时,各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以及专门的管理评价体系建设,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形式是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学成果奖。部分院校将本校的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作为区域内的共享资源与其他院校分享,并撰写了有价值的实验教材。这些成果为继续探索财政学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二、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财政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绝大多数样本院校认为从事财政学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使得实践教学仍然与现实脱节,且与理论教学方法区别不大。2/3院校认为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展现实践教学的优势。1/2院校仍然囿于实践教学资金投入的不足、教学形式不够丰富。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近1/2院校认为实践教学管理中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足。此外,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也是目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实践教学本身的不足,学校和上级单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建设程度。
1.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包括财政学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正在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急速扩张的学生规模相比,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实践教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10的样本院校经费投入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其余高校都存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各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多数高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和毕业实习的投入明显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实践教学深入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校内实验课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是各院校财政学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但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来看,各类高校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项目数量、实验教学项目类型、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等存在较大差距。
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问题突出表现为_第一,缺乏明确的实验实践教学功能定位;第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缺乏总体规划;第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缺乏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第四,实验类型设置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五,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比较薄弱,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3.实践教学师资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样本院校认为实践教学师资薄弱是制约财政学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实验课教学任务多由专职实验课教师与非专职实验课教师共同承担,近1/2的院校没有专职的校内实验课教师,一般由非专职实验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担任实验课程教师中超过20%从来没有在财税部门和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这些教师对税收征管、政府预算管理实践自身都是门外汉,又怎么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传递实践知识和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制度中赋予学术能力的权重较高,教学能力权重较低,而实践教学能力权重就更低了,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导致教师更多地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对担任校内实验课程的教师,1/10的样本院校并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只是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中,与其他教学形式没有任何差别。仅有不到1/5的院校将承担实验课程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部分院校也是采取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或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但多数院校仍然只是视其为一般理论教学统一计算教学工作量,1/4院校未采取任何鼓励措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综上,实践教学师资基础相对薄弱、实验课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和培训经历、高校缺乏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措施共同导致目前财政学实验课程的师资建设状况良莠不齐,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才奇缺,现有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呈低水平运行状态。
4.实验课教学方式亟待创新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验课教学方式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传统教学并无太大差异。授课地点基本上在实验室,由于财政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没有太多的动手实验,老师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多数院校引进了实践软件,大多也是与理论课程配套的模拟软件。而且从实际来看,学生对软件本身很容易掌握,但对软件操作背后的理论联系与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并不是很清楚。
5.实验课程教材有待统一规范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教材。实验课程教材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即便是有教材的院校,多数教材中也缺乏鲜活的实验素材、实验案例,类似于软件操作说明书,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6.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样本高校教学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超过l/3的院校没有建立教学软件更新制度,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展与实时动态更新,无法跟踪财政税收实践部门业务流程的改革与发展。此外,各样本高校普遍缺乏较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才,有时候存在软件无法维护或者软件遗失损坏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7.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一是对学生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实践教学考核形式较为传统,主要是采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结合学生实习心得、实习单位评价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等问题,与理论课的考核基本类似,使得许多学生平时不上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作弊手段(包括获得用人单位的虚假评价等),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财政学实践教学的需要,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是学校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样本高校大多缺乏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接近1/2院校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制度。
近1/3院校认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不足,缺少学监控与评价标准,是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各高校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水平评价一直缺乏科学并具有公允性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于开展时间不长的实践教学来说,建立统一的教学监控和评价标准也是非常困难的。
8.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效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1/3样本院校未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导致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此外,在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各院校的管理水平普遍较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指导和干预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践方式,只能依靠实习单位最终的反馈信息,造成学校对校外实习学生监管不力,实习过程基本失去监控,实习内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实习效果难以保障。
三、完善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1.加大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任何教学模式的开展都会受到硬件设施的束缚,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解决硬件和软件不足的问题,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快速培养高校自身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校内实验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实习环节做到有效监督和指导,社会调研和创新创业训练落到实处,既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入实践工作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渐进性来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渐进的过程:专业认识——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其中专业认识主要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财政学类专业介绍课程,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类专业知识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课程实验主要是在课堂内依托实验室进行的仿真式和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实验是指将各种片断化的实验课程整合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如要将税收征纳、税收稽查两门实验课程构建税收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分配、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决算、政府会计、财政审计整合为财政管理综合实验课程。
毕业实习就是结合自己所学财政学类专业知识和实验课程到校外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企业等进行实地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主要指目前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财政学实践教学的环节来看,包括“实验、社会调研、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可以植入的课程来看,无论是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都可以渗透实践教学,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构成和衔接来看,可以根据本校财政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看培养目标是单纯的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研究型人才或者是单纯的研究型人才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执业考试对接。我国目前有关财政学类专业重要的财经类执业考试,如初级、中级经济师、会计师和注册类税务师、会计师等执业证书,不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试(如注册税务师为经济类、法学类本科毕业2年),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不得不边工作、边参加培训与考试。
可以考虑在应用研究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尝试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将执业资格考试与实践教学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缩短专业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的时间,而且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建议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中,将财政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国家税收”、税收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国税制”,改为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税法”;在会计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中增加“税法”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注册类执业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
3.实现校内实验课程考核办法多样化
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行弹性实验教学。对基本的原则及方法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课堂讲授,随后利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经修订过的数据,设计交易,指导学生进行处理,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管理技术及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开放时间,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财政学类专业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的重心应向学生创新能力倾斜,以构建有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如参与情况、个人能力、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地评分。
4.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当前各学校普遍面临的财政学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财政学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可实行“理论型”和“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结构。“理论型”教师主要是服务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其研究水平和方向分别体现基础理论功底及地区优势和特色,如“财政理论与政策”“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理论型”教师要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而“双师型”教师主要服务于专门的校内实验课程的需要,他既是“教师”,又是“实验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业能力,主要讲授专业实验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针对“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定期到有关部门、基层、企业挂职锻炼,与专业技术人员接触交流,或参与具体项目,以帮助他们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针对目前各高校在激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措施方面仍然缺乏的现状,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向“双师型”教师进行一定的倾斜,在教师评价、职称评审、奖励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财政学类专业所在学院来说,也可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
此外,在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包括实习基地在内,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实验课程的兼职教师、调查报告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兼职导师等,定期可给学生开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际业务操练等。
5.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大多数仍然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应该探索更为适用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相应软件,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流程掌握普遍较快,但对操作流程背后的道理了解并不深刻,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变成了简单的软件操作。
从本质上来说,财政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是根本不同的,不仅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明白实践操作背后的机理,能够成为将来工作中的改革者和开拓者。因此,财政学类专业校内实验课程同样要采用引导启发、问题研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符合学科特点的“科研渗透”和“现实问题渗透”等探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进行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品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6.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可以覆盖本科生还可以辐射到硕士生及至博士后工作站各个层次,不仅可以接受学生实习,还可以聘请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实践型师资培养、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等等,因此,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但是,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一般建立在财政、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较多,建立在企业机构较少,加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甚至部分企业由于对工作连续性和保密性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财政学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际开展的合作并不是太多,前些年开展很好的实习现在也越来越少了,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的方案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强与财政、税务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开展的公开领域进行,如一些关系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利用学校人员充足、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二是大力开展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结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财政税收问题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或师资培养。
7.规范财政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滞后,在开设财政学实验课程的样本院校中,仅有不到1/2的院校拥有专门的财政学实验课教材。在出版的一些教材当中,关于财政学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数高校的实验课程是基于财政收支管理领域来设计的,如政府预算模拟流程、政府采购流程、政府会计实验、税收收入征收、税务稽查等,其教材基本上是基于实验软件的操作流程编写的。
少数高校是将财政收入预测分析等一些经济模型引入到实验课程中,类似于统计分析软件在财政学类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因此,教育部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规范财政学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相对统一的财政学实验教学大纲,以规范适合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的编写。
8.成立专门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机构
鉴于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改善实验室教学薄弱的现状,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在人员和机构配置等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建立专门的实验室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全校实验室教学的管理工作,指导各院系实验室教学的实施,加强对各院系实验室教学工作的监控,定期对实验室教学软件进行维护和更新,引进和培训实验人才等。
1目前整形外科教学现状
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涉及从头到脚的所有体表部位,疾病包括先天性畸形、体表肿瘤、瘢痕畸形等,整形外科基本技术包括皮片移植、皮瓣转移等。整形外科的内容是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国内目前除少数几家医学院校开设整形外科专业课程外,大多数医学院校均无整形外科教学内容[1],即使是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的整形外科,也很少安排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而绝大多数基层医院尚未成立整形外科专业,所以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甚至工作后都可能缺乏整形外科教育。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生源部分为应届生,部分为来自基层医院的医师,普遍缺乏整形外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与整形外科有学科交叉的专业如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均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了解整形外科基本理论和接受相应的技能培训。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新疆医科大学按照国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结合各附属医院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点强化二级学科的基础训练,制定详细的轮转计划,严格按照计划系统、全面地进行三级学科轮转科室的临床能力训练[2]。上述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需完成整形外科轮转计划,时间一般为1~2个月。
2整形外科轮转研究生教学方法
2.1培养兴趣,引导入门:鉴于目前国内整形外科教学现状,绝大多数研究生轮转前未接触过整形外科,入科时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但对整形外科概念、诊疗范围没有理性认识,少数研究生甚至认为整形外科手术都是体表手术,操作简单,跃跃欲试,完全不了解整形外科原则。轮转研究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应强调整形外科的概念,让研究生对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前者是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缺损、畸形进行修复和再造,后者是对正常人形体的再塑造。向研究生介绍整形外科诊治范围,疾病涉及从头到脚所有体表部位,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名称。这样从轮转研究生一入门即对整形外科概念和手术原则有正确认识,在后续学习中,让研究生了解绘画、摄影、雕刻等技术和外科技术的结合,在手术示教中反复强调动作轻柔、爱护组织、减少张力、缝合细致等整形外科手术的基本要求,使研究生轮转期间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2.2重视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在整形外科临床和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可以在床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讲解外,同时可进行医疗质量监督:检查病历书写情况,明确诊断,初步确定治疗方案,指导下级医师完善术前检查;检查手术质量,指导住院医师及时有效地进行伤口敷料更换,完善各项术后处理措施,以充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3]。整形外科教学查房有其自身的特点:整形外科疾病多数表现为体表体征,显而易见,因此大多数患者通过体格检查即能明确诊断;而同一个疾病的治疗,就面临几种手术方案的选择。教学查房时重点讲解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期手术的手术方案的设计,各种手术的适应证,不同术式的区别和术后效果,这种讲解对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无裨益。研究生对于病历书写基本能达到病案管理要求,涉及专科检查的内容,是研究生普遍反映的难点,如整形外科疾病的病变可在体表任何部位,描述中涉及众多解剖学名词,体征千变万化,描述无固定模式,部分病例描述较复杂,如爪形手的功能障碍判定等。教学查房时可从整形外科专科的角度对此进行标准描述。
2.3定期专题讲座:按照整形外科轮转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在整形外科轮转时间为1~2个月,学习时间有限,接触到的病种也不全面。科室每周安排专题讲座一次,弥补上述缺陷。讲座均由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主治医师主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整形外科疾病多数表现为体表体征,形象直观,讲座时可用科室收集的数码照片资料演示如血管瘤、瘢痕疙瘩、神经纤维瘤、咖啡牛奶斑等的临床表现,对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概念的区别,也可用照片的对比来强化鉴别。部分病例治疗周期长,如先天性小耳畸形行全耳再造术,研究生无法学习完整的治疗经过,可用正、侧位照片来描述耳廓缺损的程度和同侧的上颌骨、面部软组织的发育不良,通过手术录像让研究生了解分期耳再造术的手术过程。该方法直观、形象,研究生普遍反映节省了查阅资料、复习文献的时间,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记忆更加深刻,更容易理解。
2.4鼓励学习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文献的能力是研究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对整形外科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轮转研究生,除支持其阅读整形外科教科书、专著外,鼓励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增加知识的广度、拓宽视野。利用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下载、阅读整形外科专业期刊,中文期刊如: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英文的有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中文网站有丁香园中的烧伤整形修复重建版面,其中有众多的共享资源、临床病例分析、手术照片等教科书上难得一见的资源。轮转研究生通过文献的复习,整形外科的知识面会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金玉丹,王绥江,罗少军,等.整形外科学本科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践[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2(1):94-95.
[2]李桂红,帕尔哈提・克里木,李豫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工作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92-93.
1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实施EBM的必要性
1.1药学专业临床病理诊断中需要实施
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历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研究,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现有研究也证实,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寻找新的可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病理学知识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发展中需要实施
EBM随着病理学的发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发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提供帮助。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目前,对一些恶性肿瘤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恶性肿瘤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HER-2/neu蛋白阳性病例,可以用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治疗HER-2/neu过表达乳腺癌患者。对于肺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过表达病例,可以运用EGFR靶向抑制剂的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西妥昔单抗(cetuximab)进行治疗。对于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运用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imab)进行治疗。但目前在临床病理实践中,由于各实验室检测基因靶点时,缺乏统一的实验室条件、操作方法以及判断标准,可能导致判断结果在不同的实验室间重复性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应用EBM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方法、技术,应用到临床病理实践中,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分子病理相关分析材料),指导临床正确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
2EBM结合临床病例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EBM理念下的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教师必须从病理学的教学实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EBM结合临床病例理念下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中,实施一般包括4个步骤:
①根据临床实践病例中患者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
②通过工具书或一些网站检索相关临床资料文献;
③分析评价相关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依次出现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每一次类似情况的出现,又都导致了更高层次教育规模的扩大。然而,除了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之外,就业形势好像并没有好转。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认为就业难是毕业生不愿意到艰苦行业工作造成的。对此我并不完全否定,但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却发现,制约学生就业状况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高校专业设置。
每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总有家长问到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这说明把专业和就业联系起来已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也是一种自然心理,专业和就业有着必然的联系。
现在,高校都比较重视就业问题,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是公众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内部评价教学单位的重要指标,说明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就业状况,最终必须在专业上做文章。
高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专业在一定的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但当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之后,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就成为一种必然。
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专业改造的情形是不相同的。职业院校也许主要是面对社会分工和市场需求的技术性调整问题,而对于学术性的大学,在专业改造上必须是从观念到思路上的革命。过去,我们的学术性大学,秉持学术至上的原则,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学科意识,而在教育规模明显扩大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在学科意识之外强化专业意识。特别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直接相关的学科,更应当兼顾学科和专业。
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并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专业发展的目标则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发展是学科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机制。当前,没有一所高校不关心学生的就业,但这种关心更应该体现在对现有专业的调整和改造上。我相信,这是一种必然的和负责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