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物制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物制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晶型 药物制剂 综述

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所以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分子结构。即同一种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或晶胞参数,形成多晶型的现象就称为多晶型现象(polymorphism)。药物多晶型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很快的发展。由于药物的晶型不同,可能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进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多晶型药物研制成固体口服制剂时,对药物晶型进行研究,选择一种在临床治疗上有意义且稳定可控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药物多晶型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新药申报资料中也有所体现。本文就多晶型药物对理化性质,对生物利用度和在制剂中的影响进行概括总结。

1 药物多晶型的基本概念

固体物质按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晶型(包括假晶型)和无定形。晶型基本成分的排立有一定的规律,无定形则相反;所有的晶型可以归结为正方、单斜、三斜等七个晶系。晶型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微粒间的作用方式可以是金属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以此晶体可分为金属晶体、共价键晶体、分子晶体等。有机药物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而且多存在同质异晶即多晶型现象。即是指某个化合物的晶型状态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排列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状态的晶体[1]。

2 多晶型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由于晶格不同,内部分子间作用力有差异,晶格能也就不同,造成了同一化合物不同晶体的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如溶解度、溶出速率、熔点、密度、硬度、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和蒸气压力等。这些差异可反映在热力学稳定性上[2-4],药物多晶型可分为稳定型、亚稳型和不稳型。稳定型熵值小、熔点高、化学稳定性最好,但溶出速率和溶解度却最小,因此生物利用度也差;不稳型则相反;亚稳型介于稳定型和不稳型之间,但贮存过久会向稳定型转变。实验表明,尼莫地平的低熔点型在常温下大于高熔点型的溶解度,从而提示了二者生物利用度上的差异[5]。

一般药品从生产出厂到药房库藏出售,要求保持至少2年的稳定不变期,这期间如果发生晶型转变,有可能引起生物利用度的降低,造成医疗事故。考虑到稳定型晶体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均较小,而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生物利用度,所以并非越稳定越好,必须平衡各方面的要求,优选出一个热力学稳定,同时又具有较好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晶型进行开发和生产[6]。

3 药物多晶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3.1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差异

药物晶型不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可能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潘见等[7]研究发现葛根素的四种不同溶剂的结晶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晶型的增大而减小。那格列奈的S晶型与临床使用的H晶型溶解度均明显大于B晶型[8]。阿司匹林有晶型Ⅰ和晶型Ⅱ,相同给药剂量下服用Ⅱ型的血药浓度超出Ⅰ型达70%[9-10]。

3.2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异

多晶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未必一定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西咪替丁[11]和法莫替丁,法莫替丁是一种高效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由于工艺条件不同,药物有A、B两种晶型,A型稳定,熔点略高于B型,溶解度和溶出速率较B型小。可是对两种晶型的抗胃溃疡作用和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12]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法莫替丁分子上带有胍基的碱性化合物,在酸性胃液中能迅速溶出,成为溶液状态,晶体差别的影响已经消失,因此法莫替丁的A、B两种晶型对生物利用度没有显著影响[13]。 转贴于

4 药物多晶型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多晶型之间存在晶格能差,低能量晶型称稳定型,高能量晶型称亚稳定型;从能量角度看,前者比后者稳定,具体情况又与制剂的辅料、放置环境相关。

尼群地平3种晶型的热分解活化能均较高,其稳定性顺序为Ⅲ>Ⅰ>Ⅱ,而湿度对3种晶型化学稳定性几乎无影响[14]。

5 药物多晶型与剂型选择

选择剂型时应考虑晶型问题,近年Abbott公司的抗艾滋病药利托那韦的研发过程中认为它只有一种晶型,生产溶液和半固体两种剂型上市,两年后发现半固体制剂出现一种十分稳定、溶解度很小的新晶型,迫使暂时停止生产半固体制剂。

6 药物多晶型对制剂工艺的要求

在药物制剂生产制备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药物晶型的转变,如溶剂[15-16]、温度[15]、湿度[17]、研磨[18]、压力[19-20]、辅料等[21],为确保固体制剂中的药物为有效晶型,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晶型转变的因素,以利于合理设计处方制定工艺方案,避免产生不希望的晶型,使亚稳定型稳定化,从而保证药品质量及临床药效。

片剂生产过程要避免晶型的变化或形成溶剂化物如水合物等。在原药干燥、粉碎、颗粒制作和压片时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16]。制成品在必要时要进行复核,是否仍保持原先的晶型。某些药物的亚稳定晶型生理活性较好,稳定性也较好,也可以通过改进的制剂手段生产符合药典质量要求的成品。但在栓剂和混悬剂的制作和贮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转晶变化,要应用最稳定的晶型。早期的醋酸可的松混悬剂析出的大颗粒晶体容易堵塞注射针孔,甚至溶液剂的磺胺类滴眼液也曾析出颗粒。药品最终是以制剂形式提供医疗应用,药物晶型和疗效关系重大,药物合成和制剂两方面的科研人员应该紧密协作配合,保证质量。

7 结语

综上所述,药物多晶型的研究值得重视,有关晶型与药物活性及生物利用度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和掌握药物多晶型性质,对于处方开发、新药剂型设计、生产工艺的优化、药品质量控制以及临床药效的发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Vippagunta S R, Brittain H G, Grant D J.Crystalline solids[J].Adv Drug Deliv.Rev, 2001.

[2] Ye DY. Study of the polymorph of etoposidum[J]. Acta Pharm Sin, 1992.

[3] 唐万军,陈栋华,张健等.热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

[4] 王海纳,庞华,董蓬等.替莫唑胺多晶型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

[5] 袁恒杰,陈大为,刘艳丽等.尼莫地平多晶型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

[6] 唐素芳.药物多晶型的研究及其对药效和理化性质的影响[J].天津药学,2002.

[7] 潘见,张勇,袁传勋.葛根素多晶型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4.

[8] 李钢,徐群为,李瑞等.那格列奈的多晶型与溶解度[J]. 化学学报,2007.

[9] Tawashi R. Aspirin: dissolution rates of two polymorphicforms [J]. Science, 1968.

[10] Tawashi R. 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two polymorphic forms of aspirin[J]. J Pharm Pharmacol, 1969.

[11] 陈英,王彩媚,余少文.不同晶型西咪替丁的质量评价[J].中国药房,2010.

[12] 程卯生,王敏伟,缪锦来等.法莫替丁的多晶型与生物利用度[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4.

药物制剂范文第2篇

式,并针对其实施的过程,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课程改革药物制剂技术任务驱动法

[作者简介]郭秀梅(1975-),女,黑龙江木兰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副教授、执业药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与制药相关

的生产与质量管理的教学与科研;万春艳(196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专业带头人,教

授、执业药师,主要从事药物制剂技术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研究;高娟(197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农业经济

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生产与药学服务研究。(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药物制剂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

果。(课题编号:115C-64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48-02

随着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许多医药院校开设了“药物制剂果,每组

4-5人比较合适,分组时可以自由组合,然后选出组长,

技术”课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学生学习时提不起接下来各组员就可以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兴趣。在药物制剂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生产任务。(2)任务的设计。在对黑龙江省医药企业调研、毕业

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将来走上社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专业核心

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就业岗位与相关就业岗位,提取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

实现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工作能力及支撑能力要求的专业知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识。根据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任务按教学

1.任务驱动的组织与实施。(1)学生分组。本环节以小组方需要进行解构、重组,形成一个个的模块、项目和任务。这从根

式共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分析,弥补目前高职学生独立分析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理论和实

问题能力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考虑到讨论和操作效践教学方法,采用四阶段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

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

个阶段:任务设计阶段、任务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评论阶段、拓展

阶段。

第一,任务设计阶段。本阶段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选取典

型工作任务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充分分析工作任

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

准备,以免措手不及,并把工作任务的相关资料提前发给学生,

明确需要讨论的问题及要求。

根据任务驱动法的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课

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各制剂如何进行生产操作方面,理论则侧重

于与制剂生产有关的工艺,并教会学生能正确使用制剂相关设

备,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二,任务探索阶段。本阶段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

己学会的知识和操作水平,利用以往的经验与积累自主完成工

作任务。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把理论所学与实际生产

紧密结合。

第三,任务评论阶段。本阶段包括评价和讨论两个环节,评

价依据各组学生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自评、互

评和教师评价,主要分析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卫生习惯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优缺点。通过相

互讨论和评价,学生不仅锻炼了能力,还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以便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工作任务。

第四,拓展阶段。工作任务完成后,通过拓展使学生能够对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

“片剂的处方工艺设计与制备”

任务,教师要在工作任务结束后进行答疑解惑、相关知识拓展,

使学生能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识别与总结。

二、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制药类课程教学中较实用的教学方

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不仅能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

生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现“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

变,真正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改革可以使我

院“药物制剂技术”课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真正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3.以任务驱动为中心整合“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内

容。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制药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岗位

需求和前后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

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教、

学、做”一体,开发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训实习项目,编写工学结

合的特色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完成从重课堂教学向重实践教

学转变,从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从接受式学习向自主

性学习转变。

三、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局限性

1.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选取任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第一,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

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任务,以达到通过对实际生产的操作使学

生加深理解药物制剂基本理论之目的,并能分析和解决实际生

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

践来完成,要根据学院实际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常用剂型

品种的生产为典型工作任务,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

务出现,以便于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实施。第三,综合性。即所

选任务要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

才能综合运用药物制剂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要实行小班授课制。任务驱动教学要进行理论和实践教

的分析和讨论,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是相当

困难的,即便勉强采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3.一门课从头到尾都用这种方法也是困难的。如一些基本

理论、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因为学生对有关

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还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要完成给

定的工作任务会比较困难,并且药品生产过程要求非常严格,生

产任务实施的场所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差异,制药设备通

常是价格较贵的成套设备,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放置。再者,对生

产环境卫生的要求较高。因此这时只能采用讲授法等方法来讲

授这些制剂理论、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

4.任务驱动的时间与效益不一定成正比。任务教学以学生

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典

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

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效果。所以,任务驱

动教学在时间和效益上存在着矛盾,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花

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

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更多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那么

时间和精力就不能得到保证,这也直接影响到任务驱动教学的

使用及进一步推广。

总之,要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发

展,需要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者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秉桥,洪庆根,陈铁柱.开展课程评估促进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1998(2).

[3]熊淑慧.任务驱动主体参与教学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4]武海明,姚小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浅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3).

[5]熊永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7(6).

[6]凌受林“学案式”.主体教学模式在高职金工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7]蔡文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教中的应用[J].职业,2009(6).

[8]高健.高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8(5).

[9]曾广朴“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

文化,2008(6).

药物制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药剂学 教学方法

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药物制剂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的重点,其相关技术在医药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运用。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七条标准,其中第七条为: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在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在高校推动双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大学实行双语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未来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机遇,不断吸取养分,获得创造自我、创造未来的能力,为参与竞争打下重要的基础[1][2]。

1. 药物制剂药剂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广大医药学工作者的责任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获得世界医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国际性权威的医药学术期刊都是以英文作为工具语言。双语教学,特别是药物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方面的双语教学,能够更多地给学生介绍新的国际国内的药物制剂学进展,联系学科的前沿,使学生对新时期的药物制剂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特别是专业外语,提高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先聘用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利用国外合作的兄弟院校的联合培养年轻优秀师资。中青年教师有机会应多参加本学科的国际交流会议,提高专业应用水平。

3. 教材的选择

国内药剂学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对滞后的情况,跟不上世界药剂学科飞速发展的步伐。现阶

段,国内药剂学专业尚未引进教材,也没有翻译教材,使得中药药剂学的双语教学很难开展。

开展双语教学,教材选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利用原版的国外教材;二是教师翻译国外的原版教材;三是教师根据现有的国内教学所用教材准备自用教材。虽然国外的原版教材拥有在语言用法上的错误率低、语言的准确度高等优势,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英文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反而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现本校采取的是国外原版教材结合国内教材的形式,也就是第二和第三种方式的结合。参考教材主要有“modern pharmaceutics”等国外优秀教材,在其中精选一些内容,再结合《中药药物制剂学》,自编教材复印后发给学生。这样既基本满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又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4. 教学方法的探讨

4.1中英结合,课前预习。

就本校的情况和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普遍英语水平达不到全英文授课的要求。然而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知道教师在教授什么。别的院校开展的纯英语教学并不适合本校的学生情况,故我们采用中文结合英文的教学,即重点词汇、重点定义用英文讲授,并且板书,细节的难点部分则运用中文教学,务必使学生能够听得懂老师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讲的专业知识,我们提前给学生预习相关的英语词汇,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有了课前预习,课程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学生能够对他们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

4.2 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药剂学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微生物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阅读广泛的英文文献材料,才能很好地掌握药物制剂的知识。教师在每堂课上课前,都会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们用英语复述上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们参考英文文献,提出对药物制剂学研究方向的看法。这样不仅能巩固上堂课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3]。

5. 前景展望

5.1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由于本校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不能够完全运用英文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使教学效果更好。当然,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希望学生们在大一、大二基础课期间就能掌握一部分的专业英语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5.2 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工作需要加大力度,以提高任课教师的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本校地处西南地区,经济条件有限,从而对教师的培养也由于本身无力支持而非常迟缓,无法实行。利用国外交流的机会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是相当必要的,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口语水平,也能让教师学习到药剂学国际前沿的知识,跟上国际药剂学的进展。希望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在将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使双语教学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来茂德.推进双语教学适应教育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5,(6):17-18.

药物制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物制剂检查 一体化教学 教学计划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76-02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药物制剂检查是我院实施药物分析一体化教学中的一个子模块,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的主要检查项目、检查目的、原理等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训课的学习,掌握片剂的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检查、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溶出度测定、注射剂的装量和可见异物检查等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能胜任药品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制剂检查工作,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同时要对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反应。笔者现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药物制剂检查一体化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制定和设施。

一 一体化教学计划

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药物分析教学计划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药物分析教学计划已经不适用了。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教学计划。我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计划就自己制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我院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作为确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依据。把能胜任药品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检验工作,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作为培养的最高目标。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将药物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有机地结合,注重实际需要。既注意知识结构系统的连贯性,又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预测,结合学生基础状况,从有关学科中挑选所需知识,组建最佳知识结构,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

如我院在行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基础上,把药物分析专业的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两门课融合起来,分成若干个模块来教学,其中药物制剂检查就是这些模块中的一个子模块,其教学计划共设三个项目,即片剂的主要检查项目、胶囊剂的主要检查项目和注射剂的主要检查项目,每个项目又各选了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即维生素C片的重量差异检查和崩解时限检查、罗红霉素胶囊的装量差异检查和溶出度测定、氯化钠注射液的装量检查和可见异物检查。

二 一体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教学过程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群学,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要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三要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药典解析、查阅文献、检验方案设计为主。旨在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了解药品检验流程,并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对片剂、胶囊剂和注射剂进行常规检查等岗位工作任务;能利用各种信息来源查阅相关技术手册及资料;能规范填写检验原始记录表和检验报告单;能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具有班组管理能力。

三 一体化教学过程

由于药物制剂检查一般要求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展工作,对质量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关键操作要求的把握,是做好药物制剂检查的前提,因此,笔者按职业活动的过程来设计药物制剂检查中的每个任务教学过程,即领取任务设计方案审核方案执行方案得出结论评价与分析。下文以“维生素C片崩解时限检查”为例进行阐述:

1.领取任务

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定一位组长,组长扮演药品检验部门的品管主管的角色,组员扮演药检工的角色。每组组长到老师处领取“维生素C片崩解时限检查”工作任务。

2.设计方案

组长领了“维生素C片崩解时限检查”的工作任务后,组织组员查阅药典,讨论研究来设计检验方案。

如某组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维生素C片崩解时限检查”的内容为:“将吊篮通过上端的不锈钢轴悬挂于金属支架上,浸入1000ml烧杯中,并调节吊篮位置使其下降时筛网距烧杯底部25mm,烧杯内盛有温度在37℃±1℃的水,调节水位高度使吊篮上升时筛网在水面下25mm处,支架上下移动的距离为55mm±2mm,往返速度为每分钟30~32次。”并将方案设计为:(1)准备工作:向水浴箱中装水;将盛有所需溶液的1000ml烧杯放入水浴箱中;将吊篮悬挂于金属支架上,调节液面高度,使吊篮上升时筛网在液面下25mm处,下降时距底25mm,然后取下吊篮备用。(2)插上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3)条件设置:设置水浴温度为37℃±1℃;往返频率为30~32次/分钟;崩解时间为15分钟。(4)放药片:当温度达到预置温度后,取六片药片,分别置于吊篮的六支玻璃管中,并将吊篮悬挂于金属支架上。(5)开启时间“启/停”键,崩解仪开始工作,药片全部崩解时的时间即为该药片的崩解时限。(6)结束工作:关闭电机开关,取下吊篮,清洗;取下烧杯清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来源查阅相关技术手册及资料,并进行资料的解读。

3.审核方案

每组派代表汇报设计的检验方案,然后集体讨论审核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如上面那组同学的设计方案中,有同学在讨论审核时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000ml烧杯内应该装什么溶液?已经知道具体任务为什么不能再写详细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4.执行方案

在学生按照经过审核过的方案来进行“维生素C片崩解时限检查”前,教师需要对药品检查进行示范、讲解,对于一些仪器操作注意点可暂不告诉学生,待其在操作过程中逐渐体会。练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思考的过程,教师积极巡回指导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发现学生检查过程出现不足时,只要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可不必急于指出而应让其观察错后情况,使其独立分析是什么地方错了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为下个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5.得出结论

根据各自方案和检查情况填写检验原始记录表和检验报告单。如有的同学结论直接写“合格”,还有的同学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检验上述项目,结果符合规定。”很显然,后者的描述要较前者完善些,通过这样的过程设计,来培养学生规范填写检验原始记录表和检验报告单。

6.评价与分析

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后进行讲解、浅析学生练习中易忽视的地方及常犯的错误。带动学生深思,使学生掌握操作诀窍及浅析策略。另外,可设置一些由易到难的故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依据所学知识浅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动手解决。提高学生自信心及成就感,使学生更愿学、会学、乐学,在遇到困难时不易失去信心。

药物制剂检查实行一体化教学,教师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因操作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总之,药物制剂检查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在短时间内不能顺利、彻底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又因一体化教学要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所以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办学条件,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药物制剂范文第5篇

药物传递系统(DDS)是在现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制备的药物新剂型及制剂,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目的是以适宜的给药方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疗效。

二、临床用药总体分类

根据临床用药总体发展主要分为新药物、新剂型新制剂、以及新用途新复方。

根据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为:快速起效(新技术)、缓控释(新制剂)、靶向性(新剂型)。

(一)快速起效技术

主要针对突发性、需及时治疗的疾病,其首选方案为注射给药,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以口服、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为研究热点。

1.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在体内的作用过程是:主要固体制剂遇口腔唾液或胃肠液(崩解或解聚)溶解、释放药物药物分子吸收入血起效。主要技术包括快速崩解、溶解和溶出。

(1)快速崩解技术:a.使用高效崩解剂,如CMS-Na、l-HPC、CCNa、PVPP等;b.使用泡腾技术,碳酸盐+有机酸CO2;c.使用表面活性剂,加速崩解、溶出、吸收;d.联合使用:A+B;A+C;B+C等。

(2)快速溶出技术:a.微粉化,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比表面;b.无定型化,晶体非晶体溶出速度;c.制成固体分散体,将药物高度(分子、胶体粒子或微晶)分散在水溶性骨架材料中;d.制成包合物:将药物分子包裹在水溶性大分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腔体内;e.纳米化药物,将药物制成稳定的纳米粒子。

(3)促吸收技术。a.使用表面活性剂,促药物的细胞渗透性;b.使用纳米粒子,提高细胞粘附性、穿透性(<50nm)c.使用P-糖蛋白抑制剂。

2.鼻腔给药系统。药物经鼻腔黏膜众多的细微绒毛表面和毛细血管迅速吸收进入人体循环,避免胃肠道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快速起效特征(应注意纤毛毒性问题)。该系统对大多数小分子药物具有吸收迅速、完全(如可卡因、纳络酮、阿托品、维生素、雌二醇等),提高大分子和生物技术药物的鼻腔吸收,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关键技术是解决促吸收、滞留时间、微粒粘附(小剂量药物)方面的问题。

3.肺部给药系统。鉴于肺部的吸收总面积大(约为25~100m2),适宜的肺部给药与静脉注射具有相当的起效速度。50年代气雾剂即用于肺部给药,肺部给药系统的制剂药物2002年的销售额达23亿美元,2005年达91亿美元。干粉吸入剂是近年来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关键技术是有效控制药物粒径(适合肺部给药的微粒粒径约为5μm)和改进吸入装置。

(二)控释、缓释技术控释、缓释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减缓或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以延长给药间隔达到提高疗效、依从性,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主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透皮、腔道等。

1.口服。包括骨架型和包衣型(微孔渗透泵等)。

2.注射。包括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脂质体、微球、微囊、微乳、高聚物胶束、植入剂等)。

3.其他。滞留和黏附(TTS、腔道栓塞等)。

(三)靶向制剂技术靶向制剂技术的主要特征是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以提高疗效和顺应性、降低毒副作用,达到减少用药剂量为最终目标。目前在人医方面主要集中在肿瘤治疗;动物药品集中在部位治疗;基因药物则为核靶向。给药途径包括注射给药、口服定位给药、局部给药、介入给药等。

1.基本分类。(1)按特定部位:组织或器官、细胞、细胞内结构(如基因的细胞核靶向等);(2)按制剂技术:被动、主动(长循环+GPS)和物理化学靶向(磁靶向、介入、栓塞等)。2.靶向制剂的理想特性。(1)限制药物分布浓集于“靶区”(;2)在“靶区”毛细血管中分布均匀;(3)易进入薄壁组织可生物降解;(4)以预期速率控释药物达有效剂量;(5)载药量高、不易渗漏、药物稳定;(6)载体安全生物相容性好;(7)易于制备,成本低,价格适宜,给药方便。

3.靶向技术及其发展。靶向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新载体及其修饰技术。

三、临床应用

(一)快速释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1.口服快速释药制剂。主要目的是提高难溶性药物在体内的释药速度,快速起效,提高顺应性和AUC。如小剂量药物口腔速溶或速崩片,活苗口腔速溶片或颗粒(经冻干技术,可快速溶解或崩解,使活苗粘附与口腔黏膜,可有效防止动物将药物吞咽或吐出)。

2.激素肺部吸入粉雾剂。微粉化药物+乳糖载体药物吸附于载体表面(平均粒径<5μm)。

3.疫苗鼻腔给药。H1N1等流感疫苗采用脂质体、纳米粒、微乳等载体提高疫苗体内效应(与注射相似或更好)。

快速释药制剂的主要技术特征

1.原料:微粉化(粒径<20μm)溶出吸收AUC

2.处方:高效崩解剂+表面活性剂、优质辅料(微粉硅胶)

3.工艺:直接压片(技术先进、

产品稳定、防止药物迁移)

(二)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

恩诺沙星的缓释技术与机理:自微乳(有机溶媒溶液)处方接触体液形成凝胶包裹药物微乳;混悬微粒包裹药物(注射部位药库)。缓控释制剂的典型口服缓控释技术。

骨架和包衣:水凝胶、肠溶和不溶骨架或包衣。胃内滞留:轻质辅料、支架、产气比重<1。胃、肠道粘附:超长期给药(>24h)。结肠定位:pH、时间、酶定位等。(三)靶向制剂微粒给药靶向制剂目前处于研究阶段,上市品种少。国内有5-FU(多相)脂质体、紫杉醇冻干脂质体;国外有阿霉素脂质体等主要用于抗肿瘤药(EPR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