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发展基础
苗老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一是围绕科技兴粮目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培育了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二是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工程,生猪、家禽、渔业生产规模稳中有增,全镇平均出栏鸡10万只、生猪1000头;农民利用修高速公路留下的池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现水产养殖面积已达8000多亩,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形成了农民内生增长机制。
苗老集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其中骨干企业有安徽恒硕纺织有限公司、青峰面粉厂等。另外该镇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粮食储运业务,主要有盛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苗集粮站、长春粮站等,带动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交通区位优势
苗老集镇是太和县的东部门户城镇,这一地区交通便捷,是太和县与阜阳市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济广高速在镇区西侧设有出入口、308省道从镇区穿过,同时该镇西距京九铁路三堂集站仅5公里,良好的交通体系网络为苗老集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资源优势
苗老集镇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太和县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另外大棚蔬菜、渔业等特色产品连年增收。
苗老集镇劳动力资源充裕,其中约有近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带回大量资金,同时也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形成大规模的返乡创业经济。
(二)外部机遇与挑战
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速度的加快,产业的空间整合也将逐步深入,区域的职能分工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因此,每一个相对滞后的发展地区,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会的时候,首要前提条件就是要对本地区资源环境做出理性判断,确定本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承担的功能角色,寻找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制定跨区域互动(产业之间、优势资源之间等)发展模式选择等。
1.《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确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人均3000美元以上。
在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至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实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2.阜阳市“双轮驱动”力促加速崛起
阜阳市 “双轮驱动”(双轮即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阜阳城镇化进程,必须围绕把阜阳打造成皖西北中心城市这个核心,以现有县城为骨干,以卫星城镇为支点,以工业为依托,走出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布局合理、层次紧凑、城乡融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速推进阜阳工业化进程,应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空间上,应主攻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目标上,以县城工业化带动乡镇工业化,进而实现县域工业化。行业上,应主攻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煤电化冶为核心的重工业,梯度延伸消费品深加工和煤炭资源深加工。发展方向上,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各得其所,兼而有之。资金使用上,重点借助域外资金,着力引进外资,合力启动民间资本与“凤还巢”资本,力求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模式上,重点发展中小企业,着力推动大企业联合、重组。产业承接上,合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西移,加快推进“凤还巢”工程。
(三)资源与制约
1.区域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使每个寻求发展的地区几乎都同时拥有良好的对外交流的方便出路和资源组合,即交通区位加其它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可能包括丰富的土地资源、更接近核心发展区的空间区位、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投资能力、现状产业聚集规模等)组合,使苗老集镇处于某些产业发展选择的弱势地位。
2.苗老集镇产业和经济发展基础、空间资源条件等,弱化了地理区位上并不突出的某些优势,降低了某些产业在本地区寻求发展的竞争能力。如果不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突破,苗老集镇很难依靠现有的区位条件赢得快速发展的优势。
3.区域空间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的镇区建设和居民点建设,对生态空间和重点发展地区的关注不足,尚未建立起整个地区长远和整体的空间发展框架。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发展知识型产业、集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2015年间,年均增长15%,2016年―2030年间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则2030年达50000元以上,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社会发展目标
苗老集镇发展需顺应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合理控制人口总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快城乡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突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3.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功能更加完善。镇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和建设城镇,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品位。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二)产业发展方向
1.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特色、绿色、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种植业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结合本镇特点,选择优质小麦、大豆、无公害蔬菜种植、烟草种植、果木种植为突破口,带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同时加强良种猪、肉鸡、蛋鸡等畜禽的生态养殖以及鱼、龙虾等水产养殖,实施畜牧业富民工程。
2.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坚持工业相对集中的思想,聚集发展,形成规模。
――立足本地资源,依托现有企业并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以特色蔬菜以及养殖业的加工、冷冻保鲜为主的新型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产业推动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
――立足本地资源,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激活民间资本,采取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等多种形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住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向外扩张的机遇,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加工业,并使企业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名牌化,带动工业向集约化高层次迈进。
3.第三产业发展重点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金融保险、咨询和教育、文化卫生、房地产、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符合镇情的第三产业体系。
――商贸
依托传统商贸优势,发展专业集贸市场,同时建设集金融、运输、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产业布局规划
1.工业布局规划
(1)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扶优扶强,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
(2)着力建设工业集中区,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加强对工业集中区的道路电信、供电、供水、金融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交通顺畅、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创造良好投资硬环境。
2.农业布局规划
(1)巩固粮食基础,维护粮食安全。把粮食安全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着力实施良种推广、科技进田、结构调整三大战略,着力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努力实现我镇粮食高产创建再上新台阶。
(2)发展三大类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业效益。规划建设以淝西、苗集、集西、集南村为中心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新合、谷堆为中心的烟草种植基地;以西淝河西岸为主的果园种植基地。
(3)壮大畜牧业水产业,增加牧业渔业收入。以集西的良种猪繁育场为龙头,大力发展猪、鸡等禽类养殖。以集喜标准化水产养殖、大赢龙虾养殖场为龙头,建设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
关键词:水稻种植;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5
前言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道出了粮食在各种农作物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当前,随着水果、甘蔗、桑蚕等更高产出效益作物的快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受到压缩和挤占,粮食安全受到不同的程度的影响。而作为粮食四大作物中的大头,水稻这一作物的发展怎样,对当地实现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长期的发展,柳城县水稻种植技术整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和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柳城县当前的水稻种植已逐渐表现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柳城县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对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1 柳城县水稻种植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水稻种植情况较好,种植水稻仍然是柳城县大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水稻是柳城县粮食作物中的高产优势作物,是当地农民的主粮,所以几乎所有农户都有种植水稻的习惯。同时,由于柳城县水田面积大,单造达1.4万hm2左右,相当大一部分农户的经济来源靠水稻种植。除此之外,柳城县水稻种植主要以双季稻为主,水旱轮作的面积并不是很大。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导致柳城县水稻种植面积有逐年减少、产量下降的趋势,进而影响到当地农民的口粮安全和经济[1]。
2 柳城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柳城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法,在此,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种植水稻品种杂乱
现阶段,柳城县的水稻品种较为杂乱。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早造全县备案在售的水稻品种组合达80多个。一个村,一片田种植多个水稻品种是普遍现象,这容易导致多品种混种以及相应加工企业混收现象的出现,对打造优质大米品牌不利;由于品种杂乱,各品种间的生育期不一致,易导致机械收割等环节不能大面积应用,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2.2 高效的水稻种植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
当前,农村中从事水稻种植的,多是一些50岁上下、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水稻高效栽培新技术、新知识愿望和能力不高的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种植新技术的大面积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当地水稻种植产量和产品品质的提高[2]。
2.3 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是现阶段柳城县农民采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多是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对病虫害的防治效率较低。在现阶段治理病虫害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农户选择化学防治的方法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由于农药的长时间使用,病虫害对常见农药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继而农户采用加大药量或者增加施药次数等方法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此行为不但很难达到农户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因为用药量过大,有毒物质积累在水稻中,影响到稻米品质。近年来柳城县部分乡镇水稻稻曲病发生严重,农民防治不及时,从而也导致了即将收获的稻谷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柳城县水稻产业的发展。
2.4 水稻后续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上次
柳城县虽属水稻种植大县,年水稻产量达15万t以,但水稻种植后期如在机械烘干、分级包装、品牌精装上,仍处于较低的初级水平。由于稻谷烘干的社会化服务环节薄弱,稻谷成熟收获期受持续降雨的自然灾害性天气影响大,稻谷收获不及时导致的落粒、发芽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当前,柳城县仍未有叫得响的大米品牌,大米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低,规模化种植粮食热情不高。所以柳城县大米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4]。
3 柳城县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上面分析了柳城县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促进柳城县水稻“稳定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目标的实现找出了原因,也为指明了今后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3.1 推广优良水稻品种
由于当前农资市场可供选择水稻品种多而杂,很多水稻种植户缺乏甄别优劣品种的能力。有关农技部门应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加以宣传推广。通过近2a的试验比较,筛选出了五优华占、良丰优77、野香莉丝等在生育期、产量、稻米品质、田间表现等各方面均较突出的几个水稻优良品种,可作为当地水稻主推品N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3.2 落实惠农政策,培育新型种粮经营主体
当前,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力度越来越大,柳城县应整合资源,集中精力落实好农民3项补贴等工作,确保种粮农民获得补贴;借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种粮农民,为科学种粮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利用当前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契机,加大培育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经营主体的力度,充分发挥规模化、标准化种粮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柳城县水稻产业的良性发展[5]。
3.3 加快优质稻米品牌化打造力度
当前水稻种植成本较高,应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柳城县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优质稻米品牌的建设和打造力度,加快产品相关认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环保的土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来提升稻米品质,并按发展富硒大米品牌的方向对相关企业进行引导扶持,力争让柳城县优质稻米品牌上一个档次,让种粮农民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柳城县的水稻种植情况总体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因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地水稻产业“稳定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目标的实现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建昌.直播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3):92.
[2]王志荣,靳子斌,殷兆霞,等.安康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杂交水稻,2016,31(5):4-5,43.
[3]赵力勤.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试验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6(11):50-51,54.
[4]赵力勤.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高产栽培农艺配套技术的探讨与研究[J].现代农机,2016(2):46-48.
关键词:畜牧;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宝清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宝清县畜牧业初具规模。调查统计,全县有奶牛1.0万头,肉牛存栏18.9万头,生猪存栏53.9万头,山绵羊存栏43.7万只,家禽存栏335.3万只。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平稳增长,畜牧业生产总体态势良好。全县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56个,各类专业村26个,专业大户3120户,规模养殖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近年来,宝清县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禁牧政策等措施,加快了退耕还草和退化草场改良步伐,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2012年夏秋,组织开展草原清理,对全县草原实施了详细清查,形成了完整详实的文本和电子档案,基本掌握草原的历史沿革、总体分布和使用现状。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业发展方向不明。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力度,还没有真正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有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认识,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符合当前实际工作需要和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既定的政策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也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产业发展方向有欠精准,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工作目标不明确,规划措施不具体,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缺乏畜牧业发展动力。宝清县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较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种植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当地农民的主体产业。也正因如此,畜牧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多数人当作家庭副业,只是利用闲暇时间、空余房舍、农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相当多的养殖场(户)由于意识不到位、资金缺乏、政策缺位、场地限制、技术欠缺等原因,导致养殖规模扩张步伐缓。
(三)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宝清县畜禽养殖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对偏小,没有大规模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周边市县相关企业对宝清县产生的实际拉动力也较弱,不能真正起到拉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作用。全县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停滞在初级阶段,利润严重流失。现有的屠宰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畜产品原料采购过程中总是寻找低价区,难以带动当地养殖规模的扩大;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足够规模的养殖基地做后盾来提供深加工原料,企业难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缺乏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格局也很难形成,加之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全县距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养殖业户”产业链条的形成,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四)服务保障不够健全。宝清县养殖总量不足,基地规模偏小,地理区位偏远,此种情形下,没有强有力的相配套的产业政策环境和综合服务环境做支撑,很难吸引到大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入住,难以促进规模养殖基地实现迅猛发展。由于缺少健全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作保障,为农民提前的决策、良种的供应、产中的疾病防治,饲料、机械、兽药以及技术服务和产品的销售信息等一系列服务,目前有相当多的农民对畜牧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在资金、科技、信息上缺乏有效支撑。
三、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考
(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在整个畜牧产业中,肉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特别好。肉牛的价格稳中有升,产品销路畅通,养殖利润增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肉牛可以作为宝清县畜牧业的主导品种,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考虑到肉牛生理和生产周期较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因素,在肉牛业发展上宜作长线发展打算,做好长期工作准备,从各项基础工作抓起,形成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二)提升畜牧业发展动力。一方面,宝清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却不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强县;另一方面,畜牧生产需要的饲料在本地得不到完全解决,饲料成本增高,造成养殖效益下降,影响畜牧生产规模和养殖总量的扩张速度,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上步伐十分缓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农牧结合”战略,确立“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思想,即种植业生产为养殖业生产提供充足饲料,通过畜牧养殖实现“过腹增值”,增加综合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努力构建畜牧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枢纽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宝清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上,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二要依托资源优势,创建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生猪、肉羊屠宰深加工企业。三要坚持引建标准,龙头企业要力求做到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
(四)提高畜牧综合服务水平。搞好畜牧综合服务,要紧紧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开展全程服务,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产销对接;要着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户,提倡自繁自养,降低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构建疫病防控长效工作机制,把好各关键技术环节,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切实抓好免疫、消毒、监测、检疫等基础性工作,提高对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健,司可.畜牧业推行健康养殖研究[J].中国牧业通讯,2010(24).
[2]李卫东.朝阳市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牧业通讯,2009(19).
[3]陆建平.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探[J].山西农业,2008(7).
安阳县位于河南省最北端,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山、丘、平、洼类型齐全,玉米是该县主要秋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按玉米产量水平指标划分,分为西部丘陵旱作区和中东部高水肥区两个种植区域,其中西部丘陵旱作区,灌溉条件差,土壤瘠薄,地块零散,玉米产量水平350~400千克。中东部中高水肥区,经济条件较好,水源灌溉方便,地力水平较高,玉米产量水平550~650千克,是该县玉米主产区。随着玉米加工企业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及畜牧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该县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三年来该县玉米面积分别为80万亩、81万亩、82万亩,单产分别为401千克、404千克、407千克,总产分别为16万吨、16.4万吨、16.7万吨。玉米播种面积、总产占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比例为55%、60%。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为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等。玉米主要用途是加工饲料和化学药品等。
该县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每年共需玉米饲料大约为30万吨,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28个。玉米大部分是自产自销,用于饲料加工,其余用于外调。出售玉米的主要途径是当地小型饲料加工企业收购,玉米秸秆除少量专用青贮外,其它秸秆还田,青贮产量折合干重1500万千克,每年鲜食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产量约250万千克。
玉米种植方式主要为麦收前夏播套种和麦收后铁茬机播,收获方式主要为人工收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玉米生产中主要环节正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担起大田播种、管理、植保、灌溉等环节中的具体操作,为玉米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 玉米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①品种多、乱、杂,制约着产量的提高,品种专用化程度较低;②玉米加工业比较简单粗放;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玉米价格较低;④玉米的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还没有完全被广大农民所掌握,技术棚架问题依然存在,使玉米种植成本高、效益低。
3 促进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
随着玉米产业的不断发展,春播玉米和套种玉米面积有望扩大,夏播铁茬面积减少,专用性玉米品种逐渐多样化,品质结构会更加科学合理,玉米产业会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专用性品种多样化程度逐渐提高,尤其是鲜食玉米品质和产量会进一步提高,玉米深加工应成为玉米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二是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玉米主产区统一规划种植不同品种的不同区域,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使玉米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三是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在玉米种植、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环节上,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四是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建立地方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规程,各乡镇成立信息技术中心,负责收集信息和技术推广,玉米生产要统一规格、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增强农民标准化意识,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全县玉米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玉米转化能力,突出重点品种和玉米专用品种,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玉米产区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发展,实现专用玉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建成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专用玉米产业带。通过采用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落实政策,加强玉米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玉米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科技推广力度,强化宣传培训等措施,促进全县玉米产业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有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方、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浇水、秸秆还田等,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田间管理指标化、耕作作业机械化,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应继续坚持以下做法: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组织农业、气象、土地、金融等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围绕发展重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服务职能。
3.1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安徽是小麦、水稻主产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农民和当地政府积极性高,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3.2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参与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原农业部高产创建等项目,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推动安徽稻麦生产的全面发展。3.3与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对接科技特派员团队长期在基地驻点工作,活跃在科研与示范推广一线,既配合攻关团队科研人员承担田间试验,又在农时季节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在田间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技术。
3.4与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密切合作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带动了优质粮食的产业化开发。
3.5坚持示范基地建设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促进了太和基地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龙亢基地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
4加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
4.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粮食生产科技新需求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基地建设要紧密联系安徽区域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发展方向,以解决当地粮食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目的,变学科导向为市场导向,变“重研究,轻应用”为研究、开发、转化并重;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高种植业质量、效益
4.2创新基地管理模式,优化运行机制探索股份制、承包制等多种经营管理形式,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任分明、政企分离和管理科学的企业化管理制度气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绩效考评与激励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基地稳定、持久产生实效。
4.3立足长远,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国际上,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农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做出了贡献,对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几年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科技示范基地,为课题试验研究和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树立了样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探索现代农业演变的可持续性规律,应优选部分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并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战略性和前瞻性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