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语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敬语法 词汇 对比

中图分类号:H14;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75-01

韩国语拥有比较发达的敬语体系,敬语的表达可以通过称呼、委婉的表达句式或利用终结句尾等方法来表达。

1 尊敬句尾

尊敬句尾是韩国语敬语法的主要实现途径。在使用尊敬句尾时,要注意通过尊敬句尾来尊敬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正确) .(错误)但是有一个特例.虽然这句话的尊敬的对象是“雨”,而不是人,但是这句话是成立的。原因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动作比拟成了人的动作。

2 词尾)职务

+

3 表示亲属的名词+

4 助词请参考语法讨论区“韩国语基础助词”

5 在韩国语词汇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应选用平称词汇或者尊敬词汇

(1)表示尊敬的名词(-后面的是尊敬词汇,下同)

(2)表示尊敬的动词

(3)表示尊敬的形容词

(4)表示尊敬的代词

(5)表示尊敬的量词

(6)表示尊敬的副词

(7)表示尊敬的叹词

6 对称呼语的尊敬

(1)名字+这也是表示尊敬,但是不如前面提到的的尊敬程度高。

(2)名字+这是用在名字后面的呼格助词,属于最低等级的称呼。一般是年轻人,朋友之间,以及父母长辈对40岁以下的人使用。

7 委婉的表达句式在说话时,通过使用委婉的语气,也可以达到尊敬的目的

(1)

(2)

(3)

(4)

以上4句表达的意思都是向对方借圆珠笔。但是前3句比第4句的语气要委婉、柔和许多。敬语词是用于对长辈、前辈等身份比自己高的人的时候。“您、请、劳驾”是汉语常用的敬语词。从前流行的琐碎的敬语大都被人们淘汰了,有人喜欢用,不弄清原义就会闹笑话。“钧裁”是对长辈用的,用在晚辈身上就错了。

敬辞:(1)“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2)“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3)“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4)“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5)“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6)“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7)“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8)“奉”:敬词,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常用敬辞: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的时候。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词,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令爱(媛):敬词,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词,称对方的儿子。令亲:敬词,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词,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词,称对方的父亲。台端:敬词,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敬词,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驾:敬词,旧时称对方时使用。

8 结语

韩国语敬词可以通过对普通语或尊敬语的选择来表示尊敬,汉语中则没有这样的差别。代词方面:韩国语中表示尊敬的代词数量远比汉语中的代词数量多。在体系上:韩国语敬词按照尊敬程度不同可分为四个等级,汉语中则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动词方面:韩国语中表示尊敬的动词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却很高。汉语中表示尊敬的动词一般都含有敬语素,数量较多,但是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却较低。与名词类似,韩国语敬语中动词可以通过对普通语或尊敬语的选择来实现尊敬,汉而语中则没有这样的差别。形式上看韩国语敬语有着十分完整的体系,具有非常典型的阶称范畴。而汉语的敬语则不像韩国语那样建有严密完整的体系,而是缺乏形态上的变化,主要依靠词汇手段、句型变化以及语气变化等表现尊敬与否,不具有典型的阶称范畴。阶称范畴的有无是两种不同语言敬语法中存在的最为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

汉语语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语法;象似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67-03

一、当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经常遇到留学生造出下面这些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

我不吃饭整天;和我的家人说话在电脑上;她笑向我;山西太原省会;我在对外交流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习;我寄信去邮局;他到了前天……

当留学生提出为什么我说的这些句子不对时,我们经常看到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老师用“这是汉语的习惯”来回答。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留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反而会使留学生产生一种汉语没有语法的错误观念,甚至使留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的学者主张淡化或取消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把课堂让位给口语操练等教学效果更好、更明显的课程。杨惠元就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的观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法教什么、怎么教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争议,但是我们认为,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语言学习不同于语言习得,成人留学生不可能依靠语言习得自然地掌握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汉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否系统、持久、广泛。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新确立语法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将认知语法中的象似性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通过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具体、明确的认知解释,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语法中所具有的很强的象似性,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效率,进而使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成功地进行汉语交际。另外,用象似性理论解释汉语语法,也将抽象、枯燥的汉语语法教学更生动化、具体化,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

二、什么是句法象似性

Haiman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形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性的性质。

语言的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因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许多语言学家就此提出质疑。

三、汉语语法的象似性表现及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汉语语法象似性的表现

Haiman认为汉语中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是根据句法关系组合的这一特点,弥补了汉语词根数量少这一不足,并将汉语归入以语法为主的语言。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以语法为主的语言句法的相对可论证性即象似性最高。尽管索绪尔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把语言当成一个自足、封闭、静态的系统,从组合聚合关系上加以分析得出的。而Haiman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把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相对照,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得出的。中国学者黄宣范和沈家煊对英汉数量词的词序和辖域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汉语句子的表层形式更接近底层的逻辑形式。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最高。

运用象似性理论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解决目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方案之一。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现实关系在语言关系中的投射,这种特性在语言单位的合成阶段即句子层面占了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句子与现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句子的结构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的结构,最终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为什么在句法系统上存在差异,这都因为不同语言的语法有不同的象似性使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主义语法重结构轻意义的不足,可以从根本上解释汉语在语言单位语法层面上组合聚合的原因和结构分布的规律。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应用到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去。教师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引导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象似性的研究成果,遵循汉语表达的民族习惯,有意识地、灵活地将相应内容放进课堂教学中。

我们把汉语句法层面的可论证性称作句法象似性。这是由美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尔士(C.S.Birce)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每一语言的句法里,都存在着由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辅佐的合乎逻辑的象似符。汉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

(二)汉语语法的象似性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语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语法 英语语法 词 词类 句法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汉语和英语成为两种全球化重要的交流语言,许多国家重视英语学习的同时,也逐渐形成重视汉语的学习。然而,却出现了忽视对母语学习的现象,国人在语文课堂学习汉语时,甚至出现英语语法结构对汉语语法结构影响的情况。汉语和英语不管是在文字形态,还是组词造句上都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下形成的语言。如果汉语语言过多地受到英语语言学术成果的影响,将会严重影响到汉语语法的正规化,进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汉语语法的正确结构。因此,本文就汉语和英语语法结构的差异进行探讨,加强对汉语语法结构的认识。

一、 汉英两种语言的总体语法结构差异

语言是思维意识的控制下发展的,不同的思维体系下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1]而语法是人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是人类思想的结晶。[2]所以汉英语法结构之间的差异归根于是他们的文化差异。从总体上来说汉英语法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汉语表达重意合,英语表达重形合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觉式的思维,因而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太重视形式,反而更重视语言意义的表达。汉语的语法结构形式也不似英语结构那么死板,而是灵活多变的,属于语义形语言。汉语语法千变万化的,仅仅只是一个词序的改变,就可以变更句子原来的意思。虽然汉语的词序对语言的表达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汉语的句法成分的次序是固定的,通常是主谓宾,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除了特殊的强调情况。

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很早以来汉语就注重对语言意境的描述,句子深远含义的表达,慢慢形成对形式上要求灵活,而对意境上要求深远的语言表达,汉语会运用很多词或短语来反复围绕话题来渲染语境。

(二)汉语讲究抽象模糊,英语强调具体明确

思维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东方人习惯联系熟悉事物来认识新事物,也喜欢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含义。在中国的哲学里也有这种现象,常常告诉你的是“它不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西方刚好相反。在中国的语言中常常用到明喻、暗喻等等修辞,都是为了表现出语言的模糊性,强调点到即止。《老子》全篇都用的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章都有用到暗喻,文章抽象模糊。如古代汉语中的“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显然这是一种意义上的模糊。

英语的表达很明确,具体表达叙述事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时态上。第二:在词的准确应用上,英语中单句与单句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

二、 词法和句法的构成

语法结构分为词法和句法,词法主要指词形、词性的变化以及词的分布规律;句法主要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与变化的规律。[2]因此,从局部讲可以从它们的词法和句法上寻找差异。

(一)词法

根据丁声树、吕叔湘等专家的意见,汉语词类可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等十大类。[3]同样,英语词类也可分十类: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连词、感叹词、冠词等。从上面表述中,可以看出,汉语特有的是量词、语助词和象声词,英语特有的是介词、感叹词和冠词。

名词对汉英两种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事物特征的描述,在名词的构成上,汉英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对事物的表达,汉语会从整体出发,然后与熟悉对象相联系的名词来表达。而在英语中一对象的名称与另一个是无关的。

量词和拟声词是汉语特有的,拟声词是直接模仿事物发出的声音。量词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赵元任先生对量词分为9类,如:面、张、把等,这些量词有利于汉语的表达。量词在汉语中是十分丰富的,不同的名词前用的量词不一样。如:一个人、一件事、一首歌、一把尺子、一匹马、一辆车等等,这是英语语法上不具备的。

汉语里还有虚词的用法,在汉语语言是否使用虚词,表达的意义和产生的结构就不一样了。如:我的妹妹与我和妹妹,结构关系不一样,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教室里只有7个学生与教室里只有7个学生了,意义表达不一样。

词的音节的多少还影响语法形式,单音节的词不能单独使用,部分双音节的词要求后面也是双音节的词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短语使用。在古汉语中较多使用单音节,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如古汉语中“弟”,现代汉语解释为兄弟;还有“目”,解释为眼睛。这些在英语语法上是解释不通的,而英语表达中常常借用到的就是介词,英文介词种类和数量繁多,分为简单介词和复杂介词,简单介词就有七十个左右。还有英语中有冠词,冠词是一种限定名词的词,冠词分为定冠词和不定冠词。

(二) 句法

两种语言在句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要详细比较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很复杂,这里从两种语言的句法特点上做简单说明。

1.主语:现代汉语中大多数的实词和大多数的短语都可以做主语,而英语只能用名词词语。如:勇敢总比软弱好。(形容词);今天晴天(时间);一丈等于十尺(量词)等,在英语中是无法实现的。

2.谓语:现代汉语的谓语出现在主语之后,动词、形容词等都可以做谓语,而英语则主要是动词。如:成绩良好(形容词);他能力很高(主谓动词);人的品行怎么样?(代词)等。这些用法在英语中是无法实现的。

3.连谓语:谓语部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连用。如:同学听了校长的报告非常激动;我推开门走进去等。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用法,但在英语中,一般要在两个动词之间加上一些词来表示方向或连接等等。

4.兼语句:是指前一个谓语带的宾语是下一个语句的主语。如:我们选他当班长;我喜欢他英俊。“他”既做宾语也做主语。在汉语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用法,但在英语中通常会介词短语来代替后面的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多的差异,他们是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形成的语言,各自有独特的风格。汉语语法结构给人复杂的风格,意境上的朦胧,更加体现了东方的文化底蕴。汉语的表达多种多样,同一个结构表达不一样的意义,同一个意义的句子却用不同结构来表达的。汉语语法结构纷繁复杂,灵活多变,而英语语法结构讲究简单、明了,因此,对汉语语法结构的了解,我们应该通过它的内在深刻含义、表达语境等来分析。汉语语言是一种艺术,反映深刻的文化底蕴,所以汉语语法应该得到学者和教育机构的重视,正确地把握区分汉语语法结构与英语语法结构的差异将有利于汉语语法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人为地用英语语法去影响汉语语法的结构,而要注重各自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马建强.从中西思维特质看英汉两种语言的总体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67.

汉语语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方法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汉语自身的特点,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所有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前辈们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都提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的第一步需要弄清三个问题,即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三方面决定了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原则、规律、内容、方法等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都是由易到难;以学生练习为主,以交际练习为主,语法点重复率高。

一、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一)对所教的内容必须做浅化和简化处理

浅化和简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性化

可以把感性化概括为:感性认识——感觉——概括出来——牢记不忘。如我们进行“把”的量词教学时,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即“把”的偏旁与“手”有关,“把”的动作是用手抓的意思,那么用手抓的东西可以用“把”称量,如“一把伞”等。从而用手抓来称量的一些东西可以用“把”作计量量词,如“一把土”“一把花生”等。上了年纪的人胡子长,可以用手去捋了,我们用全手捋胡子,故有“一把胡子”,由“一把胡子”引申出了“一把年纪”。

2.条理化、公式化、 图示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较繁琐的表述一目了然。如我们在教学“多”这个概数的表达时,可以用以下公式或图示:数词(10以下)+量词+多+名词,如“两斤多苹果”;数词(10以上)+多+量词+名词,如“十多斤苹果”。在教授“几”时,可以用数字列出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样学生就会更易理解。如“几”是指1-9,“十几”是指11-19,“几十”是指20-90。

3.语法内容的取舍

一个词、一个句型有时会牵涉到多种用法,那么是不是我们要讲解所有的用法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根据对象学习的阶段,当堂课的要求及常用的程度等等来进行取舍讲授。如在《成功之路1顺利篇》中的一语法点:“就”和“才”的区别,我们在此只需讲解“就”表示时间早、快、短,“才”表示时间晚、慢、长。这二者都位于主语的后面。至于“就”在主语的前面表示“只有(only)”和“才”的“刚刚(just)”之意,我们在此就不能讲解,否则学生就易混淆,出现很多的错误。这就是说在讲解语法时,我们一般讲解常见用法,特殊语法暂时搁置。

4.学术概念和定义的处理

我们在语法教学时要少用术语,少讲定义,尽量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结果补语时,如果我们用字典意思解释“结果补语”,学生可能会理解,却不会使用,因为术语的解释太深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直接举例说明:动词后跟动词或形容词,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作的就是结果补语,表示谓语动词的结果。如“写错”,补语形容词“错”表示“写”的结果。

当然浅化、简化处理与知识的补充并不冲突,只要掌握好度和量。笔者认为对有用的、教材上未提到的且影响了平常交际的知识就应该进行补充,但要选择好时间。如教授“是……的”句型时,教材只讲了表强调、动作已发生及其否定形式。我们在讲解教材的知识前就应该列举对比一些有“是……的”句子和没有“是……的”的句子,这样学生自己就明白区别,如:

他是坐飞机来的。≠他坐飞机来。

作业是用红笔改的。≠作业用红笔改。

从这两组例句的对比分析就能体会到“是……的”的意义。

另外还应讲解此句型中“的”与以前学过的“了”的区别。如:

他已经到家了。

他是下午三点到家的。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给学生讲解它们的区别,否则学生会出现“是……了”的句型。

(二)将对比或比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不管是什么教学,对比是我们常用的方式方法:

1.汉语与汉语相近现象的对比

我们要把易混淆但有相似的汉语语法点进行对比,如“正”“在”“正在”与“着”的对比,“了”“过”的对比,“旅行团”与“旅行社”的区分,平常我们经常说“社团”,但“社”和“团”的意思并不一样。

2.汉外对应形式的意义与用法的对比

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汉外对比,但不可滥用,尽量举汉英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比。如在学习判断句时,汉语的结构是“汉语n.+是+n.”,汉语的“是”是“be”的意思,学生就容易将汉语的判断句误认为和英语句型“be+adj.”一样,从而产生偏误。如:

我觉得美国的中国菜不是地道的。

结果补语的英汉对比。汉语有结果补语,但英语中无这一现象,故对英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困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洗衣服以后,我晒晒衣服。

﹡在图书馆一看书就去小卖部买零食。

词性的英汉对比。有时英汉的词性根本无法对应起来。如英语中形容词responsible与名词responsibility 翻译成汉语都为“责任”。但汉语的“责任”为名词,没有“责任”这一形容词,从而英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爸爸说我很责任。

介绍的对比。汉语做自我介绍时都说“我叫/是……”,但英美学生在介绍时会有“这是……”的偏误。如:

﹡这是Missy,我今天生病了,不能来上课了。

关联词语的对比。英语的关联词语只能出现一者,但汉语同时、单独出现都可以。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等等。

3.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

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会使偏误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先让学生造句,然后教师讲解句法规则并且提供典型的例子,最后学生自检。

(三)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即讲解——练习——偏误分析、重温——练习或反复——上升——整合——重新编码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

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分为语法教学的项目和语法教学的程序,其中语法教学的项目包括语法点的展示、语法点的解释、语法点的联系和语法点的归纳。

(一)语法点的展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听写引出这种方法较机械。

2.师生对话。这种方法只能针对实用、简单的语法点。如:

T: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日本学生吗?(当然不全是日本学生)

S:不是,我们班还有一个加拿大学生。

T:除了……以外,还……

3.实物引出。这是一种较形象的方法,如在教授“的”时,就拿老师和学生的书作示范“这是……的书”。

4.道具、印刷品、地图、图片等引出。这是我们教学中简单、实用、形象的方法。

5.例子写在黑板上,反复念,学生轮流朗读。这种方法就要求:例句经典、突出语法、易理解、生动活泼、激起兴趣、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生活实例最好。例句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最好从已学过的句型或语法点中推演出来。

(二)语法点的解释

1.形式上:便于记忆,指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我们由已学过的“A比B+adj.”引出“A比B+adj.+数量词+n.”“A比B+adj.+数量词+得多/多了”“A比B+adj.+数量词+一点儿/一些”等比较句句型。

2.语义上:解释语义方面的特点,如:

我吃饱了=我吃,我饱了。

这个字我写错了=我写,字错了。

我比他高=我高 ≠他高

3.功能上:该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如:“几岁”和“多大年纪”在使用对象上的不同;“对不起”和“劳驾”在使用语境上的不同。笔者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为了有自由的生活,你应该听你妈妈的话。”在我们看来如果听妈妈的话则就不会有自由,由于学生和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我们的观点不同。

三、小结

“夹生饭”易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用适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易理解、熟练运用所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决定了其教学体系的不同。但不管是什么体系、哪种方法,我们都要研究语法形式问题、语法形式跟语言表达的关系和各种用法出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体系与方法问题[J].汉语学习,2002,(2).

汉语语法范文第5篇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