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规划设计

旅游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规划设计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1、文化旅游综合体的相关理论

1.1 背景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旅游业也已迈入了全方位、多元化、复合型的“泛旅游”时代。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GDP指数人均达到10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将至50%以下时,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将大幅上涨,而2005年我国就已普遍达到了此水平。2006年开始政府层面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给文化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氛围,尤其是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的联合文件――《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文化旅游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所以说,在经济和政策的共同引导下,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1.2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概念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源自于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发展到一定层次的衍生物。一般意义上认为,城市综合体是指在城市中的商业、办公、酒店、居住、餐饮、展览、交通、文娱、社交等各类功能复合、互相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群体【1】。城市综合体在我国已经过了探索期和成长期,在目前成熟和衍生阶段,不应单纯的从收益和商业经营角度来开发,对其要求也有新的高度――为城市有所贡献,比如提供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等。而文化旅游综合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衍生而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综合体,即以文化为核心,依托旅游资源,并综合商业、展览、会议、酒店、居住等相关业态功能的集约型、复合型、互相作用的街区群体。

1.3 文化旅游综合体特点

文化旅游综合体秉承了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功能业态的符合化。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也正是因为其对土地的高效利用,使得文化旅游综合体为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而人们对文化旅游活动空间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满足尽可能所有的活动需求。

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城市文脉和文化内涵,从而为满足对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塑造空间;其次更加重视从社会公共角度出发,规划设计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另外其活动对象通常包含外地游客和一定比例的本地居民,部分文化旅游综合体兼顾区域商业中心的职能。

2、 延安金延安项目规划设计

2.1项目概况

2012年陕西旅游集团和延安市政府计划共同打造“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它是可观、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体验式红色旅游引领项目,以弘扬地方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任务,担当延安市西北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级。

金延安板块是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文化核心,是园区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旅游集散服务、红色主题娱乐、休闲度假、人文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渗透立体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的高端综合型城市主题旅游目的地。

2.2 设计要点

通过对金延安板块在园区和区域的定位的思考,及对场地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镜像历史,写意延安”的设计理念。金延安是一座新城,建设者和设计者想在这座新城中缅怀30年年代的老城,传承延安精神。所以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和创新就是一个关键点,如何为项目赋予准确的文化定位也是一个难点。

金延安规划和建筑设计就从各个方面“阐述”其文化内涵。用厚重的、简洁的建筑体量、朴实天然的材料、灰和土黄等素色展现金延安粗犷大气,古朴厚重的性格。延安的红色革命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并不全是战斗事迹的堆叠。因此在呈现红色革命文化这一相对“敏感”的话题时,建筑应该以平静地叙事方式来表现红色主题。在革命历史面前,建筑应该尽量谦虚和简洁,以凸显展示主题。在表现延安精神和延安历史时,用空间光影来引发人们心中的情感共鸣;用细高的空间来表现神圣感;用较多的踏步来表现革命的艰辛等。

2.3 功能结构

金延安是区域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以文化消费促进商业升级,是集体效应和商业化并重的商业业态,是本地消费和旅游消费的统一。项目涉及文化展馆、高端商业、旅馆酒店、特色餐饮、艺术会所、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满足游客与市民的品质消费需求;作为延安市首个大规模将文化旅游与城市商业、高端住宅相结合的综合区,金延安板块承载着整个延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使命。

2.4 空间结构

金延安项目的空间结构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一个中心是:以钟楼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商业区;两条轴线是:东西轴――红色文化与现代都市商业相结合,南北轴――地域文化与历史民俗文化相结合。

两条轴线形成两条主要特色步行街,东西轴为60m宽的大型商业林荫道,步行层下面链接起来作为大型shopping mall,轴线由西向东渐次升高,跨越高速公路,最终直接通向山里。南北轴线形成民俗风情步行街,节点建筑如戏台、新华书店、教堂、邮局等穿插其中,形成拼贴城市的自然、有机之感。

2.5 立体交通系统

金延安项目的场地是位于延河边上的低洼地,源于满足防洪要求,需要建立起高于地面约8米的堤防,设计巧妙了利用了这一高差将人行和步行有机分开。人在与堤顶同高的广场层上走,车在地面上行驶。利用垂直交通连接不同标高,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

3、文化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原则

3.1 重视文化力量

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是“魂”,是决定其发展兴衰成败的命脉。建筑实体可以复制,但是文化有其不可复制性。文化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之初,应该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地方文化、城市文脉,为项目准确的文化定位寻找依据。另一方面,一个城市之内文化具有同一性,为项目在此之下培育文化特色也是有必要的。文化是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无形资产。

3.2 明确功能构成

文化旅游综合体中旅游活动成为城市活力的主要来源。资源和资产的投入不应只以确保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功能趋向单一的综合体是极其脆弱的,一旦主导功能因故受阻,作为副业存在的其它功能很有可能遭受致命的打击。所以其它功能不能被单纯的看做是旅游功能的完善和补充,健康的结构模式应该是优先考虑旅游功能的情况下,协同发展其它类型的城市功能,如居住、商业、餐饮等等,建立一个文化定位明确、主题突出、具有多样性、活力充足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3.3 构建合理交通系统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交通体系结构由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构成。文化旅游综合体一般都是区域的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商业中心,对外交通系统既要有可达性、又要满足一定的换乘需要。而综合体因为功能复合、建筑复杂,内部交通系统必须结合空间规划、商业规划等建立基于行为需求和活动导向的合理内部交通系统,而一般步行交通体系是整合一切的核心。

3.4 打造宜人公共空间

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以旅游功能为主,必然要满足一定游憩功能。所以在文化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打造至少一个公共空间是必要的,可以使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的,亦或是二者合一。它会成为综合体未来人们活动和交往的互动空间,更有可能成为吸引人气的场所,是不可少的。公共空间的景观小品设计,应该贴合文化主题,具有特色。

4、结语

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对引领行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美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在金延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的总结,认为文化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应当在重视文化力量,明确功能构成,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和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四方面有所侧重。更加期望从实际项目中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对今后相关项目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和类型模式。 黄彬 武前波 崔万珍

《经济地理》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文化;城市发展建设;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100-02

1 引言

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方兴未艾。2009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政策基础。当商业地产在一二线城市逐渐趋于饱和之时,众多主力地产转型文旅产业便是顺理成章的战略了。在这方面,万达走到了前面。长白山、西双版纳、大连金石的逐步开业,万达的文旅已经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是继商业地产之后的下一个发力板块。文化旅游城项目将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最好的融合,把主题公园、游乐、酒店、商业等有机结合,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依托,互为支持,产生综合效应。万达董事长讲到,文化旅游域的核心意义在于做中国自己的文化旅游,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 文化旅游地产概述

2.1 文化旅游地产的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对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和内容的了解有助于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从时间上看,国内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即宽泛定义、双重定义以及较为具体的定义;从研究角度看,起初主要从旅游者出发定义,逐渐转变为从文化旅游经营者角度出发定义,或者均衡双方进行定义。同时,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从2006年起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出台有一定的联系。

2.2 文化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众所周知的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慢的行业,以宋城为例,在短短的几年中宋域与杭州乐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反对宋城景区建设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假古董”,这种意见是偏颇的。人文主题公园不是“博物馆”,不能用学术的眼光来看待它。它是大众文化产品,它的出现是大众文化发展的结果。大众文化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

大众文化之所以迅速发展,在于它具有贴近大众生活、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最能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闲暇的享用,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娱乐性。大众文化产业与商业化和产业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大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结果。与物质产品不同的是,虽然文化产品要进入消费领域一般必须具有物化形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等非物化形态的东西,这是文化产品的本质。人们购买文化产品,主要是消费其蕴含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价值,这是与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既强调了文化产品的物化形态,更重视产品的内在价值,体现了神形兼备,是物化形态与观念形态的有机统一。

单纯的地产项目、影视项目、旅游项目、商业项目,其实发展空间都不大,但若能将其联动起来,又按照各自的产业规律办事,实现异业之间的平衡、融合、创新发展,为消费者创造最大利益,那么其前景必然是可观的。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商品开发是文化产业区别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独特之处。例如武汉的万达电影乐园与汉秀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个项目的设计制作整合了诸如全球顶级电影特效制作公司ILM、世界顶级舞台艺术大师弗兰克德贡等行业大腕,联袂为武汉奉献融合科技和文化的多维度震撼体验。

再举国外的案例,乐天世界(图1―3)便是通过娱乐元素带动市场的典范。它是韩国首尔市中心一个集娱乐、参观为一体的娱乐休闲场所,有惊险的娱乐设施、凉爽的溜冰场、各种表演、民俗博物馆,另外还可以在湖边散步,是一个愉快的主题公园。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多达600多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10%。独具匠心的自然采光设计,使得这里一年365天都可以接待游客。“沈阳乐天世界”也将于2015年开业,是大陆地区最大的集商业、宾馆、室内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复合园区。

3 文化旅游地产规划设计策略

某知名企业家讲到:文化旅游城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资金,也不是土地,而是创意和知识产权。在其文化产业集团旗下,有着院线、影视公司、剧场、电影科技娱乐园、文化主题公园、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业态。这是其作为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帝国的标志。

3.1 选址定位

项目所辐射的目标区域特点,决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作为百万平米级、超大规模的文化旅游城,其选址一定不是在一线城市或者消费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而且城市土地供应也很难承受得起。所以,其选址也许更关注城市带,诸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或者类似沈抚同域之间的地带开发。在这些城市带之间,那些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更加深厚的地段,将更加容易获得青睐。根据“购物中心定位二八,黄金定律”求证分析,购物中心商圈辐射人口数与购物中心零售服务面积之比为4:1,100万平米的文化旅游城,其辐射人口在400万以上。此外,还要兼顾可达性,交通方式主要为城际高铁与自驾。

3.2 叙事主题

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正如购物中心走向主题化的趋势一样,文化旅游城也将有各地的显著特色,而非简单复制。有了主题的文化旅游城,便有了自身的灵魂。但既然是文化旅游城,文化与旅游版块将是产品的核心。叙事主题可以侧重地域文化的发扬,也可以侧重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可能整合两种兼而有之的资源。当每个文化旅游城有了自己的主题后,人们的旅游目的地便多了选择,可以去北方滑雪,也可以去水乡荡舟,或者体验西域风情。所以,主题文化将更加使得文化旅游城独树一帜,体验式的消费文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3.3 业态组合

有了主题,文化旅游城还要有适宜的业态组合。某董事长讲到文化旅游城内容包含文化项目、旅游项目、商业街、主题乐园与停车楼。主力业态定位、科学业态配合、合理租户组合的目的是制造文化旅游城张弛相间的兴奋点,实现顾客尽可能多的消费需求。如果将商业、游乐、主题公园、酒店简单组合,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业态将围绕文化与旅游的主题,有机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机性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商业消费中体验互动的乐趣。这些业态组合,也许将考虑养生、疗养等业态,以吸引更多长期的顾客。大型和特殊的娱乐业种应该放在文化旅游城纵深区域,以活跃文化旅游城立体纵深区域,且易于错时经营与区隔管理。

此外,文化旅游城也可以考虑根据当地资源规模、开发力度,而分级开发。比如A级,100万m2以上;B级,50~100万m2;C级,小于50万m2。如此的量身定做,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3.4 休闲体验

文化旅游城之前,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生活空间,即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第三空间(购物休闲场所)。文化旅游城将人的第三空间拓展,或许可以称作为第四空间,远离都市尘埃与压力的度假养生,休闲娱乐。

美利坚MALL是全球第二大Shopping―mall,四个角是主力店,中间围合的是7.6万m2的主题公园,餐饮、娱乐及零售三大业态互动,年营业额50亿美金。美利坚MALL里面有一个娱乐项目叫谷物场,模拟农村场景,对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社会来讲,城市的小朋友便多了一个低成本的体验场所,有相当大的聚合力。文化旅游城有别于城市综合体,是因为有文化、有旅游、有商业、有养生、有休闲,为度假量身定制。

4 规划案例解析――万达青岛东方影都项目

青岛东方影都(图4)位于青岛市区西部优美的海滨沿岸,是一个以影视产业为核心,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项目。本项目总占地376hm2,总建筑面积540万m2,由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其中文化旅游投资超过300亿元,是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也是世界唯一具有影视外景、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综合功能的项目。

4.1 优越区位优势

东方影都项目位于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CBD的核心区域,西接规划中的CBD商务区,东临黄岛新区,北靠苍翠绵延的群山,南依波涛澎湃的灵山湾。项目紧邻滨海大道,交通非常便利。滨海大道为双向八车道,连接青岛和日照两个城市,途经日照港、董家口港、黄岛前湾港和青岛港四大港口。项目通过跨海大桥50分钟可到达青岛流亭机场,通过海底隧道30分钟左右的车程可到达青岛市南区栈桥,与市区之间可实现半小时生活圈。周边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可通过疏港、青银、同三、济青高速南北线以及胶州湾高速等前往各大主要城市。穿越本项目的规划M1号线共经过青岛市五大行政区域,分别为黄岛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城阳区,线路全长约60km。这是一条主城区连接黄岛区和城阳区的南北骨干线路,不仅拉近了市区与西海岸的距离,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

4.2 独特设计手法

本项目被现状滨海大道自然分为了南北两大区域――山体区和填海区。针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形特质,在规划设计中分别采用了两种风格迥异而又殊途同归的设计手法。

巧于因借,师法自然。山体区位于滨海大道以北,西侧和北部为秀美绵延的自然山体,现状地形起伏自然,坡度适宜,自北向南坡向滨海大道。绵延流畅的柏果树河自北向南将山体区一分为二流入大海。在柏果树河中部有一座现状水库,站在朝阳山上一眼望去,恰似一颗明珠。为了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现状自然条件,规划时采用了“巧于因借,师法自然”的规划设计手法,巧妙地保留了秀美的朝阳山、柏果树河以及柏果树河水库。为了更好地保护现状地形,在山坡脚下、沿河两岸规划了低密度的影视产业区和影视外景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互为因借,相得益彰。另外,分别在柏果树河两侧地块规划了一个100m至120m宽的景观广场,完美地将影视产业园景观引到了滨海大道,并与柏果树河形成了纵向的三条景观绿廊。

以人为本,巧夺天工。填海区位于滨海大道以南,现状岸线相对呆板,结合岸线整理的需要在浅滩区规划了一个人工岛屿,有效地美化了岸线形态,优化了海流走向。人工岸线与沙滩岸线完美结合,曲折有致,大大地增加了城市的沿海面。考虑到城市居民及游客的休闲需求,在规划中巧借岸线规划了3800m沿海景观步道,将滨海沙滩、滨海酒吧街、汽车极限秀、影视会展中心、滨海酒店群、游艇交易中心、游艇码头串联在了一起,巧夺天工,甚为壮观。

青岛东方影都作为世界首创的综合型文化旅游项目,将有力提高青岛市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的文化旅游设施水平,使青岛的文化旅游达到国际化水准。青岛东方影都,一个神奇的“东方好莱坞”即将诞生。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旅游型小城镇 景观设计 方法

1.旅游小城镇景观规划及其构成要素

旅游型小城镇指的是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并且城镇主导产业是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环境具有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两个双重的属性,是以小城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景观环境。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景观类型,它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在小城镇原有的地域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规划的规划手段和设计方法,创造出具有特色、生态的旅游环境空间,从而吸引着游客前往。

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构成三要素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三者,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分别起不同的作用。自然要素是由土壤、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在自然要素中,景观植物配置的生长受制于土壤条件;建筑类型和建筑布局受地形地貌要素影响;村镇布局受水文条件的影响。人工要素指的是能被游客亲身观察到的具体事物,例如,当地民居建筑、当地民族服饰等。其次,旅游型小城镇周边农业生产也是旅游型小城镇人工要素的重要体现,如田园风光、草原牧场等。非物质要素指的是小城镇居民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是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精神的的核心组成部分,非物质要素是其内容与精神所在。

2.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景观形象是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人们心目中的总体体验的反映。对于旅游风景区来说,游客短暂的浏览停留很难感受地域文化内涵,景观规划师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候应以游客的角色对场所地域特征的艺术进行再现,让游客容易感知场所特征,并且通过运用的当地材料、构造形式以及历史事件来营造,游客再利用自己的经历经验对规划的景观元素进行再创造,目的是为了创造在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目中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形象。

对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进行塑造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中心区景观、道路景观、广场、小品设施以及导游指示系统等。

2. 1.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小城镇的中心区是小城镇的核心,它是集中了小城镇整体风貌的公共活动区域,一般具有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等功能。中心区布局上拥有自身的空间肌理,当中的每一处景观空间都对人们展示了对共同文化的记忆。小城镇的中心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设计时需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的开敞空间再利用以及如何拓展空间序列,使其与周围环境保持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首先在中心区的内部交通,应考虑旅游风景名胜区域的步行方式,设计良好的步行系统,并做好人车分流。并且在人流聚集的必要地段须设置广场。其次,除了小城镇中心广场之外,可以用小面积的绿色开敞空间,带给人亲切感并吸游客驻足停留,绿色开敞空间需要考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充分做好视觉导向,并且利用轴线关系将的自然风景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的特色,丰富中心区内部的空间。此外,对于中心区来说,边界空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类型的空间, 应该避免边界生硬、不生动,例如可将异质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使其相互联系,能够避免边界空间的混乱或生硬划分。

2.2街道的规划设计

街道是旅游型小城镇整体意象的主要元素,在进行街道景观规划时候,应顺着视线方向将各类景观空间沿着道路而展开,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构成一个动态的景观序列,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旅游型小城镇街道为主干道、商业步行街、其他生活类街道。

主干道主要承担交通运输的功能。其景观主要表现为线性景观,两侧的植被绿化以层次丰富的自然式种植为主,加上在一些节点部位结合植物和雕塑小品的点缀,在沿道路快速形式时能够体现道路的节奏感。商业街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外,还是旅游型小城镇的形象窗口,对商业街景观的整体氛围营造应需要符合旅游小城镇本土文化。步行街道路主要以铺地的方式和材质来呈现地面形象,商业街两侧的本土建筑实体,主要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体量偏小,且需与街道格局和人的尺度相适宜。在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可将建筑界面进行一些交错和设置商业休憩带,增加景观的韵律感。

2. 3.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广场功能是集市政、休闲、纪念、商业于一身的公共空间。旅游小城镇的广场根据功能、服务半径和使用人群分为中心广场和主题类广场休闲类广场等对中心广场的景观规划应利用当地特色建筑、植物、雕塑等满足人们集会的需求,对广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使用性和参与性。对于休闲类广场来说,应该在景观设计上注重人性化和亲切感的设计,如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提取小城镇特有文化元素,丰富小城镇景观形象上的整体性。广场的景观规划中上还应设座椅、路灯和必要的遮阴设施,最大程度的满足停顿和休息的功能。

2.4小品设施的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小品设施的设计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游客体验感的重要表现,小品设施需与周围环境协调,艺术性强、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设施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还应该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

2.5旅游标识牌系统的设计

旅游标识牌是旅游小城镇景观系统中向游客传达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以文字、图形、符合等形式展现景观的内容、性质、方位等,达到引导、管理游客的作用。标识牌设计要根据小城镇形象和安放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式样。

3.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旅游小城镇的建设需从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出发规划和设计景观设施的形态和尺度。抓住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游客体验为切入点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功能性。根据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塑造尺度宜人、整洁舒适又充满人情味的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用景观规划创造一个可以富有语言化和情景感的场景。从观察主体的体验融入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构建异质性空间景观特征,更注重引导旅游者在景观中的理解与参与,不断深化旅游体验层次。

3.2 地域性原则

旅游型小城镇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景观特征是吸引游客到来的重要方面,布局形态、建筑、街道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旅游小城镇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内涵的体现。遵循地域性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当地的文化,应该在设计中保护并延续原有的景观格局,并对特色景观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3.3生态原则

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依据自然山水格局,尽量保持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延续性。在具体建设中,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尽量避免人工造景对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参考文献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民间风俗(简称,风俗)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中人们创造的、享用和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民俗旅游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文化性旅游概念,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旅游行业。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有自认的文化内涵和逻辑特性。总体来说,民俗旅游就是以地域风俗文化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达到了审美休闲享受的一种文化旅游的活动。这并不是随意装饰和历史的重复调用,但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尽管会包含一些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其根本的意义应该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任何形式的民俗旅游,都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特性,做到可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和民俗文化产生共鸣[1]。

2 民俗旅游的现状及特点

2.1 民俗生态旅游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北京的胡同游、丝绸之路和古运河改造等。从每年的国庆黄金周,旅游情况统计的数据看,民俗旅游项目的活动受到了游客的喜欢,如山西的黄河民俗游、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昆明云南民族村、广东等地的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景点等。

除此之外,国内的很多名胜古迹、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也是民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要求人们要有总体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和新颖的观念。目前,我国名宿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及资源的退化等。同时我国民俗生态旅旅游还存在着很多矛盾,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观上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与我国生态资源密不可分,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民俗生态旅游特点

我国民俗生态旅游,除了具有旅游行业的共性和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包括如下几点:

1. 地域性和民族性。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地理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地域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导致的民族饮食、居住、婚姻及服饰风俗的不同。并且在同一个民族中,也会存在服饰、礼仪等的地域性差别。不同地域的民俗环境和氛围是其他地域不具有的[2]。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生态旅游行业对游客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2. 历史性和文化性。民俗旅游资源很丰富,包括历史悠久的民俗习惯、建筑、饮食服饰、神话传说、待客的礼仪等。游客可以参加当地举行的风情旅游活动,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素质和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

3. 发展性和传承性。民族生态旅游可以是游客享受资源的民俗处整形。但是随着旅游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俗风行的旅游资源的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欢。因此风俗生态旅游产品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会越来越成熟,成为旅游行业的佼佼者。

4. 体验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不仅是单纯的观光形式的旅游,而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和游客的结合。民俗生态旅游体现了这点,游客可以欣赏、观看节目还能参加体验风俗风情。所以,参与性成为风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游客通过亲身的体验成为风俗环境中的一份子。通过双方的交流,了解风俗生态环境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求知、休息、休闲享受的需求,是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

3 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民族旅游开发的原则是为了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最优化,要实现这一原则,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要保存地域特色的原则。特色是一个地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人事物和历史特性的综合表现。在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特色的原则是人无我有,具有更加特别的资源优势,在保留原有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具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

2. 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原则。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指:调动旅游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意识,只有民众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开发才能真正的把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来;游客的参与,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习惯获得宝贵的经验。自己也得到了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

3. 利益相互协调的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开发商之间的协调;2)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民俗生态旅游涉及的部门很多,所以有必要进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 保护为基础,开发为手段的原则。每一项旅游开发都会对当地的资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和破坏。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保护资源的原则应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物资保护和空间保护。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要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纠正居民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然后,要很清楚的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之间结合的共同点。建立有利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应的管理机构对资源破坏行为进行控制和制裁。最后,通过对民俗生态资源的深入了解,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专业服务人员[3]。

4 民俗生态旅游建筑的规划设计

旅游建筑同时具备建筑物和构建物两部分,旅游建筑是民俗生态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题材是建筑性的一个类型,除了具有普通建筑物的特点外,还具有服务的功能,比如说:餐饮、观光和住宿等。旅游建筑物的规模不定,要根据旅游区的总体要就进行规划和设计。

4.1 旅游建筑的空间组成

空间的本质在于他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但是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还要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空间的时候,应把整个空间的发展及逆行完整的构思,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空间创造是旅游建筑的最终目标。旅游建筑的空间设计除了要考虑:体积、尺寸、形状和比例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服务性和造景性,要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被观赏价值。旅游建筑既要满足服务性需求,符合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还要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美感。

2.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服务与环境。旅游建筑一般是人工因素,和自然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设计的很好,能增加自然环境的情趣。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好的目标,就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地貌和地形最为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3.旅游建筑的组合型和独特性。旅游建筑会根据大小、功能和形状的不同要求,进行单独的设计,体现单体的特性。也可以用墙或者是路等不同的建筑进行组合,构成一个旅游建筑的雀替,这种组合会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和自然风光相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2 旅游建筑的创新应用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要是完全失去自己的艺术特性,那么无论是在观赏和文化表象上都是大可痛心的,事实证明,代表着我们的文化正在衰落,甚至又消灭的现象。因此,从某个方面上来看,人工旅游建筑可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涵。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采用人造景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其中景观的建筑物也都具有民族特性。比如,泰国的“佛塔式”旅馆,西班牙的中世纪古堡饭店和田园别墅等,都是深受游客喜欢的地方。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旅游建筑都体现了民族生态的风格,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性和内涵,让人感觉到有种异国风情的感觉。因此,在设计旅游建筑时,要扬长避短,可以的体现民族或者是地域文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西方建筑的特点。这种可以的体现民族风俗的做法并不是谁守旧排外,而是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新经验和新技术,然后根据我国时展的特点和不同的文化特点,继承传统的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5 结语

民俗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渡的进行开发,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会很容易枯竭和消失,所以应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同时,旅游建筑是生态旅游很好的调味剂,应该按照民俗生态资源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对旅游建筑进行规划设计。人的敢于力量可以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格局更加完美,和自然协调达到平衡。对于目前城市化等带来的资源危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们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寄于重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空间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s own actual projects, and the hainan tourism resort area of th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some research article.

Keywords: tourism vacation, facilities, and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项目介绍

海南雅居乐A04-4区、A04-5区、A04-6区、A04-7区位于海南省陵水县清水湾旅游度假区西段,地块南北走向,东临高尔夫球场和A05区别墅区,形成带状的高尔夫球场风景线,西邻A04-3区商住用地,南相邻 A06区商住用地,场地标高在16M-26M之间,坡度平缓。

地块地势平坦,设计结合地形的特性,尽量减少土方量,规划由南至北以低层住宅为主,灵活穿插布置点式高层住宅,地块地势平坦,场地高差较少,低层住宅顺应地形布置,以保证每户住宅都能获得良好的视线,同时相邻高尔夫球场,充分享受高尔夫球场自然景观带。

二.规划设计

1. 小区设计根据规划原则,确定总体布局。A04-4区、A04-5区、A04-6区、A04-7区定位为休闲度假生活的社区,注重景观及社区建筑品质和特色,成为一流品质的高尚社区是本项目规划和设计的原则。本项目采用的是低层与高层相结合的方式,在满足容积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拉宽景观视距。本地块南北走向,地块狭长,东临高尔夫球场和A05区别墅区,形成带状的高尔夫球场风景线,因而在地块的西边贯穿南北设置一条17m的主干道,小区的四个出入口与17m的主干道相连,该主干道直接与陵水清水湾旅游度假区32M主干道相连。尽量获得最佳的高尔夫球场风景线是规划的原则,布置在小区外排的15、17、18、22层高层住宅,在力求南北向的同时,亦争取有良好的组团景观和球场景观。规划布置在小区中心的10栋23层、24层高层住宅,以点式错位布置,每户朝向球场,户户亦获得良好的球场景观。建筑布置刻意将大量的一~三层独立住宅以低密度形式布置在规划场地的西面,部分一层独立住宅布置在小区外排的高层住宅的北面,力求不阻挡高层住宅的视线,形成户户有景,南北通风的规划布置。地块的东边,沿着球场的边线布置大户型的低层住宅,在不阻挡高层住宅的视线同时造就精品洋房的概念。西面沿路设有一条体型丰富,高低有致的水体景观,与低层住宅构成体态鲜明的风景线。观景线沿路设置,景观形态多样,提供方便、亲切的居民生活休闲绿场,同时使住宅区与主干道能适当的分开,大大降低城市主道路对住户的影响,亦丰富了整个小区的绿化形象。高层与低层高低错落,组成该区富有变化的总平面布局。

2. 规划在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城市设计的手法,使空间结构和道路组织充满趣味。

3. 四个区由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串联起来,主干道直接与陵水清水湾旅游度假区32M主干道相连,将其它区域的酒店、住宅小区、中心商业区和临海游乐区有机地串联起来,极大满足住户的方便舒适之行。

4. 小区规划户数较多,对象主要为度假人口,主要配套设施除结合控规在区外布置外,整个A04-4区、A04-5区、A04-6区、A04-7区位于清水湾大型高尔夫球场旁,设有会所,超市以及形态各异的休闲建筑面积2199.28㎡,此外,除文化活动中心、物业管理、居委会、派出所、邮政、储蓄所之外,还有居民日常使用的健身、泳池、餐厅、娱乐等设施。

5. 根据内部交通管理模式,为了控制居民步行距离,方便居民出行,区内道路由20m、17m、9m、7.5m、7m、6m、5.5m几级道路组成,20M、17M 主、次干道系统成支状布置,9m、7.5m、7m道路成环状和支状结合布置,6m、5.5m路成尽端式布置。道路断面形式见总图《道路断面图》。

6. 小区交通组织力求符合车流人行的轨迹,使之便捷通畅,同时考虑了景观变化的层次感和步行系统的趣味性,强调居住外部环境与步行系统、绿化体系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且根据建筑单体的不同,设置成室内与室外两种不同的停车方式。保证住宅0.8辆/户、商业1辆/100M2的停车指标,以创造符合居住行为特征的动静态交通环境。

7. 小区规划中的绿地系统分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二种,公共绿地由中央绿地公园、市民广场、人工湖泊组成,并成为该区的一大主轴,充分体现了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的设计概念。组团绿地充分地运用了自然草地、人工湖、庭院绿地等全自然的景观手法,在不失其自然风貌的前提下,保证户户可亲近自然,家家有美景,充分体现居住环境自然化的构思。

三.建筑设计

A04-4区,A04-5区,A04-6区,A04-7区高层建筑类别为一类、二类,低层建筑类别为二类,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防水等级为二级。

1.设计构思

•低层建筑概念:A04-4区,A04-5区,A04-6区,A04-7区地势平坦,规划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优势,结合地形地貌,尽量减少挖填方量,在争取南北朝向的同时,亦使住户充分获得良好的景观。作为较高层次的住宅形式。别墅住宅的设计中采用了单体独立式,这要能够保证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视线开阔、平面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厅房方正、分区合理、做到动静分离、居寝分离,每一户都有好景观,并从更新的观念适当地从超前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通过多种户型的搭配,平面设计中亦结合海南岛热带气候的特性,创造多种的架空层、架空廊以及有顶阳台提供居民充分享受自然、参与自然的机会。整个小区主要由欧式和泰式两种立面设计手法构成,建筑造型采用现代风格手法,结合斑驳的石材墙身以及朴素的大挑檐坡屋顶,极力营造简洁而亲切,优雅带舒适的立面造型。建筑布置刻意将一~三层的独立屋以低密度形式布置,组成丰富多变的天际线,力求不阻挡住宅的视线,在小区的中心位置亦刻意引入水体和绿化布置,以丰富该区的空间效果,同时又提供了大量供居民生活交往的户外公共活动场地,形成户户有景。

•高层住宅概念:高层住宅设计中运用了大阳台、大窗台的手法,建筑立面的造型简朴典雅,颜色素净,组合立面弧线优美,创造出有趣味,灵活多变的视觉空间,形成与大海和谐统一的格调。飘线平屋顶结合现代简约的建筑装饰,飘逸而不张扬,充分体现滨海建筑的特征。而室内生活空间绝非简单的几何概念,而是由建筑艺术手法创造的视觉空间和生活设备支持的功能空间。在采光景观,气流组织,功能分区等万面都十分注重运用美学、心理学以及成功范例所提供的经验。

2.设计平面功能合理,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卫生标准。

3.平面布局控制低层建筑侧向间距在6M-13M之间,高层建筑以点式布置,侧向间距大于13M,以低密度的布置极力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住宅在力求获得最大景观效果的同时,取消正东西向的布局,在西面运用了大阳台及遮阳板等的立面构造处理,以达到在满足遮阳、通风和节能的同时,又不遮挡观景的视线。

4. 消防设计

1.规划路宽和路距均满足消防要求,高层住宅设有环形消防车道及在出入口处预留充足的消防扑救宽度。

2.消防车道设计满足消防车辆的要求

3.消防车道宽度大于4M,车道距离高层建筑外墙大于5M,上空4M以下无障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