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月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2、《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作者: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关键词:河内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民居保护;城市肌理
Abstract:The Old Quarter of Thirty-Six Streets in Hanoi, Vietnam took shap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1th Century and experienced a systematic division in the 15th Century. So far, the complete historical structure still remains. It is a live example for scholars to research into the traditional folk residents of Vietn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urban plann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Old Quarter of Thirty-Six Streets are introduced, an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treets and building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lk residents in southern China, then relevant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folk residents of China.
Key words:Thirty-Six Streets in Hanoi; historical stree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of folk residents; urban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59-(5)
河内历史悠久,早在越南的北属时期就已经建城,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河内原称“大罗”,在11世纪初时,越南李朝第一任皇帝李公蕴太祖迁都大罗城。传说李太祖率众迁都时,大罗地面飞腾起一条金色的巨龙,太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的地方,便将大罗命名为“升龙”。而该地名中“龙”与象征繁荣昌盛的“隆”同音,因此人们又常以“升隆”来称呼此地。后来陈、后黎等许多朝代都曾把这里作为京城,城市名称也多次发生更改。19世纪初阮朝建立,越南的首都迁至顺化,并将此地重新命名为“升隆”。因城市被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改名为“河内”,沿袭至今。1873年法国侵占越南,并成立法属印度支那政府,首都定为河内,持续至二战时期。二战后越南独立,当时政局分为南北两派,北越首都为河内。1975年越战结束后南北越统一,河内成为统一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如今的河内老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1):一是旧时皇帝、后妃及其侍从居住以及朝廷办公的京城(Citadel);二是市民日常生活及商业贸易的三十六街地区(36 Streets);三是法属殖民时期殖民者居住的法国街区(French Quarter)。虽然由于历次的战争,旧街区与老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然而城市的肌理完好地保留下来。
1 河内三十六街的布局特征
1.2 分行划市的街道
三十六街地区在布局上采用严格的分行划市制度。由于商品经营的特性,从事相同行业的人群往往会自发聚集,促使了特色商业街道的形成,并常以所售商品直接命名,如“铂行街”(Pho Hang Bac,出售贵重金属)、“鱼行街”(Pho Hang Ca,出售鱼类产品)、“棉行街”(Pho Hang Bong,出售纺织品)、“盐行街”(Pho Hang Muoi,出售盐)等。虽然最初此地区只有36条街道,但随着历史发展和街巷密集化的趋势,如今已有76条街道之多(图2)。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品的种类日益多样,然而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的商铺维持往日的经营类别。如“铂行街”,在19世纪时是一条贩卖贵重金属的商业街,如今为金银首饰售卖以及货币兑换的场所。相较来说,虽然我国历史街区中也有分行划市的传统(如北京的各色胡同),但将历史功能保留至今的案例却较为罕见。
1.3 密集排布的商店
三十六街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远大于河内的其他地区。在不到100hm2的土地上,容纳了21,900户居民,人口密度接近662人/hm2(数据来源于2006年还剑郡人口普查),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并不多见。由于众多的聚集人口和频繁的商业活动,使得居民对过旧的房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翻建、加建和扩建,以至形成今天的形态。如今三十六街地区沿街建筑多是以4至6层的窄面宽楼房为主,它们紧密排布,形成了连续且富有韵律的街道界面。
大多数沿街的楼房以商业建筑为主,主营服装业、餐饮业以及特色的迷你酒店等等,其他商店种类则根据其所在道路的销售商品有所调整。普通建筑一层地面与道路标高齐平,为临街开设的各种商店;也有部分建筑一层往下沉落约0.06m至1m,同时二层离地面约半层多高,两层均做商铺出租。迷你酒店是此处常见的建筑形式,通常与餐厅或者咖啡厅结合开设,即咖啡厅、餐厅设在一层,旅馆前台设在二层,三层以上及内院为客房。受三十六街地区的人口高密度及商业环境影响,临街建筑的利用往往充分而立体,许多商店除了在一层开设货品展示柜台之外,二层、三层往往也做成橱窗以充分展示店内货品(图3)。
1.4 随处可见的寺庙、祠堂
三十六街形成的时代久远,因此留下不少的历史遗迹。部分城墙与城门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富有保护价值的民居也随处可见,而散布在各大街小巷的宗教建筑与遗址数量亦相当可观,如寺庙、道观、神庙、祠堂、会馆等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河内市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图4)。
越南当地的多样化,长期受中国、印度等文化影响,许多周边国家的传统习俗也融入了越南国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诸如文庙、先祖祠堂、道教的道观、中国华南地区的会馆等等(图5)。但由于大部分的宗教建筑已转为民居,因此保护状况较差,内部院落随意搭建现象严重。幸运的是多数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若能将院落内违章搭建部分拆除,主建筑稍加修葺即可恢复古迹原貌。
1.5 街道案例——铂行街(Pho Hang Bac)
铂行街(Pho Hang Bac,越南汉喃字为“埔行铂”),是河内三十六街中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贯穿整个片区的东西。整条街道西接南北向主干道桃行街(Pho Hang Dao),东至皮行街(Pho Hang Be),全长约280米。现存的街道建于18世纪时期,最初主要为银器加工工匠开设的店铺。到19世纪时,此处金融业、金银加工业与货币兑换业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铂行街便由此得名。“铂(Bac)”在越南语中指贵金属,而此处的行业均与贵重金属有关。直至如今铂行街功能仍未有太大转变(图6)。
铂行街的保存相对于三十六街其余的街道来说较为完整。现存街道总宽度约10m,其中车行道7m左右,街道两侧房屋风貌依旧,大多为2~3层高,与其他街道4~6层的高度差异较大,因此传统尺度保存完好。一些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如位于铂行街与丁烈街(Pho Dinh Liet)交叉口处的金钟剧院(Chuong Vang),该剧院建成于1920年,是铂行街的重要标志之一(图7)。此外,铂行街42号的银匠店也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店,店内仍供奉着古老的银匠守护神造像。
2 越南传统民居的特点
2.1 民居形式
河内三十六街内的民居类型属于较为典型的越南传统民居形式,院落布局细长,面宽窄却进深大,类似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竹筒屋(Tube House)。每个院落的面宽约在3m至4m左右,但进深一般都大于20m,最大的一处进深竟达到了120m之多。此外,在部分院落与院落之间往往穿插着小巷,通往街区内部的中庭,而围绕着中庭往往又布置着2~3座左右的院落,由此可见此处的土地利用率之高。
竹筒屋式的布局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临街门面资源,同时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内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热带湿热型季风气候,面积狭小的天井有助于在季风来临时通过烟囱效应拔风,带走建筑内部湿热的空气,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感。
2.2 代表性院落
符禄街(Ngo Phat Loc)30号的院落的布局模式相当典型(图8),它起初为一座家族祠堂,于1878年左右翻建,后作为住宅使用。此院落共有三进,由三组两层的房屋以及部分临时性一层房屋共同组成。临街的一栋房屋为商店,直接面向街面敞开,而中部以及内部的房屋则用来会客、居住等等。厨房与厕所位于最内侧的院落里,属于临时搭建的一层房屋。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房屋与房屋之间天井狭小,内部格局十分经济合理,根据需要还增加了若干夹层。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整个院落带有浓郁的河内传统民居韵味。
3 河内三十六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河内三十六街虽然属于历史街区,但是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旧的住宅院落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发的加建,许多寺庙祠堂已变成民居;另一方面,部分破旧房屋已被当地居民翻建成了更高的商店、酒店,改变了原来的街巷尺度感和天际线。应该讲,如今的三十六街地区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图9)。
可喜的是,三十六街地区街道脉络及院落布局还保留着过去的肌理。同时,翻建的建筑虽然多使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但风貌仍然与19世纪法属殖民时期相近,大部分临街建筑仍保持着法式拱券、柱廊装饰以及越南传统的坡屋顶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历史街区,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保护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保护若干个历史建筑及院落,而应涉及整个街区,包括街道尺度、院落肌理、古树名木以及原有的街区氛围等。其次,对于街区内部新建的建筑应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对其高度、尺度、风貌进行管制,以对历史街区表示尊重。第三,应合理引导三十六街地区商业模式的转变,以提升售卖商品的档次及销售环境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日照、通风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的疏散,提高当地居民的居住水平,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与热情。
4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可借鉴之处
越南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中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建筑风格也有诸多近似之处,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上,三十六街地区可供一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城市借鉴和学习。
4.1 划分合理的历史街区保护区
如今越南政府对三十六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已划分相应的保护区,并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国城市,部分城市对旧城区的保护并不受重视,旧街区不是拆掉建新城,就是任其自己破败,缺乏合适的保护与管理。对于承载城市记忆的旧街区,市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提早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及时划分合理的保护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2 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
历史街区内旧建筑翻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翻建之时既应注重保存过去城市的风貌,又要在建筑质量上进行改善。由于是历史街区,街道红线、建筑控高、建筑风格的控制必须严格把关,从而避免历史风貌的建筑被居民随意地加建、翻建、改建而逐渐丧失价值。
4.3 保护和引导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
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建筑容易,但延续过去的生活方式却是个难题,如何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下保存过去的商业模式,需要长期实践与探索。一些古今相近的行业可以近似保留,如三十六街中铂行的贵金属交易转变成当前的玉器、首饰买卖等;一些过去繁荣但现在衰败的行业只有引导其转型,适应现代人的消费模式。传统街区的行业经营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避免让历史街区保护徒有建筑空壳之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The “36 Guild Streets” area, Hanoi’s Ancient Quarter,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s prosperity [M].东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际文化研究所,2008.
[2] Logan W S. Heritage Planning in Post-Doi Moi Hanoi: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5,61(3):328-343.
[3] Phuong D Q, Groves D. Hanoi architecture: Some observations by a local and a tourist [J]. Web Journal on Cultural Patrimony,2006,1,(2):121-133.
关键词:兰亭序;禊事风俗;三月三日
翻开丰富的诗词文赋,有关“上巳”三月三日的歌咏记叙,俯抬皆是。为什么“上巳”或“三月三日”有如此魔力,敲击着骚客文人的心弦?这一天为什么成为文坛丰收的季节?探本索源,我们便可从中看到一幅古代风俗画。
远在公元前的周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重三月时食,每逢此时,要去水边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称这种礼仪为“楔”或“祓禊”。《论语・先进》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寇者五六人,童于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冼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絮o"可见,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三月出游,沐浴祓楔的活动就比较普及了。古人这样重视暮春三月,是因为在选个时节里,万物复生,意味着农事的开始,官吏们也要“劝农”了口而“阳气布畅,万物讫出”,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自然的焕发生机,蓬蓬勃勃,也能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吉祥的祝福。古人的有关诗文也反映出这种风貌,.例如晋朝人张华的诗句:“暮春元日,阳气清明。”《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美,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徐广的‘史记》注:“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之楔。”《南齐书・礼志》:“三月三日曲水会,古楔祭也。”《酉京杂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禊登高。”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南朝梁沈约的诗,“丽日属元巳,华芳县在斯。开花已匝树,流嘤覆满枝。”《三月三日率尔成章》这类的诗句是不胜牧举的。
确定“上巳"为祓禊日,不知起于何时,只知道自三国魏以后,楔日就不再用“上巳卯而是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
祓禊,这种来自上古的礼仪,在汉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拔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成宴饮游玩光,更免不了要赋诗行令。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让装饰着羽毛的酒杯随波泛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竹o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边宴饮的盛况。直到唐宋,朝廷还一直重视日的活动,皇帝经常在这一天赐宴、一赐钱给文武百官,并且官修游船画舫,以助游兴。但截止《隋书》,唐宋以后,禊祭不再载于史书礼志,大概是由于随着历史的延续,禊日的活动越来越大众化,成为一种民风习俗,统治者觉着不再适于作为他们专用的祭礼了。
祓楔之风,在我国古代流传极广,从各地的方志上可以看到,三月三日的活动在江南流传的更广,也更热闹,这显然与南方春天来得早有很大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古代鲋史籍和文学作品里,古人都自称他们在三月三日的活动为”楔或“祓楔”。如张衡的《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被于阳滨。,隋朝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高。竹唐代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诗》:“章迎从上苑,被禊向中流。”
然而,我们错误地解释了古人这项活动的名称,误称为“修楔”,所举之沈约《宋书・札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已也。”倒皆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段文字:“暮春之初,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未见他例。因而,怎样理解《兰亭集序》的这段文字,就成了辩“修禊”与“禊”的重要问题。
遍览现代各家注本,同样也都把“修楔”一词作为古人三月三日活动的名称来注释。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修禊事也)(为了作)修楔这件事。”还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陈中凡选注的《汉魏六朝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等等,皆有此误。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有效策略 拓展阅读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激情。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品析诵读,感悟诗的意境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理解,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栋。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
3.精读
古诗语言凝练,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撤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阅读,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
课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文。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渐渐地厚重。
如何让数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气息呢?从下例中可窥一斑。
例一:人教版小学第二册的《确定位置》
师:用多媒体从下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根据诗意设置出亭台、小桥、流水等景点。
生:看到这首熟悉的诗,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师:学生们领会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诗中有何奇妙之处?
生:诗里写了1—10这十个数。
师:孩子们能准确地说出诗中这些数字的位置吗?
生:争着说诗中数字的位置。
老师利用小诗接近了莘莘学子的距离,孩子们根据已学的“第几排,第几个”或“左右”的位置表达方式。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诗中数字的位置。学生们有高涨的热情来自于古诗的动力。用这种方法上数学,至少给学生有一种“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享受。
例二:人教版第七册第46页的《年月日》
教师没有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去寻找《年月日》有关诗句。然后教师进行分类提示课题。
片断(一)(引出年、年与季度的关系)
师:(呤)唐朝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诗中表示时间的词。
生:年。
师:(诵)李绅《悯农》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除诗中两个季度还有什么季度?
生:我们还晓得夏季与冬季。
师:年与季度有何联系?
生:1年有4个季度(春、夏、秋、冬)
片断(二)(引出“月”课题、年与月的关系)
师:出示下列诗句,配上诗景图画,让学生边观察边默读并回答诗中的月份。
1.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六月禾禾秀,官家已修仓。
5.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
生:马上说出诗句中的月份,还其余月份,并知道年与月的关系。即1年等于12个月。
片断(三)(揭示“日”课题)
师:(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中指的是何时间?
生1说早晨,生2说天亮,生3说凌晨。
师说:(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意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1说是中午,生2说是正午,生3说中餐吃饭时间。
师:(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又表示什么时候?
生有的说近黄昏,有的说傍晚。
师:(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又表示何时间?
生:夜(夜晚)。
师:这么多时间段,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时间段来进行概括呢?
生1:日,生2: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