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故园东望路漫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词中很多字的古代读音,跟现在读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中国的古诗在声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有些格律便不对了。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就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而且用普通话读,读来读去依然是不会作诗的,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
饮酒诗二十首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里有几个字要注意:
“车马”, 要念“jū马”。chē是俗音,“自行车”“电车”“汽车”的“车”念chē。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飞鸟相与还”的“还”,好像读huán,其实念xuán。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 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诗,乐府诗是民间流传的诗歌,而《敕勒歌》是中国北方民族流传的民间诗歌,它的体裁是长短句,而不是很整齐的五个字一句。敕勒是一条水的名字。“阴山下”的“下”,在这里不念xià,念上声,xiǎ,是诗韵里的马韵。“笼盖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声马韵。“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念xiàn。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还来就”的“菊”字也是入声字。“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韵。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的“车”,念jū。“大漠孤烟直”的“直”是入声字。“萧关逢候骑”的“骑”,做动词时念qí,如“骑(qí)马”;这里是名词,指一个骑马的人,“候骑”就是在前面防卫、打听消息的骑马的人,所以念jì。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是军队里的一个官员,姓房,所以称房兵曹。这个房兵曹最近得到一匹好马,是胡马。“胡马大宛名”的“宛”一般念wǎn ,这里作为国名念yuān,平声。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R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约715 ― 770),世称岑嘉州,唐代诗人。
“参”有两个读音:人参的“参”念shēn ;但岑参的“参”应该念cān,同参加的“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的是很真诚的感情。“双袖龙钟”是指袖子垂得很长,行动不方便的样子。“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声,念mán。
《无题》也是李商隐非常好的一首诗。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里这一个爱美的女子,象征一个追求美好才德的男子。“银甲不曾卸”的“卸”念xià。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这是写眼前景物,写得很真切。“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观”在这里是入声。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动词时念guān,作名词时念去声,“横风吹雨入楼斜”的“斜”押麻韵,念xiá。“电光时掣紫金蛇”的“蛇”押麻韵,念shá。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是李清照写得非常好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它表面也写闺房之中的小情趣,但在这个看似狭窄的空间里,流露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的“其”念jī,是语助词。
“翠贴莲蓬小”的“贴”是入声字。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写得很好,词中间含有很深曲的意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念qiǎng,是“勉强”的意思,不是“坚强”的意思。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
涓涓流水细侵阶。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
斗匀红粉照香腮。
随着岁月的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独自牵着马儿走在小道上,此时已经接近黄昏了,夕阳渐渐西下,余留下的也不过是张耷拉着的半边脸而已。继续向前走着,拐了个弯,路旁突显了众多只剩下几根枯枝的古树。苍茫的暮色下,风瑟瑟地吹起,撩乱了我鬓边的发丝……
我蓦然回首东望自己在长安的家,已经望不见了,猛然间才察觉自己这么些天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而自己也是离家越来越远……我不由地触景生情,对家产生了眷念,顿时热泪盈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几乎洒满了两袖。
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天,我终于得以走出那个使人思乡且令人茫然的小道。在快要通往安西的大街上,我再次骑上了骏马赶路,与一个故人邂逅,我和他叙旧时得知他正准备赶往长安,我心中欣喜万分,刚想让他捎封信回去,却未料想到我们行色匆匆都没有纸笔,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让其给家里带个平安的口信,告知家人无须为我担忧……
故人走了许久,我还默默不语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禁心生感叹,吟出了“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流传千古的诗篇……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则似乎不妥。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许是这样的:与平展地伸向天际的“路”相比,“巷”中的一切不能够尽收眼底。因为“巷”的两边有建筑物,它限制着我们的视野,在弯弯曲曲的巷子里,有限的视野使远方的一切有了一层未知和神秘。这种未知使我们心中的种种憧憬和期待有了立足之地。
可以说,行走在巷子里的体验与我们对于人生的感受有某种相似性。在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遗憾而期盼着未来。在这种期盼里,时间悄然流逝,旧的遗憾未必能够消弭,而新的遗憾却又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执著地等待着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到来的“戈多”。这正如雨巷中那位痴痴等待着的诗人,他徘徊着,彳亍着。他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却又在失望里怀着憧憬看着前方。只要巷子还没有走尽,他的期盼就不会结束。
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所牵挂的往往不是那些已经满足了的愿望,而恰恰是那些没有满足的愿望。即便是十字架上的镶金,甚至一根灯草,也会使人死不瞑目。或许,人生的魅力不见得在于其有多么幸福美好,恰在于有许多不美好让你对未来充满期待,欲罢不能。
就是这样,诗人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等待着他的丁香姑娘。尽管最后还是没有等到,但这种等待让他走尽了这雨巷。试想一下,假如“我”不是徘徊在一条下着雨的巷子里,而是漫步于细雨蒙蒙的乡间小路上,一抬头便知远方是否有人,那么,诗人心中可否还有那份美丽的憧憬?
或许,“雨巷”的魅力正在于此:那里不仅仅有一位若隐若现、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有着病态美的“伊人”,更在于有着一段埋藏着神秘、蕴藏着希望、吸引你一步步向前的未知。
然而,在古诗词中,“巷”的意象并不多见,而“路”的意象则比比皆是。诸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不一而足。莫非古人仅钟情于“路”却不懂得“巷”的妙用?
非也!其实,古诗词中的“路”多是山路,而非乡间田野上平展的小路。山路两边虽无建筑物,却有山石和树木,且常常蜿蜒崎岖,云萦霞绕。这一点,与房屋掩映的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想一下,如果岑参走的不是山路,则诗中的景象不会是“山回路转不见君”,而恐怕是“故园东望路漫漫”了;如果李白梦游的仙境不是山路,则何必“千岩万转路不定”,或许他早已经“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如果陆游所走的不是山路,那么那句妙绝古今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便失去了依托,这样一来,纵然写出比“柳暗花明又一村”更美丽的景致也难免黯然失色了。
可见,因为多了一分掩映,诗里面便多了几分猜测,几分神秘,也多了一大片可供想象的空间,从而使诗歌生发出绵绵不尽的魅力。
这四个意象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它描绘了: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成年后,告别妻子,离乡背井,用船票来结相思;中年时,生离死别,母子天人永隔,在坟前抛洒热泪;而现在,国家不能统一,同胞难以相聚,隔海峡遥寄愁情的场景。这些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幻化成一部传统的连续剧,主角就是平凡的你我他。是的,谁没有经历过初次离别后思念母亲的无助与彷徨?谁没有经历过爱侣无法常伴的惆怅与痛楚?谁没有经历过亲人辞世后痛彻心扉的追悔与怀想?何况还有那不可触碰更无法割舍的中华情结。
这四个意象更是四幅现代而又古典的人生图景。它是现代社会伸手可及垂首可感的生活细节,却又有着古典诗词丰富含蓄、幽远深邃的意境。这邮票中我们看到了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担忧,看到了学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这船票中我们看到了妻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幽怨,看到了丈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神伤;这坟墓中我们看到了老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期盼,看到了游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无助;而这海峡中我们看到了离人“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怅惘,看到了同胞“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的哀伤。
这四个意象正如诗人所说的,“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它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给那些整日在相思、离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这四个意象和“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这”“那”这些口语化的词融合在一起,又创造出宋词小令的简约精纯。它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得《乡愁》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充溢着中国古典诗歌缠绵浓郁的意境,充溢着中国民歌的质朴、清新的气息。但诗人又娴熟于西方文化,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这使他的作品又具有西方诗歌富于理趣的隽雅之美。措辞通俗如口语,但严谨精练,绝无一字多余,值得反复咏叹,可算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所有这些造就了这首有情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色泽,淡淡的图景;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味,这《乡愁》真是又甜又苦,似醉还醒。
然而诗人真的能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淡定和从容吗?抑或他真的一贯轻吟浅唱?其实自六十年代起余光中便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为人们争相传诵的是: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余光中自己还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由是看来,狂呼固然情辞慷慨,使人热血沸腾,低呓却更低回哀婉,令人黯然神伤。他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当代人的民族情思。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景象迁移、情绪突变,使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生变奏,于是这《乡愁》就具有了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