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就业;现状;社会;企业;高校;对策

引言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当代教育体制的大学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经济体制的优化与升级,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国家和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状况,并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难就业、薪水低、跳槽率高的现状,是由社会、经济及个人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宏观环境来看,大学生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矛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整个市场的毕业待业大学生供大于求,很多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真可谓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在大部分好一点的单位、好一点的岗位,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二、部分行业、部分岗位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条件艰苦、环境特殊、技术知识以及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行业和岗位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状况。首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提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活动由以前的人力操作被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程序所取代,由以前的劳动密集逐渐向知识密集过渡,而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不相匹配。其次,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国家、企业、高校、大学生个人之间还有许多方面没有衔接好,因而出现了严重的供需矛盾。

(2)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现状来看,高校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教育,没有帮助大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和自身状况,从而找到正确的合适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忽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同步改进,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了社会上无用武之地;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实践经验少,许多企业不愿花太多成本对大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许多企业宁愿选择学历不高,但工作经验丰富的求职者,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大学生自身观念、角色转换不到位,综合素质不高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心理压力巨大,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生目标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具体化,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做出的无奈选择,而又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的过程中走向了偏激,有的大学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择业时非大城市不去,非国有企业不去,刚上岗就想着涨工资、升职;而有的大学生过分低估了自己,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一片茫然,甚至悲观,这些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的想法,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时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缓解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

上述这些原因只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出现的一部分原因,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复杂的原因,我们不仅要了解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更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要知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

(1)国家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

从国家方面来看,首先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就业机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提供后勤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再次,要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正、公平、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最后,政府要切实从大学生的利益出发,制定、颁布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法律、法规、制度,如取消求职时对户口所在地的要求,让大学生们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仅凭个人的实力去求职,为大学生就业扫清障碍。

(2)企业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也要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出一份力,要多给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在招聘、录用大学生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不得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多吸纳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才,加大对大学生实习生的培训力度,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更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高校要多加引导,完善教育体制

高校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多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其次,专业设置要合理,要与市场挂钩,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际操作的能力,争取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4)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提高素质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来看,大学生个人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方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选择与市场需求一致的职业,一旦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就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再次,要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和上进的心态,在就业漫漫长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要正确面对这些挫折,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学习、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愈挫愈奋,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献文;李少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张伟聪.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3]芦笙.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大学生就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大学生;就业;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83-02

一、中俄两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对比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有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化,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近660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2011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7.8%,虽然比同期有所增长,但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这样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21世纪劳动市场中,大学生已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已不再是稀缺社会资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国家,虽然我国教育已经转化为大众教育,但全国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不超过10%,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面对激烈的竞争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巨大压力,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了大众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就业期望依然很高,这种就业期望值与目前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不相符。与幅员辽阔的俄罗斯相比,它作为教育大国,高等教育水平局世界前位,教育普及程度也相当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俄罗斯拥有500多所高等学府,在校大学生已达到近300多万,它不仅是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成为国际上高教人才输出的主要角色。而它的劳动力总量及大学生人数都比较小,且在多年内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为了保持正常运转,劳动力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俄罗斯长期以来所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相当普及,每年都会80%~90%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这样高的比例同样说明了:俄罗斯与中国一样,大学生已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已不再是稀缺社会资源。中俄两国大学生面对同样就业环境与就业状况,使得两国大学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着异同。

二、中俄两国大学生就业观对比分析

1.中俄两国大学生就业观相似点。由于中俄两国大学生面对同样就业环境与就业状况,两国大学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①就业选择方面。通过《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职业选择热度高为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金融财会等职业”;而俄罗斯大学生职业选择热度高为研究所从业人员、商业、贸易等职业。②就业价值方面。两国大学生在就业价值方面都追求“收入”与“兴趣”,忽略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③求职途径方面。两国大学生在就业求职途径都认为亲朋好友等熟人的介绍是最为有效,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中俄两国在职业领域处于“人脉蜘蛛网”的状态。④就业主体条件方面。两国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要想立足于职场中,他们都看重自身的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多劳多得”、“按质论薪”的市场规则。

2.中俄两国大学生就业观不同点。虽然中俄两国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有诸多相似点,但仍有不同之处:①就业态度差异。由于中俄两国大学生面对同样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中国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积极向上,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好的工作,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而俄罗斯由于曾因激进式的改革方式使得本国经济受到严重挫伤,国家经济萧条,人们生活水平曾大幅下降,面对这些境况,一部分俄罗斯大学生在就业态度缺少积极,拒绝工作等方式来表达对国家的不满。②自主创业观点差异。中国大学生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在求职无望和中国政府各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人员选择了自主创业,据《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年略有上升,尤其是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而俄罗斯大学生因受到俄罗斯初期“经商热”的影响,在自主创业的态度上更为理性。③就业领域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就业领域方面大多追求财务/审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与数据处理、教育等职业领域,忽略服务领域;而俄罗斯大学生较为看重国家提供的就业服务,国家向大学生提供非营利性的公共性的就业服务,以帮助他们做好职场的准备,找到满意的工作。④就业主体条件差异。中国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更为注重自身学历的提高,据《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研究表明: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2%,比2010届(6.7%)高2.5%,比2009届(8.4%)高0.8%。可见中国大学生对提高自身学历很看重,而忽略对今后就业考虑;而与俄罗斯中国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所学的专业,面对职业准备更为务实,心态较为平和,对就业的期望值一般不高。

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启示

综述对比,中俄两国在就业环境与就业状况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入场,两国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形势上也表现一定差异,这是由于两国社会经济现实所决定的。对于中国而言,应当借鉴俄罗斯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帮助和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树立正确就业观,以便更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包括:①树立正确就业观。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兴衰,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我国正处于老龄化人口加剧时期,青年将成为劳动力珍贵的社会资源,为此,我们要通过国家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②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专业,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得培养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要求,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人才的供给,以防出现市场供不应求。③发展和完善青年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目前我国虽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俄罗斯建立的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就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第四,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根据我国目前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将就业形势、政策及相关就业知识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技巧、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和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求职定位,树立就业信心,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邢士彦,柳海英.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4).

[2]李霞.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2).

大学生就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78-02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面对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实现就业、准确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多数人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感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事实上,从毕业到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承受比过去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既不能肆意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不能盲目乐观“大学生找工作不难”的现状。为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窥。

1.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随着高校连续数年的扩招,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45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而2006年却增加到413万。200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2.8倍多。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机制,造成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显现。可见,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激烈。

2.就业结果: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

3.就业观念:(1)就业方式的非理性。由于受传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环境,难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正确地选择各种带有时代价值和潮流意义的职业观念系统,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唯恐丧失良好的就业机遇,但面对风险,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2)择业目标的“求稳攀富”。“求稳”是指大学毕业生盲目寻求稳定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攀富”是指大学生热衷于工资高、津贴高、待遇高、地位高的职业岗位。显然,大学毕业生求稳攀富的择业观念有悖于人力资源的公平公开的配置方式和合理有序的流动过程。(3)就业价值的“个人主义”。经济体制转型使一些大学生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心理防线日益崩溃,强调个体权力、权益维护的市场经济使其陷入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误区。(4)就业过程的“盲目随意”。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程序一知半解,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全然不知,将求职过程简单地描述为“递简历、答问题”,甚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同视之,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4.就业倾向: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200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2]。

5.就业渠道:以参加就业招聘会为主。有调查显示,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中,参加招聘占51.1%,电话联系占17.1%,发E-mail占15.1%,邮寄简历占14.1%,登门拜访占10.0%。大学生就业可以寻求的最主要的资源是招聘会(28.9%)、学校和老师(26.1%)以及家庭的力量(24.7%);而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9.1%)、同学与朋友(6.6%)、社会中介机构(2.0%)次之。可见,招聘会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6.就业专业:冷热不均,需求有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投资力度加大。与此同时,社会对跟这些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例如,计算机类、通讯类、电子、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理论专业和文学、哲学等文科基础理论专业的需求量较少。

7.就业学历:本科学历基本持平,专科学历就业较难。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直接带来了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加大了本科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提高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实际中,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提高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排斥专科毕业生,使诸多素质优秀、实践技能较高的专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不仅造成了单位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8.就业服务:学校就业指导开展时间较晚。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最为紧张的一个学期。大学毕业生既要参加实习,又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联系工作单位。然而,多数学校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准备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冲突。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

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论界和学术界已经有过专门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快”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慢”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和全社会就业两股大潮汇集成规模宏大的就业潮流,冲击着劳动力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相比,大学生数量还未达到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是扩招所致,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节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生成了众多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感召下,国内多数高等学校紧紧围绕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讨论和孜孜以求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没有触及到高等教育的神经末端,整体上看,高等学校内部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生态链接依然薄弱,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各组分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妨害的情况仍比较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狭隘、课程结构呆板、队伍结构失调、组织结构臃肿等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涉猎面过窄,知识整合能力偏弱,工作经验不足,实践创新能力较低等。面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要求,多数大学生会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2.就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这些政策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户籍准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档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间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毕业生人才服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化解日渐增多的就业毕业生,加之常设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缺失,各种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淡薄,进而造成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人才招聘活动的出现[4]。这样就使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的良好初衷与预设目标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就业机制的完善、就业指导政策的落实、就业市场的优化、就业信息的透明以及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3.大学生就业心态与就业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实施,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能动性。然而面对从过去社会精英身份向普通劳动者身份的快速转换,多数大学毕业生沉浸在身份转变的苦恼之中,而没有及时地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在心理上也承受了无比巨大的压力。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视阈中,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 [5]。教育层次越高,教育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越长,需要的个人教育投资越多,付出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也就越大。个人教育投资无论是消费意义上的判断,还是生产意义上的认识,或是消费生产兼容意义上的界定,都具有一定的对象指向性,即个人或家庭是教育投资行为的实施者。高等教育学费作为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内容,已从1989年最初的100元~200元涨到了如今的5 000元~10 000元不等。有统计资料显示,现在的大学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面对高等教育学费逐年的持续攀升,多数家庭虽显得力不从心,但为了获得预期的高等教育产出――儿女成才,多数家庭都尽全力甚至举债供子女读大学。

当“希望子女毕业顺利就业,谋求高收入工作”的美好期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事实发生冲突、碰撞之时,对于热衷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些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现状,既幻想回到上大学就有铁饭碗的时代,又希望得到社会精英的评价;既向往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的获得,又苦恼于紧张的就业环境。多重就业心理的交织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滞后。

参考文献:

[1]王建英,邹清.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77-80.

[2]金喜在,朱志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3]李家华,吴庆.2001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11.

大学生就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焦虑 现状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

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择业与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增强。由于大学生一般从三年级开始考虑就业择业问题,因此,我们以在校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广西某高校441名大三学生为样本,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作调查。结果显示,大三学生整体焦虑水平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总体焦虑标准分的均值为42.3399±7.491,比量表协作组对中国正常人1158例常模研究结果标准分37.225±0.46要高[1],说明当前大三学生普遍感受到了就业焦虑。

即将进入毕业学年,大三学生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择业,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关系到未来的前途和发展。但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听到和看到的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大都是负面的,而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载体,当择业过程预期困难时,担忧和焦虑也就无法避免。

二、女大学生就业焦虑大于男生

我们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女生的就业焦虑更要比男生的程度高,差异显著。

男女大三学生焦虑差异t检验: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利于女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因素要比男生多,很多用工单位对女生就业有一定限制,“重男轻女”;女生就读的专业较集中在文科,就业面相对较窄;但女生普遍在学习上较男生上进,对自己要求较高,喜欢提前规划未来,就业期望值较男生高。另外,女生在面对压力时,普遍倾向于采用情绪取向应对方式,她们心思细腻、敏感,喜欢彼此交流,从而相互传染负面情绪,面对比男生更不利的就业环境,更易紧张和焦虑。

三、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因素分析

在对441名在校大三学生通过自编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因素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显示,大三学生就业的焦虑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因素、自我效能感低、就业期望值高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

1.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而产生焦虑。

一家专业公司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选择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85.6%的大学生自我认为不太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83.2%的大学生自我认为不能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74.8%的大学生自我认为不能清楚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2],被动学习,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能做什么,客观存在的激烈的求职竞争,使相当一部分大三学生对就业前景预期悲观,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就持这样的观点:“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从而容易产生择业焦虑。

2.就业期望值高而产生焦虑。

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有好环境、高薪水,体面、稳定,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就业期望值越高,越脱离现实,他们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大。因就业期望值高而产生的焦虑,说明了大学生过度地夸大了就业与个人成败、前途的关系,存在绝对化思维,在就业取向上,要求自己“一定”、“必须”找到“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是“失败”,这种不切实际地把就业目标定得过高直接导致较重的择业焦虑。

3.自我效能感低而产生焦虑。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行为表现及活动时的情绪。大学生对求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低,则自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不足,感觉自己在大学阶段没学到什么,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擅长,怀疑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对参与求职竞争没有信心,从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4.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存在三方面,第一来自社会。社会适龄劳动人口增加、高校扩招等社会的变迁因素导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显著提高,少数不公平竞争现象、社会舆论压力等,使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感觉。第二来自家庭。父母对子女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同时也给大学生择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满足父母的期望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来自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专业与课程设置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信息匮乏、职业心理辅导及求职技能培训不足等,均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求助无门、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焦虑。

大学生体验到较高的就业焦虑,不利于就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是一方面,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004年为5.77%,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大学以上人口比重至今严重偏低[3]。之所以大学生对高就业压力的感受强烈,并不是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导致的,主要是个体心因性原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虚荣心、攀比心较重,就业期望值高但又怕吃苦,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总之,就业意味着职业生涯阶段的开始,意味着大学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对未来人生和职业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当发现个人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职业理想受到挑战时,难免会产生担忧和心理恐惧,担心自己的职业理想无法实现,进而产生焦虑。

四、缓解大三学生就业焦虑对策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动力,增强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的发挥,给就业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焦虑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就要求高校、社会、家庭及毕业生等各方面努力,从就业压力源着手,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面对“就业难”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缓解策略和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职业方向。

盲目性竞争往往导致人产生就业焦虑,因此,首先要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明确就业方向,如运用职业兴趣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能力量表、人格问卷等量表对职业进行定位,规划毕业后的职业取向,自主进行自我目标管理,制定目标和计划,直接行动,来积累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职业竞争力,从而缓解就业焦虑。

2.客观认识自我,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不一致时,差距越大,就业焦虑越大,在这种情形下,放弃就业观念中的“绝对化的思维”,以客观的视线审视社会环境,全面认识自我,制定符合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职业目标,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平常心参与就业竞争,“先择业后就业”,有利于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和择业焦虑,维护心理健康,最后走向成功就业。

3.转变就业观念,以平常心参与求职竞争。

就业焦虑是一种情绪的过度紧张,往往是由于周围环境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大学生主观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观念所致。如就业中的绝对化思维,“自己必须找到稳定、体面的工作,否则就是失败”;悲观化的思维,“就业形势那么紧张,毕业肯定失业”;概括化思维,“一次面试失败足以证明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等。如果换个角度,理性一些去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放弃一些非理性观念,面向“大众”,面向“基层”,面向“非公企业”就业,由就业向创业转变,灵活就业,就会使人豁然开朗。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4.适当情绪渲泄,调适情绪。

过度的就业焦虑往往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很大,紧张、抑郁。大学生应学会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如合理情绪渲泄,内心紧张、抑郁、难受时,畅快地哭一场,或者找人诉说一通,主动将自己所遇到的忧虑讲给同伴、同学听,或者当忧虑不安时,找一本有趣的书读,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进行体育运动,转移注意力,可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发泄出来,以此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5.政府、高校、家庭积极关注,提供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是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否则,既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招生规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规范就业程序,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专业化、人性化,重视对大学生尤其对大三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技巧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建立实习基地,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机构,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咨询队伍,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择业中因遭遇困难、挫折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而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开展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等测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家长应适当降低对学生就业的期望,尽可能给予关心和支持。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十分关注、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科学化。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

女生是特殊的群体,在就业中相对处于弱势,她们感受到的就业焦虑较男生大,她们的就业、择业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特色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大学生就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60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1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看待大学生就业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个性的独特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 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1.2 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 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1.4 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2 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2.1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2.2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2.3 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砼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主要参考文献

[1]符涛,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z3).

[2]毛锐.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綮探折[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3]李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社科纵横,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