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艺术美;特点;价值;特殊性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美的特点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美,焕发着艺术美光烽的艺术作品,会令人激动,让人陶醉,令人振奋,且有强大的吸引力,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了某种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艺术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所谓表现,是指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所谓再现,是指艺术美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而得到统一。艺术作品中的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才能显示出来,倘若作品中没有艺术形象,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因此,艺术美就具有了物态化的形式。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客观的物态化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不可能在抽象的幻想世界中凭空塑造艺术形象。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总是为了使人感知,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家就无法将审美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其获得欣赏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就成了客观的感性存在。
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艺术美也具有主观性。艺术家对现实成品的加工,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由于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总是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因而艺术形象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彩。显示了艺术美强烈的主观性。
二、艺术美的价值的特殊性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纯自然的美,是没有经过加工塑造和刻画的美。而艺术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家主观符合客观的创造,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集中体现。正因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人们才不满足于现实美而追求艺术。艺术美相对现实美而言,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艺术美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生活向前进,这是艺术美的特殊价值。“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艺术家都极力追求真善美的结合,追求现实的完美。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美的感受和品味,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且也提高了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自解能力,提高了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水平。促进人们更高的能力追求。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
重视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根本。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艺术形象与典型的问题。艺术是通过观现实材料的形象化和典型化来反映现实美的,人们总是通过艺术美来感受知现实美,社会生活极为广泛,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短暂的,片断的社会生活形象都不可能完满地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但是人对现实美的直接把握常常只能是片刻的感受,它的对象只能是有限的片面的,表面生活的形象,虽然生动具体,其不能充满集中,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生活真理。只有艺术创作才能把个别的、分散的,片断生活形象联系起来、集中起来,使它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
“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
因此,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现实必须通过材料的形象化、典型化、才能形成艺术。才能实现材料的完美结合,形成艺术美。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却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年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离不开美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音乐教育同美学理论之间,似乎更是难舍难分、不分你我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基础还是实践,都使美学与音乐教育实现了自我,创新和发展了自我。从某个意义来说,美学原理几乎就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一切突出其美感,突出其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当然,美学原理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丰富音乐教育内涵的基础之上,也有不可估量的细部指导规范作用,其中二者之间是在默契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各自使命,达到了完美的目的。笔者依据个人认识,谈一下关于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基础。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合适的物质手段,使听者有充足深切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艺术创作的目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它还包括如何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受教育者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既包含了艺术创作原理,也包含了教育科学原理。美学原理恰好此时参与了这个过程,为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原理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艺术形象都存在着美,都需要用美来表现,都需要表现美。作为对审美关系集中体现的音乐艺术,更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发展,音乐教育更不应该背离这一规律而存在。
音乐教育发展和实践了美学。正如音乐的表现离不开物质形式一样,那美学的发展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实在的音乐教育。当然,音乐教育只是美学原理成就和实践的一个方面,对于审美观念和美学原理研究领域来说,当然还包括美術、电影、戏剧、舞蹈、雕塑等各个领域,不能一概而论。正是音乐教育同样能深入地“重耕”整个人,给他以生活的“感染”。同样音乐教育也会“重耕”整部音乐作品,当上升到遵守艺术审美发展规律的高度,则发展了美学原理、实践了美学原理,达到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之目的。所有这一切使音乐成为社会实践“个人”方面的强大武器,使音乐拥有巨大的实用价值,首先就是对美学的发展和实践。
在实际音乐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结合美学理论,才能发展和创新。如果说音乐教育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的话,那么音乐教育者则就是作曲家,美学原理对作曲家来说,重点突出了作曲家的思维交响化。什么是交响化?那必然引申出对美学原理的深度理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创新和发展,无论是审美感知,还是音乐教育中具体实施方法,无不体现了交响的模式,中西文化交流,心理现象剖析,表现方式创新,学术门类扩张等等。无不体现了新时代音乐教育的非凡特色,美学原理的充分挖掘和开发,不但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优质的向前发展,也极大的发展了美学原理,实践了美学原理。
在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学原理无不渗透其各个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笔者仅从声乐、欣赏、演奏、乐理等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感受和观点。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美学原理与声乐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学原理要依靠美感教育,这是从宏观上对人们研究艺术的各种规律予以指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是人们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创造。而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学科,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美妙的歌声是通过歌唱者身体各部“器官”的有机配合,使歌唱者达到音质优美、语言清晰、风格鲜明,感情表达丰富,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作为指导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美学原理和美感教育体现在声乐教学中,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呼吸、发声咬字,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对学生施以启迪和影响,其意在告诉学生如何用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溶入歌唱。
同时指出,一个人在校学习声乐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习的环境又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而每个人既要看到客观的不足,更要看到主观的优势,并努力扬长避短。假如我们在演唱方法、演唱风格上没有正确的美学原理来支持,对自己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而是今天追求这种声音,明天效仿那种唱法,随风“飘荡”,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风格,那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声乐教育要努力发挥美学原理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经常的、系统的美感教育,使之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和修养。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的同时,应自觉接受美感教育,为其服务。总之,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
内容摘要:音乐和体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听觉上的美好享受,一个是展现力量美的视觉盛宴,但它们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演绎出来的精神产物,都是旨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早在原始社会,祖先们就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怡情健身作用的“乐舞”。在体育中穿插音乐元素,两者相互辉映,相辅相成,不仅充分发挥了音乐的美育功能,更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表现力。在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已经得到了普遍运用,例如体育舞蹈、体操、花样滑冰等。很多体育项目通过合理地运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体育 音乐 联系 美学原理 审美趋向
目前,世界通用的“语言”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而是音乐和舞蹈,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共有的情感。如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加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体育音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音乐,一种是辅助音乐。功能音乐主要是为体育活动服务的,例如运动会的开幕式、颁奖仪式等,这些音乐是为了增强现场的活动气氛。辅助音乐主要是辅助运动员表达情感,使运动员的体育动作富有情感,更具生命力且能够感染观众,是体育运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体育音乐的美学原理
首先,体育音乐能够使人放松身心,让人们在一种舒适优雅的环境中锻炼身体。这种方法不仅强身健体,而且怡情修身。听着悠扬淡雅的音乐,身体也不禁跟着运动起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享受。通过这种运动,人们的健康得到了保证,精神上也能获得满足,动作和情感上获得共鸣,刚柔结合,达到了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对于运动员来说,音乐可以缓解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减轻压力,使运动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加充分地表现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聆听一些节奏舒缓、宛转悠扬的音乐,再加上一些放松整理活动,可以缓解人的疲劳。
其次,体育音乐能够使人增强对体育动作的记忆力,使我们在做体育动作时注意力更加集中。音乐能刺激我们的中枢神经,对大脑的记忆有启示和引导的积极作用。身体动作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更有助于提高我们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比如做广播体操,广播里的体操音乐就是我们的口令,我们都是根据音乐里的节拍做好每一个动作的。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广播里的音乐,体操的美感就会减少很多。这也说明了音乐在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在集体的体育项目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表演者只有跟着体育音乐的节拍,才会展现出体育项目的整体美感。
再次,体育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音乐的创造需要想象和创造力,体育动作的创造也同样离不开创造力,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互相补充,获取灵感,创造完美的舞蹈动作。好的音乐可以打动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再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交相辉映,能够带给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美妙的音乐能够激发运动员的创造灵感,使运动员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动作。体育动作本身缺少一些灵性和思想,而音乐恰好弥补了这些。我们可以从音乐领域找寻体育动作的创作灵感,所以不应忽略对体育音乐的理解。人的情感变化与人体运动的影响,对体育舞蹈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最后,体育音乐能够增强体育动作的表现力。例如音乐赋予健美操动感的生命力,使健美操处处体现出其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的特点。在音乐的带领下,舞蹈动作更加连贯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健美操的健康与美感。民族音乐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是音乐和体育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太极拳以其轻柔舒缓的动作完美地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淡雅悠扬的特点,深刻地诠释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精髓。练太极的人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细细体会每一个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另外,音乐在花样滑冰这项体育运动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花样滑冰的观赏性,不仅要求运动员在提高动作难度上下功夫,还要重视音乐的选择。好的音乐能够调动参赛现场的活动气氛,使观众随着音乐不断感受表演者的力量和优雅,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喝彩。相反,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运动会现场就会显得异常沉闷,观众也很难静下心来欣赏舞蹈。体育与音乐的结合恰恰满足了观众动静结合、刚中有柔的审美特征。由此可见,音乐能增强人们对体育动作的领悟能力,使人们的运动意识和协调性大大加强。
二、体育音乐的审美趋向
审美体验是跟每个人的直觉、感受、经历、经验等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体育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审美趋向就是所有观众审美体验的综合体。笔者认为,好的体育音乐应该是给人们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灵体验,这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虽然受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但群众的耳朵和眼睛是公平公正的,能被所有观众认可叫好的就是最动听的体育音乐。当今社会体育音乐的审美趋向主要是将艺术与精神融为一体,着重在于表现人类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运动员在继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朝着“更美”的目标前进。体育运动不再是赛场上纯粹力量的较量,更是气质、精神和美感的角逐。音乐作为体育的新鲜元素,不断地提升着体育的艺术品位,反过来,体育又为音乐提供了最生动的形象,这恰恰体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展示生命的风采。
当然,体育音乐也有高雅和低俗之分。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体育音乐变得高雅,脱离低级趣味呢?笔者就增强体育音乐的审美性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体育音乐审美是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美好的心灵体验。所以要想提高体育音乐的美感,要从听懂音乐开始做起,要透彻地理解音乐的精髓和要表达的情感,例如,从《梭罗河》里我们听到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从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我们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我们要广泛地聆听世界音乐,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熟悉每一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听出各个节拍的音色特点,看懂每个运动员的表现手法。不同的音乐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力。
其次,要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是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相符合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影响一个人对音乐和体育的感受力。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是我们审美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在欣赏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感情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在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的同时也能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熏陶。
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是体育的灵魂,是其美的根本所在。音乐是运动员表达感情的主线,而体育则是感情的表达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意境和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使体育动作更富有感染力。音乐让观众也进入到运动员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令人心驰神往。
研究表明,音乐几乎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促进效果。例如,在创造体育动作的过程中,音乐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播放美妙的音乐能够使运动员快速进入训练状态,还可以减轻疲劳;在体育表演的过程中,音乐能协调动作的节奏,增强表现力,激发运动员的潜力,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我们应再接再厉,加强体育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要根据体育动作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音乐,还可以对音乐进行适当的剪辑和加工处理,使之与体育动作完美融合,从而达到使运动者身心合一、健康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邱泉.谈音乐与体育教学[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孙娟.功能性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摘要:美学在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建筑设计中形式和功能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并遵循美学这个指导原则。
关键词:美学 形式和功能 朗香教堂 对立和统一
Abstract: : aesthetics exists generally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rchitecture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this guidance.
Keywords: aesthetics, form and function,The French Ronchamp, contradictory and unified
建筑师的地位何在?他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开创一片环境,这就是你的发明创造!
----路易斯·康
人们都说,建筑是有形的诗篇,是凝固的乐章。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设计经验,浅谈美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基本设计能力,能更好的做好设计工作。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简单地说,这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
建筑行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我们的设计作品有受体,那就是:人。建筑是要给人服务的。如何要让人们接受我们的设计作品,首先就要研究我们的作品如何让人们产生美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对“美”有着敏感性。比如说,当我们看到理性、有序、舒服的事物时,大脑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便是“喜欢”之类;相反,若是见到杂乱、无序、厌恶的事物时,大脑感受到的是不安,这时便开始给我们“不喜欢”的感觉了,这是我们的本能。这样看来,其实只需对我们大脑的这个天分加以认知和练习,那么“感性”便可以和“理性”结合起来了。我们所了解的各种“风格”,所学习的各种“手法”,都是对“理性”的训练。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要素大致可以概括为: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序列、性格、风格、色彩等基本内容。一件好的作品,一定会在本身所涉及到的要素方面,甚至是所有要素方面都设计得很好。例如说到故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巨大的建筑群、高空间和大进深的特点,这就是在比例、尺度上做文章;而提及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我们首先想到的则是质地、建筑形态、以及和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的特点,这便是在风格、性格上考虑。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正因为上述要素在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更见美学的重要性。
形式和功能的关系问题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但是有关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甚至整个设计行业始终都是一个被不断争论、不断被修正的话题。笔者认为,形式和功能两者并不是绝对地谁让位于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功能的作品,是缺少内涵的,更接近装饰品;而只注重功能不兼顾形式的作品,又很容易得到简陋、粗俗的结果。因此,必须要将功能和形式结合起来,二者都很重要,二者之间的相对侧重关系也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或者说,功能和形式可以理解为是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入手点,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开始。从不同的方法入手,虽然最后所得到的结果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是其中还是有指导原则的,这个指导原则就是美学。美学是平衡功能和功能关系的指导原则。
下面以朗香教堂为例,具体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在一座小山顶上,由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建造。虽然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人,但却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立统一的应用
对立统一法则是设计行业普遍适用的法则。建筑设计中的统一,指的是在一个总的概念前提下,各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一种相似,甚至一致的特性,看似各不相干的要素之间其实是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规律的;而对立,则是指呈现出一致性的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差异及特殊性。
从一开始,柯布西耶的意图就是玄奥多于宗教,他希望创造一个诗意的、雕塑般的空间作为“一个强烈的集中精神和供冥想的容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建筑由喷涂后用一层石膏刷白以形成粗糙表面的素混凝土墙面构成。建筑的两个主要立面朝向南方和东方,并被一道在靠近转角处迅速升高的截断的墙面分割开。南立面平缓的倾斜墙面上开有一系列安装了彩色玻璃的窗洞,并布置了教堂的主要入口。从细小的窄缝直到深深的凹洞布置着各种形状的窗子,表现了墙体的厚度并在室内创造出镶嵌般的光线效果。西立面,是建筑中仅有的一面无窗的实墙,一对桶形的泻水槽形成其鲜明的特征,雨水池包括用混凝土制成的3个金字塔和1个圆柱体,这些几何元素与教堂忏悔室柔和凸起的外墙在肌理和外形上形成了对比。
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形、光、色、材融为了一体,一切建筑造型只为一个目的:艺术的、超凡的表现着一种精神,这正契合了教堂建筑的最重要的功能。笔者认为,朗香教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人感到陌生,有陌生感或陌生性。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关于房屋是什么样子的概念。我们观看一座建筑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眼前所见同已有的概念作比较,于是在面对朗香教堂时一种莫名其妙,怪诞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单单看它的外立面,人们很难看出这是一个教堂!但是在功能上这个设计完全满足要求,不论是物质功能还是心理功能的要求。勒氏在朗香教堂的形象处理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朗香教堂的引人之处又在于它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仅仅是结构上的,而其细部,不论是墙面还是屋檐,外观还是内里,其实仍然相当简洁。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里拐弯的墙线,和由它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复杂,多变到家了。另外,除了金属的门扇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现代的痕迹。只有粗粝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和岩石般的稳重。这些复杂与简洁、古代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元素,同样形成对比。
2、以人为本
关键词:美学原理 服装设计 创新
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服装的自我设计,实际上是人们站在时装的角度,对美的追求过程。对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汲取时装赏析之养分,滋服装设计之眼光的过程。即,在鉴赏设计师精湛技巧的过程中培养“眼光”,从而辨别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完成美的服饰作品的设计。基于此,在服装设计这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我注重了运用美学原理的创新教学。
一、感受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兴奋是进步的原动力。对于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来说,准确地说,对于一群来自山区的男女混杂的学生来说,服装设计是极陌生的也极易忽略的。他们有他们的要求,只不过是了解一下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着装原理。美学、服饰美学、服装设计,实在是了无“兴奋”。你不能责怪他们,你也无权责怪他们,服装设计与他们的要求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局面,不是一时可消除的。作为科任教师,你只能求变求异,创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为此,我在最初的课时中,不讲任何内容,只是以多种形式呈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服装给学生们看。在这种近乎视觉轰炸的过程中,教师不予以任何评价,任由学生去自主评价――或下意识地惊呼(叹)或深思熟虑式的见地。这一环节实施下来,学生开始兴奋了,开始期待视觉轰炸,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此时,我开始运用美学原理来实施渗透教学。
究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利用美学原理中最基础的审美素养这一点所作的文章。感受美,是学生主体地感受,而不是接受式地感受,只有在直观地、感性地面对服装尤其是美的服装作品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也只有在学生思考、批判、认可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地培养。而这一环节的实施,正好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以及质疑意识和审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距离,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鉴赏美――审美心理与服饰魅力
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感或审美经验,是指人们欣赏着美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愉悦是人所独有,可以使你忘却忧虑,并永不满足。服饰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形象,服饰的美与丑需要观察者通过观察和观察后的感受来体验和判断。而服饰审美活动异于其他艺术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常常合二为一。服饰本身不能单独地被当作审美对象,服饰常常是与人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被人审视和欣赏。为了更清楚更完善地进行这种独特的审美活动,穿着者几乎总要借助镜子(或如镜的水面等)。这时,严格地说,审美对象已经不是真实的穿着者及其服饰,而是其镜中的映象。虽然,人们都相信镜映与实体几乎完全一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使撇开不谈由于镜面的性质和反射所造成的差异,我们也不能忽视镜中呈现的是经过不同程度理想化的自我。这种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兼任,映象与实体的替换,使得很多服饰美学命题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
为此,在教授《服装设计》章节内容时,我特意准备了历代服装作品及大量的最近服装设计作品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展现给学生看,以在审美的过程中领略和感悟服饰魅力。如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民国初年到建国初一直到近些年的服装演变反映在服装外形轮廓、内轮廓以及细节方面的特点变化。同时还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失败穿着展开讨论,如体型与服装轮廓不符甚至相形见绌的。这一鉴赏环节的实施,在促成其了解服装设计的具体内涵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眼光,并兼顾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和辨别美的能力。
三、发现美――服饰与自我形象
服饰美有异于其他艺术――服饰美依附于人体。人们常说一件服饰如何美,这种赞赏可以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这件服饰本身的美;其次,是这件服饰能显示穿着者人体的美;进而,人们还要求服饰能增添人体的美。具体地讲,就是产生一种视线错位或起到美化观察对象即营造一种相对均衡的视错觉。
漂亮的款式、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精致的做工、新奇的构思以及衣料的质地和图案等,这些无疑是服饰美的要素。但服饰不仅是画在纸上或挂在衣架上供人欣赏的,服饰必须是能穿、能戴的东西。服饰是人的背景,是人的补充,是人生舞台的道具。穿戴服饰,事实上就是自我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人们最关心的不是作为局部的一件衣服或饰物的精美,而是作为整体的外观形象。因此,要想设计出好的服饰作品,塑造出优美的自我形象,就要熟悉自己的体型、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理想,理解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节奏感,并结合自己现在的身份来自我设计,运用自己对服饰的审美素养来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
因此,在教授《青少年着装指导》与《服装材料》等章节内容时,我补充了体型知识、服装构成知识及时装知识。如构成方面,主要从服装外轮廓(丰满的、纤细的、不规则或女式无袖的、A字型及腰线高低)、服装风格线(垂直的、水平的、斜向的)、色彩(基本色调效果、同种色调及对比色调效果)以及服装细节等。而从具体例子来看,如在讲服装风格线时,我通过条纹和格子这两种永不过时的面料的具体选择,利用视觉效果及视觉实验,深入浅出地将服装材料在具体体型方面的选择原则诠释得淋漓尽致,更有成效的是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探索、创新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创造美――艺术与设计
从根本上说,服饰――从穿衣服戴饰物到化妆――都是人为的和做作的,但两者之间又有质的区别。如果说,化妆更多地与个人深藏不露的欲望和担忧相联系,服装则可视作是面对社会的亮相,即,利用种种方法来使服装修饰改善人体形象。就结构而言,利用肩垫、胸衬和裙撑等;就造型而言,利用高腰、低腰、下摆高度、宽松和紧贴等,还可以利用纵条、横条、斜条的风格线来造成视觉幻象;另外,也可以利用不同明度、纯度和色相的色彩来调节。但就本质而言,都是一种始于对某些局部强调需要的夸张,出于炫耀心理或自我表现的要求。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又不能脱离实际去无限制地夸张。所以,服装设计与艺术之间尺度的把握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然而,中学生在设计服装的实践过程中,往往无法把握夸张的尺度,容易走极端,要则完全不夸张,要则就夸张得不可收拾,令人觉得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