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和祖父的园子

我和祖父的园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第1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和祖父园子》,(读----)

二、自读、理清文章脉络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去我和祖父的园子里走了一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随着萧红那清新自然的笔调再次踏进《我和祖父的园子》!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课文 哪些自然段是描写园子的景色?哪些自然段记叙了 “我” 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描写园中景物的自然段是2和13自然段。记叙园中趣事的自然段是3―12自然段。)

三、赏读,看景物之自由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真是用心读书的孩子,那让我们走进这个园子,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师: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

出示句式

师:【课件出示句式】“ 这是一个----的园子。”

生: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

生:五彩缤纷的园子。

生:生机勃勃的园子。

师: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园子(板书 美丽园)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读书要用心去体会,开始吧!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来说。

生: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师:对呀!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相机板书 自由园

师:你是从哪个句子体会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自由的句子。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肖红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植物的自由呢?

生:他写动物植物的自由是为了突出他自己的自由。

师:写事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板书 借物抒情)

师:这种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方法.就叫生接----借物抒情

师:那这些句子都是围绕那句话来写得呢?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师课件相机出示这段文字 )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他的自由。

生:生齐读。

四、品读,解“我”之自由

师:好,作者在这个美丽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让她恋恋不忘呢?默读课文思考:

师:把你找到的一处读一读。

生: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有趣,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作者小时候的可爱和天真!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 瞎闹 踢飞

师:第二处(停顿一下)请你

生: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师:多会学习的孩子呀!同学们,这小女孩真是在铲地吗?

生: 不是。

师:第三处?请你说。

生: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师:嗯 读着读着,让我想起了一个童话故事(生接小猫钓鱼)对!真淘气!

师:第四处?请你说

生: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师:谢谢你,请坐,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好玩吗?请同学们站起来,

师:把水往天空里一扬(配上手势)

生:下雨了!下雨了!

师:请坐,太好玩了。

师:还有一处,挺有趣。请你说

生: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师:你这样睡过觉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睡过觉吗?

生:没有

师:把大地当作床,把天空当作被,想在哪里睡就在哪里睡,是多么自由呀!

师:同学们,在园子里发生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作者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开心

师:或者说愉快 快乐,所以祖父的园子就是我的―“快乐园”相机板书.

师:现在老师把我和祖父的趣事归纳在一起我们来读读。

【课件出示这段文字】师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生:我就栽花);祖父下种――(生:我就下种);祖父铲地――(生: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我也浇菜);祖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生:我也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祖父喝口水――(生:我也喝口水)祖父抽袋烟――(生:我也……)(有可能补充抽袋烟)

师:这可不行!祖父抽烟的时候,你可以去吃 ---(生答 黄瓜)可以去追----(生答 蝴蝶) 可以去抓---(生答 蚂蚱)

师: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生:小孩子非常天真。

生:小孩子挺淘气。

生:她和她的祖父非常亲热。

生:就像一个跟屁虫……

师:园子里的动物自由了,植物自由了,人也自由了。真的是“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齐读【课件出示这句子】

师:这分明就是一个(师指着板书,生答 美丽园 自由园 爱心园)

五、想像,悟祖父之爱

今天我们学的是――教师手指课题

生(齐):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课文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课件出示这段文字】

师:读----“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写这句话作为课文的开头有什么含义(停顿片刻)

师:请你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呼兰河这小城只住着我的祖父吗?

生:有我的爸爸,妈妈,祖母……

师:为什么只提到祖父呢?

生:因为她的眼里只有祖父没有别人。

生:因为只有祖父疼爱她。

生:因为她很爱她的祖父。

六、总结课文

师:孩子们说得对,在这样的家庭里,“只有祖父、园子和我,这三样一样都不可缺少的。”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为萧红营造了一个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园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一个幸福快乐的园子!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美丽园 自由园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练笔 写作 关键词 中心句 留白点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本中有众多经典之作。有效组织阅读教学,巧借随文练笔,扎实训练学生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关键词,及时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词语有时就是一个天地。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词语的内涵,让课堂随之鲜活起来。

我在教学《水》一课时对“痛痛快快”一词是这样处理的:我从“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村里人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引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有的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这句话,进行品读感悟,创设情景说话,然后让学生把村里的孩子在雨中嬉闹玩耍的情景写出来。从学生的写话中可以看出,“痛痛快快”这个词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雨中的欢笑痛快反衬了村里水的珍贵,丰富了学生对村里缺水的苦涩的理解。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段写作练笔教学如一场及时雨,在沙沙的落笔声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后的精彩。

二、扣准中心句,发散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是围绕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来写的。教学时,我紧紧扣住这句话,让学生诵读体验园子里花草鸟虫的自由和快乐,唤起学生与作者内心的共鸣,体会园子的精神含义。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重复的词语,巧无痕迹地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特色,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名著语言特色的浸染。中心句的反复朗读,升华了情感,激活了学生喷吐的欲望。随之而至的发散练笔中,学生写道:“我是园子里的向日葵,我愿意我的脸朝着太阳转,愿意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我是园子里的画眉鸟,我想飞多高就飞多高,就算飞到高山密林,也没人管我。”……写话练习非刻意设计,而是水到渠成。教学时的浓墨重彩,让孩子与园子、课堂、文本融为一体,文中朴素、自然、直率、富有童趣的语言,直接而率性的表达形式,是学习这篇文章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三、驻足妙趣处,模仿练笔

优秀的文章如醇美的佳酿,饮之酣畅淋漓。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妙趣所在,让作者的笔牵着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引导学生模仿练笔。

《莫高窟》第3自然段中关天有这样的描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邀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巧妙借鉴多媒体课件,大量展示飞天的画面,那些如梦如幻的飞天让孩子看得如痴如醉,紧接着进行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在课件提供许多画面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如:“有的轻歌曼舞,衣袂飘飘;有的竹笛横吹,余音绕梁;有的迎风飘飞,神态安详……”通过练笔,学生不仅学习了精彩语言,感受到了飞天的栩栩如生,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还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四、寻觅留白点,挖掘练笔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白” 发散思维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0-0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强调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中,流淌着的是执教者创作的智慧,学习者交流的灵性,参与者共享的快乐。课文“留白”强调的正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它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节奏,填补了对话间隙留下的真空地带。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时,于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阶梯,于理解与体验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留白”资源,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呢?这需要教师有双“慧眼”,有颗“慧心”。

一、留白在标点处,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作者故意的省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放飞思维的“空白”。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 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有匠心的“空白点”,巧妙地创设好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相信,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丰盈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冰心奶奶在描写玉澜堂中的海棠花时,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这繁花从枝头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我在教学这段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1.找出文中描写“海棠花”的语句,反复练读。2.展开想象: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 _____,就像 。3.配乐读原句及自己想象的句子,品位花中蕴含的饱满、灿烂的春光。

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和动笔。智慧的灵动点在这儿闪耀。有的学生说道: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一缕灿烂的朝霞,就像一团红红的火焰。有的学生说道: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撑开了一把淡粉红色的花伞,就像张开的一张张美丽笑脸。有的学生说道: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粉蝶,就像仙女打翻的花篮……大家就纷纷举手要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他们的文字仿佛也融进作家的文字里,学生顺其自然地感受到了花的饱满,春光的烂漫,比老师以任何形式的引导读效果都出奇的好。

二、留白插图处,培养语感,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随文练笔。巧妙利用课文插图“留白”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这样一幅插图,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在课后的检测反馈中,我就布置了这样的练笔:对照课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注意环境描写)。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 。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看,夜深人静,司马迁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寒风凛冽,呼呼地吹着,监狱的窗户被北风吹得摇摇欲坠,本来不亮的油灯在风的“捣乱”下更是昏暗至极。司马迁冷得直打寒战,他全然不顾,裹紧身上单薄的衣服,又继续摊开新的竹简,写下一行行公正的隶字。不知不觉,他的身后已经堆了小山似的竹简,他的眼镜都困得睁不开了,几次想休息,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自己还没有完成的理想,便又打起精神,奋笔疾书。于是《毛遂自荐》、《背水一战》、《鸿门宴》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便诞生了。

这样,留白填补了,课文的内涵也更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这样的阅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文解读,这一“留白”无疑成为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好载体!

三、留白在结尾处,延伸拓展,彰显学生人文内涵。

文本阅读,实际是一个意象充实、填补、再创造的过程。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则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加上文学作品往往表达含蓄、情感内敛,这样就会出现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在此处进行拓展,无疑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充分彰显了文本的人文内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祖父园子里的景物,和作家在园子里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在文章的结尾处,萧红这样写道: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盖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开放性的一个结尾正好是一个让学生补充的题材,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学生情感的补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习作练习:等她醒了,她又会在祖父的园子里怎么的瞎闹呢?展开想象,续写《我和祖父的园子》。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57-02

多年前,于永正老师在总结“五重教学法”时便把“重情趣”摆在了首位。在“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他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说道:“其实我更愿意把我的教学总结为情趣教育,我的语文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情有趣……”的确,只要进了他的课堂,学生总是那么轻松愉悦,学起来兴趣盎然,甚至到了下课仍迟迟不愿离开……他在课堂中所营造的情与趣绝不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而是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于儿童学习之“道”,找准学科特质与儿童心理逻辑的契合点,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使儿童从内心自然生发出对学科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在润物无声中能力得到提升,语言获得生长。下面试以于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来探寻其情趣教育背后的秘密。

一、主旨把握:顺应儿童的诗性思维

所谓诗性思维是指以直观感受和直觉经验认识事物,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直接反映事物,而不太关注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儿童思维即是诗性思维。7~12岁的儿童,其思维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仍然以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为主,缺乏抽象性,这时的儿童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形式的逻辑推理。在检查预习情况、点拨重点字词之后,于老师紧扣学段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写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在这一学习活动板块,于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两个台阶: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说说自己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用心去看”,把文字背后作者所传达的意图和情感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是一句话概括出来。于老师让学生一一列举出园子中的植物、动物、事物,先进行感性认知,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作者在文字背后最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一过程,于老师教会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在第一个台阶“用眼睛看”的学习过程中,于老师同样顺应了儿童的诗性思维,在学生具体说出看到的种种事物之后,先引导学生用两三个词语进行分类概括: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人物还有他们做的事情;再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总括:我看到了园子里的许多事物,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和概括;紧接着他又引导学生将概括与具体结合起来,构筑两者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思维与表达的条理性。学生在这步步深入、充满新鲜和未知的挑战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以下为这一过程的教学片段:

师:请你先概括后具体地告诉我,你到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祖父的园子里有很多事物。

师:具体有哪些?

生:有动物、植物和人,还有他们做的很多事情。

师:“和”“还有”只能选用一个,而且要用到最后,你再说说。

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做的很多事情。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我看见了蝴蝶、蚂蚱、蜻蜓等动物。

师:请你再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植物?

生:我看到了黄瓜、狗尾巴草、谷穗等植物。

师:“谷穗”不是植物,是植物上的一个部分,应该改为……

生:谷子。

师:请连起来再说一遍。

生: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许多动物,有蜂子、蝴蝶、小鸟等;看到了许多植物,有玉米、黄瓜、狗尾巴草等。

…………

二、感情朗读:融合儿童的生活方式

于老师常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游戏。”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巧妙地将教学变成了儿童游戏化的生活。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本能需要。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儿童真正的家园,是儿童生活之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游戏的元素,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和策略之一。

于老师十分重视感情朗读。他说:文字是死的,朗读是活的。他始终遵循汉语言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在本课教学中他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于老师先是化身为“爷爷”,声情并茂,示范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读出人物恰当的语气。然后,师生分角色表演对话,在发现学生没能很好地读出“我”的天真、活泼和调皮时,于老师转而扮起了萧红,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却又神情毕肖的朗读惹得学生忍俊不禁,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心底无不油然升起一种佩服之情。于老师深谙儿童心理,他洞悉儿童内心深处对游戏的热衷与渴望,适时将戏曲表演中的“反串”引入朗读教学,给儿童带来了极大的新奇与兴奋,在鲜明的反差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再次朗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于老师用他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将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相融合,是吸引儿童爱学乐学的重要策略。学生置身其中,纵情游戏,乐此不疲,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三、读写结合:链接儿童的生活视界

读写结合是我国母语教育的精髓。于老师的阅读课,几乎每节课都会设计一个读写结合点,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他所选择的读写结合点每每都能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面对写作,学生跃跃欲试,拿起笔来得心应手,文字如泉水从笔尖汩汩流淌……本课教学的读写结合点,于老师选择了“读趣事、写趣事”。他在把握这篇节选文章的基调――表现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的基础上,去芜存菁,选择了描写最为具体生动、最具童真童趣的“铲地”部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指导学生读出“趣”的基础上,继而去发现哪里写得最有趣,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总结写出“有趣”的方法:“我们要写童年的趣事,首先要把事情选好。在写的过程中,千万别忘记写人物的对话……”回忆和选择有趣的事情来写,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学生自然“得于心”,而方法的总结和提示则给学生搭建了“脚手架”,写起来更加“应于手”。尤为可贵的是,在学生交流了自己所写的片段之后,于老师展示了自己写的两篇“下水文”,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在对照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启发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励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修改、提高。如此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断提高,写作的自信、写作的兴趣自然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纵观于老师读写结合点的选择,我们会发现,他总是将儿童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注重打开儿童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唤醒儿童的生活积累和内在需求,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欲望,让儿童以自由的心态投入其中,积累儿童写作的内动力。让写作内容从儿童的生活中涌出来,让写作的热情从儿童内心里长出来,这是于老师构筑儿童写作状态的奥秘所在,也是他设计读写结合点的理念和智慧所在。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第5篇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倾听条件

课堂倾听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是“异向交往”的对话。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抓住每一个环节,营造“异向交往”话语的契机,让学生倾听生命的花开,让教室润泽起来。

要想学生自觉倾听,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具有强劲的表达力与穿透力。一位教师说过:“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丰富反应,有效利用自己的语言、肢体、表情应和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密码,及时处理,春风化雨,构建和谐通融的润泽课堂。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执教《水》一课时的细节处理就很好。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师:你看,多有意思啊!水窖是一种事物,渴望是——

生:感觉。

师:一种事物,一种心情,作者却用了同一个动词。比如说:我非常渴望自由,妈妈把我关在了屋子里——

生:也关住了我的自由。

师:也可以说,却关不住我的自由。再比如,我非常喜欢吃“肯德基”,在路过这个店的时候,我咽下了口水,却咽不下——

生:我的渴望。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呼应学生的回响。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够听取每一个学生的话语、心情、想法,和他们实现默契交流,让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二、学生要学会倾听课前导入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是指学生听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倾听课文的导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前五分钟,教师的教学导语即奠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基调。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开头工作,确保导语的生动风趣,具有感染力。教学的导入是学生学会倾听的第一步,也是倾听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课文导入,就要做到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每到外地上一节示范课,课前总要设计不同的导言,以激发学生对他、对课堂、对文本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那么,对于熟悉班级情况的教师来说,在常态课上,也要密切倾听学生每一天所发出的不同信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不竭的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给学生无限的学习期待和希望。这样的课堂,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享受了快乐而充满诱惑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是幸福的,这样的成长是完满的,这样的教室是润泽的。因为开头决定了一切。

三、学生要学会倾听教师的提问

语文课堂上,相互的提问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思考价值,要能引起学生思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低级的一问一答上。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去过黄果树瀑布?从课文中,你们能看到黄果树瀑布的哪些壮观的景象?”这样有价值、有活力的话题一经提出,真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语言、智慧、情感如潮水般喷涌而出,将生发出无限的活力。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当学生都在潜心品味小萧红的“自由快乐”时,一个学生语出惊人:“老师,萧红一点都不快乐。”看着一片愕然的小脸,我意识到,有价值的话题诞生了。于是,我相机引导学生:“你能找出与“自由”不同调子的词句吗?”结合作家卡片、作家生平,学生们做出了批注,发现了文本“细微处的声响”,聆听到了“自由”背后的“凄婉”。

生1:园子里只有“我”和祖父,再也没有其他人。我感觉出萧红自由快乐的外表下的凄婉、孤单。

生2:在园子里不用枕头和席子就睡着了。萧红一生坎坷,在园子里的那段快乐的记忆,仍难以抹平她心中的伤痛。

生3:只有在园子里,萧红是快乐的;和祖父在一起是快乐的。她没有其他地方去,也没有玩伴。

生4:萧红一生都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幸福,却命运坎坷,对于童年那遥远的“自由幸福”深情回味,就是——向着明亮那方。

……

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提问。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时候还很无知和搞笑,但教师也要耐心地听学生说完。因为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发言或表现,都反映了他们自身的“逻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