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类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关键词:“工程材料学”;航空航天专业;教学改革
“工程材料学”是航空主机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仅有48学时,但承担着为未来的航空工程师构建材料知识体系的重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的工作实践,对该课程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研讨。
一、高度重视航空和材料领域发展对“工程材料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材料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材料科学成为最活跃的科学领域,材料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材料学”以物理学、化学等理论为知识基础,系统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中提出的对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具有较长的开设历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工程类课程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以新的形势为背景反思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航空以众多学科知识、先进研究成果为基础,已发展成为一个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现代航空技术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天空,也使得飞行器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工作环境更加严苛。现代飞行器不仅要具有速度快、航程大、载重多等特点,还要满足节能低碳等要求。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可能,“一代材料,一代飞机”已成为飞行器发展公认的规律。这对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的材料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飞行器及其主要部件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工作中,要全面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挖掘材料的潜能,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满足工作需要。面对航空航天迅猛的发展形势,仅了解和掌握已有材料的知识是不够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材料领域的发展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影响,同时要认真研究具体工作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要求,明确材料发展的需求。在新型飞行器的研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用户对飞行器总体性能的多种要求,对各项技术参数进行统一的优化。在落实对飞行器性能的要求时可以发现,很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飞机的航程和机动性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需要对飞机进行一体化设计,要及时掌握各种设计方案对飞机主要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对飞机整体结构进行综合优化。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工程师都需要和材料系统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降低全系统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材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发展最快速的学科之一,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主要方向上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充实。“工程材料学”课程要系统讲授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使得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早期的航空工程结构以自然材料为主,如在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上,木材占47%,普通钢占35%,布占18%。随后,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具有时效强化功能的硬铝为代表,很多优质金属材料被开发出来,使得大量采用金属材料制造飞机结构成为可能,也使得研究者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金属材料的探索。相应地,这一时期“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也以金属材料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开始在航空领域应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的优点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航空工程师首先采用复合材料制造舱门、整流罩、安定面等次承力结构,而现在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机翼、机身等部位,向主承力结构过渡。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制造性能被大量应用在复杂曲面构件上。复合材料构件共固化、整体成型工艺能够成型大型整体部件,减少零件、紧固件和模具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少装配,减轻重量。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先进飞行器的重要标志。相应地,复合材料必然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飞行器具有更好的耐热能力,提高了发动机、蒙皮等结构的性能,有效解决了防热问题。“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反映材料科学在提高飞行器性能方面的新应用与新进展。与此同时,其他相关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主机专业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认真分析专业教学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不同要求
“工程材料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对主机类各专业采用同一标准教学。虽然主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有其共性要求,但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差异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主机类专业根据航空领域中的分工培养学生,毕业学生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一样。就材料方面知识而言,不同专业学生也会有所区别,应按照专业特点纵向划分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不同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材料特点是确定课程要求的主要依据。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全面统筹飞行器产品及各部件的设计和制造,主要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机外形设计、飞机性能计算与分析、结构受力与分析、飞机故障诊断及维修等工作,要求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现代飞行器设计技术的影响,因此要较全面地掌握主要航空材料的性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轻质高强材料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培养能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飞行器动力的重要部件对抗氧化性能和抗热腐蚀性能要求较高,要求材料和结构具有在高温下长期工作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因此,材料在高温下的行为、性能和分析、选择方法应该是该专业“工程材料学”课程的重点。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要针对现代飞行器工作条件严酷、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设计要求,并为飞行器维护提供便利。该专业要求学生理解飞行器各部件的选材要求,掌握材料的制造工艺。飞行器零部件形状复杂,所用材料品种繁多,加工方法多样,工艺要求精细。很多新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其制造技术具有新颖性的特征,设计、材料与制造工艺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学生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把材料基础打好,适应工艺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要求。虽然各专业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课程基础一致。该课程名称为“工程材料学”,即明确其重点在于将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成果运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把材料基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工程材料学”是相关专业材料学科的基本课程,学生要通过该课程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微观和宏观基础知识,学习材料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等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等技术,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明确了各专业对该课程的个性化要求的基础上,更要明确共性要求。“工程材料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材料方面的科学概念,提升材料方面的科学素质,扎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知识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采用“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模式比较合适,即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每个专业均要求了解的材料领域知识和根据各个专业特色需要重点介绍的知识两部分,既满足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需要,又注重了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了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融合渗透,较好地满足了材料、设计、制造、维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了跨学科、跨专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三、多管齐下建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课程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创新目标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要求,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注重与工程实践教育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与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要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修订,与相关教学环节有效整合,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后续课程及实践活动的联系,解决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脱节或不衔接等问题。“工程材料学”在第四学期开设,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在前期开设的课程中,“大学物理”和“航空航天概论”是两门直接相关的课程。“大学物理”提供了学习“工程材料学”的科学基础,认真分析“大学物理”知识点在“工程材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航空航天概论”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为主线,介绍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果在“工程材料学”课程讲授之初让学生重新回到机库,从材料发展的角度再次审视航空航天的进步,结合材料学的概念研究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会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有好多课程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如“飞行器总体设计”、“发动机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如果在“工程材料学”中对有关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综合分析相关概念,加深理解。在主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训练”是集中式的工程能力培养环节,其教学内容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以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为主,包括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钳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塑性成型等,每一种制造工艺和方法都与工程材料密切相关。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材料是加工对象,对材料的性能等的介绍很简单,学生的认识较浅。如果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对材料作较深入的介绍,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艺和方法的适应性,可以促进学生把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分析研究实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表现来认识材料的性能,通过感性认识来体会材料变化的规律,把深奥的材料科学理论知识和生动形象的加工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工程训练效果,还能让学生把材料的知识学活,留下更深刻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是重要的综合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任务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专业一门或多门主要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设计工作,通过一系列设计图纸、技术方案等文件体现工作成果。很多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涉及材料的选用、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按照教学计划,“工程材料学”先行开设。因此,在相关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提出材料问题,引导学生在更广的范围里选材,在更加深入的层面上分析材料性能,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材料科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材料知识转化为初步的工作能力,克服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倾向。
四、结语
航空航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该领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学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材料学”要按照现代大工程观的要求组织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培养质量。航空航天领域和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工程材料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按照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深入研究材料学的基本要求和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工程材料学”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统筹考虑专业教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工程材料学”课程为中心,注重课程的纵向推进和知识的横向联系,不断加深对材料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多角度研究分析、跨专业交流合作、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汪涛 周克印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张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风云.工程材料及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少刚,郑勇,汪涛.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M].国防科技出版社,2016.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基地建设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10-02
目前大量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传感器、数字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研制和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电源、传感器等多种电子元器件、制造由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软件的电脑、空调、打印机等电子设备,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以太网通讯等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AP、无线网卡等无线通讯设备,及用于电力监测、测量和监控的各种仪器仪表都需要电子类专业人才。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电子产品应用广泛,对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是雷达、导弹、军事卫星等军事装备的核心,电子技术在近几十年来不断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了微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航空电子技术等在新兴工业领域中的作用,电子技术应用在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机顶盒、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民用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一些电子类专业培养人才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等是制约电子类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该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电子专业进行的相关改革与尝试,以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1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沿袭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制定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等相似的主干课程,没有彰显特色,没有和地方区域经济紧密联系。我们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电子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以《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电子产品调试技术》《微处理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实例设计》五门课程为电子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宽口径的人才很重要,目前多种技术相互渗透,边界模糊,以“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渐被以“能力为主”的模式替代[2],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综合动手能力,提出将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电路CAD技术、双列直插式和SMT器件焊接工艺、IC芯片的防护与电磁兼容、整机装配工艺、IS09000标准系列和六西格管理整合成《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课程;将传统EWB技术、模电技术和数电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测试与调试》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传感器技术、电子电路CAD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整合成《微处理器应用技术》课程;将常用低压电器介绍、电气控制线路的识读、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介绍、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功能指令、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整合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Verilog语言、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模电技术、数电技术和电子电路CAD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实例设计》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突破单一课程、单一教学设计,通过跨学科综合项目的训练将多种知识点联系起来,同时提高综合技能;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在教室、机房、图书馆、实验室和相关工厂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设计。以一体化实验室为主要场所,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双师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通常有以下途径。
(1)作为访问工程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近年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为了紧跟市场发展,电子专业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目前的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开发手段。学院为企业建立新技术应用服务基地,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横向课题,提高工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将企业的标准及实用的新知识与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制定激励“双师型”教师的制度。
学院认定的“双师型”教师需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累计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学院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激励“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优先选派参加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和进修期间可减免工作量,但待遇不变。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才能申请高级职称晋升。被聘为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专项津贴。
(3)外聘“双师型”兼职教师。
为了改善学院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聘企业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择优聘用,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按需聘用;分学期与兼职教师签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完善兼职教师资格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期中、期末考核。
3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师。近年来,我们学院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增加新型实训设备,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冠名班,联系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和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1)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包括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电路CAD实验室、SMT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PLC实训室、EDA实训室、虚拟仪器实训室、传感器创新实训室、电子设备综合实训室、电子元器件展览室和仪器设备存放室。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将兴趣小组、电子协会、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入实验实训室中来,从中选拔出创新人才、以“卓越”目颂岣哒庑┭生的综合素质。
(2)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本着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卓越人才,建立校企长期的良性互动为目的原则[4],开展实践活动。和企业合作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让企业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如和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加工手机板、汽车方向盘板等PCB板,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理论培训和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成立冠名班,如和SK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委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周给学生讲解实用技术;三是双导师制,如和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辅导,学生实施项目式实习和设计式实习,对实习效果加以考核,分学生评价表格和单位评价表格,学生评价表中含学生个人总结、单位考核意见和学院考核意见等内容;单位评价表中含学生评价意见与建议、双导师评价意见与建议等。
4 结语
电子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勤实践以提高职业技能。电子类专业通过改善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素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就业竞争力。通过“卓越计划”,培养更多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输送给企业,推动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仁霞,孙剑.“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47-48.
[2] 许春冬,吴军.高校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35-37.
关键词:经济法;实践教学;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就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者,也就是决策者从独立学院的现状出发,根据社会对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按照定位特征合理确定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愿景。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那么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度都要有所了解。所以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传统的法学类课程仅仅局限在书本概念的讲述中,而法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科学,我们要从最直观的效用来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法律操作、处理实际案件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经济法课程为了能够满足以上预期效果,独立学院应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科学谋划
科学谋划就是要求独立学院对各专业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一个全局性的统筹和谋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目标定位明确
经济法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必须符合本校制定的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或者培养方案,即经济法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途径。从经济法实践教学究竟要完成什么样的实践知识、素质和能力,取决于独立学院工程专业是如何定位的。国际型、经济型、复合型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每个独立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的办学特色,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或者自身优势来定位本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包括:观察、发现和认知法律事实的能力,归纳、概括法律关系及洞悉矛盾焦点的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证据的能力,准确认定案件性质好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律和适用法律的能力,能够组织和驾驭组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语言,看懂法律文书。
(二)资源优势和本校特色
每个独立学院因为历史原因、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上都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和不同,因而决定了各个独立院校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不尽相同。各校实践教学学时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各校特色,唯有此本校的实践教学才能长期持续开展下去,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三)教学文件
经济法实践课程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校系两级实践教学的基本文件,经济法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实践教师与学生的选拔,实践场所的建设与使用规定,实验或者实训的报告与书面资料,成绩评定与奖惩,物资、设备与经费的配备,合作单位的落实情况,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与责任人的落实情况,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措施。
二、周密组织
经济法课程实践课程除了做好科学谋划之外,重要的环节便是周密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是指哪些实践课程先开,哪些实践课程后开,哪些实践环节设置更加科学均需要周密部署。周密部署的原则就是:第一,基础理论课程先行开设后,专业实践课程后开设。第二,实践环节一定要安排在基本理论之后。第三,充分考虑师资、资源、学生人数的最佳配置。教师尽量选择双师型教师。
(二)教师配备
实践课的教师质量和数量是经济法课程实践环节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在数量上,尽量做到15人一组,配备一个专职或兼职指导教师。
(三)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的接受程度即学生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是否接受。如果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环节有不同意见,那么学院就要多方面找出原因,修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和环节。
三、有效监控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是一个比较复杂困难的问题,经过实践,目前经验有一定积累,但是还需要将来不停的完善。
(一)建立健全多级监控组织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目前分为校级和系级,但是在具体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有时候存在薄弱环节。第一,因为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常常出现指导教师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实践课程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如果监控再标准不统一,或者监控标准低,就失去了实践课程开设的初衷。所以在监控体系中,需要学院主要领导、系部各级领导及本课程实践指导教师,还有就是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班级干部、党积极分子共同努力。让其都了解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组织、质量和效果。如果都能重视起来,经济法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能基本上有了保障。
(二)建立科学的监控方法
经济法实践教学的监控还要在课程上加强。第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所有监控或者督导组成员,要认真检查开设课程的准备情况,比如授课计划、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文件、学生分组和教师配备。第二,上课过程中的监督。在实践课程中,督导老师要监督指导教师是否在执行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任务,配备的教师和参与学生是否指导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观察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究竟提高到了多大程度。第三,下课后,经济法实践课程的教学资料的保管。课程资料包括有关的书籍、笔记、手册、案例、法规、音频、实践报告以及学生动手参与的有关工程纠纷中的案例、法律原理、法律事务的资料,应保管好这些资料以此来考察学生经济法实践活动的最后的有效性。
(三)奖惩问题的落实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好坏要第一时间总结和反思,因为各个系部的实践课程的开展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总结的内容主要依据检查和验收情况,对于认真执行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进程、达到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师和协助实践课程的开展的学工人员进行必要奖励,对于不遵守组织教学或者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惩处。并且要及时兑现奖惩,才能起到鞭策作用。综上所述,工程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是符合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是可以为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提高起到巨大帮助作用的。毫无疑问,经济法实践课程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
一、引言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建筑行业BIM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BIM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将BIM技术引入到专业建设中,培养既能运用BIM技术,又能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的优秀建筑人才。以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调整,增设的BIM相关教学环节。
二、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BIM课程体系的内容应根据BIM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增设的BIM教学环节,优化BIM教学模块和设计路径,在课程设置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突出体现构建的“可视化”建筑模型,模拟建筑物实体,模拟建筑物施工建造过程,模拟建筑物的运行维护等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
在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建筑方案设计、场地分析、结构详图模拟、管线综合、协同设计、建筑性能分析、算量统计、施工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设计、竣工模型交付、运维管理等BIM技术的应用一一对应专业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工程造价、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BIM应用在课程体系中应占的比重。综合BIM应用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既有课程体系及BIM应用的相关软件功能特点,给出BIM应用教学内容、相关课程、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四、基于BIM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模式,建立起三维建筑模型,附加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形成了多维度的工程管理数据模型,也就形成了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真实、多维、协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将课程体系分成建筑CAD教学、BIM建模教学和BIM应用教学三个模块,使学习内容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大幅度提升专业水平和学习效率。
(一)建筑CAD教学模块建筑CAD教学模块,运用制图理论、CAD软件、天正建筑软件应用知识与建筑施工图相结合,绘制符合工程制图标准的二维图形,通过天正建筑软件可以调整门、窗、柱、墙等常用建筑构件并设置建筑材料属性,自动进行标注、编号以及处理门、墙相交之类的构件冲突关系,在绘制二维图形后自动生成简单的三维模型,让学生初步掌握建模的基本思维。
(二)BIM建模教学模块BIM建模教学模块,主要运用Revit、MagiCAD等软件绘制建筑三维模型。引入工程实例,依据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暖通、照明等施工图,先利用BIM技术根据图纸给定的设计参数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再进行机电三维模型的绘制,学会对设备以及管线的布置进行碰撞审查并进行管线优化,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转化。BIM技术建造的三维模型既能反映出全部构造节点,也可按施工顺序分层分段展示各节点构造原理与做法,领会设计意图,掌握引用的标准图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BIM应用教学模块BIM应用教学模块,利用仿真模拟施工、三维动画、漫游和构件分解等功能,在课堂再现真实的建设项目[1],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岗位技能与课程内容零距离衔接,掌握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程序、施工工艺、施工场地的布置、合理安排施工组织、优化施工方案、控制施工进度、工程计量及造价管理等职业技能。施工技术课程运用BIM虚拟施工技术,展现施工程序,使学生理解复杂工序的施工工艺,动态显示建筑构件施工顺序,结合各节点部位施工要点,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难点,将真实的施工现场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工程造价课程中利用BIM建模软件(如Revit),将建模数据相对应的数据接口(如IFC),导入到算量软件中,将BIM信息模型与造价信息相关联,将BIM5D、BIM审计等内容融入工程造价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多维度的多算对比的方法。项目管理课程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信息模型附加上时间维度,模拟建造全过程,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调整施工内容,重新组织进度计划,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施工进度优化的重要性。工程造价控制课程利用BIM技术,将BIM模型附加以材料信息,结合时间信息,分析不同时间段完成了哪些建筑构件,消耗了哪些材料,轻松实现资源的动态管理,工程量结合消耗量定额和市场价格等信息很容易得出施工成本[2]。利用BIM模型使学生对工程施工成本形成的过程、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要点有更全面的理解。
五、教学改革的难点
应用BIM技术的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软件创建BIM信息模型,并对BIM信息模型进行深化应用,同时还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措施支持教师参加BIM技术相关培训,参与BIM项目工程建设实践,与BIM软件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合作,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提升BIM教学师资队伍水平,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