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改变定势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材出发,设计出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在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使他们通过深入思考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创新思维;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采用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提问艺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开展问题教学,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让他们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实现教学的高效进行。
一、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用到数学知识的地方很多。在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参考文献: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作用,让他们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有效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在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和数学知识有效结合,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生被生活情境所吸引,主动分析问题,同生活问题中提取数学模型,并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并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例如,在教学“平行线及其判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在生活中寻找平行线,并提出问题: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教材中的内容相联系,掌握平行线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他们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在指导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在操作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开展操作活动,并提出问题: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的操作活动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他们能灵活地从掌握的知识中选择相关的知识进行猜测、分析和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促进了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让他们掌握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任务,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顺利解决问题,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使数学课堂在操作和问题的共同作用下高效进行。
三、在多媒体情境下进行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面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把数学知识和多媒体相结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直观的方式下探究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图形来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掌握圆的定义和特征。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直观观看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思考,综合全面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情境进行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方形、三角形的轮子可以行驶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结合圆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他们的质疑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还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在问题提出来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对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指导,使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已有知识中提出有用信息来解决,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提问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使他们所提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指导他们大胆地探究自己所提的问题。在质疑精神下,学生的思维灵敏性获得发展,让他们能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把握问题教学的原则,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提问艺术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向,高效地完成所学内容,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要严格遵守问题教学的原则,使问题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快速掌握教材内容,使问题教学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1.由易到难的提问原则。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先从基础知识出发进行提问,让学生能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猜测、验证等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提问的时机。在提问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使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让他们从掌握的数学知识中选择和问题相关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在思考中获得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提问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思维的灵活性大大提高,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深入探究数学知识提供前提条件。在运用问题艺术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获取数学信息、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朱铁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
在我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总是有很多学生突破不了应用题这一关,甚至有的学生一到应用题就害怕。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不是依赖于老师就是依赖于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我一直在思考和探讨,如何才能让学生用一种有效的方法轻松解决应用题呢?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尝试,我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应用题来说,它是组成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摆正教学态度,利用好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发现将“问题―建模―应用”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做好应用题审题工作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进行探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题材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上着手,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趣味性了。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怎样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审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让学生审题的主要目的,即让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例如,三年级的连除应用题:三年级一共有648名同学去参加祭奠烈士陵园的活动,派出了6辆校车送同学们到达,每辆校车运送了2次刚好送完。每辆校车每次运送了多少名同学?在带领学生解决这道题的时候,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由于这道题刚好出在三月份,正是学生要扫墓的时候,题目非常符合学生的心境,学生都跃跃欲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学生对于题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想到我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第一步该怎么解决,第二步怎么解决,只有一种方法吗?由于审题这一关把握得非常好,所以,基本都能要想知道每辆校车每次运送了多少名同学,必须先知道每辆校车一共运送了多少名同学,再将每辆校车的人数分成两份,就能得到答案了。很多学生也列出了两种甚至是三种方法:648÷6÷2,648÷2÷6,648÷(6x2),整个解题过程轻松愉快。对于数学应用题来说,其难易程度不仅与数据有关,更与题目中的情节与数量关系等因素相关,因此也就决定了应用题的复杂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多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好题目的意思,这样也就实现了审题。在实际中,学生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隐含的题意,同时还要明确过程与结果,这样才能从题目的实际意义出发,解决问题。
二、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同时还要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实现自主解决。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围绕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与研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要注重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此控制好教学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植树问题的时候,我故意出了一道难题给学生,题目是这样的:在某淡水湖四周筑成周长为8040米的大堤,堤上每隔8米栽一棵柳树,然后在相邻两棵树之间每隔2米栽一棵桃树,应准备多少棵桃树?由于之前学习的植树问题都是一般的、不封闭性的植树问题,这道题很有难度。其实这道题就是把我们前面所教的封闭性植树和不封闭性植树结合在一起,要想解决这道题,必须进行拆解分析。首先,我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审完题后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于是,我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一起在纸上画图并分析,学生从开始的不懂,经过对比、分析、讲解、终于明白了:先要求出柳树要栽多少棵?即栽柳树8040÷8=1005(棵)。由于是封闭性植树问题,1005棵就是1005段。又在两棵柳树之间栽桃树,由于两端不能栽树了,所以8÷2-1=3(棵),每段大堤栽3棵桃树,那1005个大堤就要栽1005×3=3015(棵)桃树。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开心地完成了任务,不懂的学生通过大家的讲解也都明白了。课后学生还要求我以后多出这样的难题来考验他们呢!我觉得,有些特殊的题目进行小组合作不仅不耽误时间,还能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如,认真倾听、完善小伙伴的分析、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
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要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同时还要通过分析与合作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实现有效的建模。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这样也就实现了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此外,在形成数学知识以后,学生也可以将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都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同时还要将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与解决策略等向其他学生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增强对问题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应用题中运用建模思想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让数学贴近生活实际。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时,审题后,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小红和小刚上学时的动画情景:小红和小刚分别在学校的两侧,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5分钟两人同时到达学校。让学生观察两人的运动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唤起相遇问题的生活经验。然后,我又让学生亲自现场表演,引导学生想到两个物体、两个地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这些关键词,并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就这样,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有了这类题目的初步模型,再通过讲解分析,学生不再是空洞的想象,而是根据生活实际解决这道问题了。通过这些生动的演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掌握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模型,为建立复杂数学模型做好了准备。
四、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扩展
学生在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以后,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将解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反思与巩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形成有效的数学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保证学生可以实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地扩展与延伸。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反思,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加深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例如,在解答长方形的周长应用题时,当解答完成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延伸:假如让你改编这道应用题,你会怎样改编呢?有的学生就改编成:将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块,每块的周长是多少?还有的学生改编成:将这样的长方形旋转90度,靠边放在原长方形的下面,组合起来的图形周长是多少?多好的题目啊,由于是自己改编的,大家解答得也更起劲了!方法也更多样化了。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邢艳春.段君丽.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5-116.
关键词:数控技术 一体化教学 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体现,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界得到广泛推广。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比较常用的教学法有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实验法、案例法等。笔者所在学校从2005年开始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尝试在数控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对一体化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其主要的特征是:教学环境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评价三方化。近五年的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学生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数控操作人员、编程人员、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制定了较为现代化的符合企业要求的设备配置方案。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数控实训中心拥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注塑机、数控线切割机以及电火花成型机等数控机床,系统包括FANUC、西门子、广数以及华中等,按照机床、系统的不同设置若干个实训室,在每个实训室中配备讲学岛和编程区,可以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从设备上为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
二、课程结构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学生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总和。学校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强化训练模块。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是以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强化训练模块服务为宗旨,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强化训练模块实行一体化教学,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三、教学内容任务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分解,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
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校本教材。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保证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四、教师队伍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为了培养一体化教师队伍,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了教师实践制度、进修制度、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等,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拓宽了教师引进渠道,招聘专业教师时,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使学校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能力不断提高。为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行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评价三方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重专业知识或技能、重考试结果。但一体化教学要求我们不但要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评价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在校内学习时,有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在企业实训时,有教师评、企业评和自评;并将三方评价进行比对,重视三方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从事多年数学教学的老教师,有很多经验之谈,今天我就在初中数学中应用题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也应该把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一点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例如,美国在80年代初就提出“问题解决是80年代学校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为90年代拟定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再一次强调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有效地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当然,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远不至于此,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认为应用题教深教浅一个样,学生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是应用问题解决的根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好的策略来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呢?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初步探索出了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读题习惯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理解这个问题。数学应用题源于实际问题,是一个可以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来解答的实际问题。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实际问题的背景很复杂,它牵涉到客观物质现象、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只有读懂文字材料、弄清背景条件和解题目标等,才能获得完整清晰的印象,真正理解这个问题,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和程序。
二、培养学生在解题时联想题目的实际模型的习惯和能力
应用题涉及的对象是极其广泛的,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需求关系等都可构建成数学应用题。在初中数学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题:(1)数学学科中的问题,有数字、长度、角、面积、体积等问题;(2)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如自然科学中的行程问题、力学、电学、光学、浓度问题等;(3)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如工程问题、测量问题、物资调配问题、利率问题、优惠问题等常见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应用题中,有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实际原型的“常见”问题;还有些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列式规则的“简单”问题;另一些是“不常见”的应用题,如其他学科中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问题,由于我们还不了解它们的实际原型,所以需通过联想题目的实际原型,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联想实际模型的方法一般有:针对题意回想曾经看过的或做过的实际情景;通过类比寻找与题意相类似的实际事情;通过已有的经验想象与题意相关的实际情景,用笔在纸上勾画出实际模型的展现过程,并实际模型抽象成数学模型。
三、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也可以有冗余,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
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应用问题的现实背景,创建数学建模的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对方法的掌握,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模型之间缺少联系。“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寻找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问题,寻找与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并用文字或图表进行自编题目,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修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同时,还可使学生在解题时能主动地联想实际模型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一桶油连桶重16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9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16千克和9千克的差正好是半桶油的重量。9千克是半桶油和桶的重量,去掉半桶油的重量就是桶的重量。
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