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合朗诵的文章

适合朗诵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适合朗诵的文章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朗诵;表演艺术;声请结合

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2-01

在朗诵过程中,朗诵的发声技巧是为稿件内容服务的。当作品中描述的场景在朗诵者心里荡起涟漪并且逐步让情感升温的时候,需要一种表达手段,这时候,声音形式就成了表达的手段。情感表达的需要使朗诵者对声音质量高的高要求成为必然。当未谋面先闻声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个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判断,声音可以为受众制造意境,可以引人入胜,声音的表现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声音的音高高低变化自如、音强大小变化自如,结合规范的语音,结合强大的气息,才能在朗诵中完美表现。

一、朗诵作品的情感体验

每一个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它的产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了解到这些才能根据内容将富有艺术魅力的声音形式内容传到受众耳朵里,再到受众心里。

稿件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情感,还要在细节去表达情感,情感的把握在细节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传播效果也会更好,往往细节是浓缩深厚感情的地方,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理解后去感受作者当时表达的意境,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矛盾的冲突上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魅力,理解了之后才能具体的感受,再形成语言传播给受众。

朗诵者在创造的过程中,首先被文字所感动,这样的感动如同波涛汹涌的河流要呼之欲出一样,让作品内容在朗诵者心里萦绕,感情调动起来了,声音才会动情的传达出去。

当朗诵者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去,在情感的太空中畅游,情到深处泪流满面,把情感从心里感叹出来的时候就动情了,能够打动自己了,就能打动别人了。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原创的朗诵作品,他们的朗诵不能称之为艺术,只是在展示自己圆润动听的声音,声音形式很美,却没有和稿件的内容相结合,只在乎声音的美而没有注重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朗诵没有触及人的情感,自然打动不了人,也就成不了艺术。在网上传送的一个朗诵视频《祖国,我多灾多难的母亲》,只看到朗诵者对着摄像头自己录制的一段视频,在他的朗诵中,虽然他的声音运用很好,语音规范,声音圆润集中,很有磁性的嗓音,声音虚实自如转换,在加大音高时也未出现破音等处理不当的迹象,这样的朗诵是在展示语音和声音的美感,却感受不到他对多灾多难母亲的心疼和关爱,朗诵时只有声音表现力,没有情感的表达,就不能打动人心。只有理解和感受到这样一份真情实感,在朗诵中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思想的情感。朗诵稿件能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要和朗诵者的嗓音条件相结合,根据嗓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朗诵文章,比如沙哑的嗓音给人一种沧桑感,就比较适合朗诵那种有凄凉、沧桑之韵味的文章。朗诵的情感感受也要顾及到观众,朗诵者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观众却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也不够完美,朗诵者要和观众相互沟通,相互感染,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声情结合的体现

声音准确的表情达意是朗诵者需要一直研究钻研和实践,达到吸引受众,极佳传播效果的目的。朗诵状态应该情声结合、声情并茂,朗诵者在以文字稿件内容为主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来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直接现实,传情达意达到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是语言的最终目的。如果抛开词目的,但求字正音准,字正腔圆,那岂不只有了语音的物质外壳,而没有了语言的精髓与实质?这样的语言岂不太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太苍白无味了吗!”朗诵是把感情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感情的表达离不开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可以概括为动于衷和形于声。动于衷,需要运用内部技巧进行激发和理清;形于声,则需要通过运用外部技巧进行雕琢。感情和技巧的统一,是正确的有声语言创作道路所坚持的核心问题。因此,技巧必须服从感情的需要,为感情来服务,情感与技巧相结合从而达到情感和技巧的统一。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朗诵 情境训练 阶梯式教学

朗诵是通过有声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门口语艺术。朗诵课程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课程中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训练是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情境教学,是朗诵课程中较好的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程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内容加以融汇贯通,以增强教学效果。朗诵的情境教学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探讨,为了让训练方法更有层次的递进,学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本文单从朗诵中的阶梯式教学来阐释情境教学,阶梯式教学方法即:从吐气――正音――态势――朗读训练。

一.气息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气息训练对朗读起着关键作用,在朗读中,如果气息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使声音听起来没有感染力。时间长了也会让朗读者嗓子容易沙哑。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接关系。吐气练习是从声乐学中的发声练习演变而来,练习的过程教会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呼吸方法,学会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膈膜的呼吸方法),和发好共鸣音。发声练习是为了让语言听起来更具有感染力,让说话的人说话不会太吃力。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先说明发音器官,让学生找准发音器官的位置。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不全规定在教室,而应该让学生在大自然外面,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更有利于发声训练。

1.呼吸训练。数数字法:深呼吸一口气,从1数到100,中间不换气。闻花香法:想象面前有一盆花,深深吸进香气,控制一会缓缓吐出。小狗呼吸法:学小狗哈气,中间不换气。吹灰尘法:想象桌面上有许多灰尘,感觉吸足一口气,缓缓向外吹气,吹气尽量保持均匀。

2.头腔音。让学生自己体会头腔发出来的声音,感受发音时振动的部位,老师可以跟学生说,发头腔音时像牛发“哞――哞”的音,头腔有振动感。老师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

3.胸腔音。让学生感受肺部的张力呼吸和发音。在胸腔鼓足一口气,发”Aa”的音,直上、直下、滑动练习。

4.腹腔音。深吸一口气,用手轻抚腹部,感受吸气时腹部鼓起。训练过程老师可以示范让学生感受,老师在学生中间指导。发音时徐徐呼出,腹部慢慢变回原型。

5.共鸣音。共鸣音是指胸腔、头腔、腹腔三腔合一的发音。整个感觉让学生体会练气功的方式,感受身体漂浮在太空,一股气流贯穿整个身体,发音时,像一条橡皮筋从头到脚扯住。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训练好朗读的气息,使学生在朗读作品时掌握作品的抑扬顿挫,有效的控制作品中的轻重缓急,更能读出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二.正音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朗读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一个人在朗读时发音准确才能正确传达作品的情感。正音训练是普通话训练当中的吐字归音训练,用来纠正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只有加强了普通话训练,才能更好的诠释文章的含义,增强内容对听众的渗透力。也就是对字头、字腹、字尾的完整处理过程。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说话的情感和内容。

要求学生咬准字头,发响字腹,收准字尾。发音做到准确无误,加上共鸣音的发音,使听的人能正确理解朗诵者传达的情绪内容。

这里主要使用绕口令的方法进行训练。老师播放下载的语音资料,要求学生跟随练习。比如:

单韵母练习: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复韵母练习: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十六斗六升好绿豆。

唇音练习: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舌尖中音练习: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舌根音、舌面音练习: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翘舌音、平舌音、练习:师部司令部指示:四团十连石连长带四十人在十日四时四十四分按时到达师部司令部,师长召开誓师大会。

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通过绕口令的唇舌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唇舌灵活性。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发音,起到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效果。

三.态势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态势语是指朗诵当中的肢体、眼神、表情等。西方语言学家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结果证明:人们交谈时,只有35%的信息是单纯通过语言表达的,其余65%的信息则是通过态势语表达的。在朗诵中,态势语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且让朗诵者更容易进入情绪,更好的表达作品内容。

态势训练主要分为这几种:

1.体态训练。身体的动作可以反映内心语言。在朗诵中,每一个身体动作都能够表达朗诵词中没有的东西。在这个训练中,老师站在讲台上示范,同时播放录像给学生观看,比如《超级演说家》、《我是演说家》、《开讲了》、《新年诗会》等演讲和朗诵节目给学生观看模仿。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学习:

(1)站姿:男生跟女生的站姿不同,男生双脚可稍微分开站立,两手自然下垂。女生双脚并拢或站丁字步舞台姿势。双肩展开,抬头收腹。

(2)走姿:主要体现在上下台,走时应抬头挺胸,走的步伐要自然大方,脸部朝向观众,眼神柔和,面带微笑。站定之后不能随便走动,以免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扰乱视听,影响欣赏效果。学生可以互相观察相互提醒。

(3)手势:按活动区域划分,手势可分为上区手势、中区手势、下区手势。上区手势在肩部以上,主要表示的是理想、希望、喜悦和祝贺等。中区手势在肩部以下腰部以上,主要表示的是平和的情绪。下区手势在腰部以下,主要表示憎恶、鄙视、反对、批判和失望等。老师可示范或放ppt让学生学习,并配上相应的朗读材料,让学生配合手势练习。

如:朗诵同志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中区)(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区)

一个声音高叫着:(J上区)(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K)下区(诱惑)

我渴望自由,()(中区)

但我深深地知道――(中区)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上区)(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中区)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下区)(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上区)(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表情训练。表情训练是指人脸部反映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面部表情反映朗诵的内容。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都可以通过表情反映出来。光是人的笑就可以分为:微笑、傻笑、大笑、冷笑、奸笑、假笑、狂笑、嘲笑等。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这几部分来进行表情训练。

(1)眼神。多角度眼神训练:让学生练习纵向、横向、交叉的眼神。眼神以平直落向最后一排观众的头顶为最佳。前视法、环视法、虚视法、点视法、侧视法、闭目法、仰视法和俯视法的眼神训练。将学生逐个挑上台进行感受练习,纠正学生的不良眼神。

(2)表情。主要让学生练习微笑、悲伤,这两个表情是朗诵中使用的最多的表情。通过朗读文章或诗词来练习,并指出学生的表情够不够真诚。指导学生每天照镜子练习,自我检测。如:

沉痛、悲伤的情绪: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轻柔,欢快的情绪:我愿意是急流,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急流》

3.装扮训练。朗诵的整体造型,是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因此要格外重视。装扮训练是指对学生朗诵时的着装、发型、面部修饰等进行统一指导。进行装扮训练可以通过举行朗诵比赛的方式挑一些同学进行榜样训练。

在朗诵的穿着方面,必要时可以穿礼服,但不宜过于暴露。一般情况下,朗诵的穿着宜与朗诵者的年龄相符,学生应突出学生清纯活泼的气质,不宜穿着过于老气的服饰。朗诵古诗词、古文时可以着旗袍或古装,可以增加朗诵气氛,让听众迅速进入角色。在色彩上也要遵循国际上的“TPO”原则和三色原则,根据时间、地点、对象选择合适的服装。发型上,长发的学生在朗诵时一定要束发,否则给人轻浮不可信的感觉。面部一定要化妆,表示对听众的尊重,但不宜化浓妆。

穿着方面可以带学生去商场给学生搭配好合适自己的朗诵风格衣服,还可以指导学生佩戴丝巾,做发型,给学生化妆等,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情境空间。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朗诵词语表达出来的意思,并根据作品不同的思想感情展现不一样的意境,是朗读作品上的锦上添花。

四.朗读训练中的情境教学。

朗读训练不是单纯的照念字词句,它要求朗读者通过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体味然后有感而发,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的表达出应有的情感。只有能很好的朗诵别人的作品,才更能通过理论作品的训练,写出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练习完上面所有的步骤之后,最后对学生进行朗诵的情境教学。

1.根据个人特点选择朗诵材料。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训练,已经能充分掌握学生的音色条件、普通话水平、个人性格等。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找到适合读的作品。通常女孩子比较容易读的好的作品有:李清照的词、柳永的词、舒婷的诗等;男孩子比较容易读的好的作品有徐志摩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等。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适合比较轻柔的男生或者女生读,音色柔美纯净,更能突出雪花的轻盈和美丽。情境训练中,老师找好适合朗读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2.理解朗诵作品。选择好合适的文本之后,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首先扫清字词障碍,搞清楚文中的字词、字音、字义;其次查清楚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基本资料、写作心境。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清楚,以抽查和提问的方式来检验。比如说岳飞的《满江红》,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角色,写词时作者的心境等,就能感同身受,读出词中的悲愤和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3.训练朗诵技巧。朗诵技巧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1)停顿可以用节拍器来进行情境练习。节拍器是声乐练习中经常使用的东西,在训练时,前面几次,到了该停顿的地方,老师使用节拍器提醒学生。只要形成习惯,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停顿的地方。语法停顿只要把握好每个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间就能朗读好作品。一般规律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稍短;逗号、顿号的停顿时间相对短些。强调停顿,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人为停顿。例如:这里就是1935年中国工农时走过的地方,叫它“水草地”。这句中的“这里”“它”后面需要停顿,以强调要说明的地方。

(2)重音也可以用敲击乐器来提醒学生,到了重音的地方,老师可轻敲提醒。语法重音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只要把句子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按重音处理就可以读好文章中的抑扬顿挫。还有一些需要强调重音的,老师不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可按自己的意志处理。

(3)语速的掌握应该根据文本的基调。在这里的情境教学建议使用背景音乐,老师事先找好适合文本的背景音乐,古诗词,建议使用古筝、古琴、笛子的纯音乐;现代诗歌散文等建议使用钢琴和交响乐。气氛轻松、节奏明快的句子朗读速度就比较快;气氛压抑、悲壮沉闷的句子朗读速度就应该比较缓慢。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使用稍快的语速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情辞激昂和超脱的心境。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段使用稍慢的语速可以衬托作者忧国忧民的感伤和爱国情怀。

(4)语调练习适合用对话或分角色朗读来训练。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练习:

甲:嗨!这不是王威吗?()

乙:请问你是?()

甲:你不认识我啦?()你小学同学李强啊!()

乙:哎呀!李强,你看我这记性!()

还可以加些平调和曲折调的内容来进行练习。

朗读训练是综合训练,通过最后一步朗读训练,可以将前面三部门的内容结合起来,对朗诵者进行指导,朗诵者也能从每一部的训练中得到经验,从而使朗诵的作品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演讲与口才实训教材》.王秋梅 张艳辉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

2.《朗读美学》.张颂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

3.《朗读学》.张颂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3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体条件准备稿件

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朗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赛诗会”等活动,评选出“最佳演讲”和“朗诵之星”等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并发现和挖掘了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熟悉的诗文作品。教师之前可适当指导建议,如材料稿件长短应以3―5分钟为宜。原因是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要想完整地表达它的意境,感情,思想等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太短,朗读者自身的感情都来不及表达,意犹未尽之时已经结束,而对于听众来说,也只是浅尝到辄止,来不及品味;相反,如时间太长,激情难以保持,对于观众来说也会审美疲劳,产生反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都是渐渐增强,对作品能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音色相对成熟,所以应选择一些能体现主旋律,比较昂扬大气,句式有长有短,情感起伏较大的作品。就男女生性别来说,应根据学生各自声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本。男生音质雄浑低沉,适合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女生音质尖细清脆,适合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舒婷的《致橡树》。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如害羞内向的同学对于表演激情的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满江红》在情感把握上就不容易抓住文本神韵。

二.挖掘学生潜质――围绕“内三外四”具体指导

一旦稿件定了下来,接下来围绕朗诵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指导。主要包括“内三外四”。“内三”主要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外四”侧重于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在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他们综合感知,进行情景再现,可以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角度进行细化指导,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文本,让学生熟悉作品,查阅艾青的资料,诗人的经历以及写诗的背景,明确:当时28岁的诗人在爆发,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借一只小鸟对土地的眷恋,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深情。确定诗歌朗诵的感情基调:深沉的爱。接下来,具体细化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感知到全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和黎明---”第二层从“然后我死了”开始到最后,划分的标准是由生到死。进一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停连,重音,节奏等。如“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指导学生模拟嘶哑的音乐,缓慢低沉的语调;接下来三个以“这”开头的句子应快速连读;最后一句“因为”开头二字要包含感情,一字一顿读。总之,整首诗要让学生明确的基调是:深深的爱――这一大方向不变。

三.调动学生感情――选择合适音乐,锦上添花

诵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诵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借助选定的音乐,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领会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营造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指导学生选择音乐背景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与内容相和谐,二是要注意音乐出现的时机,要么在朗诵开始出现,以营造气氛,引领朗诵者和欣赏者入情入境;要么在朗读进行当中,感情渐渐饱满趋于爆发之时音乐出现,以烘托与渲染,将朗读者与欣赏者的感情推向。当然,配乐所需要的音乐一般选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中国古典乐,要避免对朗诵本身造成干扰,音乐的选择相当重要且必须慎重,应该把握好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否则不如不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朗读的工具,一旦选定了,就要保证它的音响效果。根据室内外场地的大小来调整好音量,一般低于40dB,会让部分观众无法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如果高于70dB,就会干扰朗读者本人的朗读效果。总之,对于配乐朗诵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四.配合学生表达――辅佐肢体语言,心有灵犀

在朗诵中还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编排一些适当的动作。很多时候,得体的动作往往是内在感情有效的外显和延伸。即朗诵的形体语言。它是艺术化的生活动作,动作幅度相对于动作真实的既有夸张又有收敛,主要以描述和情感动作为主。如陆游的《钗头凤》,可设计表情性动作,抓头,攥拳,发抖以表现陆游的自责,悔恨和痛苦。如李白的《将进酒》,可设计示意性动作来表达选定性的内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表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提醒学生动作要少但要精,不要为了动作而加动作;动作要协调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动作要大方舒展有力度,不能只动小臂,要大臂带动小臂。最后要禁止学生出现习惯性的动作,如背手,插兜,袖手等动作。有时还要观看合作者的表演,做到搭配得恰到好处。

五.根据学生条件――多次反复辅导,潜移默化

据相关人员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刺激,强调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诵读时,之前的多次辅导十分重要。这里说的多次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强度地训练,而是一次指导后学生在自身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在相隔一些时间后(一般为二到三天)再次进行检查,再次强调或重新安排新的重点,如反复强化,学生的潜意识不断受到刺激,尤其对于一些忙于学习,考试时间紧迫参加诵读比赛的学生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安排聆听名家朗诵,教师范读,再与自身朗读的对比,通过不同方式的练读,促进朗读技术的内化,使学生的感受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他们对朗诵技巧的重视。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4篇

1.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审美感知力

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可以细分为审美知觉和审美感觉。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感知力培养,首先需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将高中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在语文教学审美内容上。例如在学习《雨巷》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感受江南小巷的意象,紧接着去体会雨中小巷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对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有一定的切身体会。当学习文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体会丁香的意象,结合丁香的传统文学象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了高中語文课堂,对高中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尽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语文中的“美”,充分刺激学生的审美感知。不仅如此,多媒体工具辅助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注度,把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变成创新的多媒体教育联合方式,更充分地将教材上优秀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运用教学PPT,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文章作者的照片以及生平事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感受作者的精神风采,进一步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视频动画资料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美感。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有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片段,让视频的播放进度跟随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将电视剧中贾府环境的镜头片段与文章中描写的贾府景物相结合;反复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结合文章对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初见时的心理描写开展教学,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更好地领略文章中的美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音乐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让学生在学会这首歌曲的同时,将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歌曲的优美旋律中,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诗歌结合的魅力,增加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授《鸿门宴》的时候,找到切合课文意向的音乐类型,对文章的情感内容进行更好地渲染。当荆轲在易水诀别之时,音乐的主旋律应该围绕“高渐离击筑”“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所表达的情感,尽量选择悲壮、不舍、豪迈的曲风在课堂播放;当翻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时候,音乐需要有所变化,结合课文中众宾客的心里所感,音乐的曲风需要变得激愤;跟随着众人的心理活动,教学到“复为慷慨羽声”的时候,需要将音乐曲风变得慷慨激昂;当“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乐需要选择曲风悲怆的。结合课堂上音乐风格的变化,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易水诀别”的情感变化,在音乐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讲授《光阴的故事》的时候,结合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以及郑愁予的《错误》等饱含情感的现代诗歌,可以进行诗词朗诵比赛。结合诗歌蕴含的深刻感情,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背景配乐。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再找到适合诗歌情感的背景配乐。在诗歌朗诵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感受诗歌一字一句、抑扬顿挫的美感。不仅如此,在诗歌朗诵的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播放优秀的诗朗诵表演,让学生感受专业朗诵的魅力,结合诗歌的真情实感,更好地领略什么是美。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强化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

高中语文课堂仅仅渗透培养审美感知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适合朗诵的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朗诵;群众文化;诗歌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99-02

一、体面而经济的活动方式

与其它活动方式相比较,朗诵活动几乎不用任凭投资,不用购买乐器、不用较大的排练场、不用购置演出服、不用编曲配器、不用音棚贴声等,抚顺的诗歌朗诵爱好者甚至拒绝手持红色文件夹在台上照读,认为那样不敬业、不认真、不能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影响了与观众互动与交流,这样又除去了购文件夹的款项。无论什么表演形式,人民群众的认知度是非常重要的,相互辉映,才能达到繁荣热烈的局面,抚顺的朗诵爱好者说“朗诵诗歌就如同走进星级酒店,我们品味的是大餐,吃大餐的时候从气质到仪表,从服饰到风度都要展现一种教养”。喜欢诗歌的听众说:“诗歌离我们很近,很亲切,你融入了,热爱了,有什么可远的,说白了,诗歌的语言就是不直接说,文学着说,含蓄着说,优美着说,朦胧着说,凝炼着说…”他们觉得体面而有趣、对心灵又是不间断的陶冶,朗诵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鉴赏的水平,传播中获得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诗在一个城市中的印迹

古诗中描绘的每一个城市或景点,那里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向外地的朋友自豪的讲起某某大诗人来过此地,哪一首著名的篇章是写此地的。那么抚顺的老百姓都会背诵几句《煤者颂》――“煤都之夜呵/安祥而又不平静/煤都的夜色呢/黑黑透红……”这是诗人郭小川在抚顺体验生活时写下的。同样诗人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就流传更广,因为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每当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总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朗诵,或群体、或双人、或单人,让一个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士兵,常驻人们的心里,让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一个三线城市当中,有1900多个群众文化团队,虽然朗诵团队的占有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一段雷锋日记的搞抄,人们从中发现,年轻的雷锋是一个文学青年,是一位诗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无论是郭小川、贺敬之还是雷锋,他们的激情与诗作都为这座城市扩大了影响,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那么朗诵活动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印迹守护好并不停的传播。

三、朗诵活动的可行性

抚顺市群众艺术馆曾把诗的舞台搭在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把数百个诗歌题目像谜语的谜面一样写在彩条上,沿街悬挂,让爱好诗歌朗诵的路人选题之后走上台来,即兴朗诵,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想上台者络绎不绝,朗诵者深情投入,路上驻足倾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天应该是这座城市诗的节日。“创作与朗诵共进,青春与诗歌同飞”―一位大学生的留言,表达了他的热爱和感慨。在各企事业年会、机关联欢会、学生班会上都能听到朗诵的声音,抚顺还定期举办五月诗会、十月诗会、诗歌创作朗诵大赛等,让更多的人有登台表现的机会,有的作者的作品没有机会在报刊上发表,朗诵也是对作品的一次立体的表现,他们有找朗诵者朗诵的积极性,反过来朗诵者对作品质量的要求,又促进了作者的创作,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也促进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新的思考,该怎样把创作团队和朗诵团队组织起来,协调的向前发展。《抚顺晚报》上曾设了一个专栏《朗诵诗坛》,选了三十五首适合朗诵的著名诗篇,每期一首,均请专家讲解诗歌并指导在朗诵中的要点,很多人认真收藏,如获至宝,出现了一个办公室通过复印人手一份的场面。想着老百姓所需,把诗歌艺术放在一个没有门坎的广场,让老百姓信步而来。放声朗诵是一项可行、可持续、可推广的群众文化工作。阅读诗歌当然是一种优美,朗诵诗歌自然是一种豪迈,聆听诗歌必然是一种幸福。

四、作品通过朗诵产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