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传统规模化养殖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生态猪养殖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猪养殖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理念,使养殖数量和养殖效益达到同时提升的效果。
1生态猪养殖技术分析
1.1生态猪饲料控制
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对饲料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了提高猪的免疫力,需要尽量选择天然猪饲料,保障猪长成后的肉质,在此基础上防止猪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疾病扩散,影响生态猪饲养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在猪场周围建立农作物区域,以猪的排泄物对农作物施肥,天然化肥可提高区域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进而实现生态循环。
1.2注意生态猪饮水控制
水质对于猪的生长十分重要,其不仅会影响到猪的健康,且会影响到猪的肉质。因此,在实行生态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猪引用水的来源,进而不断提高猪引用水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井水作为猪饮用水的水源,井水为地下水,水源会不断流动,且水中所含杂质较少微生物较多,可以有效提高生态养猪的质量。如果猪场周边无法开设井口,可以选择河流水,河流水必须为流动水,且在应用前需要进行水质监测,确定河水是否受到污染,但河水中所含杂质较多,且微生物对比井水较少,需要在猪引用前添加少量维生素,使水资源满足生态猪养殖的要求。
1.3生态猪环境卫生控制
在生态猪饲养的过程中,环境卫生控制尤为重要,其不仅是提高生态猪效益的基本保障,更是实现生态养猪的基础。因此,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卫生进行严格的控制,且猪场必须保证干净卫生,以此防止疾病的发生。同时,养猪场中的猪舍卫生环境控制需要重点关注,保证猪舍内部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以此防止细菌滋生影响猪生猪的生长发育,进而为生猪的生长提供健康卫生的环境。在环境卫生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清理猪舍地面的污水,在通风换气的基础上防止猪舍内出现异味,以免生猪染病。
1.4生态猪粪便处理
生态猪养殖过程要做到生态化,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对生态猪粪便进行处理。如利用沼气对粪便进行二次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猪肉品质,也可以在粪便中加入有机肥堆肥发酵剂,将粪便进行发酵,使粪便实现循环利用,为农业提供帮助。这样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变废为宝”,且可以将猪的排泄物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猪的生长质量,解决了饲养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
2生态猪养殖模式分析
2.1应用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可以结合地区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的生态发展,且可以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立体养殖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将态循环模式的优点充分发挥,在实行循环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养殖效益。例如,根据实地情况采用混合养殖的方式,在该模式应用前需要对地区进行细致调查,然后实行立体养殖,如以“生态猪、沼泽、果园”的形式完成生态循环,最大化利用当地资源,实现生态养猪成本的最小化,促进养殖业发展。
2.2应用林下养殖模式术
林下养殖模式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借助林业资源,但需要控制生猪数量,以免对林业造成破坏,发挥出天然林地资源的作用,以此提高猪肉品质。对猪肉品质的提升更大,但是要控制合理的生猪数量,不要破坏林地自然的生态环境。应用林下养殖模式术需要选择天然林,保证放养地周围不存在污染区域,或者可以选择不容易遭受生猪啃咬的经济林地,提高生态猪的养殖效益。在确定好放养地后需要搭建简易猪舍,猪舍及放养地需要用利用围栏,防止生猪走出放养区域。
2.3生态放养技术
传统饲养模式场地有限,且会降低生猪的免疫力,而生态放养技术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提高饲养效率。例如,将生态放养技术与种植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猪肉品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生猪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品质,这样的技术符合当前我国的需求。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整合教材;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75-02
2007年9月7日,同志视察辽宁省大连市职业教育时说:“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职业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在一起”。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校在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行“教师一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法多元化” 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改革的思路
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与生产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任务想脱离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逐步做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使教学既能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又能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改革的实施
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需要有设施设备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需要有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为此,我校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生产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并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为此,从辽宁省水产科学院引进一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专家担任该专业的带头人,并要求该专业教师三年内累计参加生产实践时间在一年以上。同时,在该行业规模、影响较大的企业中,聘请生产技术专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强化了该专业教师队伍的生产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能力。
2.开发适合职业要求和技术发展、符合教学需要的教材体系。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要求教学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学生的学,由教师脱离实际的教转向在做中教,由学生在被动中学转向在参与工作过程中或完成工作任务中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使职业教育更接近于企业实际,因而要对过去教学中用的教材进行全面改革。开发出一套适应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为此,我们成立由学校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和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教材开发小组,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把该专业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提炼出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教材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海水生态养殖专业教材整合成“海水生态养殖环境管理、海水生态养殖饵料培养、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部分,使原有的海水生态养殖专业教材“立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重点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力争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群)零距离。
3.建立一批与专业教学和岗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和体验,在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因此,学校在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与行业中基础设施完备,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职业教师的技术水平,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在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几年来,我校先后与大连市海水生态养殖行业处于龙头的大连玉海珍品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使之成为挂牌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改革的成效
海水生态养殖专业教学改革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地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更加得心应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由于实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为加强实习期间的管理,我们重新修订了实习管理制度,实行企业与学校、师傅与教师共同管理的模式,细化了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价标准。
今年首批实行改革后的学生教学实习已经结束,企业普遍反映这批学生不但实际动手能力比以前的实习学生强,而且增强了实习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实习成绩普遍较好,受到了企业的好评。这批学生还没毕业就全部被相关企业聘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
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加丰富实习实训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努力探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大连市教育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大教[2008]164号)[Z].
[2]张继明,朱磊.就业力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3]高利兵.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对安徽省企业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4]张健.论高职教育课程整合“三段式”方法论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2,(7).
关键词:导师制;“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师制的含义及国内外实践
导师制是以导师为“龙头”,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很融洽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等综合素质,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导师制源于英国,牛津与剑桥在建校之初就实行导师制。随后,20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率先在美国推行导师制,其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效仿。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新生本科中实行导师制,浙江大学、哈工大也相继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
二、以导师制为平台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于2008年颁布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开始推行以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三三制”实施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
1.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具体目标
为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水平服务,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的系部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出发,以导师制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
借鉴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学习模式,综合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笔者将指导的19名学生组建了5个项目团队,进行合作学习与研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在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下,进行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和导师指导等相关活动。具体实施程序分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学习阶段和成果表达交流三个阶段。[1]
3.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创新活动和指导平台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结合我院目前本科教学中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以项目的选题、申报、立项、调研、写作等环节进行科学和系统地设计、安排和管理,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4.实施“因材施教、分年级重点培养”的“三三制”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2]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对导师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大二学生一般是完成了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教育期,处于专业“领域思维”意识萌芽期,大三是专业“领域思维”形成关键期,大四是综合能力提高期。不同阶段需要的指导不同。为充分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工作中提出了“因人施教、分年级培养”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三三制”的工作流程:第一,“三阶段”是指意识树立阶段(2年级)、能力养成阶段(3年级)、素质提升阶段(4年级);第二,“三导向”是指综合素质提升导向、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导向、就业导向;第三,“三维度”是指导内容包括理念指导、科研指导及社会实践指导三方面(见表1)。第四,“三联线”是指坚持教师与学生连“线”、坚持理论与实践连“线”、坚持课内与课外连“线”。
三、目前已经取得的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模式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1.打下了科研基础,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2.锻炼了意志品质,拓展了思维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培养了其工作认真、细致的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团结协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调研中的动手、记录、观察、处理调研结果的能力,检索文献及初步科研设计的能力,启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了SRP项目立项率
作者指导的19名学生组建了5个项目团队,获得4个校级SRP项目立项,目前均已结题。
4.保证了毕业生论文质量
指导的2006级、2007级毕业生,25%左右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评定良好。
5.促进了学生就业
通过导师的指导、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针对高年级毕业生,将职业生涯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实行发展性就业指导模式。目前,2006级、2007级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在就业招聘中已显示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拓宽导师来源渠道
生师比过高,严重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商学院目前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20,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为1∶6。[3]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师指导任务过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导师制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被落到实处。为此要拓宽导师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尝试聘请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可以将优秀硕士、博士生等作为本科生导师,尤其应尽快推行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从而解决本科生导师缺乏的问题。
2.着力建立健全双向选择机制
目前的导师选择方式是被动的“单项”选择,一年级下学期所有本科生全部参加导师制的双向选择。在开始选择之前系里公布导师的基本情况和学院向导师征集来的培养计划选题,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填表报名选择导师。为保障知情权,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建议导师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业状况、旨趣特长、受导需求等,都须经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公布或公示,还可加入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增强“知”、“情”认同感。[4]
3.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平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层次上,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尽管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工作平台的原因,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难以落实。实施导师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这些活动需要一定经费投入和实验设备作保证。而我院目前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缺乏必要的平台和条件支撑,如充足的资金、固定的场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平台等。如缺少师生经常见面的相对固定的场所,系里的会议室大家都要用,目前主要是在导师办公室,非常拥挤,学生只能站着接受指导;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应该提供包括投影仪、多媒体资源的专门导师指导工作室,才能使学生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等;科研导师在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设备购置、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先期经费投入,这些都需设立院(系)层面的本科生导师制专项资金。
4.完善导师制管理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院导师制管理制度还需完善,比如,导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导师业绩的评价奖励机制、学生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等方面,未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一是成立导师委员会,定期召开导师大会,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调动教与学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工作量,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的工作考核范畴。鼓励学生申报各级SRP项目,并将主持或参加SRT项目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积分系统的参数等。
五、结束语
本文对以导师制为平台创建的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三三制”实施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就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能够为高校导师制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王东杰.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08,(4):24-28.
[2] 周权锁,陈巍.注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新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6):91-93.
关键词 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立体养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6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破坏。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环保人士的重视,而一直依赖于土地的养殖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土地和环保压力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如何破解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决定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走生态循环的道路[1-2]。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坚持因地制宜、农牧结合,通过科学养殖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提升动物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有效综合利用动物排泄物,使其变废为宝,降低养殖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促进两者的立体循环体系,达到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1 种养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通过合理科学地利用土地和周边的环境资源,减少排泄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一般环境可以承受一定规模的养殖,目前以家庭式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比较受推崇。但养殖规模一旦超出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较大规模的养殖模式,就需要利用立体循环的生态模式,通过“养―种―养”等消化链来消除或减少各环节产生的有害物质,形成变废为宝的循环链。目前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涉及畜牧业、种植业、渔业等,即养殖产生的粪污在种植、养鱼、生产中作有机肥等链式延长循环利用,真正变废为宝。另外,种植的玉米及青饲料等又可以用于作动物的饲料来源,种植需要的肥料可以由养殖提供,而种植出来的产品又可以饲养动物[3-4]。各地可以因地制宜,走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养殖道路。
2 多元化的农牧结合
单一的、散养的、小规模的养殖在今天越来越少,也不能满足目前市场需要,将逐步被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所取代。但是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产生的大量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分解,必然会带来污染,并给环境造成压力甚至破坏。为此,需要把养殖业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农牧结合方式,不仅能降低养殖所产生的粪污污染物,还能使利益最大化,变废为宝,从而形成循环农业。
农牧结合是养殖业和种植业两者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养殖业为了消纳粪污需要相当面积的土地,而种植业需要为植物施肥,长期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对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不仅解决了养殖者的粪污处理问题,也为种植者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而种植者通过使用养殖粪便,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不仅能优化土地结构,还能改善种植产物的品质。
3 科学引领生态健康养殖新常态
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利用科学知识引领畜牧业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新常态。一是提高质量。过去养殖大部分是以消耗资源换产量,以环境为代价搞生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可修复的不良后果。现在要转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质量高又见效益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发展质量。二是转变方式。过去是一家一户的散养式养殖,不仅不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抗风险能力也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按照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可实现畜牧养殖产业化经营,实现环境友好型养殖。三是调整结构。过去是单个品种的局部养殖,不能形成品牌效应,也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而以畜牧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开发壮大优势产业,可形成精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的模式。
4 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的措施
事实证明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也在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农业部门的重视和推广。发展“高效益、低排放”的生态健康养殖,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畜牧业发展方向,走生态健康养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做好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布局优化,科学合理开发地方资源;二是做好品种优化,保护开发优良地方品种;三是做好饲料优化,合理开发饲料,科学使用添加剂;四是做好设施优化,科学规划建设动物栏舍;五是做好粪污优化,循环有效处理养殖废弃物,开发立体循环经济,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压力。
5 参考文献
[1] 王培林,王成武.浅谈规模健康养殖[J].中国畜禽种业,2011(6):33-34.
[2] 袁东芹.生猪健康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69.
[关键词] 生态猪 养殖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45-01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食物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呼唤回归自然,绿色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人们所喜爱。现如今全国都在倡导绿色生态理念,云南临沧市畜牧兽医局更是极力鼓进行生态猪养殖。生态猪更是得到了广泛推广,利用生态养殖技术的先进性,使猪肉的品质、口感、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也使环境得到了改善,使养殖业生态效益得到了提升。
1 生态猪和生态养殖概念
生态养殖涉及到养殖动物的环境卫生、喂养动物的饲料、动物疾病的预防、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生态猪是指按照生态养殖方式,要求饲料绿色无农药、无重金属、无其他添加剂,不给猪做任何疫苗处理,仅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对于猪产生的粪便可以利用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能源供农民使用,也可以作为肥料来培育庄家,真正做到无污染。
2 养殖生态猪的技术
2.1 遗传技术的改良
现如今,国外生态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是我国大多数群众却不习惯此口感。我国群众虽习惯我国有些地区的生态猪肉口感,但是存在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优质的选育与杂交技术,培育出优质的品种,进而为我国生态猪养殖提供基本的遗传基础。
2.2 生态饲养技术
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对生态猪养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猪肉品质,最好不要圈养,而要适当在上坡或者草地进行放养。与此同时还要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态猪实施不同的饲养方式,例如利用了先进的饲养技术,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单独饲养。
2.3 远程监测技术
为了更好地监控猪舍的环境,可以在生态猪舍内安装自动监测器,每隔十分钟会把猪舍环境监控结果发送到数据库。猪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对猪舍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生态猪在最适宜的环境中成长。除此之外,如发生疫情,可以结合生态猪的品种、免疫情况、健康状况等信息,查找问题的源头,从而更有效的治疗,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会减少损失。
2.4 沼气的充分利用
首先要确定生态养殖场和沼气池的位置,由于养殖生态猪所产生的废物需要排到沼气池中,所以沼气池要选择相对较低的位置。而生态养殖场的位置正与其相反,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更好地通风。沼气池中的猪舍污染物经过发酵,可以产生沼气,农民可以利用新能源进行煮饭等。同时 ,农民也可以利用沼液进行灌溉庄家,农民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3 养殖生态猪的发展前景
3.1 基地、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当前的养殖业中,由公司向农户提供对应的原料和产品,所有的供料、防疫、采购等都是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得在养殖过程中保证饲料的安全性,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地查找问题的根源。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规模化生产,虽能保证猪肉的品质,但是与真实的生态养殖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没有完善的养殖体系,养殖户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立体养殖模式
立体养殖模式大多是以养猪为中心,充分的利用了养殖空间,将饲料作为引线,将不同的生物进行连接形成生物链,常用的循环链有“鸡―猪―蝇蛆―鸡、猪”模式,“鸡―猪―沼气―蚯蚓―鸡”模式,以鸡粪喂养猪,猪粪产生沼气,沼气渣育蚯蚓,再用蚯蚓喂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模式被应用于养殖业中。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挖潜消耗、减低污染的目的。在提高猪肉品质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3.3 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种植业、养殖业各自独立,呈单程线性结构,不利于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还使得猪肉的品质大打折扣。而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使得生态猪活动场地更宽广,吃上更自然的食物,更加趋近于养殖的自然性与原始性,真正做到无污染,无色素,真正的生态养殖。对于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来培育庄家,减少化肥的使用,不单单做到绿色生态猪,还做到了绿色食品。减少了环境污染。
4 养殖生态猪的意义
4.1 提高猪肉品质
以往传统方法养殖出来的猪肉中往往添加了许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例如过量的铜、锌、抗生素等。有的养殖场仅仅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肉的品质和色泽,而通过生态养殖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猪与普通猪具有免疫力强、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在保证快速生长的同时,还做到了安全无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有害物质,广受人们好评。使大家吃到放心的猪肉。
4.2 改善环境质量
传统养殖技术产生大量的粪便及污水,如不能及时处理掉这些污染物,将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利用生态养殖技术,对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天然气供农民使用,沼液可以作为肥料来灌溉庄家,有效的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高科技,高环保的生态养殖技术颇受人们所喜爱。
4.3 符合经济发展
在当今的市场需求条件下,养殖生态猪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生态猪肉的品质在不断地提升,不断的向着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竞争地位,使我国猪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