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排比句大全

排比句大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排比句大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排比句大全

排比句大全范文第1篇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著作《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

就连一向以关心国际金融形势为主的世界银行也在2012年11月了一份名为《降低热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任由全球变暖的趋势持续,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会上升4℃。

报告认为,这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没;粮食生产风险增大;水资源匮乏情况将进一步恶化;生物多样性会遭遇不可逆转的损失。

2012年年末,国际能源署(IEA)了《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下称《展望》),对2035年前的全球能源趋势作出了预测。在报告中,IEA悲观地表示:“各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商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这一目标正变得难以实现”。

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挑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连线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请他来为我们解读:面对能源和气候危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IEA在《展望》中指出,即使考虑到未来各国的发展政策,我们依然不能确保全球能源体系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展望》预测,从现在到 2035 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尽管世界各国对于低碳能源的使用与开发都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未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主导全球能源的消费与使用结构。

在过去10年里,煤炭几乎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50%,其增速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中国的煤炭需求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并将持续至2035年。

谁来代替核电?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都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许多国家都把核电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福岛核事故令核电风光不再,许多国家纷纷重新评估核政策。谁来代替核电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展望》指出,目前全世界电力需求正在以近两倍于世界能源需求的速度增长。尽管在2035年前,煤炭依然是全球发电的主要燃料,但在全球新建发电能力规划中,一半的新增能力将以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

《展望》预测,到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并在2035年接近第一大电力来源——煤炭的发电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其技术成本逐年下降、化石燃料价格不断上升。此外,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不断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1年,全球对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约为880亿美元,2035年将增至近2400亿美元。

对话比罗尔:中国将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世界各国在能源利用,尤其是节能减排方面的进展如何?

比罗尔:几乎全世界各大能源消费国都已经宣布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6%;美国则采用了新的燃料经济标准;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把能源需求削减20%;日本试图到2030年将电力消费削减10%。虽然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过去10年全球能源效率表现不佳的局面,但是全球节能减排可挖掘的潜力依然十分巨大。

《中国经济周刊》:IEA对于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有哪些建议?

比罗尔: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在能源效率利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未被发掘的潜力。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工业产业、交通运输、发电和建筑等四个方面去寻找可降低能耗的机会。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在建筑领域方面尚有五分之四的潜力未被挖掘, 而工业产业领域有一半以上的潜力尚待开发。

中国目前在建筑领域的能耗控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相信,世界各国只要在这四个领域内制定出一系列可行政策,一定可以降低能耗,提升经济效率。

《中国经济周刊》: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大约以15%~20%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您如何评价这些产业的增长?

比罗尔:最近这些年中国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这些投入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目前全球风机产量约有30%来自中国,全球约有20%的太阳能发电量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之路影响全球。

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将在风能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在太阳能领域投资2000亿美元,这将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我相信,中国在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将会不断提升,并将造福世界。

《中国经济周刊》:国际社会原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内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切正变得难以实现。面对这一现状,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

排比句大全范文第2篇

筚路蓝缕创辉煌

2013年,一部《中国合伙人》的电影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私立教育领域。影片中成冬青蹬着平板车,漫无目的地拉着自己的行李离开燕大校园时,广播里正播放着学校对他除名的决定。在校门口,一个女生追上来问他:“你的补习班在哪儿开啊?”成冬青眼睛一亮,从此踏上了理想之路。电影中黄晓明饰演的这个角色原型,就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他带领下的新东方,目前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教育集团,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培训集团。

新东方的第一阶段是从1991年开始的。那时候,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自己出来做英语培训班。头两年冬天,北京中关村二小的门房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俞敏洪自己拎着糨糊桶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室外粘贴招生广告,往往刚把糨糊刷在电线杆上,广告还没贴上,就成冰了。后来,因为市政建设,要拆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俞敏洪急了,死活不让拆,最后花了7万元保住新东方门口这两根“吃饭”的家伙。后来几经周折,他获得了一张开办私立学校的许可证。1993年11月,他在北京的首家新东方学校,向13名学生敞开了大门。

1996年至2000年底,新东方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是朋友合伙、团队创业的阶段。经常把《曾子》名句“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挂在嘴边的俞敏洪深知伙伴和团队的重要性。他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他便不远万里,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建设新东方。他们怀着创业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憧憬来到了新东方,凭借着当时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的状况,新东方开始了如野草般疯狂地生长。

2001年至2004年底,新东方迎来了最痛苦的时刻,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说,就是“打架阶段”。这一阶段新东方要把合伙人变成股东,进行拆分改制,完成真正的股份制改革。这其中最头疼的就是利益问题,做大了,股份怎么分?新进入的市场怎么分?俞敏洪说:“创业之初的伙伴们在新东方日进斗金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自己的分成了,逐渐产生了利益纠葛。由于以前没有一套有效的承受制度来规定剩余利益的分配,大家开始了争执和吵闹。”王强、徐小平先后向俞敏洪递交辞职书,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要脱离组织。俞敏洪曾经的上铺兄弟包凡一也提出辞职,吵着要求退股。2004年,另外两大支柱胡敏、江博也相继出走。曾经的“盟友”纷纷“造反”,新东方濒临土崩瓦解的边缘,俞敏洪到了创业最艰难的时刻。但新东方最终没有崩盘。“我比较像刘备,常常用眼泪来赚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我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黏合作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崩盘的重要原因。”俞敏洪这样幽默地总结当时的危机。

从2005初开始,俞敏洪认为度过危机的新东方进入了第四发展阶段――国际融资阶段。经过成功的机构改造,俞敏洪带领新生的新东方团队完成了凤凰涅磐。2006年,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俞敏洪资产高达10亿元人民币。后来新东方更是大刀阔斧地开疆扩土,一下子又产生了十多个亿万富翁,又经过七八年时间,不少新东方制造的千万富翁因为投资得力也跻身于亿万俱乐部。而俞敏洪也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富有教师”。

在图书出版上,俞敏洪在教育过程中出版了数本英语教学与学术著作,其中包括《GRE词汇精选》(在学生中被称为“红宝书”)《GRE词汇逆序小辞典》《英语词根词缀记忆大全》《英语现代文背诵文选》等,还主编了学习光盘《英语我爱背单词》《英语GRE词汇大突破》《GRE模考》《GMAT模考》等。还在2003年成立了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后,新东方进入了图书与期刊杂志出版领域,浩浩荡荡地迈向图书市场,大展宏图!

20多年来,新东方强大的“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已让同行业的创业者望尘莫及;新东方的学子更是遍布世界。据说,在美国、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70%的中国留学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俞敏洪成为中国颇有名气的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推动了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俞敏洪的办学事迹也被中外众多报刊及杂志报导。

当新东方的商业成就让财富圈目眩神迷之际,俞敏洪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有人说俞敏洪就是个商人,媒体更多地把他定位为财富英雄、创业者。而徐小平和王强却通过对他几十年的了解,坚定地认为,老俞骨子里就是一个教师。而作为教师的俞敏洪,他的理想就是为中国教育做两件事:第一是做可盈利教育,把教育培训产业做大;第二是建一所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学。第一个理想俞敏洪已经实现了。在新东方拿到营业执照将近20个年头的时候,他正在努力去实现第二个理想。

耿丹借势塑新品

对于俞敏洪来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的第二个理想破茧出壳了。2013年10月9日,俞敏洪正式向外界公布,已接手一所民办大学耿丹学院,并担任理事长。

据有关人士透露,俞敏洪早在2008年就已成为了耿丹学院理事会成员。2013年8月6日上午,耿丹学院召开理事换届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耿丹学院理事会,全体理事一致推选俞敏洪理事担任理事长。当时俞敏洪慷慨激昂地用演说式的长篇排比句来阐述了接手耿丹学院的意义:他人生的第二个理想开始走上“康庄大道。”

在老俞接手之前,耿丹学院可以说籍籍无名。新东方内部人士透露了一个细节,在耿丹学院“如果哪个学生去阅览室读书,会遭到同学的嘲笑”。中国民办学院总体而言,口碑不好,生源和学风被广为诟病。这里的学生,与老俞初创新东方时面对的那群孜孜以求、为出国拼尽全力的年轻人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学生。教育界人士普遍不看好俞敏洪的选择。有人说,“现在时机不对,在中国整个民办高校衰退、收缩的大背景下办大学,不明智!”有新东方内部的人也不看好,“一个三本学院,学生质量差,净是些纨绔子弟,会砸新东方的牌子。”

耿丹学院虽然令俞敏洪周围的人“绝望”,但他的眼光不同,“这是所很好的独立学院,起码在300多家独立学院排名中,居于五六十位”。俞敏洪办大学的理想从未熄灭。他曾想在那儿办新东方大学,在北京郊区看中一块地皮,可土地许可证一直办不下来,他只好退而寻觅现成的大学。这10年来,他去过几十所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讲学,每次演讲完,他都要参观校园,与校领导接触。不过,这些民办高校的当家人,都是嗅觉极其灵敏的商人。他们一发觉到老俞“有兴趣”,就开始主动喊价5亿元甚至10亿元急切地要把学校出手,以求在这位上市公司老总那里卖个好价钱。而耿丹学院的创办人与众不同,她把耿丹学院拱手送给了俞敏洪,只希望老俞继续投资,实践他的教育理想,把这所学校做大做强。

“这是一所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大学,我想如果我自己投入几个亿再去造一个新校园,为什么不把这个钱拿过来把耿丹学院办成中国最优秀的私立大学呢?”俞敏洪说。

现在,新东方的力量已经介入耿丹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李杜,原来新东方武汉学校的校长,被俞敏洪从英国召回来,作为他在耿丹学院的代言人。李杜现在的职位是校长助理。同时,一批新东方教公共英语四六级的优秀教师,已开始在耿丹学院授课。

俞敏洪向耿丹学院的学生承诺:“你们交的每一分学费,都会用在学校的建设和同学身上,我们个人决不会从这里拿走一分钱,我们只会往里不断投入,请相信我们办学的诚心。”不过,最大的挑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俞敏洪在五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心目中的私立大学模式是,学校有足够的钱,学生不需要考虑能不能交得起钱。而只需要考虑自己到底优秀不优秀。我的招生原则就是两个,第一,学生优秀不优秀;第二,尽可能地招收成绩好、有培养前途的农村孩子。我觉得农村孩子有着城市孩子所不具备的特质:吃苦精神、坚韧精神以及对社会民众疾苦的了解。所以,这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村孩子办的。”

他想为条件差,但有志气的学生办大学。而眼下,这所学校里的学生一年学费两万元,大多是来自生活无忧的家庭。所以,俞敏洪办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拿出100个名额面向农家子弟招生。“我就是农村来的,在大一、大二都拿着国家助学金。”按他的设计,新东方将派出一批有识人之能的教师到各地亲自面试,将高智商、有学习潜力的孩子招进耿丹学院。这些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而且将被俞敏洪的朋友们“认领”。他说,“我会要求我北大企业家协会、中关村企业家协会中像柳传志那样的朋友,每人认领一两个学生,不仅要负担他们的学费、生活费,而且要负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培养,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相关期刊更多

新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宁波节能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波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传媒国际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