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杭州在职硕士

杭州在职硕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杭州在职硕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杭州在职硕士

杭州在职硕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简介:孟磊(198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助理工程师。(浙江 杭州 31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1-02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设备操作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高难度要求的操作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身怀绝技、技艺精湛、技术通晓等的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电力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稳定和可靠运行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劲旅,也是电力企业得以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电力公司为了培养这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从公司实际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外在动力、支撑力和杠杆力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准入制度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为了培养出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该省电力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企业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第一,对企业所有的技能岗位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确定方案;第二,对企业所有技能人员的职业资格现状通过“三级”(企业级—基层级—班组级)培训网络机构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技能人才培养资料;第三,制定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资格水平,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第四,规定企业内部空缺岗位的补员实行竞聘上岗,班组长岗位必须具备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实行岗位工资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

经过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和实践,以制度的形式使各级技能人才明确了岗位标准,树立了前行的目标,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激发了各级技能人才主动要求培养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引导下,“十一五”期间浙江各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长,结构上也有了较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员工积极、主动和自觉地要求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激活了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培养工作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需要与规划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外在动力

随着该省电力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设备的大量使用,尤其是±800kV特高压工程在该省的推进,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在该省的全面展开,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换一句话说,该省电力公司员工们已经感受到现有高技能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员工职业成长的首要策动力。

为了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创“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电力公司的要求,该省电力公司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不仅谋划员工的学历提升、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教育,而且注重技能人才的造就。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国网或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专家、优秀生产技能专家)规划和培养,如今已成为该省电力公司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和员工积极参与的重要推动力。

从该省电力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实现的视角,五年里共培养:高级技师1227人、技师7632人、国家电网公司级优秀专家32人、省公司级优秀专家291人、“双师型”人才1246人。这组近万人的数据表明,其不仅超额完成该省电力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还透视出:一个切合实际需要和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规划就如一面旗帜引领着公司员工志承高远、努力成才,成为公司员工顺利走向高技能人才的引导力。

三、理论基础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力

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常该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多着眼于长期从事生产一线前沿岗位、关键工序的员工,多以提高实战操作技能为核心,多以培养技艺娴熟精湛,在实践中擅长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具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推广能力为目标。然而从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一部分一线前沿岗位员工虽能解决一些关键技术,但进一步深化培养难度很大;一部分关键工序的员工对本工序的技艺娴熟精湛,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接受困难,甚至无法理解;一部分员工对所掌握的技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培养的途中一部分员工自动放弃,使培养规划和目标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参加培训的员工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其在提升过程中缺少理论准备,对掌握现代技术和解决新问题等缺乏理解的必要理论基础。换一句话说,理论基础是高技能人才得以顺利培养的支撑力。

鉴于此现状,该省电力公司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首先以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条件宣传为先导,鼓励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理论基础的技能人员得到培养,并顺利成才;其次,该省电力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对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水平高但理论知识薄弱员工的理论知识学习。采取多渠道、多层次联合办学的方式,按照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的原则,在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设硕士学位研究生班,目前公司就读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有687人;在上海电力学院开设本科与专科班等,目前公司就读专、本科712人。可以预期再过两年这批技能人员将会成为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

四、有效管理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杠杆力

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还显示,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具体可以从“四个”结合加以表述。

1.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技能人才培养也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培养规划与其成长规律相适应;此外,该省电力公司技能人才本身无论在实践能力还是在理论基础的水平上均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也需要根据其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等进行有步骤的规划,使其有条不紊地、分阶段地转变,跟上公司发展战略的节拍。

2.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

“上岗靠技能,收入凭贡献。”这是该省电力公司在推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探究出的新的激励机制。一是实施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准入制度,激励技能人员的驱动力;二是在理论知识提升中公司支持一半的费用,鼓励技能人员强化基础,使其早日成才;三是推行技能鉴定,考核评价、技术比武或知识竞赛等,为技能人才创造“培养快、使用好、待遇优”的良好动力环境,形成条件激励;四是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并将岗位贡献纳入收入范畴,从经济上激励技能人员的培养,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具有活力。

3.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三新”应用相结合

“三新”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对公司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公司考虑技能人员与研究人员培养的区别,选择企业新设备安装、新站投运、老设备的新工艺改造以及检修现场作业等积极组织开展现场示范、动手参与、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有成效。

4.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培训网站专栏结合

为了配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公司在培训网站专门开通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专栏,一是为技能人才提供互相学习、技术交流、技术创新、问题研讨的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二是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信息渠道,开拓眼界,帷幄于其心,从而为技能人才创造宽松而有效的学习园地。

五、结论

实践探究表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和精心组织。既要关注培养需要的外在动力,也要有激发员工需要的驱动力;既要有关心培养的支撑力,也要考虑管理带来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力。尽管不同企业有所不同,但这几点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定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保,武存生,夏雅君.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案例探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3):292-296.

[2]杨俊保,吴大器.电力企业学习型研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08-109.

[3]孟丁.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1-269.

杭州在职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网络

本世纪初,大家开始认识了互联网,后来,随着一些知名的网络公司出现,人们又认识到了网络中的商机,再后来,随着3g手机的出现,人们又认识到了移动商务。随着大家广泛性的网络运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网络了,越来越多的人要学习运用网络了,此时,学校结合社会需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为大势所趋。

1 如何调研设置电子商务专业

1.1 电子商务行业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展现出惊人的魅力。它以低成本、流通快的特点实现了交易的无纸化、效率化、自动化,冲击着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交易模式。许多专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力,有望成为第三利润源泉,是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据艾瑞咨询网《2012年中国互联网年度总结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3040.0亿元,较往年增长66.2%,在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的占比达到6.2%。艾瑞咨询认为,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从2012年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期。未来几年,随着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电商行业,中国西部省份及中东部三四线城市的网购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移动网购日益便捷,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整体还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30,000亿元。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目前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500万人。

政府已经加大网络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网络创业带来的就业纳入就业统计体系内,积极探索和创新网店营业执照制度,对网络创业平台和网络创业者给予税收优惠和适度宽松的管理政策,并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培训方面的服务。

1.2 电子商务行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共抽查58家),见表1。

最近,我们对江苏仕德伟网络科技(百度推广)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服务中心、苏宁易购、慧聪网等单位进行现场走访,发现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布如表2。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及实施

2.1 建设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工学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体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贸易领域,培养具有一定商贸理论知识和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悉现代商务业务流程和技巧、会经营、懂管理的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建设思路

对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具体的规划,更深一步探索苏北乃至江苏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更加符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要求,实习实训条件更完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五年建设方案的实施,促进淮安及全省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2.3 专业规划实施

2.3.1 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校内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工学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体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贸易领域,培养具有一定商贸理论知识和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悉现代商务业务流程和技巧、会经营、懂管理的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3.2 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完善“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以 “德育为先,能力并重,师生共进,全面发展”育人模式为指导思想,建立能力主导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根据电子商务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把实践工作项目化,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课程与专业资格考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动手自建网店销售,在学校教育的同时接近社会,在教学总课时中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实践课以仿真实训为主,力争校外实训达到实践教学总时数的50%以上。

2.3.3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分配到校的新教师要接受岗前培训,具备高校教师资格;采用老教师和新教师结对帮扶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选送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参加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班;制定专业主任的岗位责任制,并定期检查监督;制定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的奖励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向上,在教师中形成比学的气氛。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工作,至少一年要申报一项院级以上科研项目,两至三年要申报一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结队参与。鼓励教师挂职锻炼,到企业第一线锻炼,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100%以上的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其它证书。 2.3.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现代贸易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改造现有两个专业机房,新建两个专业实训室,充分满足校内实训和社会培训。

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规划

在巩固和完善现有1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下,再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四合作”的原则,并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成为“实训基地”,而非“实看基地”,瞄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新基地。

2.3.5 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的总体要求,结合本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今后几年要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定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案。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具有一定特色、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技能训练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一套突出专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

目前已建有一门省精品课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冲击国家精品课程。

3 人才培养方案

3.1 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贸易领域,培养具有一定商贸理论知识和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悉现代商务业务流程和技巧、会经营、懂管理的电子商务方面高素质、高技术人才。

职业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页制作等一线岗位从事电子商务工作。

3.2 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电子商务业务流程规律,和校外专家一同分析确定电子商务专业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明确胜任工作任务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见下图。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既具有熟练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能力,又精通电子商务各环节业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其培养的层次对应为助理电子商务师。为实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借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及学院示范建设的东风,我们实施了“12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由于有了社会与企业真实项目的驱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明显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因此,我们通过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引导式教学和项目成效评价等措施,有效地满足了电子商务专业“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需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成效。

1)教学资源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涉及的知识跨度大,内容丰富且更新快,同时,大量的知识均存在于网络。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专业教师建立

了课程教学网站,专门收集、整理出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技术知识和典型案例,并链接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方便学生学习和参考。目前学院的电子商务应用基础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网上创业与策划等课程已拥有课程网站,并配备了师生交流论坛、在线测试系统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

2)引导式教学。由于有项目实施的需求,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的教学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降低了教学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针对每一个实施的项目,教师只要通过优秀案例的展示,告诉学生项目的最终目标效果,同时告诉学生实现的方法和学习路径,学生便能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遵循教师指点的途径,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或者书籍、互联网,查找所需要的知识,进行自主地学习。

3)项目成效评价。真实项目的教学,最终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学分,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的成果就比传统的教学要明显和实用。因此,课程的考核改平时、期中、期末的理论知识卷面考试、技能模拟操作考核为实施项目最终成效的客观评价。“1234”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采用“专业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合”的方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生从认知企业、体验岗位、熟悉岗位业务,到上岗、顶岗、就业。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考评,有效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5 结束语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处在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阶段。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开设的专业,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有的偏向市场营销,有的偏向计算机编程,也有的会折中,大家都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与教学资源来设定的,这一点很值得推崇和学习。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还是分析其是否能让学生学到电子商务的精髓,学成之后是否被社会认可,学生是否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专业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商.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r]杭州: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7.

[2] 李,李秀娟,简婧蕊.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2,5.

[3] 沈凤池.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基于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24).

[4] 张波,潘旭华.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与“专业化”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