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等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部分文理科教学课件界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特点及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推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关键词】 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87―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展示教学内容,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总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界面设计的优 劣。[1]金燕所做调查表明,课件制作内容、表现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极高的正相关。课件所采用的外观形式如字形搭配、色彩搭配、图像搭配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国家精品课程被定位为“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流的教学课件来表现。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后续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界面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笔者通过“课程中心”按条件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6月,其中搜索条件为:教育层次“本科”,课程级别“国家级精品课程”,起止年份为2007-2010年,共搜索到1697门课,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13个学科类别。本研究确定样本时,按照搜索页面的排列顺序逐一链接课程并下载其中的教学课件,限于网络速度及响应时间的影响,共下载了220门课程328个教学课件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文科类的课件128个,约占总数的39%;理科类的课件200个,约占61%。研究样本的学科类别及时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界面设计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笔者通过大量阅读课件界面设计的相关文献,总结界面设计的各个因素并制定用于分析的类目表,包括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运用了哪些视觉要素,视觉要素的设计和运用情况如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交互及功能模块设计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交互形式,主要功能模块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设计方面如何等。
三、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一)授课课件类型概况
制作多媒体课件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Authorware等。PowerPoint是一种专门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课件。其制作简单,不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适用于制作教师自行演示的课件。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可制作出具备较强交互性能的教学课件,但较难熟练掌握并使用。
在本文所采用的328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样本中,PPT格式的样本约占68.6%,PDF格式的样本约占18.9%,而且这些PDF格式的样本本质上是由PPT格式转换而来的,因此本质上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样本占总数的87.5%,而Flash、Authorware、网页格式的课件则分别为9.5%、1.2%和1.8%,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表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数选择PowerPoint作为制作软件,只有少数课件的制作采用了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PowerPoint为多数授课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且是最为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二)视觉要素统计情况与分析
不论采用何种工具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视觉效果都应该遵循让用户感觉舒适、生机与活力的原则。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增加对用户的亲和力,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特征。下面分别从文字设计、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界面总体色调、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等4个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视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1. 文字设计方面
计算机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其一大优势。但在进行多媒体文本的设计时,应该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明事实的含义。[3]文本的设计包括了文字的字体、字体的颜色、字体背景颜色、每页文字表达的概念以及每页文字的内容多少等。根据这几个方面对328个研究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有研究认为,界面设计的用色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故在调查字体颜色数时以字体颜色数大于3为界进行统计。[4]人机工程学研究表明,字符的最小可视高度=视距/250,据此算一个页面的文字不宜超过12行,否则文字的字间距、行距会影响文字内容的可读性,并易使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5]认知心理学家Miller(1956)已经证实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在如此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下,如果同时进行几种认知活动的话,就会出现资源分配的问题。[6]故为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一个页面中所表达的概念不宜超过7个。王优等(2009)研究表明,字体是影响汉字辨认的因素之一,倾斜或过于艺术化的字体影响汉字的辨认。[7]而从统计中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字体颜色数大于3的教学课件比例高达11.3%,字体的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也达到了9.1%。约1.5%的教学课件每页的概念数大于7个,约8.8%的教学课件每页正文超过了12行,约4.6%的教学课件使用了斜体字或艺术字。
2. 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方面
图片/图表具有迅速传达信息、直接专注重点、更突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使信息表达更加鲜明生动的作用。视频、动画具有从属性,能再现和补充文字语言所表达的视觉形象,使学习者更易理解所传达内容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独立性,能够突出页面形式之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认知理论的多重表征原则和接近性原则指出,如果词和相应的图同时呈现,学习者就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即整合信息,这就提高了有意义学习。如果动画和叙述在时间上是协调的,学习者就更可能同时把相应的视觉和语言表征保持在工作记忆中。[4]
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图表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中概念图表和数字图表的使用分别达到了80.2%和85.1%。使用图片的样本有31个,约占总数的9.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还表明视频、动画的使用率偏低,有30个样本使用了视频动画,占9.1%。
3. 界面总体色调设计方面
主色调指的是教学课件中使用得最多的色调。人们会因心理作用而对色彩产生寒冷或温暖的感觉,红、橙、黄使人联想到旭日和火焰,有温暖感;蓝青色使人联想到大海、阴影,因此有寒冷感。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 感。[5]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于中性。[6]教学课件应该有一个主色调,并且拥有一个整体的布局风格,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稳定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样本界面总体色调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采用冷色系和中性色系的课件占总数的84.4%。这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采用的主色调多数是冷色调或中间色调。这两种色调给人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因此多数课件采用了冷色系和中性色系作为课件的主色调。
4. 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方面
恰当使用课件背景可以起到渲染和营造出主体信息呈现所需要的环境、气氛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信息上,实现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背景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整体风格,并依据主题信息的呈现要求,给主体信息提供一个特定场景。界面转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这一界面自然过渡到下一界面,中间没有明显的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
研究样本使用的背景的类型包括动画背景、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使用图案背景的课件是指其在课件框架或背景中加入了底图,教学内容呈现在底图上。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颜色背景占56.7%,图案背景占42.1%,这两种背景是当前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背景设计采用的主要形式。研究样本统计还显示,背景不一致的课件达到了10.4%,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课件达到了6.4%。
在过渡效果设计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设置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缓出的教学课件占总数的84.1%,共276个课件,这表明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考虑了学习者注意力的自然过渡,但也有15.9%的课件并没有处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的缓出。如图3所示。
(三)交互设计及功能模块统计情况与分析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在进行课件界面设计时,一个完整的课件应该包括各种交互功能,良好的交互功能有利于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合理地使用菜单、按钮、热字、热区、动画、切换、链接等功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研究样本统计结果表明,热字是精品课程课件中采用最多的交互形式,约65.85%的样本采用;其次是按钮形式和菜单形式,分别为13.41%和7.93%;使用图形图片作为交互的占7.01%,而使用热区交互的样本只有3个,占0.91%。还有16个样本仅提供了结束的交互功能,占4.88%,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分为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导航(目录)、课程说明、思考练习。一般教育性的课件都应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每个多媒体课件的核心。灵活的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或者更加方便地转入任一章节的学习,或者在任何地点都能回到总目录或退出整个课件等。课程说明可以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信息,例如这个课件的学习需要哪些知识基础、适合哪些人群、学习课件的方法提示等。思考练习环节帮助学习者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从表6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功能模块并不完善,具有导航(目录)功能的样本很少,只占5.5%;具有课程说明功能的样本和思考练习功能的样本所占比例偏低,分别占10.1%和25.9%。
这一现象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以演示型课件为主有关。例如调查显示,仅有44个样本设计了按钮交互功能,其中约一半的按钮只是用于上下翻页,约三分之一的按钮用于退出,其余6个样本的按钮用于提供帮助。
(四)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统计情况与分析
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反馈信息的设计,以便于学习者操作使用。例如对于学习者的回答,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形式可设计成文字(正确或错误)、声音(“答错了,别灰心”或“答对了,请继续”或欢呼声、掌声等)、图片(笑脸/哭脸),还可插入一段动画,这样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而安全性主要是指课件的容错性。即在进行课件界面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误操作,控制出错几率,并尽量在出现错误时给出补救措施。如设置询问,告诉使用者这样的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确认是否进行该操作等询问,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出正确反应等。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仅有3个样本涉及安全性方面的设计,仅占0.9%。而反馈信息设计方面同样仅有3个样本具备反馈信息,占0.9%,其中1个样本采用了文字作为反馈信息,2个样本采用了图片声音作为反馈信息,约99.1%的教学课件没有此方面设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绝大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课件的反馈信息设计及容错性设计。
四、研究结论与评价
教学课件界面是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人机交互信息传递和导航中介,优秀的界面设计是教学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在文字图表设计、背景设计、交互设计以及反馈与容错设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教学课件制作工具单一,工具运用水平有待提高
样本研究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工具以PowerPoint为主,可见PowerPoint是广大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首选工具。调查发现,87.5%的教学课件是采用PowerPoint制作的,且这些课件多数是演示型课件,缺乏交互。即使是课堂使用的演示型课件,也需要交互功能。例如,制作单项选择题或者是非判断题,然后根据学习者的选择在课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类交互其实都可以通过PowerPoint的控件快速制作完成,但统计显示具备这些功能的课件非常少。这反映出多数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对一些深层次功能的掌握则相对欠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今后的培训方面,不仅要让教师熟练掌握工具的基本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开发应用能力。
(二)文字设计仍存在色彩繁复、信息过量的问题;图表运用广泛,但视频、动画使用率偏低
调查表明,教学信息设计方面,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存在使用过多的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在颜色的使用方面未做到协调统一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的本意是要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颜色太过于丰富多彩,反而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在文字设计方面,少数课件把相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导致信息过多,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视频和动画可以对现实中不易接触到或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视频动画模拟,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7]图表在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视频动画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播放时需特定的播放软件,专门的视频和动画不容易获得,独立制作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导致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的原因。
(三)课件主色调设计以冷色调为主,存在背景设计前后不一致、背景色彩过多的现象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主色调多采用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目的在于稳定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但也应适当运用暖色调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强调和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对具有相似功能的内容设计的模块、提示框和按钮,应使用同一种颜色或相近的颜色,保持整体风格和色彩前后运用的一致性,给学习者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背景设计以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为主。但是使用图案背景时,课件底图的颜色较深或底图画面较为突出,喧宾夺主,致使学习者阅读困难。部分课件的设计忽视了背景设计的整体风格,繁杂的颜色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课件缺乏完善的交互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不完整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采用适于单向授课的演示型课件,仍然以教为中心,教学内容与流程相对固定,课件的交互功能较弱。此外,这些教学课件多是授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堂件,普遍没有设计完整的功能模块,尤其是导航的缺乏易致使学习者产生迷航,不利于资源的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应具备一流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课件功能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设计上并未以学习者为中心,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习者的学。
反馈与容错设计欠缺,说明设计者并未考虑教学课件的共享以及学习者课后的自学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教学课件不仅仅是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演示课件,也是各地教师的教学资源、各地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反馈信息设计和容错性设计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经济法作为法学基础课程,已经建立起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质量上看精品课程未必是“精品”。下面,就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
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仁兰.对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9).
在北京师范大学,各个专业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另外,学校每年都会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或做报告,如果将这些记录下来,将会成为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针对这种精品课录制的实际需求 同步科技特别研发了多机位精品课录制系统,其突破了传统的精品课录制模式,采用先进的AV/IT化理念及最优化的系统整合,为学校精品课录制带来了全新的应用感受。该系统可以将多个机位的视频同步录制成为数字文件,达到广播级的画面质量。系统能够将教学场景镜头切换记录下来,如实呈现精品课制作过程,录制的视频及切换过程能够通过专用的编辑模块NetCut进行快速便捷的编辑一键实现上下换镜头,左右换切点的操作如果对切换过程完全不满意还能够重新切换。所有录制的素材通过“时码嵌入”技术实现了严格的“零帧对齐”,最终系统可以将制作好的节目输出成为多种格式,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
数字化视频录制
学校演播室中前端摄录的视频信号,如果采用录像带作为最终的存储介质,会存在录制时间有限,不能支持长时间连续拍摄等缺点,另外在进行视频制作时,还需要花费相同长度的时间来上载这些素材,使之成为非编软件可以使用的数字媒体文件。这样不仅工作流程比较繁琐,还严重影响了节目制作的效率。
多机位精品课录制系统采用了基于硬盘的视频录制方式,很好地克服了以上这些缺点,这种方式可以把视频信号直接录制成为数字视频文件省掉了录像带采集步骤,成倍地节省编辑前的处理步骤所占用的时间。而且硬盘的录制容量大,可实现时间上不间断录制,成本较低,是IT化的通用存储部件,易于使用及维护,在精品课制作和存储环节都可以方便的使用。
广播级的花面质量
该系统可以将精品课录制教室中所有讯道的拍摄画面全部录制下来,并录制成为视频文件,无需上载,实现了无带化的工作流程。另外,最终的PGM信号和现场的音频也可以录制下来,节省了相应的设备。
系统录制的多个机位画面质量是保障精品课水平的重要方面。为了录制原汁原味的精品课画面,系统可提供无压缩画面质量的录制,为了满足学校不同的节目制作需要,系统可以录制任意压缩比任意分辨率的视频。如此高质量的录制效果不仅使前端的投入不浪费,而且使制作的精品课达到了非常专业的视频效果。该系统还支持模拟数字SDI、HDV(小高清)到高清(1080i)视频信号的录制,具有较大的系统扩展性。
节目录制安全有保障
在精品课的录制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讲授教材和电子课件播放资料提问学生师生互动交流板书教师示范等多方面全过程的录制。这些对录制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一旦录制出现问题,节目录制的场景,人物气氛等往往无法再现,精品课录制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如果将整个的录制过程再重现一次,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等。采用传统的基于视频服务器的录制,并不能保证节目录制的安全。本系统采用了特殊的录制方式,如果录制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录制的文件不会出现损坏,十分安全,能够正常使用。
为了保障录制的安全,多机位精品课录制系统还提供了互为备份的冗余设计方案。每台录制单元录制两路视频信号,每一路视频都有备份,如果台机器发生问题,录制仍能正常进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外,系统对最终输出的PGM信号也可以录制下来,即使之前的录制出现问题,也可以使用最终PGM信号进行节目的编辑和播出。
现场切换过程可记录
在精品课的现场节目制作中,可通过切换台对教学场景镜头进行切换,丰富了精品课制作效果,同时也提高了精品课制作水平。但是在切换过程中,由于现场制作时间紧凑一些重要镜头的遗漏在所难免,给节目的制作留下了一些遗憾和不足。而且如果是非技术人员进行切换,切换的效果未必十分令人满意,如果想修改切换的过程,还需要全部重来一遍。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操作也将十分繁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统提供了记录现场镜头切换的功能,通过捕捉切换台在录制信号之间的切换点,将现场切换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如果对于切换的制作不满意,还可通过后期的修改来完善,高效便捷地弥补了现场制作的不足。
该系统专用的NetCut编辑系统区别于通用的编辑软件,其是专门为多机位画面编辑设计的。当精品课现场录制完成后,系统能将所有机位的视频及现场切换点全部记录下来,在后期编辑环节系统可以将所有机位的视频及切换点在专用编辑模块中全部显示出来,而且所有机位的视频都是“零帧对齐”,制作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地进行编辑。系统专用的NetCut编辑系统在这些基础上运用了极其简捷的操作,无论是专业的制作人员还是普通的教师,都能够轻松快速地修改切换过程,对遗漏的镜头进行弥补,解决了后期编辑操作复杂工作量大,重复工作多,及现场制作无法重现,遗漏镜头难以弥补等问题。
系统操作异常简单
与通用的编辑软件比较起来,该系统在操作上异常简单。一般通用的编辑软件进行上下多轨素材的切换修改是十分麻烦的。由于多机位的视频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对齐,需要进行逐帧的调整和对齐,操作比较繁琐,对于编辑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普通的老师往往难以完成。这个系统由于采用了时码嵌入技术实现了多轨视音频素材精确的对齐,所以不用担心差帧的情况出现,学校的老师或者学生在编辑时只需采用系统提供的快捷键操作便可迅速方便地完成上下换镜头左右换切点的修改和编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高低码流的对称编辑,实现了制作方式的创新
该系统实现了高低码流对称编辑,在进行多机位的录制时,可以同时录制高低码率的两路视频,这样在编辑环节中可以采用低码流的素材进行编辑,最终使用高码流素材进行节目生成,这将为编辑制作提供一种崭新的工作模式。学校负责制作精品课的人员可以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如移动硬盘甚至u盘,将低码流的素材进行拷贝,可以跨出制作室随时随地进行后期编辑。
另外,系统还提供了多种专业的节目输出格式例如DV25 DV50 Media8/9 MPEG2等编码格式,可适应精品课制作的多种应用需求。
各机位画面自动精确对齐
当精品课录制完成后,可以使用该系统的专用编辑模块NetCut进行编辑这个模块可以调用录制的多路素材而且这些素材可在时间线上自动精确的实现对齐,完全不用担心素材差帧也无需浪费时间手动逐帧的调整素材。在此,该系统使用了独创的时码嵌入技术通过自带的图像采集卡将统的时码嵌入到视频的每一帧画面中,保障了在同一时间点录制画面的时司码绝对相同。
实时监看各个机位录制情况
对于每个机位的录制情况,如果能够实时地掌握并发现问题,也将对提高节目录制的效率和质量有所帮助,但是为每路信号配备监视器显然很麻烦,并且成本较高。而通过此系统,在录制节目的同时就可以监测每个机位的全程录制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弥补。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公开课;教学录像;比较研究
一、引言
全球大学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始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的“开放课件”(OCW)计划,计划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随后,耶鲁、哈佛、牛津、剑桥、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由于语言障碍,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开始并未受到中国学习者的重视,在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hinaOpenResourcesforEducation,CORE)的努力下,2010年底,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 CD与字幕组“人人影视”介入,前者提供课程资源和平台,后者负责将课程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2010年11月,网易公开课启动,整合了麻省理工、哈佛、牛津、耶鲁、剑桥等国外名校的网络视频,2011年1月,网易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视频公开课火速成为各大网站搜索热点、各大论坛讨论的焦点,利用这些网络视频资源学习的“淘课族”也悄然出现。国外网络公开课的盛行给国内传统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促使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做出反应,2011年3月,复旦大学与网易合作启动网络公开课,2011年5月,教育部正式启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同年9月,国内多所高校首批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http//)、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上推出,几天内就获得数千名网友的点击和热议。2012年2月8同,高教司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首期建设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仍在进行当中,目前只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好不好”还需要长期建设。将精品视频公开课与国外网络公开课进行比较研究,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框架
论文拟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网易上国外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录像进行调查研究并做比较分析,研究框架的设计基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比如《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中规定精品课程网站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对录像环境、音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和视频上网标准进行了规定。为配合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了《视频公开课拍摄标准》,2012年2月将其修改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该标准对教学录像的时长、录制场地、课程形式、录制方式及设备、片头与片尾、技术指标、视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和外挂唱词文件等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第二是分析有关学者研究的视角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方法、内容设置、课程选题、拍摄与后期制作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依据以上两点结合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设计本调查的研究框架,其中一级指标有3个,分别是教学录像基本情况、教学活动和摄制技术,并分解出12个二级指标进行具体观察,研究框架见图1。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爱课程网。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上的国外网络公开课进行浏览、学习,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30门国外网络公开课,这些课程的链接均有效。
1 基本情况
(1)教学录像的数量及分布
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录像正在陆续上传中,抛开未上传的教学录像不计,平均每门7.46个教学录像。国外网络公开课平均每门28.3个教学录像。
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教学录像分布相对集中,最多15个,最少3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通知》规定每门课程至少5讲,有43.90%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3-5个教学录像,10个以上的只占17.07%。国外网络公开课中,教学录像最多的是密歇根州公开课《平面设计》,有119个教学录像,教学录像数量主要分布在10-30个之间,见表1。
(2)共享性
视频公开课具备较强的公开性和共享性。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意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免费使用。网络公开课中的教学录像可通过在线播放和下载两种方式供用户使用,在线播放比较方便,但需要线上观看,共享性受到限制。下载能够支持线下学习,有较大的用户需求。调查显示,精品视频公开课所有教学录像只能在线播放不能下载,且没有提供课程相关材料,共享性较差。国外网络公开课所有教学录像均能在线播放和下载,共享性强,见表2。
2 教学活动
(1)课程选题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受众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包括社会公众,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的特点是融知识于生活、艺术与基础科学之中。弱化知识的深度,强化科普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由于通识类课程受众面广,所以前期建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类课程,特别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受网友关注与追捧的也足这类通识类课程,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老师主讲的《演讲与口才》、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主讲的《现代礼仪》以及浙江大学董平老师主讲的《王阳明心学》等。中外网络公开课选题比较见表3,可见,精品视频公开课中通识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
(2)内容设置
精品视频公开课抛开了教案、讲稿、电子课件、参考资料和在线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支架,课程形式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成为一门公开课成败的关键。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一般都是直入主题,没有对课程性质和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国外网络公开课上的主讲教师都会在第一节课上花大约20分钟的时间介绍课程开设的目的、会以怎样的形式上课、作业布置以及如何进行考试等。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每一讲为一个专题,专题内容尽量独立,又要保证整个课程的系列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要求,但由于教学录像数量不多,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武汉大学赵林老师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中,李筱彤等网友就指出“很期待老师继续上传后面的古罗马和基督教文化,上传一个完整的课程,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只有开头”。在华南理工大学许勇老师主讲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杨俊山等网友都表示“视频有点少,希望能多出一些”。国外网络公开课并不是集中录制的,而是建立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之上。按照学期的课程进度进行拍摄制作的。所以课程内容显得更加完整、丰富,更加全面。
(3)教学方法
精品视频公开课致力于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外网络公开课大多采用讲授法。同样采用讲授法,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在国外网络公开课中,特别是受到网友关注和热捧的公开课,比如哈佛大学TalBen Shahar主讲的幸福课、哈佛大学Michael J.Sandel主讲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耶鲁大学Paul Bloom主讲的《心理学导论》以及耶鲁大学Shelly Kagan主讲的“哲学一死亡”课,课堂教学非常灵活,在讲课中或通过最近发生的事引入课堂、或以幽默而风趣的聊天形式进行授课、或采用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方式,开篇抛出两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授课过程中经常能够听到学生会心笑声,课堂开放、自由且气氛活跃。
(4)师生互动
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互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精品视频公开课应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师生对问题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提出意见等。调查发现,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82.93%的教学录像没有交互,只有少数课程安排了交互环节,比如暨南大学张世君主讲的“红楼梦的艺术空间”中,教师会在课程结束前留一些时间回答学生的提问。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主讲的“千古名月”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会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国外网络公开课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注重师生交互,教师习惯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有时即使没有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之中。
(5)支持服务
“淘课族”利用网络公开课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者和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其实质是一种远程学习,学习者面临更多的学习困难。这些困难不仅包括学习上的,而且还有技术上的和情感上的等,比如,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需要得到解答,学习者在线学习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帮助以及中国学生特有的对教师以及学习同伴的依恋等。精品视频公开课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没有其他资源支撑,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很难从别处获得帮助。比如,有网友在课程讨论区中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疑惑,但没有人回帖帮他解决这个疑惑:有的网友发帖说视频不能在线观看,希望获得帮助,也没有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国外网络公开课除了提供教学录像的下载外,很多课程特别是理工科类课程都提供课件下载,比如哈佛大学David J.Malan主讲的《计算机科学cs50》,耶鲁大学PaulBloom主讲的《心理学导论》,斯坦福大学Alan Cannistraro主讲的“iPhone开发教程(2010年冬)”都提供课件下载。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精品视频公开课讨论区中鲜有网友参与讨论,即使有个别网友发帖,但大多是非学术性内容,主要是对课程的评价。国外网络公开课中参加讨论的网友较多,而且学术性贴较多,很多网友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比较深入。
3 摄制技术
(1)教学环境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视频公开课录制场地、光线等环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网络公开课教学录像的教学环境有三类,第一类是演播室或礼堂,光线均匀、亮度适中,多媒体演示较为清晰,录制的效果最好。第二类是经过布置的普通教室,比如对普通教室黑板、讲台和墙面进行布置,安装窗帘,录制效果较好。第三类是普通教室,光线不均匀,多媒体演示不清晰,特别是学生镜头容易出现逆光等现象等,效果较差。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录像大多在演播室或礼堂录制,保证了画面质量,国外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录像录制在三类教学环境上分布比较均匀,见表4。
(2)画面清晰度
画面清晰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讲解画面的清晰度,二是多媒体演示画面的清晰度。由于视频所占空间大,要实现网上传输必须对视频进行压缩,这就降低了教学录像的清晰度,特别是多媒体演示画面,如果在讲解画面中包含多媒体演示画面,那么很难保证多媒体演示画面能清晰展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对视频技术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保证讲解画面清晰度。在制作的过程中,各校都将多媒体演示通过截图的形式展现,将多媒体演示画面从讲解画面中独立出来,保证了多媒体演示画面的清晰度。另外,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了三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清晰度最高,对网速要求较高,如果网速跟不上可选择线路2或线路3。国外网络公开课中的教学录像讲解画面和多媒体演示画面清晰度都一般。
(3)声音清晰度
精品视频公开课不以图像作为主要展示对象,声音才是呈现教学信息的主要渠道,《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教学录像的声音做了具体的规定。调查表明,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的声音都比较清晰,偶尔有几部教学录像有少量噪音,但仍能听清,而且加上字幕,不会影响观众理解。国外网络公开课是英语授课,配有中英文字幕,即使有些视频有噪音也不影响观众理解,但观看字幕影响观众理解速度。
(4)拍摄技术
中外网络公开课中的所有教学录像色彩还原较好,未出现偏色,且镜头切换过程中未出现色彩的跳跃。教学录像采用电视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应该具备电视特点,能够吸引观众观看,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拍摄中应采用多机位拍摄。《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明确提出“采用3个机位以上进行拍摄”。调查结果表明,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国外网络公开课基本上都是使用2个以上机位拍摄的。
(5)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将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删除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并具各一定的艺术效果,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因此,一部好的教学录像必须进行后期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片头、剪辑和字幕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多媒体演示画面做了截图处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后期制作比较精良。国外网络公开课中的多媒体演示内容大多做了截图处理,有些课程则充分利用电视手段进行展示,比如圣母大学的“你会为什么而奋斗?”完全采取纪录片形式对不同的人进行采访。新西兰国立南方理工学院《英语强化课程1》在讲解过程中加入了大量情境剧,强化英语的实践应用。
四、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后续建设的建议
我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前期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促进高校加强优质资源建设。目前只建设成20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距离“十二五”末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后续建设要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提升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1 适时转变选题类型
前期建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多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类的课程,内容为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公众,这类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类课程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学习起来也较为轻松,这有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传播。专题短小,灵活性强,便于短期内集中建设。随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深入,课程的选题应当适时地实现两个转变:(1)与国外网络公开课相比,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中通识类课程比重过多,所以后期建设应该从通识类课程转向普通课程或专业课程,这需要教师在讲解专业的学术问题时做到科学性和通俗化、趣味性的完美结合。(2)从专题转向课程或讲座,课程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能让学生的学习更系统。讲座内容精炼,选题前沿,观点突出,形式活泼,能够满足较多人的需求。
2 转变观念,增强共享
国外有开放办学的传统,免费将全部的课程资料如教学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电子课件等放在网上,任人分享。在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这种形式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首先是如何看待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价值的问题,实际上,教师通过视频公开课可以积累声望,学校也可以借此提高影响力,正如耶鲁大学公开课程中主讲心理学的保罗·布鲁姆所说,视频公开课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是大学服务社会、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的体现。其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半直接置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同行的评价和比较之中,很多教师对此比较陌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3 突出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
第一,加强内容设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普通课堂教学不一样,它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些学习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经历,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课程内容设计者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习内容的设计。
第二,调整授课方式,增强师生交互。精品视频公丌课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以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如果调整授课方式。讲授课也能非常精彩。首先,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人格魅力吸引观众的目光,比如耶鲁大学死亡课的主讲Shelly Kagen教授,面容清瘦,盘腿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具有个性和个人魅力的老师。比如“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讲赵荣光老师,身穿长衫,满头银发,戴着一副眼镜,一个讲台,一块黑板,行云流水的粉笔字,讲解中引经据典,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千古名月”的主讲于丹老师,丰富而优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意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吸引观众,比如幽默的语言,交互式的对话风格,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思辨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4 组建专业团队,打造精品工程
精品视频公开课要真正成为“精品”必须组建号业团队,群策群力,发挥各自优势。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团队,一是课程团队,主要负责上课,另一个是制作团队,主要负责摄像和后期编辑。两个团队往往互相不了解,课程团队不熟悉电视的特点和工作方式,制作团队也不了解课程团队的意图,给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专业团队要包括学科专家、教学专家,主讲教师和录制人员,在录制前需要相互沟通。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讲多为国家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这些教师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但不一定是能够把课讲得最精彩的人。他们可以作为学科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指导,起着编剧的作用。教学专家进行教学的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导演的作用。主讲教师是演员,他们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录制人员按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标准》进行拍摄和制作,能够根据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的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并用电视手段对教学内容作补充。
5 关注受众需求,建立支持服务体系
“淘课族”利用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学习与在校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很难从身边人群中获得帮助,如果不及时地给予解决,会导致学生无法继续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倡导“优质教育资源、优秀教学团队、卓越教学方法”,但对服务却关注较少。精品视频公开课除了强调课程建设还要关注受众需求,建立支持服务体系。可为每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立一个资源型学习网站,主讲教师可将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案例、参考文献等与课程一起公开,并设立讨论区,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在网上答疑,学习者也可以用这个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学习心得,这样能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建设“精品课程”是我们国家推出的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自2004年教育部提出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通过全国高等院校教师五年多的努力和积累,已遴选出近千门精品课程,其范围覆盖了本科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各个专业,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及高校学子呈现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活动在全国大、专院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何建设好“国家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以建精品课程为契机,准确理解精品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为教学注入活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用好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建设为例,对课程组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一些分析、探讨和总结。希望抛砖引玉,以期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1精品课程的地位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说明,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同时要求“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不是网络课程,而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强调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是传统高校的“名师名课”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与共享,通常是面向本科生层次的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
精品课程的这些要求注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即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1]。
科学性表明一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编写必须科学合理,知识点的融合渐进有序、概念清楚、层次分明,语言描述准确,例题丰富多样,有针对性,便于教与学。先进性有两个方面,一是精品课程的内容要能充分反映当前本课程的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学科的课程,理论与技术发展迅速,内容更新较快,这些新的技术要能有选择性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二是课件制作的形式和采用的技术要先进,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整体性表明精品课程是一个一系列的课程建设过程,涉及到教材、教案、教学大纲、实验、习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要从高层次的视野,统筹各个环节,特别是实验内容设置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要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课程网站的建设要功能齐全、资料丰富、信息量大;有效性和示范性要求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要能对教学质量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起到示范作用。
在我们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建设中,从开始就进行整体规划,认真学习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教材的内容取舍经过了多次认证。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了实验教材和习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网站。力求能够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如在内容的安排上以网络的互联互通为基点,阐述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其他办学层次的院校提供参考。
2精品课程的作用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各有自己的独立活动,但它们是不可分离的。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过程[2]。教学交往实践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所以,如何依托校园网的优势,借助精品课程这个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能够对课堂所学进行查漏补缺,与老师进行交流、与同学进行商讨,是现代教育手段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精品课程,要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具体表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包括课程自身内容的,需要我们研究在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可自学性、可交互性、大容量信息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平台,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要通过精品课程的网站、教材、课件等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示范,在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应用、教学内容安排等多方面可以进行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多媒体、网络媒体的建设。在课程网络上建立界面友好、美观大方的课程专题内容,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习题集、案例集、相关信息以及参考文献等。为学生打造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体现在:(1)制作能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而不是盲目使用;(2)是将讲课内容与实验紧紧联系起来,而不是只集中在理论授课;(3)充分利用网络授课平台与学生交流,增加辅助阅读材料。
2.2培养教学师资
当前高等教育的建设已经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师资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平台,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讲解等,以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利用等。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不同,对于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而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发言,教师做归纳总结并启迪学生向深层次思维,实现课堂和网络有机的结合。教师不局限于课堂的讲授,将师生的交流扩展到网络、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采用网络课件、E-MAIL、资源网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我们的精品课程建设,有计划地选派老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教材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同时,通过组织教学研讨和备课,对教材、教案、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讨论,使一批教学骨干迅速成长。
2.3提供自学平台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作用。近年来,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从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学内容,转向关注学生角色和学习方法。网站的建立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网上放置了丰富多彩、系统齐全的教学课件,学生可以在线浏览,也可下载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师可通过网站学习任务、呈现教学内容和相关练习,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通过自学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4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由于精品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是有利的补充。通过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教学资源中的电子讲义、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和试题库等在网上都能呈现给学生,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掌握。这样对于课上没有弄明白的重、难点,课下通过浏览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一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拓展开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增加网上答疑、网上作业、BBS、聊天室等模块。
另一方面,课程的网络资源可以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除了表现出诸多共性外,还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如每个学生对学习中不理解的方面可能不尽相同,理解问题的角度、感兴趣的方面也可能各有所异,甚至有的学生会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在网上开辟“在线讨论”、“电子论坛”、“七嘴八舌”等栏目,就可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体验及个性。
3总结
必须注意到,目前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呈多样性,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等,而本科院校中各自的培养目标各异,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又不相同,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所以要正确看待精品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它仅仅提供了本课程基本的要求,不可能适应所有办学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同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仅仅是一种参考,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调整[4]。
当然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呈现的学习内容过多,部分课程“电子书”现象严重,且缺乏层次性;要提防电子化教学引起的学生惰性,许多理工科课程中的理论,不仅要求能理解,更重要的是会应用,经常是“手过一遍胜过眼过千遍”,电子手段使用的过多,容易造成打开书一看就会,合上书一点也想不起来的现象,在课堂上应是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鼓励学生做笔记。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中完善,发挥网络的优势,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采取有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可以真正起到教学辅助和拓展知识途径的作用,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探索现代化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郭立婷. 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07.
[3] 徐敦楷. 谈基于内涵发展的质量工程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8):23-26.
[4] 张安富. 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8-11.
O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Well-chosen Courses
YANG Geng, HU Su-jun, ZHANG Yun, LI Pe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