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考试说话

普通话考试说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话考试说话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高等学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

虽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机辅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1.高校在“机辅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高校相继全面推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机辅测试”使测试站和测试员工作量大大减轻,得以从繁琐庞大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当中,更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使得测试效率显著提高。考生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获得不公正的待遇。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虽然有效的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与传统的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尤其是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1“机辅测试”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测试机构相比,高校测试机构的测试任务更加繁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众多,在测试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以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这就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需要具备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固定和足够数量的测试场地;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并未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同时与测试室配套的备测室,侯测室无法得到保证;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并未制定有关于普通话机辅测试的规章制度;测试站人员不足,测试站人员全部为兼职人员,本身做为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机辅测试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加大,测试时测试室,备测室,侯测室都需要人员进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说话项要求3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有些学生过于紧张或者没有提前做准备,甚至30 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因为无人提醒,很多学生就造成了缺时的情况,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读准考证号等等在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些考生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或者通过网络直接搜索说话内容,致使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背诵甚至通篇朗读.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1.3机辅测试环境下考生心理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普通话测试方式,考生可能会因为对测试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产生恐惧、焦躁的情绪;有些考生因没有恰当使用耳机, 说话声音太小导致话筒无法录音, 影响测试成绩;有些考生由于不习惯前两题显示的蓝黑相间字体,导致测试时出现漏读现象;有些考生错误按动下一步按钮,使考试自动跳到下一题,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有些考生在说话题时,反应过慢, 出现语塞、结巴、停顿等现象,导致录音中出现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在测试说话项部分对着偷带的说话材料进行朗读, 违反考试纪律,被取消了成绩。

2.针对高校机辅测试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2.1规范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 “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另外,各高校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计网上虚拟测试软件或开僻专门的机房,供考生上机熟悉和练习。

2.2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加强普通话测试考务管理尤其重要。针对“机辅测试”这种新的、自由度较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结语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第2篇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购物等时代话题,由原50题缩少为30题,仅对话题范围作规定,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5)考试评分细则有变。在“单音节字词”明确指出“复韵母鼻韵母的动程明显不够”视为缺陷;“多音节词语”指出“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对,或一字一顿的,该词语整体算一个语音缺陷”;“朗读”增设了“声韵缺陷”、把“回读”与“错漏添读”分离开来。

2.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影响有:(1)加强方言学生普通话词汇、语法训练。旧考试大纲对普通话词汇语法运用的考查没有专项考查,只在说话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而新考试大纲设专项考查,且所占分值不轻,占10分。(2)加强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语感,尤其在音节舌位动程、词的轻重音等方面训练。由于普通话发声法和方言发声法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常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说读普通话时常出现偏前或偏后的语音缺陷、且没有轻重音、儿化韵。(3)加强朗读、说话中普通话发声法的掌握,并尽可能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测试中常出现这样情况,方言学生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这两项中,方言难点音把握不错,但在后两项中暴露非常明显,导致有些学生因此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

二、通过教与学提高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

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可通过教法改进和学法改进来取得。改进普通话课堂教法,提高高师普通话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教提高师范生正音能力

第一,突破方言发声定势,掌握普通话发声法;第二,掌握方言难点音的纠正方法;第三,巧记难点音常用字词。

普通话的发声法与方言的发声法不同:普通话发声法是喉部放松,上下后牙槽打开,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挺直,打开口腔(口腔打开不是指两唇张得很大,而是嘴里的空当稍大),气流集中地打到硬腭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在硬腭前部;方言发声特点一般是喉部肌肉比较紧,上下牙槽合拢,舌头后部松平,前端隆起,对着上齿龈,气流打到上齿龈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点在上齿龈前部。由上可知,方言发声共鸣点比普通话的共鸣点偏前,这就是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出现发音偏前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用方言发声法发普通话的语音,就易犯发音偏前的语音毛病,尤其在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 、o-i[∫]、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因此,方言区人学好普通话,说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必须突破方言发声法,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如何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首先,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舌位后音时舌头不易伸缩。练读声韵调时,要求学生发声时喉部放松,后槽牙打开,舌根挺直,打开鼻腔通道,掌握普通话共鸣点,改变方言偏前的音色,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

在纠正方言难点音上,本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普通话语音音理,在给学生分析其语音难点音的音理时不能只照书搬,而需要琢磨难点音发音舌位动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舌尖后音时,书本音理所言是“舌身微缩,舌尖翘起抵住或对着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方言区学生因受方音影响发音时共鸣点偏前,故觉得舌头难以后缩,难以发好这一组音。假如老师在讲明如何使“舌身微缩”的技巧,此组音学生就易掌握了。按上文所言,普通话的发声法要求发音时喉部放松,后牙槽打开,舌根挺直。发舌尖后音时,舌身后缩的着力点应在舌根,即舌根隆起往后缩,如不说明这一点,方言区学生往往按方言的发声习惯为着力点在舌的中部,造成舌身后缩力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后缩,发成偏前音或错误音。

巧记难点音字词上,本人主张采用读记。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13、14周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14周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练读。采用朗读中记难点字词,主要吸收古人认字的理念,古人认字采用读中认字,一来可通过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人的记忆,二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文学修养。

2.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同是技能课,语音教学与体育、美术、书法有很大的不同。语音教学主要通过听音与模仿,而体育、美术、书法可以同过视角和模仿来获得,通过听音来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要不就听不出自己的发音与所要模仿的音的差别,尤其在方言难点音上,由于受方音影响,方言地区学生通过摹音来纠正自身语音错误和缺陷都比较困难,而教师所讲授语音原理又比较抽象,因此有些方言地区学生学了一个学期普通话后,普通话正音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增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正音能力。本人自2001年开始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自作的课件授课。开课之初,通过摸底测试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普通话操用水平,确定本学期训练的重难点内容,以此为依据,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课件。课件一般分理论讲授、语音示范、方言难点音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等四部分。理论讲授重在用动画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以及方言难点音正误音的发音区别,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增强语音原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正音能力;语音示范分正音示范和正误音对比示范:每一个语音知识点讲授后通过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句练习进行正音示范,通过标准音范读,增强学生正音能力,根据方言的难点及缺陷音编制正误音表,并进行正误音对比范读,增强学生的辨音能力;方言难点音训练主要依据方言学生在难点音上易错的音节,制定克服这些难点音节的训练方案,编制有关训练材料;课后练习按方言难点布置学生强练自身的难点音,通过课堂抽查、推普员的记录掌握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及效果。

3.以测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以测促学的教学观点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并实施,本人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结合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对之发扬及拓展,更适合方言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本人的做法为:一是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试,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方言情况,确定本学期训练重点及难点。并按方言区编制学生的座位,要求学生按座位表入坐。二是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的程序,尽量做到授课及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拓展,把学生的难点音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三是明确各个环节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的范围,让学生训练明确,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不少的普通话教材书中谈到学习普通话方法,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要多说、多听、多记、多读。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多数也采用此法,但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本人认为,多说、多听、多记、多读是学好普通话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前文所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听音、辨音能力上都不足,而且发音器官受方言音的发声定势影响,控制支配能力都很差,方言区学生常反映说发音原理不难掌握,但操用时,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发不到位,就是由方言发声定势造成的。因此,本人认为,学音先要练声。不同语言其发声方法都有所不同。学语言必须通过听音、辨音、练音掌握其发声方法,突破母语的发声定势,语言才学得好。李阳在“疯狂英语”学习法中说过“学语言不是脑力劳动活儿,而是体力劳动活儿。”他提出用“三最”法学英语,把中国肌肉练成国际肌肉。本人认为李阳“三最”学习语言法的本质就是“学语言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发声法,突破母语发声定势”。因此,本人要求所授课的学生在前半个学期一定要掌握普通话发声法,并把它作为一项检测内容,贯穿在声韵调的单项测验中。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四川普通话 方言区普通话 培训 考试

1.“川普”现象

“川普”为“四川普通话”的简称,指四川人说的一种不够标准的带有四川方言韵味的普通话。由于饮食喜好辣椒是四川的一大特点,因而“川普”有时也被称为“椒盐普通话”。目前川普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卢衍鹏(2005)[1]认为川普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四川人说的普通话不标准,在发音和用词上摆脱不了四川话;二是指有的四川人虽然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在某种情况下说些四川话,如朋友之间的谈笑、酒席上的插科打诨等使得气氛轻松、有利于表达感情;三是指外地人学说四川话,吸收四川话幽默风趣的特点和特有的词语,带有娱乐的目的。敏春(2006)[2]认为学习普通话,必然会受到本土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变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普通话。四川方言区就存在一种具有浓厚四川方言特色的普通话。李元(2011)[3]认为川普是指四川人说普通话时所呈现的带有浓重的四川方言特色的不标准的普通话。

川普的产生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交流的需要作为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成为产生川普的动力源泉,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是产生川普的巨大推动力。卢衍鹏[1]从精神内核角度阐释了川普的产生,认为从四川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四川文化特有的气质造就了川普的精神内核。四川文化少有舍我其谁的文化霸气,却拥有包容一切的气度。川普的崛起,反映了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大众主体性的变裂。人们对川普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对文化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川普调侃、麻辣的背后,是对现实、人生的反讽。而这种反讽的背后,是主体性的深刻体认。在这个意义上,川普是人们审美意识的绽放,是大众话语的狂欢。敏春[2]将川普分为有意的川普和无意的川普。无意的川普也称为自然的川普,是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长期生活在四川方言区说四川话的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四川话的语音特征影响甚至改造普通话语音,从而产生不标准的“椒盐普通话”。有意的“川普”,即使用这种“川普”的人,具备标准的或趋于标准的普通话和四川方言的会话能力,具备标准的或接近标准的双语能力,但是他们在一定的交际群和一定的场合中,在一定的交际目的下有选择地故意使用这种“椒盐普通话”,达到预想的交际效果。有意的川普又分为日常交际的有意川普和艺术领域的有意川普。日常生活中,在某些学习和工作之外的私人场合,如室友之间、亲密朋友之间会使用有意的“川普”。生活中的有意“川普”很容易营造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谈话氛围,说话者大多为了拉近彼此距离或是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他们认为较之纯正的四川话或标准的共同语,这种语言风格在某些场合更有利于交际。艺术领域的有意川普是有意地使用普通话的语音来说四川方言,特别是说四川方言所独有的一些本土词汇,从而达到幽默风趣、轻松搞笑、亲切自然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领域的有意川普在著名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的评书中就比较常见。比如“开腔”的散打段子,“开腔”在四川话意为开口说话的意思,腔者口腔也,直接形象的字面意思打开口腔活动,引申为开口说话。艺术家李伯清讲述两个四川人在北京讲川普,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不开腔你就不开腔,等我开了腔你再开腔。”不料谈话被不了解四川方言的北京警察听见,把“开腔”误作“开枪”,以为是说:“我不开枪你就不开枪,等我开了枪你再开枪。”达到了幽默风趣、轻松搞笑、亲切自然的艺术效果,并达到了教育民众掌握交际语言的重要性的教育效果。

2.教育行业的“川普”

笔者多年从事普通话测试和教育培训推广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教育行业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无意的川普和有意的川普现象,但其产生有不同于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或娱乐效应的原因。早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4](下简称“指示”)中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必须逐步用普通话教学,使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在学校中用普通话教学,首先从语文科做起,逐渐推广到各科。语文科以外的学科,如果条件允许,就应该尽早用普通话教学。可以看出特别强调推广普通话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全文中反复用到了“逐渐”、“逐步”、“尽早”、“尽量”等措辞。“指示”还强调了必须训练师资。推广普通话的方式要从语文到其他学科,从年轻教师到年老教师,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逐步开展。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层次也因学科、因人、因地而异,语文外的学科要求低于语文,年老教师要求低于年轻教师,农村学校的要求低于城镇学校。1990年《关于小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通知)[5]再次提出逐步做到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的精神和加强对师资的普通话培训。“指示”、“通知”中对普通话的推广方式、要求等各方面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在具体的普通话推广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领导为了追求普通话普及率方面的成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甚至在对教师没做任何普通话培训的情况下要求从某年某月某日起在课堂授课必须讲普通话,如果教师未遵从学校规定则面临受批评、扣工资奖金等不合理处罚,于是在四川地区催生了无意的或有意的川普,它们均以“四川方言词汇+普通话语调”为基本特征。无意的川普则是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普通话培训学习没有掌握普通话时自然产生的,不含说话人的情绪因素。而有意的川普带有情绪因素,是在诸如未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时普通话推广条件未完全成熟而急于推广造成部分教师的反感情绪,部分教师有意制造川普,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把讲不讲普通话是态度问题讲得标准不标准是技术问题作为应付有关的硬性检查的手段。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有意川普对推广普通话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正确方式处理,尤其要注意不能进一步采取硬性措施,需谨记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的自然原理。

3.“川普”现象与普通话培训和考试

四川方言属于北方语系,但四川方言有一套自己独立的完整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既有比较大的一致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基本一致差别很小,而发音和词汇差异性比较大。川普不是四川方言与普通的简单混合,而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普通话融入四川方言的结果,也是四川方言融入普通话的结果。川普既体现思想的交融,又体现语言内容的交融。川普的存在也体现了普通话和四川话极大的相似性,本身由于很多地方相似,从而比较容易融合。显然对于差别极大的两种语言,不可能产生类似于川普的现象,绝少听到有藏普、维普、壮普等说法,因为藏语、维吾尔语、壮语等的字形书写、含义、发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它们之间的交流需要有翻译的过程,不可能在字形书写相同含义相同的基础上作简单变化而融合。四川话的很多单词书写和含义与普通话完全一致,只是读音的不同,川普的产生以大量的相同性为基础,因为相同的量大,所以通过类比类推的思维轻易产生了川普现象,比如用四川话特有的词语跟普通话含义并不相同而结合普通话的读音。

针对无意的川普和有意的川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普通话培训和考试的效率。无意的川普对于普通话的培训与考试是积极的信号,说话人有强烈的说好普通话的愿望,具备总体的认同感,缺少的仅仅是标准普通话的培训,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有意的普通话侧重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可以施行技术先行的措施,即先进行普通话的培训和练习,然后在诸如学校老师的授课中和交流中提出相关讲普通话的要求。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有意的普通话是在没有普通话培训而要求讲普通话的操之过急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应该热则凉之、急则缓之。

川普的存在说明了四川话与普通话交流并无大的障碍,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应侧重纠偏纠错,这是提高普通话培训与考试效率的关键。从培训考试的策略上,姚流芳(2008)[7]创造性地实现了“测试-培训-测试”的教学新模式。如果本来已经正确掌握的部分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就是一种无谓的浪费,四川话和普通话在大量用词造句上是一致的,大量字的发音也有对应关系,比如阴平与阳平转换,上声与去声的转换。找出规律性、把握规律性,可以使老师易教学生易学。通行的方式是“培训—测试”,在教授的内容上方法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具有特定的针对性,撒大网效率低下。通过先找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共同规律性,可以实现巧记而高效,通过识别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各自特殊性,可以实现强记而高效。比如要使四川人讲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研究发现:四川人说话与北方人相比,口腔状态不同,因此尽管唇、齿、舌位正确,但没有提颧肌,口腔开度小,牙关咬得比较死,上颚压得低。对应采用“提”“打”“挺”“松”的措施予以解决,普通话重音习惯不同。普通话大多后音重,除轻声词和少量重中格式的词语以外。四川话基本前音重,大多无翘舌音、后鼻音、说边音带鼻音,说鼻音带边音。四川人不习惯使用儿化词,不能正确发儿化音。在语调方面四川发阴平调(一声),音高而平、声带紧张不到位,常在后面部分音调会掉下来;阳平调(二声),在由中音升高音的发声过程中不该降而出现降;上声后(三声)是一个降升调,常中途降不到位,错发为阳平调。针对诸如此类的要点,了解并针对学员存在的问题及心理特点,辅以个别指导训练和鼓励,让学员掌握正确的吐字归音方法,改变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以科学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卢衍鹏.话语的狂欢——试谈“川普”的审美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5,增刊:333-334.

[2]敏春.“川普”新现象浅析[J].社会科学家,2006,增刊:311-312.

[3]李元.“川普”儿化韵失误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152-153.

[4]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5-11-17.

[5]关于小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0-12-29.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命题说话 定位 纠错

PSC(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的标准参照性考试。其中最后一项命题说话占分最多、难度最大,如果把握不好,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应试人PSC的成绩。因此,对PSC中命题说话的定位进行细致认真地探讨,让应试者正确领会命题说话的目的和要求,并努力纠正错误很有必要。

一、命题说话的定位

要准确理解PSC中的命题说话,首先就是要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大纲》对命题说话目的和要求的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大纲》明确指出:命题说话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命题说话的要求是:1)说话话题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选取,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一个话题,连读说一段话。2)应试人单项说话。如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时,主试人应及时提示或引导。

据此,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给PSC中的命题说话以定位。

1.语音的定位

PSC命题说话使用的语音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每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应发音准确,每一个词句的语流音变都应处理得当。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应该是纯正普通话的语气语调。

2.词、句的定位

PSC中命题说话一项所使用的词、句必须是普通话规范词语和句式。不能生造词语,不能使用方言词、方言句式,也不能随意使用粗俗、时髦用语。

3.说话内容的定位

PSC中命题说话考的是普通话,不是考口才,更不是考文才,说话的内容虽然要求扣题,要求条理清楚、语句规范,但它在主题的鲜明性、材料的新颖性、语言的文学性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求应试人围绕给定的话题,用标准的普通话,流畅地说上一段为时三分钟的话,内容集中、条理清楚,不跑题即可。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能说得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效果更好。

4.表达方式的定位

命题说话是“说”,不是即兴演讲,也不是朗诵或背诵,不能使用表演腔,也不能用背的腔调把测前准备好的内容一口气背给测试员了事。当然,命题说话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测试中只有说话者和听话者,没有对话者。同样是“说”,但测试中的“说”要求更高。不能太随意,无约束;不能东拉西扯,时常转换话题;也不能用提问的方法硬把测试员拉入谈话中改变说话形式。

5.词句色彩的定位

命题说话应大量使用口语词、口语句式,少用书面语词、书面语句式。

总之,PSC中的命题说话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规范的普通话词句,并用口语表达方式清楚流畅地说一段扣题的话,历时三分钟。

二、命题说话的纠错训练

1.非标准语音语调的纠错

我们知道,在同一语种范围内,从古到今,从南到北,差异最大的不是词语和句式,而是语音。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最大的难处就是发不准音、说不准调。因此,训练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首先是要教他们发准普通话的声、韵、调,并教他们掌握语流音变。在学完基本发音内容之后,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错训练。

语音的纠错训练,主要有四大块。

(1)舌尖后音

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东北的黑龙江人还是南方的广西人,不管是江渐一带,还是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不少人都把舌尖后音发成舌尖前音或舌面音等。

(2)鼻韵母

南方大部分方言没有后鼻韵母eng、ing,有的方言区an、ang错位,有的把eng发成ong,有的把ong发成en,有的把ian发成in等。

(3)轻声音节

同样南方方言区轻声音节不明显,有的方言根本没有轻声,一律读成原调。

(4)儿化韵

有的方言区没有儿化音,不能正确卷舌。

语音纠错训练的步骤是:1、正音:认真发准每个字的声、韵、调;2、记字:记住每个字的正确声韵调及音变规律;3、苦练: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变陌生为熟悉;4、常用:熟能生巧,常用才能让标准普通话变成自己脱口而出的日常用语。

发准了普通话的声韵调,并不等于普通话就能说好了,有的人一开口,说的是普通话,但听者却能判断出说话者是哪个地方的人。这种判断的依据一是说话者的发音;二是说话的语调,或者叫“地方腔”。因此,改掉“地方腔”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途径。还有的人误以为北方话就是普通话,往往在纠正了自己的“地方腔”之后,又学会了其它省市的“地方腔”。纠正“地方腔”的方法是多听地道的北京语音,模仿纯正的普通话语调。

2.非规范词句的纠错

非规范词句使用情况有如下三种:

第一、使用方言词、方言句式。

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除易带方音外,就是容易使用方言词、方言句式,如:①“那年我家买了一部单车。”②“我姆妈今年60了。”③“这个人最会策了。”④“别醒我的胃咯!”⑤“他一开始就做死地吃。”⑥“这件事我根本晓不得。”⑦“你有看过吗?”

以上例句,例①使用了方言名词,例②使用了方言称呼语,例③使用了方言动词,例④使用了方言语气词,例④、⑤使用了方言短语,例⑥、⑦使用了方言句式。

第二、使用粗俗语、时髦语。

年轻人接触影视、网络比较多,对新的语言较为敏感,乱造和乱用新词的情况相对普遍。因此,在PSC命题说话中也就出现了使用粗俗语、时髦语,而使表达不规范的情况。例如:①“我靠!”②“真是酷毙了!”③“这是什么东东?”④“我晕菜。”

第三、用错词、造错句。

由于紧张,也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应试者在PSC命题说话时,偶尔会用错词、造错句,导致扣分。

例如:①“我妈妈从小就很关心我。”(应该是“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关心我。”)②“同学和老师给了我激烈的掌声。”(应该是“老师和同学给了我热烈的掌声。”)③“个头不高的我喜欢上篮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的。”(应该是“个头不高的我喜欢上篮球是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④“那天我跑掉了一只鞋一个袜子。”(应该是“那天我跑掉了一只鞋一只袜子。”)。

词语、句式纠错训练可分三步走:

1)听别人说话,找出错词、错句、引以为戒。

2)说话给别人听,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3)自说自练,自查自纠。

只要认真准备,考试时特别留心并从容应试,在词句上的错误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3.非正确表达方式的纠错

方言区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讲地方话,只有在背书、朗读文章、读报或演讲比赛时才用普通话,再加上平时比较少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普通话日常口语,也缺少训练,因此,在PSC命题说话时,有些人一开口说话就变成了朗诵、背稿或演讲的腔调,这种说话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

我们知道,说话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交际对方听到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装腔作势、拿腔拿调的人非常令人讨厌。因此,表达方式的纠错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不用朗诵腔

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在语音的发声、共鸣甚至吐字、节奏上都需要艺术加工,也允许夸张、美化,说话采用日常口语表达的方式,轻松自如。

2)不用演讲腔

演讲受场地、观众以及竞赛规则的影响,在表达的语气语调上表演性、鼓动性、煽情性更强些。演讲除了有声语言的表达之外,往往需要身姿语进行辅助表达,有时还可以与观众互动。说话则不能有任何表演的痕迹,在朴素中完成表达,自然中流露真情。

3)不背稿

背诵的内容一般是别人的东西,且不允许丢字、加字、换字。因此,准确是最重要的背诵要求。说话是自己情况的陈述、思想情感的流露,说什么随意,只要词句规范、表达流畅就行。

4)用词造句力求口语化

口语化的语言是最自然朴实的语言,命题说话应常用短句,忌用长句,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避免过于庄重的用词用句,注意使用语气词、儿化词。这样会使说话更像说话。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把说话的语速稍稍放慢一些,从容流畅地说下去,直到测试员叫停为止,不自己主动结束说话。说话中应少用或不用口头禅,以免影响说话的流畅度。

PSC中命题说话难度大、占分多,但只要正确领会了本项测试的目的和要求,并加强训练,认真纠错,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语委编.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 辅助测试 普通话 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makes the work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mplementation, represents already send students earth shaking change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form, test method followed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fter a series of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urgently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Mandarin training significantly,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brief discussion to the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in the computer aided test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 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 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 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 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 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 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 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 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 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 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 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