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服务并不再单纯是业务人员的态度好,更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而且更多的是方案的专业化。准时、不丢失等都只是一些最基础的要求,而非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如果有人能够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帮助我们如何降低人员成本和运输成本,这是我们选择物流合作伙伴的关键因素。”
――一位国内民营企业负责物流采购的经理的心声
有个笑话在全球广为流传:中国的B2B实际上是B2B2B2B2B,因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太多。缩短供应链或简化其中一些中间环节将大大提高供应链效率。
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参与世界合作,中国企业己经“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全球产业供应链的“队列”里。被多数人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中被分配到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导致其一贯地通过降低物质资源消耗、控制劳动成本、节省传统物流费用获得“第一、第二、第三利润源”,而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这已经无法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在原料价格高涨、劳动成本增加、金融危机席卷的全球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界共同思考的命题。
中国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供应链管理这一职能,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它们对供应链管理认识粗浅、不成系统。这使企业难以通过职能整合和整体流程管理来实现利润。在大多数企业,采购、规划、运输、仓管等不同子流程都各自为政,各自处理自己的问题。每个子流程都致力于自己的局部优化,如转包给价格最低廉的运输商或自己内部完成,完全没有考虑集合所有可以找到的扩展式物流服务。这种“局部节约”从长远来看势必造成整体支出的上升和企业业绩的下降。
据美国PRTM咨询公司对165家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典型生产商的成本结构中,供应链所涉及的成本占60%-80%,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降低10%的总成本,相当于节省销售总额的3%-6%;提高发货能力16%-18%,降低库存25%-60%,缩短订单履行周期30%-50%,预期准确性提高25%-80%;供应链成本降低25%-50%,产量提高10%-20%,总体生产率提高10%-16%。
物流绝不是运输
物流,新兴的一个词汇。三四年前曾让各行各业都疯狂地追捧了一把,直到今天依然流行。什么汽车物流、图书物流、邮政物流、玻璃物流、鞋服物流等等。它们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当中,企业都把物流当作了第三利润源泉。比如中国鞋业,二、三十年的风雨兼程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辉煌,可近几年让人堪忧的是质量上去了,产能上去了,规模上去了,品牌上去了,销售上去了,利润却止步不前,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
既然整体绩效升级了,利润却没有提升?很显然,它被吃掉了,而且是在物流这一环节。我们的鞋企,一向只注重定单式生产,虽然现在也开始讲鞋业物流了,但那还只是停留在口头讲讲的阶段,最多就是把接定单的、管仓库的一些人改下口叫做物流人员。鞋帮鞋底的采购你照样负责采购,原料或成品的仓储人员还负责你们的仓储,装车的还是按通知装你们的车,生产跟单的还是照往常一样这边跑跑,那边问问,这里催一催,那里缓一缓。这些只是采购、仓储、生产与销售运输的板块组合,各自为政又相互联系。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应是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通的有效统一。现在有很多的生产厂家,为了生产要求及时采购、为了交货要求及时生产、为了定单要求及时交货,可是他们疏忽了物流成本,就因为没有统一调度,各部门各自为政,在这“及时”的下面,车轮滚滚,带走了他们最敏感的东西。
国外物流发展有着一个叫“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在引领物流的发展和运营,原来物流是个链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废弃),原来物流是有功能(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原来物流是三流合一(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这些都是国外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
特别是西方物流理论和物流思想错误地引导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以为“物流”只做好运输、装卸就可以,而根本没有想到“物流”前面还有“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我国只是物流在动,资金流和信息流不动,或者动也不让物流企业知道,也不是由物流企业推动或随动,反正物流企业只是像牛一样拉货、运货、搬货,其结果连自己辛苦的搬运费也拿不到,或者是半年才拿到钱。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要满足客户要求的服务水平,需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这一点是供应链取胜的关键点。如果形成一条顺畅的物流供应链,链条上的各个经济主体你作用于我,我作用于你,实现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把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便能实现供应链成本最小化、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
沃尔玛的“鱼”“水”情
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之间关系的重新塑造,是对现有供应链关系的整合,通过整合使零售商与上下游企业间实现共同计划和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效率。零售商供应链再造的核心思想在于零售商与上下游企业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尤其是零售商和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零售商和供货商其实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是利益的共同体,是一种互相合作,互为制衡,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一方面供应商需要借助零售网络推销自己的产品,并从零售商处获取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零售商也必须依靠吸纳更多的适销货源,才能在激烈的零售业中生存发展。
沃尔玛从一家普通零售企业发展成为今天连锁店遍布全球的成功模式,引发了经济学者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并谓之为“沃尔玛现象”。其实沃尔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沃尔玛不仅仅是一家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的纯粹的商业企业,而且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制定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沃尔玛总是能够最早得到市场上最希望看到的商品,当别的零售商正在等待供货商的产品目录或者商谈合同时,沃尔玛的货架上已经开始热销这款产品了。此外沃尔玛能够做到及时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厂商,并帮助厂商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过去,商业零售企业只是作为中间人,将商品从生产厂商传递到消费者手里,反过来再将消费者的意见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反馈到厂商那里。看起来沃尔玛并没有独到之处,但是结果却差异很大。原因在于,沃尔玛能够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因此能够将消费者的意见迅速反映到生产中,而不是简单地充当电话话筒。
目前沃尔玛已与通用电器、可口可乐、宝洁等著名公司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的零售链维系与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所谓零售链是沃尔玛的网上决策支持系统,任何沃尔玛的供应商都可以免费申请进入沃尔玛的零售链中,从而在网上查询自己产品的销量、库存以及获得未来的订货和销售的预测。在零售链中供应商还可查询到一些有价值的报告,如快速商品报告,可以让供应商了解自己提供的最新产品的销售情况;供应商表现积分卡,可以让供应商了解所提供的各类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评价情况;公司汇总报告,可以为供应商提供不同公司产品的销量比较情况,有助于供应商寻找差距,生产出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沃尔玛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现代零售商供应链再造就是要使零售商与供应链成员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的核心优势来体现零售商的竞争优势。
物流管理需要“跨界合作”
博士公司(Bose Corporation)是国际著名的生产高保真喇叭的公司,它采用JIT的生产模式。它的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购买,等于将零部件的制造工作外包给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它的供应商分布在北美、远东和欧洲。采购与物流部的总监Lan ce Dixon认为,“采用JIT供应方式就可以保持低的库存水平”,但是他们仍然采用其他各种方法来保证低库存水平与零部件外购之间的平衡。
博士公司采购策略的核心之一是控制运输,这包括控制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不可预知的意外情况。它不仅控制内向的运输,而且控制外向的运输,控制范围从始于供应商将零部件转交到运输商手中,直到产品到用户手中为止。为了保证控制的效率,博士公司减少了运输供应商的数量,但是与这些供应商保持紧密的、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博士公司与位于Jacksonville的PIE全国运输公司、位于波斯顿的Florida.W.N.Proctor公司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博士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关键运输商。同时博士公司建立了一套EDI系统标准,使公司可以与PIE的230个电脑终端保持动态联系。如果一个国内发货将要开始,有关信息立即可以发送到终端。Proctor公司主要处理国际货运,当一个货发到飞机或货轮上时,有关信息也将同步发送到Proctor公司的信息系统上。所有相关的货运信息将用于有效的控制库存。通过这些方法,博士公司实现了有效的全球资源配置。
――物流监控系统对运输的监控是在两个相关但分开的系统――货物流与资金流中进行的。
――Proctor公司使用现代的货物跟踪系统,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给服务与销售人员和客户,以确保有效率的运作。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关系;供应链绩效;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2-0044-07
一、问题的提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的企业数量多,经营绩效相对也较好,同时,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比较频繁。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企业的供应链合作这个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已有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建立良好供应链绩效的基本动因。但是,在供应链中,由于各个企业进行独立的经营和运作,存在着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等的差异,在企业个体利益与供应链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常常以个体利益为重,原因在于:第一,在供应链中的合作企业缺乏相互承诺,信誉度不高,上游对下游的供货不及时;第二,双方企业没有很好的柔性和协同效应,导致对外界环境的改变不敏感;第三,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匮乏或者不透明,导致不能及时共享市场信息。因此,本文基于长三角企业供应链合作的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合作关系与供应链运作绩效之间的影响以及作用。
二、理论综述
(一)供应链合作关系
对于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现将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1.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概念界定。在对供应链的研究中,对于合作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多种表述。Robert J.Vokurka等人提出,合作关系是指买方和供应商针对未来合作所达成的相关协议和共识,其中包括:信息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等。同时,提出信任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基础[1]。Buzzell在描述合作关系的时候提出,在没有共同所有权的条件下,买方和供应商应就相关的事项达成一致协议,同时双方企业由此结成合作的纵向集成系统[2]。Dyer J. H.从整体的观点进行分析,认为所谓的合作关系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为了取得整个价值链的效率,当然为了达到最大的效率,双方企业的交易以及联盟关系是独有的,而不能再和其他企业有这样的关系[3]。Marshall指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比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重要,它能大大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另外他指出,合作伙伴关系是IT成功应用的基础[4]。在国内,清华大学的刘文丽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5]
2. 供应链合作协商研究。合作协商对于供应链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协商的角度分析其合作的成效,主要是针对协商的核心事项展开的,比如协商的协议、协商的策略等。Faratin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来分析企业合作,并针对在合作协商中最为关注的价格为切入点,提出了价格效用函数及双方企业合作时的价格协商模型[6]。Sierra等人研究企业合作协商主要采用试验的方法,提出了协商决策的函数模型,并通过模拟来验证其有效性[7]。Valverde等人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提出模糊价值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8]。Gao等人以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有着业务联系的虚拟企业分为多个合作阶段,并针对每个协作阶段进行了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协商、如何进行决策的自学习,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9]。在国内,林勇(华中科技大学)研究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并对于业务委托的实现进行了理论探索[10]。禹智潭(中南大学)从制造商和下游销售商的角度,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协商在其中的重要价值。[11]
3. 供应链合作协同研究。1994年,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在其文章中指出:协同供应链是新一代的供应链,只有把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想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才能使供应链合作中的各类问题得到最优化的解决[12]。2002年,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ARC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协同制造管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模型[13]。IBM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协同供应链,研究开发了相应的供应链的解决方案[14]。Ito和Sallen指出实现供应链合作目标的关键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协同[15]。Ackermans H等人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主要分析了一些非技术因素对于协同实现影响的大小[16]。Lin J等人通过建立虚拟企业给予承诺的协同管理模型,主要研究了企业在日常工作、活动中是怎样实现协同的[17]。Kirstin Zinmer在其文章中分析了特定情况下的供应链协同,即:在生产商和供应商在JIT交货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两种协同机制,来实现各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成本的分配[18]。
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复杂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董进建立了多协同的模型。徐浩针对供应链管理的纵向协同对策的耗散结构与协同机制在敏捷制造的环境下进行了分析。徐琪等人主要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决策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决策分析、支持技术、方法等方面,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模型[19]。
4. 供应链合作风险研究。Ring和Vande Ven对合作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合作的风险是合作的伴随物,因为企业的外在环境以及未来的变化都无法完全掌控,因此要合理对待联盟过程中的风险[20]。Willianmson从机会主义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企业进行合作的风险来源[21]。Hanllikas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的风险,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设计出了风险分析的框架[22]。马新安认为供应链合作关系稳定运行的保证主要是靠风险共担和控制[23]。许志瑞认为导致供应链合作风险的因素包括伙伴选择、资源交换等[24]。等深入分析了供应链存在的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说明了供应链的形成机理。国内学者张向阳在以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风险规避和减小的方法,提出风险共担的模型[25]。
5. 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供应链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并且提出了很多模型,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算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和算法有:Nash谈判模型、夏普利值法、群体重心模型等。其中,用模型来求解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的人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n[26]。纳什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了协商对策,其中的理论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被广泛的应用和发展。[27]
有关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谈判模型已经被孙东川、叶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28]。张延锋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从战略理论的观点出发,通过利益分配来创造更多的战略价值,这个分配的模型是以最大的战略价值为前提的。另外,张青山进一步研究了如何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来促进供应链双方的合作,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使得双方企业在结成联盟的过程中关系更为牢固[29]。国内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吴育华主要从供应链的库存效益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多人合作的相关理论,运用定量化的方法提出了在供应链中达到库存效益最大化的分配模式[30]。
6. 供应链合作信任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发现,针对供应链合作信任方面的研究,很多是定性的分析,对于定量的研究比较少见,有的是从企业信誉的角度分析信任的问题,其定量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国外学者Barney J.B等研究企业合作信任的时候提出只有合作的过程平等互惠,而不是利用其他企业的弱点来增加本企业利益的时候,双方企业才是真正的信任关系,这样的交易伙伴也才会长久[31]。Chopra S等人认为如果想提升双方企业的信任关系,仅仅靠自觉行为是不行的,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契约,但是建立契约需要有前提条件,这就是信息是完全和能够预测的,同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外界变化和处理意外的事情[32]。Gulati认为要从制度保障上来保证和巩固信任,如果双方企业想要风险共担,利益共存,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提供广泛的支持[33]。Ring等人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通过惩罚制度的建立,使得合作的成员能够避免违背相关的协议,从而放弃机会主义,采取合作的态度[34]。除了上面提出的观点,Barney J. B等人认为信任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35]。Tas等人深入探讨了信任的强度的影响因素:即企业间的沟通机制以及适应性,合作伙伴的风险偏好等[36]。
对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信任感重要性问题,倪萍等认为它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胜的关键。徐淑君等认为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对培养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促进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的意义重大。
通过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本文研究的目的,笔者认为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维度主要有3个:信任、合作意愿和未来期许。
(二)供应链运营绩效
供应链运营绩效的维度度量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并研究其文献的共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可靠性、成本、柔性、质量以及影响力等几个核心维度,根据研究目的不同,研究所选的指标会有所不同。例如:李随成等人从资金与成本、服务与质量、物流协作三个指标来描述供需合作绩效,用以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合作水平对供需合作绩效的影响[37]。林筠等人用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来衡量合作绩效,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38]。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需要,并参考相关的文献,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度量: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
1. 产品质量。在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一般包括设计质量和一致质量两个维度。其中,设计质量指的是产品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产品的外观、风格以及相关适应消费者审美观的契合程度。它要求供应商必须尽早地加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中,以提高设计质量,所以供应链对其影响十分明显[39]。而一致性质量指的是:通过工厂生产出来的实际成品与原来设计的产品相吻合的程度。实际上就是生产产品满足设计目标的能力。在供应链中,一致性质量是产品生产加工能力的体现,供应链对其有影响,但是不大。关系质量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提升设计质量,通过设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产品的总质量。
2. 产品成本。针对供应链企业成本,本文认为包括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等,在整个供应链中,财务成本和物流成本占主流。同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应网络,合作各方加强信任和信息共享,共同开发市场等措施,能够降低研发投入、采购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等[40]。可见,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能增加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收益。
3. 客户服务。前文提到一致质量和设计质量都属于产品的内在质量范畴。客户服务水平(即客户满意度)是企业外在质量的体现,它除了反映交货的质量外,还反映出诸如客户投诉频率、处理的优先级别、客户价值和期望的实现等无形的因素。因此,通过对供应链关系质量的研究,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了解其需求,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将大大提高。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有必要就合作关系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不同地区企业的合作关系有着不同的地域特点,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由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企业所在地,因此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模型设计上进一步验证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维度以及供应链绩效的维度构成。
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企业的实际调研,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变量以及维度构成,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维度有3个,分别是:信任、合作意愿和未来期许。供应链运作绩效的维度有3个,分别是: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其研究模型见图1:
假设1a: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信任正向影响产品质量。假设1b: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信任负向影响产品成本
假设1c: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信任正向影响客户服务水平。
假设2a: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合作意愿正向影响产品质量。
假设2b: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合作意愿负向影响产品成本。
假设2c: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合作意愿正向影响客户服务水平。
假设3a: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未来期许正向影响产品质量。
假设3b: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未来期许负向影响产品成本。
假设3c: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未来期许正向影响客户服务水平。
四、统计结果
(一)实证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对企业的预调研,设计出了初步的问卷。通过小范围的测试,并经过多轮次的修改,最终确定了相应的调研问题。同时,为了对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电子邮件发放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文件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问卷采用了李克特五分量表,用1到5的数字表示对调研问卷中问题的赞成程度。从1到5依次表示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以及完全同意。笔者共向目标企业发出相应问卷180份,最终收到168份,调研问卷的回收率为93.33%,在168份问卷中,有效问卷15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48%。
(二)数据分析
1. 因子分析。根据研究的问题,调查问卷的题项共分为两个维度,即“供应链合作关系”和“供应链运作绩效”。首先,展开因子分析,提出相应的因子,来验证模型。
(1)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因子分析。在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因子提取之前,先进行KMO以及Bartlett球体检验(见表1)。
其中,KMO测度用于检验调研采样的充足度。KMO值介于0与1之间,其数值越大,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由表中可以得知,KMO=0.820,因子分析效果不错。同时Bartlett显著性很小,其中P=0.000,所以适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对于因子的提取,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供应链合作关系”维度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中总方差的分解,最终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3个因子,这三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0.5%,充分说明3个因子能够包括“供应链合作关系”所述问题变量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信任、合作意愿和未来期许。
(2)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因子分析。和上面的数据分析过程一样,对“供应链运作绩效”的数据进行两个检验,即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数据显示KMO=0.865,因子分析效果不错。另外,在Bartlett球体检验中,P=0.000,再次说明调查的数据完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分法进行因子提取,“供应链运作绩效”维度的数据最终经过运算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3个因子,并且这3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1.9%,3个因子能够包括“供应链运作绩效”所述问题总量的大部分。这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
2. 共同方法变异预防与检验。共同方法变异会对数据的统计结果产生偏差,其含义是指:由于数据来源以及评分者的一致性,以及所处的测量环境和题目语境造成的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人为的共变,这种共变使得研究结果出现倾向性而产生偏差。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对于本文研究的影响,本研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研究的目的、变量名称尽量不要在试卷中出现;第二,在对于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题目设计的时候,避免相近的题目项放到一起,从而产生答卷的倾向性;第三,在调查过程中,向被调查者说明调研数据的学术意义,请调查者如实填写,并保证个人信息不会泄露,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对于共同方法变异的测定方面,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进行检验。通过上面的因子分析,我们知道,自变量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得到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这3个因子共解释了80.5%的总变异,另外,最大因子的解释力仅为28.2%。因变量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得到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这3个因子解释了81.9%的问题总变异,最大因子的解释力仅为28.5%。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判定共同方法变异没有对本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3. 信度和效度分析。对信度的分析用Cronbach's a系数进行检验,其数值表示了变量的内部一致可靠性。表2中的数据显示,供应链合作关系、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各测量项目的a系数均大于0.7,说明本文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效度的检验,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在对问卷进行设计时,测量的条款绝大多数来自于比较成熟的量表,同时在预调研的时候进行了多轮次修改,因此测量条款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在研究中,针对建构效度(指测量量表能测量理论的概念或特质的程度)的测度,主要是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测量。通过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因子的载荷均大于0.70,而且T>2,因此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显示了本文的测量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4. 模型拟合和结果分析。对于数据的处理,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AMOS17.0的运算和验证,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数据显示,x2/df0.9、CFI>0.9、NFI>0.9,NNFI>0.9,RMR
同时,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4所示。
验证后的关系价值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模型如图下(见图2)。
五、结论
本文基于长三角企业的情景下,从供应链合作关系和供应链运作绩效的角度,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的结论:
1.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维度构成包括信任、合作意愿和未来期许的假设得到了验证,说明这三个维度是构成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核心要素。供应链运作绩效的核心维度构成包括三个维度: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这也得到了验证。
2. 在本研究中,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信任对于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同时信任和产品成本具有反向作用,因此所有的验证均通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信任对于供应链运作绩效的重要性,但是信任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有所差别,因此要想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作绩效,需要整体考虑供应链合作关系。
3. 合作意愿对于供应链运作绩效的三个假设,只有两个通过,即:合作意愿对于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服务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合作意愿对于产品成本的反向假设没有通过验证。这充分说明,仅仅表达合作的意愿并不能对于产品成本的降低具有实质意义,这也说明了合作意愿具有局限性。
4. 未来期许对于供应链运作绩效的三个方面得到了验证,而且对于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影响作用相对显著,充分说明了未来期许对于双方企业长期的友好合作及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不同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于其运作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双方合作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各种合作行为,全面提升双方合作的绩效。
参考文献:
[1]Robert J.,Vokurka R.J.,etal. Supply partnership: a casestudt[J].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1998,(1):30.
[2]Buzzell R.D.,Nordmever G Channel partnerships streamline distribu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1):85-96.
[3]Dyer J H,William G O. Japanese-style partnerships: giving companies a competitive edg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51-63.
[4]Marshall L F. 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 A simple framework can help you figure out the answ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3):105-116.
[5]刘丽文.企业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关系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1,(7):27-31.
[6]Faratin,P.,Sierra,C.,Jennings,N.R.,Negotiation decision functions for autonomous agent[J].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1998,24(3-4): 159-328.
[7]C. Sierra,P. Faratin et al. Deliberative Automated Negotiation Using Fuzzy Similarities[C]. Proc. of the EUSFLAR-ESTYLF Joint Conf. on Fuzzy Logic,1999:155-158.
[8]Valberde,L.,On the structure of F-indistinguishability[J]. 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5,(17):313-328.
[9]Gao,Y,Zhou,W.,Multi-agent Learning Negotiation Research in Virtual Enterprise[C]. Proc. of 2003 Inter. Conf. on Management Science &Engineering,2003:63-75.
[10]林勇,马士华.供应链企业合作机制与委托实现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0,(2):29-53.
[11]禹智潭.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机制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109.
[12]Anderson D.,Lee H.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SCET,1999,(1).
[13]ARC A advisory Group.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J]. ARC Strategies,2002.
[14]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lution from IBM[Z]. http://.
[15]Ito T,Salleh M R. A blackboard-based negotiation for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system[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107): 398-403.
[16]Ackerman H,Bogerd P,Doremalen J. Travail,transparency and trust: a case study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planning in high-tech electron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3):445-456.
[17]Lin J,Lin T. Object-oriented conceptual modeling for commitment-based collaboration management in virtual enterprises[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4,(46):209-217.
[18]Zinmer K.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uncertain just-in-time delivery[J].Production Economicsk,2002,(77):1-15.
[19]徐琪,徐福缘.供应网的一个节点: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31-35.
[20]Ring P S. VandeVen A H.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1994,(19):90-118.
[21]Willian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York: FreePress,1985.
[22]Hallikas jukka,Virolainen Veli-Matti,Tuominen Markku. Risk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in network environments: a dyadic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78):45-55.
[23]马新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合作伙伴选择[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2):33-36.
[24]许志端.供应链战略联盟中的风险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3,24(4):127-132.
[25]张向阳,杨敏才,刘华明,等.供应链管理中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8(5):92-97.
[26]Von Neumann J,Morgenstern O.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 Princeton Univ. Press,1944.
[27]Nash J F. The Bargaining Problem[J]. Econometrica,1950,(18):155-162.
[28]孙东川,叶飞.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谈判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2001,(2):91-92.
[29]张青山,郑国用等.虚拟企业联盟对象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J]. 商业研究,2001,(225):31-32.
[30]吴育华等.基于多人合作理论的供应链库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6):44-47.
[31]Barney J B,Hansen M H. 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
[32]Chopra S,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Planning,and Operations[M]. Prentice-Hall,Inc.,2001.
[33]Gulati R. Does familiarity bread trust? The implication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 Manag J.1995,(38):85-112.
[34]Ring P S. Van de Ven A H. Structur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483-498.
[35]J.B.Barney,&M.H.Hansen. 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75-190.
[36]Tas,T.K; B.S.Teng. Between Trust and Control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23.
[37]李随成,张哲.不确定条件下供应链合作关系水平对供需合作绩效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5):85-87.
[38]林筠,薛岩,高海玲,等.企业一供应商关系对企业合作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J].软科学,2008,22(4):1-7.
[关键词] 供应链契约双重边际化供应链协调契约供应链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模式,也是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现实中的供应链多是由利益相对独立的多个企业通过联盟或合作关系组成的分散式供应链,系统联合最优的决策对各个成员来说往往不是最优的,当供应链的各成员都试图最优化自己的利润,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害,出现所谓“双重边际化”和“牛鞭效应”。如何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研究的核心。近年来研究通过供应链契约来约束和协调供应链上的各个个体,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绩效,达到参与方共赢,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热点。
二、供应链契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供应链契约文献中供应链协调是指供应链成员的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供应链的成员最优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使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优化。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中任意节点的相互关系,采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约束,它研究的是各参与企业的行为动机和激励问题。这种契约关系不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来确定,也可能是一种默认的交易关系,如Cachon将供应链契约分为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强制执行契约和自愿遵守契约等。供应链契约通过改变供应链有关各方的收益和承担风险的结构,进而影响各方的决策,改变博弈结果,使博弈得到的均衡解对各方都有利,避免了“囚徒困境”的发生,达到供应链的Pareto改进。
常见的供应链契约有批发价契约、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数量弹性契约、返利契约、数量折扣契约、利润共享契约、价格折扣契约等。以上这些契约以及在各种实际问题中这些契约的变形或组合,构成了供应链契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
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契约在最优定价、价格策略问题,协作库存控制,业务外包博弈,采购与物流管理,激励信息共享、创新投入和促销努力,质量控制,供应链应急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
三、供应链契约的可行性条件
一种契约可行既要满足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有实施的可能性。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企业的行为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前提下自愿选择的行为,任何一种强制执行的规则由于背离了另外一个企业的利益目标,因而往往会遭到其反对与报复。供应链契约的作用在于引入激励机制使得供应链中的企业自动选择对整个供应链最优的行为,这时契约称为是自执行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契约必须满足企业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这时的供应链契约才是可行的。具体来说,一个可行的供应链契约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有效性。供应链契约必须使供应链整体的收益得到提高,并且克服供应链个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即满足供应链整体的最优行为也是供应链各方的最优行为,这些行为构成一个Nash均衡,任何一方不能通过偏离这个行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些行为构成一个唯一的Nash均衡,否则供应链可能得到的是一个次优的绩效。
2.灵活性。供应链契约如果能够实现对供应链收益的任意划分,那么这个契约就可以根据供应链各方的保留利润及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保证各方的Pareto改进,即在没有任何一方的收益变坏的情况下,保证至少有一方的收益得到提高。
3.经济上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供应链契约的实施代价太高,以致这种代价超过了带来的收益,那么这样的契约也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相对简单的契约往往是最合适的,因为它实施起来简单易行,因而效率较高。例如批发价契约,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契约,供需双方仅仅通过供方的批发价或需方的采购价发生关系,但是它实施简单,实施成本低,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实施其他复杂契约的条件不具备,批发价契约往往是一种必要的替代性契约,它虽然不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但却能够有效的节约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四、供应链协调契约的局限性
供应链协调契约,即能使分散供应链达到集中决策的供应链绩效的契约。目前国内外研究供应链契约的文献多数假定信息对称,并提出了许多供应链协调契约,但对实施供应链协调契约的条件研究相对不够。利用供应链契约使供应链协调是理想的情况,在现实中实施供应链协调契约受到以下局限。
1.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有时难于找到供应链协调契约。如Corbett[4]提出了一个购买商向一个供应商购买化学溶剂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节约成本分享”契约,使供应链绩效得到改善,作者指出现有契约无法使供应链系统达到协调。
2.供应链协调的契约文献中通常假定信息对称,对信息不对称研究的不多。但事实上组成供应链的各方信息不对称(如成本、需求、资金投入、生产能力等)广泛存在,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无论信息甄别模型还是信号传递模型,信息占优的一方都可以获得额外的信息租金,而使供应链难以达到集中决策的供应链的绩效。
3.现实中供应链契约的执行成本必须考虑。如在Blockbuster录象带租赁公司与它的供应商签订收入分享契约的案例中,支付给第三方Rentrak公司的监督费用不低于录象带租赁收入的10%。因此契约监督的成本不可忽略。
以下以契约的制订者是供应商为例,定义契约的效率和利润份额两个概念:
契约的效率所选择的契约使供应链系统达到的利润供应链系统最优时达到的利润;
供应商的利润份额所选择的契约下供应商的利润所选择的契约下供应链系统达到的利润。
由于自私和基于执行成本的考虑,契约的制订者(供应商)实际上关心的是所选择的契约下自己的利润,即契约的效率与供应商的利润份额之积最大。Cachon指出当边际收入曲线形状越凹,或有多个经销商竞争下,若是管理多个经销商的成本“规模经济”不明显时,供应商可能更偏爱于批发价契约而不是使供应链协调的契约。
4.当必须设计较复杂的契约才能使供应链协调时,由于契约的接受方私有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影响可能难于预测契约的接受方是否按“正确”的策略行动,尤其是在契约的接受方偏离“正确”的行动对它利益的影响远小于对契约制订方的影响时。
五、供应链契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协调供应链的契约与简单契约的比较,以及供应链非协调契约的效率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如Corbett[4]比较了批发价契约、双方线性契约、双方非线性契约,经销商成本信息对称和不对称共六种情况下生产商、经销商及供应链的利润变化、信息的价值和不同契约的价值。
2.当前研究的供应链契约结构特征主要还是集中在单周期、单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情况,然而在实践中,供应链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因此需要将供应链契约的研究扩展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是多对一、一对多的情况,甚至是多周期、多产品种类、多层次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3.现实中契约的接受方可能在多个不同的供应链上接受多个契约。多个供应链契约对供应链契约接受方行为的影响有待研究。如当供应商给经销商提供收入共享契约,而经销商同时销售供应商提供的商品的替代品时,经销商可能更尽力去推销提供给它批发价的供应商的商品;当经销商销售供应商提供的商品的互补品时,经销商倾向于将的供应商的商品打折,以带动互补品的销售,而给提供收入共享契约的供应商带来损害。
1965年,周国辉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传承了客家人勤劳坚韧、敢打敢拼的天性。
家里兄妹众多,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这刺激了周国辉对财富的追求。“家里条件不好,就想着要折腾赚点钱,让生活过的好一些。”周国辉如是说。因此,他考进深圳大学电子与计算机专业后,一直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外快,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也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1988年,周国辉从深圳大学毕业。不甘居人下的他,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选择了自己创业,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深圳特安电子公司,以组装销售电脑为主。其商业模式十分简单——低买高卖,赚取差价。如此简单、易被模仿的商业模式注定不能长久,随着竞争的加剧,深圳特安电子公司的利润急速下降。周国辉只得另谋出路,谋划新一轮的创业。
1993年,周国辉决心要做创新性的、有巨大前景的业务。他在沈阳和朋友雄心勃勃地投资了近2000万元,建成了个覆盖全市的800 兆集群网基站。他的这个举动甚至比国内的几大电信运营商还早,凸显他敢于创新、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正当他们准备大展拳脚时,中国移动在当地强势建立了同类电信网络,周国辉和朋友苦心经营的事业瞬间灰飞烟灭……
第二次创业失败给了周国辉很大的打击,也让他收获了一生的教训:敢为天下先是好事,但勇于占先的前提,是能有效掌控市场;如果不能有效掌控市场,那后续的竞争对手更强势进入后,自己的所谓创新和领先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倒塌一途。
好在,周国辉身上有股愈挫愈勇的劲儿,失败并没有让他沮丧。回到深圳,他酝酿着第三次创业。只是,他变得更谨慎了,不再冲动投资、盲目投资。
1997年,经过认真细致地考察后,周国辉创立了怡亚通商贸有限公司。当时这只是一家只有两三人的小贸易公司,业务也只不过是简单地帮国内朋友采购进口电子元器件,赚取1%~5%的采购利润。没有人能想到,这样的小公司会成就以后的周国辉。而其实,对一个有准备、有想法的人来说,成功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而怡亚通逐渐壮大着,周国辉开始有能力抓住这样的机会。
2003年,经过六年多奋力发展的怡亚通,已达100多人规模,年业务量将近50亿元。当时,世界级IT巨头思科进入中国市场已近十个年头,由于实行制面临管理层级多、战线冗长等诸多问题,它急切希望将分销执行业务外包。周国辉敏锐地与思科接触,接下了思科在国内的分销执行业务,为思科执行从海外提货、报关、通关,到国内物流配送、数据信息处理的专业供应链服务。
也是这一年,周国辉为怡亚通确立了做“专业供应链服务商”的方向。
从效率型供应链,到广度供应链
与思科的合作,打开了怡亚通与跨国企业合作的渠道,接下来的事便变得顺理成章。IBM、惠普、飞利浦、松下、明基、戴尔、柯达、松下、AMD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清华同方、方正、海尔、康佳和TCL等中国大型企业,纷纷成为了怡亚通的客户,构成了怡亚通的“超豪华明星客户组团”。2004年,怡亚通先后进入上海、苏州、天津、大连、深圳、广州、东莞、成都、厦门、青岛等地的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建立起了遍布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供应链。怡亚通的业务量也连续三年以40%的复合增长率不断增长,并享受着高达40%的净利率。
2006年,怡亚通的外贸营业额达120亿元,毛利率超过了60%,几乎是过去从事的采购和物流业务的十倍。怡亚通也相应获得了“中国百强物流企业”称号。
但是,周国辉打造的进出口加物流的效率型供应链市场需求固然很大,进入门槛却不高,模式易被复制。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迅速加入进来分蛋糕,相当规模的市场需求被别的企业分流。竞争加剧的结果是,企业陷入了无休止的价格战,企业利润的增长变得黯淡。
面对竞争对手不断模仿自己的商业模式,周国辉决定持续进行创新,不断甩开竞争对手以保持竞争力。但创新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经过对既往客户和业务的深入分析,周国辉发现了客户对资金的需求。比如在跨国采购中,账期一直困扰着国内工厂和国外进口商:工厂希望尽快拿到钱,国外的进口商则希望尽量拖延付款。如果怡亚通选择来承担这个风险,先给工厂付钱,然后国外客户收到货后,怡亚通再收款。这样,既可以向上下游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又可以用规模为自己构筑竞争优势,让客户在整个供应链的环节都更依赖怡亚通。而怡亚通公司规模大、信誉好,完全可以为客户先行垫资,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以获取稳定的利润。
而实际上,客户的这种资金需求在上下游企业中广泛存在。发现这个切入口后,周国辉决定将创新的配套资金服务融入到供应链全程运作和管理,以“资金流”服务来为客户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从而进一步打通供应链的整个环节,形成“广度供应链”,把怡亚通与客户更好地捆绑在一起。广度供应链经营模式形成后,保证了怡亚通在其后一段时间的收益。
2007年11月13日,怡亚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供应链上市企业。通过上市,周国辉一举登上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富豪榜。更重要的是,上市后,周国辉在带领企业继续前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增加了不少底气。
实际上,进入2008年时,让周国辉一度得意的广度供应链也已经是“红海”;怡亚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构筑竞争门槛,寻求供应链的“蓝海”。
“广度供应链一定要向深度供应链转型,未来供应链的蓝海是增值服务型供应链,如整合营销供应链。怡亚通必须要深度介入供应链,使得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融合一体,还提供一些其他的增值服务,形成整合营销供应链平台。这个平台不只是N 个客户对1 个客户,也不是1 个客户对N 个客户, 而是N 个客户对N 个客户。客户的选择更多,资源高度共享……”
根据这样的思路,周国辉带领怡亚通继续创新,做出了新的部署。
以“380计划”打造深度整合型供应链,做供应链之王
从2008年起,周国辉开始尝试在不同的城市搭建怡亚通的供应链整合平台。通过搭建整合平台,第一可以使渠道扁平化;第二可以整合营销,利用大家的业务共同做大;第三是共享这个平台,所有的运作成本会降低。而最终的结果,将是共赢。
到2009年时,怡亚通已在国内的30多个城市建立了由厂商到各类经销商、卖场、终端店的深度分销执行服务平台。也是在这一年,周国辉顺势制定了“380 计划”:在未来几年,在全国的380个城市建立起380个深度分销及分销执行供应链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对产品线涉及的采购、销售、生产等所有供应链环节的全部整合。
此前,很多企业是通过总、区域到终端的体系来运营,怡亚通则通过“380计划”,颠覆了以前传统的模式。通过其建立的平台,企业可以将货物直供给企业,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直接采购。百事可乐、宝洁、中粮、红牛、娃哈哈以及达能、多美滋等品牌先后加入进来,与怡亚通建立起合作。周国辉的这次创新成功了,以“380项目”为主的深度供应链平台已成为怡亚通营收的主力,其业务量占比逐年增长。
2011年时,深度供应链的营业收入在怡亚通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高达68.5%。仅在广东和四川、重庆平台上,怡亚通的深度集群年业务量即达4~5亿元。而在周国辉的规划中,在完成全国布局后,深度供应链业务量将超百亿元人民币。
在周国辉看来,怡亚通的成功在于摸准了大企业客户追求的是高效竞争力的需求,然后通过现代供应链服务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然而,还有诸多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而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就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还是一个很大的商机。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资金流优化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作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通过功能间和企业间的整合来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解决物流和信息流的设计和优化,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经常被忽略。近几年,供应链中金融资源的流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学术研究的极大关注,而供应链金融以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金融安排,增强了供应链成员信贷可得性,减少了整个供应链成本。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相关问题。
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和资金成本问题
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各种流的整体优化为理念。在过去20年里,企业通过流程改进技术彻底地改变了其实物供应链。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应用导致信息供应链的跨越式进步。然而,却很少有人改进财务供应链。每个企业依然根据固定的规则运营,如标准的支付和折扣条款,没有人注意到资产和负债对每个贸易伙伴的相对价值。每个贸易伙伴只实施内部优化,没有考虑贸易伙伴之间资金流的优化(Siva Padmanabhan,2007)。
(一)供应链中冻结了大量的运营资本
当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进行实时交换、货物在订货24小时内送达的同时,人们仍然要花30-45天完成财务交易,因此,在结算周期中冻结了大量的运营资本(Siva Padmanabhan,2007)。据估计,运营资本成本超过500强企业收入的1%。运营资本优化传统上属于企业财务功能的范围,导致人们仅关注现金的利用率和提高现金收益率。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功能受交易过程的有效性驱动,而不是以改进财务供应链为目标。
(二)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资金流短缺问题严重
对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而言,资金流问题更加严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困境。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小,在供应链中面临着大型企业的压迫。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73%的欧洲大型企业一方面不断向供应商施加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延长向这些供应商付款账期,导致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供应链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供应链伙伴的融资成本较高
Aberdeen-Group(2006)研究表明,供应商在融资上受到更多的限制,并且比核心企业支付更高的利率,这导致了供应商的高成本和更高的销售成本。在寻求供应链成本最优化时,融资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他们发现,融资成本占成品的4%,而且几乎没有公司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融资成本,然而它们确实能带来更多利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金融优势和劣势的企业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利润。
供应链金融的界定及系统构建
近些年,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和金融等问题已被广泛探讨,然而供应链金融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
(一)供应链金融的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国外学者在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Erik hofman(2005)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基于操作层面给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和金融交叉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的两个或多个组织提供的一种方法,包括外部服务供给、通过计划共同创造价值、引导和控制组织间的金融资源流动,在确保各自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的同时,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分享关系资源、能力、信息和中长期合同风险。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2009)则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企业间融资的优化,也是融资过程在客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整合,以便增加所有参与企业价值。供应链金融的任务是通过更好的相互调整或供应链中完全新的融资概念来节约资本成本。供应链金融可以给企业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融资,因此,有学者将供应链内部企业间融资称为“供应链金融”(Daniela Fabbri,Leora F.Klapper,2009)。
供应链融资是世界范围内小企业和大企业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Petersen and Rajan,1997)。供应链融资的一个有意思的特征表现为:许多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不仅为自身的购买筹措资金,而且还提供融资给它们的客户,这种模式在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和受信用约束的小企业间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中包括了许多相关的概念,如:供应链融资、金融供应链、财务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等。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指供应链企业间金融资源的流动。从狭义上看,Supply Chain Finance可以译为供应链融资,是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获得更有成本效益的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框架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认为研究供应链金融必须考察供应链中的某项资产是由谁以什么条件提供的,这三个维度总括起来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框架。
1.供应链金融对象。融资的对象可以是固定资产,根据Christopher的研究,构成物流网络的生产设施和库存,清关和运输所需要的设备,以及固定资产都被整合到供应链中。运营资本包括流动资产的所有项目,它在一次生产周期或至少一年内被再转化成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短期负债就是运营资本净值。考察资金流的一个主要数据是资金周转周期,它反应了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中动态和整体的净运营资本的绩效,计算方法如下:
资金周转周期=平均周转周期+应收账款期限-应付账款期限
2.供应链金融参与者。Lambert(1998)认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主要包括供应商、客户和作为供应链主要成员的核心企业,有时物流服务提供商被认为是支持成员。如果从资本转移和金融服务的角度扩大供应链,它的范围就变大了。
Pfohl(2003)认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范围还包括财务供应链、广义和狭义的金融中介组织,如: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保付公司、投资公司和私人股本公司等。
3.供应链金融工具。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规模包括三个方面:多少资产(融资数量)需要被融资多长时间(融资期限),以什么资金成本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融资规模*期限(时间)*资金成本率(%/时间)
资金成本率由投资的期望收益和投资者的期望风险、外部债权人的需求和企业的融资结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决定。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方法只考虑到融资规模和融资时间,例如:准时制生产或其他库存优化方法,而供应链金融则在研究中明确加入了融资的资金成本率。
(三)供应链金融系统构建
根据Erik hofman(2005)的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企业和一级供应链合作伙伴及潜在服务提供商,企业间的合作还会扩展到二级供应链成员,直至满足最终需要的完整的供应链(见图1)。企业间的财务和运营活动紧密连接并相互依赖,上部(财务方面)的合作或下部(运营方面)的合作,只表示了次优化,潜在损失的利益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获得。供应链金融系统涉及财务职能、制度和供应链方法的合作,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为了减少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必须选择一个企业整合和管理供应链,连接不同的经营过程。
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通过连接买方、供应商和金融机构,以为企业提供运营资本融资为目标,连接了供应链项目和融资决策,加速了供应商的现金流,最终目标是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资本,减少供应链总成本,增加供应链弹性。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影响的研究,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供应链财务方面的影响,即利用供应链贸易伙伴的资金成本差异。许多美国的企业与其坐落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供应商相比,美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低。Aberdeen-Group(2006)的研究表明,在相关供应链交易中,将金融负担向具有最低加权资本平均成本的企业转移的战略,使按照不同资金成本运作的供应链产生更高的利润。
(一)通过供应链内部企业间融资优化供应链资金流
Hans-Christian Pfohl和Moritz Gomm根据资金成本由融资资产和资本成本率决定,从资金成本率的角度,构建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阐明如何利用供应链中不同的再融资利率来减少整体的融资成本,同时指出供应链内的信息能够被用来减少投资风险和供应链内融资项目的资金成本。
其研究假设一个需要资金的实体N计划为项目P融资。模型包括两个参与者的供应链和金融市场(外部的),由于不同企业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给双方企业资本的利率不同。供应链内部,存在其他的投资替换产品,一个企业能被另一个企业资助。因此,企业N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通过外部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供应链内部企业G获得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如图2所示。
模型涉及的变量如下:企业再融资利率iN,iG;供应链中潜在投资者G的信息水平p;项目的实际回报率rproject,G给项目P融资要求的回报率rG=rG(iG,p);G的供应链融资运营收益y(供应链融资的外部影响);供应链中以较低的成本c进行信息传递的可能性。
在该模型中,供应链外部投资者K不能判断项目P成功的可能性,但知道公司G和P的总体风险,假设公司G的财务可靠性高于公司N,则iG
其研究通过分析无信息成本和有信息成本条件下单周期静态模型,认为供应链融资在一定条件(rproject;p;y;iN;iG)下,存在一个回报率rG,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内的参与者转变为中介机构,为其它企业提供融资,它能部分地克服银行和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风险,使筹资者以较低资金成本获得融资。
(二)有金融机构参与的供应链融资对资金流的优化
William Roland Hartley-Urquhart(1998)认为供应链融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准时制借款”,就像物料计划的“准时制”一样,供应链融资要减少由于供应链伙伴没有协调它们的需求而产生的低效率。很多情况下,供应方的资金成本比买方的资金成本高。如果采用应付账款融资或卖方融资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使供应方以买方的较低融资成本融资。
应付账款融资潜在节约价值,可以通过对供应链内每个企业的净营业周期评估来考察。商业周期中资产可以被认为是由供应链每个参与者的库存和应收账款构成。在传统供应链中,通常供应商承担了最大的融资负担,在净营业周期中,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天数约为70%,占用买方(制造企业)资金天数仅为30%,而买方相对于卖方却拥有较低的资金成本率。潜在的供应链成本的节约可以从供应链融资公式中得出:
其中,V表示年批发价值链成本节约率;n表示参与企业数量;P表示参与企业年价值链贡献比例;d表示参与企业为价值链融资的天数;t表示供应链的净商业周期;Δ表示资金成本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D表示供应链参与企业最低资金成本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
应付账款融资减少了供应链中拥有较高资金使用成本的供应商的资金占用,保证供应链的资产转换周期的资金成本尽可能最低,从而优化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由于供应商利率成本的节约,买方可以获得额外的应付账款天数,从而增加买方的股东价值。另外,可以更好地激励供应商降低销售价格,或作为供应商的低价的补偿。
(三)物流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影响
Stemmler and Seuring是最早使用“供应链金融”的作者之一,他们论及由物流产生的资金流的控制和优化。由物流引发的财务过程包括:库存管理、处理物流引发的资金流,以及对物流即刻反映的支持过程,如:库存风险管理。供应链中资金流优化的一种方法是“物流金融”。Erik hofman(2009)从物流和资金流的关系分析中发现了对物流金融的需求。他认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存在与库存相关的利益冲突。在供应链中,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经常遇到物流和资金流的临时分离。一方面在发货时发票没有签发,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管理允许一定的支付期限,结果导致销售企业需要资金来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
供应链参与者的困境导致了对集成的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Stenzel提出:“物流服务提供商除了提供物流服务,还有金融服务”;Steinmuller考察了物流不动产融资的可能性。
Erik hofman(2009)探讨了基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认为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能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
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让大企业的信用条款延伸到他们的供应商,并且能够利用应收账款的信用质量,使他们的合作银行以优惠利率为其供应商的未偿付票据提供融资。供应链金融可以显著优化供应链资金流。从整体上看,供应链金融减少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而不是将成本从一个供应链成员转移到另一个成员。对买方而言,通过增加应付账款天数和降低库存减少了运营资本投入;减少整体借贷水平和成本;增加现金流。对供应商而言,供应链融资能够降低供应商资金成本率,并尽早取得货款。供应链金融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iva Padmanabhan,G.V.Ganesh.Applying Classical SCM Techniques to Tap Savings[J].SETLabs Brifings,2007,5(3)
2.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R],2006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c Management-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2005
4.H.-C.Pfohl,M.Go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Res.,2009(1)
5.William Roland Hartley-Urquhart.Supply chain financing system and method[P].United States Patent,1998
6.Erik Hofmann.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39(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