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夜读书示子

冬夜读书示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夜读书示子

冬夜读书示子范文第1篇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若是想拥有真正知识,就必须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书本知识上打好基础,再去现实生活中实践一下,便能受益非浅。

冬夜读书示子范文第2篇

城南小学六(1)班

虞浩男

《冬夜读书示子》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立,少壮工妇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让人迷恋,书让人振奋,书也叫人难忘。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里一般,书会让人的知识海洋宽阔一大步。

来到新华书店门口,店牌上那狂草样字迹,显示出如写者一般的宽阔胸怀与自由奔放的性格。

走进门,虽然时间还早,但人也不少啊!有的在挑书,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还有的则耐心地等待孩子看完回家。

穿梭在各个书架之间,为不打扰他人,我就踮起脚尖走,书店的书总类繁多:少儿文学、幻想文学、科学读物、青年学科、校园小报、少儿读物……我仿佛来到了知识的海洋。

突然一声“砰”,把我从幻想世界拉了回来。原来,是不小心重重地踩到了地上。这时,我的脸马上红了起来,觉得非常尴尬,但看看四周,大家仍在埋头专心地看自己的书,他们仿佛已经投入到书的世界里。他们不正是和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吗?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停止看书,反而会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精神更加集中,让人无可侵入,坚不可摧。

冬夜读书示子范文第3篇

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____苏轼《和董传留别》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7、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冬夜读书示子范文第4篇

一、诵读,声声入耳

古诗词结构严谨,用词凝炼,有强烈的节奏感、声律美和意境美,所以,反复诵读,掌握诗词的语气、节奏、句式等,揣摩作品蕴涵的情趣和意旨,产生情感共鸣,尤为重要。雷老师在教学时,非常重视诵读,尤其是教学《渔歌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一是初读,读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再读,读懂。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节奏和语气,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每个词、每句诗的意思。三是精读,读美。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内涵后,指导学生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诵读之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要求逐步提高,诵读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二、理解,步步到位

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时,雷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做得鞭鞭着痕,步步到位。学生质疑问难、互相启发帮助,基本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后,她巧妙拓展诗句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雷老师在指导孩子们理解“无遗力”这个环节颇见匠心。“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她并未止于此,又顺势点拨,把理解引向深入:“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古人不遗余力读书学习的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脱口而出:囊萤映雪、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如此巧妙拓展,加深了理解。“是啊,古人做学问不仅用尽全力,而且还坚持不懈。我们能不能把‘老始成’换成‘老就成’?”“不能换,‘老就成’表示的意思是理所应当的就成功,体现不出学习的艰苦,而‘老始成’说的是好不容易才成功,更突出了做学问的不易。”你看,因为巧妙点拨与引领,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步步加深。

三、感悟,层层深入

诗词的语句极为凝练精准,包含的意蕴极为丰富,因而挖掘其深层内涵,才能对诗词有深刻的感悟。雷老师的《渔歌子》教学就是典范。一是融词入“画”显声色。她提出三个问题:短短的27个字中包含了哪些景物?你看到画面中哪些色彩?你仿佛看到听到,又好像闻到了什么?学生循着词句,细细寻找,发现了词人举重若轻,融视觉、听觉、嗅觉于一体,短短27个字中描绘了七种景物。雷老师裁剪教材独具慧眼,调动学生敏锐的感官,发现诗中丰富的色彩,词句描写的画面浮现眼前:白鹭轻飞,风轻雨细,渔翁雨中垂钓,怡然自得!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垂钓图”。此时,课堂渐入佳境。二是填词入“歌”显情韵。课堂上,雷老师把学生带进歌声里:“通过想象,同学们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画,其实这首词还是一首歌,想不想听一听?”舒缓、婉转的音乐响起,曲子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张力,再加上唱词就更具渗透力。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似乎来到了烟雨蒙蒙的江南,静静地看,细细地听,用心地感悟,怎能不沉浸其中、同歌同吟呢?此时,课堂进入。三是词入“故事”显理趣。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还是感性体悟的话,下面的环节就是理性的思考。怎样把学生带入张志和生活的年代感知他的遭遇、触摸他的内心呢?雷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词读成了一幅画;通过欣赏,把词读成了一首歌;其实这首词还有一个故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我们就能更深入地读懂这首词。”接着,她简介张志和的遭遇和隐居的原因,巧用张志和哥哥张松龄担心他隐居不归,写的一首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与原词互为应答。在“且须还”和“不须归”的对比中,披情入境,揭示“不须归”的原因,正所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冬夜读书示子范文第5篇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句诗:

(出示PPT:“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很好。那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我们再看一句,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

生: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自己身在庐山。

师:这句诗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观察要全面,要客观,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做什么?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这样的诗句很多,表面上是说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哲理诗。(出示:哲理诗)

【评析】小学六年级是学生思维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维由直观走向抽象,由表象走向思辨。在这个年级向学生传授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将对他一生的人格塑造、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打上鲜亮的底色。

二、 抓关键,明题意

师:今天我们将跟大家再学一首哲理诗。

(出示课题,齐读)

师:题目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怎么念?

生:聿(yù)。

师:怎么来记住它呢?

生:“纪律”的“律”字,去掉左半边。

生:也可以将“津津有味”的“津”字,去掉左半边。

师:子聿是一个人的名字,他跟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关系?

生:他是作者陆游的小儿子。

师:你觉得课题中哪一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生:“示”字。

师:“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启示、教育。

师:那这个课题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夜晚,陆游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感受教育儿子子聿。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纷纷说:陆游为什么要教育儿子?陆游是怎样教育儿子子聿的?陆游教育儿子的内容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

【评析】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这么说,古诗的题目是读者打量这首诗的“一束光”,是走进作者内心的“一扇门”。从题目入手,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 读诗句,感节韵

(出示“活动1”的要求:自由大声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分小组交流。分组交流后各组在全班展示。)

哲学智慧

教育专家姜树华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诗读起来都特别顺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轻声读读,找找原因。

生:因为古诗都押韵,而且一般都是偶句押韵。

师:这首诗哪两个字押韵呢?

生:“成”和“行”。

师:找得很准,“成”韵脚是eng,“行”的韵脚是ing,eng和ing是相邻的韵母,这在古诗当中是允许的,叫做“斜押”。

师:韵脚知道了,接下来,我们能不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呢?同桌练习练习。

(师范读,生试读,再齐读)

师: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了,听起来就会有抑扬错落的音乐美!浓浓的诗味也就有了!

【评析】读正确,读流利,仅仅是朗读古诗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读出古诗节奏和韵律。抑扬顿挫的古诗诵读,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的心田,也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读出意境或情趣作铺垫。

四、 明诗意,说典故

(出示“活动2”的要求:1. 借助提示,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并根据诗意,谈谈你联想到哪些成语典故。2. 小组交流,并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师:哪一组汇报,说说一、二两行?

生:古人读书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年少时付出的努力,年老了才有收获。(师板书:做学问)

生:我联想到古人勤奋的一些成语典故――悬梁刺股。(生分别说: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师:能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吗?

(生分别讲述“悬梁刺股”等成语故事,略)

众生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指导朗读一、二两行)

师:哪一组汇报,说说三、四两行?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想理解获得真知,要真正透彻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实践。

生:这里的“纸上”,说的就是“纸上谈兵”。

师:谁来讲一讲“纸上谈兵”的故事?(生讲故事,略)

师: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呀?

生:因为他没有将读到的兵法与实际结合起来。

生:因为书本中的知识是机械的,需要灵活运用,他没有实战经验。

众生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指导朗读三、四两行。齐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联系诗中暗藏的经典成语典故,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仅走向深刻立体,而且也感受着作者语言文字的温软、熨帖,诗中用“典”的哲学智慧,这也是本课教学的研究重点――诗中用“典”。

五、 品诗句,悟“真知”

师:一首好诗需要反复品读,接下来我们看“活动3”的要求。

(出示“活动3”的要求:再读诗句,思考哪些地方你最欣赏,为什么?重点关注两组反义词。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生:“少”“老”是一对反义词。

生:他们用在同一句中,这样更能体现古人做学问很勤奋,而且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师:你知道哪些人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成就的吗?

生:“大器晚成”的有齐白石。

(生纷纷答:刘邦/司马光……)

生:“行”与“知”是反义词。

生:“知”是指书本知识。“行”是指实践经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师:这叫做什么?(板书:知行合一)

师:同学们,窗外是凛冽的北风,一位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他俯下身来,耐心地教导儿子如何做学问――

(生齐背诗)

【评析】始终有两组相对的字词,“老”和“少”,体现古人做学问的不易和持之以恒;“知”和“行”,则告诉我们,获得真知必须“知行合一”。通过两组反义词的品析,揭示做学问的两个核心要素:持之以恒、知行合一,这也是这首古诗的作者寄予后人的人生智慧。

六、 用典故,写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回顾了不少成语典故,体会了诗人诗中用典的精妙,古人很智慧,古诗当中用“典”的比比皆是。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

师: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典故,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用心发现。典故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厚重积淀,还蕴藏着中国古人特有的哲学智慧。下面我们也来学习古人运用典故。请看――(出示PPT)

【评析】诗中用“典”的诗句很多,让学生把学到的典故完成片段练习,将典故进行古今“迁移”,学以致用,就是将语言文字的学习由“输入”走向“输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七、 课总结,获感悟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一个人光埋头读书不行,还必须用于实践,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生:学习了诗中用“典”。

八、 拓延展,了期盼

师:同学们,陆游对他的儿子给予了殷切期望,一连写了八首他《冬夜读书示子聿》。课后大家可以把陆游的其他七首与今天所学的这首对比着读一读,你肯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评析】由一首到八首,一下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把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知晓:课堂所得终究是有限的,要想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必须还要有课外丰厚的积累。

相关期刊更多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阅读与鉴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