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小学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去的我,虽然成绩总保持优秀,但是有许多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好,我真想做回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我相信我会做得比别人更好。因为我是一个读了六年书的孩子,一到六年级总是经历了许多事情,在每次的成长,我心里都有了个底,想把它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上,但我想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一定都会把不好的习惯全都改正过来。
如果,让我再做回一个小学生,我不会再像过去的我一样只顾着玩,完全没有为以后的学习着想,我应该要时时刻刻都要学习知识,在家中还得要学一些课外知识,因为小时候的贪玩导致了我现在课外知识的缺乏;再看看我二年级时买的一套书,已经旧了,每一页上还残留着一滴滴墨水的痕迹,这套书大概是两百元吧,当时我就拼命哀求妈妈去买,妈妈无可奈何的买下了,我当时根本就是看着这一套书的封面漂亮,我想着这么多人买我不能输给他们,我也得买,我还觉得书贵那书一定很高级。现在回想起来我深深地觉得当时的我是那么的愚蠢!买书并不注重外表与价钱,而是书的内容。于是我买回来时,三分钟热血的翻了几页,就在也摆在那里没动过了!如果,再让我做回一个小学生,我一定会把整个人都投入到书里边去,与书融为一体。
当时我如果这样做,会导致我的课外知识缺乏吗?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责任的小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责任心吗?
所谓的责任心,就是指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认识 ,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
其实责任心也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要做一个有责任的小学生,就必须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学们,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是把责任心挂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明辨是非,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呢?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就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表现,也是尊重老师劳动的有责任心的表现;我们每天认真做广播操,就是对自己有个健康体魄负责的表现;犯了错误,能够主动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及时改正,弥补过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课间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是对自己与同学的健康负责的表现;友爱同学,见到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是对同学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平时注意勤俭节约,不乱花钱,孝敬父母,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是对父母、家庭负责的表现;随手关掉哗哗流淌的水龙头,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放学时主动关好门窗,是对集体、对学校负责的具体表现;爱护社区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唱好国歌,是热爱祖国、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有许多小事都能体现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心不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也无法与人真诚合作,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只有责任心强的人,才容易获得成功。
关键词:教养 小学生 人格 意义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大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种畸形的社会意识也让教育变得功利和世俗,成为迎合社会生产的训练工具。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与内在素质的提升背道而驰,形同虚设的素质口号,唯分数论的教育文化,最终导致学生的教养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随地吐痰,不讲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比比皆是。
小学生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教养的缺失将直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造成影响。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在发展小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教养具有励学敦品、陶冶情操的“净化”功能。进行小学生“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养”教育的含义
严格来讲教养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养关注人品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素质问题,常用作形容词和名词。对它最为贴切的表述是德语Bildung,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道德品质的充实完好。教育则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多体现在动词上,是一个过程或者过程导致的结果。
“教养”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小学生“教养”教育就是采用间接熏染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养”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小学智力发展状况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教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2.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3.诚实守信的待人原则。4.懂得守时、惜时、遵守秩序。5.学会关怀、尊重与感恩。良好的教养不是天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成熟成长的人生过程,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进取、失败、振作的过程,它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个人修习共同作用。
二、“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对于事物他们喜欢模仿,具有很强可塑性,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较容易被不良行为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总是比正面情感大。在面对不良行为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常常会不加思考全盘吸收且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步是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必要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培育,它需在小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将正确的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让小学生主动利用自己拥有的道德知识来判断,控制自己的行为。中国古时《三字经》有阐释,教养是人从小习得的规矩,是人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公共意识,对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重点实现的德育目标之一。公共意识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软肋,学校德育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完成这项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教养”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手段,对于现在无法打开的困局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公共意识,不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变成无私奉献的人,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利他主义的原则来做每一件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原则。“教养”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21世纪的主人,也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如何使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得到发展呢?如何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呢?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呢?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倾情投入。
作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有辅导学生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二、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比如新入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当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三、及时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