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疲力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由于安全、无切口、疗效好、住院时间短而逐渐普及[l],但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5%~7%[2]。如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充分发挥微创、高效的治疗特点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经皮肾镜直视下,应用EMS4混合动力碎石清石系统治疗上尿路结石150例,通过一定的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的并发症全部愈合,无后遗症发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病人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34-76岁,平均51岁。多发肾结石42例,孤立肾合并结石8例,中、上段并肾结石80例,肾结石20例,输尿管术前检查结石直径1.5-5.6cm。
1.1.2 手术方法 ①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②如果没有明显肾盂肾盏扩张,可以首先取膀胱截石位,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患肾侧逆行置入F5输尿管导管,连接40~60cm高度生理盐水灌注,人工扩张便于穿刺。③俯卧位,患侧垫高约20°~30°。④ 在B超引导下,在第11肋间或12肋缘下,肩胛下脚线至腋后线范围内扫描,了解患侧肾脏位置、大小及病变情况。⑤选择目标肾盏,18G针穿刺,有尿液溢出或有落空感后置入专用穿刺导丝或斑马导丝。退出导丝、穿刺针,根据需要扩张器沿导丝逐次扩张。⑥置人肾镜鞘,退出扩张器,置人肾镜观察。⑦采用气冷刀、电切、气压弹道、超声、激光等不同的能量形式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清除结石或行狭窄内切开术。⑧术后根据需要置人不同型号双J管,退镜并置人肾造瘘管。⑨术后复查,需要时行Ⅱ期治疗或化疗、溶石等辅助治疗。
2 结果
150例手术中,一期取净结石96例,1周后二期手术取净结石33例,2周后3期取净结石的21例,平均住院15天,住院期间出现出血有2例,胸膜损伤的1例,发热与感染的3例,尿外渗的2例,双J管移位的1例。通过采取护理干预,患者的并发症全部愈合,无后遗症发生。
3 并发症的护理
3.1 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是经皮肾镜取石最常见并发症。轻微出血或血尿是引流管和支架管刺激或手术碎石损伤黏膜所致,因此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至尿色转清,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导管刺激,一般绝对卧床休息3-5天,无明显出血,可下床适当活动;术后禁食至胃肠蠕动恢复,指导患者进流质饮食,逐渐到普食,多食新鲜、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减小腹压,减少出血的发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引流液颜色及切口渗液、渗血情况。如出现不同程度肉眼血尿,可夹闭造瘘管,使血液在肾、输尿管内压力升高,形成压迫止血状态,达到止血目的[3]。
3.2 发热与感染 严密观察体温和血象变化。做好肾造瘘管、导尿管、双J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肾内低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行感染;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以促进碎石的排出,起到内冲洗的作用,减少感染的机会。
3.3 尿外渗 主要表现为腰部胀痛不适,肾造瘘管引流量减少,肾周围漏尿,伴有发热。尿瘘多为肾造瘘管及尿管引流不畅所致[4],因此,护理上要多加注意,出现漏尿时:立即安置患者头高卧位,以利尿液自然引流,按医嘱给予足量抗生素,及时更换潮湿敷料,保持肾造瘘管、尿管引流通畅,经处理后患者尿外渗停止,瘘口愈合,没有导致胸膜炎的发生。
3.4 胸膜损伤 肾镜穿刺部位于11-12肋之间,如患者术后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生,经拍片等检查后确认出现气胸,可行胸腔闭式引流[5]。
3.5 低钠血症 MPCNL常见的水电解质紊乱是低钠血症,常因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加上高压灌注,使机体吸收多量的灌注液所致[6]。其中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血压稍下降并且不平稳,查血钠<于130mmol/L,经给予输注高渗盐水后逐渐恢复正常。
3.6 双J管移位 术后放置双J管可充分引流肾盂尿液,使肾积水得以缓解,有利于吻合口愈合[7]。但置管后患者易出现膀胱刺激征、腰痛等症状,护理上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出现不适的原因、留置双J管的意义及重要性,嘱患者多饮水,定时排尿,增加排尿次数,避免膀胱内压过高,可减轻不适感;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留置双J管置管期间不做四肢和腰部同时伸展的动作,不做突然下蹲动作及体力劳动,防止双“J”管移位,4-6周拔除双“J”管。
4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高效、可靠、安全、损伤小、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可能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在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学习的同时,努力学习高新技术知识,提高护理质量,以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大社,黄煜,粱明华,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5,20(5):312-313.
[2] 刘忠泽,李世俊,张福庆.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并发症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7(1):21-23.
[3]邱玲.多通道经皮肾镜输尿管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
[4]陶菊,瞿艳.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23例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
[5]夏小雄,谢力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理[J].中国腹腔镜杂志,2009,14.
你公司报送的《关于设立“景宏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请报告》及基金申报材料收悉。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原则同意你公司所报《景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契约》、《景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协议》、《景宏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及发行方案,现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公司及光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景宏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
二、同意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基金管理人,中国银行为基金托管人。
三、同意基金的投资对象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其中主要投资于国内依法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债券。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家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资产净值的20%。
四、基金的发行规模为20亿份基金单位,每份基金单位面值为1元。其中,基金发起人认购0.6亿份基金单位,占基金发行规模的3%,自基金上市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基金发起人在基金存续期内须持有0.3亿份基金单位,占基金发行规模的1.5%,应由每家基金发起人按其发起时认购的比例分别持有。其余19.4亿份基金单位面社会公开发行。
五、基金类型为契约型封闭式,存续期限为15年。
六、基金托管人的托管费按基金资产净值0.25%的年费率计提,基金管理人的报酬按基金资产净值2.5%的年费率计提。基金成立3个月后,如果基金持有的现金比例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20%,超出部分不计提管理费。
七、同意基金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采用“上网定价、分段配号”的方式发行。
八、你公司在接到本批复30个工作日内,在至少一家我会指定报刊上刊登招募说明书及发行公告。
九、同意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为基金发行协调人,具体负责基金发行的有关事宜,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基金的发行工作,保证基金的顺利发行。
十、发行过程中申购资金冻结期间按企业活期存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全部归基金所有。
十一、基金的发行费用为每份基金单位0.01元,发行费用在扣除基金设立和发行过程中的上网发行费、律师费、会计师费、发行协调费、文件制作费等有关费用后的余额,归基金所有。上述费用经基金托管人核准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十二、基金成立后7个工作日内,你公司应将基金发行和成立情况的书面报告报送我会。
十三、同意基金托管人以景宏证券投资基金的名义开设证券帐户和银行帐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89-01
自1997年至2012年对43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经中远期疗效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14例,女29例,年龄58-85岁,平均73、5岁。左肩26例,右肩17例,致伤原因:摔伤19例,车祸24例。按Neer分类标准分型[1]:43例均为2部分骨折〔外科颈骨折〕。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查血尿常规,生化检查;患侧肩关节创伤系列X线片,包括肩胛骨正位片,肩胛骨侧位片,腋位片;必要的做CT检查。仔细检查血管,神经功能。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止麻醉后,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牵引前臂,根据X线片判断,内收或外展,内旋或外旋上臂使骨折复位,用C型臂透视机检查复位情况。确定骨折复位后,用3-4枚直径2、5mm的螺纹针自不同方向固定骨折块,注意避免损伤桡神经和腋神经,进针后在正位和腋位X线透视下确认螺纹针未进入关节内。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三角巾屈肘悬吊,2周后被动锻炼,6-8周拔除螺纹针后主动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除外未获得随访病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7-14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僵硬,无肱骨头坏死。Neer评定标准[2]:总分为100分。疼痛占30分,功能使用情况占30分,活动范围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总分大于89分为优。大于80分为满意。大于70分为不满意。70分以下为失败。本组患者优22例,良16例,不满意5例,优良率88、37%。
3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3],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最常见老年患者,其发生明显与骨质疏松有关[3]。Neer在Codmon分类基础上,根据肱骨近端四个解剖部位,既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四部分骨折块分离移位大于1cm或成角45度作为骨折分型的依据,现已在临床普遍采用。其中两部分骨折有四种类型,即解剖颈骨折,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和外科颈骨折,其中外科颈骨折最常见[4]。本组病例选取了43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方法,①经闭合复位后,用颈腕吊带固定。②经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治疗。③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固定。
3.1 三种治疗方法比较
3.1.1 经闭合复位后,用颈腕吊带固定 创伤小,血运破坏少。缺点:需要严格的外固定,易松动,引起二次移位。且制动时间较长,不能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挛缩,僵硬较重。
3.1.2 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固定 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但创伤较大,破坏血运,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例不是首选。同时老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切开手术风险较高。
3.1.3 经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治疗 属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风险低,术后仅需三角巾悬吊,可早期康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肩关节挛缩,僵硬不重,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满意。
3.2 技术要点
3.2.1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3.2.2 复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后由于三角肌及胸大肌的牵拉,往往出现成角畸形,复位时,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放松胸大肌,牵引上臂,同时将上臂压向后方并前屈,以纠正向前成角。复位后用C型臂透视机检查复位情况。
3.2.3 固定 本组均为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所以固定的稳定性成为手术的关键。首先我们采用的固定针为直径2、5mm的螺纹针,进针点在三角肌止点上〔防止损伤挠神经〕,第1枚针自外侧逆行进针,穿针点与肱骨干在冠状面上呈45度角,在矢状面上呈30度角,可确保穿至肱骨头下正中。第2枚针自前方逆行进针,第3枚针自前内侧逆行进针,第4枚针自大结节顺行向内下进针。必须在X线透视下确认每一枚针至肱骨头下0、5-1cm,未进入关节。这种多角度不同方向的系列针可牢固的固定骨折。
3.2.4 术后康复 治疗的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的,活动范围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肩关节,所以术后康复是重要的治疗环节。一般情况下术后2周后被动活动,6-8周拔除螺纹针后主动功能锻炼。合理的功能康复可防止肩关节粘连,僵硬及肌肉萎缩,同时恢复肩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总之,根据老年人骨质条件差,制动后关节易粘连的特点,老年性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的治疗应选择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相对稳定,术后功能保存好,康复快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认为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2]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6.
关键词:金黄散加红花;静脉炎;PICC;护理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因具有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科患者。但是,PICC术后容易发生机械性、化学性静脉炎这两种并发症[1-3]。笔者采用金黄散加红花治疗20例PICC术后静脉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肿瘤科共进行PICC置管术210 例,男122例,女88例,年龄15~80岁。其中胃癌58例,肠癌52例,肝癌17例,胰腺癌23例,肺癌39例,子宫癌10例,鼻咽癌5例,恶性淋巴瘤6例,PICC导管置管时间4~256 d,导管插入长度42~54 cm。PICC导管均选用美国BD公司PICC导管,术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发生化学性静脉炎12例,男12例,女8例;时间通常发生于术后2~30 d,大总要在术后1周内;所有静脉炎患者置管静脉都有红、肿、热、痛、条索状改变,臂围增粗这些现象发生,程度不一。
1.2 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1级:局部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改变;2级:局部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3级:局部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静脉可触及硬结。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取金黄散和红花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沿着置管的静脉,外敷于皮肤,所涂范围超过病灶3~4 cm,上盖两层纱布,加塑料软薄膜外包,以防药物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1次/d,每次敷药8 h,连续3~7 d。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和局部病变的变化。
1.3.2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级别。治愈:局部皮肤红、肿胀、疼痛、灼热症状及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显效:局部灼热、疼痛症状消失,红、肿胀面积消退在80%或80%以上;有效:局部灼热、疼痛减轻,红、肿胀面积消退小于80%;无效:治疗后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3 d后治愈15例,5 d显效3例,6 d后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2.2 不良反应:发生皮肤瘙痒1例,停药后皮肤瘙痒症状自行缓解,其余19例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无菌性炎性反应,是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磨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的静脉炎性反应。化学性静脉炎是化疗药物等对血管壁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无菌性炎性反应。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皮肤潮红、皮温增高、疼痛或触痛,甚至皮肤出现水泡、破溃,不但会影响治疗的连贯性,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4-6]。治疗以清湿热、化瘀血、散结脉为主。目前临床上治疗静脉炎的方法较多,如硫酸镁、马铃薯、芦荟等,但各疗效存在较大差异,且恢复时间长。金黄散是一种复方中药粉剂,其中含有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甘草、白芷、天花粉等,具有消炎、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血管痉挛、疏通气血等作用。红花有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的功效。根据这些特性,我们采用金黄散加红花治疗PICC静脉炎的效果甚佳。金黄散、红花具备取材方便、价格患者容易接受、渗透性好、见效快等优点,局部用药也没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治疗PICC术后静脉炎痊愈率高,它也适用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浅表性静脉炎。所以笔者认为,醋调金黄散加红花治疗静脉炎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杜 华.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7.
[2] 段培蓓.青敷膏外敷预防PICC机械穿刺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0):45.
[3] 许壁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3,9(5):361.
[4] 胡华莉,曹梅生.芦荟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1.
[5]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1):22.
脊柱椎体的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5 a内死亡率可达23%~34%,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撑开后单纯植骨固定和(或)同时进行坚强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等,手术创伤大,并发症也多。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脊柱外科近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型微创外科技术,通过经皮向压缩骨折椎体内直接注入(PVP)或者先通过球囊扩张再注入(PKP)骨水泥等填充物,从而增强病变椎体的力学稳定性,临床应用证实其有稳定可靠、迅速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少,但到目前为止长期临床随访资料还不足,椎体成形术后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椎体成形技术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探索,特别是材料的发展对减小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1 PVP和PKP的充填材料研究进展
应用于椎体成形的充填材料主要包括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复合骨水泥如玻璃陶瓷强化复合骨水泥(Orthocomp)、Cortoss(Orthovia)、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resin(Kuraray)以及可生物降解的骨水泥如天然珊瑚骨替代物和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等。
11 PMMA
具有粘稠度低,容易灌注,能快速提供需要的椎体强度和刚度,价格较便宜等优点,现在仍是目前临床上椎体成形术较常用的材料,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1)粘滞性较低,渗漏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向后方渗漏入椎管可压迫脊髓,严重时可渗漏入血管沿静脉回流引起肺栓塞,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放热反应:PMMA聚合时产热可对周围组织造成热烧伤,有研究显示骨水泥聚合时的温度在椎体前部达44~113 ℃,在椎体中心达49~112 ℃,椎管内达39~57 ℃,而温度超过50 ℃的滞留时间分别可达55、8min和25 min〔1〕;(3)缺乏骨传导性和生物活性,无法生物降解,后期可出现骨水泥与骨质界面的松动;(4)PMMA注射后的椎体与临近椎体的力学强度差异大,易导致临近椎体的骨折;(5)有毒单体的释放和PMMA碎屑的作用使细胞的生长、DNA的合成和糖代谢受到抑制而具有细胞毒性,其单体毒性可引起患者血压骤降,从而引起患者猝死的可能。另外,还有致敏、局部组织抗感染能力降低、致肿瘤等不良反应。为了提高其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近年已有将具有生物活性的无机颗粒或纤维增强的高分子骨粘合剂加入PMMA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的报道,但仍然不满意,其机械强度降低较快。
12 复合骨水泥
如Orthocomp、Cortoss、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resin(Kuraray)等与PMMA具有相似的基本性质,但较PMMA有更合适的粘稠度、X线的不透射性、硬化快、产热低、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生物活性及骨诱导性等优点。Cortoss是一种新型合成骨腔填充物,容易弥散进入松质骨,弹性模量与骨相近。Orthocomp是一种玻璃陶瓷增强的多种基质复合物骨水泥,虽然为不可吸收材料,但其具有亲水性的表面,使骨水泥可以通过化学键与松质骨连结。Jasper等研究发现Orthocomp的强度和刚度是PMMA骨水泥的2倍左右〔2〕。Belkoff等也研究表明Orthocomp对椎体的强度和刚度都有较好的恢复。Lu等介绍了一种含锶羟基磷灰石粉末和BisGMA(bisphenol A diglycidylether dimethacrylate)的复合骨水泥,在动物实验模型中进行30 000和20 000次的疲劳载荷测试后,骨水泥成形椎体的刚度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75%和56%,平均抗压极限载荷分别为5 056 N和5 301 N〔3〕。
13 磷酸钙类骨水泥(CPC)
CPC具有任意塑形、自行固化、生物相容、逐步降解等特性,较PMMA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粘滞度。新骨的替代方式由CPC的表面向深层逐渐推进,6个月时平均长入深度为6 mm,12个月时为114 mm。CPC可能是椎体成形术更好的注入材料,但在体内的应用及长期生物力学和生物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4、5〕。Heini和Lim等〔6、7〕研究认为CPC及改良的CPC在体内成形过程中产热明显减少,并且具有良好的弥散能力,可以明显增强骨质疏松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其本身的强度低于正常椎体,但高于骨质疏松椎体,在成形术后可以减小因椎体的刚度变化而导致上下缘椎体骨折的几率〔8〕。CPC固化后的微孔结构具有引导新骨形成能力,但无诱导成骨活性,生物活性CPC利用其固化过程温和的特性,将骨形态生长蛋白BMP与CPC均相负荷,使材料在充填修复的同时加速CPC的降解和促进成骨作用。然而,Heini等认为CPC的生物降解也会导致相应的问题,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时,骨水泥快速吸收会削弱椎体并导致其进一步塌陷〔9〕。
Cunin应用一种具有多孔状结构的天然珊瑚加入骨诱导因子BMP进行研究,认为颗粒状的天然珊瑚具有可注射性、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但其生物力学特性还需进一步研究〔7〕。最近有报道用MMA(methyl methacrylate)处理的SrHAC(strontiumcontaining hydroxyapatite cement)对椎体刚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和杨氏系数的恢复都具有很好的效果〔10〕。
2 PVP和PKP的生物力学研究
椎体成形术的短期疗效十分令人鼓舞,也推动了PVP和PKP在临床的发展,Garfin等报道了从1998年10月~2000年5月由多家医院参与的临床研究结果,共340例,603个椎体,随访最长18个月,超过90%的患者症状改善。有人对13例经过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进行了长达5 a的随访观察,结果临床疗效显著,5 a的长期随访发现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略升高,但仍然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未发现成形椎体的进一步压缩〔11〕。近年来对于椎体成形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术后对于脊柱整体特别是临近椎体的影响还是显著的。对椎体成形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对于正确应用椎体成形术十分有帮助,并对临床应用进行正确的指导。
21 术后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质
PMMA或磷酸钙椎体成形后的生物力学研究证实骨折椎体成形后的稳定性参数显著提高〔12〕,可防止椎体的进一步塌陷和变形。椎体压缩骨折后降低了运动节段的椎体压缩强度,增加后柱的负荷而引起疼痛,通过对尸体模型的测量发现病变椎体后柱的压力负荷在屈曲时增高21%、42%,后伸时增加39%~68%,椎体成形术后则使脊柱屈曲时后柱的压力负荷减小26%,后伸时减小61%,结果示椎体骨折前和成形术后的神经弓压力无明显差异,全部或部分的逆转了后部结构的压力负荷,从而使疼痛症状立即缓解〔13〕。
22 充填材料与骨折椎体生物力学的关系
基于骨水泥注入越多椎体可以得到更好强化的观念,有些临床医生在病变椎体内注入最大剂量的骨水泥来提高其椎体抗压强度,有人报道在尸体标本中可以注入椎体容积70%的骨水泥〔14〕。椎体成形后的强度越大,对上下位椎体的应力也越强,使临近椎体的骨折发生率增高,特别是在高龄骨质严重疏松患者。成形术后临近椎体有抗压缩力下降及椎体间移位等改变,并且临近椎体抗压力下降的程度与成形术时注入的骨水泥量相关〔15、16〕。是否注入的骨水泥量越大,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就越高?Molloy,S等对120个椎体(T6~L5)注入2~8 ml不等量的骨水泥,研究发现注入量与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的恢复只有弱相关(r2分别为021和027),抗压强度和刚度的恢复平均只需要注入椎体容积的162%和298%〔17〕。注入的骨水泥量越大,渗漏的几率则越高。Belkog等〔18〕人对骨质疏松女性尸体的椎体建立压缩性骨折模型,用Orthocomp或Simplex P作为充填材料,结果仅需2 ml即可恢复椎体的压缩强度,而椎体刚度的恢复与水泥充填容量缺乏相关关系。减小骨水泥的注入量同时可缩短注入时间,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也有人报道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刚度的恢复与注入的骨水泥量相关,14%容积的骨水泥就可满足刚度恢复的要求,30%容积的骨水泥注入则可使刚度明显增加,使临近椎体的骨折危险增加〔19〕。
不同的充填材料对椎体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也有不同。Belkoff等人先后对Simplex P,Cranoplastic,Osteobond,Orthocomp等不同材料进行椎体成形术后的椎体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显示Simplex P、Osteobond及Orthocomp能有效恢复椎体的刚度和压缩强度,而Cranoplastic则仅能增加压缩强度,不能恢复椎体的刚度,且在刚度的恢复程度上Orthocomp优于Simplex P〔20、21〕。新型材料CPC能明显恢复骨质疏松椎体的抗压强度,对刚度的恢复也较好,CPC的微孔结构可以使新骨长入,使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羟基磷灰石骨水泥(HA)充填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其对压缩强度的恢复满意,但对刚度的恢复作用小。MMA处理的SrHAC不仅有利于界面的融合,对椎体刚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和杨氏系数的恢复都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明显优于单纯的SrHAC〔10〕。
23 PVP和PKP两种术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Belkoff等先后两次进行了关于后凸成形术的体外生物力学检测,发现无论在有无载荷的情况下后凸成形术均能部分恢复椎体的高度,恢复椎体的强度。它在无载荷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丢失高度的97%,而椎体成形术仅能恢复30%,两种方法都能明显增强椎体的强度。Belkoff对16个椎体随机分为PVP和PKP治疗组,结果显示PKP组能恢复椎体的起始刚度,而PVP则不能,PKP与PVP相比,不仅能有效恢复椎体的高度,而且能恢复椎体的压缩强度和刚度〔22〕。但也有不同观点,Tomita等对30个骨质疏松椎体随机分为4组:(1)PKP+CPC;(2)PKP+PMMA;(3)PVP+CPC;(4)PVP+PMMA,术前及术后对椎体强度和刚度的分析显示各组对椎体强度的恢复都较好,但对椎体刚度的恢复PKP组不及PVP组〔23〕。对于PVP和PKP术后的生物力学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预防性应用椎体成形术可行性研究
水平骨小梁的丢失和骨小梁间空隙的增大降低了椎体的压缩强度,这与骨矿物质含量和密度高度相关,椎体成形术的确切疗效也仅在骨折疏松性骨折中发现,术后椎体的抗压能力能够通过注入骨水泥而显著增强,但在正常BMD(bone mineral density)的椎体,成形术前后则没有明显差别。Skos Pheumaticos等对4个新鲜脊柱共40个正常椎体进行椎体注入了PMMA与不注入PMMA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未进行成形术的椎体最大负荷为(6 72402±3 29170)N,然而注入了PMMA的椎体最大负荷为(5 770504±2 13372)N,两组间统计学上无明显区别。这提醒对有椎体骨折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可能是不可取的〔24〕。在骨折椎体上下缘椎体注入适当的骨水泥来缓解椎体间强度差异,是否可以减少因为椎体间应力不平衡导致的骨折以及是否能够更有效的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也有在包括骨折椎体共4个椎体注入PMMA(其中骨折椎体为T6、7,注入骨水泥椎体T6~9)〔25〕。近来陆续有对骨质疏松患者预防性注入骨水泥来提高椎体强度可行性的研究。Sun,K等研究发现,对高危患者注入至少椎体容积20%的骨水泥才能有效减少其骨折风险,而对中等程度危险度患者则需要注入椎体容积5%~15%的骨水泥,而这种预防性治疗和骨折后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太大区别〔26〕。
25 椎体成形术后临近椎体的生物力学改变
对椎体成形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同时发现其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上下缘椎体的影响较为明显。椎体成形术的目的为最大程度上的恢复压缩椎体的刚度和抗压强度,但对椎体强度的恢复或增强,可能是临近椎体骨折的重要原因,因其可使上下缘椎体所受压力升高〔27〕。
Bertemann等对10例人体新鲜标本相邻椎体共20对,随机分成2组,一组下缘椎体注射PMMA,另一组设为对照,对上缘椎体负荷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2组上缘椎体在低于临界负荷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在临界负荷时实验组压力平均低于对照组19%,在实验组中,骨折总发生在成形椎体的上缘椎体〔28〕。临床上也有椎体成形术后上下临近椎体骨折的报道〔15、29〕。在APerezHigueras等对13例经过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进行5 a长期随访观察得出临床疗效显著的同时也发现有2例发生临近椎体骨折〔11〕。对1组平均年龄74岁的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研究显示,临近椎体发生骨折概率每年递增66%。其下缘椎体有一个或多个椎体骨折时,第1 a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提高了约5倍,在椎体骨折后的1 a里发生新的骨折的概率约192%〔30〕。
如前所述,椎体骨折可能与临近椎体的强度增加有关。对L4、5椎体的研究发现椎体成形术后坚硬的骨水泥对椎体上缘的终板造成约7%的压缩,使椎间盘内压力较正常增高了19%,特别是在脊柱负荷增高时,椎间关节活动度下降11%,上缘椎体下终板内凸增加17%,这可能是导致成形术后临近椎体骨折的原因〔31〕。由于患者术后疼痛的减轻,改变了生活方式,脊柱运动量和负荷增加,也使椎体骨折的几率增加。同时与成形术后椎体临近的椎间盘内压力升高也使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性增加。
不同材料的使用对临近椎体生物力学影响不同。一般而言,松质骨弹性模量为168 MPa,PMMA则为2 700 MPa,CPC弹性模量在180 MPa左右,CPC较PMMA在避免应力遮挡效应和载荷传递异常以及减少相邻椎体继发骨折方面有优越性。有研究显示CPC椎体成形后,相邻椎间盘应力没有明显变化,应力遮挡和异常载荷传递效应甚微,相比PMMA、CPC椎体成形术在降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到目前为止,对椎体成形术后与未进行椎体成形术时对临近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是否增高还未见完全随机试验的研究,然而临近椎体的骨折也许是严重骨质疏松的自然进程,特别是临近椎体有相似的机械和形态学特征。但近来相继有报道椎体成形术后临近椎体的力学性质下降,可能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填充材料的发展可以有效增强骨折椎体的抗压能力和维持良好的形态学特征,并可能使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质恢复到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Belkoff SM,Molloy S.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uring polymerization of polymethylmethacrylate cement used for vertebroplasty[J].Spine,2003,28(14):15551559.
〔2〕 Jasper JS,Deramond M,Mathis JM,et al.Material properties of various cements for use with vertebroplasty[J].J Mater Sci Mater Med,2002,13(1):15.
〔3〕 Lu WW,Cheng KM,Li YW,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al fracture fixture for spinal burst fracture:an in vivo biomechanical and morphologic study[J].Spine,2001,26(24):26842690.
〔4〕 Howard SA,Tae HL,Susan MR,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vertebroplasty using injectable calciumphosphate cement[J].The Spine Journal,2002,(2):40.
〔5〕 Lim TH,Brebach GT,Renner SM,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n injectable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for vertebroplasty[J].Spine,2002,27(12):12971302.
〔6〕 Heini PF,Berlemann U,Kaufmann M,et al.Augment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nes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of vertebroplasty efficacy with different bone cements[J].Eur Spine J,2001,10:164171.
〔7〕 Lim TH,Brebacb GT,Renner SM,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n injectable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for vertebroplasty[J].Spine,2002,27:12971300.
〔8〕 Seiji T,Akihiro K,Masaya Y,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kyphoplasty and vertebroplasty with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in a simulated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J].J Orthop Sci,2003,8:192197.
〔9〕 Heini PF,Berlemann U.Bone substitutes in vertebroplasty[J].Eur Spine J,2001,10(suppl 2):205213.
〔10〕 Zhao F,Lu WW,Luk KD,et al.Surface treatment of injectable strontiumcontaining bioactive bone cement for vertebroplasty[J].JBiomedMaterRes,2004,69(1):7986.
〔11〕 PerezHigueras A.,Alvarez L.,Rossi R.E.,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longterm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J].Neuroradiology,2002,44:950954.
〔12〕 Berlemann U,Walchli B,Herni PF.Percutaneous augmentation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e:biomechanics and early clinical results[R].ProcISSLS 26th Annual Meeting,Adelaide,2000.
〔13〕 AnnesleyWilliams D,Bradley M,Renowden S,et al.A biomechan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vertebroplasty?[J].Neuroradiology,2003,45(2):121.
〔14〕 Schildhauer TA,Bennett AP,Wright TM,et al.Intravertebral body reconstruction with an injectable in situsetting carbonated apatite: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J].J Orthop Res,1999,17:6772.
〔15〕 Berlemann U,Ferguson SJ,Nolte LP,et al.Adjacent vertebral failure after vertebroplasty: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2002,84:748752.
〔16〕 Ferguson S,Berlemann U,Heini PF.Evaluation of adjacent segment failure following vertebroplasty[R].Proceedings of the 47th Annual Meeting,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ORS),p280,San Francisco,2001.
〔17〕 Molloy S,Mathis JM,Belkoff SM.The effect of vertebral body percentage fill on mechanical behavior dur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Spine,2003,28(14):15491554.
〔18〕 Belkoff SM,Mathis JM,Jasper LE,et al.The biomechanics of vertebroplasty:the effect of cement volume on mechanical behavior[J].Spine,2001,26:15371541.
〔19〕 Liebschner MA,Rosenberg WS,Keaveny TM.Effects of bone cement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n vertebral stiffness after vertebroplasty[J].Spine,2001,26(14):15471554.
〔20〕 Belkoff SM,Maroney M,Fenton DC,et al.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bone cements used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Bone,1999,25(2 suppl):2326.
〔21〕 Belkoff SM,Mathis JM,Erbe EM,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bone cement for use in vertebroplasty[J].Spine,2000,25:10611064.
〔22〕 Belkoff SM,Matbis JM,Fenton DC,et al.An ex vive biomecbanical evaluation of an inflatable bone tamp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ression fracture[J].Spine,2001,26:151156.
〔23〕 Tomita S,Kin A,Yazu M,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kyphoplasty and vertebroplasty with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in a simulated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J].JOrthopSci,2003,8(2):192197.
〔24〕 Sires P,Nguyen L,John H,et al.Effect of vertebroplasty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vertebral bodies[J].The Spine Journal,2002,(2):109.
〔25〕 Heini PF,Berlemann U.Percutaneous transpedicular vertebroplasty with PMMA:operative technique and early results [J].Eur Spine J,2000,(9):445450.
〔26〕 Sun K,Liebschner,MA.Biomechanics of prophylactic vertebral reinforcement[J].Spine,2004,29(13):14281435.
〔27〕 Belkoff SM,Mathis JM,Erbe EM,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bone cement for use in vertebroplasty[J].Spine,2000,25:10611064.
〔28〕 Berlemann U,Ferguson SJ,Nolte LP,et al.Adjacent vertebral failure after vertebroplasty: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2,84,5.
〔29〕 Bart JD,Bart MS,Lemley TJ,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J].Spine,2000,25:92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