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现象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始登山了,她们身体贴着冰一步一步的向山顶走去。本来维那想让卢西带着她飞上去的,可上面太高了,卢西根本飞不上去,她们只好爬了。
爬到半路上,只听见轰的一声,维那和卢西不知是怎么回事,就停了一下。卢西飞高了一点看,见到的让她大吃一惊,原来有一个大雪球,正向这边滚来。她赶紧让维那坐在她身上向天上飞,可雪球太高了,维那和卢西被卷了进去。
当她们醒来时,已经在一个山洞里了。这时一个蜗牛说话了:“我就是你们要找的玛利冉司。”
在自然界中,色深艳丽的花儿往往香味很淡,而越是色浅朴素的花儿香味却越浓。
材料展示了一个自然现象,这现象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以“花至朴处自芬芳”为题作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中关键句是“越是色浅朴素的花儿香味却越浓”,它与文题“花至朴处自芬芳”相对应,大大减小了审题的难度,没有在审题上难为考生。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同时又是命题作文,而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这个材料该怎样立意呢?
材料中“色深香味淡”与“色浅香味浓”形成一种对比,表面上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其实蕴含着哲理。而题目“花至朴处自芬芳”则清楚地体现了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色浅香味浓”应该理解为:人应该注重加强内在气质修养,不去刻意张扬,不刻意追求名利,最终总会赢得公众的赞美。
【佳作示例】
花至朴处自芬芳
秦玉玺
阡陌上横亘着的赢弱的花,或许,并不曾夺你视线。但它们浓郁的香气,即便是在旷野,也依然会在不知不觉间沁入你的心脾。是的,它们并不鲜艳美丽,但吸取日月精华,饱经风雨沧桑,它们一任芳香四溢,不逊任何名花贵草。
她是一朵来自南城的茉莉,在城市的角落播撤芬芳。她是刘丽,20岁出头的普通女子,初中未毕业的她就因家庭贫困辍学,外出打工,当起了洗头妹,这是一份多么普通甚至是卑微的工作啊,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艰辛。但她却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四五名孤儿,供他们读书。她顶着人们的猜疑甚至是嘲笑,默默工作,一心去帮助那些比她更艰难的人,不愿让自己破碎的读书梦在其他孩子身上重演。刘丽是这样的平凡,就像是一朵朴素的花,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朴素的花也会芬芳浓郁,让世间馨香氤氲。
他是北国的一支木棉,他用自己的生命催开遍地的木棉花。他就是吴斌,驾驶着满载乘客的大客车,突然被从天而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他忍住剧痛,打开转向灯,刹车,靠边停车,乘客们安全下车,但他却再也走不下自己心爱的岗位……吴斌,就是这样一朵木棉,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催开爱的花朵,将芬芳留在每个人的心头。
他是一朵来自西北的格桑花,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将芬芳铺满茫茫大山。他就是才哇,那是个令人心痛的清晨,在地震来临的最初几分钟,住在哥哥家的才哇被巨大的震颤给震懵了,回过神以后他立即冲出哥哥家门,开车赶往扎西大同村。他知道,作为村干部,这一刻,他要和他的村民们在一起。“救人,快救人”,才哇带领大家一边呼喊着,一边用双手在废墟里刨挖着,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这片废墟上,这个47岁的藏族汉子,这个宽厚的背影,这张黑红的脸膛和坚毅的目光,扎根成一株格桑花,给悲伤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勇气,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野间,点缀了山谷的寂静空旷。
梅花不争春,独开断桥边,温暖着寒冬的单调苍凉。
花至朴处自芬芳――溪流如是,花朵如是,人生亦如是。
[点评]
关键词:小学作文;情感;培养
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对一切事物的初步认知阶段,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喜、怒、哀、乐、厌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态度,这就使得情感素质的培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显得举足轻重。积极的情感往往作用于创造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催动思维、生发想象,而且能深化认识、净化思想、美化心灵,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描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情感的心理作用,并努力培养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
一、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二、观察和认识事物,抒发对美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诞生。”可见,认识事物是文章诞生的基础。通过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美是善良和诚挚之母。”学生在美的耳濡目染中,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把一些丑的杂质象化学反应那样悄悄地置换出去,使之思想感情变得更纯洁和高尚。积极的情感以其动力作用促进了作文教学的开展,悉心地组织学生观察事物,并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动情的表达活动,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我们把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就可以在指导习作中更好地运用和培养情感。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感悟身边的亲情,理解真实的人生
于漪说过:“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要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教师首先要具有激情的火炬。情感有其感染性,而教师的情感更有难测之魅力。教师喜欢写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里,学生会情动而相随。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深化学生的情感
古人有云:“文如其人。”若要对学生作出中肯、恰当的评价,对其写作产生指导意义,我们就必须尽量充分而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写作上的缺点和学生各不相间的个性特征。既要注重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考察,在整体层面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同时作文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生命的体验和独特感受,并用心地写下自己或动情、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维碰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健全学生的人格,而这正是新时代教学的目标所在。
关键词:素材;语言文字的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方法;源头活水
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这“活水”就好比是习作的素材,你只有不断地去读、去观察、去积累,才能获得“活水”,才能写出更清新、更真实、更丰富的习作来。那么如何积累习作素材,获得习作的“源头活水”呢?下面结合我进行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教学经验,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语言文字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习作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大量阅读,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尤为重要。为了搞好这一些活动,我们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立了“习作素材积累本”,让学生围绕每个训练组的习作要求,有目的地积累与习作有关的课内外好词、好句、好段,为习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习作素材积累本”每周一次,内容分别是:一首古诗,两句格言,课内好词、好句、好段,课外好词、好句、好段以及读后感。
二、生活素材积累
叶老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可见,习作是离不开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培养学生生活素材积累更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社会、自然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里,写出逼真、生动、有趣的作文来。为了培养学生生活素材积累,我们设立了“观察日记本”,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习作内容,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提醒学生从身边的事着手,从生活着眼,从周围采集,每周写出两则观察日记,我们对日记本身的质量要求并不高,记学生自己感受到、观察到的都行。哪怕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份随笔、一次感动或愤怒,我们都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长期不断积累,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如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请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提前一周我先根据习作要求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确观察任务,学生用心去观察,然后写出观察日记,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就不会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什么了。
三、写作方法积累
语文教材和写作的关系极为密切,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积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实用。因为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教师讲解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文典型段落的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思辨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利用每个单元的典型课文的典型段落,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习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典型段落进行仿写、续写、改写或小练笔等,每个单元进行不同类型两次。仿写、改写、续写或小练笔写在“习作素材积累本”上。
如语文第十册第四训练组要求学生写民风民俗,在学习这个训练组时,教师就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如《北京的春节》,学习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还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引用俗语,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等;《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民居特点。写作时,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再加上积累的生活素材和语言文字素材,可谓水到渠成,学生的作文就不愁上一个台阶了。
学生作文是练文育人,是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是做人的基础教育。因此,作文应注意:
一、作文诚实
语言大师叶圣陶一贯主张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 生写文章必须实事求是,即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的感情是真挚的。要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 ;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情,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更不要抄袭 别人的,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二、引向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 动,写出来的文章就内容充实,反之,“编”出来的文章则面目苍白。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 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文章。”对此,叶老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 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了使文章的“溪水”流个不停,我们要有计划有 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社会生活。如春游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天赏雪。观察名山大川 的壮丽风光、朝霞日落的秀丽景色、鸡鸭鹅狗的生活习性、桃李杏梨的生长变化以及沸腾的劳动场面、安静的 学习环境、热闹的集市贸易等等。在观察时,还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择观察角度。在 观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
三、读写结合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 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一定要上好阅读课,为作文 打基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讲清课文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学习表达 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二是阅读教学要与学生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借鉴练习写作 。把学生日常作文中的具体问题带到阅读课去比较、去解决,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让他 们对照作文,认识到自己作文中错误的原因,想出改正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