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医学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模式 临床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对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 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 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 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脉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不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梗塞,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缺血。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的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田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田野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田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3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主要是缺失了提问及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上单纯以教师讲授进行教学,“教” 与“学”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程度。而核医学课时短,要想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核医学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如课堂启发式、课堂讨论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核医学诊断主要是依据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的,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异常影像的正确分析思路,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核医学产生了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可以对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法。

4 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核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代谢显像取得了显著进展,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又使核医学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的难题,创建了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这样有机的结合使核医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传统教材内容的更新通常无法跟上核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核医学的发展删除旧的、临床现已较少应用的内容,同时增加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抽出部分课时专门对当前核医学热点-正电子显像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其显像原理、临床适用范围、异常影像、临床价值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核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模式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核医学是一门面向临床的课程,我们要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突出核医学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核医学的能力,为医学发展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许杰华,张勇,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9: 61-62.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放射免疫;教学

【中图分类号】R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86-02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生物医学理论的新兴学科。而开辟医学检测史新纪元的放射免疫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理论原理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和全面掌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放射免疫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放射免疫的理论知识和完整技能的掌握,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完整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 重视放射免疫,提高学生意识

放射免疫技术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测量的高度灵敏性、精确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体外测定超微量物质的新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Yalow和Berson创建,使医学检验跨入了分子水平的超微量分析阶段,很多放免可以应用分析某种物质的质量变化来进行诊断和疗效观察,给传统的医学检验开辟了新的天地,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革新[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免疫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如检测AFP含量的变化对原发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几乎在临床各科均有放免技术的检测,整个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好放射免疫就显得十分重要。

2 提高教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搞好教书育人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但是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一般都滞后于现代学科的发展;教科书编写的滞后性,作者的知识面也不一定那么宽,一本教材往往都有侧重面及局限性,这样使学生就很难掌握现代放免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重教材轻进展的教学模式易使教师放弃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跟踪,从而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更新。要想把这门课讲好,首先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新文献,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如果教师的知识老化和僵化,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势必无法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也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例如:新近发现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血清Hcy,FA,和VitB12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及愈后的判定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用ELISA法检测肿瘤患者的细胞因子(IL-8)水平的变化对诊断消化道肿瘤有重要的价值;多查新,多举例,使学生感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2]。

3 改善教学方法,重视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单向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讲多少学多少,知识仅仅是从教师流向学生。而学生几乎不对教师产生影响,即使有也只是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上提一些建议。教师上课的风格就一个人而言总是一样的,但每个学生的总体要求是不同的,这样只能是学生适应教师,其结果会导致教学的分离。因此,在教学上多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与讲授教材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互动式教学是检测结果与临床密切的几个课题进行讨论,例如血清CYSC水平在肾病时可升高,但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也可显著的提高,可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与讨论。这样就能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后在由教师解答全部疑问及总结。使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一个新认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传统上教师严厉甚至刻板的形象,在保留传统优势教学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促进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

4 加强实验教学

随着放免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放免或发光,酶免技术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传统方法由于操作时间长,如有些项目需过夜或放置几个小时再进行测定,学生更难掌握,因此可以选用荧光酶免在进行测定,比较快速,学生的理解力也会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后,再在实验室进行感性知识,这样能加深理解。甚至,可以叫学生设计一个独立性的实验项目,从头到尾进行该项目的检验,在这一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及综合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

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3]:

由于放免荧光免疫、酶联免疫讲解原理比较抽象,单纯语言和文字的描述不易理解。因此,可以采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的网络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模拟,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讲解,能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变得形象。如DNA转录(PCR反应),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整个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丰富相关知识。而且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复习刚刚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很方便地去查找到相关学科的联系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网络可以成为他们知识最丰富的老师[4]。

6 积极开展课外学习

医学科学的发展,仅仅依靠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总结一套理论或某一技术的发展,然后作为专题讲座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外单位有一定专长的教授来授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教师水平也进行了提高,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国内外的参考书很多,可以从网络上摘录下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总之,通过教师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改善,我们应探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将来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胜权 、罗欣、陈兵等: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初探 安徽医药 2005.p(4):314-315

[2] Robert F、Weaver Molecular Biology 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02-102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22-02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国内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较快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英语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英文经典文献与最新医学发展方向结合的原则,提高医学教学的工作效率,提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程度。核医学专业作为一门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如何充分利用全英文教学方法,提高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质量,是推动我国核医学专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一、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际化交流进程的加速。我国对于高等教学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开展全英文教学已经成为和国外先进医学接轨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要求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全英文教学。尤其是针对高学历的研究生,更应该首先考虑开展全英文教学,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全英文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对于全英文教学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核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治疗以及放射性体外检测等内容。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核医学专业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医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联系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临床诊断的桥梁。我国研究生的核医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等几个部分。而核医学学习工作对于了解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都是通过英文形式进行发表,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是学好核医学专业的重要前提。所以,导致有些院校开始针对核医学研究生教学开展了全英语教学[1]。

二、在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中运用全英文教学方法的原因

1.基础核医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基础核医学的研究方面,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往往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甚至出现重复叙述国外研究现状的情况。因此,形成了有开创性、创新性的研究,主要多由发达国家研究完成的局面。此外由于我国的核心医学期刊没有国际公信度,因此,形成了核医学方面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外期刊之上。在研究生核医学教学中,基础核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基础核医学的学习,理解临床核医学的基础,同时也掌握未来核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就必须应用外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此时,采用全英文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全英文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推动国外研究动态的引进。

2.核医学仪器设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目前的核医学设备制造行业,主要的制造商几乎都为国外大型集团公司,例如,GE、PHILIPS等,这些跨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动了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其依靠质量、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占据了我国超过90%的市场份额。在这些设备中,技术构造、使用说明、配套设备都是英文形式进行描述的。而国内目前没有专业化的中文翻译机构,进行医学专业翻译工作,因此要想对仪器的正确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就必须对英文字手册、图表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这就要求在核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设备方面的内容穿插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全英文教学的推行,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专有名词、设备构造图、配套手册内容。因此,医学仪器的发展也为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全英文教学提出了要求,通过全英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核医学设备的内容[2]。

3.核医学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要求。要实现充分了解核医学的内涵,就要求具备较为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作为依托。例如,利用物理学的知识理解放射生核素的衰变代谢规律;利用化学知识理解放射性核素的工作原理;利用超声医学、放射诊断学进行图像的诊断和鉴定工作。只有对多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才能推动核医学学习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和最新动态大多来自于国外,且多为英文文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全英文教学的方式,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核医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推动研究生学生掌握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效率。

4.核医学的实践性特点。核医学和临床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分析心肌灌注的显像分析是,需要对冠心病的病理、病情、诊断方式鉴别方法,都需要较为全面的掌握。此外,核医学是一门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能够推动学生对核医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而国外对于患者就诊情况有着较为完善的存档,在国内的相关工作却往往很难实现。因此,通过全英文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核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3]。

三、全英文教学在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的应用措施

1.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采用不同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英文水平的具体情况,全英文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3种教学模式:(1)浸入型全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使用全部的第二语言教学工作;(2)保持型全英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通过部分使用本族语言,逐渐使用全英文模式;(3)过渡型全英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全部使用本组语言入门,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模式。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全英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最合适的全英文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考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浸入型全英文教学方法;考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全英文教学模式;未能考过四级的学生采用过渡型全英文教学模式。这样也有利于他们进行临床实践和课程实习,同样采用内容依托型的全英文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通过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国外先进研究动态和课堂的完美融合,方便学生对先进技术和前沿动态的了解。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4]。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能力。研究生核医学教学的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中要求应用全英文进行知识的讲解,因此,除了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同时,由于要求是通过全英文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众所周知,相同的授课内容,英文的备课量远远大于中文,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对中文内容了然于胸,还应该熟悉案例实施过程中的专有名词和操作步骤的英文表达。在全英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学生熟悉和常用的词汇的运用,方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方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发音,避免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教学的质量。

3.选择恰当的教材。教材作为传播知识最好的载体和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于全英文教学而言,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使用效果不错的教材大都为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更符合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单词和语法的使用更加规范,不会出现“中式英语”的情况。而且对于核医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专业词汇的更新工作也较为及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核医学专业知识,还能够推动他们英语水平的有效提高[5]。但是对于核医学专业而言,很难找到一本和大纲完全符合的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相关专业认识加大这方面教材的编辑工作,为广大核医学研究生编写出一套专用的全英文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专有词汇进行中文注释,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推动学生学习全英文教材的兴趣和热情。

结束语:

目前,许多高校都将全英语教学带入到医学教学之中,但是具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还不完善,仍旧处在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阶段。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的全英文教学的开展,会受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教材要求、教师素质、学生情况等三个方面,分析全英文教学的推行方法,为七年制研究生医学教学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提升我国的核医学专业化人才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赵京霞,樊菁,崔亮,等.《外科学》全英文教学效果分析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4):335-337.

[2]李聪,钱隽,郑淑妍,等.药学专业本科生全英文授课模式的探讨[J].华西药学杂志,2013,28(6):656-658.

[3]王澎,谭建,董峰,等.对留学生进行《核医学》全英文教学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131-1132.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用物理学;混合式教学;内容模块;资源整合

1更新观念,深化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混合教学往往指的是某种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简单和直接的理解就是将E-Learning同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混合;之后,出现了翻转课堂模式,但这一模式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若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则就会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2003年,祝智庭教授在国内首次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详细介绍[2]。十余年来,我国高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如上海交大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3]等。医用物理学同数学、化学等课程一道共同构成医学生入校以后即接触的重要基础课,它为医学生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为医学图像诊断、医学技术创新等提供物理学依据,因而既具有“物理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医学”特色。正是由于医用物理学课程具有这样的双重特性,因此无法仅通过在线学习去有效地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目前医用物理学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从120学时减少到30-40学时[4],如何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将“在线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医用物理学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课程的整合、问题导入与自主探究的结合、物理学基本理论与医学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2构建内容模块,促进知识融合

2.1知识点模块

所谓知识点模块,是指以模块化的方式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物理学内容呈现出来,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每一个模块,并且能举一反三。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分为普通物理的力、电、光、原子物理等内容模块,包含大学物理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专业模块是根据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的需要所设置的模块,分为医学影像物理学模块和医用电子学模块,内容包括X射线、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电路基础、半导体器件和放大器的基本原理、集成运算放大器、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通过模块构建,既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

2.2物理学思维方法模块

教学中,我们经由思维方法模块建立起经典物理学知识与当代医学问题的“医-理”融合,具体分为四个主要环节。以“超声”模块的教学为例:一是通过线上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用大量的视频与图片展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这样的教学导入来引发学生思维动机;二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三是通过超声模块的实验教学,以实证式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以此进一步激发其思维活力;四是通过学生课后搜集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学反思,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2.3医学的物理问题模块

解决学生不喜欢、听不懂物理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与“医”相结合[5]。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探究”将知识模块与思维模块串联起来,我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以“心电图”部分的教学为例:课前,让学生收集临床心电图资料,思考“心电图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课中,教师从电偶极子这个物理模型出发,讲授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瞬时心电向量、空间心电向量环、平面心电向量环、心电导联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自我探究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课后,我们主要是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对现有实验进行改进并设计其他物理规律的验证实验方案,从而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与思维的培养。

3优化教学环节,促进资源整合

3.1课堂教学资源

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我们一是在处理和加工教材的环节上下功夫,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1999年,我们就尝试编写出版了《医学物理学基础》教材,突出与强化了“医学”特色;二是在活化和优化师生、生生的互动上下功夫,努力激发蕴含在学生中的探究欲望进而在动态教学中生成资源。我们的“医学物理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课题也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三是在建设和实践案例式教学资源上下功夫,努力完善在“医-理”融合中的问题导向,进而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深化资源。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物理学》(案例版)教材,同年出版了《医学物理学学习指导》,我们参编了人体的生物电场、原子核和放射性等章节的编写工作,为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实验实训资源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环节,我们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设置,设计了必做实验模块和开放式实验模块。必做实验模块包括:液体粘滞度的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心电图机的使用、超声诊断仪的使用、旋光仪的使用、窗口技术。此外,适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实验项目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比如:MCT-D1激光模拟实验仪的使用、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用扫场法观察核磁共振并测量旋磁比、X-CT计算机模拟实验——图象重建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等。

3.3网络学习资源

医用物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既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主动学习,又要为师生的教与学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多年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自主开发的系列网络学习资源,在省部级课件大赛中多次获奖;同时,我们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平台,精心制作了适合临床医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授课20学时的《医用物理学》课件,适合麻醉学专业理论授课29学时的《医用物理学》课件,以及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论授课26学时的《普通物理》课件,上传到平台供师生学习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核医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目标; 改革;探索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为所有的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是: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内科(注: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2]。

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现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综合技能培养进行探索。

1.1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2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2002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就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是40学时,包括内科16学时、外科16学时、妇产科4学时、儿科4学时。2009年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调整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了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时和内容:内科40学时、外科40学时、妇产科10学时、儿科10学时、急救技能16学时、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技能实训34学时、人文技能12学时、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40学时;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增加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课程,强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2.1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实现技能目标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是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从2002级开始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进行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开放训练,训练内容有:心肺腹检查、除颤仪、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心电图识图;胸腔、腹腔穿刺术训练;骨髓腔穿刺术训练;腰椎穿刺术训练;急救技能综合训练:徒手心肺复苏;外科技能训练:无菌技术操作训练、打结、缝合、剪线法训练、换药、拆线、包扎法训练、导尿术及直肠指检、前列腺检查、创伤急救训练;妇产科检查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操作训练;人文技能训练(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医学职业的法律责任和医疗纠纷的防范)。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又进行上述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目前已经考核了2007-2009届的学生。

2.2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对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约1060名进行了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评价体系(临床多站考试)。包括: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心电图阅图;放射片判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人文技能(包括医疗法规、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等)五个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比例:诊断学技能:全身体格检查20%;外科学技能: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操作、缝合、换药、拆线20%;妇产科技能:妇科检查/产科检查10%;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10%;辅助检查:X线、CT、MRI阅片分析、心电图判图,检验报告单分析30%;医生职业素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10%。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

从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的考核结果来看,成绩逐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OSCE能较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现在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 [3,4]。毕业生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体现[5],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要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OSCE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促进了医学生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起到“一考三促”的作用(即促进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促进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促进前期理论教学工作)[6]。

我院从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包括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及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综合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尝试,目前已独立形成了《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进行了尝试,我们提出一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并将临床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临床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把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病人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有效的培养措施,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等。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医学教育核心,要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伯基.对执行医学教育标准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1-4.

[2] 张雪莹,高淑晓.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82.

[3 ]郭争鸣, 肖延龄, 肖跃群. 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学生中医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中医教育, 2008, 11, 27(6): 60-62

[4]闫晓天,胡鸿毅,徐平,等.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途径及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实用医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民族医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法医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