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官的幸福生活

村官的幸福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1篇

张卓毅

北京市密云县上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2010年4月,我在延安参加了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会后,我与全国200多名大学生村官共同站在张思德塑像前,集体大声朗读《为人民服务》,那种感受至今让我震撼不已。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大学生村官要想在农村的天地里有所作为,没有信仰是不行的。我们大学生村官的事业是开拓性的事业,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开拓性的工作。不能把“助理”做成打字员、勤务员,而要努力在各项工作中拓展新思路、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要讲开拓创新,又不能偏离实际,既要肯干、真干,还要会干、能干。如果能做出一番成绩,做出一些让老百姓感动的大事来,那才可以说学成了,练就了。

带领农民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潘东风

江西省赣州市版石镇岭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十二五”规划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读完这段话,我深感责任很重。我所在的村庄没有集体经济,农民增收渠道十分有限,隐藏的危机令人担心。在一年的摸索中,我决心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着重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从2009年10月开始,通过大量的调查,我提出了两项建议:一是搬迁一个居住在山里的村民小组,现在已经获得相关部门审批,新建居民住宅工程进展顺利;二是积极动员群众,开通路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给我们指出了工作的方向。我决心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走好村官之路。

在农村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温向阳

河南省洛阳市王坪乡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团支部书记

我所任职的大庄村位于洛阳南部深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当前在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庄村也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并且一些问题在这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工作中,我结合山区林地多耕地少的情况,积极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符合山区实际的经济林等以林业为主的山区农村经济产业链。

在我们大学生村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是我们改变了农村,还是农村改变了我们”。我认为我们不仅仅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动着广大农村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迈进,同时在广阔的农村舞台逐渐增长着个人才干。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决心坚定信念,不断学习,在农村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承诺

石剑成

山西省泽州市润城镇薛家岭村党支部 书记助理

我所任职的村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村里多数人在煤矿就业。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煤矿的整改和治理规划,规模以下的小型煤矿被强行关停并转。村里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直线下降。这个严峻的问题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2篇

郭长祥:让居民乐起来是我分内的事儿

记者了解到前些年北京机场扩建,塔河村因离机场较近土地被征用,农民实现了农转非,农民都住进了楼房成了城市居民。农民不种地了,闲暇时间怎么打发,成了一个大问题,村里一度问题多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前任书记力荐郭长祥担任村书记,郭长祥也不负众望,几年来塔河村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郭长祥于2008年6月被仁和镇党委任命为塔河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后的郭长祥,除了解决了村里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就着手在如何让村民乐起来上下功夫,从2008年开始组建了第一支老年秧歌队开始,到逐渐形成腰鼓队、集体舞队、乒乓球队、露天卡拉OK、扇子舞队等群众文艺活动项目。并于2010年成立了塔河村凤祥女子龙狮舞艺术团,有队员百余人,年龄在40~50岁之间,通过专业训练已经能参加各种类型的文娱和文化庆典活动和各种比赛,还参加过北京市的许多重大庆祝活动,塔河村凤祥女子龙狮舞艺术团在圈内已很有名气。

郭长祥向记者介绍: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村委会决定慰问一下村里的退伍转业军人,并和当地的驻军进行互动,这样的活动我们每年都搞,这是我们一个好的传统,也是一个联系军民关系的好时机。我本人也是当过兵的人,对军人的敬仰,对部队的怀念之情是我们这些老兵抹不去的情怀,村里有这么多的复转军人都有这样的心情!所以,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3篇

自2011年起,根据的相关要求和部署,全国各新闻单位都开展了主题鲜明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哈尔滨的城市主流晚报,新晚报在“走转改”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走转改”,新晚报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关注民生;通过记者走下去认真调查求证,新闻采访作风更加踏实,写作文风更好地摒弃了煽情和苍白,更加平实质朴和富有感染力。在这里,我对新晚报“走转改”活动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试总结一二。

一、走下去,沉下来,讲老百姓身边的事,说老百姓自己的话,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刘云山同志曾说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因此,在“走转改”中,走基层是基础,只有走基层才能转作风,而作风的转变最为本质和关键。新闻记者的阵地永远在前线。唯有迈开脚步,才能逼近真实;唯有说服了自己,才能去告知大众;唯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通过作品感染读者。例如新晚报“接地气 写民生”专栏刊发的首篇报道《乡村教师老张的幸福生活》,就是记者用脚走出来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阿城区杨树乡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34年间每天走10多公里地垄沟趟出了一条教书路。他身患重度肾炎,每天穿皮裤、挂尿瓶却仍坚守讲台。当记者与老张一同翻土坡、穿苞米地、趟垄沟赶往学校,亲眼看到老张那些苦中作乐的教学场面,情不自禁中为老张的职业操守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打动、所感染;当记者把这一切记录下来,那真实质朴感情跃然纸上,让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通过深入乡村、社区和各行各业的一线、窗口,晚报还采写刊发了一批接着地气的鲜活报道——《“大忙活村官”是80后》,报道了大学生村干部邢雪影扎根乡村的人生追求;为采写《给城市“搓澡”》和《城管老李的一夜》,记者跟随清理乱贴乱画小组队员步行20多公里,与城管队员8小时夜查,记录他们辛苦的工作状态。这些深入基层一线,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但帮助记者完成了精彩可读、生动丰满的新闻报道,更对采编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增长知识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凡人小事中发现“新异”,反映和谐向上的时代风貌

我国当前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发展和提高的同时,社会现象更为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也更加多元化,因此,“走转改”必须与新闻工作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基层有最鲜活的实践成果,有最震撼的发展变化,有最感人的先进事迹,有最生动的社会场景,有最动人的语言和最丰沛的情感。这里见微知著,滴水藏海,全景展现着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民生建设的巨大飞跃。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做基层变迁的记录者、时代精神的传播者,体验最真实的群众情感、了解最质朴的愿望心声,深刻阐释党情国情世情,引导舆论、增强信心、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道里区民生尚都小区棚改回迁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记者走进棚改回迁户家中,与他们共度中秋,写成《这个中秋过得“美”》报道,真切呈现了政府保障房和民生工程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实惠。

在新晚报的“接地气”报道中,关于新农村、新农民的系列报道也很抢眼。别人的菜一毛五一斤难出手,他两毛五一斤全卖光,为啥?记者揭秘《菜农老张紧盯新闻种白菜》;《“水稻大王”不买轿车买农机》报道,记者与方正农民薛世举倾心畅谈,听他讲述20多年专心种植水稻,以转租方式不断扩展耕地,先后投入近百万元购买农机自己却骑旧摩托、过简朴生活的致富路,以及积极带动全村致富的生动故事;从出力挣工分,到投资入股,新的合作方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记者走入乡村基层,挖出了《方正“农民股东”忙分红》的“新鲜事儿”……这些鲜活报道让读者看到了城市周边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三、心中有情,文中有物,笔下有灼见,引起社会共鸣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真实和美好的东西,也不缺乏发现真善美的眼光,更多的人呼唤在小人物身上发现真善美,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在真正的发现他们,关注他们,把这样的真善美发现出来,放大出来,还原生活的本真。新晚报的许多报道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90后”义工——亮哥的一天》记录义工陈晓亮的成长故事和义工历程,他为智障残疾孩子无私奉献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带动了更多地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警戒队长大刚与盲婶的“母子”情》、《重症监护师:病榻旁的真情呵护》等报道因为记者与故事主人公的零距离随访而更具深入人心的感染力,引起社会各界对相关行业和事件中人物的关注。5个村、72个自然屯、21万多公里,《“邓半夜”的11年乡邮路》为无数人传递着亲朋的音信;1500公顷景区仅有5名林管员,他们身兼数职,每天走上万米山路,还要往山下背50袋垃圾,这就是《林管员辛苦巡大山》的乐趣与烦恼;清扫教室、当服务员、兼职家教打三份工,新晚报走基层记者被这位来自偏远山村大学生自立自强赢得学习机会的精神深深感动,《贫困女生很“乐活”》的报道引起年轻读者共鸣。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4篇

这是2013年最后一次选题会,作为一年的压轴,最后一期杂志,编辑们很想做出彩。

会前,主编意味深长地说:“一年来,咱们连续报道了几期影响中国历史的河南人,他们的精神和行为曾经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这期,让他们同台亮相,做一个河南典型人物群像。”

河南典型人物群像,一下子像电影回放一般,把我的记忆拉回到曾经采访的很多瞬间。

每每想到焦裕禄,想到兰考曾经颗粒无收的盐碱地和如今遮天蔽日的泡桐树林,想到兰考人声泪俱下地说“他是活活累死在这里的呀”,想到兰考如今日新月异的面貌,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怀让焦裕禄为之忘我奉献,死而无憾?

每每想起曾经“恨山、怨山”的林州人,为了改变世世代代的窘困生活,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红旗渠。想起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想起十万大军美太行,建筑大军回乡兴办企业富裕家乡,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志和魄力让他们为之奋斗,为之自强?

每每想起史来贺,想起他那句“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想起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建成现代化农业园区,想起他冲破一切阻扰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新格局,我就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勇气让当时年仅21岁的史来贺毅然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

每每想起“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吴金印,想起造福为民、兴办企业的裴春亮,想起无数个充满为民情怀、一心为老百姓办事的河南典型人物,我都不禁想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和勇气魄力让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走在群众中,并为之奋斗一生,无怨无悔?

寻找河南省魂,河南人身上特有的一种情怀,成了这期策划的主题。

为什么我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13年11月6日,第十二期编前会如期开始。

久违的灿烂天气让会场气氛变得温馨而活泼。社长、编委会成员和编辑部人员围坐在一起,细细地讨论年终的压轴选题。

“主题先行”与以往的策划比起来,看似轻松了很多。其实,在每一位编辑看来,这次策划分量很重,大家不自觉地把它作为了重头戏。连续一个星期的案牍劳顿,每一位编辑都在苦思冥想地设计着别致完善的策划方案,等待这一刻的倾情阐释。

一场讨论结束,虽然都是围绕着“河南典型人物群像”这一主题,但策划方案各异。有的以几个典型人物为主策划了几个典型故事,让故事本身阐释他们为什么成为了典型;有的从最美村官裴春亮“造福为民”的感人事迹谈起,一步步探究他是如何走过一段艰难的个人奋斗史,又是如何带领群众逐步走上富裕之路的;有的从央视的“感动中国”入手,盘点这些感动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特有的一种精神;有的从最美村官、最美村医、最美乡村教师的典型故事切入,寻找那些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内涵……

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感动了中国,感动了群众,感动了身边的你我他?又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他们的激情和奉献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营造幸福生活?这几乎是每一个策划都离不开的探寻主题。

著名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论是为兰考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还是返乡美太行的红旗渠儿女们;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史来贺,还是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吴金印;无论是反哺归乡、造福百姓的裴春亮,还是更多更多感动中国的河南人,他们身上都有这些品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他们爱脚下的那片土地,爱那片土地滋养的人民,爱得深沉,爱得无怨无悔,并为之不懈奋斗,奋发图强!

曾经有人质疑:“你们为什么总是策划这些过往的人和事,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我也曾迷惘过,也曾不停地质问自己:我们做河南这些典型人物,只是为了报道他们感人的故事吗?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不同视角下的旧闻新解吗?好像都不是,但是究竟为了什么,似乎一直不太明晰。

在这次编前会上,有位同事再次谈到了自己的困惑。作为“85后”的她,有着这个群体的敏捷思维、果敢新潮,但是对老一辈的时代典型有着隔代的陌生。“我们连续做了几期六七十年代的河南典型人物策划,也深入实地去采访了他们的后人,但是世迁,他们那几代人的精神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不被‘85后’‘90’后所认同。我们这样做报道,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她的话一下子激起了编前会讨论的热潮。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河南的各行各业都诞生了不少英雄和楷模。这些英雄人物作为时代的典型被树立起来,给当时的群众以激励和鼓舞,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河南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壮举:红旗渠的浩瀚工程、兰考人的脱贫致富、刘庄的经济新格局……

但是,时代日新月异,曾经如明星一般闪亮的老一辈典型已经成为历史,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已经不被当代的年轻人所认同。衣食无忧、追求新潮的“90后”崇尚的是享乐主义,有的甚至一出生就拥有了应该有的一切,居有豪宅,出入有车,身着名牌,玩着最新潮的高科技产品,这些虽然都是父母努力打拼而来,他们似乎不必再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了,我们所提倡的这些典型人物的精神和作为似乎也变得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一般,那么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很严肃的问题一旦提出来,就要寻求一个合理的答案。

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再次展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仍在争相发表意见,思想在碰撞中渐渐达成一致。

“为了寻找一种精神,一种能够体现河南人拼搏奋斗、战天斗地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河南省魂。”主编的话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但是究竟什么是河南的省魂呢?有人说:“河南省魂应该是焦裕禄、吴金印、史来贺等河南典型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种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有人说:“河南省魂应该是他们那种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思想。”有人说:“河南省魂应该是林州红旗渠人民身上那种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干劲和精神。”……

拨云见日,讨论中,大家的思路逐渐明晰。是啊,我们费尽心思策划选题,劳碌奔波实地采访,案牍劳顿奋笔疾书,所有的努力不就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吗?!我们为焦裕禄的感人故事哭泣过,被红旗渠人民的壮举震撼过,为史来贺的一心为民感慨过,为裴春亮的反哺富民精神激动过,所有曾经有过的感动和震撼无疑都源于潜藏在河南人骨子里的那股精神和干劲,源于这些河南典型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种为民思想和奉献精神。

然而,寻找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的就是一种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主编的话一语中的。

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泪流满面?

记得主编在本刊2013年第10期卷首语中这样问道: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泪流满面?这也是源于一次编前会上,有年轻的编辑提出:在兰考采写有关焦裕禄事迹时,并没有感到泪流满面的感觉。她的困惑代表了很多“85后”“90后”年轻人的想法,为此,主编奋笔写下:那是因为你我不仅成长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生活,而且因为你我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不同年代、不同生活、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究竟能不能继承一种精神和思想呢?如果继承和延续,又该如何去履行呢?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者的年轻人究竟该怎样去建构属于他们的价值体系呢?

问题汹涌而来,一道道求知的目光在渴求着满意的答复。

郑总编语重心长地敞开了他的想法:“中原地区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源地,艰苦奋斗、亲民爱民、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等优良道德品质,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商鞅到吉鸿昌,从焦裕禄到裴春亮……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河南人最灿烂的一笔。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可以称之为河南省魂的精神品质,我们所要继承和延续的就是这种价值体系: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或许如主编所说:遗憾的是,当我们年轻的一代在追求多元化价值体系时,淡化了这一主流价值观,从而出现了我为无私奉献精神泪流满面时,有一部分年轻人困惑甚至质疑的不同步现象。

村官的幸福生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82-04

指出,要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与农村两个相当数量的群体,如果能够用双赢的模式进行舆论场的战略对接,不仅有助于巩固两个阵营的思想,同时发挥大学生的力量提升农民的素质,走进群众生活又能促进新青年的进步,最终使得两个舆论场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

“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对接模式不仅有助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和农民群体放飞中国梦,而且有助于争取“互联网+”背景下全球舆论战争的主动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不断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一、高校与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践行,有助于使高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基层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实现中国梦在高校和农村两大舆论场的践行和腾飞。

(一)放飞中国梦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对于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对于追求社会个人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旋律,而大学生则是青年群体中主流价值的代表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中国梦视域下“高校与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践行,有助于丰富中国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践行,有助于大学生在中国梦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推动“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中国梦更具生命力。

(二)争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舆论战争的主动权

信息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的文化霸权,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和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践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基层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在活动中得到巩固,有助于争取“互联网+”背景下全球舆论战争的主动权,提升政府对舆论的引导力。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

高校舆论场反映了相关利益群体的舆论和声音,要确保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舆论方向,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随着网络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复杂严峻的校内外舆论环境对舆论阵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从实体和意识两方面不断提高对舆论的整合能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和谐的舆论环境[1]。

(四)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近年来,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高校和农村两大舆论场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艰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追求生活必需品到追求多元消费品,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关注经济层面到关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2]。“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对接模式创新的渠道研究,有助于巩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二、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温州“新青年下乡”为例

温州市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就是把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好地对接起来,让高校学生在基层实践中融入群众生活、服栈层发展、感受发展成就,使个人能力得到锻炼、精神世界得到洗礼,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组织高校与县(市、区)结对子,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科学、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主要运行机制:

第一,活动项目安排上,“点对点”与“面对面”相结合

“点对点”匹配挂钩。按照“一校一县、一系一乡、一班一村”的思路,每所高校联系一个县(市、区),每个学院(系)联系一个乡镇(街道),每个班级(社团)联系一个村(社区),结合温州各高校院系专业设置和基层实际需求,进行“点对点”挂钩,确定“一对一”结对名单。特别注重结对双方服务与需求对路,各高校在充分了解各个镇街、村居和社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院系、班级、社团的特长和专业进行合理的挂钩结对,使效果达到最大化。

“面对面”平台共享融合。充分运用在温州高校和农村文化礼堂双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在活动项目的安排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宣传。结合“七讲”活动,组织大学生进农村讲形势政策,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普及国情省情市情。第二,科学引领。引导农民文明上网和科学用网,使广大农民参与到“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普及中;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做好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推介、销售工作,助力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组建硕博研究生为骨干的服务团队,在发展现代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第三,主题宣讲。利用农历年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外温商回归、冬季农闲等时机,积极开展形势政策、安全知识、生态环保等各类讲座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把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到基层,助力和谐农村建设。第四,送演乐民。充分发挥高校各类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送歌舞、送戏曲、送书画等文体活动,抓好文化惠民。第五,文化传承。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并以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为契机,开展送歌舞、送戏曲、送书画等系列活动,将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送到农村文化礼堂,巩固农家书屋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移风易俗,远离不良宗族势力的影响,远离极端宗教的不良影响。

第二,空间上,有主力阵地,又兼全覆盖

以进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结合腊八、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喜迎猴年送春联”“送新媒体技术进礼堂”“拍摄最美全家福”“送文艺进社区”等活动,强化和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

做到空间上的全覆盖。在人群集聚街道,开展送枣茶、送热粥、送春联等活动;在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地开展春运志愿服务,协助维持秩序,帮助搬运行李,普及防骗知识,并为新温州人购买返程车票等,使“新青年下乡”服务进街头巷尾。

第三,时间上,“集中活动+常态服务”相结合

“集中活动+常态服务”,做到服务在时间上的连续性。除了寒暑假大规模的假期社会实践外,重视周末和节假日的常规化大学生基层服务活动,以确保活动贯彻全年。同时做好“棒传棒”人员接力服务。坚持结对挂钩双方主体不变,建立不同届学生之间的接力和服务传承机制,确保为农村输送一届接一届的学生。

第四,对象上,做好重点服务,又兼面向全体

“三关爱”行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各高校纷纷组织开展慰问帮扶志愿服务活动,真正为冬日里的群众送去温暖。关爱老人,对象包含孤寡、留守、空巢在内的各类困难老人。定期入户开展探望陪伴活动,特别是在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开展与老人一起包饺子、看文艺表演、谈心等活动,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爱。关爱特殊青少年,对象包含留守、单亲、残疾等特殊青少年。定期组织开展学业辅导、情感呵护、自护教育、心理援助等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爱失独家庭,定期组织开展精神慰藉、生a帮扶、生活照料等关爱活动,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

“新青年下乡”活动,涵盖在温州13所高校95个院(系)的1120支实践队,结结对全市11个县(市、区)131个乡镇(街道)599家文化礼堂,做到农村和高校两个舆论场最广泛的参与。在人群集聚街道,开展送枣茶、送热粥、送春联等活动;在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地开展春运志愿服务,协助维持秩序,帮助搬运行李,普及防骗知识,并为新温州人购买返程车票。组织开展防寒宣传、医疗义诊、消防安全、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进村入户,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组织上,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统筹安排+灵活自主”的组织安排。由温州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统筹,各高校、县(市、区)委宣传部、团委参与,乡镇(街道)党(工)委支持,筹办“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校县对接、启动出征等活动。同时,各高校结合院系专业设置和基层实际需求,灵活自主、科学合理地进一步细化结对要求,确定二级院系、学生社团或班级与乡镇(街道)、农村(社区)进行“一对一”结对名单。

第六,经费上,多元投入,强化经费保障

“新青年下乡”活动经费由市财政局落实,各县(市、区)配套支持,各高校、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层次、多渠道通过多种途径落实活动经费。

第七,考核上,以“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价值引领方向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考核,并且制定“双向”考核评价体系,把“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没有真心为老百姓考虑,有没有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没有给基层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作为考核引领的价值方向。在此基础上评优评先,及时总结表彰,形成互学互比、先进示范的良好局面。

(二)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成效

温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搭建“校院+农村实践基地”共建教学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决定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2016年,在第四届“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中,以地市第一的成绩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在全省获得推广。该活动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温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了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省内、国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对此项活动给予了极大关注。

“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创新,有助于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巩固了基层舆论阵地,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增强了主流价值观在两大舆论场中的主导权,有助于凝聚人心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一,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暨“新青年下乡”活动,搭建了大学生常态化实践平台,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在关注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中受教育、明责任、做贡献、长才干。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调研社会热点和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仔细观察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感受温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明辨社会纷繁复杂现象的能力,坚定对温州改革发展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巩固了基层舆论阵地

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科技、文艺、卫生等知识运用到农村的生活、生产中去。在文化礼堂,他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田间地头,他们积极服务“三农”;在乡村庭院,他们寻访家风家训;在民营企业,他们用创新思维奉献转型发展金点子;在重点水系,他们致力“五水共治”;在山区海岛,他们用新知识去启迪新居民子女和留守儿童。

通过“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也暨“新青年下乡”活动,进行政策宣讲、政策解读,开展送歌曲、送戏曲、送书画等活动,帮助农村加强村落文化、乡贤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开发当地文化资源,促进移风易俗,远离极端宗教,使层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在活动中得到巩固。

第三,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景、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新青年下乡”活动主体是高校学生,对象是基层群众。“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内容载体设计方面,要注重思想引领与惠民服务并重,一方面,注重通过高校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发挥高校学生的专业特长,以惠民服务为重点,“对接基层”群众的需求,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困难。

通过“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也暨“新青年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优势,让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大力宣传党委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积极为广大群众送服务、送文化、送知识,助力新农村建设,让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进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同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不良信息和文化的抵抗力,促进基层群众思想的统一,形成基层群众对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第四,增强了主流价值观在两大舆论场中的主导权

文化礼堂是抓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重要抓手。“新青年下乡”活动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有利于将高校的各种资源集聚到文化礼堂,使文化礼堂的内容更加充实、活动更加丰富、群众更加喜欢,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礼堂在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利用高校学生激情昂扬、知识丰富、专业全面的优势,通过各类活动丰富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礼堂的各类活动,使群众在活动中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使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成为基层群众精神世界的主流。通过“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也暨“新青年下乡”活动,增强了主流价值观在两大舆论场中的主导权。

第五,有助于凝聚人心

高校学生通过专题讲座、公益服务、爱心助学、技能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防寒宣传、医疗义诊、消防安全、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进村入户,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关怀老人、关爱儿童、就业帮扶、扶贫帮困、权益维护、科技支农、医疗义诊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关心关爱送到基层,让群众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使基层群众更加信任党和政府,进而实现人心的凝聚。

第六,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

农村舆论场作为基层最庞大的实践主体,因为先进舆论传播方式的相对滞后,有时候易受谣言所左右。正如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2012年研究报告》,的46.7%在农村。同时在高校舆论场,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群体,作为最具激情和最富有爱国冲动的知识分子,也容易被某些用心不良的势力所诱导。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群体,与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广大农村农民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传播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建立“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创新舆论渠道,健全前期处置机制,有助于稳定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群体间的凝集力,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等。

三、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推广思考

“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开展,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学生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基层阵地只有装进内容才能吸引群众、教育群众。“新青年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实施科学理论引领计划、文艺送演乐民计划、志愿服务接力计划、文化传承星火计划和硕博服务惠农计划,每一项计划都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群众最迫切的需求而O计的,将这些内容装到基层阵地就能使阵地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到我们的阵地中来。第三,党委政府只有着眼群众才能得到认同、赢得人心。对群众想知道的重要事情及时宣传,对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正确引导,对群众不明白的重要政策讲解清楚。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把党的政策信息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快速的方式、最准确的声音传递到每个群众心中。

(一)创建“主阵地+多个固定点”的空间网络

创建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连接全覆盖式的固定点的空间活动网络,以固定性增强原来流动服务点的不确定性,以“主阵地+多个固定点”的空间网络模式整合服务地域的资源平台,增强服务地域的空间联系,增强服务地域群众在空间点选择上的可操作性。

(二)创建结对双方的“服务供需”时间表

创建结对双方的服务活动时间表,在农村和高校两个场域各自提供时间表的基础上,增强“集中活动”的灵活性,也即在寒暑假的大时间段范围内,充分考虑结对点村民的具体时间要求;增强“常态服务”的规律性,也即增强周末和节假日活动的计划性,提高结对点双方在非假期服务上的可预见性。

(三)加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组织效用

创建“横向联络和协调中心”,在“调查摸底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总结表彰阶段”的组织安排的基础上, 在一定范围(比如全县或全市)内,根据活动过程中反映的不同情况和问题,尤其是针对结对双方在服务“供需”上的差异,对服务的高校团队和接受服务的农村团队,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对结对双方的横向调整,让需求的一方找到真正的服务供给,让服务的一方真正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色,增强服务活动的组织动态效用。

(四)创建“运行机构常设化、财务保障具体化和考核量化”运行系统

建议创建常设机构,取代原来由政府文件驱动的的临时性的各级领导机构;落实专项活动经费,取代应付出的临时费用;制定具体详细的考核细则,且纳入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的述职、考核体系中。

(五)建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共享资源库

建议创建互联网信息推广中心,以资源库的形式,做到面向全体社会、全天候的互动机制。通过面向全体社会、全天候的互动机制,让高校主体、大学生、农民和社会资源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但可以扩大对接活动的受益面,还可以服务于更广大的社会人群。政府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扩大政府对两大舆论场的影响力,加强政府对两大舆论场的掌控力。

参考文献:

[1]蒋立宏.高校舆论场建设试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3,(3).

[2]陈一新.深化村民中心建设打造农村红色阵地[J]. 温州人,2015,(7).

[3]杨琪.当代中国农村民意表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3,(4).

[4]秦燕燕.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7).

[5]聂德民.高校网络舆论场内的评价问题研究[J].教育 评论,2012,(3).

[6]郭护团.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高校构建村官培训体系 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

[7]张景.地方性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J].知识经 济,2015,(8).

[8]黄秋生.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与挑战[J].南 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9]李钦杰.中国梦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探析[J].现代经 济信,2013,(7).

[10]苏生.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和践行 [D].重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