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第1篇

但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呢?我就自己的经验给同学们一点小小的建议。

一、静态外貌描写画特征

所谓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外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身体的主要特征、还有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 按照从局部到张体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外貌,再描写人物面部的特写。可以先写人物面部怎样,是高大,还是瘦小,在对身体其他部位进行细致描写;写人物的脸,一定要从局部上写他的脸如何,最后要进行眼睛、鼻子、嘴、耳朵、头发等细致入微的详细描绘。描写。如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

如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面,有对外貌进行选择的描写。如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外貌身材声音诺不得样子”的顺序进行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动态描写画灵魂

(1)用动态描写。

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态表情上流露出来。

如《父亲》一文中:“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我跟在父亲身后 , 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文章并没有面面俱到的写父亲的外貌,而是抓住让作者心生感触的形体特征,恰当地穿插在行文中,鲜明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扩展句子补充细节。

如 “她骂他混蛋。”展开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3)添加语言。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4)添加动作。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5)添加神态。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6)添加心理。

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第2篇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第3篇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63-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1.1鼓励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疑是创新之始,也是其动力。质疑中包含创新萌芽,质疑,实际上是积极思维,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发挥其创新潜能。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明明是用欺骗的方法取曹操的箭,为什么说“借”?因势利导,让学生深入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经讨论,大家形成共识:借人之物有礼貌,曹操借到箭后让士兵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如果用“骗”还会说“谢谢”吗?借人之物必须还,在诸葛亮借的立场上写这篇文章,如果用“骗”字不就是贬抑了诸葛亮吗?通过讨论,大家疑惑消释,对课文的精妙用词感悟更深。

1.2引导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不习惯深入思考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鼓励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如在《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提问“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可能学生从原文就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让学生再想还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发表意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新内容。

1.3提倡争辩,发展创新思维

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不同见解的依据,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开卷是否有益”时,学生联系实际,从日常见到的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有人沉溺于看书,其他活动一概不参加,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有的说“有人只看武打书,有时还模仿书中的危险动作,这样对他们的思想很不好。”也有的说“多看书可以拓宽知识面。”经过一番争辩,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很好开拓。

2.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2.1要培养观察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感兴趣于不了解的事物。教师要善于抓住它,提示一些具体范围,引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生活,并利用大脑储存信息展开丰富想象,这样能诱发其创新思维。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应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其兴趣。

2.2要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比较

比较法观察事物的目的是区别事物的异同,发现其特征。如在教学《亮亮》的开头段时,指导学生与《我的弟弟》中“小萝卜头”的外貌描写作比较:两个片段都描写儿童外貌,但由于作者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来写,一个写得活泼可爱,一个写得悲惨可怜。教师还应介绍一组描写儿童人物外貌较好的习作,指导学生找一找,比一比,说说描写人物外貌的异同点。同时让学生选择一个有特点的事物写一段话,写好后在班里交流,指导学生作比较点评。这种指导,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帮助他们开拓思路。

(2)观察要与联想结合

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也没有创新。习作时,可以有意识地出示一些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短文,学生想象力越丰富,想出的形象越多,联想的面也就更广。此训练使学生对所观察事物有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3.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柱

3.1通过学习寓言展开想象力

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如:教《乌鸦喝水》时,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想出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能帮乌鸦想其他办法吗?引导学生从各方面考虑问题,扩大想象空间。热烈讨论后,很快就有一些创意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

3.2通过图画进行想象能力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外情境。如教学《悯农》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看农民伯伯种田这幅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图意,再让学生观察小插图,仔细观察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态、动作,想想妈妈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话。学生回答有:“妈妈问小男孩这些饭是怎么来的?”“妈妈在给小男孩讲《悯农》的故事。”“小男孩在背《悯农》这首诗给妈妈听。”“小男孩告诉妈妈,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要爱惜粮食,我长大了要设计一种机器让农民伯伯在家里遥控种田。”……学生通过图画训练了丰富的想象。

3.3通过学习汉字发展想象力

在教字过程中要把汉字变成生动画面,发展学生想象力。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指的是什么?”学生说:“小小的船两头尖”,然后叫学生指图说说哪儿是月亮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看“尖”字,“两头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尖”字。这种引导,提高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第5篇

记忆中的故乡依旧是童年时的模样:村落中鳞次栉比的房屋笼罩在成片的柏树林下,村后流水潺潺的小河上,不时有蹲着鱼鹰的小船划过,门前垂柳下清澈的池塘边,依稀可见抑扬顿挫的捶衣声。远处一望无垠的水田,打谷场上群山似的草垛,还有那多年未改的乡音……

阿华住我家隔壁,在兄妹中排行老三,上面有姐姐和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六口挤在墙壁剥落的三间砖瓦房里。

阿华的年纪比我大一些,尽管我们都曾在同一间小学读书,但我刚上学时,他已是毕业班的大孩子了。起初,爷爷奶奶轮流拎着书包送我去学堂,没等放学,老人就早早守候在村口了,直到看见阿华牵着我信步走来。班上有几个淘气的小朋友老爱抢我漂亮的铅笔,把我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文具盒偷偷藏起来,急得我大哭,他们却在一旁没心没肺的傻笑。我抹着眼泪向阿华求救,阿华皱着眉头摆出一副凶恶的样子:“你们这些小萝卜头,谁要是再欺负安安,我对你们不客气,小心我把你们一个个丢进粪坑里去。”边说边把拳头握得很紧,胳膊挥起老高。

爷爷奶奶对阿华感激不尽,我也常悄悄地把果丹皮、山楂丸朝他怀里塞。有一回,他拿着一罐健力宝左看右看直挠头,竟不知道怎么开启。我教他拉环盖,他一用力,开口朝着自己,碳酸饮料如自来水一般,喷得他全身都是,头发湿漉漉的滴着水,像刚游过泳似的,让人哭笑不得。

我每天很早就去门口等他,常看见他提着两挂粘满泥浆的蒿子(竹篾做的酷似丝瓜的器具,放入蚯蚓,埋在水田沼泽里,用以引诱黄鳝),穿着黑色的雨鞋远远地从田埂边回来,一个个地解开尖尖的封口,倒出大小肥瘦不一的鳝鱼(当地对黄鳝的俗称),装进早准备好的桐油木桶里,有时还会倒出一两条喜欢没事瞎搀和的水蛇,它们可没权享受贵宾的待遇,往往被请出木桶,落个身斩五六截的下场。

运气好的话,一天能下两斤鳝鱼,换回三块多钱毛票。人常说:将心比心,周日阿华去镇上卖完鳝鱼回来,也不忘给我捎根一毛钱的油条,他口上总说:“我在路上已经吃过了!”可嘴上却没见一抹油的痕迹。尽管挑食的我对太油腻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阿华已经在家务农了。

阿华的父亲张二叔平时沉默寡言,患有严重的“妻管严”,活像头老黄牛,就知道埋首苦干。母亲张二婶是个身材矮小的女人,瘦得一阵风就能给吹跑,唠叨起来中气十足、声音洪亮、越说越上瘾,连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放过,就像放机关枪一样。张二婶超乎寻常的勤俭持家,衣服破了就补补,常常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难得碰上开一次荤,也是挑剩下的五花肉,恨不得一块铜板掰成两半花;电也舍不得用,晚上多点一盏油灯都嫌费油。那年张二叔进城打兔子叫车把腿给撞了,送医院一瞧:要住院半月,少不得花一千多块钱。她二话没说,连夜冒雨用板车把老伴拖回了家,伤口化脓也不肯送医院,就着土方子草药对付,这一养就是半年,人受罪不说,钱没少花,还把活耽搁了。

在乡亲们眼里,阿华是个听话的孩子。他的姐姐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前带回男朋友,二婶嫌人家黑,死活都不同意,甚至以死相威胁。女孩一赌气,找了河对岸四十开外面目狰狞的瘸子。没等登记,俩人就搬到一块住了。他大哥考高中考了三回也没戏,心一横,当兵去了,弟弟太小,张二叔忙着在城里拉板车挣钱,这样,家里的农活就落到了花季少年的肩上。

那年“双抢”阿华挑完草头(即:稻谷捆成的一捆)摸黑回家,忘了带回铳担,黑灯瞎火的半天也没找到,正好被二婶抓到了把柄,“紧箍咒”念叨个没完,张二叔屁都不敢放一个,心里烦了拿阿华撒气,一巴掌打碎了孩子鸡蛋壳般的自尊心。阿华收拾几件衣服就溜出了家门,发誓不回去了,在村口的坟地里跟蚊子苍蝇搏斗了大半宿,直到天亮。他神情恍惚地走了两个多小时,滴水未进,没等爬上火车就晕倒在地,衣衫不整,身上全是红疙瘩,乞丐一般。幸亏火车站附近的好心人发现了他,喊了个“麻木”(摩托车)把他接到家里,鸡鸭鱼肉、空调可乐地招待了五天,又反复的劝导孩子,这才派车送他回来,千叮万嘱,说破了嘴皮子,让大人善待孩子。好心人前脚走,二婶后脚就唠叨上了,指着孩子骂:“你这个短阳寿的,有本事就在人家屋里呆一辈子啊,莫回来了!”

家本是最温馨的地方,可对阿华来说,回家就是又一次身陷囹圄。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湖北农村,年轻人如潮水般涌向东北。每到11月份,忙碌在外的小伙子们荷包鼓鼓的回家过春节,这叫张二婶分外眼红。动不动就在屋里唠叨,板着一张苦瓜脸:“你看人家张勋比你大不了多少,已经去东北赚了3000块回来,你呢?还窝在家里。”这不,眼瞅着春节刚过,她就猴急猴急地捆好棉被装进彩条塑料袋里,早早把阿华打发去了哈尔滨。

17岁的阿华面黄肌瘦,看上去更小。工地上十几个人挤一间黑暗的棚子,烟雾弥漫,袜子的恶臭、小便的骚味混杂一起叫人窒息,一天干16个小时,生病偷懒几分钟也不可以。吃的饭菜如同猪食,米饭里不时有沙子和黑乎乎的东西,一大锅的汤里看不到油的影子,几片煮烂的菜叶,漂在水面上,看得人胃口全无。阿华没有手艺,掌不了泥刀,只能干扛水泥、提灰、挑桶的纯体力活,工作累不说,工钱也少。一天到晚,扛着上百斤重的水泥爬上爬下,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熬到下工已是晚上8点,累得都快散架了。

尽管如此辛苦,他仍时刻记着母亲的“嘱托”,咬咬牙,一天也没耽搁过。发工钱的那天,扣除生活及相关费用,他领到2500块,头一回摸到这么多钞票。心里那个美啊,满眼是揣着钱兴冲冲跑回家递到母亲手中,母亲舔舔舌头、眯着眼点钱的样子。在阿华眼里,回家开始成为一种骄傲的等待。

他盼啊盼啊,好不容易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中间在北京倒车。趁着空闲时间,眼看大伙都出去看世面了,他也心动了,打算去天安门广场转一转,顺便给爸爸妈妈弟弟们捎点礼物回去。出门的时候,不时地摸摸自己的口袋,左顾右盼,生怕人家不知道你有钱似的。他去了趟前门,又去地摊买了些衣服鞋袜,还有一袋5块钱的北京果脯。可就在次日凌晨的火车到来之前,他的全部钱款就被别人偷了。有人说,这孩子心眼太实,把所有的钱加上送家人的衣物全裹一块了。醒来时,阿华望着空空的床铺,他绝望得哭起来。多亏同村的老乡凑钱买了车票,这才磕磕碰碰到家。似乎是在一夜间,他从天堂跌进地狱,刚才还手揣钞票,满眼憧憬的,一转眼就两手空空,眼前发黑,心头是母亲的苦瓜脸、紧箍咒和无穷无尽的绝望,看不到一丝光亮。

母亲比想象中的还要凶狠,当他头发蓬乱哭涕涕地跪倒在大门口的时候,迎接他的是张二婶苦涩的叹息:“真是没半点用处……”

回到家了,阿华原本以为回到了停靠的港湾,可现实中他的家却没有给他一丁点儿安慰,阿华的港湾,又在哪呢?

古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仿佛天经地义。阿华的婚事也是父母一手操办的。新娘子是八里外赵家村的,离我外婆家不远,扎着马尾辫,长得水灵,像只熟透了的苹果,平时穿件粉红的浅口毛衣,胸部凸起,衬出优美的曲线,黑色的紧身裤带出性感,眉目间显露出几分妖媚,嘴巴特甜,碰到我母亲时总是亲切地喊“阿姨”。

结婚前,阿华虽然连女孩子的手都没碰过,但对男女之事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在东北打工那会,经常听同乡们侃女人,他自己还偷偷地在枕头底下藏了本“澡堂子”画报。可当喜事真正来临时,他对着身边的美人反而哆嗦起来。一次两次也就罢了,连着几个月,面对身边的爱人,阿华依然无动于衷。

新娘子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你这个废物!”这句话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彻底击溃了他的心底防线。半夜蠢蠢欲动,新娘子早已穿戴整齐背过身梦里寻欢去了。到后来,新娘子碰都不让他碰,仿佛要保持清白之身另择快婿似的。

有人说,女人一旦变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了。新娘子三天两头往娘家跑,死活不肯回来,年近六十的老丈人硬是气喘吁吁地拖着她朝婆家赶。如此三番两次,新娘子由麻木开始变为愤怒。终于有天晚上,新娘子打扮漂亮,躺在床上目光深情地注视他,带着一丝哀求说:“我们离婚吧,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是我对不住你,可是你看你都这样了,过下去还有盼头吗?”阿华呆呆地看着她,没有点头,也没摇头。他不明白,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

阿华感到莫大的羞辱。那一晚,他们相安无事。

在尚未开化的农村,男人有隐患是件丢脸的事情,阿华没能抬起头上城里的大医院查查,听信镇上的赤脚医生摆布,偷偷的四处寻找偏方。连买药也要用黑色手提袋包着,生怕给旁人看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阿华家都弥漫着中药的味道。也许是心急,也许是药喝的不够,阿华的身体还是没太大转机,这让新娘子彻底绝望了。

趁着熬药的机会,阿华媳妇把钾胺磷(剧毒农药)倒进了药罐。阿华端着滚烫的中药,闻出刺鼻的农药味,心里彻底凉了。他给了妻子一个冷眼,颤抖着端起碗走出老远把药倒了,进屋后没打也没骂,只说了一句:“我们离婚吧!”

妻子指使亲友搬空了娘家置办的所有物品,装上大卡车头也不回地走了。墙上两人甜蜜的结婚照还在,她还在微笑,带着些许恐怖的挖苦,仿佛聊斋故事的画皮,露出狰狞獠牙的真面目。他冲上去,一把扯下撕得稀烂,碎片散落一地,如同他们的婚姻。

离婚没一个月,女的就迫不及待的跟邻村的小伙走到了一起。

阿华更加沉默寡言,他跟着远房的堂兄学起木匠活,在呵斥与叫骂声中苟延残喘,连跟我打招呼也是一脸的冷笑,无奈、迷茫、苦痛。他陷入了绝望的泥潭,连呼喊都来不及。

后来,好长时间里我都没他的消息。听说他去了武汉,不久就在江夏区一间简陋的民房里悬根麻绳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