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建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文化 古代建筑 现代建筑 影响创新
Abstract: the modern buildings are in a number of ways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ncient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nd art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to show its unique style of successful combination. Culture, as the people in long-term social life of the formation of a relatively stable power, are rooted in the deep heart,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for example;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erformance inherited innovation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 the design concept, architectural form from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perfectly reflect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our country ancient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become a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typical examples.
Key words: the ancient building mod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building affect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它们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灼灼光华。而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从建筑文化思想到建筑实践都有极其深远的的影响。现代建筑继承传统建筑的结构优点,吸收西方建筑的可取之处,并且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予以表现。传统建筑赋予了现代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代建筑在秉承传统建筑文化、建筑工艺的同时,又向其中融入时代气息,使其发展变化。即中国现代建筑对古代建筑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1 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建筑的文化特征,也就是既成的建筑物以其形象表现出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宋代以后,虽然又历经数代,但建筑的结构却一直不变,这也就是使我们得以从元、明、清的各类遗存建筑中窥得数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古代整体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思想作为根基,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
1.1 儒家思想之“中庸”
“中庸”由孔子提出,作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将其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而“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时,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建筑的平面在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南北中轴主线,使整个平面呈对称均齐布置。这一格局在各类中国古代建筑中均能找到,如宫殿王府、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也体现了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
第二,中庸之道讲究万事万物皆可共存,无需走极端,即以最大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中西合璧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就是包容性的产物,凡是能被称之为美的建筑,无论是否来自异国,都能揉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之中,收为己用。
第三,不追求建筑物的过高、过大,总体上呈平面发展。也就是说从单体构成庭院,从庭院再构成建筑群,以此表现出一种绵延于大地之上的感觉,并且在单间内通过出眺深远的大屋顶与门窗来构架出内部空间延续至外部之感,达到模糊内外界线以将两个空间结合之用。
1.2 儒家思想之“礼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因此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曲礼上》)。可见儒家把“礼制”看作是维系天地人伦、 上下尊卑的秩序准则,也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封建统治者们兴建了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 《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论述中也提到了其“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 的具体作用。这种自觉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之做法,使古人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做到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拿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例,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能体现出其严格的主次之分、 内外等级,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同的屋顶规模也显示了等级的不同。 另外,一般的四合院中,长辈居于上房,兄东弟西,女眷居于后院等等皆是礼制上的等级之分。即便是人死之后的墓园占地、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1.3 儒道结合,内儒外道
前文已提及儒家的“礼制”之说在建筑上的强硬体现,但值得一提的是,“礼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显示伦理制度的同
时,也不忘适时的诗情画意,形成了前宫后苑之局。这种内外的两重之感即是内儒外道的表现。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宫殿王府之内的后花园正是其修养之所。并且,中国古代建筑的飘逸之感、流动之姿,也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一说。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是榫卯联接,这种木构形式从河姆渡遗址沿用至近代。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很容易按人的空间需求来改建、加建或是迁建,这就有利于“变”,而其中不变的则是文化的发展性和连续性。再者,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地上立柱,柱上架梁枋,梁枋上建屋顶,顶部重量就由梁枋到柱,再由柱到地面,而墙壁只是起到隔断作用而不承重。因此,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榫卯联接富有韧性,往往“墙倒屋不塌”,也就是依靠柔之内力的调整来与刚之外力进行个协调。 这些建筑观与 《周易•系辞》 中的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思想不谋而合,皆强调了不可为固定的格式所拘束,并且刚柔相易。
2 现代建筑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正如前文所述,古今如何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师的课题。只要略微观察,就能发现中国的建筑师们为此付出了众多努力,也有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其中尤以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亮相为最。
中国馆的整体造型似斗拱,实际上却又并非斗拱。所谓斗拱,是典型的榫卯结合构件,由斗与拱组合而成,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两者合称斗拱。作为力传递的中介,斗拱能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刚柔相易”,起到了平衡稳定的作用。何镜堂院士曾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结合的一个突出亮点,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钥匙’ 或符号――兼具力学与美学功能。”而中国馆这个建筑只是一个由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的斗状建筑,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馆并非斗拱。但是中国馆的造型构想的确也源于斗拱,层层叠加的斗拱,秩序井然,
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重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数千年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依靠的正是这样一种超常的凝聚力。
因此,斗拱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物件,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历史。中国馆这个净高 21 m 的巨型斗拱空间,传递出了中国的凝聚力、营造出了中国的和谐氛围。 诚如何镜堂院士所言,“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缺乏继承的道理,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结语:每个民族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每时每刻地体现在各自社会生活之中。 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不仅能使现代建筑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并且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丰.地区主义建筑理论探析[D].天津大学, 2002
[2]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
来自波尔多的建筑事务所Atelier d'architecture King Kong的设计师们
用杜邦可丽耐打造了一座古城中的洁白“冰山”,
为古城带来一抹现代质感。
波尔多(Bordeaux)取自法文的“au bord de l'eau”,即“沿水”的意思,位于法国西南部,因与不列颠群岛、德国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葡萄酒贸易,18世纪成为了波尔多的黄金期。当时的波尔多被喻为法国的“小巴黎”,现在波尔多市中心的很多古老建筑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当时的统治者、城市设计专家和建筑精英们共同建造并保留了这座杰出的建筑遗产。
但今日的波尔多古城最吸引人之处并非只有这些古老建筑,那些风格与古城气氛“大相径庭”的现代建筑,同样点亮了这座城市。这些现代建筑并没有打破古老文化的文脉,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延续着这座古城的文化历史。位于加伦河左岸的Seeko'o Hotel就是其中的现代建筑代表,以其简洁的外貌,纯净的白色,融进城市,显著却不突兀地占据着古城一隅。
由日本著名建筑师Kazuyo Sejima和Ryue Nishizawa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刮起了白色盒子的建筑风潮,尤其在日本,不论是住宅还是共建,都以简约白色几何造型为荣。虽说Seeko'o Hotel在外观上看起来也很像是白色盒子形式的建筑组合,但这可不是直上直下的盒子,而是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并且不比周围的建筑高多少,即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又照顾到周边环境。来自波波尔多(Bordeaux)取自法文的“au bord de l'eau”,即“沿水”的意思,位于法国西南部,因与不列颠群岛、德国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葡萄酒贸易,18世纪成为了波尔多的黄金期。当时的波尔多被喻为法国的“小巴黎”,现在波尔多市中心的很多古老建筑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当时的统治者、城市设计专家和建筑精英们共同建造并保留了这座杰出的建筑遗产。
但今日的波尔多古城最吸引人之处并非只有这些古老建筑,那些风格与古城气氛“大相径庭”的现代建筑,同样点亮了这座城市。这些现代建筑并没有打破古老文化的文脉,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延续着这座古城的文化历史。位于加伦河左岸的Seeko'o Hotel就是其中的现代建筑代表,以其简洁的外貌,纯净的白色,融进城市,显著却不突兀地占据着古城一隅。
由日本著名建筑师Kazuyo Sejima和Ryue Nishizawa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刮起了白色盒子的建筑风潮,尤其在日本,不论是住宅还是共建,都以简约白色几何造型为荣。虽说Seeko'o Hotel在外观上看起来也很像是白色盒子形式的建筑组合,但这可不是直上直下的盒子,而是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并且不比周围的建筑高多少,即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又照顾到周边环境。来自波尔多的建筑事务所Atelier d'architecture King Kong的设计师们为了打造这种洁白纯净的Seeko'o外立面,特别有创意地使用了杜邦可丽耐(DuPont Corian)这种材料,创世界建筑之先例。
在爱斯基摩语中,Seeko'o名为冰山之意,而他们也用杜邦可丽耐打造了一座石头城中的“冰山”。该项目的主持设计师也曾说:“杜邦丰富的材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使得我们能够脱离传统材料的限制。”
Seeko'o有种雕塑般的外形观感,但因为整体建筑要融入周边环境,因此它的高度只有5层楼高,虽然整座建筑给人矮胖矮胖的感觉,但建筑师在外立面开启了很多竖直版的窗户,别小看这些窗户,在视觉上,起到了拉伸建筑的作用。而且简洁的几何线条搭配杜邦可丽耐半透明特性,让建筑在不同的光影中不断变化着迷人身影。
建筑外部的不规则形也延伸出内部空间的起伏变化,在内部的设计上,设计师费尽心思扩展空间的视觉感。因为建筑本身并不高,为了有效的利用空间,室内的每层层高也都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有空间压迫感。建筑师在房间的顶部加了一面并不是很耀眼的镜子,这样就能在视觉上增加空间的高度,并且不会觉得那面镜子碍眼。房间内的浴室则被一袭棉布帘幕与其他房间分割,简单随性,也可保有使用者的私密性需要。有趣的是,房间内的洗手台也都如同Seeko'o酒店本身的特点,纯净简洁。而酒店一层大厅内的4.5米长接待台同样是由可丽耐做成,内外统一。
关键词:现代建筑 古代建筑应用 艺术
Abstract: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glorious tradition of achievement,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dating back more than six or seven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road ancient cultures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with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never interrupted countries, given the long history of our rich cultural heritage, constitutes a unique and splendid civilization landscape; it is not only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 pride, but also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 mos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both high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ancient architecture; application; art
TU2
一、仿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而当代建筑结构多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主,这种结构解决了建筑跨度与高度的难题,但同时也使现代建筑缺少了很多灵性。因此很多设计师希望在自己的设计中尽量多的使用天然的木材作为内外装饰来遮盖钢筋混凝土的生硬与死板。
二、对完美院落空间的追求永不停歇
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三、“对中”的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四、永恒的建筑细部
建筑细部是一个广泛、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一丈高 ,不见糙”,“远看色,近看花(肌理)”可见中国建筑对细部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的细部都是由功能决定的,功能决定了细部,功能的需求导致了细部的产生,而美学的需求又会导致细部的进一步演变。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密密麻麻富有装饰意味的斗拱,是出自大屋顶挑檐的结构承托;密纹图案花样纷呈的透空格栅,是便于纸绢的粘贴裱糊;伸出基底栏板外口的石雕蟠首,为的是使地面雨水得以顺利排除;而屋顶的仙人走兽与山花面的悬鱼,也都起着护脊,盖缝等功能。
设计是合二为一的,设是理念、创意,计是计划、实施,设计是设想变成现实的整合过程。对建筑而言,形式的有序清晰地表达了建筑的功能意义和审美功效,细部是设计者构想的联结,是整合过程中的部分,它的存在使建筑更合理,更有人情味,更美观。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充分考虑建筑细部在设计中的作用,使细部设计与方案设计充分融合,使细部的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1.功能上的满足:细部是功能的自然表现。比如门窗的设置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色,多数为自由开启的折叠门窗,保证室内外的空气贯通。
2.人尺度的满足:在公共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尺度对人感受的影响,较高的檐下高度使人心情舒畅且给人以震撼,荡涤人的灵魂;在住宅尺度的把握上考虑室内开敞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压低檐口高度,将人的视线引向室外,对中国文化精髓的研究并提取,再附着载体,将其精髓渗透家具及室内空间的每个角落,有形无形,无处不再。
淡雅的文化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没有张扬的思想,
没有炫酷的家具,
有的是融于自然的和谐及对自然的尊重,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野性主义建筑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这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者生于1928,后生于1923)于1954年提出的。史密森说:“假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确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形式美主义
“典雅主义”(Formalism)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来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后者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遍地开花与典雅的庄严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P.Johnson,1906生),斯东(E.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Yamasaki,1912生)等一些长二代的建筑师。可能他们作品使人联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即如其它风格一样,的确有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是,具有“典雅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却也有不少是功能、技术与艺术上均能兼顾并相当有创造性的。
美籍日商建筑师雅马萨基主张创造“亲切与文雅”的建筑。雅马萨奇在创造“典雅主义”风格别倾向于尖(左“石”右“旋”)。1964年在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是采用尖(左“石”右“旋”)的,1973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也是小尖(左“石”右“旋”)。虽然有人把这样的处理称为“新复古主义”,然而,它们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结合的。
一、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未有确切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地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其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形成特定关系,并体现地域基本特征的建筑。地域建筑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特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它们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数不尽也道不完,正是它们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
二、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当人们置身于历史街区或传统村落时,总会觉得非常亲切和温暖,被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所打动,这种强烈的场所感正是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街区、建筑和广场中的人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积累发展而来,并形成特定的地域建筑文化环境。它不仅是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认同和依恋的生活场所。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使得民族和地域文化失去了归属感和凝聚力,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辨证地对待“地域性”与“现代”的问题,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使其得以再生,已成为促进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地域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地域性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沉积,发展到今天,仍然不失其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对于地域的适应性。建筑师在进行地域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1)对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由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的不同,其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也不同,这就要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对地域经济技术的适应性
地域建筑总是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的,并采用与地域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及地方性建筑材料,形成一套比较生态的建筑技术。
(3)对地域文化的适应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现象和产物,是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要素的综合体,理应具有鲜明的时空和地域特征,这是不同地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地域建筑必须适应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等,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
2.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策略
新形势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还包括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多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建筑师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要理性地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同时注意挖掘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地域建筑文化,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设计者在创作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地域建筑的再生。
(1)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
传统地域建筑都有一些代表当地建筑文化的显著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当地特有的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将这些重要的地域建筑造型和细部构件在现代建筑中重现,再现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形式。例如,传统建筑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这在各地古建筑保护中是常用的手法。
(2)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再现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这些人类文化的具体精神形式均统归于符号的范畴④。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正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者对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符号进行提取、总结,将其具化为一种可识别的图形符号,进而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符号,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加以运用,使这些融入了地域建筑符号的新式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3)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异
传统地域建筑空间及其特征构件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建筑构件也已经不具有当初的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建造技术的更新。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对其进行抽象变异,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对地域建筑进行再设计,创作的新建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4)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现代更新
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地域传统建筑的外观符号元素,还要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传统建筑材料及技术许多都是低级的,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短缺,能使用的原材料太少,且价格昂贵。因此,采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再现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能创新建筑空间与造型。除此以外,设计者还要注意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不但要再现传统建筑意境,还应满足生活、工作的舒适度。
3.地域建筑文化再生的原则
在现代地域建筑再生创作中,除了要注意的设计策略的应用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把握地域建筑特色,延续传统地域文化的原则;
(2)坚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