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市场基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各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不均衡,其发展路径与模式也互有差别。从各国货币基金发展历史来看,在本质上货币市场基金遵循的是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同的发行运作方式,其发展路径与共同基金如出一辙。纵观世界各国基金市场,不难发现最典型的差异集中在基金发行主体性质的不同上。
第一种模式:银行主导型基金产业。这种模式流行于欧洲大陆及亚洲各国,其主要特征是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共同基金产业基本上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业务。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作为银行业或保险行业的新业务来加以发展,而基金管理机构通常依附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成为其一个业务部门或者下属的控股公司。
第二种模式:基金管理公司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共同基金产业是在独立于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的基础上,由一些独立的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公司重新组成新的产业链。在这种模式下,基金基本上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来进行发展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其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由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掌控。
通常来讲,一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由其国内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传统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和新型的以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存在着本质上不同的要求。这种制度环境的差异制约着货币市场基金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动员储蓄、分配资本、监管公司经理投资决策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德国和日本。而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market-based)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在动员储蓄、实施公司控制和进行风险控制中处于中心作用,如美国和英国。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特别是不同的金融体系决定了各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特有的生存路径和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特征是基金基本上都是由独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并充当管理人,是一种基金管理公司主导的货币基金发展路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严格的政策壁垒限制了资金雄厚的商业银行的进入,基金管理公司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导。但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中,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发挥着资本市场的主导作用。根据世界各国的一般经验,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合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态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及对低风险资产格外偏好、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因此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需求巨大,银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前景广阔。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的颁布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大创新,它在政策上为银行进入基金行业铺平了道路。
二、货币市场基金概述
1.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汇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进行金融“批发”业务,能争取到银行较高利率,还可以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短期证券,收益稳定。通常货币市场基金不收取赎回费,管理费用也较低,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远低于一般基金1%~2.5%的年管理费率,从而降低了费用,保证了收益。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很低。货币市场基金并没有把收益率放在第—位,安全稳健才是其运作的主要目标,其投资工具到期时间很短、一般持有剩余期限小于一年的债券,基本不会亏本,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极少发生发行主体不能履约的情况。
3.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很高。几乎所有货币基金都采取开放式基金形式,投资者通过银行网点进行申购,赎回的便利性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3天就能到账的流动性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管理工具”。
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底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才正式发行,但随着短期证券市场的兴起与基金制度的完善,货币基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初其发行数量已接近30只,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据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半壁江山。此外,由于受到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股票型、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一直不能让人满意,而货币市场基金却是一枝独秀。在2004年和2005年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整体亏损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赚的盆满钵盈,平均收益水平达到了2.30%。这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短期现象,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大力发展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的效应分析——三大优势
1.从影响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国的经验是:货币市场基金业务与银行业务的匹配性最高,银行拥有的强大的分销网络以及多年来在客户中建立起来的信誉关系,使其迅速接触到巨大的客户群体,实现了业务快速发展。(1)改变中国商业银行较为单一的资产结构,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积极进行中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探索,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与西方商业银行形成强烈反差,银行整体资产结构单一、盈利能力差。发行货币市场基金能够很好地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期限结构矛盾,拓宽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促使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竞争力。(2)加快“储蓄分流”,激发银行活力,进一步分散金融体系风险。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占绝对地位,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
道,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这样全社会的融资风险都集中到银行,放大了银行的资产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基金,以自身的信用基础做保证在居民储蓄账户和货币基金账户之间打开通道,进行大规模运作。一方面具有极高信誉度的国有商业银行更符合中国投资大众的“求稳”心态,另一方面与现有的基金公司较小的规模运作相比,银行大规模运作货币基金能够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提高货币基金对广大居民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实现储蓄向货币资金规模化的转移,取得分散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实质性效果。2.从货币基金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讲,银行主导货币市场基金可有效地改变目前国内基金公司普遍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力和运行效率,加速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1)目前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只有500多亿元,个别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甚至不足10亿元,其股东主要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通常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改变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规模,大大提高基金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基金业的完善。(2)商业银行在货币基金市场上具有成本收益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货币基金运作效率。商业银行是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成员,是货币资金最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管理货币资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银行自身还拥有强大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现代化的实时清算系统,拥有丰富基金交易经验的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可以大大节省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市场基金的功能与优势,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率。
3.从整个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银行货币基金公司的成立能够加快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结构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单一银行体系向多元化市场体系过渡,可以有效地化解货币市场基金对宏观货币政策的不利冲击,减少基金的负面效应。(1)银行在基金销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量会相对较大,从而刺激中国货币和短期债券市场,企业短期债券、融资券将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按照金融理论,企业外源融资的层次依次为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从银行贷款发展到债券市场融资,可以推动中国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减轻银行信贷风险,加快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速度。(2)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储蓄具有较高的替代性,因此高速发展的货币市场基金不可避免地对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一般地,货币基金能够放大央行的政策影响范围和力度,给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货币基金可以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计量,给央行货币政策数据的准确测量带来难度,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甚至使商业银行面临“脱媒”的危险。而银行介入货币基金市场则可以使资金始终流动在央行可监控的范围内,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速度和方向,最大限度地化解基金对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1.努力发展以银行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基金模式,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自身资源优势,激发银行的竞争活力,要努力把握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在“准储蓄”到“真储蓄”的过渡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和可转换功能。同时还要注意确保银行货币基金和其他货币基金的协调发展,使宏观金融基金产业平衡发展。在产品创新上,依据中国国情,加快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本土化。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居民的大量资金缺乏合理投资渠道,而家庭又是持有货币市场基金的中坚力量,基金的产品设计和管理应围绕着家庭投资者来进行。应尽快推出适合居民购买的基金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和创新的基金增值服务。
2.加快完善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的步伐。制约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因素就是可供投资的货币市场金融产品较少,规模较小。因此,中国金融当局如何发展完善货币市场将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空间。中国票据债券市场整体规模有限,公司债券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导致货币基金之间投资结构相似,市场风险增大。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庞大货币市场基金是以其金融市场上丰富的货币市场产品为支撑,如一年期的商业本票、回购交易、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金融债券等。下一步中国金融当局应当大力发展这类交易量大、价格波动性不大的投资品种,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丰富的组合选择机会。
3.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是影响货币市场、进而影响货币基金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之中。从改革的方向看,将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利率向下浮动。这些改革措施会直接影响到储蓄资金与货币基金之间的资金流动方向。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货币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的资金供应者,直接受到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在中国转轨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也会成为货币市场基金健康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
4.从制度环境方面分析,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市场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但在金融运作过程方面,中国的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见表1),这也构成了货币市场基金在中国健康运行的制度障碍。中国金融业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规范,使现有的粗放型监管模式向功能型监管模式转变。特别是对银行货币基金的监管,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隔离制度,设置传统银行业务与基金业务的“防火墙”。此外,银监会、证监会与央行应实行三方合作、信息共享,通过联合监管促使银行基金公司的健康经营。总之,基金业有其发展成熟的自身规律,货币市场基金也不例外。中国货币市场基金业正处在成长上升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自身的发育健全尤为重要。政府应努力避免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过多直接干预,致力于解决基金发展的外部制度因素,为基金的发展营造一个适度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借鉴美国基金的先进投资策略和管理经验,从国情出发,着力培养一批信誉资产都过硬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帮助他们做大做强,通过他们来带动整个货币基金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5年的基金发展历程浓缩了美国30年的基金业历史。以美国的经验看,货币市场基金应该是基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认识货币市场基金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MMF),是指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
1971年,华尔街两名证券商正式创立了货币市场基金。美国创建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初动因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Q条例”废除后产生的利率歧视。“Q条例”的核心思想是以低利率促使经济扩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谷,形成滞胀现象。由于“Q条例”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5.25%~5.5%的规定,使得公众对存款越来越没有兴趣。而在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于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
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后,对美国基金市场产生了重要意义。1981年、1982年,在美国的基金市场上,货币基金占基金市场70%左右的份额,最高曾达到73%。可以说,是货币基金挽救了整个美国的基金市场。从美国货币基金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陷入滞胀是货币市场基金最初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人们更钟情于安全、稳定的投资方式。
与基金业的其它产品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式基金的形式。这是为了满足投资者随时提现的需;
(2)、较高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几乎接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买卖形式与便利度与银行存款也十分接近;
(3)、较高的安全性。尽管货币市场基金不对投资人承诺本金安全,但其安全性并不输于银行存款;
(4)、收益较稳定。与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比较稳定;
(5)、收益率比银行存款高。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效益,用汇集而来的数以亿计的资金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以争取到较优惠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所筹集的资金不作为存款对待,可以不必缴纳法定存款保证金,因此避免了将一部分资金存入央行带来的机会成本;它还通过选择免税投资品种提高收益;
(6)、与商业银行联系紧密;
(7)、交易不收手续费,管理费也较低。
条件已成熟
目前,我国的监管层与学术界对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可以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也有人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出台的时机尚未到。而我认为,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持不成熟观点的人举出的主要论据是:我国内地货币市场的规模太小、货币市场工具种类不多。
其实,我国内地目前货币市场的规模已经较大,这为货币市场基金运做提供了一个基本可行的市场环境。近几年,我国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都比较大,1999年、2000年、2001年的发行额分别为3996亿元、6474亿元、7473亿元。随着国债发行数量的增加,国债回购的品种和数量肯定也会进一步增加。另外,货币基金的推出会加快商业票据流通进程,银行可转让大额存单的推出进程也会加速。因此,我国内地货币市场工具存量规模和品种的前景是乐观的。当初台湾推出准货币市场基金的时候,其整个货币市场的规模与内地相比要小得多,货币市场工具也不比内地多。
货币市场基金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就这个层面而言,也不能一直等下去了。如果没有货币市场基金这个工具,企业和个人便都不能进入货币市场。只有让货币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更多货币工具也才可以创建出来,货币市场才能有成熟的发展。
此外,当政府进行国债回购操作时,如果没有货币市场基金,很可能出现国家卖国债,却没人接买的情况。而有了货币市场基金,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乏货币市场基金这一推动力。
操作须慎重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条例》。我认为,监管层在这个条例中应着力澄清一些重要的操作规则。
一个非常需要澄清的规则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该归于M1、M2,还是M3?
美国是将货币市场基金算到M2里,因为美国个人是可以开支票的。而法国将它放到M3。尽管这对货币市场基金本身的运作并不重要,但对整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运作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分类不当,它将对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如果规定投资者在银行设立的专项账户不能开支票、不能贷款的话,我预计,我国将会把货币市场基金归入M3。
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一定不能将商业银行排除在外。
无论是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还是信托公司,都不能有自己包打天下的想法。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势必会担心存款可能被拉走一大部分。如果相关政策再将商业银行排斥在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之外,肯定会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设立与发展。
我认为,监管层非但不能将商业银行排斥于货币市场基金之外,还要将它们视为主要参与者,打消它们的疑虑。目前,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市场的主要运作者,同业拆借、短期国债、票据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在做。在未来的货币市场基金市场中,商业银行除了做基金托管人外,它们还可以成立货币市场基金部门,自己做基金管理人。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仍限定在货币市场里,因此,银行做基金管理人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也并不冲突。相反,商业银行由于熟悉货币市场业务,又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储备,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操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监管层还应指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同时投资于证券市场。
之所以要明确做出这样的禁止性规定,主要有几个目的:
第一、如果货币市场基金能同时进入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跟货币市场能互相投资,那么对于我国资金的整个流向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货币市场基金比较接近存款,很多投资者就是冲着这个特性才进行投资的。如果允许基金管理者将部分投资投向证券市场,不但投资风险高,还会使得货币市场的资金向证券市场大规模转移。
第二,如果允许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由于受分业经营的限制,就无法涉足这一市场。
第三,减小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杜绝违规经营活动出现。
前几期的专栏文章探讨了理财的诸多问题,最近几期将重点介绍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理财领域中新兴的工具,其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已经被市场所认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投资人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问题相当关注,所以本期,我们想就货币市场基金收益问题与投资人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对其投资行为有所帮助。
现金管理工具而非投资工具
自从湘财荷银的货币市场基金发行之后,客户服务热线就愈发繁忙,相当多的客户都在咨询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问题。前两天,我又听见一位客服部的同事自言自语:“没想到客户对收益的计算方法都会这么关注。”的确,我自己也没想到,无论从海外基金的发展历程还是基金公司设计产品的初衷来看,流动性和安全性才是货币市场基金的标志性特征收益性虽然重要,但从来就不是主要指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货币市场基金本质上是一种现金管理工具,而不是国内很多人认为的投资工具。也就是说,货币市场基金最适合用来管理闲置流动资金。我在加拿大工作的时候,银行户头里的活期存款一般都不会超过1万加元,其余流动资金全部停泊在货币市场基金中。由于流动资金的绝对金额不大,运用期限也很灵活,所以我不在乎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那十几个基点的差别,因为它对绝对回报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我更关注的是作为“蓄水池”的货币市场基金未来能转换成什么别的基金,基金公司的品牌和产品线才是我重点考虑的因素。
分类配置而非单一投资
说到这里,也就引出了国内家庭理财的一个普遍误区:人们往往遗漏了对个人风险收益需求和资金运用期限的分析,而这恰恰是理财的关键一步。具体来看,就是要清楚个人资产中有多少是流动资:金,多少是短期投资,多少是用来退休养老的长期投资。再分析每类资金可承受风险的能力,然后才是为风险承受度不同的资产匹配相应风险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这个资产配置的步骤往往被国内的老百姓忽略了,所以才会出现把所有资产一股脑投在单一理财品种的情况,比如全部用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也难怪那么在意收益率的一点风吹草动了。
要知识普及更要环境改善
1.促进货币市场发展,提高货币市场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吸引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到货币市场交易中去,扩大了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丰富了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了货币市场工具的流动性,为各个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工具的流通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投资基础。同时,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也可以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增加交易总量。
2.促进融资结构比例协调,降低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我国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间接融资比例较高,货币市场基金可以起到弱化银行储蓄这种间接融资方法的作用,促使我国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从而降低金融体系风险。
3.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货币基金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短期融资便利,促使资金在货币市场上和资本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基本状况
2003年底,博时、华安、招商等基金管理公司成功发行其不同风格的货币市场基金,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短期证券市场的兴起与基金制度的完善,货币基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初其发行数量已接近30只,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已达开放式基金总规模的一半。此外,由于受到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股票型、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一直不能让人满意,而货币市场基金却保持其优势。在2004年和2005年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整体亏损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收益水平达到了2.30%。这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短期现象,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央行票据的滚动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快速扩容,资产支持证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等产品的诞生,以及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正式实施,货币基金的投资空间变的更加广阔。
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特征是基金基本上都是由独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并充当管理人,是一种基金管理公司主导的货币基金发展路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严格的政策壁垒限制了资金雄厚的商业银行的进入,基金管理公司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导。但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中,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发挥着资本市场的主导作用。根据世界各国的一般经验,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合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态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及对低风险资产格外偏好、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因此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需求巨大,银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前景广阔。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的颁布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大创新,它在政策上为银行进入基金行业铺平了道路。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存在的局限
虽然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有乐观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不够发达的现状,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将面临一定的局限性,这点不容忽视。
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发展较快,他们所依存的是一个具备了下述四个条件的货币市场:一是有着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可供交易,尤其是商业票据的买卖;二是利率是市场化与自由的;三是有着不同类型的众多市场参与者;四是有着优化的结构和层次,比如不同的信用级次与不同的税收优惠程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货币市场状况相去甚远。首先,我国货币市场工具过少。在目前所有的货币工具中,只有同业拆借发展较早,亦是交易规模较大并真正形成市场机制的一种,其次是在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进行的债券回购交易。但从2000年末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发现,类似我国同业拆借的资产在其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甚至在大部分货币市场基金里看不到,显然,即将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不可能主要依赖于同业拆借与债券回购挣出比银行储蓄率还要高的收益率。票据市场开始最早,但尚未形成真正的规范意义上的票据市场。我国的票据市场非常落后:一是基本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仅是在华东地区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二是表现为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滞后;三是尚没有具有同等质量的商业本票发行;四是没有商业票据的二级市场,仅仅是贴现与再贴现或银行间的转贴现。大额可转让存单一度发行过,但没有形成二级交易市场。尽管国债量最大,交易也最为活跃,但目前尚没有适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短期国库券。
其次,市场利率存在一定的扭曲。由于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加上市场主体的非理性炒作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存在扭曲现象,这可能导致货币市场基金承担一定的利率风险。
另外,我国清算系统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我国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还处于建设完善过程中,效率较低,不能完全满足货币市场的发展要求,这也会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清算效率。
同时,我国还存在货币市场参与者资信差距大,违约风险高,以及市场主体同质性所导致的流动性问题等。
由于我国货币市场状况还存在着以上差距,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产生的动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促进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我国宏观政策趋紧、股市持续低迷,银行储蓄又征收20%利息税。证券投资基金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收益受到严重影响,急需一种新的投资品种使其基金保值增值,同时社会上也有大量的闲散资金需要一种流动性好收益又比较好的投资品种。在国外货币市场基金良好的运行态势示范下,基金公司经过研究设计,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在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下诞生的。
二、良好的业绩和其优势特性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货币市场基金稳定且抢眼的整体收益水平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股票型、债券型基金较大的业绩波动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整体收益比较稳定。并且其流动性好,管理费用低,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原因。
三、利率上升增加了获利空间。从国外的经验看,货币市场基金在加息周期中往往有良好表现,会给持有人带来较高回报。从理论讲,利率上升,债市下跌。但货币市场基金则是获利者,因为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主要品种是一年期以内的证券,其价格下跌幅度有限,到期后,便可购买更高收益的证券。
四、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低风险金融产品易吸引散户投资。在中国金融资产里面,低风险产品稀缺,这是货币市场基金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包括储蓄存款、国债、基金等在内的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调查发现,居民60%的收入是银行存款,18%在股票,而投入基金的只占1%。货币市场基金和活期储蓄存款相比,在收益和信用风险中,具有明显优势。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使基金投资的信用风险极小,几乎不会损失本金。因此人们将更倾向于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以代替储蓄存款,既保证了高收益,又保证了低风险性。
五、货币市场基金购买成本低 。货币市场基金其申购、赎回费率均为零,只从基金资产中提取0.25%的销售费用,而且资金划入、划出方便快捷,赢得了企业青睐。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货币市场基金在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它必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货币市场发展状况作为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不断改善。当前,随着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越来越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货币市场管理流动性、进行短期投融资越来越成熟,货币市场规模实现了跨越式扩张,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各项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包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能够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需求。
其次,居民财富增长很快,需要低风险的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工具。改革开放使得个人财富实现了快速增长,在满足了各类消费需求后,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储蓄资产,已经超过10万亿元,如何增加居民的投资渠道、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缓解银行的经营压力,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良好的储蓄替代品,符合当前低风险产品市场的需求,因此,它可以得到较迅速的发展。
再次,基金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自身的产品链,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流动性偏好的投资者需求。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都代表了一定的风险收益偏好,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基金产品链中的一环,风险最低、收益最低、成本最低(无申购、赎回手续费),它的出现,使得基金产品链更加完整。
最后,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得储蓄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这为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其他投资品种大发展提供了良机。
建议
(1)发展完善货币市场。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应允许商业银行对大公司或机构投资者发行一部分大额可转让存单,其利率由市场决定,并切实使其可以转让交易起来;财政部应尽快实现国债余额管理,以便可以连续、大量发行短期国;应允许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良好的集团公司通过商业银行或财务公司定期批量发行短期的商业本票;继续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发挥其支付结算和短期融资的双重功能;允许有实力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并由地方政府对其实行差异化的税收安排。完善货币市场利率结构,促进合理利率水平生成。研究清算制度,加强货币市场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通过逐步完善货币市场,为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奠定基础。
(2)适度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商业银行发起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金。根据世界各国的一般经验,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合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态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及对低风险资产格外偏好、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因此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需求巨大,银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前景广阔。
(3)制定有关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法规,防范其运作风险。当前,由于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机构监管,针对不同机构制定统一的法规,难度较大。建议中央银行协调其他监管机构,制定出各类别金融机构发起管理货币市场基金的、较为统一的管理办法,填补法规盲点。
(4)在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基础上,促进基金产品链的进一步丰富多样。当前,我国基金产品创新力度很大,基金按投资对象的不同,划分越来越细化,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基金、服务行业基金等等(当然这些基本上是偏股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也应象其他类型基金一样,进行产品细化。将来应该在增加货币型基金投资品种的基础上,鼓励其进行产品细分,更好地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
(5)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货币市场基金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持有者可以依据其持有的价值签发支票和消费,但基金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开发,货币市场基金这些投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提高资本的效率,使投资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基金;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75-04
一、货币市场基金概述
货币市场基金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Money Market Fund,简称MMF)是一种以银行存款、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回购协议和商业票据等安全性极高的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经过30年发展,就已占据世界共同基金市场近三成的份额,在美国,其规模更是远超储蓄存款。货币基金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投资对象不同于股权或债券基金,具有与众不同的比较优势,表现在:
1.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汇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进行金融“批发”业务,能争取到银行较高利率,还可以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短期证券,收益稳定。通常货币市场基金不收取赎回费,管理费用也较低,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远低于一般基金1%~2.5%的年管理费率,从而降低了费用,保证了收益。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很低。货币市场基金并没有把收益率放在第―位,安全稳健才是其运作的主要目标,其投资工具到期时间很短、一般持有剩余期限小于一年的债券,基本不会亏本,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极少发生发行主体不能履约的情况。
3.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很高。几乎所有货币基金都采取开放式基金形式,投资者通过银行网点进行申购,赎回的便利性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3天就能到账的流动性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管理工具”。
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底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才正式发行,但随着短期证券市场的兴起与基金制度的完善,货币基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初其发行数量已接近30只,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据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半壁江山。此外,由于受到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股票型、配置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一直不能让人满意,而货币市场基金却是一枝独秀。在2004年和2005年股票基金与债券基金整体亏损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赚的盆满钵盈,平均收益水平达到了2.30%。这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短期现象,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路径选择――普遍经验与中国特色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各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不均衡,其发展路径与模式也互有差别。从各国货币基金发展历史来看,在本质上货币市场基金遵循的是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同的发行运作方式,其发展路径与共同基金如出一辙。纵观世界各国基金市场,不难发现最典型的差异集中在基金发行主体性质的不同上。
第一种模式:银行主导型基金产业。这种模式流行于欧洲大陆及亚洲各国,其主要特征是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共同基金产业基本上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业务。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作为银行业或保险行业的新业务来加以发展,而基金管理机构通常依附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成为其一个业务部门或者下属的控股公司。
第二种模式:基金管理公司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共同基金产业是在独立于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的基础上,由一些独立的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公司重新组成新的产业链。在这种模式下,基金基本上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来进行发展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其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由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掌控。
通常来讲,一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由其国内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传统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和新型的以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存在着本质上不同的要求。这种制度环境的差异制约着货币市场基金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动员储蓄、分配资本、监管公司经理投资决策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德国和日本。而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market-based)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在动员储蓄、实施公司控制和进行风险控制中处于中心作用,如美国和英国。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特别是不同的金融体系决定了各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特有的生存路径和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特征是基金基本上都是由独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并充当管理人,是一种基金管理公司主导的货币基金发展路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严格的政策壁垒限制了资金雄厚的商业银行的进入,基金管理公司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导。但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中,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发挥着资本市场的主导作用。根据世界各国的一般经验,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更加适合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态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及对低风险资产格外偏好、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因此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需求巨大,银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前景广阔。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的颁布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大创新,它在政策上为银行进入基金行业铺平了道路。
三、大力发展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的效应分析――三大优势
1.从影响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国的经验是:货币市场基金业务与银行业务的匹配性最高,银行拥有的强大的分销网络以及多年来在客户中建立起来的信誉关系,使其迅速接触到巨大的客户群体,实现了业务快速发展。(1)改变中国商业银行较为单一的资产结构,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积极进行中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探索,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60%,与西方商业银行形成强烈反差,银行整体资产结构单一、盈利能力差。发行货币市场基金能够很好地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期限结构矛盾,拓宽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促使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竞争力。(2)加快“储蓄分流”,激发银行活力,进一步分散金融体系风险。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占绝对地位,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
道,居民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这样全社会的融资风险都集中到银行,放大了银行的资产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基金,以自身的信用基础做保证在居民储蓄账户和货币基金账户之间打开通道,进行大规模运作。一方面具有极高信誉度的国有商业银行更符合中国投资大众的“求稳”心态,另一方面与现有的基金公司较小的规模运作相比,银行大规模运作货币基金能够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提高货币基金对广大居民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实现储蓄向货币资金规模化的转移,取得分散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实质性效果。
2.从货币基金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讲,银行主导货币市场基金可有效地改变目前国内基金公司普遍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力和运行效率,加速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1)目前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只有500多亿元,个别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甚至不足10亿元,其股东主要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通常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改变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规模,大大提高基金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基金业的完善。(2)商业银行在货币基金市场上具有成本收益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货币基金运作效率。商业银行是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成员,是货币资金最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管理货币资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银行自身还拥有强大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现代化的实时清算系统,拥有丰富基金交易经验的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可以大大节省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市场基金的功能与优势,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率。
3.从整个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银行货币基金公司的成立能够加快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结构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单一银行体系向多元化市场体系过渡,可以有效地化解货币市场基金对宏观货币政策的不利冲击,减少基金的负面效应。(1)银行在基金销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量会相对较大,从而刺激中国货币和短期债券市场,企业短期债券、融资券将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按照金融理论,企业外源融资的层次依次为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从银行贷款发展到债券市场融资,可以推动中国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减轻银行信贷风险,加快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速度。(2)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储蓄具有较高的替代性,因此高速发展的货币市场基金不可避免地对宏观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一般地,货币基金能够放大央行的政策影响范围和力度,给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货币基金可以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计量,给央行货币政策数据的准确测量带来难度,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甚至使商业银行面临“脱媒”的危险。而银行介入货币基金市场则可以使资金始终流动在央行可监控的范围内,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速度和方向,最大限度地化解基金对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政策建议
1.努力发展以银行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基金模式,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自身资源优势,激发银行的竞争活力,要努力把握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在“准储蓄”到“真储蓄”的过渡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和可转换功能。同时还要注意确保银行货币基金和其他货币基金的协调发展,使宏观金融基金产业平衡发展。在产品创新上,依据中国国情,加快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本土化。目前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居民的大量资金缺乏合理投资渠道,而家庭又是持有货币市场基金的中坚力量,基金的产品设计和管理应围绕着家庭投资者来进行。应尽快推出适合居民购买的基金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和创新的基金增值服务。
2.加快完善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的步伐。制约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因素就是可供投资的货币市场金融产品较少,规模较小。因此,中国金融当局如何发展完善货币市场将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空间。中国票据债券市场整体规模有限,公司债券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导致货币基金之间投资结构相似,市场风险增大。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庞大货币市场基金是以其金融市场上丰富的货币市场产品为支撑,如一年期的商业本票、回购交易、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金融债券等。下一步中国金融当局应当大力发展这类交易量大、价格波动性不大的投资品种,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丰富的组合选择机会。
3.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是影响货币市场、进而影响货币基金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之中。从改革的方向看,将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利率向下浮动。这些改革措施会直接影响到储蓄资金与货币基金之间的资金流动方向。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货币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的资金供应者,直接受到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在中国转轨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也会成为货币市场基金健康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
4.从制度环境方面分析,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市场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但在金融运作过程方面,中国的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见表1),这也构成了货币市场基金在中国健康运行的制度障碍。中国金融业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规范,使现有的粗放型监管模式向功能型监管模式转变。特别是对银行货币基金的监管,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隔离制度,设置传统银行业务与基金业务的“防火墙”。此外,银监会、证监会与央行应实行三方合作、信息共享,通过联合监管促使银行基金公司的健康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