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稻秧脱险记

小稻秧脱险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稻秧脱险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第1篇

稻秧忍着疼痛说道:“你们是谁啊,整天在我身上咬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洞,你们要干什么?”虫子们大声喊道:“少说废话!还想教训我们,找死啊!兄弟们说对不对?”大大小小的虫子都附和着:“对!对!对!……”

就这样,小稻秧的生命力越来越低了,慢慢地病倒了……

突然,一架飞机低空飞行过来,小虫子看见了连忙大喊:“兄弟们!快看,飞机来啦,后面还撒着白糖呢。”“白糖来啦!快吃呀!”可是刚到嘴里,嘴巴就痛得张不开了……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第2篇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刘老师,他为人和蔼可亲,对待我们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不过,刘老师发起火来,有时,也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刘老师平时在校穿着非常整齐,他经常身穿一件米色夹克衫,一条黑色的裤子,显得帅极了。刘老师非常喜欢抽烟,不过,他绝对不会让我们抽二手烟。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刘老师和我的故事吧。

记得刘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我很紧张,生怕有哪里不对劲,老师似乎看出了我心思似的,他在说上课之前用那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看了看我,接着喊上课,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鼓励。上完课后,我感到刘老师虽然是男的,但他上课却很亲切。记得还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第十八课《小稻秧脱险记》,老师说让几个人上讲台来表演小稻秧、喷雾器大夫、杂草和讲解员,我想举手,却又不敢,老师看了看我,我又鼓起了勇气,高高地举起了手,从老师的眼里,我看出了没关系。

我很喜欢刘老师,不知道你喜欢他吗?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品评词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下是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中 “稻秧据理力争,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的教学片断:

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的表演,你们看了就懂了。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学生把老师团团围住。)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大声但没气势)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你们没有理解“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要凶,声音要大。

生:(大声、凶恶)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

生:营养在地上,快抢。(“杂草们”一拥而上,“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野蛮)讲理不讲理?(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

在这里,教者充当小稻秧,学生表演杂草,通过动作的指点、语言的点拨,师生再现了“稻秧据理力争,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的情景,使学生真切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蛮不讲理”等词语的内涵。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习语言,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二、激疑问难,优化教学过程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力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学生质疑。如教学《生命桥》的最后一个章节时,我在“秩序井然”“顿时”“眼花缭乱”三个词语上设置难题,提升学生的问题层次:“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下,既说‘秩序井然’,又说‘眼花缭乱’,这样的描述难道不自相矛盾吗?既然一眼就看出来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如此追问,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思考,在矛盾中激辩。通过思考和辩论,学生了解了“秩序井然”描述的是稳和准,“眼花缭乱”说的是又快又多。正是这样的描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三、巧妙探究,与文本对话

钱学森在谈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时提到:“中国目前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过于关注分数,而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学生纸上谈兵。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乌鸦看到瓶子边的小石头,将石头放到瓶子里时,我们一般会这样教学:老师先演示一遍,将小石头放到瓶子里,然后要求学生照做。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跟着老师走,假如下次碰到的不是小瓶子,而是一口大水缸,他们也许会照搬老师的方法,结果还没有喝上水,就已经渴死在水缸旁了。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教学情况:老师先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学生一筹莫展,然后老师提示:将小石头放到瓶子里试试。学生恍然大悟,但下次碰到别的情况时,还是无法开动脑子。怎样才能像乌鸦一样,运用脑子喝到水呢?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1)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水时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了消除这些因素,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2)乌鸦的方法为什么可行,有什么样的好处?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通过精心设计,学生变成了发现者、探索者,有效促进了师生同文本的对话。

四、内外延伸,凸显语文活力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课堂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38-01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众多媒体综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富于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兴奋,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上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小稻秧遇险和如何脱险,配上遇险时紧张的音乐、脱险时轻松的音乐,朗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朗读的语气变化等能够吸引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说实话,山区多数孩子朗读没有感情更没有抑扬顿挫,在我没有给学生展示课件前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可以说读得没有一点感情,更没有把杂草的气势汹汹、小稻秧的不畏强势和喷雾器大夫的正义凛然读的语气出来。后来我让学生先听朗读结合动画理解课文,并模仿朗读,几遍过后,当我再让学生朗读时,这些孩子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原来他们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也可以读得很好,我还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读得生动、富有感情。我想长此以往必定能够提高孩子理解课文和朗读课文的能力。加之孩子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就是这样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味觉表象等;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和学生生活范围和知识面的制约,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语言信息、音乐图像、特定情境结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如:在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时,我用课件以动画及朗读的形式给学生呈现雷奈克医生在闲逛时看到两个孩子在玩跷跷板,并发现“原来声音可以通过物体来传播的”这一科学原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并试着让学生分小组还原雷奈克医生发明听诊器的过程,让他们也动手制造出简易听诊器来。他们纷纷动手、动脑发挥想象,有的用书卷成桶,有的用水彩笔的外壳儿......通过“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上《军神》一文时,我把受伤到医院就医时医生对态度的变化(不悦--担心--关心--亲切)呈现在课件里,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医生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对称赞不已,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结合先前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上《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用多媒体呈现课件,让学生感受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美、多近、多蓝,蓝天和湖相互映衬的美景......这些带给了学生身临其境般的视觉体验。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第5篇

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如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团团围住”等词(这些还不仅仅是词语,而是与文章内容密切联系),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自己解释或让其他同学解释或自查资料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直到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理解的意思去和老师一块做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于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在“读进去”“有所悟”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就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明白了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身陷入危险的无奈)。

二、乐读,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

结合教学实践和《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让学生乐读,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地、真正地读。

听过特级教师武琼的《黄河象》一课,在授课前的初读时,武老师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的坐下”,当学生们陆续坐下后,有一个后来据班主任说是最差的学生站在那里自己结结巴巴又读了五分钟。此时,听课的老师们有点替武老师急,而武老师并没显示出不耐烦,认认真真地听其读完坐下,并给予了表扬。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从来不回答问题的他一节课发了三次言,最后一次还非常正确课后,武老师在做讲座时说:这个学生知道自己是差生,能勇敢地站着坚持读完,这本身就是好学和诚实的优秀品质,如果你武断地让他坐下,很难想像这个“差生”将来会怎样。可以这么说这个学生的信心和发展正是武老师开头的让其充分地读、真正地读得来的,他注意到老师信任他,鼓励他,才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

我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需要“这个”,老师不要打断他,不要以讲代读,不要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的读上,这样不仅读不好,读不进,使语文教学仍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怪圈里,所以,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只有读进去了,才能为真正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适当指导,使其善悟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而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参与、指导、引导、评价上,“放手”并非不管不问,教师参与进来,就要指导、引导、疏导,再加上适当的评价,就会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

如在《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收”的时候,老师不去直接说怎么读,重在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去感悟、去领会。“放”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一句极普通的话对学生有多么神奇,他深知“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只有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读,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揣摩调整自己的朗读,使自己的感情流露与文章所蕴涵之情融为一体。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广东农业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核农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