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浪淘沙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关键词:婉约词;整体论;个体意象;整体意象
1.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 ( 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做完形主义 ( Gestaltism) , 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的创立者提出完形心理学派 ( Gestalt school) , 观察心理现象的整体 ( whole) , 形式 ( form) , 即德文 Gestalt 一词, 音译为 “格式塔” , 意译为 “完形”[1]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论 ,即:整体由部分构成,不能通过各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认识一个事物, 首先应该从整体着眼 ,然后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考虑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格式塔意象与古诗词英译
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对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针对古诗词本身来说,中国的古诗词善于使用意象,喜欢寓情于象,以象传境。[2]象即为“意象”,“境”即为意境。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两个基本概念。意象包括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个体意象体现为词句或短语,整体意象体现为篇章。[3]整体意象类似于意境。因此古诗词着重传达“整体意象”。而整体意象作为个体意象的综合,源于个体意象又高于个体意象,而整体意象和个体意象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其次,古诗词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势必包含语言信息以外的美感因素,不管是译者在阅读和理解原文本的过程,还是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译文本的过程中,语言认知和美感体验是同时发生的,在理解译文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意义的同时,对译文本所蕴含的情景因素如背景、语气等的情感体验也会伴随而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审美体验往往都遵循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建构,即从整体到部分,这表现在阅读诗词译作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节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象,立体的视觉图像作为完整意象将会在脑海中形成,然后再根据这一完整意象进一步认识个各个局部成分的意义。[4]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整体美感没有把握好, 就不可能实现用文字传达美,如果部分没有翻译好 ,就影响到整体的美感再现。而这种整体美感体验就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任何一个语言个体成份或个体的相加所产生的, 而是艺术形象整个画面所呈现的。婉约词意象丰富,作者多以物传情,每一首词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本文试图以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为例,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分析三个译本在传达“整体意象”,在还原整体美感上的得与失。
3.《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的意象再造
在英译婉约词的过程中,格式塔意象对词义选择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译文的整体意象的实现过程, 或者说艺术意象的语言再造,是每个局部成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结果。然而每个局部个体美感色彩的选择均依附于它所存在的整体 ,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可以有很多种意义 ,也可以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语境,意象格式塔组合搭配,才能实现最和谐最恰当的美感。由此个体意象既附属于所从属的整体意象,同时又结合为完整的格式塔意象。所以,本文试图从个体意象的再造得失的角度对三个不同的译本的整体意象进行比较与分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整首诗的大意是: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潺潺不断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残春”,“薄薄的罗衾”,“不再的江山”,“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这些个体意象,它们互相交融渗透,在作品中“完形”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格式塔意象,把清冷孤寂的意境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作者对往昔不再的感慨。原诗如下: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以下分别是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和Burton Watson 的英文译本:
译文一(许渊冲译)
Tune: “Ripple Sifting Sand”
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
Springtime is on the wane.
In the deep night my quilt is not cold-proof.
Forgetting I am under hospital roof,
In dream I seek awhile for pleasure vain.
Don't lean alone on balustrades
And yearn for boundless land which fades!
Easy to leave it but hard to see it again.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译文二(杨宪益、戴乃迭译)
To the Tune of Lang Tao Sha
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
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
These gauzy coverlets too little warmth at midnight bring
To one who in his dreams fancied he was his own once more,
Once fed and avid for the thing.
I'd lean upon the rail, but what's the worth?
Of hills to cross there is not dearth.
Visions of what I left so lightly bring me no more mirth
That fallen flowers faring home upon a running stream.
Heaven is high, and man is on earth.
译文三(Burton Watson 译)
Tune:“Ripples Sifting Sand: A Song”
Beyond the blind, the rain rattles down,
spring moods fading away,
yet the gauze coverlet can't keep off the fifth watch cold.
In dream I forget I'm a stranger here,
clutching at happiness for a moment.
Don't lean on the railing all alone,
before these endless rivers and mountains.
Times of parting are easy to come by, times of meeting hard.
Flowing water, fallen blossoms― spring has gone away now,
as far as heaven from the land of man.
全诗第一节展现了四个意象:“潺潺不断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残春”,“薄薄的罗衾”和羁留他乡的“客”。
译文一和译文二在表现“潺潺的雨声”这一意象时,都用了“patter”,而译文三则使用了“rattle”,相比之下,“rattle”破坏了全文的意象,用在此处不合适。原因在于,“潺潺”有幽静的意思,绵绵不断的春雨轻轻的拍打在窗户上,更能衬托出一种孤寂的景象,代表着作者绵绵不断的哀思,“patter”形容的雨声是相对安静的,但“rattle”形容的一般是猛烈的,大声的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所以“patter”更符合全文的基调。此外,译文一将“潺潺的雨声”译作名词短语,而译文二采用了正在进行时,此处译文二更好。原因在于在此句中,“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译者很好的将静止的窗帘和“雨正在下”这两个一静一动的动作很传神的结合起来,很好的表达了原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情景。所以综合比较,译文二在 “雨潺潺”的翻译中很好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译文一和译文三在表现“阑珊的春意”这一意象时,都将其译为过程性的意象,译文一“on the wane”,译文三“fading away”似乎更忠实“阑珊”的本意,即“将尽,将残”的意思。但本文认为译文二更好,因为从全诗的感情看,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寂寞凋零的残春的哀叹,“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中“last”更能反映残春的落败之象,似乎就剩下这绵绵的春雨还暗示作者处在春天,更能反映作者悲苦的心境。所以以此看来,译文二更佳。
译文二和译文三在表现“罗衾”这一意象时,都将其译为“纱状的床罩”,而译文一将其译为“被子,被褥”。“罗衾”指的是“稠被子”,似乎翻译成“被子”更佳忠实原文,但结合全文的背景看,作者作为被囚禁的亡国之君,必然不会受到优待,“被子”使人会联想到“温暖”,显然与作者凄苦的心境不符。这一译法也可以从下文的“不耐五更寒”得到验证,所以译成“纱网的床罩”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作者身体和心里的寒冷,有利于传达原文的整体意象。
在对待“客”的意象时,译文三的“stranger”似乎与原文中的“客”更为对应,对这里的客并不是普通的外地人的意思,结合全文感情,作者是被囚禁在此处,被迫呆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是大宋的阶下囚,所以“stranger”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符。译文一和译文二中,译文一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有一种“想走又不能走”的无奈之情,而译文三通过“his own once more”又表达了对之前的自己的追忆,梦里的美好追忆与现实的冷酷景象作对比,更家突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无奈,从而更佳符合全文的意境传达。此外,译文一和译文三都使用了第一人称,译文二使用了第三人称,古诗词英译中人称代词的增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语言差异的关键因素,叙事主体是否用代词符码呈现于译文必然关系到诗歌美学价值的损益问题”,[5]考虑原诗孤寂、凄冷的整体意境,用第一人称 “I”叙述自己在梦中的幻想似乎能更直接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孤苦与无奈。
全文第二节展现了四个意象,“栏杆”,“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对于“栏”,这一意象的翻译,三个译本都译出了“栏杆”的意思,但相较之下,译文三更佳,原因在于“railing”多形容金属制成的栏杆,词作者当时出于被囚禁的状态,金属制成的栏杆不由让读者联想到关押囚犯的监牢,所以此处译为“railing”更符合原词凄苦的的格式塔意象。
译文三的翻译从表面上看,更能与原诗中的 “无限江山”形成对应,但是考虑原诗孤寂、凄冷的整体意境,作者似乎并不是冷眼旁观这无限的江山,而是充满了感情。译文一和译文二从感彩上来看,译文一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江山的无限渴望,而译文二更能表现作者的想看而不能看的悲苦,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数(not dearth of)山脉的阻隔,所以只是欲见不得,徒增奈何而已。由此译文二更符合原词的整体意象。
译文一和译文二把“流水”“落花”整合为一个意象“花落在流水中”,译文三将其分译为两个意象。相比之下,译文一和译文二的译法将两者很传神的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像,而译文三割裂了画面的整体感。而译文一和译文二相比,译文二的“faring home”是点睛之笔,作者深陷牢笼无法回家,只能寄托落花带着自己的哀思,随着江水代自己流到故乡,更充分表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很好的传达了全文的格式塔意象。
4.总结
格式塔意象的再造成功意味着审美体验得到有效的传达。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每建立一个格式塔意象就意味着获得对原文某一相对独立的整体的审美体验 , 进而得到相对完整的情景氛围、人物情感、或语气色调。在翻译的过程中移植这一审美体验 ,进而使译文以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的形式出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审美体验。[6]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这种整体美感体验出自于译者对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一个语言个体成份或个体的相加所产生的 , 而是艺术形象的整个画面所呈现的。
通过对比原诗与译文,本文发现译文三更多与原诗在在字、词以及个体意象上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却没能很好地传递出全诗的整个意象。译文一对原文中一些意象进行了适当的转换和整合,也将全文的感情基调考虑在内,但与译文二相比还有所欠缺。只有译文三在比较完整的复原了原文的格式塔意象的同时,充分表达出了原诗中悲凉孤独的意境以及词人浓浓的思国之情,所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看,以译文二最佳。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个体意象的成功再造进而有机结合,才能在语言转换的同时,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情景画面,使译文读者获取语言意义与情景因素双重体验,这无疑为古诗词翻译的实践与评价提供了有益的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莉琼. 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 《江雪》 的翻译[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1).
[2]夏洋洋,颜静兰. 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3(1).
[3]孟瑾,冯斗. 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4).
[4]姜秋霞,权晓辉. 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1).
[5]庞秀成.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叙事 “主体”符码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外国语,2009 (3).
[6]姜秋霞.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 : 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7]邵惟,邵志洪. 格式塔意象在类比语篇翻译中的再造[J].上海翻译,2013(4).
[8]潘卫民,李巍. 格式塔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
[9]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10]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首先是画。我没日没夜地翻网站,转论坛,下载收藏了不少好画,有古代仕女百图,黄均、彭连熙工笔画,华三三川唐人诗意图,王叔晖的工笔人物,戴敦邦的水浒图,吴昌硕的花卉图,梁启德神话人物白描图,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清新自然。闲时打开欣赏,清心悦目。
其次是曲。在古曲网和一些古典论坛,那些古曲被我搜了个遍,望江南,春江花月夜。出水莲,高山流水,还有口哨,葫芦丝,琵琶曲。有天无意中闯进一家语文网站,竟寻到一些古典诗词的吟唱和改编的瞎子。真是意外惊喜!有几首是陈小奇作的词,《大浪淘沙》,《白云深处》,《梦江南》,《灞桥柳》等等,曲调婉约深情,又有邓丽君演唱的宋词卡二首,温柔典雅,别具幽幽情怀。琴箫合奏的缔《雨霖铃》《如梦令》更是令人如痴如醉。夜深人静,捧一杯茶,闭目,听上二十多分钟的古琴曲《广陵散》,身心疲惫顿消。
再次是古诗词曲的吟诵。在网主下载一些陈少松先生的古诗吟唱,虽不甚解,但和着音乐听来,只觉声音流转圆美,铿锵悦耳。戏曲朗诵则另有味道: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必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伴着泠泠古筝,那穿越时空的声音充满沧桑,深沉浑厚,听这套《桃花扇》中的[北新水令],仿佛置身百余年前的金陵,掩泪抚古伤今。
还有一种是诗画结合的。有次我寻到一曲周邦彦的《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斜阳红欲暮,人如风后人江云,情似雨馀沾地絮。首页一册书卷,几瓣桃花,其后每句词皆有一图为衬,意境清美,被一种浓密深挚的情致包围,数遍后不能移目,遂压入箱底收藏。 一有次乘车出去办事,车载广播里一档音乐节目,说到一位作曲者王健将二胡曲《二泉映月》填上词,一听之下,清妙不可方物,匆匆办完事赶回上网,几番寻访,得到这首让人九曲回肠的《憔悴琴魂》: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欲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弯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茫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诗词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37-01
随着普通高中一年年扩招,供中职院校选择的生源愈来愈差,以性格调皮捣蛋、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为主。如何引导他们在古诗词的涓涓溪流中汲取知识营养、成长的力量,是每位中职语文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中,笔者巧妙地把信息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结合了起来,出了一条信息化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子。下面就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阐述一下自己于信息化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铺就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的诗词精品在教师嘴里晶莹闪烁,于他们却充耳不闻,这有学生知识底蕴的问题,更有教师教法不当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恣意徜徉,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也铺就了一幅古色古香的诗词画卷。
记得给高一机电专业的学生上课,内容是苏轼先生的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班里90%都是男生,他们思维活跃,主动学习的意愿很淡薄;动手能力较强,在知人论世、鉴赏诗歌方面却严重欠缺。课堂伊始,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经典场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思维视角引向了赤壁之战当中的指挥官――周瑜。当然,也有学生会说到诸葛亮,这时笔者早有准备,从资料库中调出了与小说不同的历史资料,引发了学生们对周瑜的赞叹与钦佩。话锋一转,我告诉同学们,英姿飒爽、年少有成的周瑜不仅是我们当代中职生倾慕的偶像,也是谪居黄州时四十七岁苏轼的偶像,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苏轼缅怀周瑜时会发出怎样的慨叹,是不是也与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段短短的视频,一些看似极不起眼的史实资料,这些信息化的产物却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生发了积极的化学反应,将学生们带进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年代,带进了一个高效、快乐的学习课堂中来。
二、拓展视野,挖掘一条幽深神秘的隧道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无疑只是一个“例子”,其更广阔的天地应该在教材之外。如何以课堂为基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拓展视野,这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毕竟,三年过后,学生们就会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课堂拓展出去的是终生学习的学习态度,是语文的学习理念,是一条幽深神秘的隧道。这方面,信息技术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运用网络,学生们可以从中搜索更丰富、详实、精彩的关于“赤壁”的美景,什么悬崖峭壁、奇峰屹立,什么大江东去、滚滚滔滔,一切都尽收眼底;除了周瑜、诸葛亮,更有庞统、魏延、曹植等“豪杰”人物。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对苏轼的生平,当时的写作背景会了解得更多,对这首词作的主题也就了解得更深刻。
三、读写结合,打开一扇拥抱阳光的门窗
阅读现代作家的作品,他们时不时地会引用一两句经典的古诗词,让文章散发出浓郁的文学色彩,显得深邃、厚重。受此影响,笔者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并积极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辅助评价,打开了一扇中职生拥抱阳光的门窗。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课堂上,笔者曾组织学生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开展了读写结合教学活动:
1.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上网查询资料,用笔写下自己对赤壁景色的憧憬。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将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流露得淋漓尽致,根据你的了解与想象,写下苏轼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
3.结合余秋雨的《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为其写传,要写出自己独有的内容特色。
经过整理,笔者将学生们极具代表性的作业上传到了相关论坛、微博群、QQ群当中,供广大网民品鉴、评论。别说,无论是学生的作业,还是网民的留言不少都有着独到的地方,为今后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为引导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注入一支强心剂。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给我们语文课堂带来了极大的改变,给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选择。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沉浸在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语文学习当中,给课程改革做出积极、时尚的注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