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怀古苏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赤壁怀古苏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赤壁怀古苏轼范文第1篇

一.江山壮丽――自然风物之美

词一开始就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让人感受作者的胸怀之博大,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长江着笔,给人以峥嵘突兀、绵延雄阔的感觉,笔力雄健劲拔,其景动荡奇伟,其势气象恢弘。“大江东去”一句领起全篇,以如椽巨笔勾勒出长江浩浩荡荡、滔滔莽莽的气势,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横亘千古的雄壮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起笔突兀,落笔不凡,显示了东坡的过人气概。随后,作者描绘了如画的江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了尽可能地展示赤壁自然景物真态,在意象的创设上,苏轼十分重视写景语言的锤炼和创新。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就是一幅立体图画。凌乱而突兀的石峰,如带血的利剑,硬生生地刺向天空,那一抹残阳似乎在诉说着昨天的哀伤,滔天的巨浪,被烈风狠狠地摔在山崖上,像是抛弃一段段被时间侵蚀的古老故事,那溅起的水花,飘落成一片片雪花,飞舞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词中,动词“穿”、“拍”、“卷”,形容词“乱”、“惊”,副词“千堆”都是精心锤炼而出,它们紧密配合,从不同角度并诉诸不同感觉,再现出赤壁江山雄奇壮险之美。同时也为下文咏史铺设了情境,“穿”、“拍”、“卷”几个词形象地表现了“石”与“空”?“涛”与“岸”、“江水”与“浪花”相交织的奇观。“石”、“涛”写实,“云”、“雪”言虚,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突出了赤壁江山的特征,使赤壁的景色再现于笔墨之上,让人能切实感受到滚滚东流的长江和江岸边的雄伟青山。这样的景色,壮丽雄伟,美不胜收,动人心弦,摄人心魄,让人不禁感慨:江山如画!

二.风度儒雅――英雄豪杰之美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自是极言赤壁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过一样美,如此壮丽雄伟的江山,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为英雄豪杰的出场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场所的同时,更进一步衬托出英雄人物之美。江山与豪杰相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魅力与风范,却不写其大智大勇,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示英雄人物之美呢。

石壁森然,巨浪滔天,江山如此多骄,作者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创设了极为雄壮的背景;赤壁战场,两军对垒,战旗猎猎作响,战争一触即发,为英雄豪杰提供了足以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地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着力刻画周瑜儒将的仪容装扮,当年的公瑾,头系青丝带头巾,手持羽毛扇,一身儒雅,风度翩翩,他步态悠闲,神情从容,潇洒中透露出镇定与自信。为进一步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特意加入了一个看似儿女私情的情节――“小乔初嫁”,把相隔已有十年之久的事集中到一起来写,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周瑜娶小乔,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大胜曹氏,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铁蹄争鸣,作者仅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来描写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争斗,看似转瞬即逝,却能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败输赢。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写周瑜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同时表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胸襟旷达――人生境界之美

苏轼曾因科场的一帆风顺和欧阳修“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赞誉而名噪京师,虽遭王安石排挤,尚能自请“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政治上积极有为。可就在他积极进取之时,灾祸悄然而至,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就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二月,带着“细雨梅花正断魂”的苦痛,带着“何人把酒慰深幽”的孤独,苏轼跨越迢递关山,寄居黄州定惠院,五月继迁临皋。“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此时的作者是何等窘迫,何等失意,可谓穷矣,而一个身处逆境,心怀寂寞,精神常处于忧惧的人,仍能以博大的胸怀、旷达的胸襟积极入世,何等难得,人生境界的确令人仰慕。

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已47岁,被贬黄州,任虚无之职,闭门思过,不得打理政务。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从生活浪潮的巅峰跌入谷底,但作者并未消沉。他登东坡以舒啸,临大江而赋诗,以自然的山水涤荡心中的尘埃,宣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奔放的情志、浪漫的色调创造优美的景观,写下众多豪放名作。当苏轼游赤壁之时,看到眼前奇伟的如画江山,思接千古,神游万里,思绪飘荡在三国的古战场上,一位儒雅装束,从容自若,潇洒自信的将领,出现在他的眼中。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感情是复杂的。作者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自嘲之句,语出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在他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风流总被大浪淘尽,被雨打风吹去。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的深沉思索,使作者思绪豁然开朗,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主题,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旋律。在仕途的沉浮中,不因一时的失意,就大为沮丧,而是以最大的愉悦唤起对生活的热诚和勤勉,这样的人生境界透露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成熟和睿智之美。

四.气势豪迈――文学艺术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高雅的体制,超逸绝尘的文笔,匠心独运的选材,法旨甚远的寓意,为人们广为传诵,作品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描写、人事感叹、哲理沉思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实带虚,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偕一的绝妙境界。上片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绵延不尽的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创设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英雄豪杰的豪迈气概,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作者选取气象恢宏的景物“大江”,以大江“东去”表现江水的浩渺无穷,时间上的恒长久远。以“浪淘尽”来涤荡?“千古风流人物”,展示了中华历史长河中,虽才俊辈出,但仅领数年的惨淡情形。由江河的永恒存在和人类生命的短暂转入对三国历史的回忆与思索。下片着重写人,塑造了三国时周瑜的典型形象,重在咏史抒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虽有感伤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仍不失英雄豪迈之本色。

赤壁怀古苏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前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同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久传诵的名篇。这两篇作品写作的背景一致,都是以赤壁为题,但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不同。

首先是感情的旷达与无奈。

《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紧紧围绕“乐——悲——乐”,贯穿全篇。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快乐到苦闷,再由苦闷到解脱的发展过程。开篇首先描述月夜泛舟:明月、秋水、凉风,心情怡然自得;但作者马上转笔一变,借“客人”之悲表达自己的感情。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触景生情,赤壁一带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多少英雄豪杰,随着岁月流逝,已经不在。二人生须臾,和浩瀚的历史比较起来,如沧海一粟,一种虚无的情绪油然而生。三抱负无以实现,一心忠于朝廷却落得贬谪的结局,一心想建功立业,却无机会。渴望能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摆脱困境,但终究不得。最后诗人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经过一番哲学思辨,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由悲而喜,开怀畅饮。通篇可以看出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显得深沉蕴藉,却缺少了豪放的味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浓墨重彩刻画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及婚姻生活的美满舒适,暗中与诗人此时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周郎赤壁”几个字写出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事业周瑜因赤壁之战名扬天下,而作者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最后感慨“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自己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又是指人生既然像梦一样,在梦里有功无功无所谓。这是自我解脱,有一种淡淡的无奈。

两篇作品中苦闷解决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其次是江水的柔美和奔放。

《前赤壁赋》中情景交融,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初秋时节,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泛起点点银光,作者和朋友喝着美酒,不禁扣舷而歌,吟诵着有关明月的诗句,吟唱着婉转优美的乐曲;白茫茫的雾气轻抚江面,水光和月光远处相接;小船随波逐流,在这短暂的陶醉中,作者感觉自己仿佛要羽化成仙。充分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起笔高唱入云,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以下“乱石”三句,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刻画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尽显豪放派的风格: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最后是历史人物的失败和成功。

赤壁之战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曹操和周瑜。这一仗中曹操中了反间计,败走华容道,丢了一世名声;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英名远播。

《前赤壁赋》中缅怀的是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宛如破竹之势;其水军之多,船队之大令人叹服,曹操面对长江饮酒,横执长矛吟诗,视天下为无物,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最终被周瑜打败,而今安在?由败者曹操引发已悲,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先从“小乔初嫁了”从细节上写英雄生活的幸福。“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水战的特点和周瑜的卓尔不凡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很渴望有周瑜一样的人物,来扭转这一现状。这正是作者缅怀赤壁之战,并着力刻画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机,同时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己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赤壁怀古苏轼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景色;人物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不久,他便被贬为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黄州时期,是他政治上的失意时期,然而,仕途的不幸却使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又一丰收,《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当时的著名词作。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壮美、雄奇的赤壁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的光辉业绩,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其情韵之情状,气魄之宏伟,意境之雄浑、深远及形象之鲜明、生动,无不令人赞叹称绝。因此,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成了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词的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既是对眼前实景的具体描绘,又是指历史长河,一语双关。“浪淘尽”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风流”即“杰出”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赞许。三句连起来是写作者凭高远眺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浩荡的长江,汹涌澎湃,日夜奔腾,无休无止,历史的长河又何曾不是如此?仔细想想,千百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都曾显赫一时,都曾是时代的骄子。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这些风流人物,以及他们的光辉业绩,不也已成为过去了吗?这三句,景物、人物并出,江山、英雄合写,又空间、时间交错,使词在开篇便创造了一种壮阔、旷远、深邃的意境,为全词笼罩了一层既豪迈激荡又沉郁悲壮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三句写作者视线由江涛转向赤壁,切入正题,直接怀古。“故垒”,旧时营垒;“人道是”,据说是,并非实指赤壁之战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交代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此处“周郎”与“赤壁”并列是暗赞周瑜英名与千古赤壁共存,也为下阕咏周瑜打下伏笔。

那么词人所见的赤壁江山景色又如何呢?“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作者禁不住脱口赞道“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承上概括赤壁景色,“一时多少豪杰”由赞叹而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这里再一次将江山和人物合写,既照应了前面的“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又引出下阕所咏周瑜。

词的上阕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融于一体,真是意与境浑,人与景谐,一幅雄浑、深远而又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展现于读者眼前。

词的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遥想”点明是在怀古,再次扣题。“当年”指赤壁之战时。“雄姿英发”是写周瑜少年英俊和才智出众。“小乔”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衬周瑜,衬周瑜的春风得意,衬周瑜的风流倜傥。接下来的三句,“羽扇纶巾”写其服饰,“谈笑间”写其音容,“樯橹灰飞烟灭”突出其战功显赫。试想,大敌当前,他身为主帅却不着戎装,紧要关头,他不是手执金戈指挥于千军万马之间,而是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俨然一副儒者的形象,多么潇洒而又自然!正是因为他有着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度,才在“谈笑”之间使曹军的船舰灰飞烟灭。可见其韬略过人。连起来看,这六句以特写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迸射着智慧光辉的洒脱浪漫的英雄形象。同时,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影像。因为一切抒情作品,包括怀古之作在内,都要联系到抒情主人公本人,这首词也不例外,无论是写景,还是怀古都是在以词人自己的眼光写景和怀古,而词人所刻画的周瑜形象正是他理想的化身,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词人的追求与向往,可以说,活脱脱的周瑜形象即活脱脱的苏轼形象。

“故国神游”三句,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由怀古转到直抒胸臆。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笔者认为,这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闷之情的自然流露。结句写他自己在伤感之中只有邀请江边明月以酒浇愁,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但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全词的昂扬与激越。

赤壁怀古苏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q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q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q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尽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q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赤壁怀古苏轼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苏轼;悲底色;梦想

高中必修五册,接触到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却都是经典,一是《赤壁赋》,一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是《定风波》,我们深深为他的才气所折服,更为他在磨难中的豁达所折服。但细细品来,豁达的苏轼,其底色却是悲。

一、悲是苏轼的真正底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似豁达,实际上却是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哀中的无奈之举;《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豁达,而且有超脱之感,可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也是在对外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听之任之;《赤壁赋》中“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看似问题解决了,却在《后赤壁赋》中要随鹤而去。

所以,悲是苏轼从未曾真正离他而去的伴侣。

二、悲色小探

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悲却成为他的底色呢?

1.人生坎坷

苏轼的一生颇为坎坷,首先从生平上来看,他就是在不断被贬中做官。刚开始不能容于新党,从而被贬。新党下台后,又不能容于旧党,仍然被贬。而旧党下台后,新党对他的打击更重,要把他放逐到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却又死在回来的途中。

其次,从思想上来看,当时执政的都不能和苏轼相合。因在新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被迫离京,看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而上书,便不容于朝庭。后新法失败,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但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虽然心因磨炼而变得坚强,但悲的伤痕却清晰留下了。

2.英雄情结

虽然苏轼不被新党、旧党所容,但苏轼的理想却一直不灭。被贬黄州,却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来抒发他的执著。建功立业是他永远的追求,他的痛苦也正是在他理想的破灭上产生的,《定风波》如此,《赤壁赋》也如此。若没有他对英雄的执著追求,也便没有他的种种痛苦,在他那看似的豁达中,更透露的是无奈中的自我安慰,可安慰过后,这梦想在心中仍然滋生着。

3.怀才不遇

由于思想的不同,苏轼基本处于被掌权者排斥的境地,因此,是绝对的不遇。普通人的怀才不遇尚悲愤不已,更何况对于才子呢。苏轼绝对是才子,他的才,不仅表现在诗书画等艺术上,更是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体现在他支持老百姓的利益上,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有英雄梦想的执著者呢!所以他受到的伤害更大,所以他的坚守更难,悲伤更深。

4.家庭影响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家庭影响对苏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影响苏轼的思想,还影响他的性格,影响他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正是家庭的影响,才让苏轼不会成为一个摧眉折腰的苟且者,而是成为一个真实地站着的人。

5.悲天悯人

元丰三年,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其子在苏轼过世之后,只有去颍州投靠苏辙为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秉持的是怎样的人生理念。他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他对变法的反对也好,还是对不变法的反对也好,都是把老百姓作为利益的第一位。

三、千古同悲

苏轼不是孤独的,屈原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司马迁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甚至“诗仙”李白也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历史上,优秀的士人,都在为梦想悲着,在为民生悲着,这是中国士人的共同特点,这种悲深深地融入每一个士人的血液里。他们在忧虑中悲伤,他们在忧虑中拼搏,他们在忧虑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