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阅读教学设计应以语言交流活动为主
语言交流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训练则是促进语言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学活动虽能体现语言训练,但方法不灵活,缺乏科学性,效果不佳;有的则是零乱的、孤立的、片面的训练,完全曲解了语言训练的内涵。语言训练应是师生双方相互协调、有机进行的——种语言交流活动,它最明显的特性是操作性、互存性和情感性。所以,语言训练要通过对文章语句、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文章情意、韵味的体验来训练学生学习语言,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
1、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体会语言。
“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体会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学设计中要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中可以采取默读、朗读、范读、试读、自由读、指名读、背诵等方式,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读与课文的内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不是为读而读,用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经历一个由“自读一学读一练读一美读”的提高过程。如《花潮》一课,在理解第4自然段“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时,可以设计三层读的活动。悟读,让学生自由练读,联系上下文想象句中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中体会出什么?评读,教师先动情地范读,再让学生评析“老师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教师的范读以言传情,以声传情,感染了学生。赏读,配合电视音乐画面,欣赏美丽的景象,重演作者的情感历程,加以感情朗读,净化和升华学生们的心灵。三个层次的活动,以读为操作手段,体现师生语言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神韵,并对文中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有了“感悟”。
2、要在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在学习第12自然段(动态描写的片断),当学生抓住了表示鸟活动的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悟“意”,品句悟“情”,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鸟群中间,想象一下鸟儿会怎样“叫”、怎样“飞”、怎样“扑”。这个环节的设计——下子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情趣盎然,将想象又融入了外显性的活动中,霎那间,众鸟纷飞,欢快鸣口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热闹场面伴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这样的设计也促进了师生间情感的互动与交流,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接受与感受能力。
3、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如《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教学中,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选其中的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电视机进行“自述”,举行产品推销会。然后,让学生写下这个产品的特点,并为其设计广告词。
二、阅读教学设计应渗透阅读方法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活动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1、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读自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空间与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想、去悟,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我阅读的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圈画出重点词句,在书中空白处记下自己在自读中的感受及认识,会用不同符号标记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达到自动探究、主动发现的目的。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平等、自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多层面的交流,达到相互切磋、共享信息的目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交流和班级汇报。两种活动方式中,要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更要善于筛选别人的观点,补充、完善自我的认识,最终学会在理解中的感情朗读。如执教《可贵的沉默》二课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活性、童趣性的问题情境:“开始的时候,开始教室里那么热闹,可后来为什么沉默了呢?”“大家都来帮帮班上的同学出出主意,使他们也又高兴起来,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老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先分好工(对班上的学困生也不放弃,可以分配一些较轻的任务。如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教室热闹的场面等)参加讨论。在这一富有趣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就解决了文章理解的难点,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满足提出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意识;尊重生命;语文教学;渗透
据有关医学权威资料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大有低龄化的严重趋势。另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万~50万之多,占这个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11倍。一个个悲剧不禁使人发问——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竟然如此轻率?
此外,近日来东视新闻也报道“无知女生怀孕生产后将婴儿弃之于某网吧厕所”,“中学生将乞丐殴打致死”以及校园里各种血腥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这不仅让人惊讶,更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未成年人面对宝贵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视?
青少年如此漠视生命,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因此,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把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1 生命意识淡薄现状的分析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国目前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多是对不畏、见义勇为的宣传,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生死的观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而不是一味地鼓吹“死”的伟大,却闭口不谈“生”之宝贵。
其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不可否认,21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但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一直以来,全体师生都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更多的家长则是不辞辛劳地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却留不出一点时间给孩子追问生命和死亡。面对亲人去世,在国外,父母经常会把孩子领到太平间,感受生之可贵。而我们呢?父母往往捂住孩子的眼睛,搪塞一句:“他们出远门了。”正常的生死观,被模糊和恐惧代替。真是可悲啊!近年来,学生因太注重分数的提高而导致身心发展失衡或者畸形发展的例子屡有发生,这无不和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就目前看来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当然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时候,必须得分析我们的现状,抓住问题的关键症结,同时也必须明确生命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2 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有很多专家作过这样的解释。比如。学者刘慧说。“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又如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验。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再如刘铁芳从“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出发,提出“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诸如此类,尚可举出很多。而这几种看法,对我们把握生命教育的含义是有参考价值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棚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显示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他对生命的深刻诠释,典型的“韧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为了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3 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人生的感悟,充分地让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和谐的社会。同时,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纬度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不仅包含认识层面,更包含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因此,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现行的语文教材内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我与地坛》、《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一些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儒家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邓稼先》、《我的信念》。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与朱元思书》、《藏羚羊跪拜》、《麻雀》、《珍珠鸟》、《猫》、《绿》、《斑羚飞渡》、《华南虎》、《大自然警号长鸣》等。不难看出,教材在编写上已经有意识地循着“生命”的轨迹,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力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不再是空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去发现类似表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认识、欣赏和感受生命。
(1)带领学生赏读美文名篇,体悟人生。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学生们读到文天祥的九死一生与浩然正气,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朱自清的父子情是那样深厚,冰心的小桔灯是那样辉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绿叶》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老人是那样崇高无私,他们会拥有多么美丽的心灵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这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 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
(2)适时创设两难情境。重构学生生命价值观。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教授司马迁的《史记》时就可以对作者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展开讨论,司马迁究竟是忍辱负重还是苟且偷生?又如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属于英雄壮举,值得大家歌颂赞扬(“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是属于英雄迟暮,徒发同情之感慨?无论学生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经意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索。
(3)品味语言文字,亲身体验生命价值。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教益的。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当学生读到“不幸的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时,教师没有让孩子们漫不经心地轻轻读过,而是让他们放下课本,紧闭双眼,紧捂双耳,体验小海伦的处境。不过两三分钟,孩子们就睁开眼放开手,大呼“受不了”、“憋死了”、“好象与世隔绝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再次品读这一段话,学生们沉默了:一辈子处在无边的黑暗与沉寂中,该是怎样地让人绝望啊!通过品度与体验使学生对已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一份珍惜!
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听课的教师,不辞辛苦地把教学过程和所有PPT内容、板书等全程“复制”下来,听课记录本上却很少有自己主动思考而生发的问题和感悟,评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偏爱使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等无关痛痒的结论性语言。更有甚者,占据教室一隅,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完课后,未见其与执教者交流,在评课阶段也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此举种种,让我感叹教师又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使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听课,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思考者和反省者呢?这需要教师审视自己的听课动机、行为和方法,不断提高听课的智慧和能力,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为自己创建良好的听课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听课效益的最大化。现在,我以听课者的身份落座,对听课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两点认识,并总结为简化版“听课六字诀”供大家讨论。
认识一:在听课过程中主动思考,把他人的课堂当成问题生发和思想迸发的场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执教者就会有一千种课堂,一千个听课者也会有一千种认识。正是在万千不同的思想认识交汇中,才能碰撞出教学的智慧、能力和勇气。要形成有价值的认识必须以主动思考为前提,否则,你的认识就是肤浅的、冰冷的,所以,任何一个听课者都承担着思考的责任。在听课中,要激活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积极捕捉课堂的每个细节,记录与教学内容碰撞后生发的问题和迸发的每一个思想火花,解读教学过程背后承载的设计思想,在他人的课堂里寻求自我成长与发展。
翻看我的听课记录本,上面大多没有记录详细的上课过程,密密麻麻写下的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想法和认识。现摘录笔者最近听的两节课的笔记供大家分析讨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比课《PPT综合课》听课问题和感想摘录
1.自我介绍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位教师很年轻,能不能在介绍时更有时代感呢?
2.开头说了那么多,为什么吸引不了学生?学生好像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冲动!
3.为什么选择教材上已过时的主题?设计时为什么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呢?要充分挖掘PPT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功能,技术要承载文化才有价值和魅力!
4.学生保持沉默,要么他们在思考,要么他们在抗拒。显而易见,此时他们是在抗拒教师,因为课堂有点无趣。
5.为什么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课堂的问题呢?也许是“不识课堂真面目,只怨身在自我中”。
6.“谁能回答老师的顺序?”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有错。你没有铺垫,学生怎么知道你的顺序呢?看来,教师如何提问也要好好研究!
7.最后一张幻灯片上的标志挺有趣。(下课请教执教者是怎么做出来的。)
8.结束课堂前,教师问:“学会了吗?”学生有气无力地说:“学会了。”这是教师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
9.这是一节评比课,一个半小时内准备这样一节课是不容易的,但也凸显了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教师责无旁贷!
高中信息技术随堂课《冒泡排序》听课问题和感想摘录
1.让学生先看书这个方法不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入上课状态。
2.“遍”、“比较次数”、“交换次数”一定要在开头讲清楚。
3.用一步步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编,思路不错,但教师讲得太多,对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帮助值得讨论。
4.j这个变量是课堂的关键,也是学生思考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j的变化,讲得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冒泡排序教学的难点,我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还要深入研究。
5.程序变成10000个数的时候,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点出错误原因,让学生自己找会更好。
6.为什么最后没有总结比较次数的计算?这对引出下一节课的选择排序有好处啊,况且时间还来得及,下课后问一下。
要说明的是,记录本上记录的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的即时想法,是自己与课堂的真实对话,用语上会略显直白、尖锐甚至不近人情,但目的是促进自我思考,与评课的用语还是有区别的。也许有些教师会说:我不知道如何思考,也很难找出课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困惑,教师必须经历一个实践积累的过程。笔者整理了一些促进思考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1.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怎么样?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教师是否被预设过多地牵累?
3.教学设计考虑学生的需要了吗?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怎么样?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最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得到发展了吗?
4.PPT的有效性、语言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样?
5.有哪些细节需要改进和完善?
6.课堂的难点是被“无痕”地突破了还是依旧存在?
7.有些关键环节,如果让我来处理,我会怎么办?两者相比较哪个更合理?与自身的课相比,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8.哪些地方体现了教师的机智?
9.这节课最终解决了什么问题?
10.这节课最触动我的是什么?有哪些有效的设计亮点?
11.这节课中有什么问题要警醒自己?
如果一个听课者自始至终带着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驻扎在别人的课堂上,这样的听课才是有效的。记得有一次我听一位语文老师的《论语》课,在他讲到某个点时,我想,如果让我来上,这里可以安排学生表演来落实论点,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我的思考刚结束,这位教师开口说:“好,下面请同学来表演一个生活片段。”此时的我,内心是一种丰富的满足。
认识二:以他人之课为鉴,把每次听课都当成一次学习、反思、提升的机会
一节优秀的课固然能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一节所谓“失败”的课也许更有学习和反思的价值。笔者每年要听很多的课,无论是随堂课、公开课、评比课或职称评审课,我都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去,而课堂就像一面明净的镜子,映照出自己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使自己去反思,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相信教师们应该在别人的课堂上遇到过这样一些现象,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当你看到课堂上有些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时,你是否想到你的课堂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跟进学习呢?
当你看到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因拼音拼错打不出字或打字很慢,学生窃窃私语时,你有什么感触?
当你发觉教师语言生硬、枯燥无味,学生昏昏欲睡时,你内心是无动于衷还是反观自己的教学语言呢?
当你听到教师在说一些不准确的专业术语,你是一笑了之还是警醒自己要加强技术修养呢?
当你看到教师一个独特的设计在课堂上收获了学生的肯定和掌声时,你是否想过这背后的付出,而你是否也为此而执着努力过?
当你看到教师上课思路清晰,学生自始至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你是否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记得有一天,我一共听了七节课,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听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看,这位教师,据说是一年前从物理学科转过来的,但各个学科的教法是相通的。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课思路清晰,语言不多,但每句话都很有效率,而且学生自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课是成功的,值得我学习。其他几位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教学活动当成一个可以精确预设的标准流程,课堂基本围绕预设走,很少观察学生的感受,因而不会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语言的有效性也不够,说得越多,越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最遗憾的是,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这应当引起自己足够的反思。
“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自我中”。其实,所有这些你看到的别人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很有可能是你存在的问题或是你努力的方向。旁观者清,当你以听课者的身份落座于课堂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听自己的课,是在把听课变成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自我认识的过程。
行文至此,我的脑子里突然迸出一个词――“听商”。对,一个有较高“听商”的教师,不仅应有听课的热情,还应听出门道、看出问题、悟出道理来,这样才能收获听课的效益,也能在评课时言之有物、有理、有味。希望我们能在别人的课堂里,在自己创建的听课生态环境中,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深深地思,有选择地记。相信,在有效的观察、思考、记录与反思中,随思考所沉淀的必将内化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智慧,成为我们教学旅途上坚实行进和成长的力量。
附:听课过程六字诀
预:充分熟悉或了解上课内容,明确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如有可能,与执教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各种准备,进入听课状态。
礼:注重听课礼节,尊重上课的教师,尽量不迟到。在听课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学生或其他听课教师交流或窃窃私语,至少不应在执教教师讲解内容时讨论或交流,以免打断教师的上课思路。
察: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情绪状态,观察课堂的每个细节,观察教师的个性特征、语言特色及其教学有效性,观察PPT和板书设计的有效性。
记:记主要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应,重点记问题、记认识、记自己思考的过程和体会。
省:听课一定要有一个自省的过程。听然后知己不足,知不足然能自省。对照别人课堂的问题,要在听课过程中即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并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