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雾凇沆砀”的释义是冰花一片弥漫,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5261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a)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4102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1653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金陵人客此中客此的意思到客居此地。所谓客居指不是本地人,是外地人,因为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到外地居住。
此句出自于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翻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烧得滚沸。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来源:文章屋网 )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优美闻名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可见西湖美景之诱人,如果有机会游览西湖,你会在什么季节去呢?
生回答:(此处略)
师: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却唯独没有冬天,可见大家都希望在最舒适的季节看最美的景色。有这么一个人,他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独自一人去西湖赏景。今天,我们跟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笔下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师:我们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请一位同学介绍张岱生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生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师:晓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张岱的生平及著述,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2:(补充)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很好,林祥同学的补充可助我们走进作者思想世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我的资料再加上将晓丹和林祥同学提供的,就较为全面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将黑体部分做笔记。(出示张岱生平——幻灯片一)
生做笔记
(二)初读文章——做到读对
师:下面请李睿同学朗读课文,要咬字清楚,断句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读得不正确的字音和断句不对的地方,提出来帮助纠正。
生3:(读课文)
生指出错误。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好多问题我都没听出来。老师将文中重点字的读音整理出来了,我们齐读两遍后在书上标注。(出示幻灯片二)。
崇祯(chō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 挐一小舟(ráo) 毳衣炉火(cuì) 雾凇(sōng)沆砀 (hàng dà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nán)
生:(齐读后标注)
(三)再读文章——做到读懂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文章,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三)
1:总结文章大意。
2:理出文章结构。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好,请李睿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3:讲的是张岱雪夜游西湖。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请其他同学也思考。
生4:是张岱雪夜游西湖时所见所感。
师:很好,张娜同学较之李睿,点出了所见所感。能不能再全面一点?提醒同学们,文章两段各有内容,不能顾此失彼。
生3:是张岱雪夜游西湖见到了美景且在湖心亭上遇到了知音。
师:很好!李睿同学总结很全面,点出了知音二字。下面请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5:可以用段意来表示吗?
师:可以。
生5:第一段讲张岱在大雪之夜游西湖赏雪景;第二段讲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人并喝酒。
师:这是段意,能不能画成结构图示?
生5:我试试。(上黑板画)
张岱在一个大雪之夜游西湖赏雪景在湖心亭上遇到了两个人并喝了酒。
师(笑):王娇倒省事,一个箭头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觉得这样算不算结构?
同学们:算。
师:虽然不够细,但也算一个粗框架。王娇同学的图示给我一个灵感,同学们思考一下,用诗句勾出文章结构。
生思考后举手。
生6:大雪之夜游西湖,湖心亭遇金陵客。
师:(鼓掌)很好,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7:雪夜游西湖,偶遇金陵客。
师:很好,五言也好,李龙的回答好在一个偶字。提醒一下,将作者游玩目的等都考虑进去。
生8: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遇金陵客。
师:第二句大家再斟酌一下,考虑一下舟子的迷惑。
生3:舟子说两人都很痴。
师:那两人是有共同点的,我们可以说两人是什么?
生9:知音。
生8(抢):湖心亭上遇知音。
师:很好,王艳同学不愧是语文科代表。就这句了。
板书: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
(四)精读课文——做到读透
师:好啊,我们这两句诗,点出了作者是独游西湖,目的是赏雪景,在湖心亭上遇到了知音,全面而精巧地理出了结构。下面请认真读文章第一段并找出写景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
师:找到的请举手。
生9(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请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这一段。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彻骨的美!
师(播放音乐,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辽远、孤寂)。
师:王艳,谈谈你的感受。
生8:西湖的山水融为白茫茫一片,淡淡的轮廓依稀可辨。
师:从何看出?
生8:文中有很明显的字词,如 “沆砀”,注释解释为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用一个与字将天、云、水三样景物连在一起,很明显浑然一体,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则用痕、点、芥、粒来形容,给人云遮雾罩的感觉。
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王艳同学不愧是课代表。我还有一个疑问要你帮助解决,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我感觉不合常理,你觉得呢?
生8:老师是不是觉得有点小了?
师:是啊,这几个词用的不好?我们换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不是更好吗?
生12(抢):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8:我觉得作者在写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
生7:还有人在时空面前的渺小感。
师:大家的帮助使我茅塞顿开,老师想起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应该也是张岱此时的感慨。
生(笑):还是老师厉害。
师:是作者厉害,回头看,作者写景妙在哪儿?
生6:寥寥几笔就把雪后西湖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很好,你点出了“寥寥数笔”和“完美”两个词。注意这描写中含有的情感。这种描写方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6:白描。
师:对,白描。我们以前讲过,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生12:鲁迅先生写一个人牙疼“歪着嘴吸风。”
生2:鲁迅先生写长妈妈睡觉摆成一个大字。……
(大部分同学踊跃发言)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白描手法,老师提醒同学们,写作文时要有意识地多用白描手法。
师:张岱选择一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冬夜去湖面泛舟,其行为异于常人。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评价一下他的行为?
生9:痴。
师:怎么理解他这种痴?
生12:就是傻、呆呗。
(众生大笑)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痴的了解还不到位,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看看张岱的痴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讨论后回答:大雪天独自一人夜赏雪景,异于常人;看到美丽的雪景不禁沉醉其中;遇金陵人,喝酒两杯却不问姓氏,不问来由。
师:很好,同学们抓住了文中关键点。痴从何来?
生8:来自他不随流俗,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
师:有点这个意思,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时政治之诡谲,四海之骚然造成了魏晋多名士,张岱的痴确实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很大关系。有一个细节大家注意了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到清朝,他为什么还用明朝年号来纪年呢?
生8:思念故国。
师:对,故国的思念。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清苦,“风雨凄然,午炊不继”,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张岱为什么痴,他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因为他心中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不看平常之景,他笔下的雪景也蒙着一层谈谈的伤感。此刻,你觉得张岱的“痴”是傻,是呆吗?
学生感悟、体会:不是。
师:我们可以再用两句诗来总结张岱痴人情怀“遗民难了故国梦,看似疯魔实是真。”
师:(大字板书)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遗民难了故国梦,看似疯魔实是真!
师:“痴”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是最真的情感。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但我们要感谢张岱,正因为他的满腔痴情,让我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别样风情。也许当我们有机会去西湖看雪景的时候,心头会浮起那些美丽而伤感的句子。
清晨整理好衣着,准备一次拜访。晨雾还未退去独自上路。
几十分钟后大路已成石板小道,这时它似乎是一种极神秘的存在,极怪异的铺排。跨上石板,两旁的树总向内压一种逼仄的境界,小道石阶,平缓缠绵,又是一种平静的大气,好像都很严肃,我也站住了,扑扑身上的水珠,拉拉衣角朝圣似的抬头一望,晨雾中,绵延下那神秘的企盼等待……
小道到头,它平静的连着一片湖,不大。山将之包裹,水将之倒映。这是一种完美的组接:有山的大气,直上云霄,水的柔媚让山的刚猛有了弹性,不在是一味的狂放。湖上是天,湖下是地。统统被吞吐得韵味十足。湖上有桥,与湖一样,不长,担却是一条无法阻断的血脉。这般平静的一连,这般安静的一结,立即摇身为清晨里完美的孤独。湖上起了风,我把衣服拉的严严实实。远远一瞥,总想抓住隐绰间一丝孤寂的剪影。
湖边的大叔已经上班。我租了一只小舟,橹在岸边一顶便款款的荡开去。划几下,收了桨,信马由缰的任它漂泊这里有山、有水、有桥。张继,不错是张继,一位天宝年间的进士。这夜,张继泛着船,漂到了枫桥脚下,一身长袍,踟蹰地来到船头,遥遥凄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他愁了、他悲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是一位羁旅者,我不算。这里少了钟声,但又有何妨,钟声回荡于此,好像有诸多不便。
雾里看景,如水中望月,将橹在湖中缓缓一推,水声淅沥,有一总别样的江南情怀又好像夜航船时笃笃地敲撸声,不知谁会被它惊醒,爬上窗,望着雾气茫茫里的夜航船……
这时湖边有了鸟叫,我侧过身,是那位租船给我的大叔出来放鸟,他点点头,不知何故张岱也有过此种行为,他的游历颇广,却偏偏要在寒冬之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看雪似乎也并不孤独,与天水皈依的旷达心境不但在张岱,湖心亭中也有两位客此的旅者在此观景,心境一撞击,张岱笑了,旅者笑了,舟子也笑了。
湖的文化在中国是深厚的,但这湖却不在其中,它自成一派,她的历史太短,没有留下文人骚客的笔墨,却渗透了一种浓浓的土地、山水的远古气息,小径通达此处,超拔了世俗。
关键字:庄子;虚静说;梦蝶;张岱
“梦”与“蝶”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时常出现,其代表的含义也具有不确定性。庄子在《齐物论》中把这两个美好的意象连起来,为我们阐述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在这个梦中,庄子仿佛化作了蝴蝶,但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因此不知是庄_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在这里庄子企图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物我混同的世界。蝴蝶翩翩而舞,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自由、放达的象征,庄子在梦中化成了蝴蝶,是想表达自己追求超越限制的人生,追求逍遥的世界。
一、庄子的“虚静说”
在庄周梦蝶中表达出来的深层次含义其实就是贯穿整本《庄子》的“虚静说”思想。庄子在《天道》中曾说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层次就是得道,那么如何得道,在这里庄子就指出要做到“虚静”达到一中空灵博大的境界。如何是“虚”?庄子也做了相应的解释“尽其所受乎天而见得,亦虚而已。”就是说“虚”是不受外界事物做约束,就是保持的人的自然天性,不被束缚,不被限制。接着庄子又探讨了“静”的意义“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在这里,庄子认为,“静”是一种心里状态,而且只有圣人才可以达到这种状态,但是“静”又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把“虚静”结合起来,其所阐释的就是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羁绊的情怀。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备这种情怀,才可以自由翱翔于世间,忘却世俗的陈规,超脱世俗,做到真正的逍遥游。“虚静”也是庄子毕生所追求的,对后世的文人士子们也产生了广大的影响。晚明的“名士”风度,曾盛极一时,甚是轰动,与“虚静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蝶庵”心中的“虚静”
张岱就是晚明时期的名士之一。他在晚年时候,把自己的号改为“蝶庵”,并且把自己的卧榻更名为“蘧榻”,这都是取自“庄周梦蝶”。所以他受庄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张岱生在晚明,就不得不受当时的世风影响。
晚明时期,文人士子受《庄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心学派则较欣赏《庄子》《列子》以及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并且常常直接取而用之。”提出了震撼一时的“童心说”的李贽就曾作过《庄子解》,对《庄子》内七篇都有注释。在思想上,晚明出现的徐渭的“本色论”,汤显祖的“至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都是标举本真,至情与个性,这与“虚静”的追求自由保持自然本性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人性深处的本性和洒脱自由的生活态度。张岱作为晚明时期的“名士”也受到“虚静说”的影响。
在文学上,张岱的小品文最大的特点是他的空灵,空灵的内蕴和虚静的内蕴是一样的,都是讲求人格上的超越功利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把握,造成一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混同。张岱在文章不止一次的提到“空灵”,“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予,便成臭腐。”,他认为文章做到空灵是最可贵的。《湖心亭看雪》堪称空灵代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人鸟俱绝”的湖上,有一小舟,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和两三“粒”人,在静谧的白雪中,有这些景物来做衬托,可见空中有灵,灵动自然。而在此景中能遇到知音,在舟中与知音快饮,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凸显了在空旷寂静之中的灵动美与洒脱感。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岱身上的名士风度,他的自由、洒脱、个性,也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三、梦醒终知身是客一“庄周梦蝶”的悲痛含义
“庄周梦蝶”归根结底是一场梦,终会有醒的时候。在梦中,庄子可以物我混同,化成蝴蝶翩翩起舞,远离这喧嚣之世,可是当梦醒来后,庄子还是庄子。《庄子》一书都在追求无尽的自由,但是连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逍遥游》中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业也。此虽免乎行,犹有可待者也。”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可以飞跃南冥的大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尚且得不到绝对的自由,更何况凡夫俗子,像他这样的人呢。所以说在“庄周梦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哀痛,这种哀痛就来源于梦醒之后与梦中的差异。这种哀痛是超越不了的,是与庄子的追求不相符的,但是庄子依旧选择的坚持,他坚持的是无为的人生,是要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张岱作为明清鼎革之际的人物,他的人生因为这次历史的巨变而与众不同。他经历的是一个从“名士”到“遗民”的生活。在明存时,他锦衣玉食,放浪于山水之间,追求的是自我的放纵和绝对的自由。他在《舂米》诗中曾回忆说“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穑……婢仆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可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曾经的这些也如一场梦一样消散了,他的生活是流为“边氓”,没有田产,自己劳动,同时内心深处还有着守节与苟活的巨大矛盾。他认为从前的生活就是一场梦,梦中的奢华和美好随着明朝的灭亡也不复存在了。他在晚年把自己的号改为了“蝶庵”,把自己的两部作品也命名为《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回忆中,他也认为几十年来恍惚如一梦。而他在梦醒之后是十分痛苦的,他要面对的不仅是个人前后期生活的强烈反差,而且是家国沦陷的黍离之悲。这点和庄子的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得到自由是一样的,张岱在晚年也在寻找自由,他隐居山林,不仕新朝,在清初严密的文字狱下,他也在寻找自由去思念自己的故国。他是放诞的,不论在哪个时期,其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自由。
张岱的一生犹如庄子的一梦,前半生宛若梦中,仿佛随同蝴蝶翩翩起舞般美好。后半生就像梦醒,又像是庄子梦醒后一样的哀痛。从这种意义上讲,张岱又像是庄子的延续,庄子更倾向于将“梦蝶”的美好,而《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这部作品更像是梦后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张岱.文集:卷六[M]//张岱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张岱.文集・峨眉山[M].云专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5.
[5]张岱.陶庵梦忆[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