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IT项目管理课程设立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工程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高效而合理地进行项目管理。可以说,IT项目管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之后是否能胜任其所从事的项目管理职位,是否能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填鸭式”教学IT项目管理课程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被大量的理论、原理与概念所包围,使得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能是理论加理论,死记硬背,一到实际运用中,就不知该从何入手,无法应对眼前的问题,动手能力严重滞后于工作环境中的真实要求。学无所用,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目前,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术能力轻团队协作精神、重既有科技轻创新进取等问题。管理构思与设计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没有包含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中。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即使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操练,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课程考核片面单一传统的卷面考试往往导致“一考定乾坤”的局面,且卷面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并不能反映学生的项目管理技能。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平时出勤率低的学生,在考试前夕突击复习下应付考试,也能掌握一些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的实践操作技能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分解在项目管理的知识维、能力维和实践维,旨在通过实践环节综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实战能力。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方法,把握IT项目管理的工具、过程和技巧,同时还要求学生跟踪国内外IT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动态,培养学生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一类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套方法,锻炼一种思维,形成一种能力,积累一种素质。课程内容设置为3个模块:①理论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IT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②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模块。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安排5次课内实验课,使学生掌握IT项目管理的技能,同时,在学期末,开展IT项目管理课程设计,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根据IT项目的特点,进行组织设计,实现范围、时间、质量、成本等多要素的平衡,使学生掌握在IT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使用恰当的方法予以解决,进而形成项目管理的实战能力。③扩展实践模块。在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策划情景教学,即设置特定环境下的项目,诸如大学生创新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实习及社会实践或者与企业联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等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身临其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在讲授IT项目管理课程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其一,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系列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它可以使师生形成多向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灌输和介绍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将这些内容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容易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操作能力。课前,教师需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堂上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对案例作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展。另外,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讨论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劝说、语言表达等团队合作能力。由于项目管理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想领略项目管理的精髓,就一定要实际体验、亲身参与。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为线索,从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到结束,以一到两个实际案例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真实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在项目生命期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在课前环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关键,这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洞悉学科前沿,有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科研教学的积累。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前预习相关基础知识。在课中环节,针对案例,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解并组织课堂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课后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主要采取布置研究报告、系统设计、战略规划、合同拟定等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要求进行汇报和展示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我们看到案例教学法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它具有个性化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特点,可以达到相互借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效果;再次,不同经验的汇聚构成发散思维情景,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战性。

其二,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模式。

必须改革原有的基于卷面成绩的考核体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包括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两部分,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团队项目评分、演练与总结评分、实际项目案例综合得分和期末考试得分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的考核与前面所讲的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期末考试得分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并加大能力水平的书面测评。这样通过几个环节的考察,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更注重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上的训练和积累。学生通过努力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迈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要经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验。对此,要将课程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大致分为4个级别(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和检验并不是作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后结论,而是及时反馈到课程教学中,将其作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改进意见。

其三,策划情景式教学。

IT项目管理跟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管理,项目成员不再是简单的机器、人员的知识技能,团队建设、项目沟通等内容往往是项目管理的关键。IT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项目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系统转换6个阶段。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即设置特定环境下的项目,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任务,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情景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设计单一的模式,也可以是企业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设计、实习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的过程也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最好是由企业资深项目管理人员或在企业中参与过实际项目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项目初期就列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并要求期间必须定期进行交流和任务汇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身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又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情景的设计,情景设计要注重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工具的应用、项目管理过程及项目汇报交流。显然,如果项目过易,那就不值得实施项目管理,最终的项目交付物也没有太多价值;而如果项目太难,又会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项目管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策划体验情境,将项目难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团队合作,要让学生积极投入项目情境,认真扮演团队成员的角色。在项目任务分配时,教师可采用分组完成的团队合作模式,每组3~7人。这样的人数设置与企业项目团队人数基本吻合。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组长由项目管理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既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为了避免学生过分依赖组长,应将项目需求分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这样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独立承担一定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项目。这样通过团队合作模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三是细化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之初,就必须明确考核标准,以此来有效“指挥”学生行为。要先由项目组组长提供责任矩阵,标明个人完成的任务模块,由教师考量个人的工作量和质量后给出个人成绩。在此基础上,考核整体项目完成情况。团队成绩的衡量标准应包括:项目的难度系数、项目交付物的功能、项目文档、硬件规划与采购及网络实现等,综合以上两项成绩得出项目总成绩。这样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压力、有责任,使之由从以往的推着学、赶着学变成自己想学、愿学。

其四,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构建IT项目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公告、课程特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演示资料、作业习题、模拟测试、考核办法和实验指导书等课程资源公布在网上,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结语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学习方法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本科或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类专业及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与先进实践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类课程,涵盖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具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是以培养更加专业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者为目的,在已有企业管理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管理者的项目管理能力。该课程一般情况下设置于本科阶段第7个学期,或研究生阶段第3个学期,说明该课程是学生阶段向职员阶段转化的一门课程,同时也说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先修课程作为知识铺垫。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表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面向学生就业。

一、研究综述

鉴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方法的研究,例如谢刚等人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以IT项目招投标情景模拟为例,探讨了在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苏亚丽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李长云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化的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结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IT综合运用能力。龙琼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大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韩万江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了SPOC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李长云构造了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IT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专项”和“一个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门课难教、难学,虽然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但是这种改革或基于特定的学生、或基于特定的组织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途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教的思考走向学的思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尝试帮助学习者找到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描述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体系源于美国的PMBOK,目前高校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根源于PMBOK。美国PMBOK的内容则源于美国项目管理(并非特指信息系统项目)优秀实践的总结和集成,所以,课程知识的架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从应用和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理论中导出问题的答案。作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在职学生和在校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知识背景是有关系的。在职学生通常会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的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相对学习效果较好。但联想学习的方法容易产生碎片化的知识,造成知识之间缺乏黏性和联系。在校学生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种学习背景,缺乏实践的沉淀,造成知识的抽象性。学习中只能生涩地记忆理论知识,无法有机地贯通知识,自然也达不到融合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在职学生,提高知识之间的黏性,实现碎片知识的整合是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从案例出发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无论知识的整合,体系的搭建,抑或知识脉络的梳理,其根本是借助项目管理的思想把握或者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图谱。通常情况下,记忆知识图谱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这种方式只能造成“课程结束,还给老师”的结果;对于在职人员没有几个愿意花时间去记忆。因此寻求好记忆的方法,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实际上,从PMBOK2004版开始,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在搭建这种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其本质在于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帮助学习者熟悉和掌握课程中、管理中心覆盖的知识点。对于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来说,表1的内容正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活动,同时也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宝典所在。由此可见,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表1的内容是取得教学成功和实践管理成功的基础,但是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于其中的内容甚至是名词都感到较为陌生。其次,表1中涵盖了项目管理中的44项活动,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包含”“关联”“因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定位和把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根本所在。

三、课程知识的梳理

(一)整体框架的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可以看成是一枚硬币,九大知识和五大过程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透彻地了解一枚硬币需要从正反两面入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表1的行定义为五大工程,表1的列则定义为九大知识管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表1的行看成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列看成是纵坐标。由于五个过程代表项目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五个时间段,因此可以将横坐标看成是时间轴,代表项目管理过程中从启动到收尾经历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五个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时间过程并非严格的逻辑时间过程,它们之间具有时间重复性和交叉性,如图1所示。图1五大过程时间描述纵坐标代表的九大管理是项目管理涉及的九类管理,实际中代表项目经理从事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九类管理范畴。为了便于理解,可以依据九大管理的不同属性,将其定义为从事九类不同工作的九个项目经理。进而,图1所表达的含义就非常明了:图中每一个点(x,y)表示某人在某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事。如果项目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每个时间点做什么事情,那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无论是系统开发项目还是系统集成项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项目管理过程想乱也乱不起来。

(二)表格特征的抽取

死记硬背表格,不得要领是无法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表1内容繁杂无序的客观事实迫使学习过程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优化路径。实质上,表1描述的知识图谱是有很多内在属性和特征的,因此,特征提取则成为后继学习的第一要点。1.表格的行特征。直观观察表1可以发现,九大管理中唯有整体管理这一行写满了,其他八行均有空格存在。这说明九大管理中只有整体管理跟随了项目从启动到收尾的所有过程,其他管理都有空闲时间,这一点和整体管理本身的特殊性是不谋而合的。整体管理是九大管理中唯一一个宏观的管理,它从全局的层面把握整个项目的运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平衡其他八个管理。2.表格的列特征。首先,表1的五列代表五个时间过程,在这五列中,有两列非常松散,分别是启动和收尾。两个实践过程各做两件事情,说明项目一头一尾两个时间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复杂度不高。一头一尾四件事情也很容易记忆,分别是启动环节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和收尾环节的“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其次,表1的五列中,有两列较为丰满,分别是“计划”和“监控”。这说明,每个项目经理进入项目组织都需要做计划,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计划,计划再计划”;每个项目经理都要做监控,通过计划和执行的对照,使项目纳入“监控”之中,这也是项目得以成功完成的保证。在“计划”和“监控”两个时间段,项目经理全部聚齐,这是项目开展绩效审核的最佳时机,也是项目各方进行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九个项目经理在这两个时刻全部聚齐,也说明这是项目中复杂度最高的时间段,资源冲突最为明显。

(三)九大管理的逻辑分析

表1特征的捕捉实质上是为了对九大知识域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而逻辑分析的目的则是从根本上把握项目管理的内在本质。逻辑分析一:在特征捕捉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两点:第一,表格一头一尾两列各有两件事;第二,整体管理在五个时间段均需要工作。由此可以断定,“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项目收尾”和“合同收尾”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合同收尾”很明显与采购相关,它是属于采购管理的范畴,所以“项目收尾”必然属于整体管理,“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均属于整体管理,这一点是需要单独记忆的内容。逻辑分析二:抛开已获知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四个活动;九大项目经理进入项目以后做的第一个活动必然属于“计划”,而做的最后一个活动必然属于“监控”,这一特征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七个管理中比较明显。逻辑分析三:鉴于以上的两点分析可以梳理每个管理中各个活动在管理过程中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关系。

四、实例验证

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整体管理和时间管理为例,采用以上逻辑分析判断各个活动存在的时间点。

(一)整体管理

整体管理共有七个活动,以1~7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前述分析已经知道了“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三个活动处于启动和收尾环节,得到表2。此时只剩下活动4和活动5,根据表格特征抽取可知,整体管理项目经理在五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所以活动4和活动5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执行列,简单看一下4和5的名称,5是“监控项目工作”,自然属于监控列,因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三大核心管理之一,很多项目经理均以按时完成项目作为最大的挑战。时间管理共涉及6个活动,以1~6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逻辑分析二的内容和启动和收尾环节均无活动两点可知,活动1和活动6分别位于计划和控制两列,如表5所示(以X代表活动为空)。大体浏览时间管理包含的6个活动,其中活动5为“时间管理计划”,自然属于计划的范畴,那么5活动之前的活动2、活动3、活动4三项也必然属于计划范畴,得到逻辑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五、结论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广、关系复杂、融合多的课程特点,因而梳理和把握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之一。论文从课程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知识图谱出发,分析了表格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基于此找出了管理与过程内涵的几种逻辑关系。最后从逻辑关系出发,探讨了项目管理中44个活动在表格中所处的位置。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这门科学“教与学”方法探讨的一块敲门石,从知识图谱尝试课程内容的记忆方法。论文一方面总结了项目管理中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当然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学习中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例如,如何将九大管理的内容串成一条线,构架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深刻地挖掘表1背后隐含的九大管理、五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理论知识同步于项目管理实践,如何用理论规范和指导实践,这些都是作者后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9):93-96.

[2]谢刚,李文鹣.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探讨———以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31-32.

[3]苏亚丽.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活力的增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4-68.

[4]李长云,田世海,姚锋敏,马树东.“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7):100-101.

[5]龙琼.《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经贸,2014(11).

[6]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初探———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38-42.

[7]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2015(10):161-162.

[8]李长云,田世海.基于能力阶的IT项目管理“三个一”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5):39-41.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CDIO理念;项目管理;三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82-02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后由华罗庚教授在50年代引进中国。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是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但因为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项目管理开始全面得到应用。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科地位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为了适应现代项目管理在各领域、各行业深入应用的需要,目前我国财经类、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大都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它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以不同领域行业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或行业背景为基础,培养将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本领域、本行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和方法,还应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实务工作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未能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为了能更好地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教育理念,简要分析《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措施。

二、CDIO教育理念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缩写,即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协作进行,基于项目实际运作的,项目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和交流,一起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学习的方式。CDIO教育理念是典型的“干中学”模式,以学生的团队合作为中心,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围绕项目的实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促使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

这种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和带动学生主动的学习,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模拟真实项目管理,锻炼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所需教授的基本技能,完成《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管理》课程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是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管理方法体系[2]。《项目管理》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并重实践,是偏技术型和操作型的课程。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包括项目概述、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组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以及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指南等内容。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制作PPT,大量给学生灌输课程概念和理论,少量运用相关案例和提问进行教学,内容多而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效果也不好。同时,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为主,考核内容一般是概念性和理论性的题目,考试卷面成绩占到最后总评的70%左右。学生只要把课本知识突击记忆,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最终成绩,并且对课堂教学不重视,逃课率较高。导致课堂教学环节不活跃,课终考核失去约束和激励作用。

四、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基于CDIO理念,从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考核环节三维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一种学生主动的、可操作的和实践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3,4]。

1.理论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理论教学可让学生获知《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打好理论基础。理论教学环节教师传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要求教师把握《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基于传统口述和提问教学方式,引入并合理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内交流的方式对《项目管理》课程理论知识难点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答疑。具体做法是: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③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3]。

案例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管理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点,并理清在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①教师选择若干项目管理案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项目管理案例紧密结合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点,偏向学生熟悉的案例,例如讲授“项目的团队建设”知识点时,可以以唐僧师徒为案例。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和引导。③做好案例分析点评和疑难讲解,以及评价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案例中项目管理知识点的理解。

情景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情景教学,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活泛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项目管理知识点有深刻的体会。具体做法是:①在《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借助一些优秀案例,精心设计若干场景。例如讲授“项目沟通的管理”知识点时,设计一个沟通训练项目让学生完成。②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在特定场景的演绎和互动。③做好情景互动的点评、评价和总结,归纳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难点的解决技巧,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

2.协作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提升环节,通过协作教学培养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协作教学环节以学生项目讨论与模拟决策论证为主,教师引导和答疑为辅。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单元,以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将每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计划、分析和模拟实施,从而达到让学生以“干中学”的方式对项目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的目的。这种实战演练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规范的适用环境。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练过程,掌握面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是:①开课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两个寝室为单位,男女寝室各一个,形成男女基本各半、10人左右的项目团队。各团队选出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负责人。②项目团队自主选择一个可行的模拟项目,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主线,围绕项目管理的核心模块,穿插项目管理实战演练,比如项目计划与章程的制订,项目启动大会的召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创建,项目进度和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等。有序模拟实施项目管理全过程。③各个“项目经理”进行项目推进阶段性小结和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和协调各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经验和体会。同时,各项目经理和任课教师分别对阶段性小结和汇报打分,从而形成各项目管理团队的阶段性评价[5-7]。

3.课程考核环节。《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一套注重实践的考核方式,侧重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过去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60%。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课程评分标准及各项权重在第一堂课时就应公布。

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做法:①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得分和课堂表现得分加总获得。学生出勤情况得分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给出,占总评成绩的10%;学生课堂表现得分可以围绕课堂综合表现、平时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10%。②项目团队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由项目团队整体得分和项目成员得分加总获得。项目整体得分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经理互评和任课教师给分,占总评成绩的20%。项目成员得分由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互评获得,占总评成绩的20%。③期终课程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闭卷考试得分。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以及学习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最终达到使学生将课本知识深度消化、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基于CDIO理念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环节进行优化改进,突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导向的教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方法技能的掌握上、团队的分工和合作意识上都得到了强化。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是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但在实际课堂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不完善、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仍需在今后教学改革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保婵.基于CDIO理念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12):195-196.

[2]骆,等.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涛.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94-196.

[4]孟曙艳.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02):36-37.

[5]赵志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1-212.

[6]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116-119.

[7]吴瑛.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04):81-82.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推广设置当中,越来越关注于是否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方便的学习平台,那么针对于项目管理这个方向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深入主题,挖掘项目管理潜在实践技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项目管理;效率

一、引言

伟大的思想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句话告诉我们,理论是否能够满足一个国家或者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其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效率。如果我们想要完善学科教育方向,就要让理论和实践保持在同一个水准当中,让项目管理应用在实践里面。

二、项目管理对高职院校的应用意义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一直非常强调内部管理、项目管理及市场营销这几个方面的应用实践性。其原因在于我们校园越来越重视管理型的师资队伍,以前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比较注重人力资源、商务管理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向。所以对于小型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但是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项目管理这类型的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得到我们国家教育方向的支持。那么就这个应用本身而言,它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项目管理的设定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当中不拘泥于理论知识,又能够用技能与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用项目管理流程,不仅能够丰富学校内部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大量的管理型实践人才,并且让管理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以往管理的内容较为笼统,我们只能在大框架的前提下展开学习,但是项目管理是针对于整个发展而言,我们要就专业和技能方面更能锻炼人才,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方向储备应用能力。让师资团队与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脱离了以往管理课程重理论研究的弊端。

三、应用项目管理提升高职院校实践课堂当中的效率

第一,以项目实践为单位、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1]。项目管理对课程应用与老师教育存在一定的带动价值,我们可以把项目管理称之为教学当中的主导者。但是在教育实践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那就是我们教学的内容没有具备针对性,它是针对教学理论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展开。而高职院校知识的领域是针对于不同的行业与专业进行的[2]。所以我们在实践环节当中需要把握的第一步骤就是让教育内容具备针对性,针对于某一个学习的专业流程对学生展开教育。笔者认为应当先让教育团队去学习一些与项目有关的制度,把管理学的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去执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老师可以模拟一个专业课程,让学生据课程设计自己的方案和想法,我们把教育比拟成为课程的策划、执行到总结与统筹。让教学具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效率,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就业做充足的准备。所以我们所指的针对性其实就是针对于项目管理本身,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模拟与训练,让学习与教学方面越来越成熟。第二,体现项目整体价值、让教学内容与社会实况接轨[3]。高职院校存在教学内容广泛、学生就业率高的现状。这与社会接轨,时时刻刻注重教育实践有关,项目管理也要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我们在教育实践上,要知道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因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每天都呈现新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在项目管理的应用上,要时刻着重于与社会时事信息接轨,比如说这几年非常流行网络教育模式,用虚拟的教学状态来达到我们的教学成果,所以在应用管理上更加以网络发展为主,这就需要学生们在新知识方面拥有一定的实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建立在充分的了解社会实况这条件下展开。因此笔者的建议是,随时关注社会热点,让教学当中的实践社会管理当中存在的事情结合,这样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就业到自身的岗位当中才会更加的能够发挥自己的真实能力[4]。第三,注重项目管理当中的实效性学习。我们的教育团队不仅仅要以项目为目标的去展开教育和学习,同时也它的发展也非常的综合化,从教育开展初期的策划、流程监督到后期的反思统筹。需要的是策划、统计、教学反思等多方位的知识。所以把握其教学的实践性,要根据学生所擅长的学科类型去培训和管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有实际应用的部分,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课外专业实践训练,每个环节需要展开的知识其实很多,我们的学生要懂得应用和基本技能的有效结合,多从实践中找到研究方案。并且不断的模拟新的想法去参与其中,然后寻找问题的所在,最后老师与学生达成共识,一同解决我们在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当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具备时效性的学习过程,只有找到了实际部分,才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项目管理的应用效率,从而加大教学效率[5]。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当今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当中,已经融入了非常多的当代接轨的新想法,高职院校项目管理这几年在国内当中融入的非常快,因为它更具备管理教育价值。身处于教育岗位当中应当发挥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寻找策略积极的解决我们在教育里面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陈正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运作机制与治理逻辑[J].高教探索.2016(11).

[2]乔学斌.国内一流卫生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04).

[4]侯长林.在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江西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4]36号),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改革实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

二、课程性质、目标及特点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路桥系建筑工程等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招投标已成为建筑市场工程发承包的主要交易方式,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工程市场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工作的程序和应遵循的原则及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学生今后从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必备的知识。工程发承包能力、合同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人员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这门课的重要性,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和基本工作,掌握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掌握工程投标报价技巧及索赔理论与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独立完成招投标各环节的工作,基本具备招标投标的工作能力。

3 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渗透诚实守信和对企业忠诚的教育。

(三)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在编写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时,涉及较多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关于投标文件中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必须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基础;招投标的过程必须依法进行,合同属于法的范畴,因而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与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招投标过程涉及项目管理、技术经济评价等众多的管理知识;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报价又要有很强的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功;工程合同管理,又是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核心。本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

本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外,还必须让学生接受编制招标文件,编制工程标底、组织招投标、编制投标文件等实际工作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招投标应用及合同管理能力。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课,不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核心技术课程,同时也是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方向课程。因而,本课程的建设对多个相关专业具有影响,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工程发承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建设可坚持以下理念:(1)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发基于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2)围绕工程造价员岗位标准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在招投标的各阶段中,用工作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3)教学中融入职业岗位培训内容,坚持理论、实践有机结合;(4)以行业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使学生掌握招标、投标全过程及相关文件的内容,体验招投标过程中的实际场景;(5)在任务的训练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营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6)坚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建设中;(7)根据市场动态,及时与行业企业研讨,调整、更新相关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 按照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制定课程标准;2 教学上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点;3 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接轨,并融入全国统一造价员、江西省预算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4 与相关企业共同设计基于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5 毕业设计采用模拟招投标的形式,以本校在建的真实工程为题目,布置设计任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进行课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推崇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项目一:对建筑市场的认识。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建筑市场的有形化,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

2 项目二:招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组织开标、评标,评标后中标通知,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

3 项目三:投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签订合同。

4 项目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三)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实践内容与课堂教学互动,突出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实施三大模块、二阶段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三模块分为:课堂教学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训练模块。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模块与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实践岗位能力的需要融入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有:招标方的工作训练;投标方的工作训练;各方拟定合同条款的训练;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训练。

第二阶段:把各单项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实践训练。综合实践训练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采用模拟招投标的形式。

五、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上通过使用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训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1 在招标过程的训练中,先演示历史工程的招标公告、资审文件、招标文件,教师还要先准备好问题,启发学生归纳,让学生学习后总结各种文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其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教师点评、总结,在教学中教师还随时设置各种互动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 布置学生仿写各种文件,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完成教、学、做的全过程。3 在合同管理的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工程合同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然后归纳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4 软件实训课,学生在实训机房上课,教室与实训室合一。5 仿真实训,以真实工程为背景模拟工程招投标各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过程模拟招投标,学生自行组织整个模拟过程,各自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要求学生用软件完成招投标的全部工作。教师讲解、点评、考核,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6 到有形建筑市场参观,聘请行业人员现场讲解。7 毕业实习到校外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

(三)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建立网络平台,工程造价等相关软件,利用机房完成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可在机房中完成招投标全过程的仿真训练。

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电子阅览室、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六、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方法进行建设,实验室应配置工程计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算量软件,学生可使用实际工程图纸编制工程造价,并能够利用该实验室为项目办和设计院编制标底,审核结算。

(二)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系部应展开与企业全面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满足顶岗实习要求,也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条件,学院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条件,形成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训基地应有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现场教学基地

为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去现场教学,到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单位现场教学,讲授真实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环境。

七、师资队伍建设

要使培养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要积极加强与社会、招标机构和投标单位的联系,经常组织教师深入招标机构和投标单位第一线,调查用人部门对招投标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由此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指导教学设计、教学改革,以增加建筑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选聘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八、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