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寄宿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生长环境和家庭状况的差异性寄宿制小学学生的生长环境各不行同,有来偏远农村的,也有来自周边城镇的;有的是家里面的独生子,而有的家里面兄弟姐们众多;有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长大,也有的小学生是单亲家庭长大。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校方和家庭在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差异较大寄宿制小学倡导小学生自理、自律,提倡小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家里的小皇帝,让孩子养成了“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三)家庭整体素质低下部分小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整体素质也不高。这样的家庭往往缺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懂得教孩子学会乐于助人、孝敬长辈、感恩等。
(四)教师工作量重,难以全面落实寄宿制小学校的老师白天需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还需要进行轮流值班。这样导致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造成老师一天下来早已筋疲力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每门课程都需要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关注重点大多停留在少数尖子生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班级其它学生的了解。因此,不能及时发现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变化,使班级凝聚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对学生集体主义、意志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缺失,使寄宿制完全丧失其优越性。所以,必须努力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门课程中。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科任老师、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甚至学校餐厅厨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工作中。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和寄宿小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他们必须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出发,劲量弥补和完善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比如:班主任应详细记录学生姓名、班级、家庭住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宿舍管理人员应教会小学生整理被子、清洗衣物、打扫寝室等,从而让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寄宿制小学生都远离亲人在学习住宿,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父母依耐性大。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主动担起小学生第二父母的责任,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生活习惯,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引,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人。因此,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开展的一切校园活动都应该以“安全第一”基本原则,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比如:开展环保小卫士、生活自理小能手、节约用电小榜样的评比活动,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 资源整合 管理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好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优势
1.较好地解决了路途较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巩固了布局调整成果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出生人口的比率在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校空人少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成为必然的选择。更多的学生因为教学点的撤并而面临着上学路途更远的难题。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步伐,使上学路途远的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方法。
2.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留守学生的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3.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校地处西峰区最南边,一半的教师家住城内,学校、家庭两头奔波照顾,工作很不安心,每年都有不少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转入城区学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同样,每年也有不少的生源流向城区小学。实行寄宿制之后,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与城区相比逐步接近,为了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和提高教师质量创造力条件,为留住生源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4.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过去农村教学点教学手段落后,很多地方都是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不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因为班额小、年级多,部分村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寄宿制学校创办后,使农村孩子和城里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随着教师队伍的优化,教学时间得到保证,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寄宿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尤其是学校为寄宿学生安排的有益的实践活动,在教师辅导下,更于发挥其个性特长。
5.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对寄宿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训练,学生学会了如何整理内务、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校通过抽查、竞赛等形式促使人人过关。寄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回家也能帮着家长整理内务,家长们无不夸赞:孩子寄宿后,比以前更懂事了。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尽管创建了寄宿制学校后,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的需要。
2.寄宿制管理经验不足与高品位管理之间的矛盾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我市是新兴起的办学模式,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而家长和社会都对寄宿制寄予厚望。如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3.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低年级学生原来在家庭保姆模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集体生活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矫正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但如何处理好亲情关系、健康心理等方面问题尚待探索努力。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的对策
1.教学管理
寄宿制条件下的封闭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校时间。但是,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长就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面向现代社会的要求,调整课时制度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各项校内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封闭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教育模式的探索。(1)把新课改理念溶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2)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活动范围变得更加广阔。(3)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增设部分地方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安全管理
农村寄宿制小学,难点在安全,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质量。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牵涉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确保安全工作到位。学校必须明确行政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相应的安全工作责任。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具体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是班级安全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学校值日人员必须对值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学校每个教职工都要从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防患于未然,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要把好食品卫生关;强化饮食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堂督查检查,切实按饮食卫生标准操作;组织对食堂炊管、采购人员健康体格检查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饮食管理水平;严把定点采购关;确保食堂设施设备符合卫生标准;严格按存放要求,生熟分开、荤素分开,隔地放置,腐烂变质食品要及时处理;禁止学生吃零食,排查学校周围小卖部,严禁“三无食品”和劣质食品进入校园。
(3)加强校内安全管理;强化住宿生管理。严格执行寄宿生离返校签到制,学生离校、到校均要签名登记;建立寄宿生查房点名制度;严格灯火管理,严禁学生在教室、宿舍内点蜡烛、玩打火机、抽烟;严格夜晚值班管理制度,夜晚值班教师要与寄宿生同吃同住,监督寄宿生纪律,要特别关注女生,严格采取女生特殊保护措施。
(4)加强在校外的安全教育;强化交通安全管理。落实家长监护职责和接送子女制度;严格规范乘车,家长雇用的个体私营运车,必须报请有关车管部门检查核准;努力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严格校园进出管理,监控学生外出,逐步减少寄宿生返校次数。
(5)加强安全设施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如山”。要彻底排查学校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补救。
3.服务管理
(1)规范管理程序,促使后勤工作正规化;
(2)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加大管理和服务力度,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路。要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严抓校风校纪,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和生活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
(3)注重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把学校变成寄宿生的乐园。
4.育人管理
(1)课内“育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教师要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
1. 建立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大家庭。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宿舍监督岗和班监督岗。负责宿舍、教室的卫生监督。对全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宿舍、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 以生活老师为主,班主任配合。
一是配齐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小学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每天定时交接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 教比结合,学会生活学会理财。
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的习惯。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
例如,可以开展体育多种项目的比赛、美术书法比赛、音乐比赛、电脑知识技能比赛,“我爱校园”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展示自己才艺的比赛,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养成他们勤奋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利用率低
学生缺少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较少想到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搜集资料,习惯查阅纸质资料,而对于各种数字化资源较少使用,即使偶尔使用,又因为信息能力差,只能浅尝辄止,对于解决复杂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2.信息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作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寄宿制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主要在课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却常把软件教学当成核心内容,学生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受到局限,导致学生只会个别软件的操作,很难将相关知识迁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3.信息鉴别能力差,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信息道德缺失
信息时代,形形披着“知识型”的外衣的不良信息充斥网络,迷惑和蒙蔽了很多成年人的双眼,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孩子。面对虚拟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学生缺少“火眼金睛”加以分辨,不会甄别和筛选,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生信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寄宿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开好信息技术课程
拓展课堂教学深度,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农村寄宿制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战场,拓展课堂教学深度,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层次认知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通过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问题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日常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进而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主动学习、参与、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意识和态度。
2.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离开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提升信息能力。让学生在信息处理的实践中学会运用技术和工具,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到日常问题解决中。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及农民的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寄宿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近几年来我校虽然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但配套措施多不完善,就我校而言,寄宿学生与日剧增,为学校宿舍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多方走访分析,我归纳出了农村寄宿学生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就寄宿学生而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寄宿学生大部分家居偏远,为了上学,他们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较差。(2)相比较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和农村落后的习俗,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他们习惯说脏话,没有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习惯。许多孩子随地吐痰,还有的孩子经常不刷牙、不洗脸、不洗脚、脏水污水不往指定地方倒等,这些都给寄宿制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2.就学校而言。(1)住宿学生数量增加,学校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培训孩子们自主生活能力的任务加重了。(2)寄宿生管理存在盲区。由于寄宿生管理教工编制不足和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以及管理者主观上的忽视,使得管理中有许多盲区。休息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日显重要,但相对分散,难以管理。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活教师,又无管理寄宿生的编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让学生住得开心,家长放心”的管理目标,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校园”的原则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育人,争创名校”的工作目标,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宿舍常规管理制度》、《宿舍作息时间制度》、《宿舍舍员奖惩制度》、《宿舍安全制度》、《宿舍卫生制度》等各种制度。在寄宿生管理上,我们强化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生活习惯进行全面规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寄宿生活井然有序,学习质量、活动质量稳步提高。
一、为解决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学校为每个宿舍安排了兼职生活教师。生活教师由各班班主任、副班主任轮流担任,为了切实有效,学校每周安排一名学校领导带班,确定了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生活能力培训日,对学生的内务整理进行辅导。为巩固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自我劳动服务竞赛,经过培训,学生已经养成了起床叠好被子、将生活用品摆放整齐、简单地钉纽扣、洗小件衣物、每天打扫寝室卫生、同室相互帮助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为了让学生在校安全有保障,学习有人辅导,我校实行了住宿学生晚上集中学习制度。我们将住宿学生以班为单位,每班有专职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学习,为住宿生课后巩固和预习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宿舍是学生进行自律、自理的重要场所。宿舍建设也是一种宿舍文化,只有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才有更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学校大力倡导宿舍文化建设,并将宿舍文化建设纳入了宿舍考核的一部分。用全新的管理模式构建文明和谐的宿舍可以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人,真正享受宿舍文化生活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使和谐的宿舍文化成为他们健全人格形成的沃土。
四、培养学生合作、关爱的意识,使学生拥有较好的发展技能。十几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孩子同吃同住,要想和谐相处,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关爱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宝,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很少关注他人的感受,大都乐于享受现成的,而不大乐于服务于他人。对此我采取了如下的做法:1.陪睡的日子里,我努力融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拉家常,向学生渗透宿舍是个大家庭的教育,引领他们在宿舍内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在就寝、吃饭、保持清洁等方面都能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总图自己的方便。2.值日生的搭配遵循“强弱结合、新旧搭配”的原则,让他们在完成一天的值日工作的过程中以强带弱、以老带新。这样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相互关爱的氛围也浓厚了。3.宿舍文化布置时,要渗透合作、关爱的理念。如“宿舍是我家,快乐你我他”、“放轻你的脚步,感受家的温馨”、“自立从小事做起,爱心从付出开始”……这些启发性的语言可引领学生投入到集体中,逐渐丢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