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描写秋天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橙黄橘绿
指秋季景物。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风萧萧
萧萧:形容风声或马叫一声等。
秋风萧瑟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瑟瑟
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缩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秋风落叶
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金风飒飒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陽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例:那时正是将近仲秋天气,金风飒飒,玉露泠泠。(《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同义 金风送爽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秋风带来了凉意。
例:金风送爽,凉露惊秋。(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
金风玉露
指秋天的景物。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秋月春风
秋天的月亮,春天的花朵。比喻良辰美景、美好岁月。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亦作 秋月春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
同“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例:冬天去了,春天又回来了。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于漪《我与〈千家诗〉》)
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天空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例:
亦作 秋高气肃
同义 天高气清 天高气爽
天高气清 天高气爽 天高云淡
天高:天空高远广大。天气清朗,多用於秋天。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秋高气和
同“秋高气爽”。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秋高马肥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例:“其外市,则西至安集延、伊犁、哈密、喀尔喀,东至黑龙江,秋高马肥,被罽捆货而至。”(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
桂子飘香
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语出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霜天红叶
红叶:槭、枫等树叶,秋时变为红色*,故称为红叶。
霜天:严寒的天气。
秋陽杲杲
盛暑炙热的太陽。周代以国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八月秋季开始,时值国历五、六月,正当盛暑。
秋陽:秋天的太陽。如:成熟的麦穗在秋陽的照射下闪耀着金光。
丹枫迎秋
丹枫:枫叶到秋天会变红,故称为丹枫。唐·李商隐《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红衰翠减
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秋行夏令
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春华秋实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例:“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峻青《秋色*赋》)
林寒涧肃
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一叶知秋
1)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2)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例:“叶落知秋,举一明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同义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报秋 叶落知秋 落叶知秋
梧桐一叶落
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西风落叶
秋风吹,树叶纷纷下。形容秋天的景象。现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的情景。例:“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一毛一|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语本唐·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陽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秋风萧萧;秋风萧瑟;秋风瑟瑟;金风送爽
春花秋月;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红衰翠减;霜天红叶;
枫林尽染;一叶知秋;霜叶知秋;秋陽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秋高气爽;
1.挖掘教材资源,引导成语积累
借助生字补充成语。扩词是小学生语言积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给生字“找朋友”,可以带出一些学生易懂、常见的成语。例如,在学习了从“一”到“十”这10个生字后,我就让学生说出带有数字的成语。于是,学生开始玩“成语扩词”游戏: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形中就积累了大量与生字有关的成语。
通过分类充实成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成语,有描写春天的,有形容秋天的,有蕴含人生哲理的,等等。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可从教材中把它们挑出来,指导学生加以分类,再通过背诵加以强化。此外,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积累带有动物、植物名称或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分类积累不但能有效地增加成语的积累量,使学生在积累时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成语的博大精深,感受汉语文化的精妙。
2.注重课外扩展,丰富成语积累
让学生自备一个“词汇摘抄本”积累成语。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文化营养的主渠道,但成语的积累和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课外阅读来辅助。因此,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扩展积累成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优秀读物(含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词汇摘抄本”,让学生把那些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词句(包括成语)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要求学生在课外诵读《 成语速记 》《 成语童谣 》《 成语韵文 》等经典读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很多成语。例如《 成语韵文 》中的《 求学篇 》就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成语: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这既让学生传承了知识,又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丰富了成语积累。
3.注重实际运用,巩固成语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各种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巩固所学的成语。
通过“说话”练习运用成语。可以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人物的表情,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高兴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可以让学生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比如,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除了看插图,还可以让学生看学校的场景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操场上顿时“人山人海”……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把成语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1、冰天雪地:是指冰雪覆盖满天都是。
2、鹅毛大雪:是形容雪花很大,像鹅毛一样。
3、雪窖冰天: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4、郢中白雪:是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5、山阴夜雪:犹言山阴乘兴。后指访友。
6、雪碗冰瓯:是指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7、卧雪眠霜: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8、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
9、雪碗冰瓯:瓯,盆碗之类的器皿。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10、粤犬吠雪: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1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12、白雪飘扬:是形容雪花飞扬。
13、冰天雪地:是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14、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15、餐风茹雪: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16、洗雪逋负:洗雪,队掉;逋负,旧欠,引伸为旧恨。报仇雪恨,以偿夙愿。
17、晶莹如玉:是形容雪白而亮像玉一样。
18、银霜遍地:形容雪铺了一地。
19、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20、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
21、冰凝雪积:形容冰雪堆积。
22、冰冻三尺:形容雪多,且厚。
23、风雪之夜:是指风雪交加的夜晚。
24、大雪盈尺:是形容雪堆积的很厚。
25、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26、山舞银蛇: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
27、雪意涔涔:雪花不止的下。
28、玉琢银装:形容雪覆盖大地。
29、雪花飞舞:雪花落下,像跳舞一样飞扬。
30、含霜履雪:比喻品行高洁。
31、冰消雪释: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32、鸿飞雪爪:用以指世易。
33、雪虐风饕: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34、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35、晶莹剔透:形容雪花晶莹可爱。
36、挑雪填井:比喻劳而无功。
37、白霜铺地:是形容雪花铺满了地面。
38、梅雪争春:是形容雪和梅花。
39、玉鳞飞舞:形容雪花纷飞。
40、大雪纷飞:是指雪片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41、玉树琼枝:白雪覆盖的树。
42、银霜满地:是指雪花铺了一地。
43、冰肌雪肠: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44、担雪塞井: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45、洁白无暇:形容雪花洁白没有杂质。
46、流风回雪:是指轻逸飘摇的样子。
47、雪北香南: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48、雪晴美景:雪地上的晴天,很美。
49、雪兆丰年:是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征兆。
50、银蝶飞舞:是形容雪花飞舞。
一、教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落实大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范例,例子尚且不会,何以反三?”所以语文教学首先要学好课本。但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仅凭教师在课内的讲授也是不够的,所以,语文教学应从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教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实现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与课外阅读结合。。即运用先前的知识学习后来的知识。如教学《海燕》一文后,可通过《鹰之歌》进行纵向迁移,把阅读《海燕》时所掌握的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方法用来学习《鹰之歌》。
2.与生活结合。借助生活经验在课堂中设置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由地进行迁移。比如,结合《马》《松鼠》等课文教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学习《端午的鸭蛋》时,联系家乡的端午节风俗。这样,无形中如春风化雨,用生活的甘露滋润教学花朵,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式结构,拓宽学生学习迁移的空间,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比较阅读,促进学习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选择与所教课文的意蕴相一致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达到难文易懂的目的。如教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为了更容易地理解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阅读了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刘白羽散文《长江三峡》、余秋雨的《三峡》等关于描写三峡的名作,让学生在相同与不同的文体间互相比较,充分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与思想内涵。
又如教授刘禹锡的《秋词》,该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为了理解此文,也为了使学生对“秋”有个整体认识,我选录了毛志诚的《京华秋韵》、吴勋的《秋天》、许辉的《秋之黄昏》等关于秋的吟唱文章,引导学生在读懂理解了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去理解内蕴比较浓厚的《秋词》。
这样,既不脱离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本;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引导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概括能力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能力”。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就显的非常重要。概括的方法主要有:
1.抽象概括。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提示其深层含义等等。又如文言文,句法语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具体实例概括出来。这种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打基础。
2.归纳概括。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关键词】概念 理性 答题 清晰 明确 语文
多年来,语文的学习往往强调感悟,在语文答题中,很多学生一味地跟着感觉走。为什么对了,不明白;为什么错了,也不明白。感悟固不可少,但我们还需要理性,需要概念。做数理化习题需要概念,语文同样需要概念。概念清晰,答题才不含糊。
一、词语考查题需要概念
音形义本身已是固定概念,作为考生,我们需要牢记每个词的概念。牢记每个词语的读音、含义、用法。有些字有多个读音,好多字有固定的写法。有些词有多钟含义,有些词有固定的适用对象,有些词有固定的运用环境。要牢记这些东西,需要下大力气,需要花苦工夫,反复记忆。只有牢记了每个字词的概念,做起题来才不会似是而非,才会更明确。例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摇?摇)(3分)
A.在这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广州公安干警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B.我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很多在媒体工作的朋友,他们为我的小说做了很多宣传,他们的推波助澜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我的小说。
C.虽然四川盆地没有受到日本核泄漏的影响已是路人皆知,但各地仍然出现了”抢盐潮”,这种现象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面对灾难。
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D项“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这里说教师不能给学生代劳,运用正确。A项“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感彩也不恰当。B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这里感彩使用不恰当。C项“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既然是野心,适用对象就不该是”核泄露的影响”。把这些词语的概念搞清楚,做对这道题就不是什么难的了。
对于成语题的考查,需要的概念是成语的基本的词义,感彩,以及它的适用对象、词性等。比如一挥而就,风雨飘摇、涣然冰释,鼎力相助等成语。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弄清它的概念,切不可凭空猜测。
二、病句题解答需概念
病句题的解答需要概念,首先要掌握几种常见病句的特征,以及每种病句内部的相关概念,如句子成分划分的知识:什么是成分残缺,什么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杂糅等。关联词语的概念:关联词的搭配、位置、连接的关系等。病句的解答,还要弄清某些词语在表达中应有的内涵。例:”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这个句子错在概念的并列不当,”生活用品”应该包括”床上用品”在内。又如:”当今世界,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得进军宇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这个句子中,”使得”却主语,这种语病,往往就因为前面多用了介词,造成后句主语被淹没,通常的改法是,或去掉前面的介词”由于”,或去掉后句的”使得”。
关于病句的概念其实不多,就那么几种。学生感到困难,是因为不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种灵活地运用,这需要多练习。
三、科技文阅读需要概念
科技文阅读的概念主要不是来自生活的积累,而是来自该篇文章所涉及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科技文时,一定要理解文中的相关概念,相关原理。另外,在解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明确相关解说词的概念,如“可能、或许、是”。
科技文的考查,第一题往往就是考查文中涉及的概念,第二题考查题中表述与原文是否与原文一致的问题,第三题考查推断。做这种题,我们需圈定题目涉及的内容范围,在原文中反反复复推敲文中每个表述词的概念,让这些概念在头脑里清晰起来,再和题目对照,做题的准确率就会高得多。做这类题,学生准确率不高,往往是因为没有耐心,不够细心,因为科技文中的知识是枯燥的,要认真地读完它,是需要一定的耐心的。还因为科技文是表述科学知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记录科学的文章同样需要准确性,同学们只要细心点,就能够发现不同表达就会有不同的作用和内容。
四、古诗鉴赏更需概念明确
古诗鉴赏需要的概念很多。首先是内容方面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意象。本诗中有哪些意象,诗中的意象都有哪些特点。其次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概念,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什么是忧时伤国、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第三是表达技巧方面的概念,什么是表达方式,什么是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等等。第四是关于诗眼的概念。什么是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诗中用得最精炼,最传神的词。把握了这个概念,答题方向就明确了。
例如,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赏析“铺”,就是赏析诗眼,”铺”字用得最传神,传达出什么样的神?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同时,用”铺”字还突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这道题的解答,需要诗眼的概念,即,要明确,”铺”字传达出了什么样的内容,”铺”字有没有特殊手法的运用,如有,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五、文学作品阅读需要概念
做文学作品阅读题,好多同学也习惯看一遍文章就做题。以为是用中国字写的,看一遍就明白了。而实际上,看一遍得到的印象,往往是肤浅的,好多具体的问题还没明确,文章的具体内容是从哪儿写到哪儿?文章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如果这些概念在头脑中没有明确,答题就只能跟着感觉走,对不对连自己都没把握。就会找不到方向,甚至会南辕北辙。文学作品的阅读,有些直接考文中的概念,例如,201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19题: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观山如读史”这个概念,我们不能凭空去解读,而需要到文章中去解读这个概念。根据前面有关祁连山有关历史的记载和后面作者的议论抒情,才能得出”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的答案。
六、语言表达题需要概念
关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主要有几个:简明,连贯,得体。做这中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简明,什么是连贯,什么是得体。怎样做才能简明,怎样做才能连贯,怎样做才能得体。
七、作文需要概念
作文需要的概念很多,首先应该是有关文体概念,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议论文?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文体明确。其次是表达方式的概念,表达方式里还有具体的概念,比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议论方法。另外,常见的拟题的方式,开头的方式,什么叫有文采,怎样做才能算有文采(情感动人。语言生动。思想深刻。底蕴丰厚等)这些东西,有点理性的认识,写文章时才会自觉地运用,从而让写出的文章更符合高考优秀作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