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诚信档案

企业诚信档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诚信档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诚信档案

企业诚信档案范文第1篇

一、企业城建档案管理的特点

企业城建档案管理即为所有与城市建筑相关的资料和文件,作为一种纸质的证明,在企业、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并有保障城市人们正常生活秩序,使执法人员顺利工作的作用。其主要特点就是:1、城建工作繁琐复杂,产生大量的资料和文件,所以城建档案数量大,档案信息载体单一,为了将当前建设圆满完成,也为了建成后的复查,城建档案要妥善保存;2、城市的建设过程由多个不同单位合作完成,每个单位都会产生自己的资料和文件,因此要将这些档案完整不遗漏的收集起来并且有序的分类保管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来源广、内容多、范围大;3、企业城建档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若是不及时分类并保管,就会越集越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整理;4、城市建设是一个多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工程项目,因此产生的资料和文件也会涉及到各个专业方面以及各行各业,例如地质、气象、设计、施工等等,专业跨度很大并且覆盖范围面广,需要不同行业的人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这也是造成城建档案数量大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特点,城建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的困难性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内部在管理城建档案时,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科学的管理制。

二、企业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

1.编研质量不高,成果利用率低

对一个工程的初步数据进行了统计后,分类再加工,选择重点部分,进行再次的统计,这个过程称为档案的编研工作,使城建档案变得更加的深入,突出重点,也使城建档案的信息能够更容易的被利用。但对于目前的情况,大多数的编研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编研质量无法达标,无法满足对信息利用的要求,也不能有效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完整凭证。除此而外,由于档案存放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档案丢失的情况,从而影响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让本来就低的编研成果利用率变得更低。

2.收藏结构不稳妥,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企业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有不均衡的现象发生,也就是工程积攒的糊涂档案居多,地下的隐蔽工程档案几乎没有。这样的收藏是不全面的,对城建档案的利用和开发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使其利用价值局限在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之中,而达不到城建档案应发挥出的作用。而企业不重视城建档案管理收藏效果,不注重平时细节信息的收藏,就不能稳妥地进入对城建档案的鉴定与保管、开发和利用,由其在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人员或者对城建档案有资格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差异的制约,主观思想的不同,造成城建档案管理的差异和不规范。而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城建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的库房建设不标准、管理的业务建设和保护措施不规范,另外在城建档案的服务对象上也是狭隘的。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就造成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工作缓慢。企业应积极转变档案管理人员观念,建立健全各项城建档案制度,促进城建档案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有效开发城建档案信息。

3.资料内容不规范,管理意识不强

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由多个单位合作,造成城建档案数量大且难以保证完整正确的问题。另外,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经验的缺乏也会导致档案收集不全面、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而建设单位一味的重视施工过程、进度、质量的现象,就更加剧了上述情况,造成了人们对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档案工作无法与同期的建设工程同步,即使同步也无法完整收集档案,无法妥善管理,甚至会出现为了应付建设完成后的验收,而临时的赶制造假档案的情况。城建档案的管理意识稍逊于普通档案的意识,是缘于城建档案的信息价值更加广泛,不对其进行高效的利用与深度的挖掘,只能被动管理,工作方式是麻目地接受移交的档案资料后再进行整理,最后归档。不具有一种主动去探寻档案完整的意识,单纯的接受传输过来的档案,只在有人需要查阅时才能对档案进行利用就会浪费档案的信息价值,不能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三、企业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途径

1.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编研质量

想要使城建档案中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利用,就必须有一套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做保障,即计算机和网络。同时,要保证编研工作的质量,就要投入更多的专项人员来研究编研工作,对编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每个编研人员都具有合理的编研能力,在编研时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不犯低级错误同时保证编研内容的深度和质量。企业对这种编研工作中人力和资金方面的投入,确保了编研工作在进行中不会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约束,使编研人员在选择编研课题时,根据社会需求等实时情况,合理的选择最具针对性也最能体现编研目的的课题,促使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利用率变得更高。

2.优化信息资源,确保信息安全

在档案建立后,档案信息的保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保证档案信息不外泄,就要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要同时在管理人员和管理系统两方面下功夫。对于管理人员,要培养他们对信息保密的职业道德;对于管理系统,需建设档案数字化、数据库管理等制度来保障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3.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社会认识

企业只有转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从而拥有一批具有现代先进技术以及精湛业务技能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才能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为企业服务。就城建档案的管理方面,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不断找出与其他地方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差距,寻求城建档案管理的纰漏,也只有这样才能走上完善城建档案管理的的途径。不仅如此,为了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就应该坚持城建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而承担起我们自己的责任,和社会一起,把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和更高水平的城建档案管理接轨,让城建档案发挥作用。在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同时,使企业能顺利快速地发展,提高企业的社会认识。

四、城建档案信息为企业带来哪些便利

企业诚信档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设行政相对人 诚信档案 操作与实施

近年来,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诚信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

建筑市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参与建设项目的任何主体都是构成建筑市场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信行为,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从而引发民工和包工头之间的直接矛盾和冲突,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恶性循环;一些建筑主体受利益驱动,缺乏自我约束,有的建设单位搞虚假招标、签订“阴阳合同”,建设行政相对人的失信行为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失信会使其信誉大大降低,人为造成经济纠纷增多,动摇其与社会之间的信用基础,最终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严重影响了建设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诚信建设势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建立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对于提高建设管理效能,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建设行政相对人是指在建设领域内从事各类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是指建设行政相对人在从事有关建设行为的档案资料。其档案的内容涉及立项审批、资质等级、承揽范围、合同订立、施工许可等多项原始信息。

我们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诚信档案。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可视为相对人的从事建筑活动的通行证,以个人或单位项目为单位,应包括名称、资质等级、执业证书号、涉及的具体行为等等一系列详细的记录。

二、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的操作

1、首先成立相关部门,确定有执法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建设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记录的登记和管理工作,明确一名主管领导为部门负责人,明确档案收集整理及系统操作人员,配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列出诚信档案记录范围,及时填写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行为记录工作联系表。

2、制定和建设行政相对诚信档案权限目录。依法收集对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行为认定的有关依据。专人负责管理诚信档案,及时收集、整理、补充和更新诚信档案信息,以保证诚信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的管理

1、建立健全信息采集、行为记录、数据传输、系统维护、行为证明、舆论宣传等各项工作机制,保证诚信体系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定期对违法行为记录的登记、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档案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对纸质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号、装订后,进行打印目录,分门别类,妥善保管。采用“保管期限―年度―单位”三级分类方法。将归档文件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类,对每一类再按年度分类,每个年度按企业单位分类。

2、建立诚信档案数字化管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建筑市场的诚信行为,可以建立诚信记录数据库,然后再将不同的建筑市场、实施主体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连网,从而建立诚信数字档案,同时将各建筑主体的其他信息实行信息集成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极大的提高建筑市场的运行效率。

四、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的实施

1、制定统一的诚信标准体系。该体系要包括统一的信息收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由此得出可利用的评价结果,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诚信管理。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诚信档案作用切实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建立诚信档案的重要性。诚信教育是深化建设行政相对人素质教育,加强建筑市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程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明确责任,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做好诚信档案的组织管理工作。

3、建立信用激励机制。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当注意奖励守信行为,惩罚背信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制定一套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奖励制度,使监督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及招标投标过程中,建设系统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委托机构在开展业务工作之前,首先查阅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档案,从事建设行业的企业和个人如果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仅受到行政的处罚,其违法违规行为还将记入“建设行政相对诚信档案记录系统”,列入建设行业联网的“黑名单”,对以后参加工程项目竞标和资质升级等行为都将受到影响。

4、建立诚信信息制度。记录有关诚信的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定期对建筑市场中的相关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加强诚信教育。加大监管力度,建设主管部门要定期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对建筑市场中各方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建设行政相对人一律上黑名单,并督促其及时改正失信行为(对其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另组成行政处罚案卷)。其信用信息各相关单位可以资源共享,并在以后工作中对这些主体予以重点监控。

总之,诚信档案是社会诚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设领域相对人的诚信教育,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时代风尚,是一个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通过建立建设行政相对人诚信体系,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焦青,从高考考生电子档案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兰台世界,2006(3)

[2] 谭磊,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推动高校诚信教育,云梦学刊,2006(4)

企业诚信档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诚信档案 诚信缺失 档案建立和管理

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给社会精神以极大冲击,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构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既是人事档案材料的补充,更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当前高校档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基础前沿工作,很多高校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我就建立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内容、特点作初步探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它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高校普遍采用了量化考评办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奖学金、评比先进、入党、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有的学生在这些利益面前就失去了信用,靠作弊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获得更好等级的奖学金,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表彰。抄袭作业甚至抄袭论文的时有发生。

(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有少数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他们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是他们却把父母给的学费挪作他用,大肆挥霍,并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不交学费,既欺骗家长,又欺骗学校。还有一些大学生弄虚作假,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加上学生生源所在地方政府的某些办事人员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心态,出具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给学校特困生的认定更增加了难度。

(三)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一些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做人不真诚,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功利思想日趋增长,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不纯,虚荣心强;对他人不开诚布公,言行不一致,隐瞒欺骗。

(四)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有效地推销自己,违背诚信,挖空心思编造“辉煌经历”,造假证书,伪造优秀履历,以吸引和打动用人单位。少数大学生缺乏诚信观念,契约意识淡薄,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后,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就不辞而别,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违约责任。对于毁约的学生,用人单位最多只能追究他们的经济责任。人走岗位在,为了填补空缺,又必须从头再来,可是时间晚了,毕业生多半已经与别的单位签订了合同,而一旦选中了那些有约在身的,等于挖别人的墙角,新一轮违约由此产生,造成恶性循环。这些违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一方面使自己的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用人计划的完成,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秩序,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再愿意承担起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

二、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

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诚信问题,我认为,改变目前高校诚信缺失问题应该采取“两手抓”,一手抓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这属于软件范畴,另一手抓大学生诚信考核档案,这属于硬件范畴,也是最能见效的途径,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一)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构架。

高校学生诚信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有利补充,既与普通学生档案有联系,又与之有区别,为此,建立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应侧重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大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特长、学生证编号、家庭信息、个人联系方式等。2.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如学费交纳记录、学生承诺书、助学金贷款及还贷情况、获奖学金情况、借阅图书归还记录、勤工助学情况、考试作弊记录等。学生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等,以及参加重要实验、科研论文获奖情况。如有恶意欠费、骗贷及骗取他人钱财或借钱不还的行为等需重点记录。3.实习就业信息: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工作业绩等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向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真实情况等。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升学、就业、待业等毕业去向信息。

(二)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诚信档案作为一种偏重于学生日常行为的考察,记录大多数为动态数据,将学生诚信档案与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应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基础数据的采集。基础数据的填写应由学生自行填写,辅导员予以审核,审核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诚信的一个审查,初步建立诚信基础档案。2.诚信档案的日常管理。动态数据的采集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由辅导员负责采集本系(院)学生诚信信息,并进行填报:对获得奖励、助人为乐、捐款捐物等诚信记录,应及时记录;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由辅导员深入细致地调查核实后,实事求是在学生诚信档案中作记录,做到慎重、细致、公正,并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和反省到自身违背诚信的事实,避免以后在诚信档案中多增加一条不光彩记录。3.毕业时诚信档案的处理。诚信档案是学生在高校入学期间的诚信情况反映,对以后的学习工作起了重要参考作用。为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应装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就业推荐的必备材料之一,供用人单位查询。学校有义务告知学生本人诚信档案的记录情况,如果对记载的内容产生争议,由学生工作部门认真审核并负责协调,对属实的记录坚决予以保留。4.实现电子化管理。由于学生诚信档案为一人一档,数量庞大,内容繁多,如果单纯采取纸质档案卡或档案袋,则无法清楚和及时记录随时发生的动态数据,为此,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电子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辅导员有不同权限的账号进入,更新基本情况和诚信考核数据,既便于档案的及时更新,又便于相关部门的审核和用人单位的查询,搭建一个高效、互动的平台。

三、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目前,我们在上海、重庆、云南等地区的高校对高校学生诚信档案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反映得到的积极意义如下。

(一)学生诚信档案可以规范助学贷款管理,防范和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学生诚信档案是申领助学金的重要参考依据和通道,国家教育助学机构及学校通过学生诚信档案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信用状况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助学贷款提供依据,了解发放对象的情况,有效控制助学贷款风险;通过学生诚信档案可以对贷款学生进行全程监管,在出现违法诚信现象的情况下,有权改变发放的贷款,这样能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学生诚信档案放入个人档案进入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可以此敦促学生还款,避免出现恶意拖欠的情况,使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良性循环,使助学贷款能服务于更多的贫困学生。

(二)使高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作为重头戏,是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出现的种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高校日常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尤其是毕业生就业问题中,一些用人单位面对学生虚假简历、从业后的不诚信行为等,对该校毕业生乃至这所学校的认可度降低,不敢也不愿意引进该校毕业生,导致该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影响高校的招生工作与正常发展。学生诚信档案作为筛选合适人才作依据,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表现等,形成完整配套的综合素质档案材料,既能让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又让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使用,为毕业生提供比较权威的鉴定材料,成为第二个“身份证明”。这样,毕业生的就业信誉度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声誉度。用人单位通过档案材料的获取,及时将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反馈给学校,可使学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各种人才,形成毕业生爱校护校,用人单位更满意学校毕业生的良性循环链条。

(三)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局限性。

1.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普遍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相对孤立的工作,在今后如何把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和个人档案、人事制度及社会的整个信用体系紧密联合起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诚信档案管理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对信用档案管理还没有规定,在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中也没有提及。诚信档案在建立、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为此带来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由谁来承担?诚信档案记录的情况,是否可以作为发行贷款、经济处罚等的依据,其权威性和真实性由谁来鉴定?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立法予以明确规定,否则诚信档案就只能是游离于主流档案管理的一种探索。

3.高校诚信档案作为一种高校诚信教育的配套手段并不是万能的,诚信缺失是全社会共同出现的问题,高校诚信档案从管理对象、管理阶段上来说都是有局限性的,期冀于一种手段是相当单薄的,只有在社会各方面建立起诚信的基石,才能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诚信社会。

参考文献:

[1]许勤.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对策[J].甘肃教育,2008,(1).

[2]马凤仙.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之我见[J].兰台世界,2008,(6).

[3]欧阳琳.建立诚信档案搞好助学贷款[J].云南档案,2009,(1).

企业诚信档案范文第4篇

大学生诚信档案从提出概念到2004年正式建立也不过两年时间,之前和之后国内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征信法规。信用制度仅仅在我国《民法通则》、《票据法》、《担保法》、《刑法》、《合同法》等法规中简单提及,而已有的法律甚至阻碍着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如《商业银行法》规定了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禁止银行将客户资料向其他部门提供,而且,按法律规定,如果要采集数据,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当前,大学普遍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信息、银行信用信息、在校奖惩情况等记入档案。那么,不论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银行还是信息需求者的高校,都面临违法的尴尬。

同样,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信息纳入征信范围也缺乏合法性前提。这主要是一个个人隐私的界定和使用问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只规定了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公布、披露他人隐私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但对什么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和披露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在没有获得法律授权之前,高校的征信行为多少有些盲目,并可能在未来引发侵权争议。

我国现在于上海、深圳、石家庄新华区等地建立了信用档案,事实证明,没有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这些地方的信用档案无法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威力,而且备受人们的怀疑。如,2002年6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以《将公民的不良行为上网对不对?》为题,对石家庄新华区的“社区信用档案系统”提出了质疑,原定推出的上海大学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也面临“难产”的尴尬。

地方立法中,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央行也有意将征信体系的建设尽快向全国范围推广,目前正抓紧制定有关征信法规,以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反观美国,在它发达的信用体系背后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45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诚实守信,对违反信用者也规定了具体的惩罚条款,同时也注意维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等正当权益。特别是《公平信用报告法》和《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这两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及个人信息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是规范信用报告行业的基本法。①高校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贸然建档,有些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意味。

二、高校尚不具备建档所需的物质支撑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要以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基础,从信息采集到最终形成信用评估报告的整个过程花费不菲,并要有一定的通讯、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仅就这一点而言,目前我国国内许多高校尚不具备建设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客观条件。事实上,国内也只有少数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高校开展了这项工作。

高校建档的资金从哪里来?易家言在他的《中国教育的尖锐问题:学校、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中说:“中国的学校实际是一级教育中的党政社团组织,它在办社会,它在发挥政府的职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校。高等学校除教育之外,其他的如政府和社会功能越多,内部结构就越复杂。组成结构本身和结构的运行需要支付成本,于是这些与孩子的教育根本无关的费用都要由越来越高的学费来承担。”

已建立的高校诚信档案相互之间并未实现完全联网,这种分散式的信用档案管理模式会产生的结果是,在建设初期,信用数据的采集任务浩繁、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各个分散的信用档案管理机构很可能会不堪重负,重复投资严重。而建成后因为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留在当地的信用档案是否转出?如不转出,信用档案受到地域、时间限制,其功能被大大削弱。如转出,谁来承接?建档后实现动态管理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高额的运行成本也是个难题。

大量的投入必定寻求回报,即征信数据的有偿使用可以鼓励高校建档,现状却是由于社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我国对个人征信服务的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银行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和实施风险管理时并不要求由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评分,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也就没有市场,无法商业化运作。投入了却没有产出,高校的建档热情能持续多久?

三、具体实施和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

1、征信数据的来源

以往由于信息长期被各行政机关封闭管理和分割使用,社会公众难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信用机构也无法以合法身份采集、加工和出售这些信息。近年来,上海市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授予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信息采集权,打破征信领域中的条块分割,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早启动个人信用征信的城市。在《上海市信用服务指南》中,征信信息的来源包括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其中,直接来源是被征信对象,间接来源包括行政和司法部门(工商、税务、统计、海关、技监、劳动人事、公安、法院等机关)、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贸促会等)、媒体传播机构、与被征信对象存在业务关系的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其他征信机构及被征信对象股东和附属机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解决了在全国范围内信息采集公开合法的问题。根据该法的精神,高校仅能选择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中收集所需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又有多少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实际相关?即使相关,所载信息又往往与其他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重复。明确不重复的只剩学生在校成绩、奖惩情况了,这又与学生档案记载重复。那么,高校还有必要建立诚信档案吗?

2、采集内容的界定

哪些信息应纳入诚信档案,各高校不尽相同。一般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操行信息、信用信息、大学生去向记录。但对这一界定存在争议。如,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中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身份证号码、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在校期间的消费表现等,究竟是征信必需的可公示材料,还是纯粹个人私生活内容或个人隐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学生的信用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与此无关的情况如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表现、学业成绩、专业素质等应排除在外,否则,就是学生的普通档案了。这也意味着信用和道德并不一致。对于道德和信用的关系,先期建立社区信用档案的石家庄市新华区坚持“一个人的总信用,应该包括他生活在社区中的方方面面,而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信用的体现面之广,几乎可以包括道德的所有内容,道德就是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看来,信用档案几乎就等同于“道德档案”。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应当记入信用档案的呢?在这个问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所有的建档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3、市场需求不足

最有可能青睐诚信档案的用人单位实际上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作用持保留态度。在招聘中,虽然企业对于员工的诚信问题相当重视,但不少企业认为,中国现有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仅凭一纸证书无法说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市场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漠然戳中了诚信档案的软肋:公平性。

4、如何实现公平

首先,诚信标准的公平。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由谁制订?制订者的权威性由谁授予?虽然通行的做法是诚信得分由学生个人自评、经由班委和学院双重审核并打分。一个大学生,诚信如何,到底谁最有发言权?是代表“管”方的班委和学院,还是他的普通同学?不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诚信档案本身的客观性、中立性就令人怀疑。而一项充满悬疑制度,我们还能指望它推进社会诚信吗?

其次,在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中谁来监督信用的监督者(高校)?没有监督和竞争,谁能保证高校不产生寻租冲动?有人质疑,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诚信档案”很难不被形式化、庸俗化。

参考文献

[1] 《诚信档案可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1日。

[2] 刘勇强:《美国的个人人信用档案管理》,《档案时空》2005年第四期。

[3] 谭磊:《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推动高校诚信教育》,《云梦学刊》2006年第四期。

企业诚信档案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从目前对就业市场反映的信息看,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普遍达成的共识,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应聘求职时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基于就业导向而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校园诚信教育体系的对策。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高职高专学生作为现代生产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准生力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其中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态度方面的综合修养,由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而成,处在核心地位,而诚信则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是素质核心的关键要素。

这两年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也出现了诚信危机,诚信缺失的现象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诚信认可度大大降低,造成了有岗位招不到人,有文凭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导致了就业市场在某些环节供需错位现象的发生。

一、从就业市场需方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在“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韩光耀一针见血地指出:信用污染己经蔓延到人才市场,假学历、假档案、假招聘的泛滥,使人才市场遭遇严重信用危机,这也破坏了人才流动的正常秩序。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不乏人才市场需方的诚信缺失表现,本文仅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角度加以论述。

1.虚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经历

一些学生为了迎合招聘单位“要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个人简历的“实践经历”中编造自己的实习实践经历,还有的学生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粉饰个人简历,甚至将别人的获奖证书、专业等级证书等改头换面换上自己的名字瞒天过海。如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在2004年招聘时曾收到近百份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但在这些应聘材料中,竟有4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3人同时为某班的团支部副书记。

2.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履约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抱有骑驴找驴的心态,看到一个不错的单位或岗位,不去认真考虑自己个人能力、兴趣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契合便盲目签约,结果之后再碰到更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时只能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违背了现代社会职业人应该具有的契约精神。

3.违背企业规则成职场无间道

一些学生在试用期间,能够接触到用人单位的一些商业信息,为了谋取私利而出卖这些信息,周旋于具有竞争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用人单位中,衡量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一旦确定价值目标,便拍拍屁股走人,因为有相关法律的制约,用人单位也只能无可奈何。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就业市场需方的普遍共识

在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中,不排除有个别用人单位本身诚信的缺失,如个别企业打着参加招聘会的招牌其实是进行企业宣传,有的企业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等。但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则是长远大计。

在如今就业竞争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如何,也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将诚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于一个人来说,诚实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不可缺失的优良品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实就是信誉,是形象,是生命,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阳奉阴违、做有损企业的事。诚信之所以为单位所看重,是因为个人的诚信直接影响到单位的诚信,而单位的诚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我院2009届毕业生称职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关注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责任感、诚信道德”,详见下表:

三、构建校园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是支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则,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高专院校的诚信教育体系构建既要体现诚信教育对于现代人道德的普适要求,又要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对“职业人”诚信道德的具体要求,将诚信意识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将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

“育人环境”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工程,这里仅就高校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含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如何体现诚信教育等加以论述。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体现出以诚信为本,要将诚信意识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的软硬件建设中,如校园内设置诚信教育宣传栏,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诚信教育的主题,根据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多元化的特点,通过校园广播、网络、专题讲座、社团文化活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诚信意识的文化渗透。通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将诚信观念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

2.建立建全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机制

制定完善、规范的制度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由学生代表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诚信道德奖惩规则,规则要体现学校诚信教育的基本理念,要表明校方公平公正的育人态度,细则上要便于操作,如我院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诚信档案实行严格的加减分制度,在诚信档案管理手册中明确规定各项奖惩情形并在具体的加减分中落实,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承担学生服务工作、爱心捐款等可在诚信档案数据平台上加分。反之,如考试作弊、缺勤旷课、违反校纪校规等除了有相应的处罚条例处理还要在诚信档案数据平台上反映出减分情形。学生诚信档案因为有了具体的数据信息,就能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贷学金、综合测评的一个重要参数,从根本上体现出学校在学生管理上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从而进一步有助于使学生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

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档案信息在学生就业时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的诚信档案信息及排名情况,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风险,招录到合适的人才。

3.在工作实践中树立学生的职场诚信意识

积极拓展“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依托众多的企业单位进一步深化“订单式”、“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能有大量的工作实践机会,这为培养学生的职场诚信意识,遵守职业规则,提升个人职业道德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到企业中,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职场规则,加深诚信经营是企业良性、持续发展的保证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诚信是做人之本、立足之基的思想意识,从而在学习中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自觉性。

4.充分发挥教师与校友在诚信教育中的引导作用